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父母和孩子的小故事
A. 關於父母和孩子需要溝通的小故事,一定要是小故事~~~
下邊是幾個,你可以通過網路搜索 講溝通小寓言故事
一
獅子和老虎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沖突,到最後,兩敗俱傷。獅子快要斷氣時,對老虎說:「如果不是你非要搶我的地盤,我們也不會弄成現在這樣。」老虎吃驚地說:「我從未想過要搶你的地盤,我一直以為是你要侵略我。」
溝通!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上,人與人之間要學會溝通,學會理解,獅子和老虎沒有溝通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使自己的行為,後果是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十分慘重的代價,設想,如果要之前溝通一下,了解對方的意願,我想結局會大有所變。記得現在電視上好像有這么一個廣告詞是這樣說的:「50年前,我們溝通一個城市,如今我們溝通一個世界,2008我們溝通一個夢想!」看來溝通的含義是很深刻的,溝通本指開溝以使兩水相通。後用以泛指使兩方相通連;也指疏通彼此的意見。看來溝通能使事物順利相連相通,確實如此,我們與每一個人的對話,與家長,朋友,老師,同事,領導的交談,就是在溝通,為了買什麼想要的東西,要與家長要錢溝通,為了出去和朋友遊玩,要與朋友溝通,為了解決一道難題,要與老師溝通,為了完成一個項目,要與同事溝通,為了自己的工作需求,要與領導溝通。。。。。。如果都不溝通,按照魯莽的自願行為去做事,我想什麼都會失敗的,把自己獨立起來去做事,不團結,不與外界接觸,我想成功是不可能的,學會溝通,從客觀的角度考慮問題,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前提,不能次之,這樣,成功總是難免的。
二
兩只烏鴉在樹上對罵。他們越罵越凶,越吵越激烈,最後,一隻烏鴉隨手撿起一樣東西,向另一隻烏鴉打去。那東西擊中對方後碎裂開來,這時,扔東西的烏鴉才發現,自己打出去的東西,原來是一隻上未孵化好的蛋。
慎重!由於烏鴉的魯莽不慎重,發現扔出去的原來是自己的孩子,後悔以沒用,全是不慎重造成的,慎重與之對應的就是魯莽,「不要魯莽草率的辦事,做什麼事要慎重小心,小心使得萬年船,沖動是魔鬼」聽聽這些,就是有好像整天在我們耳邊叮嚀著,家長也好,朋友也行,領導也罷,的的確確如此,做錯了事,這些教誨就隨之來了,我們都很知道,也都很明白這些,但時自己是剋制不了自己的,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是不能按事物的客觀規律變化的,的確,所以我們要在生活中的每一點小事中加以累計,加以變化,加以思考,慎重的做事,細心地考慮問題,不要再出現4的平方等於8的錯誤,經常看電視關注法律節目的人都知道,好多人犯了法都是由於自己當時思考問題過於狹窄,過於沖動,不考慮後果,不進行深思熟慮,結果代價是慘重的,哪怕生命都無法挽回,說的簡單做的難,的確,我在這說是輕松的,但有時自己遇到事也很魯莽,不考慮後果,就不舉例子了,自己小小魯莽的事情也是很多,但是,總之我要說的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試這想像這只烏鴉地眼淚,想想親人朋友,我們永遠不是為自己活著,自己的魯莽鑄成大錯,後果誰承擔的起,傷害的是自己一個人嗎?不是!
三
小羊請小狗吃飯,他准備了一桌鮮嫩的青草,結果,小狗勉強吃了兩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過了幾天,小狗請小羊吃飯,小狗想:我不能像小羊那樣小氣,我一定要用最豐盛的宴席來招待它。於是小狗准備了一桌上好的排骨,小羊一口也吃不下去。
換位!小羊是食草動物,小狗是食肉動物,小狗怎會喜歡吃草,小羊怎會吃肉,有點可樂可笑的寓言,但的確這類可笑可樂的事情就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好心辦壞事我想也就和這種錯誤類似吧.這幾年,好像一直有一個換位思考的話題,記得春節晚會上郭東臨有個小品叫<<我和爸爸換角色>>,現在好多職業和職業試著換角色,去體會各層職業的差距,說句俗話就是,不換不知道,一換嚇一跳,好多人都肯定了這個態度,肯定了這個想法,的確,現在這個社會,不是我行我素的社會,要發展,國家要發展,自己更要發展,一個很傳統的故事,就是推銷保險,就把自己的業務背得滾瓜爛熟去向客戶解釋你的工作性質,我想早已不是推銷的手段了吧,那樣的話十有八九被拒之門外,說句難聽的話,我憑什麼買你的保險,這里的「什麼」我要加點內容進去,去填充它,結果往往又不一樣,了解客戶的愛好,了解客戶的心理,了解客戶的性格都是推銷員的必備課,有經理十分鍾愛中國象棋,推銷員,鑽研數月,在和經理談生意的時候,談得不是保險,是象棋,這就叫投其所好,最後,很順利地做了大買賣,現在,它也是公司的黃金推銷員,愛好往往是兩個人最容易相處隨之友好關系發展的產物,這就是換位思考,想得不是自己,是他人,這樣的例子好多好多,總之,換位思考問題,在困窘的情況下,在山窮水盡的情況下,或許就能出現生機,比等著滅亡要強好多,大量事實證明懂得換位思考的人,風險系數降低,成功系數非常高,學會做個換位的人,那才是強者!四
小豬開始學做蛋糕,但她做出的蛋糕總是不好吃,他請教公雞師傅,公雞想想,問他做蛋糕的原料是什麼。小豬說,為了怕浪費,他用的全是一些快要壞的雞蛋。公雞對小豬說:「記住,只有用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蛋糕。」
快樂!我不是很明白這個寓言故事的快樂含義,但是總覺得有一個相似的事情是這樣的:父母買了一些水果裡面有好的有壞的,總是喜歡把有點壞的先來吃掉,好的放在冰箱里儲存起來,壞的還沒吃完,好的已經放時間長了也變壞了,不新鮮了,最終一個好的新鮮的水果也沒吃到。吃的全是有點壞的。總覺得這兩個故事很是相似,或許快樂定義在於心情,或許小豬為了節省使用壞的雞蛋總做不好蛋糕,覺得很不快樂,經過公雞師傅的指點,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發現了快樂的真諦,好壞水果也是一樣,我們要是能先吃掉好的水果,把壞的有效的保存起來,或許就能快樂,也可能概括為把握快樂,不能因為小事情失去,快樂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徘徊,不要為了一些個人主觀錯誤想法和邏輯安排不合理,使我們讓快樂從身邊溜走,抓住快樂,享受人生,我們才是那樣的年輕,挫折擠垮不了我們,壓力壓不到我們,流言腐蝕不了我們,只要相信快樂的真諦,緊緊把握,我們永遠幸福!
B. 有關爸媽和孩子陪伴與愛的小故事一年級
一位母親獨自帶著兒子生活,一次隔壁發生爆炸,兒子耳朵聾了,這個熱愛音內樂和小提琴的孩子從容此一蹶不振。媽媽堅持讓他學琴,總在櫻桃樹下聽他拉琴,錄下來,然後走很遠的路去請老師指教,回來再指導因聾啞沒有音樂老師願意收的兒子。
後來,母親花了許多錢給兒子買了助聽器,並送他去做康復訓練,兒子能說能聽了,回來拉琴給媽媽聽,卻發現母親沒有什麼反應,這才知道原來母親一早聽力也衰退了,為了陪他練手語,母親不再開口說話,於是聾啞了。
C. 在家裡家長和孩子之間發生的小故事
家長教育孩子的事例
事例一:孩子不遵守規則
父母經常會因為想要給孩子愛而讓步。這兒我們講一個女作家阿斯特麗德·林格倫的故事「小飛人卡爾松」中的問題:胖叔叔卡爾森先生每天與一個七歲的小傢伙一起玩,小傢伙很想像卡爾松那樣:卡爾松是貪婪自大的,有時他甚至讓一個蒸汽機爆炸。當我們給孩子講這樣的場景時,我們也會笑。但是,如果這個成為現實,當自己的兒子或女兒也用這種過分的行為來挑釁呢?我們會怎麼做呢?
克麗絲蒂娜·魯茨說:「那麼就是家長可能有些誤解。全世界都在講孩子的成長需要有自由,但這自由絕對不是無界限的,孩子也需要方向,而這個方向就是需要家長來指引的。」許多家長很難做到,比如:飯前吃巧克力,或者是數學成績差孩子還想看電視。對於這些,家長通常會讓步。他們不與孩子討論,而是慷慨地買孩子對自己的喜歡。這種做法是簡單而且節約時間的,但只是暫時的。因為孩子會越來越讓你覺得累:他們會養成掌握巨大權利的習慣。而家長想要嘗試與孩子討論會越來越困難。
心理醫生建議
您應該自問,是否您對您的孩子有始終如一的堅持,您也應該思考一下,那麼快的小妥協是因為什麼,是否您想用這種方式彌補你們沒有的共同時間?還是您害怕嚴格的教育方式會導致不被喜歡?
這些擔憂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孩子需要家長的扶持,使他們能夠適應社會。當你知道了這一點,那麼引入家庭規則,並注意確保它的執行就很容易了。您要敢於始終如一!
事例二:孩子脾氣暴躁,有侵略性
沒有一個人是永遠充滿友愛與和平的。克麗絲蒂娜·魯茨說:「與孩子的關系緊張往往與不被愛的感覺和父母的意願有關」。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陰影」。也就是說,我們總是想要強調我們的積極一面,而隱藏陰暗面。孩子們經常會抓住父母的這種陰暗面,並以此為榜樣。例如十一歲的茉莉。她一直是一個可愛的孩子,而且她從來沒有過真正的「可怕的兩歲」。但自從進入青春期,她給家裡造成了不良的氣氛。她總是摔門,生悶氣,責備別人,甚至在學校里開始威脅和勒索同學。而她的母親說:「我們與孩子很親近的,也和平地解決矛盾」。
克麗絲蒂娜·魯茨認為:「可能問題就出在這兒。因為,沒有一個人是永遠充滿友愛與和平的。侵略性也有被積累到需要爆炸的一刻。」有些孩子將侵略性針對自己,她說:「厭食就是侵略性的一種表現,孩子以這種方式通知外界,尤其是女孩子,她們以自己的身體來阻止長大,想永遠成為父母的小女孩。」
心理醫生建議
您更應該自問:您的家庭是否有公開的爭吵?還是您盡量給孩子「避免爭吵」和「克制自己」的感覺,比如,您是否盡量避免與自己的生活伴侶公開爭執?如果您想幫助您的孩子,您一定要弄清楚,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行為。您也應該自問,我為什麼那麼期望和諧和容易妥協,以及回想一下自己的孩提時代:您曾經想當一個聽話的小公主,還是大膽長襪子皮皮呢?
如果您能認清自己的行為模式,那麼您就能輕而易舉地調控。在起爭執的時候,您能鼓勵爭執,而不僅僅是說教和諧。您能夠讓孩子懂得,要活出自己,並給他一個解放自己的信息:做你自己,不要為了對我的愛而改變自己!
事例三:孩子過分膽小
被庇護得很好的孩子開始上學去,他們會遇到問題。「膽小的孩子往往有不肯放手的父母」,克麗絲蒂娜·魯茨回憶她在診所遇到病例:「娜娜只知道媽媽永久在。例如,她只有當媽媽站在下面並能接住她時,才敢滑滑梯。媽媽從來沒有說過:「自己試試看唄!」。
父母過分庇護的孩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乖和合群。他們在幼兒園里時期不會遇到問題。但是在小學里,他們會感到不安,因為他們離開父母遠了一些。娜娜的情況很戲劇性:一年級的時候她就有惡心嘔吐症狀和頭痛,而假期里這些症狀就會消失。十二歲的時候,她有強大的學校恐怖症。克里斯恩·魯茨說:因為害怕在同學面前嘔吐,娜娜休學了一年。在與娜娜的母親交談幾次後,我們知道了她就是問題的核心。因為她的不能割捨,她下意識地阻礙了她的女兒。而當娜娜的母親自己因為進修而沒有時間管娜娜時,她的學校恐怖症幾乎突然消失了。
心理醫生建議
例如上學路上,您每天重復:「過馬路要當心」或「別被車壓到」。您的過分擔憂留給孩子的印象是:爸爸媽媽不相信我自己能做好,或許我是真的無能。但如果您改為說:「你是很聰敏和機靈的,我知道,你過馬路時會很當心自己的」。這樣的話,孩子會理解為:我的父母相信我會做得很正確。父母要學會漸漸與孩子告別,並鼓勵他們獨立。而且這種獨立性並不必讓人擔憂,因為我們最大的願望不就是孩子能充滿自信地踏入社會嗎?
D. 寫一篇描寫我和父母感人的故事!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
E.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人故事,還要有自己的感受!
一位媽媽向我慨嘆:當媽的都像我這么累也夠煩的……我追問了她一個問題:你說怎樣不累呢?
而大多數的家長呢,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
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系,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迴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慶幸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質量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而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里,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F. 和父母之間的感人小故事有哪些
從小到大,父親都不怎麼管我,對我的管教基本就落到母親身上,因此我對母愛體會更深刻一點,更復雜一點。母愛對我而言,比父愛就更值得一記,故有此文。
也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註定真的就不善於表達感情,所以我的母親顯得很冷酷。從小到大,她一直在斥罵和棍棒下督促我成長,很多時候感覺在她眼中真的連條狗都不如,用她的話說就是:「養條狗見了主人還會搖尾巴,養你什麼用也沒有!」我整天被她在訓斥著:「我像你那麼大的時候已經干什麼什麼了,而你現在還像一個小孩子」,我整天被罵作懶鬼、敗家子,其實也只不過是犯點小孩子貪玩好逸的毛病!很多次自己偷懶被她又揪耳朵,又棒打,心裡都不住想,既然你不疼我,我不如死了算了。好多次心灰意冷,還真拿刀放在了脖子上,只差沒有勇氣往下割,怕痛!
上高中的那一天,要遠行了,多麼希望母親能說幾句暖心的送別話啊,即使是什麼「多注意身體,冷了添些衣服」之類的平常話,我也會感到溫暖很多,但母親只是默默的給了錢,默默送我到門口,始終沒說什麼。我無言的離去,心中有些失落。
第一次到外地讀書,言語不通,又遠離家裡,心裡無限的孤獨。記得開學第二周,有一天天氣驟然變冷,家近的很多同學的父母都送衣服或零食過來,我看在眼裡,想起上學近十年來,父母何時到學校看過自己呢?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次開學自己都是一個人,懷里揣著學費到學校報到。母親心中有我嗎?她不擔心我嗎?她愛我嗎?她的關愛體現在哪裡啊?想著想著,自己不由自主的落下淚來,心裡又悲又憤:「為什麼母親那麼狠心啊?」
生活漸進,和同學們漸漸混熟了,自己不再感到那麼孤獨,往後竟慢慢發現自己的適應能力還挺強,不像有些同學想家時就會哭,衣服不會洗,被子也不會疊,個人生活打理的亂糟糟的。我偶然發現自己還有這些優勢:在很多同學看來很難解決的生活問題,在自己看來卻是輕車熟路,輕而易舉。誰付予了我這種能力?我什麼時候跟人家有了這樣的差別?這是不是母親的教育方式帶來的?母親對自己的冷酷,是不是也有一定道理呢?高中三年,我對這些問題始終沒有肯定的答案。
02年9月,我又一個人踏上了來桂林的火車。在前行的前一晚,父親慎慎的問要不要陪我前來,我笑著說:「如果你想一起去游桂林,那就同行,如果不想的話呢,我一個人就夠了」,第二天,父親就只送我到車站。車來了,父親揮手告別,我也揮揮手,轉身大步上了車。看著父親一副不舍的樣子,我心裡沒有離別的感覺!我的心竟如此冷酷?離家遠行,為何竟沒有分離的傷感?我什麼時候變的那麼堅強了?
上了大學,進了很多社團,慢慢發現自己的辦事能力還是比較突出,比起很多城裡來的同學顯得老練得多,我體會到這是從小環境造就的,歸根結底:母親對自己的「冷酷無情」竟然也有諸多好處!我從心裡暗暗感激母親多年的「殘忍」,她迫使自己獨立自強,不像很多同年的孩子,凡事依賴別人沒有主見。慢慢的一些事情浮上了腦海……
記得今年暑假裡有一次晚上吃飯,母親輕輕問我在學校身體好不好?我笑著說:「你不會也擔心我吧?」母親悶悶地說:「怎能不擔心啊!一個人在那麼遠的地方,又沒有人照顧。」我的心猛地一縮,眼酸酸的,眼淚忽然就要出來。我期盼多久的話語啊,原來母親竟也是深愛著我的!她的話讓我心裡酸酸的,暖暖的,久久說不出話來,是懊悔?是感動?分不清這復雜的體會!母親啊!你的愛為什麼那麼多年一直沒見流露!你是不想表達呢?還是不善於表達?讓我誤會了那麼多年!
四年來,母親總共給我打了3次電話,前兩次加起來不到兩分鍾,第一次問我村裡要安電話了,問我家裡要不要安一個?第二次跟我說家裡還是安了電話,怕我有事不好聯系,告訴我號碼就掛了。多想跟母親說說話啊!但竟不知道能說什麼?相對無語,母親倒是乾脆,電話一掛,了事!記得有一次自己隔了兩個多月才給家裡打個電話,母親一接通就責怪我為什麼那麼久不給家裡打電話,我反問:「那你什麼不給我打呢?」母親那邊不說話,我說:「打電話不知道說什麼啊,老爸不是說沒有音訓就是一切平安嗎?」老媽喃喃地說:「家裡擔心你啊!」我再也說不下去…………
今年暑假回家,母親叫我開車送她去算命,我奇怪母親什麼會忽然要去相信這個?當算命先生說母親近幾年有小災有小病,過幾年身體就會好轉,說母親不是短命的人時,母親喃喃的說:「我以為自己呆不長了」我一驚!回來跟老爸說起,才知道近來母親咳嗽比較厲害,有時候還會咳出血來,是了,母親身體一直不好,老是咳嗽。我問老爸為什麼不去看醫生,老爸苦笑一下,說:「看過了,醫生說沒什麼大礙」,那眼神躲躲閃閃的。
過幾天,我在衣櫃里找衣服,無意中衣服里掉出一個病歷本,打開一看,發現是母親的,在一大竄病情簡述後面寫著醫生的建議:「建議住院治療……」
我驚呆了,想起父親躲躲閃閃的眼神,想起那次離奇的算命,想起母親一臉的憂郁、忽然的話語,我愣在原地,心裡難受極了。我的母親啊,你是怎麼樣一個人啊,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卻從不表達,默默為孩兒犧牲了那麼多,卻從不言語,難到為了節省孩兒的學費,您連自己的生命也不顧嗎?這是怎樣一種母愛啊?純朴?深沉?偉大!
其實,母親對自己的關愛一直沒有改變,一樣的深沉,但自己的愚鈍和粗心大意讓自己忽略誤解了這份感情。想來,高中開始,母親不在罵自己了,給的學雜費也不像以前老要查問用處了,每次都會多給一點,還問夠不夠,很多事情也漸漸跟自己商量了,慢慢徵求自己的意見了,但自己為什麼都沒有去思考過發現過,卻一直固執的懷疑母愛的真誠呢?
母親永遠是深愛著自己的子女的,但子女們未必能體會到這一點,或者未必能及時的理解這份深沉的感情,這正是很多母親和子女的悲哀,歸納起來,只是因為:母愛無聲!
G.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故事
《中國傳統抄節日故事》,襲是專門畫給小孩子看的小書,很多大畫家們用他們手中的神筆,
帶著讀者走進八十年代那洋溢著理想與生命力的氛圍,更走進綿長悠遠、令人回味無窮的傳統文化。
精心改編過的文字,琅琅上口,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而「傳統節日拾趣」,補充了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令圖書的含金量更高,內容更加充實。這套已經經過時間和市場檢驗的圖畫書可以推薦給小讀者,相信不會讓你失望的。
H. 一年級孩子與父母之間幸福的小故事
一眨眼,時間過的真快,女兒長大了,也長高了,以前在幼兒園總覺得她還是個版小不點,但是一到上小學的學齡權,才真正感覺不能小看她了,自己做什麼事情都要先
關注她,外出時還要考慮有沒有時間陪她一起學習,一起玩游戲,當然還要注意做這些的時候,會不會對她生活或者學習有幫助,當然這跟學校你們老師的大力支持
和鼓勵有著很大關系,以前沒那麼注意小孩子的想法跟學習,現在跟女兒的逐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看著她背書,畫畫,寫字,算術,有時候覺得很累,但也充實著
真正的幸福,那種感覺是說不出的累中帶著的幸福感
I. 求一篇200字左右的父母對子女愛的感動的小故事! 謝謝啊!
故事發生在一個犯人同母親之間。探監的日子,一位來自貧困山區的老母親版,經過乘坐驢車權、汽車和火車的輾轉,探望服刑的兒子。在探監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親給兒子掏出用白布包著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經炒熟,老母親全嗑好了。沒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頭。
服刑的兒子接過這堆葵花子肉,手開始發抖。母親亦無言語,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兒子,賣掉了雞蛋和小豬崽,還要節省許多開支才湊足路費。來前,在白天的勞碌後,晚上在煤油燈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們像小山一點點增多,沒有一粒捨得自己吃。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許多夜晚。
服刑的兒子垂著頭。作為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正是奉養母親的時候,他卻不能。在所有探監人當中,他母親衣著是最襤褸的。母親一口一口磕的瓜子,包含千言萬語。兒子「撲通」給母親跪下,他懺悔了。
J. 寫一個跟父母之間的小故事70字的
當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我很淘氣,經常做一些使父母生氣的事.他們總是責備我,但是我從來不聽他們的話.我覺得他們對我太嚴厲了.但是,有一天我改變了.我父母經常告訴我出門的時候要小心,但是我總覺得是他們過於擔心了.在我乘坐公車回家的路上有一個紅綠燈.那天,我走到十字路口的時候,變紅燈了,但是沒有車過馬路.於是燈沒變綠我就過馬路了.正在這時候,一輛汽車快速向我沖過來,頓時我慌了,站在那裡動也不動.幸運的是,司機緊急剎車了,而我也沒有受傷.但是,我確實受到驚嚇了.我不敢想像如果車沒有及時停住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告訴父母這次經歷,起初他們像往常一樣責備我,而那一次我也知道錯了.因此,我一句話也沒說.他們意識到我受驚了,於是耐心安慰我.最後我才知道他們所說的和所做的都是為我好.從那以後,我更小心了也聽父母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