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子孫愛國的故事
① 中外炎黃子孫愛國的故事15字
1、華羅庚立志回國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早年在美國很受學術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簽訂合同,把他留在美國,給予優厚的待遇,但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立即決定回國。途經香港時,他發表了一封給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滿懷熱情地呼籲他們:「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2、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3、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
岳飛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扎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但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准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後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4、張伯苓的理想
南開中學的創辦者張伯苓16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畢業後,他參加了「甲午海戰」,但軍艦一出海就被擊沉,這對他觸動很大。1899年英國強租我國威海衛軍港,張伯苓親眼看見,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國旗第二天就降下來了。
強烈的愛國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軍,回到天津籌辦學校。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終於在1907年辦起了南開學校。張伯苓一生全力辦教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5、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國公開提出反對「台W,託管」和「T灣,獨,立」,主張國共再度和談,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中國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下,李宗仁沖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干擾,擺脫國民黨特務機關的暗殺,毅然返回祖國。
他聲明:「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並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他還希望留在台灣的國民黨人,凜於民族大義,毅然回到祖國懷抱,為完成國家最後統一做出貢獻。
② 求四個關於炎黃子孫愛國的經典小故事
★插入「白虎團」的心臟-英雄黃在漁
★方誌敏和他的家人
★共和國的「鬍子將軍」
★國共情報戰中的熊向暉
③ 海外赤子和炎黃子孫的愛國事例
清朝末年, 有個愛國華僑叫張振勛.他有一次聽法國人說, 要在瓜分中國之後, 到山東煙台建葡萄酒廠, 因為那裡生產的葡萄質量特別好.他就想: 中國的土地和物產, 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利用呢?後來, 他就到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 生產出紅、白葡萄酒20 多種, 味道十分醇美, 不但風行全國, 而且暢銷海外.在1915 年萬國博覽會上, 張裕公司製作的金獎白蘭地、雷司令等名酒獲得了金質獎章。
二.復旦大學的第二任校長李登輝
李登輝(騰飛)祖籍福建同安,父母為南洋群島華僑。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誕生於爪哇,一八八七年轉往新加坡讀書,一八九一年赴美國留學,一八九七年於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到南洋群島,從事華僑教育事業,並參加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導革命的宣傳工作。受到孫先生的幫助和鼓舞,他更加熱愛祖國,於一九○五年回國,與留美同學顏惠慶等在上海創辦「寰球中國學生會」,並參加曾少卿發起為反對美帝虐待華僑、華工而斗爭的抵制美貨運動,從事國際宣傳工作。時曾少卿又把他介紹給復旦公學創辦人馬良(相伯),擔任復旦總教習(即今教務長),兼課中國公學。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學生,曾聘他兼任主試。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時,他兼任英文《共和報》主筆,作國際宣傳。辛亥革命軍興,武漢軍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為外交部長,他以「不會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滬主持復旦教務。一九一三年,復旦監督(相當於今日之校長)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會董事長孫中山先生推他繼任。一九一七年復旦公學擴充為復旦大學。
李登輝從一九○五年回國後從事教育,主持復旦,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達四十年之久。他中年時兒女殤亡,後又喪偶,乃以校為家。國民黨政府一再邀他為「立法委員」,他始終不就,而專心教育。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病逝滬寓,時年七十五歲。
三.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後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僱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於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於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後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後,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於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錢學森的故事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於回來了!」這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和火箭專家錢學森於1995年10月8日從美國回到廣州時,對接待他的中國旅行社同志所說的一句萬分感慨的話。同他一起回國的還有他的夫人和兩位幼兒。 錢學森於1935年8月,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的。回國前,曾擔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 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到來了。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紅旗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空。過了5天就是我國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一天,錢學森夫婦和十幾位中國留學生在一起歡度這一佳節,他們邊賞月邊傾訴情懷,深為祖國的新生而歡欣,並對祖國的美好前景充滿著憧憬。就在此時,錢學森心中萌發起一個強烈的願望:早日回歸祖國,用自己的專長為國家建設服務。 正當此時,朝鮮大地燃起了戰爭的烽火。作為挑起這場戰爭的美帝國主義,在它的國內,正在掀起一股瘋狂反共的政治逆流,幾乎每天都發生對大學和其他機構的人員進行審查和威脅性審查的事件。這股逆流毫無例外,也波及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由於學院馬列主義小組書記威因鮑姆被捕,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懷疑落到錢學森的身上。1950年7月,美國政府決定取消錢學森參加機密研究的資格,理由是他與威因鮑姆有朋友關系,並指控錢學森是美國共產黨黨員,非法入境。這些無端的指控均被錢學森一一駁回。但是,錢學森已無法忍受這一切,決定以探親為理由立即返回自己的祖國,准備一去不返。他會見主管他的研究工作的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向金布爾嚴正聲明,他准備立即動身回國。金布爾聽後大為震驚。他認為:「錢學森無論放在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還叫嚷什麼:「我寧可把他槍斃了,也不讓這個傢伙離開美國!」所以當錢學森一走出他的辦公室,金布爾馬上通知了移民局。 不知情的錢學森,做好了回國的一切准備,辦理好回國手續,買好從加拿大飛往香港的飛機票,把行李也交給搬運公司裝運。 然而,就在他們舉家打算離開洛杉磯的前兩天,也就是1950年8月23日午夜,突然收到移民局的通知——不準全家離開美國。與此同時,美國海關扣留了錢學森的全部行李。 錢學森被迫回到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聯邦調查局派人監視他的全家和他的所有行動。事情遠非如此,9月6日錢學森突然遭到聯邦調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關押起來。 在看守所,錢學森像罪犯似的受到種種折磨。錢學森曾回憶說:「在被拘禁的15天內,體重就減輕30磅。晚上特務每隔1小時就來喊醒我一次,完全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入極度緊張的狀態。」 錢學森無端被拘留後,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師生和錢學森的老師馮·卡門以及一些美國友好人士,向移民局提出強烈抗議,為他找辯護律師,還募集1.5萬美元保釋金把錢學森保釋出來。 從此,錢學森繼續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動處處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聯邦調查局特務的監視,不許他離開他所居住的洛杉磯,還定期查問他。錢學森就這樣失去了5年的自由。 然而,錢學森摯愛祖國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熾熱。他日夜思念著新中國,他堅持斗爭,不斷地向移民局提出離開美國回國的要求。 有國不能歸的錢學森,在那5年間他沒有停止鑽研他所熱愛和獻身的科學事業。當時,美國政府阻止他離開美國,是因為他研究的火箭技術與祖國的國防建設有關,想通過滯留他來阻攔新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當錢學森知道這點後,感到萬分氣憤。於是,他另行選擇「工程式控制制論」新專業進行研究,以利於消除回國的障礙。經過努力,於1954年用英文寫出30多萬字的《工程式控制制論》。實際上,工程式控制制論與生產自動化、與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和運用、與國防建設都密切相關,只不過當時美國當局沒有認識到這點就是了。 錢學森返回祖國的斗爭,也得到祖國的關懷和支持。1954年4月26日,印度支那國際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秘書長王炳南與美國代表團負責人亞·約翰遜分別代表兩國政府開始關於平民回國問題的接觸。在接觸中,王炳南特別指出,美國正在阻撓許多旅居美國的中國人返回中國,其中包括科學家錢學森。 1955年6月的一天,錢學森擺脫特務監視,在寄給在比利時親威的信中,夾帶了一封書寫在香煙紙上、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叔通的信,請求祖國幫助他早日回國。陳叔通先生收到信的當天,就把它送到周恩來總理手裡。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瑞士日內瓦進行,王炳南大使按照周總理的授意,以錢學森要求回國的這封信為依據,與美方交涉,迫使美國政府允許錢學森離美回國。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與他的夫人和兩個幼兒終於乘坐美國「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船,離開了洛杉磯,駛向地處東方的祖國。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掙基業報效祖國
王兆松先生幼年貧苦,無奈下南洋謀生,經艱辛奮斗,成為馬來西亞著名僑領、企業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於文昌清瀾鎮義門村一個貧困漁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老漁民,成天泡在海水裡,家貧如洗。為了尋找一條活路,年僅13歲時王兆松揮淚辭別父母兄長,在鄉鄰的攜領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馬來西亞以撈蝦為業,後又當過冰塊推銷員,他根據不同漁船的需求,主動用舢板把冰塊運到漁船上,用自己的勤勞和誠實換取了珍貴的信譽。稍有積累,便及時買了輛汽車,在推銷冰塊之外,又經營起冰魚運銷業,由於推銷成績突出,被英國商人的一個公司委任為總代理。在此基礎上,王兆松逐步開拓涉足其他項目,除了投資經營房產、種植橡膠、開采錫礦外,還投資經營酒店、戲院等服務行業。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為瓊籍華僑中的知名企業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為人,深得鄉親以及當地上層人士的信賴和敬重,被推舉為吉隆坡瓊州會館總理等職,1930年,他被馬來西亞雪蘭峨州政府委任為華人參事局員和太平局紳,是年王兆松55歲。
對於故鄉的公益事業,王兆松一直非常熱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發起成立瓊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旨在開發瓊崖墾殖、礦業、漁、鹽等業。他帶領眾鄉鄰在萬寧置地8000畝,種橡膠400多畝。抗日戰爭期間,王兆松率瓊崖華僑積極捐資,支持瓊崖抗日戰爭。時任瓊崖自衛獨立隊總隊長的馮白駒曾親筆給王兆松致函兩封,贊揚愛國華僑「熱誠義舉,無任感佩」。
海南很多醫院、學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獻。1926年籌建海口海南醫院時,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為名譽董事;還3次為瓊海中學(海南中學的前身)捐款,獨資為文昌中學捐建圖書館,即兆松樓;文昌清瀾南島小學、會文冠南小學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學樓。這些教學樓目前都保持著原來的騎樓風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記窮人,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體現出來。1956年王兆松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銘刻在僑鄉人民的心中,他的愛國情懷,在他的子孫中代代相傳。
從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從國外匯款為文昌家鄉修路,還在通往家鄉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橋。後來因為匯款麻煩,王兆松在文昌買下3間鋪面房,以房租支付維修費。又在海口買下2棟樓房(今新華北路「長安旅店」和得勝沙51號),託人代理,租金全數用於公路維修和解決鄉親困難,不足部分再從國外匯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終年80歲。
王俏雲:
據稱是亞洲首位女飛行員
王兆松先生有9個兒子、5個女兒,他們都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1958年前後,海南物資匱乏,他的大兒子王國泮從馬來西亞寄回麥片等食品,發派給眾鄉親。他還將海口房產租金捐獻給文昌華僑中學、南島小學等作辦學經費。
王兆松的家訓是:無論你懂多少種文字,會講多少種方言,在家一定要講海南話。家庭成員中任何人都不例外。
他的女兒們,最獨特的該數大女兒王俏雲。她出生於吉隆坡,念完中學後加入馬來西亞雪蘭峨俱樂部,當上飛行員,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曾登載過她的事跡,稱她是「亞洲第一位女飛行員」。
王俏雲生性好動,愛打羽毛球,喜歡騎電單車在馬路上兜風,這在當時是少見的,她還是女青年會的會員,愛跳舞。開飛機,這在當年不僅是女性不敢問津,連男士也很少參與的活動,她是家中惟一對遨遊碧空感興趣的人。當她大著膽子向父親提出要飛行的志願時,得到父親的支持。她很有天賦,在雪蘭峨飛行俱樂部學習12個小時後,就能獨自操縱飛機的升降了。
王俏雲是一名傑出的飛行員,曾奪得多項飛行獎狀,也曾多次遇險。最驚險的一次是1937年,她獨自駕機飛行到海邊,飛機突生故障,她被迫作緊急降落,就在飛機降落在地面時突然翻覆,雙翼及骨架均毀壞不堪,而她卻吉人天相,安然無恙。
開飛機之事在三十年代曾轟動一時,更讓人欽佩的是,在日軍侵犯中國時,她曾要求加入中國空軍,駕機轟炸日軍陣地,為同胞、為國家雪恥報仇,但由於當年中國空軍軍官學校不收女生,王俏雲報國無門,當不成現代花木蘭。
不久後王俏雲來到香港,加入當地的飛行俱樂部。對她來說,駕戰斗機保衛祖國領空的意願已經無法實現,但可以指導青年人學習飛行技術,使他們考入空軍學校時,能更快掌握駕駛技術,更好地執行保衛祖國領空的任務,這同樣是為國效勞。
這實在是與眾不同的一個姑娘,當時很流行唱粵劇,為公益活動籌募經費或為慈善機關籌款時,她曾多次粉墨登場。然而,她飾演的不是嬌滴滴的花旦,而是扮皇帝,唱老生。
王俏雲終身未嫁,於1971年因心臟衰竭在馬來西亞離世,終年58歲。
王俏雲的外甥楊慶達,也是一位飛行員。幾年前,香港著名影星成龍和楊紫瓊來吉隆坡拍攝《警察故事》的電影時,駕駛直升機的機師就是王兆松的外孫,王俏雲之妹王蓮梅的次子楊慶達。還有一次馬來西亞有巴士發生意外,直升機應召到山谷協助拯救工作,當時的機師也是楊慶達。
曾侄孫三兄弟:
延續愛國愛鄉情懷
王兆松的嫡子孫全部都在國外落地生根,他們時常回家鄉尋親問祖。其曾侄孫繼承了曾叔公王兆松在國內的產業,也延續了曾叔公的愛國愛鄉情懷。
早年,王兆松在海口市得勝沙建有王兆松樓,此樓五層高,1995年重修過,現租作服裝批發行。王兆松的曾侄孫王錄理、王錄義、王錄勇就住在這里。他們成立了王兆松有限公司,經營商場、旅業、養殖業等。三兄弟很像他們的曾叔公,非常熱心公益事業,除了捐資建校,還在文昌中學、南島小學設立了王兆松獎學金。又在文昌家鄉拉電、修路、架橋,豎路燈,並成立基金對路燈和道路進行維修。
王兆松先生在家鄉捐建的教學樓中,好多已經有七八十個年頭了,由於歲月的磨礪,這些樓舍已經破舊不堪,三兄弟商量著重修先輩遺產,代先輩造福家鄉。1998年,三兄弟回到家鄉文昌清瀾,看到曾叔公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捐建的南島小學破舊了,便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義捐出10多萬元,在原址按原貌重新建起一幢教學樓;會文鎮冠南小學的兆松樓也舊了,三兄弟又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義捐出20萬元重修舊樓。2003年,在文昌中學校慶95周年的紀念典禮上;三兄弟以王兆松有限公司名義捐出75萬元,開工重修兆松樓。
錢學森,在學成後不貪圖美國豐厚待遇執意回國,被扣留自己的科研成果和軟禁他都沒有屈服終於回國一身為國家作出無數貢獻
④ 炎黃子孫或海外赤子的愛國激情的故事
蘇武牧羊
愛國將領吉鴻昌
鄭成功收復台灣
屈原的故事
陳勝的傳說
班超重開絲綢之路
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故事
具體的再網路知道或網頁貼吧里N多
⑤ 炎黃子孫、海外赤子的愛國事跡
海外赤子 他們心繫故鄉
海口得勝沙步行街,以及文昌中學、南島小學、冠南小學等處,都有充滿南洋風格的、有著同樣名字的建築———「王兆松樓」,這些樓宇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風雨雨,見證著王家四代人的愛國愛鄉情懷。
位於現代都市卻古色古香,在得勝沙51號「王兆松樓」中,由省政府頒發的「愛瓊赤子」獎牌在客廳中閃閃發光,王家龐大基業的奠基人、已故馬來西亞著名僑領王兆松的曾侄孫王錄義娓娓講述著這個家族的故事。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掙基業報效祖國
王兆松先生幼年貧苦,無奈下南洋謀生,經艱辛奮斗,成為馬來西亞著名僑領、企業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於文昌清瀾鎮義門村一個貧困漁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老漁民,成天泡在海水裡,家貧如洗。為了尋找一條活路,年僅13歲時王兆松揮淚辭別父母兄長,在鄉鄰的攜領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馬來西亞以撈蝦為業,後又當過冰塊推銷員,他根據不同漁船的需求,主動用舢板把冰塊運到漁船上,用自己的勤勞和誠實換取了珍貴的信譽。稍有積累,便及時買了輛汽車,在推銷冰塊之外,又經營起冰魚運銷業,由於推銷成績突出,被英國商人的一個公司委任為總代理。在此基礎上,王兆松逐步開拓涉足其他項目,除了投資經營房產、種植橡膠、開采錫礦外,還投資經營酒店、戲院等服務行業。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為瓊籍華僑中的知名企業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為人,深得鄉親以及當地上層人士的信賴和敬重,被推舉為吉隆坡瓊州會館總理等職,1930年,他被馬來西亞雪蘭峨州政府委任為華人參事局員和太平局紳,是年王兆松55歲。
對於故鄉的公益事業,王兆松一直非常熱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發起成立瓊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旨在開發瓊崖墾殖、礦業、漁、鹽等業。他帶領眾鄉鄰在萬寧置地8000畝,種橡膠400多畝。抗日戰爭期間,王兆松率瓊崖華僑積極捐資,支持瓊崖抗日戰爭。時任瓊崖自衛獨立隊總隊長的馮白駒曾親筆給王兆松致函兩封,贊揚愛國華僑「熱誠義舉,無任感佩」。
海南很多醫院、學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獻。1926年籌建海口海南醫院時,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為名譽董事;還3次為瓊海中學(海南中學的前身)捐款,獨資為文昌中學捐建圖書館,即兆松樓;文昌清瀾南島小學、會文冠南小學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學樓。這些教學樓目前都保持著原來的騎樓風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記窮人,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體現出來。1956年王兆松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銘刻在僑鄉人民的心中,他的愛國情懷,在他的子孫中代代相傳。
從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從國外匯款為文昌家鄉修路,還在通往家鄉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橋。後來因為匯款麻煩,王兆松在文昌買下3間鋪面房,以房租支付維修費。又在海口買下2棟樓房(今新華北路「長安旅店」和得勝沙51號),託人代理,租金全數用於公路維修和解決鄉親困難,不足部分再從國外匯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終年80歲。
王俏雲:
據稱是亞洲首位女飛行員
王兆松先生有9個兒子、5個女兒,他們都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1958年前後,海南物資匱乏,他的大兒子王國泮從馬來西亞寄回麥片等食品,發派給眾鄉親。他還將海口房產租金捐獻給文昌華僑中學、南島小學等作辦學經費。
王兆松的家訓是:無論你懂多少種文字,會講多少種方言,在家一定要講海南話。家庭成員中任何人都不例外。
他的女兒們,最獨特的該數大女兒王俏雲。她出生於吉隆坡,念完中學後加入馬來西亞雪蘭峨俱樂部,當上飛行員,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曾登載過她的事跡,稱她是「亞洲第一位女飛行員」。
王俏雲生性好動,愛打羽毛球,喜歡騎電單車在馬路上兜風,這在當時是少見的,她還是女青年會的會員,愛跳舞。開飛機,這在當年不僅是女性不敢問津,連男士也很少參與的活動,她是家中惟一對遨遊碧空感興趣的人。當她大著膽子向父親提出要飛行的志願時,得到父親的支持。她很有天賦,在雪蘭峨飛行俱樂部學習12個小時後,就能獨自操縱飛機的升降了。
王俏雲是一名傑出的飛行員,曾奪得多項飛行獎狀,也曾多次遇險。最驚險的一次是1937年,她獨自駕機飛行到海邊,飛機突生故障,她被迫作緊急降落,就在飛機降落在地面時突然翻覆,雙翼及骨架均毀壞不堪,而她卻吉人天相,安然無恙。
開飛機之事在三十年代曾轟動一時,更讓人欽佩的是,在日軍侵犯中國時,她曾要求加入中國空軍,駕機轟炸日軍陣地,為同胞、為國家雪恥報仇,但由於當年中國空軍軍官學校不收女生,王俏雲報國無門,當不成現代花木蘭。
不久後王俏雲來到香港,加入當地的飛行俱樂部。對她來說,駕戰斗機保衛祖國領空的意願已經無法實現,但可以指導青年人學習飛行技術,使他們考入空軍學校時,能更快掌握駕駛技術,更好地執行保衛祖國領空的任務,這同樣是為國效勞。
這實在是與眾不同的一個姑娘,當時很流行唱粵劇,為公益活動籌募經費或為慈善機關籌款時,她曾多次粉墨登場。然而,她飾演的不是嬌滴滴的花旦,而是扮皇帝,唱老生。
王俏雲終身未嫁,於1971年因心臟衰竭在馬來西亞離世,終年58歲。
王俏雲的外甥楊慶達,也是一位飛行員。幾年前,香港著名影星成龍和楊紫瓊來吉隆坡拍攝《警察故事》的電影時,駕駛直升機的機師就是王兆松的外孫,王俏雲之妹王蓮梅的次子楊慶達。還有一次馬來西亞有巴士發生意外,直升機應召到山谷協助拯救工作,當時的機師也是楊慶達。
曾侄孫三兄弟:
延續愛國愛鄉情懷
王兆松的嫡子孫全部都在國外落地生根,他們時常回家鄉尋親問祖。其曾侄孫繼承了曾叔公王兆松在國內的產業,也延續了曾叔公的愛國愛鄉情懷。
早年,王兆松在海口市得勝沙建有王兆松樓,此樓五層高,1995年重修過,現租作服裝批發行。王兆松的曾侄孫王錄理、王錄義、王錄勇就住在這里。他們成立了王兆松有限公司,經營商場、旅業、養殖業等。三兄弟很像他們的曾叔公,非常熱心公益事業,除了捐資建校,還在文昌中學、南島小學設立了王兆松獎學金。又在文昌家鄉拉電、修路、架橋,豎路燈,並成立基金對路燈和道路進行維修。
王兆松先生在家鄉捐建的教學樓中,好多已經有七八十個年頭了,由於歲月的磨礪,這些樓舍已經破舊不堪,三兄弟商量著重修先輩遺產,代先輩造福家鄉。1998年,三兄弟回到家鄉文昌清瀾,看到曾叔公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捐建的南島小學破舊了,便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義捐出10多萬元,在原址按原貌重新建起一幢教學樓;會文鎮冠南小學的兆松樓也舊了,三兄弟又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義捐出20萬元重修舊樓。2003年,在文昌中學校慶95周年的紀念典禮上;三兄弟以王兆松有限公司名義捐出75萬元,開工重修兆松樓。(許欣 王錄義)
⑥ 誰能告訴我關於炎黃子孫愛國的故事!!!急用!!!老師急著要我們交
這個叫「中華愛國網」
裡面不是有個「愛國人士」專欄
⑦ 關於炎黃子孫愛國的小故事不超於二十五個字
插入「白虎團」的心臟-英雄黃在漁
方誌敏和他的家人
共和國的「鬍子將軍」
國共情報戰中的熊向暉
「小小的滿州國,大大的趙尚志!」(日寇對趙尚志將軍的評價)
「一級英雄」王海大隊長
⑧ 炎黃子孫,海外赤子的愛國故事有哪些
一.張振勛:
清朝末年, 有個愛國華僑叫張振勛.他有一次聽法國人說, 要在瓜分中國之後, 到山東煙台建葡萄酒廠, 因為那裡生產的葡萄質量特別好.他就想: 中國的土地和物產, 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利用呢?後來, 他就到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 生產出紅、白葡萄酒20 多種, 味道十分醇美, 不但風行全國, 而且暢銷海外.在1915 年萬國博覽會上, 張裕公司製作的金獎白蘭地、雷司令等名酒獲得了金質獎章。
二.復旦大學的第二任校長李登輝
李登輝(騰飛)祖籍福建同安,父母為南洋群島華僑。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誕生於爪哇,一八八七年轉往新加坡讀書,一八九一年赴美國留學,一八九七年於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到南洋群島,從事華僑教育事業,並參加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導革命的宣傳工作。受到孫先生的幫助和鼓舞,他更加熱愛祖國,於一九○五年回國,與留美同學顏惠慶等在上海創辦「寰球中國學生會」,並參加曾少卿發起為反對美帝虐待華僑、華工而斗爭的抵制美貨運動,從事國際宣傳工作。時曾少卿又把他介紹給復旦公學創辦人馬良(相伯),擔任復旦總教習(即今教務長),兼課中國公學。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學生,曾聘他兼任主試。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時,他兼任英文《共和報》主筆,作國際宣傳。辛亥革命軍興,武漢軍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為外交部長,他以「不會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滬主持復旦教務。一九一三年,復旦監督(相當於今日之校長)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會董事長孫中山先生推他繼任。一九一七年復旦公學擴充為復旦大學。
李登輝從一九○五年回國後從事教育,主持復旦,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達四十年之久。他中年時兒女殤亡,後又喪偶,乃以校為家。國民黨政府一再邀他為「立法委員」,他始終不就,而專心教育。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病逝滬寓,時年七十五歲。
三.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後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僱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於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於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後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後,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於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⑨ 炎黃子孫的愛國故事內容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佟麟閣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戰開始。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閣所在的第二十九軍司令部遭受40餘架敵機的輪番轟炸,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佟麟閣與132師師長趙登禹誓死堅守陣地,指揮二十九軍拚死抗擊。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後奉命向大紅門轉移,途中再遭致日軍包圍,在組織部隊突擊時,被機槍射中腿部,頭部再受重傷,流血過多,壯烈殉國。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佟麟閣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贊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範」。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上將。
「一級英雄」王海大隊長
人物小傳:王海,山東人,1925年生,1945年入黨,1946年入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任空三師九團一大隊大隊長的王海帶領戰友們創造了擊落擊傷敵機29架的戰績,大隊被譽為「英雄的王海大隊」。他本人因擊落擊傷敵機9架,被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授予「一級英雄」稱號。
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前,王海和戰友們平均駕駛噴氣式戰斗機飛行時間只有20多個小時,而他們的對手美國空軍飛行員大多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飛行時間多在1000小時以上。但在抗美援朝戰斗中,王海和他的戰友們相信自己一定能打敗強敵。1951年11月18日下午,180餘架美機分頭飛至我方上空進行狂轟濫炸,我機奉命起飛迎戰。王海大隊出動6架戰機,向指定戰區飛去。「跟我進攻!」發現敵機正在向清川江橋投擲炸彈後,王海發出命令。隨之,編隊從6000米的高度直搗而下,瞬間就沖到了1500米處的敵機群中。敵機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亂作一團,丟掉炸彈,倉促應戰。見敵機採用「圓圈戰術」,8架飛機首尾相連,互相掩護,與我機兜起圈子,王海一聲令下:「爬高佔位!」我6架戰機一起昂頭,急速躍上高空。緊接著,他們又一壓機頭,猛沖下去。幾次沖擊,硬是沖破了敵機的「圓陣」。王海抓住時機,向一架敵機猛沖過去,直到距敵機500米處才開火,打得敵機翻滾著墜向地面。剩下的敵機一個個驚慌萬分,四散逃竄。戰斗結束後,王海和戰友編著整齊的隊形返回基地。這次戰斗中,他們一共打掉了5架敵機。王海大隊一舉成名。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從杭州敗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為了抗擊元兵,率師從閩西進軍漳州,所聞福州失守,宋帝敗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閩南與閩西交界的坂寮嶺,退到險要的倒嶺趕築營壘,沉著應急。元兵來勢兇猛,緊迫在後,文天祥的兵馬渡過下畲溪的木橋,仰望天空,說了聲「天助我!」立即,風起雲涌,電閃雷鳴,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嶇的對岸。
那拆掉的雖是木橋,卻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慮到戰後百姓過往的需要,特地為當地留下不少金銀,以備復建之用。當他帶兵馬要經過倒嶺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聞訊接應,紛紛主動把家裡的門板桌面都搬來鋪架臨時便橋。文天祥萬分感激,當場為此橋取名為「大義橋」,後人也有傳說為「待御橋」。
明朝萬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間,在大畲溪建起了堅固的石拱橋,並在橋頭建立了壯觀的碑亭,以紀念信國公文天祥舉義駐師。樹立的三塊石碑,均有秀麗的碑文。
⑩ 有關炎黃子孫報效祖國的故事 急!!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地質學家。蒙古族。湖北黃岡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別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留學日本和英國。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國外之時,他已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歸國後,他長期擔任著政府地質部部長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李四光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他是中國地質學的先驅之一,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認為各種構造形跡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並為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所證實。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著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北訓之 科》、《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及文集《天文、地質、古生物》等。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李四光,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回龍鎮下張家灣村的一個鄉村教師家庭。童年隨父親入村塾讀「四書」、「五經」,學寫詩文。他勤奮好學,愛好勞動。由於常聽父親講甲午中日海戰,中國慘敗,清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的故事,他從小就萌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他暗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為中國爭氣,學會造船,打敗帝國主義的侵略。1902年,兩湖開辦新學堂,李四光離開家園,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學堂。由於他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因此學習未滿兩年,沒有畢業就被湖北省選派官費留日深造。1904年7月,到達東京,入宏文書院習日語。
1905年8月,由孫中山先生親自主盟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第一批會員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見其年輕,勉勵他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從此李四光更加堅定了刻苦學習,報效中華的決心。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舶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初步實現了他為祖國學習造船的心願。1910年7月,畢業歸國,任武昌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教師兼工場場長。第二年秋夏之交,參加清廷舉行的留學生回國第六次廷試,成績優等,獲「工科進士」稱號。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軍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財部參事,後被選為湖北省實業部部長,1912年改為實業司司長。不久,袁世凱竊權,篡奪了革命果實,辛亥革命失敗。李四光懷著郁悶的心情,憤然辭去了實業司司長的職務。計算自己年齡還不太大,不如再讀書10年,准備一份力量。1913年7月,獲臨時稽勛局通知,官費保送留英學習,入伯明翰大學。考慮到為祖國造船,不能沒有鋼鐵,要鋼鐵就得先搞冶煉,因此先學了采礦一年,又感到采礦離不開地質,再又決定轉到理科地質系,開始專攻地質學。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學習期間,在導師W.S.包爾頓(Boulton)教授的指導下,他一面博覽群書,一面實地調查,不僅在學術上造詣日深,而且在文字語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國文字,均可運用。他視野遼闊,信息敏捷,基礎知識深廣。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學通過了畢業論文《中國之地質》的答辯,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
畢業後,他婉謝了國外的高薪聘請,1919年考察歐陸地質後,接受了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的聘書,於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他一面為祖國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積極參與北京大學一些重要的校務活動。在不少重要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創造性的成就。他聲譽日著,很快成為當時北京大學的名教授之一。1927年冬,應蔡元培邀請,南下到上海,參加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長,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為止。抗日戰爭爆發前,仍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和教授。
1934—1936年,根據中英兩國交換教授講學的協議,應邀赴英講學,在倫敦、劍橋、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學,講授中國地質學。講稿整理後在倫敦正式出版《中國地質學》,此書除英文版外,還有俄文譯本和摘要漢譯本。學術界給予很高的評價。英國李約瑟(Joseph Neebham)博士稱作者為「最卓越的地質學家之一」。1936年回國途中過美國,在他的學生朱森協助下,對美國地質做了一次由東到西的實地考察。回國後住在廬山做第四紀冰川研究工作。第二年「七七」事變,全國燃起了抗日烽火。李四光率領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同仁,輾轉內遷。
1938—1944年夏,基本上以桂林良豐為基地,依靠廣西地方當局的支持,開展了廣西地質的調查研究,填制了廣西地質圖。並多次長途跋涉考察南嶺東段地質,考察川東、鄂西、湘西、桂北和貴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其間還創辦了桂林科學實驗館,親任館長,為戰時研製必要的科研實驗器材和儀器。1944年11月,日軍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再度搬遷重慶。由於旅途過度疲勞,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壩,幸醫療及時,愈後健康顯著減弱。1945年4、5月間,應重慶大學、中央大學聯合邀請,向兩校地質系師生作《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的學術報告。這是他20多年來研究地質力學的第一次總結。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投降,全國人民無不歡欣鼓舞。但是,不久出現了內戰陰霾,李四光為此憂心忡仲,焦慮不安。
1946年秋,離開重慶東下直抵上海養病,未去南京,此時他有祖國雖大,似乎難覓容身之地的感觸。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倫敦召開的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偕夫人許淑彬乘船再度赴英,並經挪威接受奧斯陸大學授予的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倫海峽之濱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特別興奮。立即准備起程回國,為了擺脫國民黨駐英大使館的阻撓,獨自化名先行,經巴黎至巴塞爾,等候夫人一道至義大利登輪,在海上漂泊數月,1950年4月6日經葉劍英派人接應,由香港到達廣州,終於回到了祖國。5月6日到北京,及時地會見了中央領導周恩來、董必武等同志,作了長時間的交談。
李四光回到新中國後,除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外,還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在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9月,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員。195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長,直到1970年地質部改為計委地質局時才離職。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李四光被選為主席。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中國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和國務院科教組組長。1971年4月29日逝世,享年82歲。
李四光一生,經歷了祖國幾次偉大的社會變革。他由一個樸素的愛國主義者,參加了民主主義革命,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最終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畢生為繁榮中國近代科學事業,提高地質科學水平,發展地質工作,做出了光輝的業績。他留下了數百萬言的科學論著和豐碩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創造性的治學精神、治學方法和奉獻精神,都是祖國科學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後人應當繼續發揚光大之。
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附李四光簡歷
1889年10月26日 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回龍鎮下張家灣村。
1904—1907 年留學日本,入東京宏文學院普通科學習。
1905年8月 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
1907年—1910年7月 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舶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畢業歸國後任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教師。
1911年10月—1912年8月 先後任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事,湖北軍政府實業司司長,湖北省同盟會支部書記。
1913年10月—1918年6月 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先學采礦,後學地質學。畢業時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
1920年 歸國,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1928年1月 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31年 英國伯明翰大學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934年—1936年4月 在英講學,接受挪威奧斯陸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37年11月 率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遷廣西桂林。
1948年8月 赴英出席在倫敦召開的第18屆國際地質學大會。
1950年5月 回到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員會主任,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
1951年4月 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6年2月 成立地質力學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長。
1958年6月 被蘇聯科學院授予國外院士。8月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9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9年4月 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 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1971年4月29日 逝世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