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散文上饒
㈠ "雪輕輕地靜靜地下個不停,從清晨到黑夜,從黑夜到清晨"是哪首散文詩
陳香梅:
我寫過一首詩《雪》,該算是我對外子靈的祭禮:雪,輕輕地、寂寂地下個不停,從清晨到靜夜,從靜夜到清晨,靜靜地;輕輕地;樹梢上,屋檐上,大街小巷都已白了一片,白了一片。
是冬天帶來了雪?
抑是雪帶來了冬天?
沒有綠葉,
沒有花朵。
更沒有溫馨,
春也迢迢;
夢也悄悄;
雪埋葬了綠葉、花朵、與溫馨。
冬天埋葬了笑聲。
是冬天帶來了雪?
抑是雪帶來了冬天?
有一個人,和我度過許多個冬天;
有一個人,和我度過許多個雪天。
冬天去了又來,
雪天來了又去,
可是那個人一去不回。
一去不回!
那個人和我,
我和那個人,
我們度過多個冬天,
多個雪天。
雪後會有陽光,
冬後會有春天,
但那遙遠的昨日,
埋葬在雪天。
埋葬在春天,
到如今再沒有蹤影,
也沒有回聲。
上面這首詩在作品雜志和其他刊物刊載過。好壞勿論,但今日的情懷寫不出那種格調的詩了。並非失去了詩人的情懷,但拿起筆來,心事太多了,從何說起。這就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的境界了。
1990年6月上旬,我回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夢洛市--外子陳納德將軍的故鄉。為了陳納德紀念郵票的首日封,市長和大學校長請我和郵局負責人開會,籌備慶祝典禮。
我和外子曾在南方的小城度過幾個憂喜參半、哀樂與共的冬天。現在我每次回來,總會到那棟曾經住過的平房徘徊再三,有一兩次甚至想走進院子里去按按門鈴,看是誰住入了我們的故居,但我沒有這勇氣,站在門外,起碼還可以把過去的美麗時光留住我們不幸生於亂世,最大的遺憾是相聚苦短。如今外子已去世32年了,在那些似夢似真的歲月里,我們分享過光輝喜樂,也分享過失望與凄傷。
密西西比河流經小城的高處。密西西比河是美國最長的河流,經過好幾個州,美國南方的名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常以沿河的市鎮做背景,寫些動人而又深刻的小城故事。
當年我們在靠近堤岸不遠的地方有一棟小屋,和數十畝種的是外國核桃的果園。美國的農田種麥子、玉米、花生、棉花,果園種外國核桃、桃、橙、甘蔗。南方未解放黑奴以前,在農地耕作的都是黑人,南北戰爭後,林肯下令解放黑奴,但幾乎經過了一百年,黑人才取得平等待遇,可見要做一件改革社會的大事談何容易。
陳納德的祖先來自法國,母親是南方名將李將軍的後裔,因此家族多半分散在南方。
現在國際婚姻很普遍,但在50年代一般觀念還相當保守。美國的外交人員或國防部的官員就不準與外國人結婚。
特殊情況也得請求特許,否則只好辭職、調職。而在中國,女子和外國人結婚,假如有何意外或不幸,別人是不會同情的。
懷著半憂半喜的心情隨著外子第一次訪問他的南方故鄉——一個只有8萬人口的小城市。我該感謝外子的好友、前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長諾爾(Noe)夫婦和他們的子女。諾爾州長退下來後做油田生意,並經營電視台和廣播公司,他們的子女與我年齡相仿,給我很多照顧和指點,幫助我了解南方習俗。
外子研究李將軍,他們兄弟而人收藏不少有關李將軍史事的書籍,也鼓勵我多讀一些美國歷史,有時晚間茶餘酒後,爐邊燈下談到美國的開國歷史、南方在內戰前的繁華、內戰後的困苦,許多「田園潦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的慘況。當然有些名門的南方後裔也常常談到當年他們養了上百個黑奴的往事。
我踏進了這個與中國文化迥異的社會,接觸到的白人多是顯貴或半顯貴,其他就是教育水準不高或根本沒有讀完小學的黑人,中國人只有一位,就是我。
外子衣錦逐鄉,大眾捧他、贊美他,對我自然不敢輕慢,但我知道假如自己不是陳納德的妻子,他們對我是不屑一顧的。即使如此,他們對這個異國女子還是充滿了好奇,而且在我的背後一定品頭論足。
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女人,往往被視為次等人,被稱為弱者,或許在這種環境中成長,也養成了中畫女子有毅力與勇氣去克服、甚至戰勝一些不尋常的際遇。外子雖愛我,卻無法了解我心中的感受,我只好獨自計劃如何去爭取鄰居以及和我們交友的南方人的友誼。
我決定先做三件事:
第一,充實自己的英語能力。我有空時即朗誦英語詩文,鄰居住著一位文學教發,她比我大20多歲,是個很有修養的學者,治學又認真。我朗讀詩文發音不準確時她指正我,並要我多讀數遍,直到正確為止。她幫了我不少忙,使我至今充滿了感激。
她喜歡借用政治家或演說家的演講稿來和我討論。她說:「政治家是說謊專家,他們的演講稿多半不是自己寫的,而是有學問的人執筆,所以可以借用。」
我數次應邀去這小城的大學講中國問題,慢慢也應邀在許多場合講講中國文化、中國風俗和第二次大戰的經歷等等。每年該市有一天是「中國日」,紀念外子到華作戰。如今小城已有不少東方人,有了中國、韓國和越南餐館,大學里也有了亞洲研究院。東風西漸,與我當年在該地「顧影自憐」的情況大不相同。
近年來,中國大陸流行學習英語,廣州、上海、北京都設有英語學院。50年代大陸流行學俄語,現在的年輕人則人人手中一本英文字典,學好英語不但容易找到好工作,也可以直接和外國人談外交,談貿易。
第二,加強了解美國的歷史、了解南方人的一些習俗。
「入鄉隨俗」說易行難。以駕駛汽車為例,三四十年前中國的太太小姐們會開汽車的不多,當然我到美國時也不會開汽車,外子自告奮勇做老師。他是飛行員,喜歡開快車,常嫌我開得太慢。有一天,我們練車回家,他又說我開得不夠快,我一氣之下飛快駛進車房,把車頭都撞壞了。此後每天清晨我自己一人在附近練習,一星期後終於考到執照。
州長夫人有兩名男廚,我數次下廚請益。大師傅等閑不肯傳秘方,我除了保證絕對不漏天機,每次去時還把鈔票放在信封里作為見面禮。有一天州長夫婦到舍下做客,我做了南方炸雞和玉米煲,州長夫人對州長說:「安娜做的這兩道菜是不是比我們的阿當(他們的廚師)更可口?」
第三,學打橋牌。假如說打高爾夫球是南方男人的交際運動,那麼打橋牌,則是女人閑下來的最佳消遣。我知道,若不會打橋牌永遠是欄外人,於是我交學費去上課。
話扯得遠了。
我為外子學做美國南方人,等到眾人都說我比南方更南方時,外子已經病在醫院。
外子每天要吸三包駱駝牌香煙。他患的是肺癌,開過兩次刀,後來癌細胞蔓延到喉部,又再開刀,一年有半年躺在醫院病房中,直到64歲去世。
㈡ 贊美揚州詩歌或散文 q1050868123 私密 必有獎
墨青的天際,古宅青苔,夢回鄉 里,那潔白的瓊花美的令人心醉。曾幾 何時,那份獨愛揚州的幸福就留在了幽 深小巷的盡頭…… 精靈的紫燕在空中畫出道道呢喃的 虛線,漫步在青磚青瓦的巷中,聽著周 圍那熟悉的屬於我們揚州人的母語,真 是倍感幸福。歷史的車輪生生不息,我 站在車輪上回望,心中百感交集,但那 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如歌如詩般愜意的 生活。 清晨,微微睜開惺忪的雙眼,美美 的伸個懶腰,聽著窗外鍋碗瓢盆的交響 曲,伴著晨露去公園走走。「大爺,又去 鍛煉啊?」「是啊,你早啊!」「你早!」和 諧的早晨由此開始。 作為一個地道的揚州人早上是不喜 歡自己做早餐的,今兒誰起的早都會拿 著碗去巷口的早點攤買油條包子等各類 早點,一路哼著揚劇,樂呵呵的走回 家,分享那美味的早餐。 孩子們結隊的在巷中嬉戲,踢踢毽 子,打打玻璃球……可孩子們最愛的還 是巷口的臭豆腐,記憶里那是家的味 道,那次回家再次路過那個溫馨的小 攤,那人那物,那味一切都沒變。迫不 及待地要婆婆給我一份,只見那嫩白的 豆腐嬉笑著跳入油中,在油中翻滾,打 轉,慢慢地沉下去又慢慢地上來,像個 頑皮的孩子,婆婆嫻熟地撈了上來,小 方塊的豆腐外酥里嫩,金黃黃的,再用 小刷兒刷上醬,別提有多美味,有時好 心的婆婆還會多給幾塊,好幸福啊! 傍晚的揚州有時也會下起淅瀝的小 雨,霓虹映襯雨幕給了這個小城又多了 一份朦朧。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 光,灰而溫柔,輕輕地坐在窗邊聽雨, 過路人有時還會停下那匆忙的步履在小 巷邊的院落里避雨,談一談家常理短。 聽著雨點敲在磷磷千瓣屋瓦上的聲音, 清清的細流順著瓦沿慢慢的流下,也許 只有在揚州這個小城裡才會有這樣的雨 聲吧,著就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幸福吧。 大珠小珠落玉盤,揚州的明珠太 多,那種深深的文化遍部揚州的角角落 落,正是美不勝收。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 小城來,幸福特別多。
㈢ 郭文斌的重要作品
1、大年
ISBN:7-227-02944-1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
作者:郭文斌
目錄:
自序:以筆為渡
代前言:西部生命的多情歌者——郭文斌小說、散文藝術論
上
大年
開花的牙
剪刀
三年
雨水
我們心中的雪
學習
門
快樂的指頭與幸福的紙
呼吸
玉米
撒謊的骨頭
下
水隨天去
陪木子李到平涼
瑜伽
睡在我們懷里的茶
上島
小城故事
證據
理由
春首
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憂傷的風衣
觸雪的感覺
深紅色
鄰居
大棗
愛情故事
特定時候的水果刀
一個情人和大概幾十個文字
秘密
甜根
尋找丟失的眼睛
雪跡
未曾失明的盲者
原的生B和祭B
一個永果和它的名字
憂傷的鑰匙
附錄:本書所選部分小說刊發索引
郭文斌作品評論索引
跋:回家的路:我的文字
編輯花絮
2、點燈時分
《點燈時分》是郭文斌的散文精選集。它是在《大年》(郭文斌短篇小說精選)走紅的基礎上應市場要求推出的。是他所有散文作品的精華。大多被《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讀者》《青年文摘》等全國性選刊選載過。《臘月,懷念一種花》《牽掛是一種美麗》《塬上的風》等被中央電視台選播,《點燈時分》《教子日記》等被收進《中國散文年選》《我最喜歡的散文一百篇》《中國精短美文一百篇》等二十餘本國家級選本。《永遠的堡子》等獲國內多種散文獎項。
3、我被我的眼睛帶壞
自 序 懷念一位高士
第一輯 比思念輕
◎在北京看雪/002◎夏天的原野◎040心事/006
◎無援/007◎家書/◎080關門雨/009◎蕎/010
◎被花燈裝飾的夜晚/◎012◎鐮刀/014◎月亮1015
◎久埋心中的鳥聲被陽光喚醒/016
第二輯 齊肩軟枕
◎一棵名叫郭文斌的樹(組詩19首)/019
◎我被我的眼睛帶壞(組詩18首)/029
◎鑲嵌著杏子的夢境(組詩14首)/038
◎風流淚(組詩10首)/057
第三輯 愛情報告
◎愛情報告/061◎你有一條上好的牛皮褲帶/062
◎葡萄乾下酒挺好的/064◎潮濕年代/066◎不怪雪/068
◎正在做夢的玫瑰/069◎無人赦免/070◎愛情流水賬/072
◎誰能為我守住千年月光/073◎婚事/074
第四輯 非夢經歷
◎中文系的小郭/076
◎某個元宵的後半夜我從夢中驚醒/078
◎非夢經歷/083◎禾是一個人的名字/087
◎只有一個字的日記/089◎西吉,你為什麼淚流滿面/092
4、孔子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郭文斌的散文精選集《孔子到底離我們有多遠》近日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近年來,作者應邀到多所學校和單位以同名長篇散文為題進行演講,引起強烈反響,許多聽眾多處求索講稿。應廣大讀者的要求,寧夏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本精選集。出版時,作者又對該文進行了大量擴充和修訂。評論家哈若蕙在給本書所作的序《郭文斌與於丹的區別在哪裡》中談道:如果說於丹的孔子是西醫,那麼郭文斌的孔子就是中醫;於丹解決患者的表症,郭文斌解決患者的里症;如果說於丹的孔子是花朵,那麼郭文斌的孔子就是糧食,於丹美麗了我們的眼睛,郭文斌健康了我們的身心。
5、吉祥如意
小說原發表於 《人民文學》(2006年第10期)後,先後被 《小說選刊》、《小說月報》、《新華文摘》、《中華文學選刊》等國內多家權威選刊轉摘,又進入2006年的小說排行榜,先後獲2006年度《人民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小說選刊》「貞豐杯」2003年—2006年度全國優秀小說獎。 《吉祥如意》回望了傳統鄉村生活之深厚喜樂,著重描寫了姐弟倆在端午節上山采艾的過程,通過這兩個心靈純凈的孩子,懷著對自然土地的神秘感去面對世界,進而觀照成人的心靈世界。評委會認為,全文以「優美雋永的筆調描述鄉村的優美雋永,凈化著我們日益浮躁不安的心靈」。 魯迅文學獎是為鼓勵優秀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作品的創作,鼓勵優秀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而設立的,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魯迅文學獎始創於1997年,三年評選一次。本屆所評選的是2004年—2006年間的作品。共有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和外國文學翻譯等7個獎項32位作家、詩人、理論評論家和文學翻譯家獲此殊榮。
6、瑜伽
上海文藝出版社最近推出郭文斌最新短篇小說集《瑜伽》。該書收入他近年發表的18部短篇小說,如《玉米》、《剪刀》、《水隨天去》、《我們心中的雪》、《陪木子李到平涼》、《今夜我只想你》等,集中體現了郭文斌近年來推行「安詳文化」,求解當代人所面臨的精神疑難和心靈困境的努力。有論者稱,通過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思考如何「防止偽快樂,警惕淺幸福,走出泡沫式生活」,如何「回歸真詩意,享受大自在,安妥漂泊式靈魂」 。
㈣ 田園風光的的散文
1、麥田中央的母親
作者:馬國福
起風了,風像從遠方的戰場上凱旋而歸的將士,身披錦旗,在田野里駐足。風吹樹響,草動麥黃,蟬鳴鳥唱。風放開喉嚨,彷彿憋不住藏在心中許久的暗語,聲音穿過麥浪,穿過林稍,穿過故鄉,穿過遠處的山崗。
似乎一夜之間,麥子熟了,他們領會了風的暗喻,而這暗喻一經破解,彷彿一場酣暢淋漓的夢,墨綠的麥田便被風染成了金色的舞台。
母親握著鐮刀,走進這舞台中央。幾十年來,她始終以躬耕的姿勢,謙卑地俯向大地,低著頭站在農業中心。麥浪在風中起起伏伏,金黃的曲線波動著,隨著母親有節奏的揮鐮,向遠處延伸。一串一串的汗,大顆大顆從母親頭上落下,砸進麥田。
乾涸的麥地,張開乾裂的嘴唇,貪婪地吮吸母親頭上的汗。我相信,那裡面有許多許多咸鹹淡淡的鹽粒,我也相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勞作的姿勢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的母親,她脊背上滲出的鹽漬,肯定能發出鑽石的光芒,糧食的光芒,勞動的光芒。藍天無語,白雲有情,她們注目著蒼穹下,一個農村婦女舵手一樣駕馭著一把鐮刀,駛向麥田深處。
金黃的麥子,古銅一樣的質地,沉甸甸,渾厚、結實。母親把麥捆抱在懷中,這曾經哺育在襁褓中的孩子,今天,已經成熟了。或許沉甸甸的麥穗貪婪母親肩頭的那番溫柔,它們伏在母親的肩膀上,麥芒如豎琴,被母親結繭的手指撥弄著,發出清脆的聲音,干澀卻又鏗鏘有力。母親不懂音樂,她柔軟的心,只懂蛙鳴、鳥叫、狗吠、牛哞、馬嘶、豬嚎、羊咩。
這凡俗的聲音,沒有金色大廳里那昂貴器樂奏出的優美旋律,也沒有指揮家引領通曉樂律的演奏家集體抒情的高雅。而就是這些悅耳的聲音,圍著母親,幾番晨昏幾番風雨,在歲月的輪回中,傳頌了大半生。母親老了,這些聲音也一天天老了。
只有莊稼拔節的聲音、豌豆花爆裂的聲音、麥子在烈日的揉搓下脫殼耳而出的聲音,牲畜生產幼小生靈的聲音是年輕的,新鮮的。就是這些聲音,像一把糖果撒進她漸漸蒼老的心窩里,撒進她被農業拖累得漸漸矮下去的身影里,讓母親沒有多少雜念的心安穩、燙貼、欣慰。
母親的脊背如一把張滿的弓,汗珠如箭矢,一箭一箭射落夕陽。在農業的方圓里,從清晨到黃昏,她不怨不艾,背著晨曦,揮別晚霞,心裡始終裝著一個糧倉。這些汗,或者這些鹽粒,一滴一點腌著農業部落里的家常春秋。春去,麥穗花開;秋來,麥香芬芳,飄過田野,飄進母親澄明清凈的心田。
晚風吹來,母親累了,坐在田埂上,我看到她脊背上的汗漬在汗衫上繪出一團團雲煙,白色的汗漬、麥桿的黑枯葉、黃色的泥土,把她的汗衫染成一副水墨畫。夕陽的余暉灑在靜坐的母親身上,時光靜謐,我感覺母親如佛,淡定、超然。一股說不出的氣場讓我不敢言語。
我坐在母親的背後,看著晚風吹著她稀疏的頭發,晚霞絢麗如雲錦,母親的頭發像鍍了金,又像撒了一層霜。我突然有一種想哭的沖動。
母親說,回家吧,我們揉一把麥子帶回家。幾株幹了的麥穗被母親摁斷後,放在掌心裡輕輕揉了幾下,片刻攤開手掌,吹了一口氣,金色的麥殼,紛紛揚揚,像金箔像飛鳥。頓時,夕陽下,一隻只金色的鳥,在麥田裡飛翔。
農業是母親一生的坐標。兒女、莊稼、蔬菜、牲畜是分布在這個坐標不同座落的標點。沿著這個坐標,清晨她從庄廓出發,把我們帶走向麥田,認識農業這部古老典籍和生命坐標所蘊含的甘苦。經過三十多個春秋,我才明白,怎樣的姿勢才能抵達幸福深處。這一切是,站在麥田中央的母親以彎腰拔苗到午後的姿勢、信念教會我的人生箴言。
而今,我就像一粒脫殼的麥粒,乘著一股從遠方來的風,遠離故鄉,遠離母親,遠離田野,落進他鄉的土地上,尋找一方供靈魂自由棲息的土壤。現在,我也在城裡種田,不過我的田在流淌著唐詩宋詞的方格紙上,我的汗滴在城市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鍵盤上。
攤開一張白紙,我就擁有一大片故鄉的雪;淌下一滴藍墨水,我就擁有故鄉的一方湛藍天空;輕叩一個鍵鈕,我就發掘出一眼故鄉河流邊上清澈的沙泉。藍墨水滴在白紙上,我就看到母親的藍頭巾漸漸隱沒在麥浪深處。文字閃耀在電腦屏幕上,我更感受到了母親握鐮揮向麥桿的力量。
很多個夜晚,當我在方格紙上、鍵盤上畫出一個圓滿的句號,我默念著站在麥田中央的母親,戴著草帽,揮臂拭汗的情景。
哦,親愛的母親,你賜予我們一方麥田。你說過「春種一粒種,秋收萬把粟」。在春天裡,我們總要種下些什麼,不然,當秋風吹來,檢驗我們走過的歲月時,我們站在麥田角落,畫不出一個圓滿的句號。四顧空曠,內心未免惆悵,愧對臨別時站在麥田中央的母親交給我們的那把種子。
【作者簡介】馬國福,中國作協會員,《讀者》雜志社簽約作家、教育部十一五課題文學專家、中華版權保護中心簽約作家、龍源期刊網專欄作家。迄今為止發表詩歌、散文近百萬字。作品零散發表於《人民日報》、《星星詩刊》、《黃河文學》、等報刊。多篇文章被《讀者》、《青年文摘》、美國《僑報文摘》等國內外多家報刊轉載。
2、作者:林清玄
作者:林清玄
豐收的歌有一次在山地部落聽山地人唱「小米豐收歌」,感動得要落淚。
其實,我完全聽不懂歌詞,只聽到對天地那至誠的祈禱、感恩、歡愉與歌頌,循環往復,一遍又一遍。
夜裡,我獨坐在村落邊,俯視那壯大沉默的山林,仰望著小米一樣的星星,回味剛剛喝的小米酒的滋味,和小米麻薯的鮮美,感覺到心裡彷彿有一粒小米,飽孕成熟了,這時我的淚才緩緩地落了下來。
落下來和淚也是一粒小米,可以釀成抵禦寒風的小米酒,也可以煮成清涼的小米粥,微笑地走過酷暑的山路。
星星是小米、淚是小米,世事是米粒微塵、人是滄海之一粟,呀,全天下就是一粒小米,一粒小米的體驗也就是在體驗整個天下。
在孤單失意的時候,我就會想起,許多年前山地部落的黑夜,沉默的山林廣場還在唱小米豐收歌,點著柔和的燈,燈也是小米。
我其實很知道,我的小米從未失去,只是我也需要生命里的一些風雨,一些陽光,以及可以把小米釀酒、煮粥、做麻薯的溫柔的心。
我的小米從未失去,我也希望天下人都不失去他們的小米。
那種希望沒有歌詞,只有至誠的祈禱、感恩、歡愉與歌頌。
循環往復,一遍又一遍。
地瓜稀飯吃一碗粥、喝一杯茶,細膩、盡心地進入粥與茶的滋味,說起來不難,其實不易。
那是由於有的人失去舌頭的能力,有的人舌頭太刁,都失去平常心了。
我喜歡在早上吃地瓜粥,但只有自己起得更早來熬粥,因為台北的早餐已經沒有稀飯,連豆漿油條都快絕跡了,滿街都是粗糙的咖啡牛奶、漢堡包與三明治。
想一想,從前每天早晨吃地瓜稀飯,配醬菜、蘿卜干、豆腐乳,是多麼幸福的事呀。
那從匱乏與飢餓中體驗的真滋味,已經很久沒有了。
百千粒米是偽山靈佑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弟子石霜楚圓正在篩米,被靈佑看見了,說:「這是施主的東西,不要拋散了。」
「我並沒有拋散了。」石霜回答。
靈佑在地上撿起一粒米,說:「你說沒有拋散,哪,這個是什麼?」石霜無言以對。
「你不要小看了這一粒米,百千粒米都是從這一粒生出來的,」靈佑說。
靈佑的教法真好,一個人通向菩提道,其實是與篩米無異,對一粒習氣之米的輕忽,可能生出千百粒習氣;對一粒清凈之米的珍惜,可以開展一畝福田。
蟑螂游泳一隻蟑螂掉進抽水馬桶,在那裡掙扎、翻泳,狀甚驚懼恐慌。
我把它撈起來,放走,對它說:「以後游泳的時候要小心喔。」
它稱謝而去。」「大小是相對而生的,對一隻蟑螂,抽水馬桶的一小捧水就是一個很大的湖泊了。
吃饅頭的方法永春市場有山東人賣饅頭,滋味甚美。
每天散步路過,我總是去買一個售價6元的饅頭,剛從蒸籠取出,圓滿、潔白、熱騰騰的,充滿了麥香。
一邊散步回家,一邊細細地品味一個饅頭,有時到了忘我的境地,彷彿走在廣大的小麥田裡,覺得一個饅頭也讓人感到特別的幸福。
小小小小,其實是很好的,飲杯小茶、哼首小曲、散個小步、看看小星小月、淋些小風小雨。或在小樓里,種些小花小木;或在小溪邊,欣賞小魚小蝦。
也或許,和小小時候的小小情人在小小的巷子里,小小的擦肩而過,小小的對看一眼,各自牽著自己的小孩。
小小的歡喜里有小小的憂傷,小小的別離中有小小的纏綿。
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是大非,真的是小小的網所織成的。
【作者簡介】林清玄,當代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鵑》,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台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3、農人
作者:路志寬
農人,是鄉村永遠的主人,也是巨大的鄉村舞台上永遠的主角兒。
每天天還未完全放亮,他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像是一隻采蜜的蜜蜂,飛來飛去,忙忙碌碌,不停地釀造著生活的蜜。
起初在鄉下,都是公雞司晨,這土生土長的公雞,就是負責每天的報曉,在一陣陣熟悉的雞鳴聲中,農人們早早起床,就開始了一天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清晨,把農人從床上喊起來的不再是雞,而是小鳥兒了,這一聲聲清脆的鳥鳴,像是天籟一般的音樂,把整個沉睡的村莊叫醒,側耳傾聽,那鳥鳴就是一首歌,宛轉悠揚,如同仙樂。於是在這鳥鳴聲中,農人們就開始了自己一天的生活。
太陽一點點升高,陽光下一縷古典的炊煙會緩緩升起,在家的婦女,會用清水灑掃庭院,吃完早飯的孩子,背著書包像一隻只出了籠子的鳥兒一樣,高興地飛出去。
在鄉下,有著很多的鳥兒,比如布穀鳥、鴿子、啄木鳥、花喜鵲等等,它們的叫聲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布穀鳥的叫聲像是在淺吟低唱一首播種與收獲的詩歌;鴿子的歌唱更像是一種親情的呼喚;啄木鳥的歌聲如同一種戰鼓,就是在震懾;花喜鵲的歌聲,最招人待見,這是報喜的歌聲啊,誰家不期盼著喜事盈門啊!
莊稼長勢正好,這是農人心中最大的幸福啊!這些土地上生長的五穀雜糧,就是他們衣食無憂的日子啊,就是他們一年又一年的財富啊!還有菜園子里的那些瓜果蔬菜,紅的辣椒,綠的黃瓜,紫的茄子,五顏六色,在陽光下綻放著笑臉,這微笑會傳染,不信你看那農人的臉蛋,不是被它們傳染上了嗎?
翻滾的麥浪,一浪緊接一浪地涌過來,碩大的麥穗里,麥粒正在灌漿,看那些偷吃的成群結隊的麻雀,嘰嘰喳喳地叫著,飛翔著狂舞著,來偷食農人的勞動吹過,連稻草人都看不過去了,微風中,搖晃著身軀,在用力地驅趕這些入侵者。
莊稼是農人的命根子,是他們心中的寶,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土地,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予了這莊稼,他們把自己的根,也像這莊稼一樣,埋在鄉下,埋在這土壤里。守護村莊,守望農田,他們已經習以為常,一輩子對故土的不離不棄,使他們都長成了一棵老樹的模樣,將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那裡。
如今他們老了,被他們和土地一起養大的孩子飛了,長大了的兒女,揮舞著自己硬朗起來的翅膀,在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中,尋找夢想的方向。
夕陽西下。我,這個被故土放飛的小鳥兒,今天站在故鄉的身旁,面對養育自己的村莊,面對養育自己的莊稼,面對養育自己的親人,做一次最幸福的回歸。暮色中,我似乎看見,父母相互攙扶著,站在村口,站成了兩棵老樹的模樣。
【作者簡介】路志寬,筆名巴山雨,1997年開始發表作品,發表各類作品百餘篇,獲全國性徵文獎50餘次,並榮膺「中國校園十大傑出詩人」稱號。先後結業於人民日報社青少部、解放軍報新聞中心、北京魯迅文學院、河北省當代文學院。系河北邯鄲市作家協會會員,邯鄲市青年詩人學會會員。被邀參加2010中國作協中國作家金秋筆會。
4、裊裊炊煙
作者:張峪銘
鄉村如一位從冬季走進夏天的行者,走著走著,就剩下一些薄衣單衫了。原本那厚重的妝容,隨著時間的流去,一點點剝蝕,以至附著在上面的情和事,成了恍惚的記憶。
就拿炊煙說吧,自人類用火始,就伴隨著鄉村走過幾千年吧,不知從什麼時候飄著飄著,就與鄉村走散了。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炊煙是每個鄉村的一道特有的風景。那鱗次櫛比的粉牆黛瓦之間,縷縷炊煙起,暮色如籠紗,雞進窩棚,黃犬歸家,一切都是那麼靜謐安詳。炊煙散發的煙火味,是鄉村最為溫暖的人間至味。
在那食物貧乏的年代,哪個孩子不曾靠著鍋台,吸著伴著炊煙的飯菜香。將山芋埋進灶窿里,將玉米穿在竹棍上置放灶口,將那剛從地里刨來的花生放在火鍬上……那希冀,那饞樣,那焦香味,浸潤了我的整個童年。
這不得不說鄉村的鍋灶來。江南的鍋灶不像江北缸灶那麼簡易,它必須用土磚壘出很大一個灶面,人口多的家庭一般是雙鍋灶,兩口鍋,兩個灶口。
搭鍋灶不是所有泥瓦匠都能做的事,一般情況下,鄉村主婦在河邊洗衣,東家長,西家短的,扯到某某搭的鍋台好燒又不耗柴,那麼這個人就成了香餑餑。現在想想也沒有什麼玄乎的地方,無非是考慮好鍋與灶底的空間,又要考慮鍋與煙囪口的距離。若搞不好,難以生火,整個灶間就被炊煙彌漫。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全由灶台引發的。若遇到天氣寒冷,氣壓低,或者是柴火不幹,生火確實不易,你不得不用吹火筒,閉著熏出淚的眼,鼓起腮幫子,盡力對著灶窿深處吹起來。吹著吹著,說不定引火毛柴「膨」的一聲著了,火燎焦了你的額發,煙也順著煙囪溜到屋外,成了這戶人家風中的旗,地上的坐標。
我之所以說炊煙是坐標,是因為家家戶戶樹立的煙囪,就像一個個坐標點,且順著天空的炊煙,你就能找到那低矮的青磚瓦屋或茅屋土房。
小時候,我就是從炊煙中找到外婆家的方向的。母親在一個下午,鋤完最後一畦地後,牽著我去看望外婆。越過村前的茅嶺頭,走過窪里的水庫,經過一段接一段的田塍,我累得吃不消,跟著母親後面,嘰嘰咕咕地埋怨著,母親就指著前面一片樹林對我說:快到了,那就是外婆家冒的煙。我望著林梢上的炊煙,在暮色里升騰,頓時想起外婆菜的味道,於是加快了腳步。
當然鄉村的炊煙不都會看得見,它許多時候融入熹微晨光與昏暗夜色之中。一彎冷月掛在筆架山前,父親和著月光,磨著砍柴刀。霍霍的聲音,伴著一分清冷,那閃亮的刀鋒,能劃破晨曦的薄霧。
父親用單拇指,放在刀刃上來回地橫拖,細微的沙沙聲帶有鋼的嗡嗡聲,輕輕撞擊我的耳膜。母親悄悄將灶火升起,燒一瓶熱水泡一碗炒米,打點一下父親的肚子,那炊煙消融在清涼的晨月中。等父親將一擔柴挑回到家,左右鄰居的炊煙逐漸散去,母親香噴噴的飯菜早就做好了。
其實炊煙也是鄉村人的時間坐標。那時沒有鍾,早晚以天色為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早飯和中飯不僅看天象,而且還是看家裡的炊煙。那怕你在割稻或耕田,當你直起身子,望向村子,若炊煙正濃,你肯定又躬身勞作,直到炊煙稀薄,你才扛著犁耙,帶著一隻小黃狗,吹著口哨往家中趕。沿途,你會聞到各家不同的菜飯香,偶爾,也能聞到誰家的魚肉香。
要說鄉村炊煙最盛之時,還是年前,家家戶戶將那備好的硬柴搬出來,架鍋炒年貨、打豆腐、殺年豬……。女人圍著灶台忙得不亦樂乎,男人坐在灶口悶聲添柴,滿膛灶火,將男人映得紅光滿面,也將未來的日子染得火紅……
如今在高樓占據的城市裡,沒有炊煙升起,只有門牌升到了空中,電氣取代了柴火,即使買回了做鍋粑的鍋,也吃不出鄉村柴火燒出的味。可回到鄉村時,山上柴草茂盛,家家也如城裡,汽灶替代了柴鍋,燒飯簡便了,過程簡潔了,可那帶著炊煙的味道沒有了。更遺憾的是,沒有炊煙,鄉村就如失了魂,落了魄一樣,少了靈動之美。
炊煙,本是鄉村的坐標,是鄉村的靈魂。可沒有了鄉村炊煙,就失去了心之嚮往的坐標,我們找不到曾經的味蕾與情愫,也很難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簡介】張峪銘,安徽省作協會員,省首批中小學教師培訓專家庫成員,市學科帶頭人。著有個人文集《昨夜星辰今夜風》《南山雨一犁》《杏林雜彈》《雁字回時》。《格言》、《文苑》、《閱讀經典》雜志簽約作家,《思維與智慧》雜志特邀作家,《經典美文》《意林作文素材》《作文與考試》雜志特邀撰稿人。
5、鄉村秋晨
作者:高寶軍
在陝北鄉村,秋天是最美好的季節,秋晨是最美妙的時刻。
陝北的秋晨多霧。晨光熹微,帶著雨毛的晨霧就伴著清風撲面而來,山川、河流、樹木、房屋一時間都蒙上一層白色的面紗。遠看如波濤,近觀似蟬翼,整個山村被這彌漫的晨霧浸潤得濕漉漉的,讓人感覺每一塊石頭都能擰出水來。
樹葉間微微嘀嗒響,那是霧氣凝成的露珠往下滴;枝頭上傳來「撲稜稜」聲,濕了毛的鳥雀正在抖羽翎;岩壁上響起空洞音,那是受了潮的碎石落在河水中;窗戶外一陣「沙沙」響,霧打窗紙濕淋淋。蜜蜂徘徊,蝴蝶躊躇,它們有心貪花,無奈翅濕難振;山雞銳叫,秋蟬長吟,它們渴望交友,難覓迷霧中的族群……
太陽初露頭,晨景更迷人。白霧悠悠山頭繞,炊煙裊裊村口升,東邊天空噴朝霞,西山陽窪似鋪金,村莊頓時成了那神話中的仙境。這時候你站遠了看:小河繞村行,晨光穿林過,小路纏山腰,田野紫氣騰。
川道里「黑泥爛墒」,土地像油浸透的一樣;山坡上一片深綠,濃重到將要流動。你若是走在山路上,吸引你眼球的將是另一番景緻:楊樹下灑落一層厚厚的黃葉,桃杏樹穿上一身濃濃的紅裝;路旁的野菊迎著秋霜怒放,草叢間蚯蚓和著清風吟唱。
崖畔上閃過一道白光,那是機靈的松鼠在上下跳躍;草叢中習習有聲,野兔如迅風般追逐田鼠。整個村子如同熟睡的嬰兒,顯得安詳、閑適、恬靜、愜意。
秋晨的田園是一種豐盈的美。河條里玉米如帳,白的齜牙,黃的咧嘴,菜豆伸開身軀攀附而上;山坡上糜谷金黃,穗兒低垂,稈兒搖晃,反側著的葉面露珠閃亮。山峁上蕎麥妖艷,粉嘟嘟的臉龐湊向白雲;梯田裡高粱強健,齊刷刷的拳頭直指藍天。
金針花開了,水淋淋的濃綠中顯出水淋淋的明黃;南瓜花謝了,毛茸茸的葉面上露珠兒盪漾;向日葵痴了,向晨風打問太陽的方向;老麻子瘋了,泛著新綠在圪垯里猛長。青石板小道上「嘚嘚」脆響,調皮的小馬駒在戲逗一隻奶羊;淺淺的小河床在「汩汩」歡唱,拇指大的小青蛙逆流而上。
陝北鄉村的秋晨,山裡多景緻,家裡有看頭。礆畔上滿了,簇著的是高粱和芝麻,像戰士野營時的篷帳,錯綜復雜;壘著的是糜谷和豆類,像戰場上的工事,縱橫交錯。家家瓜菜堆成山,戶戶莊稼垛成垛;山羊和母豬為搶吃打架,家雞和麻雀為爭食吵嘴。
院子內溢了:洋芋塞住了門道,南瓜佔領了石床,玉米壓垮了樹杈,辣椒躥上了窯牆。看上去是奼紫嫣紅,聞起來是泥土芳香。窯洞里脹了,紅薯封堵了窯掌,蘋果堆滿了土炕,白菜碼上了鍋台,花椒晾在了櫃蓋。腳底下小筐摞著大筐,沒有一點兒空閑的地方;鍋巷裡口袋壓著口袋,盡是些五穀雜糧。物豐人不在,老貓卧窗檯。
陝北的秋晨人何在?在收獲的田地里,在運送的小道上,在豐收的喜悅中。
洋芋地里有一家人,男女老少手不停,男人掄钁挖,女人弓腰撿,小娃娃送來個飯罐罐;玉米地畔兩老人,手扳玉米諞古今,秸稈如山積,棒子黃澄澄;蕎麥地里夫妻倆,鐮刀揮得「嚓嚓」響,蕎麥捆子滿地放,地頭拴只奶山羊;川台上傳來牛吽聲,農人套驢把地耕,未翻的地塊濃濃地綠,新翻的地塊淺淺地紅。
背糜谷的人們山樑上過,只見莊稼不見人;馱蕎麥的毛驢上坡道,露水濕透肚皮毛。扁擔閃閃軟,挑瓜菜的小伙走得歡;露珠落地輕,摘花椒的村姑低聲吟。
陝北之秋晨,處處皆詩情,夜夜常入夢。
【作者簡介】高寶軍,愛好文學。閑暇之餘撰寫散文、隨筆、詩歌50餘萬字,作品多見於《人民日報》、《讀者》、《十月》、《散文海外版》、《中國作家》、《散文選刊》等30多家報刊雜志,並先後入選《中國散文年選》等多種版本和中學生閱讀教材。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副主席,第四屆、第五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