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訓家規家風故事
1. 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
家
風
家
訓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風家訓傳承千年,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的藝術文化。可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這種傳統的藝術文化反倒被年代的不同而被人遺忘,而取而代之的卻是金錢,利益,甚至違逆不孝。,時代是在發展,人們的品行卻在不斷退化。
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討家風家訓這個話題。
所謂「家風」,就是家規,它就如班風一樣,是指一個家庭的風氣。,爸爸媽媽常說:「百世勤為先。」愛因斯坦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其可見勤奮的重要,在家中爸爸也常常督促我要克服心中的惰性,爭做勤奮的陽光少年。
家中的第二條家規是「孝」千萬經典,孝義為先。也就是什麼事兒盡量讓長輩順心順意。不跟長輩頂嘴,不當面指責長輩,這也是孝順的體現。長輩們說的話,我們一定要認真聽,讓我們做什麼事兒,要立馬行動,不能拖拖拉拉的。當然,我們家的家風還體現在餐桌上,吃飯時,長輩先坐,我才能坐,長輩沒有動筷,我也不能動筷,漸漸地,這已成為一種習慣。(當然,這是一個好習慣。)
所謂「家訓」字典上說是「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而我卻認為家訓是一個家庭的涵養,是家教好的表現。我雖不知道我家的家訓是什麼,但小時候,媽媽常教育我說:「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所以,我認為,我家的家訓就是「以誠為本」。從小到大,我們對父母說過的謊,連起來也許能繞地球幾圈,打個比方:當你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是否和父母說過:這次考得都不好呢?當你犯了大錯,領導追問時,你是否讓別人當了替罪羊,只為保全工作呢?當你摔壞了什麼東西時,你是否為自己推託,找各種借口,甚至撒謊呢?但其實做錯事情不打緊,如果說謊而為自己找借口,那麼這個說謊的嚴重性要比做錯事情的嚴重性厲害100倍。我也曾經因為許多的事情跟爸爸媽媽說謊,可當我主動承認錯誤是,爸爸媽媽反而不會打罵我,相反,當我逃避錯誤時,他們便會非常的生氣。所以無論自己做什麼事情,做之前要先想好後果。就算犯了錯,自己也要敢於承擔,而不是靠撒謊來逃避錯誤。
家風、家訓有著異曲同工的方面。有的家庭十分重視,而有的家庭卻忽略了這一點。
但是,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它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的藝術文化,我們應該把這種好的文化發揚光大,繼續傳承下去。
2. 我家的好家風好家訓的故事
有孔融讓梨
還有七步成詩
司光砸缸
駱賓王的鵝鵝鵝
晉明帝的日近日遠
3. 家風家訓小故事
家風家訓小故事:
一、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
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二、魯迅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三、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
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四、吉鴻昌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的父親病死後,在瓷碗上寫下「不允許官員發財」六個字。他要求陶瓷廠模仿批量燒制,並將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會上,他說:「雖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級官員,但他絕不會欺負人民,掠奪人民財富。我要牢記他父親的教誨,做一個官員,為世界上的窮人做好事,並邀請你的兄弟來監督他。」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為百姓考慮。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五、朱德
學習,是影響朱德一輩子的事情。為「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朱家節衣縮食送朱德走上了學習的道路,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學習,也是朱德一輩子最為關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並且強調「不學習就會落後,就不能跟社會一道前進」。
他循循善誘地教育子女努力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後,女兒朱敏還在蘇聯學習,每次回國朱德總要問她是不是學習了毛主席著作。由於朱敏從小生活在國外,中文水平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鏡,讓朱敏坐在他身邊,教她一字一句地讀。
他一邊讀,一邊講解,每講完一段就問她懂了沒有。如發現她哪些地方還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講解,直到她真正弄懂為止。朱敏結婚時,朱德送給她的禮物也是剛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
4. 我的家風家訓家規。
我家的家風家規
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原生家庭中,家庭中的家風好,這個人才會茁壯成長,如果家風不好,這個孩子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於不重視家教,最終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樣的教訓是沉痛的。這也從反面證實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難怪在同一間教室里,在同一個老師的教育下,學生會有優劣之分!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早在戰國時期,便有了《孟母三遷》和《曾子殺彘》的優秀家教故事,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注重家教的父親,他在《誡子書》中這樣教育他的孩子:「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就是告誡那八歲的兒子: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於是像孟子、岳飛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偉人便在這樣的家教中應運而生。
家教,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下,去其糟粕,留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什麼「女子無才便是德」、「棍棒底下出孝子」、「傳男不傳女」,已被歲月的流沖走,而那些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了「家家之風」。中華民族文明的腳步正在新時代的家風中穩步向前!
5. 我家風家訓小故事
曾國藩的家風四字八句訣
清明將至,恰逢「家風」一詞正盛行於坊間。
只見的小記者大街上逢人便問家風,懵懂的菜販子硬著頭皮說不短斤少兩,大爺大媽一臉茫然地擠出「和善」啊「吃苦」啊等等,學生則必是「好好學習」,白領則俱雲「打拚」,戰士則無外乎「練好本領保家衛國」。但凡他們口中所說的,與中國人傳統的「家風」,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詞兒。
「家風」,原是與門閥密切相關的,是士族世家講究的東西,常見的如「書香門第」、「耕讀傳家」者是也。具體落實在行動上,家風起碼須具備以下三個特性:一是家族上下約定俗成,共同認可;二是祖孫世代相傳,風尚自然延續;三是非蜻蜓點水的一鱗半爪,而是涉及家族每個成員每個生活細節的較系統的言行規則。「風」不是一言半語,「風」是長期完善形成又共同自覺踐行的准則和習慣。
那位問了:難道平民老百姓就沒資格講「家風」嗎?非也。主要是草民百姓沒那工夫,飽肚子是頂頂要緊的事,遇見官員貪婪、天降災難,還會揭竿而起呢,遑顧儒雅門風?頂多是父母交代一兩句:乖,別惹事!這充其量是臨時的教誨和叮囑,與高門大戶的所謂「門風」,風馬牛不相及。
曾文正公,用梁啟超的話說,「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國藩出身於湘鄉的一個縉紳之家,標準的「耕讀傳家」者。所謂「耕」而又「讀」,耕則退可以自守,讀則進可以入仕。——此足見家風既包含道德提倡,初衷更在於子孫立世、光耀門楣。
曾國藩做了十年京官,平定太平天國立下頭功,坐鎮兩江總督,晚年在寫給二弟國潢的信中,總結其祖父星岡公遺教的家風家規,概括為「四字八句訣「。具體內容是這樣的,他說:「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訓,惟星岡公之都教,尤應謹守牢記,吾近將星岡公之家規,編成八句雲:「書蔬豬魚,考寶早掃,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蓋星岡公於地命醫家世世守之,永為家訓,子孫雖愚,亦必使就範圍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家族子弟的賢與不賢,六分是先天遺傳,四分來自於後天的教育,我家世代都有明德明訓,特別是祖父星岡公的諄諄教導尤其應該謹守牢記,我近來把祖父的家規,編成四字八句,即:「書蔬豬魚,考寶早掃,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
「書「者,勤奮讀書,廣博求知。
「蔬「者,自耕苗圃,栽花種菜。
「豬「者,開圈養豬,正所謂」養豬也內政之要者「——有肉吃!
「魚」者,開塘養魚,如曾國藩在日記中所寫:「屋門首塘養魚,亦有一種生氣。」
文正公總結道:「家中養魚、養豬、種竹、種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則上接祖父來相承之家風,二則望其外而有一種生氣,登其庭而有一種旺氣。」
「考」者,及時祭祀,敬奉祖考。在儒家的傳統教義里,正像曾國藩祖父所言:「後世雖貧,禮不可墮;子孫雖愚,家祭不可簡也。」清明即至,神州山川盡燒錢,遍地英雄下夕煙的景象又將上演,此雖不利於治霾,卻大有助於孝道。
「寶」者,鄰里親朋,友善相待。「人待人,無價之寶也。」
「早」者,很明顯,早睡早起,生活規律。
「掃」者,灑掃庭除,勤勞整潔。既培養熱愛勞動,也彰顯居家品位。
上述八項做好了,養成良好的習慣,「常設常行」,落實在行動上,家庭保證和睦幸福。而下面幾項,曾文正工家自祖上就一直不太提倡。
「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看風水、算命、和尚、巫道以及郎中,這些人,能遠離就遠離,別親近接納這些人,只能帶給你無盡的煩惱。
曾氏的四字八句家風秘訣,用當今的話展開來講,就是刻苦學習、自食其力、尊長敬老、誠信待人、遠離邪惡。此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幾多不謀而合,只是,要真正做到並培育為慣常的風氣,難上難矣!是故,家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更非只言片語得來。
6. 家訓家規家風故事
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會因為爸爸媽媽的陪伴而溫暖,同時也伴隨著家風的和諧氣息。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生活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們從不會互相指責、斥罵,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平時在家中媽媽也會常常嘮叨在學校應該怎麼尊重老師同學,更會講一些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時間久了我腦海中也會時不時的出現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不如說她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導師。
每次飯桌上的話題都是最多的,我總是覺得每天的這個時候都是對一天的總結,當然飯桌上的禮儀是一定要遵循,媽媽常常對我警告的有這幾點:1、吃飯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2、吃飯時嚴禁邊吃飯邊大聲說話。3、不能翹腿。等等……雖然還有很多條的規矩但是正是因為有這些束縛著我讓我更好的成長。而我和媽媽之間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法則。
「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玩的時候玩!」母親嘴中也總是掛著這句話。是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我和媽媽做了一個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無疑問的是學習,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加上課外的練習。該玩的時候玩:每個周日媽媽都會帶我出去玩,雖然名義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會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也算是讓我「長了見識了」。
常常會聽到旁邊的人會被這么贊揚「這個孩子真有修養,看上去就很乖的樣子。」我想之所以這個孩子會被人這么誇獎是因為她長期處於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一個人的修養是一時裝不來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們何嘗不是處於一個不好的社會環境中,而且他們大多數家中都不會有一個良好的家風,才會導致他們這樣,相反如果他們的家人更多一點關愛他們,家中也沒有什麼不好的風氣,他們也不會邁出小混混的這一步。
所以我們要建立好家風好家訓,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同樣也要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學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父母,盡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現在父母眼前。
7. 家訓家規家風故事作文600字
為您解答!!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同學和任何有殘疾的人;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們定為家訓,是為了讓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璀璨,我會努力做到,同時也會影響周圍人,讓他們也做到。我家的家規是: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撿到錢包等貴重物品必須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才有娛樂時間;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運動(至少一種)。這些家規有幾項是爺爺奶奶定的,有幾項是爸爸媽媽定的,這越來越完善的家規更是讓我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進步。從小,爸爸媽媽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規矩,成就了我現在的成績。我家的家風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家風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古人有雲:有家規的家庭,屬於書香門第之家。
有家規、有家訓的家庭,屬於豪門貴族之家;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的家庭,屬於王侯將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訓、家規、家風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有朝一日,實現幸福的四大目標:和諧、文明、健康、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