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名人禮儀的故事100字
A. 關於現代文明禮儀小故事 100字以內
面試
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招工,對學歷、外語、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質人才都來應聘。這一些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後一關:總經理面試。 這些年輕人想,這很簡單,只不過是走走過場罷了,准十拿九穩了。
沒想到,這一面試出問題了。一見面,總經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鍾,你們能不能等我?」年輕人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老闆走了,年輕人一個個躊躇滿志,得意非凡,閑不著,圍著老闆的大寫字台看,只見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資料一摞。年輕人你看這一摞,我看這一摞,看完了還交換:哎喲,這個好看。
10分鍾後,總經理回來了,說:「面試已經結束。」「沒有啊?我們還在等您啊。」老闆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面試。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因為,本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 哎呀,這些年輕人一聽啊,捶胸頓足。他們為什麼這么感慨萬千呢?他們說:「我們長這么大,就從來沒聽說過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
想想看,我們哪個家庭、哪個學校,經常進行這樣的教育?翻東西,是兒童時期的一種習慣,是一種好奇。小孩去串門,看到人家的抽屜,挨著個兒地翻。爸爸媽媽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媽媽的包。但是,對兒童來說,這是一個特點,不是一個缺點,他就是好奇,他的社會化程度很低,他還不知道要尊重別人。
B. 古今中外講禮儀的故事 50至100字
1.楊時謙虛禮貌的故事
宋朝的楊時非常喜愛學習。一個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學一起去找理學家程頤老師求教
程老師正在睡午覺,他倆就站在門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為不打擾老師,仍耐心地等候在門外。
老師醒了。發現楊時倆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們進屋來,楊時趕忙向老師行禮、請教。
2.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3.
有一位中國駐德國大使,他在德國工作生活了多年,回國後,根據他的經歷,寫了一本回憶錄:《沿著易北河》。在書中寫了許許多多「未曾想到,但常常令我深思的事情」。下面我們就看看幾件令作者未曾想到而又深思的事情。
4、排隊——請尊重別人。
過元旦的前幾天,作者去郵局給家裡匯款。由於聖誕節、新年來臨,平時清閑的郵局也忙碌了起來。德國人也在忙著辦理郵件。但是每一個窗口前都井然有序地排著隊伍,其間絕對沒有大聲喧嘩、擁擠不堪的現象。觀察了多時,令作者深有感觸。嘆服德國人的素質。但是也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令作者不明: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與第二個人距離很遠,足有一米遠,每個窗口前地面上都有一道線,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站在線內,而第二個人站在線外。在第一人沒有離開窗口時,第二個人絕對不越雷池,這是為什麼?當作者排在第二的位置時,才恍然清楚。在每個窗口前有一個警示板,上面清晰地寫著,請尊重別人的隱私權,謝謝!在歐美一些國家,是不能隨便詢問人們的年齡、職業、工資、家庭住址、家庭成員等等這些小事,這些小事雖然不起眼,但已涉及到了個人的隱私,他們是非常尊重別人的隱私的,這是受法律保護的。為了保護個人的隱私權,在需要排隊的一些公共場所,都有這樣的「一米線」,比如電話亭、銀行、商店的收銀台等等場所都是這樣。每一個人都自覺地遵守這一規定,極少有人觸犯。
5、誰該站在右側——照顧別人;
作者經常出入公共場合。德國的公共場所都有電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作者都驚奇地發現,無論人多、人少,無論結伴而行的人還是情侶,沒有並排站在扶手梯上的。作者覺得不可思議,就詢問了德國人,他們解釋說,上樓、下樓時站在右側,空出左邊的位置,以便讓有急事的人從左側先行。這是多麼為別人著想啊。雖然它不是一項法律,只是人們的生活習慣,但作者非常欽佩這一行為。這一左右現象到處可見:男的走在左側,同行的女的走在右側,怕的是車輛撞上女的;也有小輩走在左側,長輩走在右側,主人在左、客人在右。所有這些習慣,都是為方便照顧對方。
6.主動開門——方便別人。
在德國的公共場合,凡是有門的地方,總會有這樣的現象,走在前面的人,進去後總要回頭看後面有沒有人進門。如果有,他就扶著門讓後面的人進去,後面的人進去後,也總是要向扶門的人說聲謝謝,很少有人進門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的舉動。令人感動的是,所有的人都這樣做,而且是非常自覺。
看到這一件件的小事,也令我深深地思索,我就慢慢地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時刻注意尊重別人,照顧別人,方便別人,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里,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心中時刻想著他人,要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這是一種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正如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寫到的:「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7. 孔子拜師於老子,於老子敬茶行拜師禮,老子接茶後孔子將茶壺放在擱幾上.但是,壺咀正沖老子,老子將茶扔掉,遂閉門不見.。
C. 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100字以下
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1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D. 當代名人故事100字左右(10個)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版沒有戴此獎章,作為權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E. 名人禮儀的小故事
名人禮儀的小故事:
尊敬長輩
張良年輕時在下邳橋遇見一個老者,老人故意把鞋子掉下橋,讓張良拾上來並給自己穿上,張良耐著性子一一照辦。老者約張良五天後再來此處相會。五天後,張良到達時,早已等候多時的老者責備他與老人約會不該遲到,約他五日後再見面。哪知五天後張良又比老者遲來了一步。老者很生氣,讓張良五天後再來。四天過去了,張良吸取了教訓,半夜便在橋上等著老者的到來。老者滿意地笑了,並把一部奇書《太公兵法》贈送給他。張良認真學習這部兵書,幫助劉邦打敗項羽,最終成為漢初名臣。 「張良拾鞋」這個小故事被歷代傳為佳話,它告訴我們:能忍小忿,方成大謀;尊敬長輩,受益終身。
誠實守信
宋慶齡小時侯,一天,全家要到伯伯家做客,走到大門時,宋慶齡突然停下腳步。「怎麼了,孩子?」爸爸奇怪地問。「我不能去了。我已經答應過小珍,今天上午教她疊花籃。」宋慶齡答道。小珍是宋慶齡的同學。「哦,是這樣。」父親鬆了口氣。「以後再教她吧,今天下午,或者明天,不都可以嗎?」「不行不行,我跟她約好的。」宋慶齡忙說。「不要緊,明天再向她解釋一下,要不,道個歉也可以嘛。」爸爸繼續勸說著。「不,你說過,做人要守信用。要是我忘記了約會,明天向她道歉是可以的。可是,我並沒有忘記呀,我不能言而無信。」宋慶齡堅定地說。宋慶齡送家裡人出門後,一個人回到房間里,耐心地等候起來。她一會兒拿起一本書看;一會兒又坐到琴凳上彈鋼琴,平時很熟的的曲子,今天卻總是彈不準。可是,直到全家人吃過午飯回來,小珍也沒有來。媽媽心疼地說:「我的女兒一個人在家,該多沒意思啊!」宋慶齡仰起臉回答道:「一個人在家,是很寂寞。可是,我還是覺得很快活,因為,我心中坦然。」 宋慶齡信守諾言,寧可不去伯伯家看鴿子,也要等候小珍,而且空等一天也心中坦然,這是守信用的表現。
團結友愛
雷鋒把自己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學習,被人們稱為"小小的雷鋒圖書館".他幫助同志學習知識,同班戰友喬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鋒就手把手地教他認字,學算術.同班戰友小周父親得了重病雷鋒知道後以小周的名義給家裡寫了信又寄去10元錢.戰友小韓在夜裡的出車中棉褲被硫酸水燒了幾個洞,雷鋒值班回來發現後,把自己的帽子拆下來一針一針地為小韓補好褲了,輕輕地蓋在他身上.知道這個情況的喬安山說:"為了給你補褲子,雷鋒半宿都沒睡!"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F. 求一現代名人的故事(100字以內)
牛頓與蘋果的故事
長期以來,牛頓認為,一定有一種神秘的力存在,是這種無形的力拉著太陽系中的行星圍繞太陽旋轉.但是,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力呢
直到有一天,當牛頓在花園的蘋果樹下思索,一個蘋果落到他的腳邊時,牛頓終於獲得了頓悟,他的問題也逐漸被解決了.
傳說1665年秋季,牛頓坐在自家院中的蘋果樹下苦思著行星繞日運動的原因.這時,一隻蘋果恰巧落下來,它落在牛頓的腳邊.這是一個發現的瞬間,這次蘋果下落與以往無數次蘋果下落不同,國為它引起了牛頓的注意.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理所當然的現象中找到了蘋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這種來自地球的無形的力拉著蘋果下落,正像地球拉著月球,使月球圍繞地球運動一樣.
這個故事據說是由牛頓的外甥女巴爾頓夫人告訴法國哲學家,作家伏爾泰之後流傳起來的.伏爾泰將它寫入《牛頓哲學原理》一書中.牛頓家鄉的這棵蘋果樹後來被移植到劍橋大學中.
牛頓去世後,他被當作發現宇宙規律的英雄人物繼而被賦予傳奇色彩,牛頓與蘋果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但是事實是否如此卻無從找到其他史料加以考證.
1.費曼這人表面上不在乎名聲,實際上很虛榮
他有次跟個朋友參加聚會,他路上抱怨說自己為盛名所累,討厭人圍著,他朋友安慰他說今天沒有物理圈的,我不說,沒人知道你得過nobel,於是他朋友很老實的遵守諾言,可是宴會開到一半,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費曼是nobel了
他朋友很郁悶,找了個人一問,原來是費曼自己到處說的
2.講到實驗物理,大家都知道運氣是很重要的,往往只有一次機會
不過有的人運氣著實不錯,連著兩次錯過nobel獎,居然還能有第三次
約里奧.居里夫婦——居里夫人的女兒和女婿發現了新的中性射線,卻沒有意識到是中子, 結果這個nobel獎被查德威克得了
第二次,他們發現了正電子的軌跡,不幸,又忽略了,於是nobel被安德森得了最後一次,估計上帝他老人家已經憤怒了,給了個特別明顯的,根本不能忽略的現象,穩定的 人工放射性這兩人這次總算沒忽略,拿了個nobel
上帝他老人家也夠郁悶的,給居里家的人送禮都得送三次
3.波爾茲曼大約上課不喜歡往黑板上寫東西,然後學生經常抱怨聽不懂
然後學生complain阿,說老大,證明太難了,以後往黑板上寫,別光講,
我們記不住。波爾茲曼答應了
第二堂,他又在課上開始滔滔不絕,從a變換到b,b到c...最後總結說,
大家看這個東西如此簡單,就跟1+1=2一樣
然後他突然想起對學生的承諾,於是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
了「1+1=2」
BTW
偉大的波爾茲曼的墓誌銘是一個偉大的公式
S=k*lnW
此公式我認為是物理學中最深刻的公式之一
4.講講老實孩子是怎麼倒霉的
歐姆同學,就是那個歐姆定律那個,這孩子從小做事認真努力,
經過不懈研究,終於得出了歐姆定律 U=I*R,想想在當時,這是
多大的發現阿,按理說剩下tenure房子車子ppmm應該會全來了
不幸的是,這個定律實在是太簡單了,完美的線性關系,在
那些老大們看來,根本不可能。
於是ohm的tenure沒拿到,還被攻擊為騙子ohm,更別說房子車子ppmm了
G. 中國現代簡短名人文明禮儀小故事
1、周總理
朱師傅為周總理理發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師傅不小心在周總理的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還安慰他。
這些內容其實都是《談禮貌》這篇課文里的,它告訴我們:禮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減少矛盾。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和文化修養。正如俗話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2、委屈獎的來歷
上海公交22路車售票員柯莉萍,曾獲得一個很特殊的獎項——「委屈獎」。
一天,一名男青年買車票時,故意將一口痰吐在一張伍角紙幣上,又扔在車廂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責男青年的同時,也悄悄地注視著柯莉萍。只見她彎下腰拾起紙幣,用餐巾擦去痰沫,隨後又禮貌地向男青年遞上車票。柯莉萍的行為受到了乘客的贊揚,男青年更是自感慚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後,同事向車隊匯報了此事,車隊領導於是向柯莉萍特別頒發了「委屈獎」,以鼓勵全隊的售票員。
3、小沈陽
小沈陽的表演中,時不時總給人一種「自輕自賤」的感覺。比如,貶低自己的相貌和身材,「你家猴兒哪兒買的?」輕看自己的演技,「你不是跳二人轉那個誰嗎?我看見你就有一種大海的感覺。你可別誤會啊,我暈船,一看見大海就想吐。」如此種種,非止一端。
而在現實中,小沈陽不僅擁有出色的相貌,他的表演更是贏得了很多人的吶喊與喝彩。2009年春晚之後,君不見大街小巷之中有多少男女老少捏著嗓子模仿小沈陽的表演?這是在舞台表演上屈就自己,俯下身來給觀眾「逗樂子」。
4、林志玲:
無獨有偶,現實生活中也有人願意俯下身來,給自己「降格」,給別人「升格」。2009年6月,林志玲所代言的浪琴錶邀請林志玲到西安宣傳,與當地100多位經銷商一起吃飯,當一桌一桌的經銷商走到台上,和林志玲合照、握手時,浪琴錶副總經理張正勛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著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會膝蓋微彎,蹲到和對方一樣的高度,眼神平視地和對方握手。「她就那樣總共蹲了八十幾次,我從來沒看到任何一個藝人這樣做!」因為策劃代言活動經常與港台明星互動的張正勛這樣驚嘆。林志玲用這種常人做不到的特殊方式詮釋了自己並不是一個華而不實的「花瓶」。
生活中,有許多人總是自以為了不起,自吹自擂,高高在上,對每個人都保持一種「高姿態」,細心的你也許會發現,這樣的人其實才是最無實績的。反而是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時時刻刻都願意俯下身來,摒棄高貴,和每一個人平等相待,這樣的人反而顯得高尚。
H. 名人的關於文明禮儀的現代小故事
1伽利略讀書故事
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 「 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 」 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准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浮體比重等……
2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3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I. 現代名人的禮儀示例兩個
周總理的樸素生活
周恩來總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廳,過著儉朴的生活。這從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來。自他住進來以後,不許裝修與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築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後,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群眾怎麼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鄧穎超在悼念周恩來的文中說: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這里始終保持著庄嚴、幽靜、美麗與樸素的開國總理風格。
正如陳毅元帥所說:"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周恩來也。"
風趣的陳毅
建國初期,陳毅任上海市長。有一次對工商界人士演講,講台上擺放著名貴的鮮花和精美的茶具。陳毅一上台就說:"我這個人講話容易激動,激動起來容易手舞足蹈,講桌上的這些東西,要是被我碰壞,我這個供給制的市長,實在賠償不起,所以我請求支持會議主持人,還是先把這些東西'精兵簡政'撤下去吧。"會場上的人們立刻發出了輕松的笑聲。
在60年代的一個會議上,陳毅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而大聲疾呼:"不能夠經過了幾十年改造、考驗,還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項帽子戴在所有知識分子頭上!"說到這里,陳毅摘下帽子,向參加會議的知識分於代表鞠了一躬,然後大聲說道:"今天,我給你們行脫帽禮!"這真摯的感情和恰到好處的幽默,使與會者為之動容。
陳毅講話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談,常常以機敏而風趣的言辭使聽者折服。在一次會議上,有人看見他拿著一份稿紙,還不時地低下頭看看,後來竟發現那是一張白紙。"陳總,您怎麼用張空白的發言稿啊?"會後有人問他。他回答說:"不用稿子,人家會講我不嚴肅,信口開河。"
共和國大將羅瑞卿
羅瑞卿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1906年出生於四川省南充縣,1926年加入中國共青團,同年進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1928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副校長,八路軍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多種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長,公安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
羅瑞卿由於多年來在軍事上的傑出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軍神劉伯承
劉伯承(1892-1986),共和國元帥。原名劉明昭,四川開縣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時,在四川萬縣參加學生軍。從而開始了長達70年的軍事生涯。
1912年春,劉伯承考入重慶陸軍將弁學堂。年底提前畢業後被編入川軍第5師任見習排長,隨部參加了反袁世凱的「第二次革命」。在戰火中,劉伯承因功被提升為連長。
1915年12月,劉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參加了第二次反袁戰爭,即護國戰爭。1916年3月,在率領部隊攻打豐都的戰斗中,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右眼受了重傷。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當德籍沃醫生為他摘除右眼球時,為保護腦神經,沒有用一點麻醉葯。手術開始,劉伯承手扶著柱子,滿頭大汗,沒吭一聲,手術順利地完成了。沃醫生不禁為之動容地說:「你不是軍人,而是軍神!軍神!真有三國關雲長刮骨療傷的氣概!」。
朱德-從教育救國到從軍
朱德元帥,1886年2月1日出生於四川儀隴縣李家灣一戶佃農之家。世代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終年勞碌僅能糊口。朱德的母親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幾個小時還在幹活。朱德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使他從小就開始干力所能及的勞動。五歲時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過繼給無兒無女且又十分喜歡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學,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六歲時朱德進入私塾,二十歲時入南充縣高等小學堂,一年後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的體育學堂。由於在這里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教育救國的意識。畢業後於1908年邀幾位同學好友一同回儀隴縣城籌辦高等小學堂,朱德任學校的體育教習兼庶務。學生由幾人很快發展到七十多人。學校雖然辦起來了,但土豪劣紳反對新思想、壓制教育,社會的黑暗,民眾的痛苦,統治階級的腐朽,使朱德認識到教育無力救國。他毅然棄教從軍,從此走上了曲折、偉大的革命道路。
(鏈接:http://..com/question/60117507.html)
孔融讓梨
孔融七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他拿了個最小的吃。家人問他,他說他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應該吃最小的。
司馬防訓客
司馬防的父親由此和客人約好去郊遊,出發當天等客人等了很久不見客人來就走了,客人來後得知大罵曰:「不是人也!」司馬防回曰:「約時不到,是為失信;以己之故罵人,是為失禮!此等人吾家恥之為友!」
(http://..com/question/189015490.html?fr=qrl&cid=166&index=1&fr2=query)
三顧茅廬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卧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說:「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著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說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著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說。」劉備卻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託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說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說:「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著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說:「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著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想一想:劉備為什麼能請到諸葛亮?如果第三次還請不到,他還會去請嗎?為什麼?
(鏈接:http://..com/question/242258858.html?fr=qrl&cid=166&index=4)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張良拜師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