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藏公主的故事
Ⅰ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進藏的傳說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干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別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 法、醫葯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藏族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其中一個傳說故事是這么說的:藏王松贊干布派了一位叫祿東贊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認為西藏太遠,不願將公主遠嫁。於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將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 第一個難題是將500匹小馬放在中間,5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麼也不敢近母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喂上等草料,讓它們吃飽。飽食的母馬叫將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於是1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的解答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要用一根線穿過一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相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後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倒也簡單,他捉來一隻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後在玉石的另一個孔眼處抹一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著彎曲的孔道往裡鑽,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 第三個難題是將兩頭刨得粗細一般的一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麼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 河裡,木頭一浮起,前頭輕,後頭重,輕者為梢,重者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後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300個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伴老婦那裡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引著飛蝶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3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將公主許配給藏王。藏王使者見了公主說:"你去西藏的時候,別的東西都不必帶,只要帶些五穀種籽、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里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迴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哩!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後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的糧食共有三千八百類,
給西藏的糧食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後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手工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給西藏的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
從漢族地區來的王後文成公主,
帶來不同的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漢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80),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漢族。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禮,並信仰佛教。
松贊干布是藏族歷史上的英雄,崛起於藏河(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區。他統一藏區,成為藏族的贊普(「君長」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貞觀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祿東贊至長安,獻金5000兩,珍玩數百,向唐朝請婚。太宗許嫁宗女文成公主。
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瑪多縣)親自迎接,謁見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後,攜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
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鑒》等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豐厚。有「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又給多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鑒,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100種治病葯方,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攜帶各種穀物和蕪菁種子等。
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她曾設計和協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歷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她帶來的金質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歷史。
青海省玉樹縣也建有文成公主廟。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於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動,雕刻精細。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長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絡繹不絕。相傳文成公主前往拉薩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長時間,受到當地藏族首領和群眾的隆重歡迎,她深受感動,便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群眾耕作、紡織技術。現文成公主廟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成公主入吐蕃
年輕的松贊干布決心跟唐朝建立友誼。貞觀八年(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訪問長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訪,成為漢藏兩族友好關系的良好開端。松贊干布遣使獻貴重禮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貞觀十四年(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祿東贊為使官,以黃金5 000兩及珍寶數百件作聘禮,請許婚。唐太宗允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公主攜帶大批絲織品、手工藝品,還有史書、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醫方100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醫學論著4種。又帶了耐寒抗旱的蕪菁(通稱大頭菜)種子和其他谷種。還帶著通曉所帶書籍的文士和製造各種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宮女、樂隊等。
松贊干布到吐蕃東部邊境親自迎接公主。公主到邏些時,吐蕃人民穿著節日的盛裝,迎接這位遠道而來的贊蒙(藏語王後)。松贊干布說:「我父祖沒有和上國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榮幸,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他在邏些為公主修築了唐式宮室。松贊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裝,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入太學學習詩書,聘請唐朝文士掌握與唐往來的文書。到長安學習的吐蕃人很多取得成就,如唐高宗時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時使臣明悉獵,都是著名的漢學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為漢藏兩族的友誼做了許多工作。隨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區的農具製造、紡織、繅絲、建築、造紙、釀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產技術傳入西藏。吐蕃的農業技術原來比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沒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漢族農業技術傳入後,吐蕃勞動人民開始挖畦溝,田野間阡陌縱橫,大大提高了產量。公主帶的水磨,深受勞動人民歡迎,公主和她的侍女,還把紡織、刺綉技術傳授給吐蕃婦女。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和吐蕃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保存著他倆結婚的洞房遺跡,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藏族的史書用大量篇幅來記載公主的事跡
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帶著大批衛隊、侍女、工匠、藝人和大量綢緞、典籍、醫書、糧食等嫁妝,從長安迤邐西行,經甘肅,到青海,過日月山,經大河壩,到達黃河源頭。為了保障公主一路順風,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橋,造船制筏,建築佛堂,開辟通道。松贊干布則親自率領滿朝官員與大隊人馬迎親於柏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並在此舉行歡迎儀式。然後,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結伴而行,前往邏些完婚。文成公主在進藏途中不僅播撒下了漢藏友好的種子,也留下了眾多的勝跡與美好的傳說。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不僅揭開了唐蕃古道歷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響深遠的第一頁,而且作為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重大事件被載入史冊。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西行約3000公里,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還在漢藏民間廣為流傳。
七世紀初,中原地區經過數年的戰爭,李淵(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於618年以長安為都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國,國勢非常強盛,成為當時東亞地區文明的中心,對周邊民族部落為生了強烈的影響,許多民族部落紛紛與唐朝修好,或稱臣內附,或納貢請封,促進了漢族與其它少數民族的交流。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松贊干布即位為吐蕃(藏族的祖先)贊普(國王),年僅十三歲,並依靠論科耳,尚囊等輔臣,討伐叛亂,統一吐蕃。當唐帝國稱霸中原時,松贊干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並,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系。從公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贊出使長安,向唐皇求親。公元641元,唐太宗終於同意了松贊干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於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為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關祿東贊出使長安的傳說,以及他運用聰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設的一道道難題,終於為松贊干布娶回了美麗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間故事中有許多記載。
松贊干布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十分高興,親自率軍遠行至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迎候。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贊干布建起「柏海行館」,一對異族夫婦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洞房花燭夜。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里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人便在一條山谷里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閑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穀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面、釀酒等技術。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捨。當地的藏民還保留了她的賬房遺址,把她的足為和相貌都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時,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這里時,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安抵拉薩時,人們載歌載舞,歡騰雀躍,歡迎她的到來。
當時,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讓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後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還拿出五穀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來了車輿、馬、騾、駱駝以及有關生為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於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佔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為。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系極為友好,此後200多年間,很少有戰事,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干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術。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新君高宗李治繼位後,遣使入蕃告哀,以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贊干布欣然接受了唐朝的官爵封號,並致書司徒長孫無忌等人說:「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者,當發兵赴國征討。」同時,還獻金銀珠寶十五種,請求置於唐太宗靈柩之前,表示深切哀悼和懷念之情。唐高宗並刻了他的石像列在唐太宗的昭陵前,以示褒獎。
松贊干布雄才大略,統一西藏,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藏族與漢族的親密關系,為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傳說
這則傳說普遍流傳在藏族各個地區,真是人人皆知,個個樂道。傳說講的是:藏王松贊干布是個英明有為的贊普,他仰慕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又聽說皇帝唐太宗有一位貞淑美麗的女兒文成公主,便想求娶來做妃子。於是派出聰明能乾的大臣噶爾·東贊率領求婚使團,前往國都長安請婚。不料同時還有波斯、霍爾、格薩和印度等處的使團也來求娶文成公主。各處婚使都希能迎回賢慧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國王的王妃,這使唐太宗非常為難。為了做得公平合理,就決定讓婚使、們比賽智慧,誰勝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於是,展開了一連串比巧鬥智的場面,先給了使臣們一顆九曲明珠和一條絲帶,叫他們把柔軟的絲帶穿過明珠的九曲孔眼。其他使臣搶先接去,想盡千方百計,可是怎麼也穿不過去。這時,噶爾·東贊坐在一棵大樹下想主意,偶然發現一隻大螞蟻,便靈機一動,將一根絲線的一頭系在螞蟻腰上,另一頭系緊絲帶的一端。在九曲孔眼的一邊抹上蜂蜜,把螞蟻放進另一邊,螞蟻聞到蜂蜜的香味,便帶著絲線,曲曲彎彎爬去。爬了一陣絲線忽然不動了,原來螞蟻太累了,在半道休息吶。噶爾挺著急,忙順著孔眼往裡慢慢吹氣。這時,螞蟻也歇過來了,便藉助吹氣的力量,很順利地從那邊爬出來,由於拉著絲線爬彎彎曲曲的路,特別費勁,所以螞蟻的腰部都給勒得細細的了。噶爾·東贊見螞蟻爬出來,高興極了,趕緊抓住絲線,慢慢拉扯,把絲帶也拉過來,穿在明珠上了。噶爾勝利了,又開始了第二場比賽。這時,皇帝叫人牽了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馬駒來,讓婚使們分辨出哪匹母馬是哪匹馬駒的母親。各位婚使輪流辨認,有的按毛色分,有的照老幼配。有的以高矮比。但是,都弄錯了。最後,輪到噶爾·東貸了,他把母馬和馬駒分開關著,在一天之中,只給馬駒料吃,不給它們水喝。第二天,把馬駒放到母馬群中。馬駒都急急忙忙地找到自己的媽媽去吃奶。於是,被噶爾分辨出 來了。第三次比賽是認雞。有一百隻母雞和幾百隻小雞,請婚使們指出哪些小雞是哪只母雞孵的。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難住了,誰也指認不清。噶爾便把雞群趕到廣場上,撒了很多酒糟,母雞一見吃食,就「咯咯」地呼喚小雞來吃,這時大多數小雞都跑到自己媽媽的頸下啄食去了。但是還有一些頑皮的小雞,不聽母雞呼喚,各自東奔西跑地去搶食。於是噶爾一邊學著鷂鷹的叫聲,一邊大聲喊道:「鷂鷹來了!抓小雞了!」雞娃聽見,以為真的。便都急忙鑽到自己媽媽張開的翅膀下藏起來。剎時,廣場上一片寂靜,只見老母雞護衛著各自的小雞,警戒的向四周巡視著,准備抵抗侵襲者。真是一幅奇炒的景象。大家見了,都很佩服噶爾的智慧。
後來,又經過識木、宰羊揉皮飲酒、赴宴找路回店等等比試。也都被噶爾·東贊以超人的智謀獲得勝利。最後,在漢族老大娘的幫助下,從五百個穿著打扮一樣的美女中指認出文成公主,終於完成了迎親使命。文成公主帶著漢族的文明前往西藏,成為歷史上「漢藏聯姻」的佳話。
這則傳說受到藏族人民廣泛的喜愛,後來還被編成藏戲搬上舞台。有的情節還被畫成壁畫,歷史學家也把其中的主要情節寫進自己的歷史著作中。它之所以受到藏族社會各階層的一致喜愛和重視,首先是因為傳說表現了藏族人民十分珍視漢藏兄弟民族團結友愛的感情,並贊揚了對兩族團結的加強和發展做出了貢獻的人物。因為,漢藏兩族的團結,有益於祖國的統一,有益於兩族的交流,特別是有益於藏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傳說中說:「文成公主出發到西藏來了。她從內地帶了青稞、豌豆、油菜籽、小麥和蕎麥五樣糧食的種子;帶了耕牛和奶牛;帶了白的、黑的、紅的、藍的和綠的五種顏色的羊;還有許多內地的鐵匠、木匠、石匠也跟著文成公主一起進藏來了」。在許多藏族史書和藏戲中也說,唐太宗賜給文成公主歷算、經典三百卷,各種手工技藝六十種,能治四百零四種病的葯材,百種驗方、針灸醫術和四種炮製醫葯的方法等。至於漢文史書中則記載得更為確切翔實,就不一一引證了。凡此種種都是符合藏族社會進步的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所以人民在傳說中加以漚歌是很自然的。
應該指出,象傳說中所說的青稞等糧食種子和牛羊等牲畜,在藏族地區是早已有了的。傳說中所以說是文成公主帶去的,是文學上典型集中的一種手法,也曲折地反映了漢族農牧業方面的先進生產技術傳入藏族的良好影響和作用。它體現了時代的要求,傳達了人民的心聲。
其次是由於故事情節波瀾起伏,柳暗花明,引人入勝。幾次智慧比賽,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比賽的內容雖都是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司空見慣的事物,但解決的方法卻是那麼新穎奇特,出入意料而又合乎生活邏輯,充滿生活氣息。在這方面,噶爾·東贊這個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勞動人民智慧的集中代表。
關於文成公主的事跡,還有不少民歌長期而廣泛地流傳在藏族人民中,它們產生的年代,目前尚難以考定。因與文成公土的傳說內容相同,所以在本節中一起加以敘述:
一、公主答應來西藏
「正月十五那一天,
文成公主答應來西藏。
蓮花大壩不用怕,
有百匹善走駿馬來接你。
高山連綿不用怕,
有百頭力大犏牛來接你。
大河條條不用怕,
有百隻黑色皮船來接你。
來到拉薩的「拉通」渡口時,
有百條馬頭木舟來接你。
來到拉薩的「吾吉」灘時,
有百輛雙輪馬年來接你。
來到拉薩的「東孜蘇」時,
有百名英俊青年來接你。
來到「卡阿東」的山角時,
有百名美麗姑娘來接你。
來到布達拉紅宮時,
有百名親信大臣來接你。
今天公主來到西藏,
好像獅子進入大森林,
好像孔雀飛落大平原,
好像不落的太陽升起,
西藏從此幸福又繁榮,
這是漢藏友好的象徵。
祝松贊干布身體健康,
祝文成公主平安福餒,
祝西藏人民幸福安樂,
今天真是三喜臨門啊!」
這首歌記錄了藏族人民熱烈歡迎文成公主的場面,以高昂的激情歌頌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實,充分表達了藏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熱愛和漢藏兩族友好聯姻、團結互助的重視和珍惜心情。歌中接連用了三個「不用怕」和八個「來接你」的排比句子,更把這種感情推向了高峰,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歌中明確地把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件提高到是「漢藏友好的象徵」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充分顯示了藏族人民對歷史的正確的理解和判斷。歌中提到的「紅宮」,大家知道紅宮是十七世紀五世達賴時,由第巴桑結嘉錯修建的。所以,可知這首歌產生較晚或者歌雖產生較早,而在流傳中,由後來的傳唱者加入了「紅宮」一詞。
二、尊敬的公主
「尊敬的文成公主,
帶來手工藝五千種,
打開了西藏工藝
繁榮昌盛的大門。
尊敬的文成公主,
帶來畜類五千種,
給藏區乳酪的豐產,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公主帶來的谷類
「土地肥沃,土地肥沃,
肥沃土地在「白歸雄」,
文成公主帶來的谷類,
撒播了三千八百種。」
四、公主帶來的門巴
「求神打卦多年,
疾病終不離身,
公主帶來的「門巴」,
治癒我的疾病。」
應該指出:無論是牲畜也好,谷種也好,都是當時藏族生產上已經存在而且有了一定發展的。歌中所說文成公主帶來「畜類五千種」、「谷類三千八百種」,自然不是史實。我們可以理解為文成公主一行帶來了一些牲畜和谷類的優良品種或不同品種。至於醫葯和手工藝,早已從民間往來傳人藏區。但文成公主入藏時,又大量帶來則是真實的。此外,還流傳著文成公主進藏途中,教藏族群眾安裝和使用水磨的故事;到西藏後,教藏族婦女養蠶紡織的故事;還說拉薩大召寺前的古柳是文成公主親手種的,所以叫公主柳等。
文成公主以一個王族出身的年輕弱女,情願於身歷長途跋涉之艱辛,遠嫁人地生疏的吐蕃,遠離親人和家鄉,為藏漢兩民族的友好團結和祖國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所以受到藏族人民長久的懷念、真誠的敬愛和熱情的歌頌。
從以上詩歌的藏文格律看,它與吐蕃時期所流行的詩歌的格律是不相同的。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在吐著時期即己開始傳唱,而在後來的流傳中變換了表現形式;一種可能是吐蕃以後產生的。這是民間文學作品的系年問題,沒有可靠的資料,一時尚難斷定
Ⅱ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簡短
簡介:吐蕃首領松贊干布派使臣向唐朝皇帝求婚,使臣通過了皇帝的考驗,皇帝允婚後文成公主踏上進藏之路。
文成公主帶著唐朝先進的技術出發了,一路上遇到很多困難,文成公主造橋,鋪路,背山,還遇到了烏鴉和天鵝,最終來到了西藏,與松贊干布成婚,向西藏傳播唐朝先進的技術,受到藏族人民的厚愛。
(2)文藏公主的故事擴展閱讀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保存著他倆結婚房間的遺跡,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藏族的史書用大量篇幅來記載公主的事跡。
文成公主來的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協助松贊干布設計建造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
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帶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文成公主還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築了宮室。漢文獻中所述「為公主別築城敦宮室」,系指松贊干布特為文成公主修築於西藏拉薩紅山之巔的三座堡式宮樓「布達拉宮」,以及後來由文成公主親自主持所修築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與漢式廟宇「小昭寺」。
Ⅲ 文公主進藏用簡要的話寫出故事的梗概
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女,唐貞觀十五年(641)與吐蕃松贊干布聯姻。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據傳,玉樹縣的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里的藏族首領和群眾曾為她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群眾耕作、紡織技術。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瑪多)親自迎接,謁見李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後,攜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
Ⅳ 文成公主進藏的美麗的傳說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干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別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 法、醫葯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藏族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其中一個傳說故事是這么說的:藏王松贊干布派了一位叫祿東贊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認為西藏太遠,不願將公主遠嫁。於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將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
第一個難題是將500匹小馬放在中間,5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麼也不敢近母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喂上等草料,讓它們吃飽。飽食的母馬叫將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於是5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的解答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要用一根線穿過一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相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後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倒也簡單,他捉來一隻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後在玉石的另一個孔眼處抹一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著彎曲的孔道往裡鑽,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
第三個難題是將兩頭刨得粗細一般的一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麼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 河裡,木頭一浮起,前頭輕,後頭重,輕者為梢,重者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後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300個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伴老婦那裡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引著飛蝶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3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將公主許配給藏王。藏王使者見了公主說:"你去西藏的時候,別的東西都不必帶,只要帶些五穀種籽、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里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迴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哩!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Ⅳ 文成公主進藏時的故事
文成公主進藏時的故事: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西行約3000公里,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還在漢藏民間廣為流傳。
公元七世紀初,中原地區經過數年的戰爭,李淵(唐高宗)、李世民(唐太宗)父子於618年以長安為都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國,國勢非常強盛,成為當時東亞地區文明的中心,對周邊民族部落產生了強烈的影響,許多民族部落紛紛與唐朝修好,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流。
而在這個時候,一代英主松贊干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並,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系。從公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贊出使長安, 向唐皇求親。
公元641元,唐太宗終於同意了松贊干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於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眾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法、醫葯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5)文藏公主的故事擴展閱讀
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影響: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保存著他倆結婚房間的遺跡,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藏族的史書用大量篇幅來記載公主的事跡。
文成公主來的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協助松贊干布設計建造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
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帶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文成公主還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築了宮室。漢文獻中所述「為公主別築城敦宮室」,系指松贊干布特為文成公主修築於西藏拉薩紅山之巔的三座堡式宮樓「布達拉宮」,以及後來由文成公主親自主持所修築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與漢式廟宇「小昭寺」。
百年後布達拉宮毀於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佔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礴。
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
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菩薩)的化身。
Ⅵ 有關文成公主入藏的小故事
文成公主入吐蕃後與松贊干布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還為文成公主修建一座華麗的王宮,就是今天布達拉宮的前身。文成公主和隨從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過去吐蕃沒有文字,受文成公主的影響,松贊干布下令創造文字,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多年。 隋唐之際,即公元七世紀前期,吐蕃族出現了一位傑出領袖名叫棄宗弄贊,西藏的佛教史則稱之為松贊干布,後來的歷史文獻均用此名。他年紀很輕就當了贊普,性格驍勇,足智多謀,勇敢善戰,帶領他的部下,用武力征服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連實力與之相等的羊同國(有大小二羊同國)也俯首歸順,其餘較小的部落無不影從,建立起強大的奴隸制政權,成為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以邏些(今拉薩)為首都。那時內地正是唐太宗貞觀時期,聲威遠震,萬國朝宗。而松贊干布又素慕唐朝的文化,景仰唐朝的文明,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派遣首批使者來到長安,唐朝亦遣馮德遐回訪吐蕃,成為漢藏民族友好關系的開端。此後,松贊干布多次遣使來長安朝貢,欲效吐谷渾及突厥之先例,娶唐朝公主為妻,唐太宗沒有允許。使者回到吐蕃謊稱:「初到長安,唐朝十分優待,允許通婚。正好碰上吐谷渾國王入朝,在唐太宗面前離間我們的關系,遂罷通婚之議。」松贊干布聞之甚怒,與羊同等部落連合出兵,攻擊吐谷渾。吐谷渾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擊黨項及白蘭兩個部落之後,屯兵20萬於松州(今四川松潘縣)之西,遣使送金銀幣帛至長安,聲稱是娶公主的聘禮。由使者傳話威脅說:「若大國不嫁公主,當即進攻內地。」這種以重兵逼嫁,脅迫成婚的無禮要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對。不久,松贊干布果然率兵進攻了松州。唐太宗當即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5萬分四路合擊,斬首干余級,松贊干布大敗,引兵遁逃,遣使謝罪,復求婚約,唐太宗這次才答應通婚的要求。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職同宰相)祿東贊送上黃金5000兩,珠寶數百件到長安聘婚,唐太宗答應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相傳唐太宗在答應之前曾經「五難婚使」。五件難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認出百匹母馬與百匹駒馬的母子關系。這意味深長的難題含意婚使心領神會,即漢藏兩族通過公主出嫁要建立永久的母子親情。據說祿東贊運用吐蕃人豐富的牧畜經驗,將母馬和駒馬分別圈起來,並暫時斷絕駒馬的飲水和草料,過了一兩天之後,把母馬與駒馬同時放出馬廄,頓時出現了母覓子,子尋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動人景象。祿東贊就這樣地一一解決了五個難題,唐太宗十分高興,允許他立即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對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之事十分重視,不僅為她准備了很多妝奩,其中包括詩文、經史、農事、醫葯、天文、歷法等書籍,還有穀物、蔬菜、果木種子以及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除此之外,還帶去了各種技術工匠和一支宮廷樂隊。當時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誠佛教信仰者,所以還帶去了一尊佛像。
Ⅶ 關於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法、醫葯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7)文藏公主的故事擴展閱讀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保存著他倆結婚房間的遺跡,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
藏族的史書用大量篇幅來記載公主的事跡。文成公主來的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協助松贊干布設計建造了大昭寺。
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帶來的。
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文成公主還修建了小昭寺。
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築了宮室。漢文獻中所述「為公主別築城敦宮室」,系指松贊干布特為文成公主修築於西藏拉薩紅山之巔的三座堡式宮樓「布達拉宮」,以及後來由文成公主親自主持所修築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與漢式廟宇「小昭寺」。
百年後布達拉宮毀於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佔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礴。
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
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菩薩)的化身。
Ⅷ 關於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干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別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 法、醫葯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藏族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其中一個傳說故事是這么說的:藏王松贊干布派了一位叫祿東贊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認為西藏太遠,不願將公主遠嫁。於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將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
第一個難題是將500匹小馬放在中間,5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麼也不敢近母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喂上等草料,讓它們吃飽。飽食的母馬叫將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於是5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的解答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要用一根線穿過一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相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後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倒也簡單,他捉來一隻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後在玉石的另一個孔眼處抹一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著彎曲的孔道往裡鑽,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
第三個難題是將兩頭刨得粗細一般的一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麼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 河裡,木頭一浮起,前頭輕,後頭重,輕者為梢,重者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後又出了一道難題:誰能在300個穿著打扮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一伴老婦那裡得知公主從小愛擦一種香水,經常引著飛蝶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一指點,從3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將公主許配給藏王。藏王使者見了公主說:"你去西藏的時候,別的東西都不必帶,只要帶些五穀種籽、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里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迴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哩!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Ⅸ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成公主入吐蕃後與松贊干布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還為文成公主修建一座華麗的王宮,就是今天布達拉宮的前身。文成公主和隨從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過去吐蕃沒有文字,受文成公主的影響,松贊干布下令創造文字,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多年。
隋唐之際,即公元七世紀前期,吐蕃族出現了一位傑出領袖名叫棄宗弄贊,西藏的佛教史則稱之為松贊干布,後來的歷史文獻均用此名。他年紀很輕就當了贊普,性格驍勇,足智多謀,勇敢善戰,帶領他的部下,用武力征服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連實力與之相等的羊同國(有大小二羊同國)也俯首歸順,其餘較小的部落無不影從,建立起強大的奴隸制政權,成為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以邏些(今拉薩)為首都。那時內地正是唐太宗貞觀時期,聲威遠震,萬國朝宗。而松贊干布又素慕唐朝的文化,景仰唐朝的文明,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派遣首批使者來到長安,唐朝亦遣馮德遐回訪吐蕃,成為漢藏民族友好關系的開端。此後,松贊干布多次遣使來長安朝貢,欲效吐谷渾及突厥之先例,娶唐朝公主為妻,唐太宗沒有允許。使者回到吐蕃謊稱:「初到長安,唐朝十分優待,允許通婚。正好碰上吐谷渾國王入朝,在唐太宗面前離間我們的關系,遂罷通婚之議。」松贊干布聞之甚怒,與羊同等部落連合出兵,攻擊吐谷渾。吐谷渾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擊黨項及白蘭兩個部落之後,屯兵20萬於松州(今四川松潘縣)之西,遣使送金銀幣帛至長安,聲稱是娶公主的聘禮。由使者傳話威脅說:「若大國不嫁公主,當即進攻內地。」這種以重兵逼嫁,脅迫成婚的無禮要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對。不久,松贊干布果然率兵進攻了松州。唐太宗當即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5萬分四路合擊,斬首干余級,松贊干布大敗,引兵遁逃,遣使謝罪,復求婚約,唐太宗這次才答應通婚的要求。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職同宰相)祿東贊送上黃金5000兩,珠寶數百件到長安聘婚,唐太宗答應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相傳唐太宗在答應之前曾經「五難婚使」。五件難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認出百匹母馬與百匹駒馬的母子關系。這意味深長的難題含意婚使心領神會,即漢藏兩族通過公主出嫁要建立永久的母子親情。據說祿東贊運用吐蕃人豐富的牧畜經驗,將母馬和駒馬分別圈起來,並暫時斷絕駒馬的飲水和草料,過了一兩天之後,把母馬與駒馬同時放出馬廄,頓時出現了母覓子,子尋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動人景象。祿東贊就這樣地一一解決了五個難題,唐太宗十分高興,允許他立即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對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之事十分重視,不僅為她准備了很多妝奩,其中包括詩文、經史、農事、醫葯、天文、歷法等書籍,還有穀物、蔬菜、果木種子以及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除此之外,還帶去了各種技術工匠和一支宮廷樂隊。當時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誠佛教信仰者,所以還帶去了一尊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