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有關夢的成語故事
志在四方】:zhì zài sì fāng,四方:天下。立志於天下。指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有理想。 【志在四海】:zhì zài sì hǎi,猶志在四方。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有理想。
B. 寫10個成語故事
投筆從戎
東漢初期,班超因為家貧靠幫官府抄寫文件為生,供養老母。但是他覺得這樣抄抄寫寫沒什麼出息。剛好北方匈奴侵漢,他把筆一扔,毅然報名參軍,當了一名軍官,在戰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議與西域各國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聲東擊西
楚漢相爭時,劉邦派大將韓信去攻打投靠項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為大將率軍在黃河東岸蒲坂駐守,封鎖渡口。韓信發現蒲坂易守難攻,表面裝作調兵遣將強行渡河,暗地將主力部隊從夏陽渡河直搗安邑,消滅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吮癰舐痔
戰國時期,宋偃王派曹商出使秦國,曹商能說會道,深得秦惠王的寵信,秦惠王特意賞賜他100輛馬車。曹商回國後對莊子炫耀,莊子看不慣他的所作所為,說:「秦王對那些幫助他吮癰舐痔的人都可以賞賜馬車,越臟的地方給的車越多。」
杜漸防萌
漢和帝劉肇即位後,竇太後掌權,其兄竇憲被封為武陽侯,權力越來越大。丁鴻直言不諱地對劉肇說大將軍武陽侯竇憲儀仗太後的勢力,包攬朝政,這是朝廷的隱患要及時清除。漢和帝採納了丁鴻的意見,罷免了竇憲等人的官職。
得過且過
傳說五台山上有一種十分漂亮的寒號鳥,夏天時羽毛特別好看,到處找鳥比美,唱道:「鳳凰不如我。」秋天來臨,別的鳥要麼飛到南方過冬,要麼自己築窩,寒號鳥無動於衷。冬天來臨,寒號鳥羽毛掉光,最後被活活地凍死在石縫中
捨本逐末
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問他現在要辦的事情很多該如何處理,孟子說應該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辦的就先辦,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喪期間吃飯狼吞虎咽,喝湯時響聲很大,這就是捨本逐末,不知自己當前該干什麼 贊同2| 評論 2011-6-16 21:16 熱心網友
1.得隴望蜀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邽(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2.程門立雪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理學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東漢時,漢明帝召見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善王交朋友。班超帶著一隊人馬,不怕山高路遠,一路跋涉而去。他們千里迢迢,來到了新疆。鄯善王聽說班超出使西域,親自出城迎候。東道主把班超奉為上賓。班超向主人說明來意,鄯善王很高興。 過了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和鄯善王聯絡感情。鄯善王熱情款待他們。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說了東漢許多壞話。鄯善王頓時黯然神傷,心緒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見班超,態度十分冷淡。他甚至派兵監視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對策。班超說:「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慮,兩國和好。」可是班超他們人馬不多,而匈奴兵強馬壯,防守又嚴密。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天深夜,班超帶了士兵潛到匈奴營地。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拿著戰鼓躲在營地後面,一路手執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地兩旁。他們一面放火燒帳篷,一面擊鼓吶喊。匈奴人大亂,結果全被大火燒死,亂箭射死。 鄯善王明白真相後,便和班超言歸於好。
4.德高望重
北宋時期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富弼26歲踏上仕途,竭盡全力為朝廷盡忠。 宋仁宗慶歷二年,北方的契(qì)丹率兵壓境,要求宋朝割讓關南大片領土。國難當頭,季英傑受命前往契丹宮中談判。在交涉中,他不顧個人安危,慷慨陳詞,成功地勸說契丹放棄割的要求,維護了北宋王朝的利益。 六年後,黃河決口,河北70萬災民背井離鄉,湧向京東。當時的貶官季英傑在青州聽說後,連忙張貼榜文募(mù)集糧食,運往各災區散發,幫災民渡過難關。事後,百姓們紛紛稱頌他的功績。 他始終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為重,先後擔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處理外交、邊防及賑濟災民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司馬光稱頌他為「三世輔臣,德高望重。」
5.病入膏肓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 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葯,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卧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後,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葯,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不過這只是一個傳說!現在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6.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後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裡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後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7.後生可畏
元朝的大臣徹里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干練,善於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准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裡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8.口蜜腹劍
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
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品德,那是壞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餡媚奉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並且採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嬪妃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裡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李適之以為這是真話,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麼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只是不敢開口。」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適之大不滿意,逐漸將他疏遠了。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本領」,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9.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10.精衛填海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後來帝王那麼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僕,只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麼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麼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麼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後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干。」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閑事。」說著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並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過些天,精衛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麼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後,變成一隻紅爪白嘴的小鳥,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並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C. 有關夢想的成語故事
成語:有志者事竟成
拼音:[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釋義: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終究會成功。告訴我們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奮斗,在風雨中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會成功。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奮斗,在風雨中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在人生的每個驛站上留下一段段不悔的回憶。流淚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惑,成功屬於那些戰勝失敗、堅持不懈、執著追求夢想而又充滿自信的人。
典故出處:
南朝《後漢書·耿弇傳》中《臨淄勞耿弇》(劉秀):「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典故由來
東漢時,耿龠是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名將。有一回,劉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強張步,戰斗非常激烈。後來,耿龠的大腿被一支飛箭射中,他抽出佩劍把箭砍斷,又繼續戰斗,終於耿龠大敗敵人。漢光武帝表揚了耿龠。並且感慨地對他說:「將軍以前在南陽時提出攻打張步、平定山東一帶,當初還覺得計劃太大,擔心難於實現。現在我才知道,有志氣的人,事情終歸是能成功的。」
漢光武帝講的「有志者事竟成也」一句,後來常被人們引用,成了成語——
「有志者事竟成。」
——《後漢書·耿弇傳》
D. 寫出五個成語故事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E. 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二十個
共2條回答
課文你來說福州莫等待貿易有限公司企劃總監2019-11-10
【一諾千金】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立木為信】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
【曾子殺彘】有一次,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兒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兒子去,便對他說回來就殺豬給他吃。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兒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
【尾生抱柱】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久候女子不到,水漲,乃抱橋柱而死。
【君子之約/童叟無欺】孔子東游的時候與一個叫項橐的小兒比試,各出一題,互為應對,勝者為師。孔子輸後,果真拜項橐為師。這就是君子之約和童叟無欺的典故。
F. 求"南柯一夢"的簡短成語故事!
南柯一夢nánkēyīmèng
[釋義]
南柯:朝南的樹枝。指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語出]
宋·黃庭堅《戲答荊州王充道烹茶四首》詩之三:「香從靈堅隴上發;味自白石源中生。為公喚覺荊州夢;可待南柯一夢成。」
[正音]
柯;不能讀作「kě」。
[辨形]
柯;不能寫作「何」。
[近義]
黃粱美夢
[反義]
夢想成真
[用法]
常指夢境;用來比喻「一場空歡喜」時與「黃粱美夢」意義相近。一般作賓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見「黃粱美夢」(430頁)。
G. 黃粱一夢的成語故事30字
【成語】:
黃粱美夢
【拼音】:
huáng
liáng
měi
mèng
【解釋】:
黃粱:小米。比喻虛幻不能實現的夢想。
【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姓盧的讀書人,整天都為得不到榮華富貴而苦惱。一次,他在去邯鄲的旅店裡,遇到了道士呂翁,就向呂翁訴說自己的貧困和苦惱。呂翁給他一個枕頭,叫他睡覺。這時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黃粱(小米)飯。讀書人在枕頭上睡著後,就做起了美夢,夢見自己封官拜相,娶妻生子,享盡了榮華富貴。可是一覺醒來,他看到一切依舊,連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煮熟。剛才自己所享受的一切,不過是人家煮黃粱時自己做的一個夢罷了。
這個成語比喻虛幻的事或慾望破滅。
H. 和夢有關的成語和典故
黃粱一夢
huáng liáng yī mèng
[釋義] 黃粱:小米。比喻虛幻不能實現的夢想
[語出] 唐·沈既濟《枕中記》:「怪曰:『豈其夢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猶是矣。』」
[近義] 黃粱美夢
[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
從前有一位姓盧的窮書生,他就是黃粱一夢的主人公。有一天。他在邯鄲一家旅館里遇到了道士呂翁,盧生向這位道士大嘆自己一生是如何窮困潦倒。呂翁聽後,便拿出一個枕頭說:「你把它枕在頭下,便可以一切如願了。」這時,店裡正在煮黃粱飯,而盧生由於一路旅途艱辛,非常疲憊,便糊里糊塗地倒在呂翁給他的枕頭上睡著了。沒多久,盧生便進入了夢鄉。他夢見自己娶了一位年輕漂亮、善良溫柔的崔姓女子為妻。崔氏是富家千金,但她賢淑能幹,還幫助盧生順利地踏上了仕途,並為他生了幾個子女。後來,他的兒女們一個個長大了,每個人都生活得舒適優裕,而盧生也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宰相的位置。又過了幾年,他又有了孫子、外孫,便閑居在家當起了老太爺。他舒舒服服地活到了八十多歲,才安然死去。當盧生從夢中醒來時,嘴邊還露著一絲幸福的笑容。他睜開雙眼一看,發現自己仍然住在旅店的小房間中,剛才的榮華富貴只不過是一場夢而已。店主人煮的黃粱米飯,還沒有煮熟。
I. 與夢有關的故事成語和詩聯
白日做夢 大白天做夢。比喻根本不能實現的夢想。
痴人說夢 痴:傻。原指對痴人說夢話而痴人信以為真。比喻憑借荒唐的想像胡言亂語。
重溫舊夢 比喻再經歷一次過去的光景。
楚夢雲雨 楚王夢,雲雨情。後比喻男女親昵。
春夢無痕 比喻世事變幻,如春夜的夢境一樣容易消逝,不留一點痕跡。
大夢初醒 象做了一場大夢才醒。比喻被錯誤的東西蒙蔽了許久,開始醒悟過來。
飛熊入夢 原指周文王夢飛熊而得太公望。後比喻聖主得賢臣的徵兆。
浮生若夢 浮生:空虛不實的人生;若:象。把人生當作短暫虛幻的夢境。
更長夢短 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更長:指漫漫長夜;夢短:指睡眠不踏實,極易醒。形容...
好夢不長 指不切實際的幻想是不能實現的,只能存在於夢幻之中。
好夢難成 在睡眠時,要想做個好夢也是不輕而易舉的。比喻美好的幻想難以變成現實。
黃梁美夢 黃米飯尚未蒸熟,一場好夢已經做醒。原比喻人生虛幻。後比喻不能實現的夢想。
黃梁一夢 黃米飯尚未蒸熟,一場好夢已經做醒。原比喻人生虛幻。後比喻不能實現的夢想。
恍如夢境 好象是在夢里一樣。
魂牽夢縈 形容萬分思念。
夢筆生花 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夢幻泡影 佛教用語。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夢境、幻術、水泡和影子一樣空虛。後比喻空虛而容易破滅的幻想。
夢寐以求 做夢的時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