掩耳盜鈴的注音故事
1. 掩耳盜鈴的寓言故事
掩耳盜鈴
故事: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寓意:
鍾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為改變。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鍾」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2. 掩耳盜鈴的拼音是什麼
[yǎn ěr dào líng]
掩耳盜鈴
[釋義] 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
3. 掩耳盜鈴寓言故事
《呂氏春秋·自知》中記述說,春秋時晉國貴族范氏被滅,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東西,有人拿了一口鍾,想背走,但鍾太大,無法背走,便用錘子砸,結果鍾發出巨大響聲,那人擔心別人聽到來爭奪,便捂著耳朵繼續砸鍾。
《呂氏春秋》隨後評論說:「不願讓別人聽見是可以理解的,不願讓自己聽見就說不通了。作為國君,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豈不和這是一樣的么?厭惡別人聽到其過錯還說得過去。」
故事寓意:
鍾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鍾」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3)掩耳盜鈴的注音故事擴展閱讀: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則寓言故事,原文為盜鍾,後來鍾演變成為鈴,掩耳盜鍾反而不常用了。
《呂氏春秋》之後,掩耳盜鍾成為一個成語,唐朝人劉知己在《史通·書志》中寫道:「掩耳盜鍾,自雲無覺。」宋代以後掩耳盜鍾逐漸演變為掩耳盜鈴。 在《紅樓夢》《鏡花緣》等小說中都有「掩耳盜鈴」的說法。
4. 掩耳盜鈴的故事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望採納,謝謝您!~
5. 掩耳盜鈴的故事及寓意
故事: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寓意:鍾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
有的人對自己不利,或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鍾」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苦果。
(5)掩耳盜鈴的注音故事擴展閱讀:
掩耳盜鈴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成語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掩耳盜鈴:原為掩耳盜鍾。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會聽不見,比喻自欺欺人。
近義詞:欺人自欺、弄巧成拙、掩目捕雀、掩鼻偷香、盜鍾掩耳、自欺欺人。
反義詞:開誠布公。
6. 掩耳盜鈴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一個愛佔便宜的壞毛病。凡是 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門上掛的鈴鐺。這只門的鈴鐺製作得十分精緻, 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麼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後決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 一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麼辦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認為,門鈴一響,耳朵就會聽見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么?於是,他自作聰明地採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 有一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他伸手 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麼也夠不著,他只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麼辦呢?
他想叫鄰居聾子一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 可是又怕別人不幹,不和他一起偷東西,只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他踩 著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這只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後,就把他抓住了。因為別人的耳朵並沒有被掩住,仍然能 夠聽到鈴鐺的響聲。
【提示】:鍾聲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但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
7. 成語故事掩耳盜鈴文字
成語故事掩耳盜鈴文字: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盜鈴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結構】偏正式。
【用法】含貶義。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了的事偏要設法掩蓋。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耳;不能讀作「ér」。
【辨形】鈴;不能寫作「玲」。
【近義詞】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義詞】開誠布公
【辨析】~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騙自己」的意思。但~專指「自己欺騙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騙自己」以外;還有「欺騙別人」的意思。
【例句】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干出~的蠢事;這又有什麼奇怪呢!
【英譯】playtheost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