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老師的小故事
㈠ 一個尊敬老師的小故事(整篇)
陳老師,我們愛你
題記:行舟飄搖待得一瓢甘甜,微透感懷成行。飛燕徘徊尋得一彎淺灘,熏染眉目索然。啟航停泊無助的感傷;揮手依戀落寞的彷徨。老師,我們在不變的地方虔誠地祝願您的新一次啟航!
拉長回憶,從前在那頭,現在在這頭。以前總聽陳老師說,我們要珍惜緣分,就是如今珍惜每一天不再回來的時光……
新校長的上任,是件出乎意外的事,而陳老師的離開卻是意外的意外。聽到老師說要離開,如同自己常被溫熱的暖暖的心,在轉瞬間被浸入涼水中,有忽然破碎的錯覺和傷愁。
陳老師哭了,隨著陣陣的哽咽,那無法掩飾的不舍與難過,浮在了她的兩頰,凸顯著她不願離開的心情和悲傷的情懷。「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許多快樂的時光。我在這里感謝大家!你們都是優秀的學生,更是懂事的好孩子!我呢,也只希望你們以後個個成材,記住高一最純真的歲月中還有我陪伴過你們。這樣就足夠了。」那字字帶淚的獨白,也使我潸然淚下。是否我是第一個流下淚的人?還是所有安靜沉重的空氣中都有同學們的眼淚?是否糾結在了一起,都化成陳老師眼角那閃爍的淚,抑或都成了陳老師那句:「我在這里也有一片天,你們就是我的天」的惜別之心?
這么一張充滿著母愛、師意的臉,是會永遠離開我們的生活了?總記得那樣一個放學的午後,和陳老師一起走去辦公室的路上,那斜陽余輝繞著窗的斑駁,還有幾只歸鳥的嬌影伴著我們。我知道,在陳老師開口的時候,她早已醞釀了多時,她就是這樣一位會考慮周全的老師,她語言的靈動,使我有看到飛旋的花瓣的喜悅與舒心之感。她拿著她「最愛」的語文書,拉著我的手腕,說:「我想,讓你做語文課代表,怎樣?」我當時的表情,一定充滿了驚訝與錯愕的,看著我半晌沒了反應,她似乎覺得少考慮了什麼,可是她那稚氣卻美麗的笑容告訴我說:「我相信你能做好!」我的微笑,似乎成了她有這個信念的保障,她說:「不急,你應該好好考慮的。」我是否道了聲謝謝走了,還是笑著離開,自己也不知道,可是當時的那個被肯定,卻是我剛進高中不安與不自在的情緒上的一個撫慰,好感動,好珍惜。
我們第一次的牆報,第一次軍訓合影,第一次在新中朗誦比賽合影,第一次去鐵路博物館合影,第一次去上海展覽館合影,第一次在「班班有歌聲」合影,第一次在上海科技館合影,第一次體育節的合影……許多的照片拼湊起短短幾個月的回憶,看著陳老師與我們走過的一步一步,想起她在軍訓時同我們一樣頂著酷暑在操場上陪著我們;想起她在展覽館興奮的像孩子似的陪我們參觀;想起她在唱歌比賽中和我們同台演出,還朗誦了一首《送別》;想起她在拔河比賽上為我們嘶聲力竭的喊著:「加油!七班!」;想起她在語文課上詼諧真摯的語言,帶著我們走過愛因斯坦,走過巴赫,走過魯迅,走過熱愛的海洋……想起,想起,想起她在一年中漸漸融為了我們的一部分,是高一(7)班成長與磨礪的日子裡的一員,可當你離開時我們會變成不完整的殘缺!
記得那次辭舊迎新的班會課上,吃著糖果,還有陳老師買給我們的鍋巴。本以為我們還可以在一起過下一個,下下一個的新年,可是沒想到……只屬於我們高一(7)班的今天,過了真的就不會再有了。我心酸的原因,也只在於這短短幾個月中集體給我的感動,陳老師給我們的感動。我知道舊的東西牽扯不了新的情緒,就如同沙子牽扯不了水的凝結。會有多少的無奈,也就有了多少的保障。有時甚至可以任性地說:「我無所謂。」會試圖變得堅強,會試著學會長大,卻在最歡樂的時候勾起了許多的無奈與失落。勉強說會忘記的,會不在乎的,但拋之不去舊的影子。
陳老師的影子,我們似乎永遠都拋不掉了。她曾經鍛煉我們班一位十分內向的同學,讓他做了生活委員,表面上總催促他,可是背後卻偷偷告訴我們她看到他一天天的進步而高興。我們班一位比較叛逆的同學,常常上學遲到,她曾經不間斷地鼓勵他,有次我們值日的時候這位同學來的很早,她說:「我真沒想到他也來的那麼早,這就是大家的責任心,你們都長大了,我很感動。」她曾經為了讓一位同學字寫得漂亮,不斷想些主意。當得知他上課玩手機被收掉時,陳老師就說:「你只要端端正正的寫一面字給我,我就把手機還給你。」那同學真的就寫了一面漂亮的字,她高興的說:「這樣寫不是很好,你能做好的!」她對我們班的同學都親切地叫小名,似乎我們的班級就是個家庭一樣,每個孩子都依偎在母親的懷抱里。她總是維護我們,無論別的老師告了我們什麼狀,她都會為我們說話。回到班中她總說:「在老師那邊我受受氣無所謂,最主要的是不能讓你們受委屈,不過要是認識到錯誤,最好主動找老師說明。」她就是這樣,幫著我們卻不溺愛我們。
在期末考的前一個星期里,我們全班偷偷策劃排演一首歌,送給陳老師。我知道,當「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響起時,每個人的眼角都濕潤了。第二天我們又叫來了要去英國的同學,和陳老師共同合了張影。那個中午,陳老師的眼睛沒有干過,當她得知前一天我們偷偷為她錄了這首歌的那刻,淚水已布滿了她的眼睛。她又一次哭了,幾乎是激動的說不出話了,我們當然也都哭成了淚人,連平時倔強的男生都哭紅了眼。陳老師說:「你們為我做了那麼多,這么多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量要我怎麼承擔啊!謝謝!真的謝謝!雖然我會暫時離開,可我答應你們兩年後我們再見!」
兩年後我們再見!陳老師,我們記住了!
最後的歡送會上,同學們都唱了自己創作的歌,竭盡全力的想讓陳老師看到我們努力的成果。我看著坐在我身邊的陳老師,不斷用手擦著眼淚,看著她接過了我們精心為她准備的禮物,看著她翻閱著我們給她寫得留言錄,我哭了,大家都哭了……
幻化即成為了永遠,我們的心輕輕盪漾。
明天即成為了眼前,我們的眼慢慢濕潤。
舟行千里裝載河流的希望;
燕過萬方吟唱白雲的夢想。
一路珍重啊!
回憶即成為了永遠,我們封存小小悲傷。
昨天即成為了歷史,我們回首深深感謝。
舟至江頭百般留戀的紅牆;
燕到北去萬分殷切的感傷,
只有您能懂!
只是
師恩與母愛的光芒,
將逝去原有的閃亮……
那些
送別的嘴角沒勇氣
道出一聲再見走好……
不過
擁有共同回憶夢想
未來總有新的啟航!
讓我們化為踏江的使者;
讓我們化為傳遞的號聲,
我們輕輕的抬頭
或者慢慢的前行……
追逐在前方!
有勇氣握起理想的船舵;
有力量展望相逢的未來,
我們小小的祝福
或者深深的懷念……
守在老地方!
陳老師,我們聽過老師最通俗的願望:桃李滿天下。可是您可曾聽過我們最通俗的願望?「不想讓您走!」
回憶很長,好的在那邊,壞的在這邊。這里的壞是您的離開,那裡的好是您的陪伴啊!
陳老師,再見!
陳老師,祝您快樂!
後記: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得今生一次擦身而過。今生僅一年的相逢,是前世多少輪回的巧合……陳老師,我們真的愛你!
㈡ 古代尊敬老師的小故事(縮寫)
程門立雪的故事。
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40多歲時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了。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2)孝敬老師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其他名人尊師重教的故事:
1.魯迅尊敬老師
魯迅對啟蒙老師壽鏡吾一向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我在異國的學習狀況。
一次,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辦婚事,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時光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魯迅在日本還拜章太炎先生為師學文字學。章太炎先生逝世後,他連續撰文兩篇紀念。
2.周恩來
周總理從來沒有忘記施恩。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齡托死於腦血栓。周總理參加了葬禮委員會並送上了花圈。對聯上寫著:「張伯苓先生活了幾千年,學生周恩來敬禮」,張伯苓去世後,周恩來一直在想張伯苓的一生。
自然災害期間,周恩來把購物卡交給張伯苓夫人,並給張夫人寄去500元。他還要求交通部門多照顧張太太和孩子們的生活。
3.張樂平尊師的故事
一個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畫「三毛」的作者張樂平一手撐雨傘,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餘年沒有見過面的小學啟蒙老師陸寅生。陸寅生以前給張樂平出了個題目,指導他畫政治諷刺畫,這是張樂平學漫畫的開始。此事雖已過去50多年,但張樂平記憶猶新。
80多歲的陸老師把張樂平打量了一下,問:「你是誰?找誰?」張樂平說:「我是張平啊,此刻叫張樂平。」陸老師興奮異常:「幾十年來難得你還想著我,真不容易啊!」張樂平說:「我的第一幅漫畫是您教我畫的,我一向沒有忘記您!」
㈢ 尊敬老師的小故事
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專猶尊桓榮以師禮」。屬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㈣ 尊敬師長的小故事
孺子可教張良 張良拾鞋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專子;教是屬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行壞幕耙裁凰擔
㈤ 古代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小故事長一點的
尊敬師長——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備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孝順父母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二十四孝_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 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 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 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 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二十四孝_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二十四孝_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二十四孝_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四孝_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二十四孝_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_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才。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兇狠。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贊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詩雲: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㈥ 名人尊敬老師的故事短故事
魯迅探望老師 魯迅對壽鏡吾老師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專紹興時,總要抽空去看望壽屬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魯迅出國留學。這8年間,魯迅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1906年6月,魯迅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女士結婚,在紹興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老先生。 華羅庚成名不忘師恩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成名之後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台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㈦ 有關尊敬老師的小故事 100字
1、程門立雪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名叫楊時,他對老師十分尊重,一向虛心好學。「程門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師、刻苦求學的一段小故事。
楊時在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用功。後來中了進士,他不願做官,繼續訪師求教,鑽研學問。當時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全國有名的學問家。楊時先是拜程顥為老師,學到了不少知識。4年後,程顥逝世了。為了繼續學習,他又拜程頤為老師。這時候,楊時已經40歲了,但對老師還是那麼謙虛、恭敬。
有一天,天空濃雲密布,眼看一場大雪就要到來。午飯後,楊時為了找老師請教一個問題,約了同學游酢一起去程頤家裡。守門的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不願打擾老師的午睡,便一聲不響地立在門外等著。
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他們站在門外,雪花在頭上飄舞,凜冽的寒氣,凍得他們渾身發抖,他們仍舊站在門外等著。
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過來了,這才知道楊時和游酢在門外雪地里已經等了好久,便趕快叫他們進來。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得有一尺多深了。
楊時這種尊敬老帥的優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贊。正由於他能夠尊敬師長,虛心向老師求教,學業才進步很快,後來終於成為一位全國知名的學者。四面八方來向他求教的人,都不遠千里地來拜他為老師,大家尊稱他為「龜山先生」。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居里夫人尊師
1903年,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從而,她享有盛譽,博得了人們的敬仰。可她對她過去的老師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語老師最大的願望是重遊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蘭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的希望總是那麼渺茫。居里夫人當時正好住在法國,她非常理解老師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師的全部旅費,還邀請老師到家裡做客。居里夫人的熱情接待使老師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台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台。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當她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後,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
4、劉紹棠尊師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滿六周歲,便到鄰近的鄉村小學去讀書。
這個小學設在一座廟內,只有一位老師,教四個年級。當時學生少,四個年級才一個班。老師姓田,十七歲就開始教書了。他口才、文筆都很好。
開學頭一天,我們排隊進入教室。田老師先給二年級和四年級同學上課,叫三年級學兄把著一年級學弟的手描紅。描紅紙上是一首小詩: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師給一年級上課了。他先把這首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後,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我還記得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一個小孩子,牽著媽媽的衣襟兒去姥姥家,一口氣走了二三里地。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兒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進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著:「……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歡,想折下一枝來。媽媽攔住了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後邊歇腳的人就看不到花兒了。」後來,這兒的花越開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
那時候的語文叫國語。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在田老師那裡學習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
有一年我回家鄉去,在村邊遇到了老師,他拄著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學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裡,播下知識的種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的教誨之恩,我終生難忘!
㈧ 關於尊敬老師的故事
、程門立雪
游恭,五代時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學者,典故「程門立雪」講的就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
2、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幹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幹凈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4、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盪盪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5、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後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後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裡,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後,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㈨ 生活中我尊敬老師的一個小故事
打開回盪在腦海中的記憶,點點回憶的明月,懸掛在心的夜空。於是,往日里的點點滴滴滑過心頭
她,是我的啟蒙老師,也是我小學的班主任。那時,她年齡不大,皮膚白凈,總是扎一馬尾辮,她樸素無華,從不講究外表,亭亭玉立。在我的記憶中,她那甜美的笑容里充滿了對我們的關懷。
風趣幽默,會以柔克剛:
那時候,我們班裡的「調皮大王」樓昭搗蛋那是一比一的強啊!這不換了個新老師,樓昭就更加活躍了,准備給老師來一個「下馬威」。當老師在講課時,走到了樓昭身邊,他就故意的把墨水一搗。「砰——」一聲,當場就把我們嚇傻了。老師一襲白裙就這樣毀在了樓昭的手中,樓昭不僅如此,他還故裝歉意地說對不起。不過,老師好像並不在意,還笑著說:「樓昭呀,你怎麼搞的嘛!早知道今天你會弄翻墨水,為什麼不早通知我穿黑衣服來呢?」同學聽了鬨堂大笑,尷尬的局面頓時解除了。更神奇的事,樓昭從此以後竟然變乖了。老師這一招可謂以柔克剛。
擁有一雙「順風耳」:
每一節課,教室都格外安靜。有一天,陳老師正在黑板上寫古詩。忽然,陳老師停了下來,拉著一張面目陰沉的臉,這時,樓昭正在和黃莉說著下課後要去干什麼,卻不知道老師早以知道是他們在講話了,還以為自己很厲害呢!「樓昭!黃莉!你們在干什麼!下課後到我辦公室來!別以為我在這里寫字,就不知道是你們在講話了。」他們早被老師的「順風耳」嚇傻了。你說陳老師的這一招厲害不?要六一了,我們都在緊張的排練。在我們的隊伍中有一人——黃莉。她卻一點兒也不認真:一下子,玩撲克。一下子,不告而別,還得我們在瞎擔心。一下子,還說我們啰嗦……我們本來是想把黃莉去掉,不想她拖累我們整隻隊伍。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老師就如同擁有一雙「順風耳」聽聞十萬八千里,一下子就知道了,並語重心長的對我們說:「班級就是拳頭,你們就是手指,少了你們任何一個,都不能發揮巨大的能量。我希望你們可以團結,不過黃莉你也應該爭氣啊!」老師的一番話,我們恍然大悟。老師的「順風耳」可真是靈啊!
老師安裝了「千里眼」:
「鈴鈴……」上課了,大家陸續回到教室。「鑫哥?你的作業完成沒?」「早就OK了。」「那你借我可以嗎?」「當然!」「樓澤鑫,你在干什麼?」大家環顧四周,也沒看見老師啊。哦,原來老師還在門1米外呢!
啊!老師,您是眼神是無聲的語言,對我充滿期待;是燃燒的火焰,給我巨大的熱力,老師您把精魂給了我,把柔情給了我,把母親般的愛給了我……老師,您知道給予而不想收取,我怎能不向您表達由衷的敬意呢?
教誨如春風,師恩似海深。老師我愛您!
㈩ 關於尊重老師的小故事
1.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2.1903年,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從而,她享有盛譽,博得了人們的敬仰。可她對她過去的老師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語老師最大的願望是重遊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蘭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的希望總是那麼渺茫。居里夫人當時正好住在法國,她非常理解老師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師的全部旅費,還邀請老師到家裡做客。居里夫人的熱情接待使老師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台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台。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當她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之後,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
3.華羅庚成名不忘師恩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成名之後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台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4.魯迅對啟蒙老師壽鏡吾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一次,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辦婚事,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魯迅在日本還拜章太炎先生為師學文字學。章太炎先生逝世後,他連續撰文兩篇紀念。
5.張樂平尊師
一個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畫「三毛」的作者張樂平一手撐雨傘,一手提蛋糕,去看望50餘年沒有見過面的小學啟蒙老師陸寅生。陸寅生曾經給張樂平出了個題目,指導他畫政治諷刺畫,這是張樂平學漫畫的開始。此事雖已過去50多年,但張樂平記憶猶新。
80多歲的陸老師把張樂平打量了一下,問:「你是誰?找誰?」張樂平說:「我是張平啊,現在叫張樂平。」陸老師興奮異常:「幾十年來難得你還想著我,真不容易啊!」張樂平說:「我的第一幅漫畫是您教我畫的,我一直沒有忘記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