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愛國故事500字
㈠ 關於肖邦的小故事
http://ke..com/view/203211.htm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一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於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攜帶一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為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斗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里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義大利音樂家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1838年同居到1846年關系破裂,前後共生活了8年。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裡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開了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情況急劇惡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㈡ 結合肖邦的事跡,說一說怎樣才是愛國。
肖邦是波蘭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 盡管肖邦的父親尼古拉·肖邦是來自洛林的法國人。但是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教育他們是來自波蘭貴族 ,因為肖邦的母親是位波蘭人。肖邦出生六個月後,就全家搬遷到華沙。他的父親尼古拉在華沙獲得了擔任法語教師的職位 ;由於他的父母親都很擅長樂器演奏,從小弗雷德里克就培養出對音樂的愛好和素養。
不過他在華沙生活時間不長。自從21歲那年他一直住在巴黎,但還是關注著祖國的重大事情。波蘭在肖邦的心目中的分量是很大的。
肖邦的作品中融合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波蘭的風格和基調一直貫穿始終 。肖邦懂得民族的音樂是最有持久力的。
㈢ 肖邦生平事跡
肖邦
波蘭民族之魂
肖邦的樂曲中熔鑄了波蘭民族之魂,他最出色的作品深深根植於波蘭民族舞曲的沃土之中。肖邦生於波蘭,卻有一半時光在國外度過,他用自己的筆和鋼琴戰勝生活,實現理想,暢敘愛國之情,大彈思鄉之曲,譜寫出了一幕傳奇人生。
肖邦於1810年3月1日出生在波蘭華沙附近。他生在一個不十分富足但卻和睦幸福的家庭中。肖邦的父親尼古拉生於法國東部的村莊馬罕維勒,他勤勞機敏,通過學習,掌握了波蘭語、法語和德語,後來他遷居波蘭,參加過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他流亡華沙,靠教法語等工作掙錢度日。1802年,在擔任斯卡貝克伯爵的家庭教師時,他結識了賈斯蒂娜。賈斯蒂娜是伯爵夫人的侍女,她沉靜嫻雅,受過良好教育,尤其喜歡音樂。尼古拉和她一見如故。不久,他們結為連理。後來他攜妻子和三個孩子遷往華沙。尼古拉仍教授高中法文。他平靜地生活著,並與華沙文化界人士往來密切,這種藝術氛圍對小肖邦影響深遠。
肖邦天資聰穎,年紀很小時就學會了彈鋼琴和作曲。7歲時由老師代筆發表了第一部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8歲參加了一次公開的慈善募捐演出。從此以後,他被當作鋼琴「神童」,常常為華沙的貴族們演奏,被貴族階層所寵愛,並曾得到過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賞賜。肖邦開始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少年肖邦,深受波蘭民間音樂的影響和波蘭愛國思潮的熏陶。1826年他成為華沙音樂學院的學生後,常去鄉間領略波蘭美麗的大自然風光,聆聽優美的波蘭瑪祖卡舞曲,他深深地為波蘭舞曲庄嚴而歡愉的迷人魅力所迷戀。
肖邦求學的時代,波蘭人民不甘屈服,反奴役反壓迫的斗爭風起雲涌,出現了一大批愛國的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要充滿對人民和自由的熱愛並且感情豐富,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肖邦。他的朋友、老師都囑咐他要為人民而寫作。法國七月革命期間,潮流所及,波蘭的愛國運動也蓬勃發展,形勢動盪不定。留在國內不會有發展,出去深造才能展翅翱翔,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家人終於決定讓他離開華沙。
當他在維也納得知華沙起義被鎮壓後,在隨後創作的練習曲中,對侵略者表示出無比的憤恨,他寧願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也不願保留所謂的「俄國籍」,與俄國統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
1831年,法國處在「七月王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民受盡勞苦,貴族生活奢靡。在巴黎,為了生存肖邦不得不與上層任務來往周旋,並很快獲得了認可。但在內心深處,對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偽,他仍十分厭倦與痛恨。
1837年,他斷然拒絕了「俄國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充分表明了他懷有一顆忠於祖國的心。
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肖邦很快就在巴黎小有名氣。但由於他接觸的多是上層人物和貴族知識分子,思想上傾向於保守派,所以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態度冷淡。1835年,他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金斯基之女瑪利亞,深陷愛河,因身體健康原因而遭到其母的拒絕。同年底,他結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經過彼此了解成為親密朋友,直到1847年分手。肖邦此時與雨果、巴爾扎克、海涅、李斯特、柏遼茲等文學家和音樂家過從甚密。肖邦體質虛弱,他不太喜歡公開的音樂演奏會,而寧願在幽靜的氣氛中坐下來為親密友人彈奏幾曲。他情願承受流亡者的痛苦,也不願回波蘭當逆來順受的「順民」。
盡管肖邦在英國和蘇格蘭的訪問演出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但他還是很反感英國人用金錢來衡量一切的標准。他的內心愁苦萬分,幾乎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1849年他走完了自己波折燦爛的一生。肖邦去世後被安葬在貝爾·拉雪茲公墓,而他的心臟則被埋葬在他的祖國大地。肖邦用自己的心靈彈著熾熱愛國、追求理想的不朽音符,他用音樂作為武器同當時侵略波蘭的沙俄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精湛的技藝和傳世名曲為波蘭贏得了巨大聲譽。一捧華沙泥土撒在他的墓地,安慰著孤傲高尚的波蘭之魂。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76547626
㈣ 肖邦的愛國故事300字。
由於遠離祖國和親人,思鄉之情和對祖國波蘭前途的深刻擔憂一直在折磨著肖邦,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漸惡化,稍一走動就虛汗如雨,弱不禁風。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舉行了他最後一次音樂會。那天,音樂廳布滿鮮花,音樂會的票在幾天以前就已預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頂轎子抬上後台的。雖然他已虛弱得難以支撐,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麼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風華正茂時演奏得一樣充滿生氣和詩意,優美而動人。當他用盡全身力量彈出最後一個音符時,聽眾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從琴鍵上移開,擦去額頭上滲出的汗珠,慢慢從鋼琴旁站起身來。這時,靜穆的音樂廳突然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這掌聲像大海的波濤一樣向肖邦襲來。過度的辛苦和興奮,肖邦只覺眼前金花飛閃,一切都在晃動,人們連忙把他攙扶下去。
音樂會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發燒,氣喘,極度虛弱。給肖邦看病的醫生感到這對一個重肺病患者不是一個好兆頭。而這時,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風暴席捲歐洲之時。巴黎人民反對暴君、爭取民主自由的斗爭烈火已熊熊點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著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傾聽著遠處槍炮轟鳴和大街上「自由萬歲」的口號聲。沒過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個歐洲,人們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維也納革命了,義大利米蘭人民趕走了奧地利侵略者。密茨凱維奇正在組織波蘭軍團。波蘭的波茲南地區爆發了起義——病弱的肖邦聽到這些消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波蘭祖國又有了希望。有的波蘭同胞要回國去參加戰鬥了,肖邦感慨萬分,不管醫生怎樣勸阻,他堅持要到車站上去為他的同胞送行。從車站回來,心情的激動、行動的勞累使他嚴重的肺病進一步惡化了,他的心臟急劇地跳動,大口大口地喘息著。
他在病痛中延緩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歲的「鋼琴詩人」肖邦離開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取出十八年前從波蘭帶來的銀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國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國,死了也要嗅著祖國泥土的芳香離去。遵照肖邦的遺囑,他的朋友們又把他的心臟裝在一個匣子里,從巴黎運回到波蘭。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㈤ 關於名人愛國故事500字
陸游愛國故事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㈥ 肖邦的故事
肖邦,F.F.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一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於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攜帶一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為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斗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里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義大利音樂家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1838年同居到1846年關系破裂,前後共生活了8年。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裡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開了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情況急劇惡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創作 肖邦的創作可分為4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華沙起義時期、在巴黎的全盛時期、晚期。
華沙時期(早年~1830) 這一時期的創作除少數作品外,在肖邦的整個創作中不佔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創作的起點,其中已經閃耀著民族感情和民族風格的光輝,這在他的《d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27)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降E大調大波洛奈茲舞曲》(1831)《C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 《F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鋼琴與樂隊合奏的《波蘭主題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迴旋曲》(1828)中都有鮮明的體現。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兩部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富於浪漫主義氣質,對愛情生活的體驗,對幸福的熱烈嚮往,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明朗歡快情緒貫穿全曲。音樂富於民族民間彩,《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有質朴優美的馬祖卡舞曲風格,《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則是一支帶有強烈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的強勁、粗獷的旋律。
華沙起義時期(1830年末~1831年) 在這一短暫的時間里,肖邦的創作出現了一個飛躍。《b小調諧謔曲》(1831)寫於逗留維也納時期。起義激起的愛國熱情同對祖國親人的思念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首既嚴峻又溫存的音詩。《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則寫於得知華沙淪陷之後,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同時期創作的《a小調前奏曲》則充滿了迷惘、茫然的情緒,音樂構思奇特而新穎。
在巴黎的全盛時期(1832~1845) 在肖邦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深刻的民族內容,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直到結構更為復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肖邦的絕大部分練習曲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E大調練習曲》(1832) 《b小調練習曲》(1834)、《a小調練習曲》(1834)等最為突出。《E大調練習曲》是一首感情溫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調屬於肖邦創作的最優美的曲調之一,傾注了對祖國無限愛戀的感情。《b小調練習曲》則是一首充滿了陰郁激憤情緒的作品。它的主題緊張強烈富於戲劇性,而它的中部卻滲透著一種沉思寧靜的悲涼氣氛。在適宜於主要表現單一形象的練習曲體裁中,採用如此強烈的雙主題對比的原則以造成尖銳的戲劇性沖突,這在肖邦的練習曲中也是不多見的。《a小調練習曲》則情感嚴峻,氣勢磅礴,全曲由號角性的簡單音樂動機發展成為波瀾壯闊的巨流,把音樂推向戲劇性的悲壯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鳴曲中,在內容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1839),其中的第3樂章《葬禮進行曲》,寄託著對華沙起義中為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樂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氣質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夜曲深受英國作曲家J.菲爾德夜曲的影響,追求音樂風格的細膩、華美和典雅秀麗,有比較濃厚的浪漫主義感傷情調。流亡巴黎後創作的夜曲在內容上愈加深刻,音樂風格也更富於個性化了。他的《c小調夜曲》(1841)完全擺脫了菲爾德的影響,主題朴實無華、嚴肅而又悲哀,音樂的發展愈來愈富於戲劇性。它標志著肖邦已經將夜曲的創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現潛力,使它成為一種能容納深刻社會內容的音樂體裁。肖邦的4首敘事曲全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蘭的民族史詩和民間傳說相聯系。如《g小調敘事曲》(1835)的創作是直接受到了波蘭民族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示。肖邦把握了為民族獻出生命的英雄華倫洛德的深沉、嚴肅、大無畏的性格以及貫穿整個長詩的緊張的悲劇性氣氛,將它們體現在嚴整的奏鳴曲快板樂章的形式中。《F大調敘事曲》(1839)則取材於同一位詩人的民間幻奇故事詩《希維德什揚卡》。原詩描寫一個負心的少年獵人,由於背叛了愛情誓言終於受到了懲罰,被希維德什揚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這首敘事曲中沒有企圖去描繪或暗示原詩的故事情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現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情境,通過它們之間矛盾沖突的發展來揭示原詩的意境和感情氣氛。波洛奈茲舞曲是肖邦在這個時期創作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波洛奈茲舞曲中的那種注重外在華麗效果的傾向被一種深刻、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實無華、剛毅豪放的藝術風格所代替。肖邦或從波蘭民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從緬懷祖國光榮的往昔,悲嘆今日淪亡的苦難中激勵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發他內心的郁憤,振奮民族精神。《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38)是一首勝利凱旋的頌歌,貫穿始終的管弦樂隊般的豐滿強大的音響,展現了古代波蘭慶祝民族勝利時光輝燦爛的情景。《c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39)則是一首哀嘆祖國淪亡的沉痛音詩,主題的感情基調是悲哀和壓抑的,但絲毫沒有感傷。《升f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41)規模宏大,富於戲劇性,它同對波蘭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情景的想像有聯系。悲壯嚴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憂郁的中間部分形成對照,在波洛奈茲舞曲體裁中別具一格。《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42)是同類體裁樂曲中性格最剛毅、豪邁,氣勢最宏偉、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題具有果斷、剛健的節奏,熱情豪邁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調式和聲,體現著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豪傑的形象。樂曲的中部富於鮮明的造型性,馬蹄聲同號角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戰馬賓士、月光劍影的古代沙場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現實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洶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這一時期肖邦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幻想波洛奈茲舞曲》(1846)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雖然在這里已經聽不到像《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那樣高昂、豪邁的聲音,但它的那些由於對祖國、民族未來的某種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極富於感染力的。《g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f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後的兩部作品。前者是一首親切、溫存的歌,表達了對生活的最後一點眷戀;後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傾訴著對故國和親人的最後思念。
評價 肖邦音樂的高度思想價值在於它反映了19世紀30~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總潮流的一個側面,喊出了受壓迫受奴役的波蘭民族憤怒、反抗的聲音。肖邦的音樂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反對獵奇,同時又不被它所束縛,總是努力體會它的特質加以重新創造。這樣,他既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藝術水平,又保持了它純凈的風格,從不喪失其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他對當時西歐在音樂創作手段方面獲得的經驗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並將它作為自己創作的起點,從而使自己的音樂具有同古典傳統有深刻聯系的嚴謹完整的藝術形式。但是肖邦又從來不受傳統的束縛,敢於大膽突破傳統,進行創新。這特別表現在他深入地挖掘和豐富了諸如前奏曲、練習曲、敘事曲、夜曲、即興曲、諧謔曲等一系列音樂體裁的潛在的藝術表現力,賦予它們以新的社會內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於個性,他的和聲語言新穎大膽,鋼琴織體細膩而富於色彩。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穎的獨特的「肖邦風格」,為歐洲音樂的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
㈦ 肖邦的主要事跡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語: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叫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肖邦(波蘭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時拼作Szopen),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真實出生日期為1810年2月22日下午6點左右,其母親以3月1日作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為官方承認出生日期。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滿20歲已出名。肖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四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二十六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四部諧謔曲、三部鋼琴奏鳴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肖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代表作:馬厝卡舞曲、圓舞曲。
㈧ 肖邦的小故事
http://ke..com/view/203211.htm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一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於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攜帶一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為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斗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里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義大利音樂家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1838年同居到1846年關系破裂,前後共生活了8年。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裡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開了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情況急劇惡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㈨ 肖邦生平事跡大概300到500字的文章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一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7歲即可寫樂譜,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於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攜帶一抔朋友們贈送的波蘭泥土離開華沙,出國深造,從此永遠離開了祖國。12月初在維也納逗留期間得知華沙爆發起義的消息,他為未能參加這次起義而焦急。當時曾想返回波蘭參加斗爭,被友人勸阻,未能實現。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經斯圖加特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撼,這些,都在他當時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抵巴黎後,他放棄了去倫敦的計劃,在巴黎定居,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活動。在這里他除了與流亡巴黎的波蘭僑民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蘭流亡詩人A.密茨凱維奇,德國詩人H.海涅,法國畫家E.德拉克洛瓦,義大利音樂家V.貝利尼,匈牙利音樂家F.李斯特等人。這些交往對肖邦精神生活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特別是同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1838年同居到1846年關系破裂,前後共生活了8年。從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在創作上獲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從事短期的教學和演奏活動。在那裡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僑胞開了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健康情況急劇惡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臨終時囑咐死後將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