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文明服務故事

文明服務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3-03 18:18:05

Ⅰ 文明故事

從前有一隻小老鼠,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對別人很不禮貌。

一次他去上版學,一隻蝸牛迎面權走了過來,擋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兇巴巴地說:「小不點兒,滾開,別擋我的路!」小老鼠說著一腳踢了過去,把蝸牛踢得滾出去很遠。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邊喝水,覺得河裡的一條小魚妨礙了他,於是,撿起一塊石頭就扔了過去。小魚受到襲擊,嚇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說:「知道我的厲害了吧」。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隻小豬躺在路邊,就趾高氣揚地說:「誰給你這么大的膽子,竟敢擋住我的路」說著,一腳踢了過去。「嘭」地一聲,小老鼠正好踢到小豬的腳上,小豬倒沒什麼事,小老鼠卻「唉呦,唉呦」地叫了起來,原來他的腳腫起了一個大包。小豬站起來對小老鼠說:「你對別人傲慢無禮,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嘗到苦頭了吧!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小老鼠看著受傷的腳,羞愧地低下了頭。

Ⅱ 文明禮貌的故事

做一個文明的人
全世界的有識之士都在談論教育要面向21世紀,要為21世紀培養人才。而21世紀隆隆的腳步離我們已經很近了,有些領域已感受到了時間的緊迫,比如電腦的2000年問題,比如教育要面向21世紀的問題。現在的中學生這一代人,將是未來世紀的主人。因此,中學生們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和教育家最關注的一代了,關注中學生將被塑造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才。
對於21世紀,國際上許多未來學家有過不同的分析和預測,他們都一致認為,21世紀將是一個經濟、技術激烈競爭的世紀,這種競爭顯然是一種國際性的競爭。而經濟、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培養靠的是教育。美國前總統布希提出,要辦500所21世紀的學校,專門研究和培育21世紀的人才。日本政府也提出要培養面向21世紀的日本人。所以,世界上有許多知名人士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發生,戰場是我們中小學課堂,哪一個國家政府有發展教育的遠見將會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那麼,21世紀需要什麼樣的人?我們呼市二中,乃至我們民族、國家應該培養什麼樣的21世紀人呢?21世紀人的素質有哪些,就這一問題,我談談個人的看法,談一談如何做人。
一、 一、 做一個文明的人
人是一種動物,是一種高級智能的動物。人類會使用工具,會思維,會使用語言相互交流。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重要標准之一是人類脫離了獸性野性,而且有思維判別能力。因此,人類應該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心理等素質。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走進兩種文明的行列。
第一種文明人是:做文明的二中人。
《中學生日常規范》中的「自尊自愛、注重儀表、真誠友愛、禮貌待人、遵規守紀、勤奮學習、勤勞儉朴、孝敬父母、遵守公德、嚴於律己」等等就是規范我們成為文明的二中人的標准。雖然文明的二中人的標准每一名中學生都非常清楚,但是,在我們的周圍,在每一天里都有許許多多不文明的現象。比如看一些不健康的書刊、穿衣打扮不符合學生的要求、在家不孝敬父母、在外不遵守公德、口出臟話、亂扔垃圾等等不文明的事發生。這說明,有些中學生們非常不珍惜自己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們就沒有想到,在我們國家裡,仍然有許多少年兒童因經濟、認識等問題而輟學,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只要我們明白了這一道理,我相信所有不文明的行為都能克服掉,成為一名文明的二中人。
第二種文明是:做文明的社會人。
我們不僅生活在校園內,我們還生活在這個社會里,是社會的一分子,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中學生的生活,我們也會走進這個社會里。那麼社會上需要什麼樣的文明人嗎?《呼市市民行為十不準》規范了我們在公共場所的文明行為:①不亂扔垃圾;②不隨地吐痰;③不破壞綠化④不損壞公物;⑤不闖紅燈;⑥不打架罵人;⑦不亂寫亂畫;⑧不噪音擾民;⑨不亂停車輛;⑩不隨地便溺。如果我們深入挖掘這十不準,可以看出呼市市民文明標准,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隨地便溺是講究衛生方面的標准。就是讓我們保持城市的整潔、干凈,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環境優美的社區里。不破壞綠化,不損壞公物是講保護綠地、保護公共設施方面的,在近兩年內,呼市的綠化、美化工作做得很好,每個街區都擺放著鮮艷、美麗的盆花。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放之時,我們看見許多三三兩兩悠閑散步的人,他們或在觀賞著城區美麗的夜景,或在舒心納涼,或沉浸在遐想的氛圍中。但是好景卻不能給某些人帶來凈化心靈的作用,這些人有的折下花朵,有的搬走花盆放到自家的陽台上,有的推倒了精鋼製作的燈架,有的人打碎了燈罩。這些人給我們的社區增加了不和諧的音符。我實在不忍心再歷數這些人的惡行。在十不準中還有遵守交通法規方面的內容,還有規范個人文明禮貌用語方面的內容。總之,《呼市市民行為十不準》中,每一條都體現了在公共場合中,個人行為規范,處處體現了在公共場合中,要尊重別人,照顧別人,方便別人的宗旨。下面我就這一宗旨再深入的探討下去。
(一) (一) 遵守交通規則
在呼市市區的主要街道交叉點上,都設有交通崗亭和紅綠交通燈。每當紅燈亮起來的時候,自動播音系統播放著「現在是紅燈,現在是紅燈,請您停在停車線以外;現在是紅燈,現在是紅燈,請您停在停車線以外;交警謝謝您的合作!」這一現象,大概是我們呼市特有的。我去過許多中國的大中城市,沒有這個現象。我也沒有聽說過哪個國外的城市有這個現象,那麼這一現象是我們呼市首創嘍。這一首創為我們的城市增了光、添了彩嗎?沒有,我只感到臉發紅、血液加快,我為呼市市民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惡劣行為汗顏。我多麼希望能把播音取掉,我多麼希望全體市民為去掉播音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到那時,我們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我們不再為出門的老人、孩子、夫妻擔憂。
我們呼市實行無人售票公交車已經有幾個年頭了。在最初改革的一年裡,公交系統損失了五萬元人民幣。有些人納悶兒,票價漲了,為什麼賠錢?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有些人用半張的伍角紙幣頂替了車票,還有用鐵片、鋼片頂替了伍角硬幣,還有用蒙幣、俄幣硬幣代替伍角硬幣,還有一些破損無法兌換的紙幣等等。這些假冒、偽劣的錢幣加起來就是五萬多元人民幣。五萬多元人民幣就是十萬多人次無票乘車,把這十萬多人排成一隊可排50公里。這一數字真是讓每一個人吃驚。如果再算上逃票車族的數字的話,能讓每一個人驚奇得合不上嘴巴,這是無人售票公交車的意外收獲。
在某一期的《正大綜藝》節目中,我們也看到了日本人是如何教育子女遵守交通規則的,也看到了日本人是怎樣遵守交通規則的。有一位年輕的母親讓自己的兒子——他才4周歲,領上一個只有兩歲半的弟弟去500多米的商店買生活用品,去商店的路線須走過兩個十字路口,一段100多米長的繁華商業區,還有要橫穿一次馬路。有一輛中國的攝像車遠遠地跟在兩個孩子的身後,車上有年輕的母親和一名交警。最開始階段,兩個孩子手拉手走向目的地,兩人不時地左右張望,有說有笑,路上的行人見到他們都主動地讓路,甚至還有一名女士上前親昵地摸了他們的頭。過兩個十字路口時,兩個小孩仍然手拉手,看到大人過十字路口時,他們也跟著過去。這些大人們是非常遵守交通規則的穿過十字路口。最緊張的時刻是橫穿沒有紅綠燈的馬路。只見當哥哥的先進入了馬路一段,回頭看弟弟沒跟上,就趕緊回來拉著弟弟,可是,這時有一輛小車從不遠處急駛而來,但是兩個孩子仍然穿行在馬路中間,悲劇的發生似乎就在眼前。兩個孩子的附近沒有任何行人,他們仍然沒有發現危險。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小車緊急剎車停下來,兩個孩子安然從車前走了過去。過後車上的交警解釋說,小車是完全可以從小孩的前面繞過他們開過去,當然更不必停車,先讓孩子過馬路的。從這一段的錄像中,我們了解了日本國民是如何遵守交通法規的。日本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國度,街上的行人、車輛的密度遠遠高於我們國家,但是他們的交通事故率遠遠地低於我們國家。這一對比,更令我們自己可悲、可恥。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的古國,但是,現代文明遠離了中華民族,這一事實難道不應該激勵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每一點一滴做起嗎?
(二) (二) 在公共場合,請尊重別人,照顧別人,方便別人。
有一位中國駐德國大使,他在德國工作生活了多年,回國後,根據他的經歷,寫了一本回憶錄:《沿著易北河》。在書中寫了許許多多「未曾想到,但常常令我深思的事情」。下面我們就看看幾件令作者未曾想到而又深思的事情。
1、 1、排隊——請尊重別人。
過元旦的前幾天,作者去郵局給家裡匯款。由於聖誕節、新年來臨,平時清閑的郵局也忙碌了起來。德國人也在忙著辦理郵件。但是每一個窗口前都井然有序地排著隊伍,其間絕對沒有大聲喧嘩、擁擠不堪的現象。觀察了多時,令作者深有感觸。嘆服德國人的素質。但是也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令作者不明: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與第二個人距離很遠,足有一米遠,每個窗口前地面上都有一道線,每排隊伍的第一個人站在線內,而第二個人站在線外。在第一人沒有離開窗口時,第二個人絕對不越雷池,這是為什麼?當作者排在第二的位置時,才恍然清楚。在每個窗口前有一個警示板,上面清晰地寫著,請尊重別人的隱私權,謝謝!在歐美一些國家,是不能隨便詢問人們的年齡、職業、工資、家庭住址、家庭成員等等這些小事,這些小事雖然不起眼,但已涉及到了個人的隱私,他們是非常尊重別人的隱私的,這是受法律保護的。為了保護個人的隱私權,在需要排隊的一些公共場所,都有這樣的「一米線」,比如電話亭、銀行、商店的收銀台等等場所都是這樣。每一個人都自覺地遵守這一規定,極少有人觸犯。
2、 2、誰該站在右側——照顧別人;
作者經常出入公共場合。德國的公共場所都有電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作者都驚奇地發現,無論人多、人少,無論結伴而行的人還是情侶,沒有並排站在扶手梯上的。作者覺得不可思議,就詢問了德國人,他們解釋說,上樓、下樓時站在右側,空出左邊的位置,以便讓有急事的人從左側先行。這是多麼為別人著想啊。雖然它不是一項法律,只是人們的生活習慣,但作者非常欽佩這一行為。這一左右現象到處可見:男的走在左側,同行的女的走在右側,怕的是車輛撞上女的;也有小輩走在左側,長輩走在右側,主人在左、客人在右。所有這些習慣,都是為方便照顧對方。
3、 3、主動開門——方便別人。
在德國的公共場合,凡是有門的地方,總會有這樣的現象,走在前面的人,進去後總要回頭看後面有沒有人進門。如果有,他就扶著門讓後面的人進去,後面的人進去後,也總是要向扶門的人說聲謝謝,很少有人進門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的舉動。令人感動的是,所有的人都這樣做,而且是非常自覺。
看到這一件件的小事,也令我深深地思索,我就慢慢地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時刻注意尊重別人,照顧別人,方便別人,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里,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心中時刻想著他人,要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這是一種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正如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寫到的:「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二、 二、 做一個現代的人
什麼是現代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標准,具有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具有強烈的開放、創新、競爭意識和組織紀律,具有強烈的民族與法制觀念的人,這樣的人就是現代人。
在校的中學生們,一方面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每一所學校的老師們都在為學生的成人,成才而辛勤地工作著,他們諄諄教誨學生要有高尚的道德,要刻苦學習文化知識,要有競爭意識,要遵紀、守法。在老師們辛勤的耕耘中,培育出了無數個對人類、對社會、對國家有用之才。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中學生沒有按照正確的軌道發展,而是走上了一種不健康的發展道路。下面我就單獨談談具有強烈的民主與法制觀念的人。
在呼市二中的學生們中間,時常也會發現一點不愉快的事件。比如有一名初中的學生偷盜別人的自行車時被發現,經深入調查,他已經偷別人的高級自行車一輛,高級自行車的零件多起,他把這些東西或者用於裝飾自己的自行車,朋友的自行車,或者變賣它們,把所得的錢用於個人吃、穿的花費上。當問起他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時,他承認自己當初是出於嫉妒心理,看見別人吃的好,穿著名牌服裝,騎著高級自行車就眼紅,就開始偷盜,第一次是偷了一個自行車鈴,以後膽子越來越大,偷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從偷自行車零件,到偷同學的高級鋼筆,偷同學們的零用錢,最後偷了一輛高級賽車,他把賽車賣了錢後在飯館請自己的同學過生日。後來,他在檢查中寫到:「老師,我真的做錯了,我不應該走上犯罪的道路,這是我的虛榮心作怪,請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要痛改前非,做一名守法的中學生。」還比如有一名初三的女孩,在回家的路上總是被別的班的男生攔截,開始時,男學生向她要錢,後來就提出要和她談戀愛。女學生也不敢把事情告訴家長,告訴老師,後來實在沒辦法,就告訴了自己的好朋友另一名男同學,請求他在放學時結伴回家。他是一名品德很好的同學,就滿口答應了女同學的請求。這樣第一位男同學就沒有機會攔截,他懷恨在心,約了自己的好朋友結伙打架,把這位品德好的同學後背軟組織打傷,頭部打破,致使他兩個星期呆在家中不能上學。事後受傷這位男同學認識到自己在這件事的前前後後中都沒有把矛盾及時反映到老師那,由老師出面解決,說明他還缺乏用校紀、校規保護自己正當的權益的意識,及時制止事態的惡化,更說明結伙打架的男同學無法律觀念,造成對他人的傷害,從法律角度來說,已構成傷害罪。
從以上兩起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中學生們,特別是處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們,非常需要更多地進行有關法制觀念的教育,讓他們知法、懂法,從而做到守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的經濟活動日益頻繁,信用卡自然而然地被引進了中國。《中國的信用卡怎麼啦》這本書道出兩個很耐人回味的小故事。
有一位李先生有一次拿信用卡到某銀行的ATM機上取款,塞進卡去,屏幕顯示:查詢帳戶?提取現金?修改密碼?其它服務?李先生按「提取現金」鈕,又按500,誰知那台ATM機很快把卡退出來了。李先生悻悻而返,心想這銀行怎麼這等不講理,竟不讓我取款,我拿自己的錢,又沒透支。過了些日子,李先生接到銀行帳單,說他那500元已經提走了,李先生大怒,當即趕到銀行去講理。銀行先說500元確實提走了。經反復查對,又告訴說500元還在帳上,是ATM機出了毛病。從這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出些問題來,理智地想一想,這事本該由銀行向用戶道歉,甚至要賠償這位儲戶的損失。現在倒好,反過來了,理應由銀行向之求寬恕的儲戶反而感謝銀行,似乎是沐了什麼大恩大德似的。銀行或某些部門犯錯或許難免,能改正錯誤自然是好事,可是犯錯的一方和為錯事所累的一方,彼此都該有辯別誰曲誰直的正常心態,這樣推演下去,便是國民的素質問題,人的自尊和權利問題,當然更是民主與法制問題。李先生和大多中國人一樣不習慣做「上帝」,發生了肉包子打狗的事,最後肉包子完整無缺地揀回來,就是上上大吉,寫封表揚信不損失什麼。他就沒有想到用法律保護個人的利益。
還有一樁更可笑的小故事。某月某日,上海曲陽路大型超市「家樂福」內,中國銀行的ATM機正在接待持卡人,忽然,奇怪的事出現了,你要100元,那台機器就給你200元,你要500元,它給1000元,可是客戶憑條上打的還是100元、500元。世上哪有這等好事,ATM機成了財神老爺。ATM上哪有這等好事,ATM機忙碌起來,二三十次地被按動,刷刷刷地吐出人民幣,白白送給持卡人14800元。這台慷慨的取款機送錢送了14小時,直到復旦大學的學生張聖來提款,發現出了差錯,三次取款多得1100元,才急忙通知銀行。
難道狗打肉包子了?難道銀行真的「超值服務」了?
兩天後,中國銀行寶山支行趕到「家樂福」,拆開神經錯亂的ATM機,工作人員自己差點神經錯亂,原來是他們的錯,把100元面額的厚厚一疊人民幣錯放到50元的窗櫃里,所以ATM機才超倍吐款。
大錯已鑄成,能把多送的錢追回來嗎?中國銀行通過金卡網路中心查到卡號、姓名,小心翼翼地和18位取款者聯系:你取款時有沒有發生ATM機多給錢的事?如果多得了錢,能否還給我們?
倘若用戶說沒多拿,也是死無對證。
銀行沒想到,18位取款人都一口答應,把多得的錢在兩天內都物歸原主,無論銀行多麼有愧,中國的老百姓總是那樣純朴,那樣善良,那樣優秀,這種優秀的品德原本就起到了約束個人行為的作用,更何況我們的國家正在完善各項法律,大力宣傳依法治國。長此下去,中華民族必將成為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民族。
同學們,21世紀將會是一個嶄新的世紀,是一個高度文明、高度現代化的世紀,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世紀,願同學們早日作好准備,爭做一個文明的二中人,一個文明的社會人,一個現代人,一個不怕困難、敢於創新、勇於挑戰的21世紀的人。

Ⅲ 有關文明的小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回答者:miaomiao0705 - 舉人 四級 10-9 20:45

許攸 - 簡明演義傳記

許攸年青時與曹操相友善,後來成為袁紹的謀士,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均不被聽從,深感不滿。官渡之戰之際,許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報,建議曹操偷襲烏巢,結果大獲全勝。官渡之戰後,許攸跟隨曹操到達鄴城,口出狂言,輕視曹軍將士,被許褚一怒之下殺害。曹操假裝生氣,卻沒有懲罰許褚。
曹操曾赤足(光著腳,沒穿鞋)迎接許攸.古代的禮儀
曹操(155-220),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亦因這種關系,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官宦子弟。日後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盪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到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200年官渡之戰大敗袁紹以後,逐步統一黃河流域。208年進為丞相,率軍南下,在赤壁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打敗。216年封為魏王。他在北方實行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今」,選擇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還整飭吏治,抑制豪強兼並。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擅長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今天存有樂府詩20餘篇。他用詩抒發自己革新政治、統一全國的抱負,對當時的軍閥割據混戰,加以批判揭露,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207年,寫了《龜雖壽》一詩。詩中說: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出為統一大業努力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所以,曹操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
二、曹操的軍事生涯: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但在誅殺殺宦官時,反被伏擊。而此時有西涼之狼稱號的董卓帶領大軍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劉協,是為獻帝。大部份大臣紛紛逃出洛陽。曹操亦逃至陳留,集結義兵,聲討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將推舉家世顯赫的袁紹為盟主,西討董卓。但因各將領心懷鬼胎,遂使義軍失敗。曹操在這戰役中,初次見到日後的死敵——劉備。
初平三年,董卓為王允、呂布所殺。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獻帝乘亂與一眾大臣逃出長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後,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征西討。先後平定關東、關中一帶。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接下來,曹操便要面對他的老朋友-袁紹。
當時袁紹盤據幽、冀、並、青四州,軍力雄厚,勇將如雲。雖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終與紹有一定距離。
建安五年,袁紹大軍南下,與曹兵會戰於官渡。最後曹操用降將許攸之計親率五千騎兵偷襲袁軍糧倉。袁兵見軍糧被燒而大亂,曹軍乘勢出擊。袁紹敗走。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會戰勝利後,曹操用數年時間穩定北方,和追擊袁氏余黨(紹兵敗後不久病死)。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同年,劉表死,次子劉琮繼立。面對曹操如狼似虎的大軍,劉琮決定出降。曹操輕易地接管荊州。可能因為荊州得來容易,曹操決定成勢東伐孫權。但權並非劉琮之流可比。
孫氏自孫策時已盤據江東,至今已人心歸順。加上長江天險,孫氏政權已有一個穩定基礎。當孫權收到曹操東來的消息後,曾召開多次軍事會議。會中主戰和主降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最後在周瑜和魯肅的分析下,孫權決定出戰。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大軍在赤壁迎戰曹軍。周瑜用計火燒曹操軍艦 曹軍大敗。從此曹操無力大舉南征。如果說官渡會戰決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
地位,那麼赤壁兵敗便是曹操只可稱雄北方的一戰。
此後,曹操雖曾多次在東吳邊境挑起戰火,但雙方均互有勝敗。同時劉備西定益州,自封漢中王。三國鼎立之勢已成。連蓋世雄主曹操亦再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翌年,操子曹丕篡漢,建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三、曹操的選官標准:
東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准限制,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從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於禁和樂進,是曹操從士兵中提拔起來的大將;張遼和徐晃,是曹操從亡虜中選拔出來的大將。他們作為名將,輔佐曹操成就大業,均立有赫赫戰功。被曹操任命為州牧和郡守的許多人,也都出身低微。
四、曹操的經濟政策:
1、曹操實行屯田 :
曹操起兵後,因缺乏糧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將領幾乎餓死。嚴酷的現實使他深深體會到軍糧的重要性。196年(建安元年),他決定推行屯田制。屯田的基層組織為屯,每屯約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馬管理。屯田組織自成系統,不隸屬郡縣,官員有典農中郎將(相當於郡守)、典農都尉(相當於縣令)、直接隸屬於朝廷的大司農。屯田農民稱屯田客。屯田客用官牛耕種的,要將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給國家,用自己牛耕種的,交百分之五十。屯田農民不再負擔徭役和兵役。屯田制的推行,使許多流民重歸土地,解決了他們的一些生計問題,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積極作用,對曹操勢力的興起和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2、曹操獎勵農耕
曹操注意招迴流亡人口,分給無主荒地,或貸給耕牛,幫助和鼓勵他們從事生產。關中地區因遭受軍閥破壞,有十萬多家流入荊州。後來這些人想重返關中,但苦於無犁、牛等生產資料。曹操便採納衛覬(jì)建議,實行食鹽專賣,以其收入購買耕牛和農具,貸給歸還的農民,幫助他們恢復生產。曹操還注意發展水利灌溉事業,在各地修造陂塘,廣興稻田,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Ⅳ 關於文明禮貌的故事

文明禮貌小故事

一、不講文明禮貌的孔雀
在一個動物園里居住著很多很多的動物,有孔雀、水牛、象、綿羊、狗、貓等。其中有一隻孔雀很美麗,它不講文明禮貌,驕傲自大,整天在別的動物面前炫耀自己,說自己怎樣美麗,又怎樣聰明。別的動物有困難,它從不樂意幫助,有時候還諷刺人家是笨蛋。所以動物們都很討厭它,也不和它一起玩。
有一天早上,孔雀出去玩,它走呀走呀,忽然迷路了。正當它焦急時,看見對面有頭老水牛正在吃草,它便昂首挺胸地走到水牛旁邊,展開它那美麗的尾巴,然後問:「喂!到附近的公園怎麼走?」老水牛沒有理它,孔雀以為它聽不見,又問了一句,「喂!到附近的公園怎麼走?」老水牛還是不看它一眼,它又接著大聲地叫,「喂!到附近的公園怎麼走?喂!聽沒聽見?我在問你呢!」這時老水牛轉過身來瞟了它一眼,沒吭聲,又轉過身去吃草了。它看見水牛不理它,就甩著尾巴走了。它走著走著,來到一棵大樹旁,看見綿羊和一隻狗在樹底下玩,它又甩著尾巴走過去問:「喂!問你們兩個,到附近公園怎麼走?」綿羊和狗也不理它,它以為它們玩得太開心聽不見,又大聲地問,「喂!到附近公園怎麼走?」它們倆連看都沒看它一眼,繼續在那兒玩。孔雀只好走了,它走著走著,來到一個池塘邊,看見一隻大象在吃草。這時從遠處走來一隻貓。貓走到大象旁邊,問:「大象爺爺,請問到附近的公園怎麼走?」大象轉過頭來,微笑著說:「小貓真懂禮貌。喏,就順這路走到盡頭,再向左拐就到了。」小貓向大象說了聲「謝謝」便走了。孔雀在旁邊想:為什麼這只小貓一問它們就回答?為什麼它們不告訴我?不行,我也去問問看!它走到大象面前,問:「喂!到附近的公園怎麼走?」大象不理它,於是它便大聲地說,「為什麼你肯告訴小貓,卻不告訴我呢?」大象轉過身來微笑地說:「你一出口就是『喂』這喂那的,到底問誰呀?剛才你不是看見了嗎?人家那麼有禮貌。你呀,盡會炫耀自己,別怪人家說你,你應該懂得講禮貌啦!」
孔雀聽了大象的話,臉上發燒,低下頭,說:「謝謝您的教導,我會改正的。」從那以後,孔雀再也不驕傲,再也不在別的動物面前炫耀自己了。
孔雀每次向別人打招呼時都很禮貌,動物們也和它一起玩了。

二、小猴學禮貌
小猴,沒有禮貌。老師來了,他不問好;撞到了小兔。他不道歉;碰見老人,他不讓路……猴媽媽很生氣,他對小猴子說:「你怎麼不學著講禮貌呢?」學禮貌多麻煩,拿錢多省事。小猴對媽媽說:「給我一些錢,我去買禮貌。」聽後媽媽哭笑不得。仔細一想,就給了我一些錢。小猴拿著錢,高高興興低潮街上跑去……來到第一家商店,小猴大喊:「喂,這兒買禮貌嗎?」沒人回答。來到比二家商店,小猴大叫:「喂,這兒買禮貌嗎?」沒人回答。一家、兩家……小猴跑了三十三家商店,都沒有買到禮貌。只剩最後一家商店了,山羊伯伯開的。山羊伯伯平時對小猴很好,小猴很敬重他。小猴想,山羊伯伯肯幫忙,我一定能買到禮貌。他看見山羊伯伯很忙,就等了一會兒。「山羊伯伯,您這有禮貌賣嗎?」小猴輕輕問。山羊伯伯笑了:「傻孩子,禮貌是買不到的,只能學到。」小猴沒有買到禮貌,低著頭走回來,他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我沒有買到禮貌。」聽後媽媽樂呵呵地端出飯菜:「肚子餓了吧?快吃。「小猴早已餓極了,他大口大口地吃著香噴噴的飯菜,心想:「還是媽媽好,我要謝謝她。」「謝謝媽媽!一句很有禮貌的話從小猴嘴裡飛出來。聽後媽媽笑了:「孩子,你沒有買到禮貌,但你學到了。」

三、程門立雪的故事
在北宋時期,有一個非常好學的青年,他的名字叫楊時。
楊時從小就很聰明,讀書很用功,他常對別人說:「學習對我來說像吃飯一樣,是我內心的需要……所以不能放鬆。」
一天,楊時遇到一個不懂的問題,就與好友游酢相約去請教老師程頤。當他們趕到老師家時,正好趕上老師午睡。為了不打擾老師休息,他們就站在院子里靜靜等候。
不巧,那天下起鵝毛大雪。他們站在外面,身上落了厚厚的一層雪花。當老師一覺醒來,推門看見他們時,地面的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楊時和游酢站過的地方,留下了兩雙深深的雪坑。

四、讓座的故事
「哪個乘客請讓座一下。」星期六,我和媽媽去張情姐姐家。去她家必須乘747公交車。一位老奶奶上來了,可車上沒有空位子。售貨員喊得嗓子都快喊啞了,還是沒人讓位子。這時媽媽抱著我站了起來,扶著老奶奶說:「您坐!」老奶奶笑嘻嘻地說:「謝謝,你真是個好人!」
我看著這一切,隨口吐了口香糖,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沒座位了!」媽媽轉頭瞪了我一眼,我不敢吭聲了,但心裡還不服氣。
「下面是終點站,請全部下車。」
我牽著媽媽的手,走下車。「哎喲」我突然覺得有一個東西粘在我腳底下,很緊,我用力撥出,但還是粘在我的腳上。
「怎麼了?」媽媽關切的問。「剛剛我說讓座不好,它不讓我下車了。」車上頓時傳來一陣笑聲,可是又「嗖」的一下沒了。我問媽媽:「他們為什麼不笑了?」媽媽說:「因為他們也不讓座,他們想了一下,笑聲沒了。」她看了一下我腳底,「原來是口香糖作怪!」媽媽抽出餐巾紙,把口香糖扔到垃圾桶。
「誰這么缺德?」我生氣地說,可又想到我剛剛吐了口香糖,臉刷得一下紅了。媽媽問我怎麼了,我轉了一個話題:「媽媽,你為什麼讓給老奶奶坐?」媽媽笑了:「你聽過『孔融讓梨』嗎?孔融會讓梨,我們呢?」聽完這句話,我點了點頭。
看樣子,做人講文明,懂禮貌,否則下一個遭殃的就是你了!

五、不講文明的小白兔
今天上午,活潑可愛的小白兔,又蹦蹦跳跳地出來了。它剛出家門,就碰見小貓咪了,小貓咪手裡拿了兩根雪糕,給了小白兔一根。小白兔很有禮貌地說了聲:「謝謝,小貓咪。」兩個好朋友一邊吃著雪糕,一邊說著笑話。
過了一會兒,小貓咪吃完了它那根雪糕,小貓咪面前有一個垃圾桶,小貓咪就跑過去把雪糕棍扔進垃圾桶。小白兔也吃完了雪糕,可它卻隨手把雪糕棍扔到了外面。小貓咪說:「小白兔,你應該把雪糕棍扔到垃圾桶裡面。」小白兔說:「沒有關系。」小貓咪生氣地說:「我不跟你玩了。」小白兔說:「為什麼?」小貓咪說:「因為我不跟不講文明的人玩。」就這樣,小白兔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
小朋友們,一定要講文明哦!千萬不要學小白兔,要學小貓咪。小朋友們,你們記住了嗎?

六、不懂禮貌的小熊貓咪咪
小熊貓咪咪是家裡的小霸王。有一天,黑熊嘟嘟來咪咪家裡玩。嘟嘟很客氣地說:「咪咪好,阿姨好,叔叔好!」咪咪說:「我不好。」咪咪的媽媽,也就是方方說:「我很好,謝謝你,小嘟嘟。」咪咪的爸爸,也就是大大說:「我也一樣。」媽媽給嘟嘟一個香蕉,被咪咪搶過去,爸爸給嘟嘟玩具,也一樣被咪咪從手中奪過去。嘟嘟一看,來咪咪家作客,結果不能吃、不能玩,一氣之下走了。從此以後,再沒小朋友上咪咪家作客,也再沒小朋友和他玩,因此他很孤單。這時,嘟嘟過來對他說:「咪咪,如果你不那麼任性的話,誰都會和你玩的。」咪咪說:「真的?那我不任性了,你跟我玩吧!」 嘟嘟說:「好的。」果真,從此以後,咪咪不再任性了,許多小朋友也回到了他的身邊。

Ⅳ 文明小故事

http://post..com/f?kz=36633872

================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麵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起來了么。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我們需要文明生活
六年級 王炳相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是,我卻給媽媽當了回老師,而且用我的實際行動影響我們全家。用媽媽的話說,我不僅改變了媽媽,而且通過改變媽媽,改變了媽媽周圍的人,包括她的同事。
事情追溯到前年冬天,天氣已經非常冷了。北京的冬天寒風凜冽,我們全家乘車外出看電影。因為奧運會官員到北京考查,北京的街頭到處都擺著各色塑料花卉,冬日裡讓人感到了一絲暖意。我們在車里吃著零食,聽著音樂,愜意極了。快到東直門時,媽媽將裝有廢物的垃圾袋順著車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制止已來不及。我要求爸爸把車開回去撿起垃圾,可媽媽說車已經無法返回,再說路上車那麼多,如果回去的話撞車怎麼辦?媽媽甚至說下次改掉也就罷了。可我堅決不幹,最後爸爸終於把車開了回來。媽媽找回了扔掉的垃圾。雖然耽誤了好多時間,但全家都認為我這樣的做法是對的。回家的路上,機場高速路兩邊的樹上掛著好多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全家人都進行了深刻的反省。
從此以後,我們全家人都以實際行動成為「講文明、護環境」的大使。上周,我們全家去爬香山,賞紅葉,帶了好多食物去野餐。野餐之後,大家分別將垃圾收好,背著下山,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家裡再也不用我監督,都會自覺所為。媽媽更是用實際行動讓我感動。她經常會在公共場所將地上的垃圾撿起,扔進垃圾桶。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的是人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我們有義務去幫助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學習文明、實踐文明。因為我們今天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強大的、高度文明的國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有一次,我在電視里看到歐洲文明古國德國,在號召全國人民講文明、講禮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禮儀。同時,舉例講了一個老奶奶經過馬路,路上雖然只有她一個人,但她依然等紅燈變綠燈才走。老奶奶回答說:「我怕樓上的孩子們看到後,以為紅燈是可以通行的。」我把這個故事送給所有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你們的言行對我們是多麼重要,當您有不文明的行為時,想想您的孩子吧!想想我們是古老的文明古國吧!
我要用親身經歷的這件小事告訴同學們,我們的言行也是可以影響改變大人的!不信你試試吧!讓我們都成為講文明懂禮貌的中學生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強大。

文明禮儀伴我行
八年級 宮亞明
我國是禮儀之邦,素來講究禮貌。孔子以為「不學禮,無以立」;漢代賈誼則把是否講禮、守禮看作是人與獸的區別。在現代文明社會,講文明,懂禮貌,這種美德是應當得到大力弘揚的,因為它對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廣大公民應順應時代的要求,自覺遵守,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文明公民。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常有不講文明、不懂禮貌的現象發生。
比如,在公眾面前掏耳、挖鼻,甚至摳腳丫;聽他人講話時,東張西望,不屑一顧;上公交車時,蜂擁而上,爭搶座位,甚至大動干戈;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在馬路邊便溺。2004年10月6日的《北京廣播電視報》就報道說:木樨地科技會堂東邊的馬路邊就成了計程車司機的露天廁所,以致於隔百十來米就能聞著味兒,居民意見很大。居民意見不可能不大,大白天,光天化日之下,沒遮沒欄的在馬路邊上說方便就方便,的確不文明。便溺者是方便了,但過往的行人就不方便了,不但行人不方便,假若讓外國人看見了,還不會恥笑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低,因為你的方便讓整個民族受歧視,受牽連,成何體統?對得起養育你成長的祖國母親?

================

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說:「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一種大事。」這點,我們應向周總理學習,美國總統尼克松曾在他寫的《領袖們》一書對此作過評價。尼克松說:「周恩來的敏捷機智大大超過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領袖。這是中國獨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紀以來的歷史發展種種中國文明的精華結晶,他待人很謙虛但很沉著堅定。」周恩來的文明談吐、禮貌舉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氣質和風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寬闊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靈的生動體現。
看來,文明、禮儀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養自己美好高尚的心靈。從表面上看,文明禮貌是外在的,而實際上外在的形式下蘊含著內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講文明懂禮貌的人,是有著美好心靈的人,美好的語言來自於美好的心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言為心聲」、「形為內現」。其次,要在實踐中用文明禮貌的道德標准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文明禮貌,重在表現。主要包括四點:①謙虛禮讓②談吐文明③舉止端莊④講究衛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點,也不愧為「禮儀之邦」的成員了。
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因為,禮貌是人類和諧相處的金鑰匙,只有擁有它才會有幸福、快樂。

文明,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高一(1)班 鄧雪雯
千百年來禮儀之風傳承至今,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當今的社會,上到國家元首互訪,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從政壇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閃耀著文明禮儀的光輝。
當我們接觸一個人之後,常常會給他一些評語:「這個人素質高,有風度」;「這個人有教養,談吐文雅」;「這個人太差勁,連句客氣話都不會說」;「這個人俗不可耐,滿嘴臟話」;「這個人太邋遢,衣服皺巴巴,連臉也沒洗干凈」……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人,才會被人尊重,受人歡迎。
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有句老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說明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賴,在事業上才能獲得成功。周恩來一生鞠躬盡瘁,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視察工作,離開當地時總是親自和服務員、廚師、警衛員和醫護人員等一一握手道謝。周總理是尊重他人的典範,是青少年學習的榜樣。一些人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系,只要學習好、工作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現代社會的確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度大了,然而對人的文明禮儀要求更高,因為文明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現代社會「大雅之堂」越來越多,誰也不會願意成為難登「大雅之堂」的人。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母親做好了飯沒告訴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飯前,必須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孩子每次離家或歸家都有一套禮儀規矩。孩子每次出門都要和父親、母親說一聲「我走了」,每次回家進門都要說一聲「我回來了」。日本孩子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他們的習慣。
在日本這個國家都有嚴格的禮儀習慣,更何況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歷史古國呢。
現在,我們國家對文明禮儀越來越重視,比如推行文明禮儀操;出版《文明禮儀普及讀本》;開展「首都市民文明禮儀風采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一次我在街上,看見四個八、九歲的小孩正在把盲道上的自行車移開,他們額頭上的汗珠一顆接一顆地往下流,可他們無暇顧及。看到這一幕,我想任何人都會被他們所感動。這件事足以證明我國文明禮儀教育取得的成績。
文明的舉止,文明的行為,加上恬靜、幽雅、舒適的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會啟迪莘莘學子去不斷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可以影響你的學習,你的生活,甚至將來的一生都將受用不盡,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蘊、幽雅的談吐、得體的舉止,才能稱得上真正有內涵的美。

Ⅵ 文明出行小故事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的運輸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這樣一個龐大的運輸體系必定需要一部合理的法規來調控,才能正常運作。這便是《交通法規》,一部需要我們每個人用實際行動維護的法規.除了我們自己要注意「過馬路走斑馬線」,「不騎車帶人」等基本的交通法規外,還應提醒自己的父母安全駕車。
一部指導安全行車的《交通法規》並不是一紙簡單的文字規定,它是人們從長期的交通實踐中由幾代人乃至數十代人的經驗與血的教訓中孕育而成,是指導每個駕駛員安全行車的寶貴財富,從廣義上說,《交通法規》是每個交通參與者的寶貴財富。有一句交通安全宣傳語說得好:「交通法規生命之友」。《交通法規》的作用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的。比如:在交叉路口,為了保證各方行經路口的車輛都能有序地安全通過,防止擁擠、堵塞、交通事故的發生,就在路口設置紅綠燈及相關信號設施。紅燈是危險的信號,紅燈是「鮮血」的象徵、「死亡」的招喚,應該在我們的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紅燈面前我們應該堅決地STOP。只有綠燈才能帶領我們進入安全的坦途,綠燈象徵著「生命」與「平安」。我們要牢記:沒有紅燈的約束,就沒有綠燈的通行。
願我們共同的努力,可以使交通更通暢,生活更安全。
這是第一段,我加了你QQ一會發給你,要是全發了,誰寫的都一樣多不好。

Ⅶ 關於文明禮儀的故事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Ⅷ 文明小故事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如果不夠私聊我,我這里很多奧)

Ⅸ 關於文明的小故事

1、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時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爹爹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然覺得心驚預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3、總理道歉霍克就任澳大利亞總理期間,有一次在一家商場內與一位老人就養老金問題發生爭執。霍克一時沖動,罵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傢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

霍克舉行記者招待會,就自己不文明的語言,公開向這位老者道歉。他說:「那天我非常煩惱,但這不能成為我使用那種措辭的理由。如果我確實傷害了他的話,我願意就此向這位先生道歉,誠請寬容我的不遜。」

4、列寧讓路

有一次,列寧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給列寧讓路,准備自己退回去。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列寧毫無疑問是一位偉人,但他卻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貴而無禮,這更顯出了他偉大的品質。

5、「忍氣吞聲」的林肯

有一次,美國總統林肯和兒子羅伯特驅車上街,遇到一列軍隊在街上通過。林肯隨口問一位路人:「這是什麼?」林肯原想問是哪個州的兵團,但沒有說清楚。那人以為他不認識軍隊,便粗魯地回答:「這是聯邦軍隊,你真是個他媽的大笨蛋。」林肯面對著一個普通路人對自己的斥責,只說了聲「謝謝」,毫無怒容。

6、委屈獎的來歷

上海公交22路車售票員柯莉萍,曾獲得一個很特殊的獎項——「委屈獎」。一天,一名男青年買車票時,故意將一口痰吐在一張伍角紙幣上,又扔在車廂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責男青年的同時,也悄悄地注視著柯莉萍。

只見她彎下腰拾起紙幣,用餐巾擦去痰沫,隨後又禮貌地向男青年遞上車票。柯莉萍的行為受到了乘客的贊揚,男青年更是自感慚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後,同事向車隊匯報了此事,車隊領導於是向柯莉萍特別頒發了「委屈獎」,以鼓勵全隊的售票員。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