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在古代的意思是什麼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大全及啟示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啟示:許多事情不到最後永遠不能定論是好是壞
成語故事大全及啟示 如魚得水
「如魚得水」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就如魚兒得到了水一樣,比喻得到了與自已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適合自己的環境。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諸葛亮,字孔明,陽都(今山東)人。劉備,字玄德,涿縣(河北)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紛起,群雄爭霸,劉備為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宏願,多方搜羅人才,特意拜訪隱居在隆中卧龍崗的諸葛亮,請他出山。他連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第三次去,才見了面。劉備說明來意,暢談了自己的宏圖大志,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奪取荊州、益州,與西南少數民族和好,東聯孫權,北伐曹操的戰略方針,預言天下今後必將成為蜀、魏、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拜孔明為軍師。孔明竭力地輔佐劉備,而劉備對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卻引起了關羽、張飛等將領的不悅。他們不時在劉備面前,表現出不滿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張飛,更是滿腹牢騷。劉備耐心地作了解釋,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魚,把孔明比做水,反復說明,孔明的才識與膽略,對自已完成奪取天下大業之重要。他說:「我劉備有了孔明,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說了。」以後,劉備在孔明的輔佐下,東聯北伐,占荊州,取益州,軍事上節節勝利,勢力不斷擴大,最終與魏、吳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啟示:順勢的時候應該好好把握,不應驕傲自滿,應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成語故事大全及啟示 如火如荼
「如火如茶」這則成語的荼是古代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一樣紅,像茅草的白花一樣白,形容軍容的盛大。現在常用來比喻氣勢旺盛。
這個成語來源於《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增,望之如茶......左軍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增,望之如火。
春秋時代後期,吳國國力逐漸強盛,吳王夫差想當中原霸主,於公元前482年,帶領大軍來到衛國的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約天下諸侯前來會盟,要大家推他為盟長。為了顯示實力,夫差在一夜之間把帶來的三萬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擺成一個方陣,他親自高舉斧鉞,以熊虎為旗號,指揮中軍前進。中軍全體將士,全都身穿白色戰袍,披上白色鎧甲,打著白色旗幟,插起白色箭翎,遠遠望去,好象遍野盛開的一片白花;左軍一萬將士,一律身穿紅色戰袍,披上紅色鎧甲,打著紅色旗幟,插起紅色箭翎,望去好象一片熊熊烈火;右軍則全用黑色,猶如一片烏雲。三路大軍,開到會盟地點附近,擺開陣勢。天剛蒙蒙亮,吳王夫差親自鳴金擊鼓發令,三萬人一齊大聲吶喊,那聲音簡直像天崩地裂一般,驚動了到會的各路諸侯。
吳軍軍容如此盛大,軍威如此整肅,各國諸侯都不敢和夫差相爭,不得不承認吳國為盟主。黃池之會,就在吳王夫差顯示如火如荼的盛大軍容後,取得成功。
啟示:做事的時候應該有一定的耐心,風風火火的性格和行事風格反而容易誤事
『貳』 在古代吾是什麼意思
吾,wu,從五從口。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口指生命。吾,從物質層面對自己身體的自稱。
詳細解釋:
吾wú
【代】
形聲。從口,從五,五亦聲。「五」在九個個位數中位置居中。「五」與「口」聯合起來表示「位置居中的」、「中立的」、「介於兩者之間的」。
本義:中立的。
引申義:在你、我、他三種單數人稱中介於「你」和「他」之間的人,即「我」。
同引申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常清靜經》
吾,我自稱也。——《說文》
吾,我也。——《爾雅·釋詁》
願吾子之教之也。——《儀禮·士冠禮》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老子》
莫吾知兮。——《楚詞·屈原·涉江》
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不吾知也。
吾其為民佣者乎。——《民佣石瑤臣》
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同列為縮項。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
特書以志吾愧——明 王時敏《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袁可立子)》
按,在上古時代,「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別,吾不用於動詞後作賓語
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又如:吾儕(我等,我輩,我們);吾當(我);吾儂(我);吾誰與歸(我將從誰);吾愛(我所愛的人);吾兄(對朋友的稱呼;稱自己的兄長);吾祖(我的祖先);吾與(我的同伴、同夥);吾廬(我的住所);吾黨(我的同鄉;吾輩)
我們〖we〗。如:吾匹(我類);吾曹(吾輩,吾儔,吾儕,吾等。我們);吾屬(我等);吾倫(我輩);吾們(吾人。我們)
吾Wú
【名】姓。
吾wú
【動】
通「御」。抵禦〖resist〗
厚攻則吾,薄攻則薄吾。——《墨子》
父母吾不能,民賊吾不敢。——《民佣石瑤臣》
吾輩wú bèi
〖we〗我們
何以見得吾輩不能分憂。
吾儕wú chái
〖we〗我輩;我們這類人。
吾儕同說書者。——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吾儕悶來村店飲村酒。
吾人wú rén
〖we〗我們
吾人視覺。——蔡元培《圖畫》
吾人理想。——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吾人彭聃之壽。——〖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吾屬wú zhǔ
〖we〗我們這些人。屬,通假字,類。
吾屬今為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
吾子wú zǐ
〖you〗古時對人的尊稱,可譯為「您」。
今吾子有。——《國語·晉語》
嘉吾子之賜。
吾子自京師來。——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吾子未之思也。——明·劉基《賣柑者言》
『叄』 古代文言文成語故事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裡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裡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寸了)就說:「我忘記帶尺碼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韓非子•五蠹》)
譯文: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隻跑的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肆』 要一個成語故事,要有現在意思的和古代意思的!謝了!急需~~~~
1.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病入膏肓
戰國時,晉國的國君晉景公得了一場重病。於是,決定去請秦國名醫秦緩。一天夜裡,晉景公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兩個人在說:「秦緩就是再厲害,只要我們分別住在膏的下面和肓的上面,他也會拿我們沒轍。」
過了幾天,秦緩來到晉國,經過檢查之後,秦緩說:「大王已經病入膏肓,無葯可救了。」
果然,過了幾天,晉景公就去世了。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9.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剩下的11篇,你等等
http://..com/question/220349797.html
『伍』 出自古代故事的成語故事
1. 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用來比喻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2. 葉公好龍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成語出處: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裡,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3. 守株待兔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裡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4. 掩耳盜鈴
捂住自己的耳朵,以為自己聽不到,別人也就聽不到了。比喻自欺欺人,自己騙自己。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5. 狐假虎威
喻仰仗別人的威勢或倚仗別人威勢來欺壓人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陸』 在古代「吾」是什麼意思
基本字義
1. 我,我復的:~身。制~國。~輩。 2. 姓。
詳細字義
1. (形聲。從口,五聲。本義:我) 2. 同本義 [I]
吾,我自稱也。——《說文》
吾,我也。——《爾雅·釋詁》
願吾子之教之也。——《儀禮·士冠禮》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老子》
莫吾知兮。——《楚詞·屈原·涉江》
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不吾知也。 3. 按,在上古時代,「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別,吾不用於動詞後作賓語
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4. 又如:吾儕(我等,我輩,我們);吾當(我);吾儂(我);吾誰與歸(我將從誰);吾愛(我所愛的人);吾兄(對朋友的稱呼;稱自己的兄長);吾祖(我的祖先);吾與(我的同伴、同夥);吾廬(我的住所);吾黨(我的同鄉;吾輩) 5. 我們 [we]。如:吾匹(我類);吾曹(吾輩,吾儔,吾儕,吾等。我們);吾屬(我等);吾倫(我輩);吾們(吾人。我們)
〈動〉
1. 通「御」。抵禦 [resist]
厚攻則吾,薄攻則薄吾。——《墨子》
『柒』 古代吾是什麼意思
1. 我,我的:~身。~國。~輩。 2. 姓。
詳細字義
1. (形聲。從口,五聲。本義版:我) 2. 同本義 [I]
吾,我自稱也。——權《說文》
吾,我也。——《爾雅·釋詁》
願吾子之教之也。——《儀禮·士冠禮》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老子》
莫吾知兮。——《楚詞·屈原·涉江》
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不吾知也。 3. 按,在上古時代,「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別,吾不用於動詞後作賓語
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4. 又如:吾儕(我等,我輩,我們);吾當(我);吾儂(我);吾誰與歸(我將從誰);吾愛(我所愛的人);吾兄(對朋友的稱呼;稱自己的兄長);吾祖(我的祖先);吾與(我的同伴、同夥);吾廬(我的住所);吾黨(我的同鄉;吾輩) 5. 我們 [we]。如:吾匹(我類);吾曹(吾輩,吾儔,吾儕,吾等。我們);吾屬(我等);吾倫(我輩);吾們(吾人。我們)
〈動〉
1. 通「御」。抵禦 [resist]
厚攻則吾,薄攻則薄吾。——《墨子》
『捌』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的含義
田忌賽馬,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從而在版競技中獲勝的事例。
圍魏救權趙,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塞翁失馬,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這樣,無論福事變禍事,還是禍事變福事,都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事物的福和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要以辯證的態度去看待。
刻舟求劍,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引伸成墨守成規不懂變通之意。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鄭人買履,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邯鄲學步,比喻一味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拔苗助長,所要表達的是事物的發展、人的成長,都是循序漸進的,違背了這個規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採納喲~~~~~~
『玖』 「吾的」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基本字義
1. 我,我的:~身。~國。~輩。 2. 姓。
詳細字義
1. (形聲。從口版,五聲。本義權:我) 2. 同本義 [I]
吾,我自稱也。——《說文》
吾,我也。——《爾雅·釋詁》
願吾子之教之也。——《儀禮·士冠禮》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老子》
莫吾知兮。——《楚詞·屈原·涉江》
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不吾知也。 3. 按,在上古時代,「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別,吾不用於動詞後作賓語
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4. 又如:吾儕(我等,我輩,我們);吾當(我);吾儂(我);吾誰與歸(我將從誰);吾愛(我所愛的人);吾兄(對朋友的稱呼;稱自己的兄長);吾祖(我的祖先);吾與(我的同伴、同夥);吾廬(我的住所);吾黨(我的同鄉;吾輩) 5. 我們 [we]。如:吾匹(我類);吾曹(吾輩,吾儔,吾儕,吾等。我們);吾屬(我等);吾倫(我輩);吾們(吾人。我們)
〈動〉
1. 通「御」。抵禦 [resist]
厚攻則吾,薄攻則薄吾。——《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