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信是交友之道小故事

信是交友之道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3-14 04:54:15

㈠ 交友簡短的小故事

焦耳求知——好學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葯,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權貴的虛榮
義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曾在佛羅倫薩雕刻了一尊石像,因為那尊雕像體積龐大,又將擺放在城市的顯要位置,米開朗基羅從構思、手法上竭盡全力。經過將近兩年的創作,米開朗基羅終於完成了作品。當他自己看到這尊凝聚了自己所有功力的作品時,他自己也為自己感到驕傲。作品預展時,佛羅倫薩萬人空巷,對他的創作嘆為觀止。最後連佛羅倫薩市長也來參觀了,眾多權貴圍在雕像前竊竊私語,等待市長發表意見。市長傲慢地朝雕像看了幾眼,問:「作者來了嗎?」米開朗基羅被人請到市長面前。市長說:「雕石匠,我覺得這座石像的鼻子低了點,影響了整座雕像的藝術氛圍。」米開朗基羅聽罷說:「尊敬的市長,我會按照你的要求加高石像的鼻子。」說完,米開朗基羅便讓助手取出工具,提著石粉對石像的鼻子進行加工。米開朗基羅在石像的鼻子上抹著石粉。抹了一會兒,他來到市長面前,說:「尊敬的市長,我已經按照你的要求加高了石像的鼻子,你看現在還行嗎?」市長看了點點頭說:「雕石匠,現在好多了,這才是完美的藝術。
」市長走後,米開朗基羅的助手百思不得其解,問:「你只是在石像的鼻子上抹了三把石粉,石像的鼻子根本沒有加高啊?」米開朗基羅說:「可是,市長認為高了。
」據說那尊石像還矗立在佛羅倫薩的街頭,知道那尊石像來歷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諺語:「權貴的虛榮就是石像鼻子上的三把石粉。」
(摘自《知音》海外版第4期,作者流沙)

一句妙語求職成功
2003年,巧克力之父弗斯貝里的公司獲准登陸中國市場,他就發出了招聘廣告。公告很簡單,是這樣寫的:請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回答下面四位名人在說什麼。
1.1954年4月2日,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邀請愛因斯坦回母校演講,愛因斯坦在演講中說了這樣幾句話:「我學習中等,按照學校的標准,我算不上是個好學生,不過我後來發現,能忘掉在學校學的東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2.1984年6月2日,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丁肇中回母校清華大學演講,在接受同學提問時說;「據我所知,在諾貝爾獎的90多位物理學家中,還沒有一位在學校里經常考第一;經常考倒數第一的到是有幾位。」
3.1999年3月27日,比爾.蓋茨應邀回母校哈佛大學去參加募捐活動,當記者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學習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時,他向記者笑了一下沒有回答。
4.2001年5月21日,美國總統布希回到母校耶魯大學,接受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由於他當年學習成績平平,在被問到現在的感想時,他說:「對那些取得優異成績的畢業生,我說『乾的好』,對那些成績較差的畢業生,我說『你可以去當總統』。」
有400多名優秀中國大學生參加了應聘。2003年3月10日,他的分公司在北京開業了,只有一個學生收到通知來參見他們的開業典禮。這位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學校里有高分低分之分,但校外沒有,校門外總是把校門里的一切打亂重整。

那是你的油田
曾是美國首富的石油大亨保羅·蓋蒂,年輕時家境並不富裕,只有一片收成很差的旱田。
後來,在田裡挖水井的時候,田裡冒出一些黑濃濃的石油。於是水井變成了油井,旱田變成了油田,保羅·蓋蒂看到了致富之路。他開始僱工開采起石油來。
保羅·蓋蒂很用心地經營自己的事業,沒事便到各油田去巡視。可是,他每次都能發現有人浪費原料,而且有閑人遊逛。他把工頭找來,要求工頭們消除浪費和清除閑人。然而,他下次再去的時候,一切依然如故。保羅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我一去就能看得出浪費和閑人,而那些工頭天天在此,卻視而不見?後來,一位管理學家一句話點醒了保羅,他說:「那是你的油田。
」保羅立即召來各工頭,向他們宣布:「從今天起油田交給各位負責經營,效益的25%由各位全權支配。」從此,保羅再巡視油田時,發現不僅浪費現象消失,閑人也絕跡,而且產量大幅增加。
(摘自2月28日《羊城晚報》)

拿破崙對落水的士兵開槍
拿破崙一次騎馬穿過一片森林,看到一個不會游泳的士兵掉進水裡,正向深處漂移,岸上的士兵慌作一團,因為他們誰也不會游泳。
拿破崙問:「他會游泳嗎?」回答:「只能劃幾下,現在不行了。
」拿破崙隨手從士兵手裡拿過一支手槍,朝落水者大聲喊道:「您趕快游回來,不然,我就開槍了。」說著真的向水裡開了兩槍。
落水的人聽見這么一說,猛然轉過頭來,拚命地劃著,居然很快靠上了岸。他不解地問拿破崙:「陛下,我都快嚇死了,你為什麼還要向我開槍?」拿破崙笑了:「傻瓜,不嚇你一下,你就真的淹死了,你看這幾個人誰能救你呢?你經這么一嚇,不是自己回過頭來救了自己嗎?」
(摘自《文明導刊》第4期)

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嚴承章
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傳媒報道優秀醫務工作者的事跡時,曾言及「希波克拉底誓言」。希波克拉底是何人,他的「誓言」說了些什麼?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是古希臘醫生,史載約生活在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希波克拉底誓言」據史載並非全是希氏之作。希氏一直被西方認作「西方醫學之父」,其「誓言」一直作為醫學道德准則。《西方文化大辭典》中記述的「誓言」是這樣的:「……我願盡余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信條,並檢束一切墮落及害人行為,我不得將危害葯品給予他人,並不作該項之指導,雖有人請求亦必不與之。尤不為婦人施墮胎手術。我願以此純潔與神聖之精神,終身執行我職務。凡患結石者,我不施手術,此則有待於專家為之。無論至於何處,遇男或女、貴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並檢點吾身,不作各種害人及惡劣行為,尤不作誘奸之事。凡我所見所聞,無論有無業務關系,我認為應守秘密者,我願保守秘密。倘使我嚴守上述誓言時,請求神祗讓我生命與醫術能無上光榮,我苟違誓,天神鬼神實共亟之。」
(摘自2003年6月9日《羊城晚報》)

磨 坊
流 沙
十九世紀的德國有個威廉一世皇帝,他在波茨坦市近郊蓋了一座佔地面積很大裝潢豪華的行宮。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行宮不遠處的一間磨坊十分礙眼,剛好把前面的風景給擋住了。威廉一世讓內務大臣去問清楚是誰的磨坊,然後給磨坊主一些錢,把它拆了。內務大臣找到那磨坊主,向磨坊主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要求。可是磨坊主說:「那是祖宗傳下來的財產,我要把它一代一代傳下去。」
威廉一世生氣了,派出自己的宮廷衛隊把房子強行給拆了。拆房子的時候,磨坊主對衛隊隊員們說:「皇帝當然權高勢重,但德國尚有法院在,此不公平之事我必訴之於法庭解決。」不久,法院作出判決,皇帝敗訴,而且必須「恢復原狀」。於是,威廉一世只得派人把已拆毀的磨坊重新建了起來。
幾十年後,威廉一世去世了,那磨坊主也去世了。磨坊主的兒子因為經濟拮據,准備將磨坊出售給即位的威廉二世,他認為皇室肯定認為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但威廉二世卻給磨坊主的兒子六千馬克,並親筆寫了信,囑咐他這磨坊是德意志國家的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紀念,也是你們家族的光榮所在,要求把這磨坊世世代代傳下去。
在波茨坦市那座古舊的磨坊仍然還在,每年都有不少觀光者。特別是一些法律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他們以觀摩磨坊為自己從業的必經程序。
(摘自2003年7月3日《新聞晨報》)

愛因斯坦給五千年後人類的一封信
聞 山
1938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親自打電話給愛因斯坦,請他寫一封信,把「我們時代的思想和感情,告訴5000年後的人。」愛因斯坦寫了。這信被裝在牢固的容器里,深埋在紐約世界博覽會地下,上面立一個石碑,說明後人要在6939年才能取出來。信中寫道:
我們這個時代產生了許多天才人物,他們的發明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舒適得多。我們早已利用機械的力量橫過海洋,並且利用機械力量可以使人類從各種辛苦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最後解放出來。我們學會了飛行,我們用電磁波從地球的一個角落方便地同另一個角落互通信息。
但是,商品的生產和分配卻完全是無組織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里,生怕失業,遭受悲慘的貧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國家裡的人民還不時互相殘殺。由於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將來,都不得不提心吊膽和極端痛苦。
我相信後代會以一種自豪的心情和正當的優越感來讀這封信。
(摘自《共鳴》2003年第3期)

路曲心直
黎 民
在一座寺中有一個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擔水、灑掃,做過早課後要去寺後很遠的市鎮上購買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晚上還要讀經到深夜。
有一天,他發現,雖然別的小和尚偶爾也會被分派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距離也近。於是,小和尚問方丈:「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自在呢?沒有人強迫他們幹活讀經,而我卻要干個不停呢?」方丈只是微笑不語。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著一袋小米從後山走來時,方丈把他帶到寺的前門。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現了幾個小和尚的身影,方丈問那幾個小和尚:「我一大早讓你們去買鹽,路這么近,又這么平坦,怎麼回來得這么晚呢?」
幾個小和尚說:「方丈,我們說說笑笑,看看風景,就到這個時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的啊!」
方丈又問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你又扛了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回來得還要早些呢?」
小和尚說:「我每天在路上都想著早去早回,由於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穩走得快。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裡只有目標,沒有道路了!」方丈聞言大笑,說:「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煉一個人的心志啊!」
這個當年的小和尚就是後來著名的玄奘法師。在西去取經的途中,雖艱險重重,他的心卻一直閃耀著執著之光。
(摘自《遼寧青年》2003年第10期)

大師的風格
吳錫平在2003年7月6日《中國青年報》上撰文說,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家顧炎武,把讀書和著書喻為「鑄錢」。他說:我曾說今人著書立說正如古人鑄銅造錢,古人從礦山中開采銅,而今人卻靠收買舊銅錢做原料,前者鑄的錢數量少,但品質精良,而後者不僅新鑄造出來的銅錢質量粗劣,而且把古人傳世之技藝給毀了。我一年多來,盡管從早到晚讀書,反復研究,只不過考慮清了幾個問題,數量雖少,但也算得上是直接從礦山中采銅吧!
文章說,可嘆的是,三百多年前學人的這段比喻卻一語切中了當今的現實。時下的學界正是浮躁之風盛行:重數量而輕質量,粗製濫造,動不動就是皇皇數萬、數十萬言的巨著,一年一本甚至幾本,寫書變得比寫論文還容易;拼湊之作比比皆是。
與這些「著作等身」的後輩學人相比,老一輩的學者們要「相形見絀」得多了。哲學大師維特根斯坦一輩子只出了一本書——《邏輯哲學論》,而且薄薄的不到80頁,以後便不再著書。直到他去世以後,別人才將他的筆記、講義匯編成書。就是這本披沙揀金的「小書」成就了大師一生的盛名。大師這樣一種集謙遜與浪漫與勇氣於一體的真誠真令人欽佩。我想這來自於他深厚的積累和深入的思考,來自於他良好的學術操守和道德情懷,來自於他優雅的氣質和恰當的自我認知。大師的風格,也應該是學界的一桿標尺,既指引學問的方向,又標識涵養和道德的高度。

懸崖邊上的智慧
謝隆艷

沙俄時代,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失足掉到了河裡。無論他怎樣大喊「救命」,在岸邊值勤的警察都無動於衷。落水人奄奄一息,慌亂中突然大喊:「打倒沙皇!」
這還了得,在當時的俄國,辱罵沙皇是要坐牢的。兩名警察立即跳入水中,把落水的人提上岸來,送進了警察局。溺水的人也因此得救。
當一個人被某種緣由逼入絕地時,智慧就會突然開花。這種現象被人稱為「懸崖邊上的智慧」。
英國著名大畫家索希爾有一次應英國女王的邀請,在皇宮里畫了幅大壁畫。為畫這幅巨制,畫家搭起了一個三層樓高的腳手架。女王帶領一批大臣前來觀看,當時索希爾正站在腳手架上全神貫注地審視著自己的作品。他一邊看一邊往後退,直退到了腳手架的邊緣,站在腳手架下的女王和大臣們全都嚇呆了,但誰也不敢出聲:大家知道,誰要是喊出聲來,索希爾一定會受到驚嚇,很可能掉到地上摔死。
這時,站在索希爾身邊的助手急中生智,他大步沖到壁畫前,拿起畫筆在壁畫上亂塗亂抹起來。索希爾見此勃然大怒,急忙奔上前去搶奪助手手裡的畫筆:「你瘋了嗎?」這樣。他的助手用逼出來的靈感,救了他的一條性命。
(摘自2003年7月3日《北方法制報》)

人生是提取精華的過程
卡莉·菲奧利娜是惠普的女總裁,她曾在斯坦福大學學習過。畢業25年後,她回到母校演講。她說:我在斯坦福上過的最難忘的一門課程是一次研討會,一次關於「中世紀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三大教派的政治哲學」的研討會。
每一個星期我們都得閱讀一部有關中世紀哲學的著作,比如說阿奎拿(Aquinas)、培根(Bacon)、Abelard——都是些長篇巨作啊——我們一個星期平均要讀1000頁的東西。而每一個周末,我們就得把這些哲學家們的思想言論進行提煉,總結成一份僅有2頁紙的精髓。
當時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先把它們縮成20頁的東西,然後10頁,最後到2頁,而且是單面的稿紙。這豈止是總結啊?這簡直就是把所有的事物還原成其最原始的形態,回復到事物最根本的精髓!
而緊接著的另一個星期,我們又開始著眼於另外一個哲學家的著作了。
這些思想家們的哲學和意識形態無疑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是那種近乎苛刻的提取精髓、追求完美精緻的「蒸餾」過程才是我真正學到的東西。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近乎頑固的技能。而一直以來,我都反復受益著。這是一種提取事物精髓,還原事物本質的綜合練習,而那門課程同時也讓我領悟了生命的意義。人生就是提取精華的過程。
(摘自《中國大學生》2003年第7期)

斯隆先生的愛好
林夕

斯隆先生曾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專業的經理人,在此以前,美國的大企業一直是「老闆」自己管理企業。
斯隆先生年輕時愛好交友、遊玩,也曾是個交遊廣闊的人,有許多好友,但是他擔任通用總裁以後,卻把自己孤立起來,不與同級主管親近,對他們都以禮相待,保持同樣距離。
「沒有人喜歡孤寂,我也喜歡交友,喜歡身邊有個伴,可是公司給我高薪,不是讓我來交朋友的,我的工作是評估公司里的人表現如何,從而做出正確的人事決策,假如我和我共事的人有交情,自然就會有好惡之分,會影響我做決定。因此,我不得在工作場合建立私交。」
不僅如此,斯隆先生從不在公開場合談自己的愛好、家人。在介紹他的書中,他堅持不讓編輯加入兩頁介紹他的家庭、童年和早期生涯的文章。斯隆認為,「專業人才」不應該透露自己的興趣、信念和私人生活,這是他的私事,和「專業」無關。
也正因為如此,斯隆領導下的通用,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特別是他手下的35位高級主管,風格迥異,各有特色,這也正是通用的活力所在。
寫到這,我不僅想起最近從報上看到的一句話:「制度、條例再嚴我也不怕,最怕的是領導幹部沒有愛好。」這句話出自涉案金額最大的廈門遠華案主犯賴昌星之口。
(摘自2003年7月26日《新華日報》 )

這是你們的傑作
畢加索畢生反對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出入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有一天,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幅他的「格爾尼卡」的復製品。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遭德軍轟炸後的慘狀。一個德軍軍官指著畫問畢加索:「這是您的傑作嗎?」
「不,這是你們的傑作。」畢加索一句話使這個德軍官瞠目結舌。

善惡由心
流沙
蘇東坡信仰佛教。一次與方丈辯經,兩人坐於蒲團之上,相論許久。
方丈說:「我在對方的眼裡是什麼?」
蘇東坡說:「方丈你在我眼裡是一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說:「施主你在我眼裡是一朵花。」
蘇東坡滿意而歸,與小妹言及此事。小妹說:「佛家有言,心在地獄緣惡念,你心中有牛屎,才會把別人看成牛屎。」
蘇東坡聽罷,滿臉愧色。
任何善惡的念頭,在未變成行動和事實之前,其實在心中早已存在了,心中充滿惡念的人,看別人的眼光就會變異,而心中充滿友誼、寬容的人,便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歡樂。
佛家有地獄和天堂之說。心想行惡的人,心中充滿憤怒,做過惡事的人,因害怕別人發現他的惡事就會天天做惡夢,他雖在人間,心卻早在地獄中了。而行善之人,光明磊落,與人為善,無名利得失,雖身在塵世,心卻早在天堂了。
其實,善和惡有時只是一念之差,一線之距。看豐子愷先生的回憶錄,裡面記載著一段關於他的恩師李叔同的軼事。上音樂課時,有一個學生在下面看閑書,另一個學生則隨地吐痰。李先生是個極其嚴肅的人,他當場看到了卻不出聲,下課後,李先生請那兩位同學留下來,用很緩和的聲音對他們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閑書也不要隨地吐痰。兩個學生覺得老師小題大作,剛要申辯,只見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向他們鞠了一躬,兩個學生頓時滿臉通紅。
在善面前,只有春風化雨般的滋潤,這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當一個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時候,一切塵世間的浮華光景早已退卻,只有一個個平等和應該尊重的靈魂。
——《解放日報》2003.10.24日

勇 氣
19世紀,在英國的名門公立學校——哈羅學校,常常會出現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有一天,一個強悍的高個子男生,攔在一個新生的面前,頤指氣使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來乍到,不明白其中「原委」,斷然拒絕。高個子惱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領子,劈頭蓋腦地打起來,嘴裡還罵罵咧咧:「你這小子,為了讓你聰明點,我得好好開導你!」新生痛得齜牙咧嘴,卻並不肯乞憐告饒。
旁觀的學生或者冷眼相看,或者起鬨嬉笑,或者一走了之。只有一個外表文弱的男生,看著這欺凌的一幕,眼裡漸漸湧出了淚水,終於忍不住嚷起來:「你到底還要打他幾下才肯罷休!」
高個子朝那個又尖又細的抗議的聲音望去,一看也是個瘦弱的新生,就惡狠狠地罵道:「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問這個干嗎?」
那個新生用含淚的眼睛盯著他,毫不畏懼地回答:「不管你還要打幾下,讓我替他忍受一半的拳頭吧。」
高個子看著他的眼淚,聽到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從這以後,學校城反抗惡行暴力的聲音開始響亮,幫助弱者的善舉也逐漸增多,兩個新生也成為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毆打的少年,深感愛與善的可貴,後來成為英國頗負盛名的大政治家羅伯特·比爾;挺身而出,願為陌生弱者分擔痛苦的,則是揚名全世界的大詩人拜倫。
人生途中,我們也需要像拜倫一樣,在別人只是畏懼地逃避,或幸災樂禍地觀看時,能夠拿出罕有的勇氣,為了善,為了愛,也為了啟迪和震撼那些冷漠的心靈。

五元和十元
有一個美國鄉村小孩,人家拿出一張五元紙幣和一張十元紙幣送他,讓他挑一張,他挑了那張五元紙幣。人們都說他笨,紛紛嘲弄他、笑話他。這事傳了出去、很多人都來找他試驗,結果還是這樣,這事也就傳得越來越遠了。過了幾十年,這個小孩成了美國總統。有記者向他問起這件事:「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總統答。
「那您為什麼要五元,不要十元呢?」
「如果我一開始就要十元,那以後還有誰拿錢來試探我是不是真的很愚蠢呢?」
世上不少聰明人,猶如這位美國總統。他得了便宜,卻能讓對方也覺得愉快。世上也有許多自以為聰明的人,自以為是地笑話別人,卻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笨蛋。

自由的價值
今年盛夏,戰功赫赫的美國四星上將弗蘭克斯將軍退役了。國防部長、各界名人,愛戴他的士兵們,都在歡送儀式上向他致敬,這位服役將近四十年的老兵,退役後,很多優厚待遇也就隨之失去。然而他卻淡然處之。他說:「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被稱為自由。自由的價值高於一切。」自由的意義,在於其人格的獨立和思想的自在。
華盛頓功成身退,在總統任期內,他曾經兩度提出辭職。在他離開政治舞台的時候,他說,「朋友們,重新選舉一位公民來管理美國政府的日子已為期不遠……我以良好的意願在政府的組織與管理方面有所建樹。加以年事日長,體質日衰,深感引退不僅為我所必須,亦將系受人歡迎之舉。」不久,他真正變成了踏踏實實的農民華盛頓,從費城返回弗農山莊。在那裡經營碩大的果園農庄;他的園林講究得很,裡面溪流潺潺,蜜蜂嚶嗡,水流花放,生機盎然。他優游林泉,自得其樂。他是人類自由理念的偉大的踐行者,偉大的先行者,自由是他生命中至高的原則,為了追求自由,他不斷地去擴大他的生活體驗,所以他也是一個愛好創造的人。勞動的喜悅,落實在現實中的桃花源,是自由精神給他的報答。
可能錯了

㈡ 兩則有關交友之道的故事有哪一些

1.據史書記載,北郭騷是春秋時期齊國名士,對父母十分孝敬,是個出了名的大孝子。但他的家境不好,十分貧寒,以至於到了無錢奉養老母的地步。於是慕名去找當時名相晏子,希望得到一些糧食奉養老母。晏子久聞其名,覺得他人品很好,很樂意交他這個朋友。晏子不但熱情地接待了他,臨走又送他很多糧食、金錢。北郭騷謝絕了金錢收下了糧食,兩人從此成了很好的朋友。不久之後,晏子受讒言被齊景公猜忌,逃亡他國,臨行路過北郭騷家進來告別,晏子闡述了事情的經過,北郭騷只是說了一句:「請好自為之。」完畢送客。
晏子走後,北郭騷找來他的朋友,告訴他說:「我仰慕晏子道義,與之相交,如今晏子被無端猜忌,我將用生命為他洗清冤誣。」北郭騷換好衣冠,請朋友攜劍和竹匣跟隨其後。前往皇宮會見景公近臣,北郭騷慷慨激昂地說:「晏嬰是名聞天下的賢相,因他在而其他國家畏懼不敢侵犯。若他出亡,齊國必遭侵犯。我不想看見國家生靈塗炭,我願用我的生命為晏子洗清冤屈。」然後自刎身亡。景公看此情景非常後悔,親自駕車在邊境追回晏子。
2.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寧割席」的故事傳頌至今,人們一直把管寧作為不慕榮華,不貪金錢的典型加以宣傳。但管寧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採取絕交的態度,實在過於片面。
管寧因朋友的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准,便斷然絕交,有點苛求於人,但是,華歆貪慕虛榮,就不能怪管寧割席斷義。
比較著名的有:
說有一個年輕人自認為朋友很多,經常在他父親面前炫耀,後來他父親說你這么多朋友比不上我的一個半朋友,年輕人不信,後來用雞血假裝自己殺人了試探他的朋友,結果這個年輕人的朋友一個都不敢來幫忙,後來去他父親的半個朋友那裡,他父親的半個朋友給了這個年輕人很多錢,讓他趕快逃走;後來年輕人又到他父親的一個朋友那裡去,他父親的一個朋友幫他把衣服換下來,然後跟他去頂罪,這個事情讓年輕人感悟很多,明白了要交什麼樣的額朋友

㈢ 交友之道講的是什麼

朋友有兩種,一種是有益的,另一種則是有害的。

孔子曾經提出過「益友」的三個條件。首先是直。直不但是心裡不拐彎(正直),而且是嘴上也不拐彎(直率)。一般人,做到「正派」並不難,做到「正直」就難一些了。而要能夠看到別人的缺點、錯誤就說出來,尤其是敢於對自己親近的人(如朋友)直統統地說出來,做到「直率」,就非常之難。難之一在於礙於情面,很難說出口;難之二在於顧忌功利,很難下決心。於人有損(傷了對方的面子),於己無利(自己並無好處),便很難會有人去做這種「蠢事」。然而直言雖然難聽,卻是出於「真愛」。故如能得一「直友」,實乃人生之大幸。

其次是諒。朋友犯了錯誤,自己能夠「諒解」;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自己能夠「原諒」,這並不算很難。但是,要真正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予以「體諒」,就不容易了。尤其是他幹了公認「不仁不義」的事,直接損害了自己又沒有道歉,還能不顧自己背上黑鍋而予以「曲諒」,那就真是其難無比!一個看重名譽的人,為了名聲而「直」,還不難;一個追求實利的人,要他不顧名聲而「曲」,也不難;而要一個人既不顧名聲又不顧實利地去「曲諒」朋友,就幾乎難得「不合情理」。但只有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第三就是「多聞」了。博學多聞的人,當然也是「益友」。相反則是「損友」。「損友」也有三個特點。第一,外表堂堂正正,但說的都是官話、套話、場面上的應酬話,表面上無可挑剔,內心卻並不正義,所以是「不直」;第二,只知逢迎討好對方,甚至不惜附和錯誤,「指鹿為馬」,表面體貼諒解,內心卻並無真誠,所以是「不諒」;第三,誇誇其談,言不及義,表面上能言善辯,內心卻胸無點墨,當然不能算作「多聞」。這三種人,頗具迷惑性,其實最害人,所以是「損友」。

因此,君子的交友之道,就有以下幾項原則:

第一是「尚自然」。不強交(不強迫別人交朋友),不苟交(不隨便和別人交朋友)。真正的朋友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可以去尋找機遇(尋師訪友),但不能製造機遇。輕率就更不好。「生死之交一碗酒」,爽則爽矣,其實靠不住。

第二是「超功利」。因「利」而勾結者,不能叫「朋友」,只能叫「朋黨」(狐朋狗黨)。這種人,因為唯利是圖,所以利相一致時,便狼狽為奸;無利可圖時,便作鳥獸散;一旦利害沖突,便反目為仇,互相廝咬,哪裡還有「情誼」可言?只有因「義」而結交者,才既可為正義而並肩戰斗,也才可能在一方有過時,敢於直言而成為「直友」,或因大義而曲諒其小過,成為「諒友」。

第三是「去嫌疑」。朋友之交,貴在忠信,一有狐疑,便生嫌隙。故曰「識人不可不真,疑心不可不去,小嫌不可不略」。這里最難做到的是「小嫌不可不略」。因為正派人都難免清高甚至孤高,常自詡為「眼裡容不得一粒砂子」。對自己固然要求嚴格,對他人(尤其是那些被認為「有資格」和自己交朋友的人)要求也不會低,而且往往認為那不過是「起碼」的要求。於是,小有不滿,便課以大罪名,一心只想關系正了又正,友誼純了又純。結果,「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最後只能孤立自己。真正的「君子之交」,誠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著眼大處,不拘小節,求同存異,才是長久之計。

第四是「多寬容」。寬容是雙向的。既要對朋友寬容,也要對自己寬容。不能因為自己做得到,就指責他人有過失;也不能因為自己做不到,就覺得沒臉見人。金無足赤,人非聖賢。每個人,都有力所能及者,有力所不能及者,總有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所以,既不必苛求於人,亦不必苛求於己,以免失去了朋友之間的平等。

第五是「有肝膽」。能不能「去嫌疑」而「多寬容」,全在於有無「肝膽」;而有沒有「肝膽」,又全在於「超功利」。實際上,君子因為重義輕利,個人的進退榮辱成敗得失都無所縈懷,自然胸懷坦盪;小人因為重利輕義,或害怕所求不可得,或害怕所得不能保,或害怕所保不能全,自然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這就叫「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與人交往時,君子襟懷坦白,安詳舒泰,從不以強凌弱,仗勢欺人;小人則衿己傲物,惟恐失尊,難免盛氣凌人,不依不饒。這就叫「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同理,君子求義,只須反躬自省;小人逐利,勢必趨炎附勢。這就叫「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求諸己者,相互之間沒有利害關系,衿而不爭,群而不黨,自然淡泊寧靜;求諸人者,相互勾結,相互利用,少不了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說些甜言蜜語,給些蠅頭小利。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益友與損友,豈非正是君子與小人之別?

㈣ 關於交友的故事短一點

提供一個殘酷一點的吧

我每天給朋友A一個雞蛋,朋友A很感激我,有一天我突然不給他了,他跑過來質問我,他卻沒想到,是我給他的雞蛋,對他的好,狗有的時候養不熟

我每天給朋友A一個雞蛋,朋友A很感激我,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我給朋友B兩個雞蛋,他跑來質問我,他卻沒想到,雞蛋是我的,我想給誰就給誰,而他什麼也沒給我,還要求那麼多

㈤ 有關交友之道的故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留下了無數的歷史故事,值得一讀。故事中國歷史故事大全欄目精心整理了大量歷史故事,供讀者在線閱讀。這里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篇關於晏子的交友之道的歷史故事,下面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去看一下晏子的交友之道吧。
晏子是我國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機智過人,能言善辯,體恤百姓,忠於國家,深得人民愛戴。晏子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很多,譬如他的交友之道。
晏子從不濫交朋友,但是如果交了一個朋友,就會善始善終,一生都不會改變。當然,晏子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他能正確識人,這是他交友長久的一個關鍵,但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對待朋友「久而敬之」。交往時間越長,他對朋友就越恭敬有禮,因此別人也就對他越來越尊重。「久而敬之」四個字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晏子卻終生堅持。所以,晏子雖然不輕易交友,但是他的朋友很多,又都情深意厚,有不少人甘於為他付出生命,北郭騷就是其中一個。
據史書記載,北郭騷是春秋時期齊國名士,對父母十分孝敬,是個出了名的大孝子。但他的家境不好,十分貧寒,以至於到了無錢奉養老母的地步。於是慕名去找當時名相晏子,希望得到一些糧食奉養老母。晏子久聞其名,覺得他人品很好,很樂意交他這個朋友。晏子不但熱情地接待了他,臨走又送他很多糧食、金錢。北郭騷謝絕了金錢收下了糧食,兩人從此成了很好的朋友。不久之後,晏子受讒言被齊景公猜忌,逃亡他國,臨行路過北郭騷家進來告別,晏子闡述了事情的經過,北郭騷只是說了一句:「請好自為之。」完畢送客。
晏子走後,北郭騷找來他的朋友,告訴他說:「我仰慕晏子道義,與之相交,如今晏子被無端猜忌,我將用生命為他洗清冤誣。」北郭騷換好衣冠,請朋友攜劍和竹匣跟隨其後。前往皇宮會見景公近臣,北郭騷慷慨激昂地說:「晏嬰是名聞天下的賢相,因他在而其他國家畏懼不敢侵犯。若他出亡,齊國必遭侵犯。我不想看見國家生靈塗炭,我願用我的生命為晏子洗清冤屈。」然後自刎身亡。景公看此情景非常後悔,親自駕車在邊境追回晏子。

㈥ 有關於朋友之間誠信的小故事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版。當時甚權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㈦ 關於交友之道的故事

對於朋友的界定,請嚴肅對待為好。經人介紹初次見面,就以朋友相稱,這就是很不嚴肅的態度。當你把交友之道降低到了最低標准,也就不可能結交到真正的朋友了。

人與人的關系是相互的,你如果如此隨意,潛意識里也就沒把別人當回事,那別人也就不見得把你當成朋友。

有些人熱衷於社交,喜歡周旋於眾人之間的感覺。然而,如果不是一個圈子裡的上層人士,大家也不過是出於禮貌的虛與委蛇。社交場合中的贊美,基本上沒多少真誠。而交際花的角色,並不能博得他人的好感,人家會覺得你舉止輕佻。

㈧ 交友小故事

焦耳求知——好學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葯,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權貴的虛榮
義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曾在佛羅倫薩雕刻了一尊石像,因為那尊雕像體積龐大,又將擺放在城市的顯要位置,米開朗基羅從構思、手法上竭盡全力。經過將近兩年的創作,米開朗基羅終於完成了作品。當他自己看到這尊凝聚了自己所有功力的作品時,他自己也為自己感到驕傲。作品預展時,佛羅倫薩萬人空巷,對他的創作嘆為觀止。最後連佛羅倫薩市長也來參觀了,眾多權貴圍在雕像前竊竊私語,等待市長發表意見。市長傲慢地朝雕像看了幾眼,問:「作者來了嗎?」米開朗基羅被人請到市長面前。市長說:「雕石匠,我覺得這座石像的鼻子低了點,影響了整座雕像的藝術氛圍。」米開朗基羅聽罷說:「尊敬的市長,我會按照你的要求加高石像的鼻子。」說完,米開朗基羅便讓助手取出工具,提著石粉對石像的鼻子進行加工。米開朗基羅在石像的鼻子上抹著石粉。抹了一會兒,他來到市長面前,說:「尊敬的市長,我已經按照你的要求加高了石像的鼻子,你看現在還行嗎?」市長看了點點頭說:「雕石匠,現在好多了,這才是完美的藝術。
」市長走後,米開朗基羅的助手百思不得其解,問:「你只是在石像的鼻子上抹了三把石粉,石像的鼻子根本沒有加高啊?」米開朗基羅說:「可是,市長認為高了。
」據說那尊石像還矗立在佛羅倫薩的街頭,知道那尊石像來歷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諺語:「權貴的虛榮就是石像鼻子上的三把石粉。」
(摘自《知音》海外版第4期,作者流沙)

一句妙語求職成功
2003年,巧克力之父弗斯貝里的公司獲准登陸中國市場,他就發出了招聘廣告。公告很簡單,是這樣寫的:請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回答下面四位名人在說什麼。
1.1954年4月2日,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邀請愛因斯坦回母校演講,愛因斯坦在演講中說了這樣幾句話:「我學習中等,按照學校的標准,我算不上是個好學生,不過我後來發現,能忘掉在學校學的東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2.1984年6月2日,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丁肇中回母校清華大學演講,在接受同學提問時說;「據我所知,在諾貝爾獎的90多位物理學家中,還沒有一位在學校里經常考第一;經常考倒數第一的到是有幾位。」
3.1999年3月27日,比爾.蓋茨應邀回母校哈佛大學去參加募捐活動,當記者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學習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時,他向記者笑了一下沒有回答。
4.2001年5月21日,美國總統布希回到母校耶魯大學,接受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由於他當年學習成績平平,在被問到現在的感想時,他說:「對那些取得優異成績的畢業生,我說『乾的好』,對那些成績較差的畢業生,我說『你可以去當總統』。」
有400多名優秀中國大學生參加了應聘。2003年3月10日,他的分公司在北京開業了,只有一個學生收到通知來參見他們的開業典禮。這位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學校里有高分低分之分,但校外沒有,校門外總是把校門里的一切打亂重整。

那是你的油田
曾是美國首富的石油大亨保羅·蓋蒂,年輕時家境並不富裕,只有一片收成很差的旱田。
後來,在田裡挖水井的時候,田裡冒出一些黑濃濃的石油。於是水井變成了油井,旱田變成了油田,保羅·蓋蒂看到了致富之路。他開始僱工開采起石油來。
保羅·蓋蒂很用心地經營自己的事業,沒事便到各油田去巡視。可是,他每次都能發現有人浪費原料,而且有閑人遊逛。他把工頭找來,要求工頭們消除浪費和清除閑人。然而,他下次再去的時候,一切依然如故。保羅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我一去就能看得出浪費和閑人,而那些工頭天天在此,卻視而不見?後來,一位管理學家一句話點醒了保羅,他說:「那是你的油田。
」保羅立即召來各工頭,向他們宣布:「從今天起油田交給各位負責經營,效益的25%由各位全權支配。」從此,保羅再巡視油田時,發現不僅浪費現象消失,閑人也絕跡,而且產量大幅增加。
(摘自2月28日《羊城晚報》)

拿破崙對落水的士兵開槍
拿破崙一次騎馬穿過一片森林,看到一個不會游泳的士兵掉進水裡,正向深處漂移,岸上的士兵慌作一團,因為他們誰也不會游泳。
拿破崙問:「他會游泳嗎?」回答:「只能劃幾下,現在不行了。
」拿破崙隨手從士兵手裡拿過一支手槍,朝落水者大聲喊道:「您趕快游回來,不然,我就開槍了。」說著真的向水裡開了兩槍。
落水的人聽見這么一說,猛然轉過頭來,拚命地劃著,居然很快靠上了岸。他不解地問拿破崙:「陛下,我都快嚇死了,你為什麼還要向我開槍?」拿破崙笑了:「傻瓜,不嚇你一下,你就真的淹死了,你看這幾個人誰能救你呢?你經這么一嚇,不是自己回過頭來救了自己嗎?」
(摘自《文明導刊》第4期)

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嚴承章
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傳媒報道優秀醫務工作者的事跡時,曾言及「希波克拉底誓言」。希波克拉底是何人,他的「誓言」說了些什麼?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是古希臘醫生,史載約生活在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希波克拉底誓言」據史載並非全是希氏之作。希氏一直被西方認作「西方醫學之父」,其「誓言」一直作為醫學道德准則。《西方文化大辭典》中記述的「誓言」是這樣的:「……我願盡余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信條,並檢束一切墮落及害人行為,我不得將危害葯品給予他人,並不作該項之指導,雖有人請求亦必不與之。尤不為婦人施墮胎手術。我願以此純潔與神聖之精神,終身執行我職務。凡患結石者,我不施手術,此則有待於專家為之。無論至於何處,遇男或女、貴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並檢點吾身,不作各種害人及惡劣行為,尤不作誘奸之事。凡我所見所聞,無論有無業務關系,我認為應守秘密者,我願保守秘密。倘使我嚴守上述誓言時,請求神祗讓我生命與醫術能無上光榮,我苟違誓,天神鬼神實共亟之。」
(摘自2003年6月9日《羊城晚報》)

磨 坊
流 沙
十九世紀的德國有個威廉一世皇帝,他在波茨坦市近郊蓋了一座佔地面積很大裝潢豪華的行宮。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行宮不遠處的一間磨坊十分礙眼,剛好把前面的風景給擋住了。威廉一世讓內務大臣去問清楚是誰的磨坊,然後給磨坊主一些錢,把它拆了。內務大臣找到那磨坊主,向磨坊主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要求。可是磨坊主說:「那是祖宗傳下來的財產,我要把它一代一代傳下去。」
威廉一世生氣了,派出自己的宮廷衛隊把房子強行給拆了。拆房子的時候,磨坊主對衛隊隊員們說:「皇帝當然權高勢重,但德國尚有法院在,此不公平之事我必訴之於法庭解決。」不久,法院作出判決,皇帝敗訴,而且必須「恢復原狀」。於是,威廉一世只得派人把已拆毀的磨坊重新建了起來。
幾十年後,威廉一世去世了,那磨坊主也去世了。磨坊主的兒子因為經濟拮據,准備將磨坊出售給即位的威廉二世,他認為皇室肯定認為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但威廉二世卻給磨坊主的兒子六千馬克,並親筆寫了信,囑咐他這磨坊是德意志國家的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紀念,也是你們家族的光榮所在,要求把這磨坊世世代代傳下去。
在波茨坦市那座古舊的磨坊仍然還在,每年都有不少觀光者。特別是一些法律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他們以觀摩磨坊為自己從業的必經程序。
(摘自2003年7月3日《新聞晨報》)

愛因斯坦給五千年後人類的一封信
聞 山
1938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親自打電話給愛因斯坦,請他寫一封信,把「我們時代的思想和感情,告訴5000年後的人。」愛因斯坦寫了。這信被裝在牢固的容器里,深埋在紐約世界博覽會地下,上面立一個石碑,說明後人要在6939年才能取出來。信中寫道:
我們這個時代產生了許多天才人物,他們的發明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舒適得多。我們早已利用機械的力量橫過海洋,並且利用機械力量可以使人類從各種辛苦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最後解放出來。我們學會了飛行,我們用電磁波從地球的一個角落方便地同另一個角落互通信息。
但是,商品的生產和分配卻完全是無組織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懼的陰影里,生怕失業,遭受悲慘的貧困。而且,生活在不同國家裡的人民還不時互相殘殺。由於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將來,都不得不提心吊膽和極端痛苦。
我相信後代會以一種自豪的心情和正當的優越感來讀這封信。
(摘自《共鳴》2003年第3期)

路曲心直
黎 民
在一座寺中有一個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擔水、灑掃,做過早課後要去寺後很遠的市鎮上購買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晚上還要讀經到深夜。
有一天,他發現,雖然別的小和尚偶爾也會被分派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距離也近。於是,小和尚問方丈:「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自在呢?沒有人強迫他們幹活讀經,而我卻要干個不停呢?」方丈只是微笑不語。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著一袋小米從後山走來時,方丈把他帶到寺的前門。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現了幾個小和尚的身影,方丈問那幾個小和尚:「我一大早讓你們去買鹽,路這么近,又這么平坦,怎麼回來得這么晚呢?」
幾個小和尚說:「方丈,我們說說笑笑,看看風景,就到這個時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的啊!」
方丈又問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你又扛了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回來得還要早些呢?」
小和尚說:「我每天在路上都想著早去早回,由於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穩走得快。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裡只有目標,沒有道路了!」方丈聞言大笑,說:「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煉一個人的心志啊!」
這個當年的小和尚就是後來著名的玄奘法師。在西去取經的途中,雖艱險重重,他的心卻一直閃耀著執著之光。
(摘自《遼寧青年》2003年第10期)

大師的風格
吳錫平在2003年7月6日《中國青年報》上撰文說,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家顧炎武,把讀書和著書喻為「鑄錢」。他說:我曾說今人著書立說正如古人鑄銅造錢,古人從礦山中開采銅,而今人卻靠收買舊銅錢做原料,前者鑄的錢數量少,但品質精良,而後者不僅新鑄造出來的銅錢質量粗劣,而且把古人傳世之技藝給毀了。我一年多來,盡管從早到晚讀書,反復研究,只不過考慮清了幾個問題,數量雖少,但也算得上是直接從礦山中采銅吧!
文章說,可嘆的是,三百多年前學人的這段比喻卻一語切中了當今的現實。時下的學界正是浮躁之風盛行:重數量而輕質量,粗製濫造,動不動就是皇皇數萬、數十萬言的巨著,一年一本甚至幾本,寫書變得比寫論文還容易;拼湊之作比比皆是。
與這些「著作等身」的後輩學人相比,老一輩的學者們要「相形見絀」得多了。哲學大師維特根斯坦一輩子只出了一本書——《邏輯哲學論》,而且薄薄的不到80頁,以後便不再著書。直到他去世以後,別人才將他的筆記、講義匯編成書。就是這本披沙揀金的「小書」成就了大師一生的盛名。大師這樣一種集謙遜與浪漫與勇氣於一體的真誠真令人欽佩。我想這來自於他深厚的積累和深入的思考,來自於他良好的學術操守和道德情懷,來自於他優雅的氣質和恰當的自我認知。大師的風格,也應該是學界的一桿標尺,既指引學問的方向,又標識涵養和道德的高度。

懸崖邊上的智慧
謝隆艷

沙俄時代,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失足掉到了河裡。無論他怎樣大喊「救命」,在岸邊值勤的警察都無動於衷。落水人奄奄一息,慌亂中突然大喊:「打倒沙皇!」
這還了得,在當時的俄國,辱罵沙皇是要坐牢的。兩名警察立即跳入水中,把落水的人提上岸來,送進了警察局。溺水的人也因此得救。
當一個人被某種緣由逼入絕地時,智慧就會突然開花。這種現象被人稱為「懸崖邊上的智慧」。
英國著名大畫家索希爾有一次應英國女王的邀請,在皇宮里畫了幅大壁畫。為畫這幅巨制,畫家搭起了一個三層樓高的腳手架。女王帶領一批大臣前來觀看,當時索希爾正站在腳手架上全神貫注地審視著自己的作品。他一邊看一邊往後退,直退到了腳手架的邊緣,站在腳手架下的女王和大臣們全都嚇呆了,但誰也不敢出聲:大家知道,誰要是喊出聲來,索希爾一定會受到驚嚇,很可能掉到地上摔死。
這時,站在索希爾身邊的助手急中生智,他大步沖到壁畫前,拿起畫筆在壁畫上亂塗亂抹起來。索希爾見此勃然大怒,急忙奔上前去搶奪助手手裡的畫筆:「你瘋了嗎?」這樣。他的助手用逼出來的靈感,救了他的一條性命。
(摘自2003年7月3日《北方法制報》)

人生是提取精華的過程
卡莉·菲奧利娜是惠普的女總裁,她曾在斯坦福大學學習過。畢業25年後,她回到母校演講。她說:我在斯坦福上過的最難忘的一門課程是一次研討會,一次關於「中世紀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三大教派的政治哲學」的研討會。
每一個星期我們都得閱讀一部有關中世紀哲學的著作,比如說阿奎拿(Aquinas)、培根(Bacon)、Abelard——都是些長篇巨作啊——我們一個星期平均要讀1000頁的東西。而每一個周末,我們就得把這些哲學家們的思想言論進行提煉,總結成一份僅有2頁紙的精髓。
當時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先把它們縮成20頁的東西,然後10頁,最後到2頁,而且是單面的稿紙。這豈止是總結啊?這簡直就是把所有的事物還原成其最原始的形態,回復到事物最根本的精髓!
而緊接著的另一個星期,我們又開始著眼於另外一個哲學家的著作了。
這些思想家們的哲學和意識形態無疑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是那種近乎苛刻的提取精髓、追求完美精緻的「蒸餾」過程才是我真正學到的東西。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近乎頑固的技能。而一直以來,我都反復受益著。這是一種提取事物精髓,還原事物本質的綜合練習,而那門課程同時也讓我領悟了生命的意義。人生就是提取精華的過程。
(摘自《中國大學生》2003年第7期)

斯隆先生的愛好
林夕

斯隆先生曾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專業的經理人,在此以前,美國的大企業一直是「老闆」自己管理企業。
斯隆先生年輕時愛好交友、遊玩,也曾是個交遊廣闊的人,有許多好友,但是他擔任通用總裁以後,卻把自己孤立起來,不與同級主管親近,對他們都以禮相待,保持同樣距離。
「沒有人喜歡孤寂,我也喜歡交友,喜歡身邊有個伴,可是公司給我高薪,不是讓我來交朋友的,我的工作是評估公司里的人表現如何,從而做出正確的人事決策,假如我和我共事的人有交情,自然就會有好惡之分,會影響我做決定。因此,我不得在工作場合建立私交。」
不僅如此,斯隆先生從不在公開場合談自己的愛好、家人。在介紹他的書中,他堅持不讓編輯加入兩頁介紹他的家庭、童年和早期生涯的文章。斯隆認為,「專業人才」不應該透露自己的興趣、信念和私人生活,這是他的私事,和「專業」無關。
也正因為如此,斯隆領導下的通用,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特別是他手下的35位高級主管,風格迥異,各有特色,這也正是通用的活力所在。
寫到這,我不僅想起最近從報上看到的一句話:「制度、條例再嚴我也不怕,最怕的是領導幹部沒有愛好。」這句話出自涉案金額最大的廈門遠華案主犯賴昌星之口。
(摘自2003年7月26日《新華日報》 )

這是你們的傑作
畢加索畢生反對侵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經常出入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有一天,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幅他的「格爾尼卡」的復製品。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遭德軍轟炸後的慘狀。一個德軍軍官指著畫問畢加索:「這是您的傑作嗎?」
「不,這是你們的傑作。」畢加索一句話使這個德軍官瞠目結舌。

善惡由心
流沙
蘇東坡信仰佛教。一次與方丈辯經,兩人坐於蒲團之上,相論許久。
方丈說:「我在對方的眼裡是什麼?」
蘇東坡說:「方丈你在我眼裡是一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說:「施主你在我眼裡是一朵花。」
蘇東坡滿意而歸,與小妹言及此事。小妹說:「佛家有言,心在地獄緣惡念,你心中有牛屎,才會把別人看成牛屎。」
蘇東坡聽罷,滿臉愧色。
任何善惡的念頭,在未變成行動和事實之前,其實在心中早已存在了,心中充滿惡念的人,看別人的眼光就會變異,而心中充滿友誼、寬容的人,便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歡樂。
佛家有地獄和天堂之說。心想行惡的人,心中充滿憤怒,做過惡事的人,因害怕別人發現他的惡事就會天天做惡夢,他雖在人間,心卻早在地獄中了。而行善之人,光明磊落,與人為善,無名利得失,雖身在塵世,心卻早在天堂了。
其實,善和惡有時只是一念之差,一線之距。看豐子愷先生的回憶錄,裡面記載著一段關於他的恩師李叔同的軼事。上音樂課時,有一個學生在下面看閑書,另一個學生則隨地吐痰。李先生是個極其嚴肅的人,他當場看到了卻不出聲,下課後,李先生請那兩位同學留下來,用很緩和的聲音對他們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閑書也不要隨地吐痰。兩個學生覺得老師小題大作,剛要申辯,只見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向他們鞠了一躬,兩個學生頓時滿臉通紅。
在善面前,只有春風化雨般的滋潤,這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當一個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時候,一切塵世間的浮華光景早已退卻,只有一個個平等和應該尊重的靈魂。
——《解放日報》2003.10.24日

勇 氣
19世紀,在英國的名門公立學校——哈羅學校,常常會出現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有一天,一個強悍的高個子男生,攔在一個新生的面前,頤指氣使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來乍到,不明白其中「原委」,斷然拒絕。高個子惱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領子,劈頭蓋腦地打起來,嘴裡還罵罵咧咧:「你這小子,為了讓你聰明點,我得好好開導你!」新生痛得齜牙咧嘴,卻並不肯乞憐告饒。
旁觀的學生或者冷眼相看,或者起鬨嬉笑,或者一走了之。只有一個外表文弱的男生,看著這欺凌的一幕,眼裡漸漸湧出了淚水,終於忍不住嚷起來:「你到底還要打他幾下才肯罷休!」
高個子朝那個又尖又細的抗議的聲音望去,一看也是個瘦弱的新生,就惡狠狠地罵道:「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問這個干嗎?」
那個新生用含淚的眼睛盯著他,毫不畏懼地回答:「不管你還要打幾下,讓我替他忍受一半的拳頭吧。」
高個子看著他的眼淚,聽到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從這以後,學校城反抗惡行暴力的聲音開始響亮,幫助弱者的善舉也逐漸增多,兩個新生也成為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毆打的少年,深感愛與善的可貴,後來成為英國頗負盛名的大政治家羅伯特·比爾;挺身而出,願為陌生弱者分擔痛苦的,則是揚名全世界的大詩人拜倫。
人生途中,我們也需要像拜倫一樣,在別人只是畏懼地逃避,或幸災樂禍地觀看時,能夠拿出罕有的勇氣,為了善,為了愛,也為了啟迪和震撼那些冷漠的心靈。

五元和十元
有一個美國鄉村小孩,人家拿出一張五元紙幣和一張十元紙幣送他,讓他挑一張,他挑了那張五元紙幣。人們都說他笨,紛紛嘲弄他、笑話他。這事傳了出去、很多人都來找他試驗,結果還是這樣,這事也就傳得越來越遠了。過了幾十年,這個小孩成了美國總統。有記者向他問起這件事:「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總統答。
「那您為什麼要五元,不要十元呢?」
「如果我一開始就要十元,那以後還有誰拿錢來試探我是不是真的很愚蠢呢?」
世上不少聰明人,猶如這位美國總統。他得了便宜,卻能讓對方也覺得愉快。世上也有許多自以為聰明的人,自以為是地笑話別人,卻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笨蛋。

自由的價值
今年盛夏,戰功赫赫的美國四星上將弗蘭克斯將軍退役了。國防部長、各界名人,愛戴他的士兵們,都在歡送儀式上向他致敬,這位服役將近四十年的老兵,退役後,很多優厚待遇也就隨之失去。然而他卻淡然處之。他說:「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被稱為自由。自由的價值高於一切。」自由的意義,在於其人格的獨立和思想的自在。
華盛頓功成身退,在總統任期內,他曾經兩度提出辭職。在他離開政治舞台的時候,他說,「朋友們,重新選舉一位公民來管理美國政府的日子已為期不遠……我以良好的意願在政府的組織與管理方面有所建樹。加以年事日長,體質日衰,深感引退不僅為我所必須,亦將系受人歡迎之舉。」不久,他真正變成了踏踏實實的農民華盛頓,從費城返回弗農山莊。在那裡經營碩大的果園農庄;他的園林講究得很,裡面溪流潺潺,蜜蜂嚶嗡,水流花放,生機盎然。他優游林泉,自得其樂。他是人類自由理念的偉大的踐行者,偉大的先行者,自由是他生命中至高的原則,為了追求自由,他不斷地去擴大他的生活體驗,所以他也是一個愛好創造的人。勞動的喜悅,落實在現實中的桃花源,是自由精神給他的報答。
(望採納)

㈨ 名人交友之道故事100字

焦耳求知——好學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葯,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權貴的虛榮
義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曾在佛羅倫薩雕刻了一尊石像,因為那尊雕像體積龐大,又將擺放在城市的顯要位置,米開朗基羅從構思、手法上竭盡全力。經過將近兩年的創作,米開朗基羅終於完成了作品。當他自己看到這尊凝聚了自己所有功力的作品時,他自己也為自己感到驕傲。作品預展時,佛羅倫薩萬人空巷,對他的創作嘆為觀止。最後連佛羅倫薩市長也來參觀了,眾多權貴圍在雕像前竊竊私語,等待市長發表意見。市長傲慢地朝雕像看了幾眼,問:「作者來了嗎?」米開朗基羅被人請到市長面前。市長說:「雕石匠,我覺得這座石像的鼻子低了點,影響了整座雕像的藝術氛圍。」米開朗基羅聽罷說:「尊敬的市長,我會按照你的要求加高石像的鼻子。」說完,米開朗基羅便讓助手取出工具,提著石粉對石像的鼻子進行加工。米開朗基羅在石像的鼻子上抹著石粉。抹了一會兒,他來到市長面前,說:「尊敬的市長,我已經按照你的要求加高了石像的鼻子,你看現在還行嗎?」市長看了點點頭說:「雕石匠,現在好多了,這才是完美的藝術。
」市長走後,米開朗基羅的助手百思不得其解,問:「你只是在石像的鼻子上抹了三把石粉,石像的鼻子根本沒有加高啊?」米開朗基羅說:「可是,市長認為高了。
」據說那尊石像還矗立在佛羅倫薩的街頭,知道那尊石像來歷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諺語:「權貴的虛榮就是石像鼻子上的三把石粉。」
(摘自《知音》海外版第4期,作者流沙)

一句妙語求職成功
2003年,巧克力之父弗斯貝里的公司獲准登陸中國市場,他就發出了招聘廣告。公告很簡單,是這樣寫的:請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回答下面四位名人在說什麼。
1.1954年4月2日,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邀請愛因斯坦回母校演講,愛因斯坦在演講中說了這樣幾句話:「我學習中等,按照學校的標准,我算不上是個好學生,不過我後來發現,能忘掉在學校學的東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2.1984年6月2日,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丁肇中回母校清華大學演講,在接受同學提問時說;「據我所知,在諾貝爾獎的90多位物理學家中,還沒有一位在學校里經常考第一;經常考倒數第一的到是有幾位。」
3.1999年3月27日,比爾.蓋茨應邀回母校哈佛大學去參加募捐活動,當記者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學習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時,他向記者笑了一下沒有回答。
4.2001年5月21日,美國總統布希回到母校耶魯大學,接受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由於他當年學習成績平平,在被問到現在的感想時,他說:「對那些取得優異成績的畢業生,我說『乾的好』,對那些成績較差的畢業生,我說『你可以去當總統』。」
有400多名優秀中國大學生參加了應聘。2003年3月10日,他的分公司在北京開業了,只有一個學生收到通知來參見他們的開業典禮。這位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學校里有高分低分之分,但校外沒有,校門外總是把校門里的一切打亂重整。

那是你的油田
曾是美國首富的石油大亨保羅·蓋蒂,年輕時家境並不富裕,只有一片收成很差的旱田。
後來,在田裡挖水井的時候,田裡冒出一些黑濃濃的石油。於是水井變成了油井,旱田變成了油田,保羅·蓋蒂看到了致富之路。他開始僱工開采起石油來。
保羅·蓋蒂很用心地經營自己的事業,沒事便到各油田去巡視。可是,他每次都能發現有人浪費原料,而且有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