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之要小故事
㈠ 求一篇勵志小故事(故事+道理),政治課要用!
兔子的膽小是出了名的,經常受到的驚嚇總是像石頭一樣壓在它們的心上。
有一次,眾多兔子聚集在一起,為自己的膽小無能而難過,悲嘆自己的生活中充滿了危險和恐懼。
它們越談越傷心,就好像已經有許多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而這也就是它們之所以成為兔子的原因。到了這種地步,負面的想像便無止境地涌現出來。它們怨嘆自己天生不幸,既沒有力氣和翅膀,也沒有牙齒,日子只能在東怕西怕中度過,就連想要拋棄一切大睡一覺,也有什麼都聽得見的長耳朵的阻擾,赤紅的眼睛也就變得更加鮮紅了。
它們覺得自己的這種生活是毫無意義的,這又成了它們自我厭惡的根源。它們都覺得,與其一生心驚膽戰,還不如一死了之好。
於是,它們一致決定從山崖上跳下去了結自己的生命,結束一切煩惱。就這樣決定了,於是它們一齊奔向山崖,想要投河自盡。這時,一些青蛙正圍在湖邊蹲著,聽到急促的腳步聲,如臨大敵,立刻跳到深水裡逃命去了。
這是兔子每次到池塘邊都會看到的情景,但是今天,有一隻兔子突然明白了什麼,它大聲地說:「快停下來,我們不必嚇得去尋死尋活了,因為我們現在可以看見,還有比我們更膽小的動物呢!」
這么一說,兔子們的心情奇妙地豁然開朗起來了,好像有一股勇氣噴涌而出,於是它們歡天喜地回家去了。
大道理:不要為我們現在的遭遇就埋怨命運的不公,實際上,世界上還有很多比我們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舊堅強地活著,我們又為什麼不能呢?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祝學習進步!
㈡ 各自為政的成語小故事
各自為政來
gè源zìwéizhèng
[釋義] 指各自在職權范圍內按照自己的主張行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慮全局;各搞一套。
[語出] 《左傳·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正音] 為;不能讀作「wèi」。
[近義] 各自為營
㈢ 生活小故事中的政治哲理
(一)
一個青年來到城市打工,不久因為工作勤奮,老闆將一個小公司交給他打點。他將這個小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條,業績直線上升。有一個外商聽說之後,想同他洽談一個合作項目。當談判結束後,他邀這位也是黑眼睛黃皮膚的外商共進晚餐。晚餐很簡單,幾個盤子都吃得乾乾凈凈,只剩下兩只小籠包子。他對服務小姐說,請把這兩只包子裝進食品袋裡,我帶走。外商當即站起來表示明天就同他簽合同。第二天,老闆設宴款待外商。席間,外商輕聲問他,你受過什麼教育?他說我家裡很窮,父母不識字,他們對我的教育是從一粒米、一根線開始的。父親去世後,母親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學。她說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個的事就中……在一旁的老闆眼裡滲出亮亮的液體,端起酒杯激動地說:我提議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過人生最好的教育!
一個人受過苦,便知道珍惜;一個在貧寒中長大的人,不會不知道勤儉的重要;一個自小就知道努力做事的人,不會不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在貧窮中什麼也學不到,並進而失去人的尊嚴。
(二)
一個相貌平平的女孩,在一所極普通的中專學校讀書,成績也很一般。她得知媽媽患了不治之症後,就想減輕一點家裡的負擔,希望利用暑假這兩個月的時間掙一點錢。她到一家公司去應聘,韓國經理看了她的簡歷,沒有表情的拒絕了。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用手撐了一下椅子站起來,覺得手被扎了一下,看了看手掌,上面沁出了一顆紅紅的小血珠,原來椅子上有一隻釘子露出了頭。她見桌上有一條石鎮紙,於是拿來用他將釘子敲平,然後轉身離去。可是在幾分鍾後,韓國經理卻派人將她追了回來,她竟被聘用了。
一個在愛中長大的人,他最好的回報也就是愛。當愛促使一個人去做他很難做到的事情時,這足以證明愛的力量!
而在一件很細小的、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上也能體現出對別人體貼和關心的人,他所受的愛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
(三)
有一個崗位需要招人,先後來了四位應聘者,在招聘條件一欄中,有一項條件是必須具備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前三位應聘者都稱自己有類似的工作經驗,但面對招聘者的考問,很快就顯示出自己對這一行的無知。最後來了一位男學生,他坦率地對招聘者說,自己不具備這方面的工作經驗,但對這項工作很感興趣,並且有信心經過短暫的實踐後,能夠勝任它。招聘者毫不猶豫地錄用了他。此後他和那個招聘者曾經有過一段對話,那個招聘者說,有很多求職的人在介紹自己的情況時並不誠實,而他為什麼能夠誠實相告呢?他說小時侯有一次他撿了錢,奶奶問他時,他撒了慌。奶奶朝他的屁股上重重打了一下,然後告誡他:「窮不可怕,只要你誠實,你就有救!」他說他永遠記得奶奶說過的這句話。試想一個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只能依靠騙來取得眾人信任的人,他能行得遠嗎?
一個誠實的人,其實是最需要勇氣。他必須敢於面對事實和真理,在別人含含糊糊、唯唯諾諾的時候,勇敢地指出真相。
誠實比一切智謀都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必要條件。
書外人語:
把孩子送進學校,只是去學習一些知識。做人最基本的東西不一定是在課堂上學到的,父母千萬不要忘記還要教給孩子一些書本外的東西,而且教的時候要以身作則。
這條小魚在乎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一邊沿海邊走著,一邊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里,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里,回不了大海了,雖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蒸干,這些小魚都會被乾死的。
男人繼續朝前走著。他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個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個水窪旁彎下腰去——他在撿起水窪里的小魚,並且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這個男人停下來,注視著這個小男孩,看他拯救著小魚們的生命。
終於,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里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著,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今天,你們在這里開始大學生活。你們每一個人,都將在這里學會如何去拯救生命。雖然你們救不了全世界的人,救不了全中國的人,甚至救不了一個市,一個省的人,但是,你們還是可以救一些人,你們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因為你們的存在,他們的生活從此有所不同——你們可以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是你們能夠並且一定會做到的。
在這里,我希望你們勤奮、努力地學習,永遠不要放棄!記住:「這條小魚在乎!這條小魚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這是一位在中國某醫學院任職的美國老師的演講。他在把講稿讓校方過目時,一位校領導不知為何竟很不喜歡,讓他重寫。後來教授還是堅持用了這篇講演稿。我想他講的這個故事不僅僅適合醫學院的學生,更適合所有的人。)
書外人語: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利小而不做;積小善終成大德,積小成終成大功。
左手與右手
故事發生在小學校里。課堂上老師提問的時候,一名同學總是舉手,可老師叫他起來的時候他卻答不上來,引得下面同學竊笑不已。
老師找到他問他為什麼會是這樣,他說如果老師提問是他不舉手,同學們會在課下叫他傻瓜。於是,這個老師就和他有了這樣一個約定,當他真會的時候就高高舉起左手,不會的時候就舉起右手。
漸漸地,這位同學越來越多的舉起他驕傲的左手,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回答老師的課堂提問,這個原本極有可能在太多的嘲笑中沉淪的孩子也由一個差生轉變成了一個好學生。
書外人語:
人因重視而忠誠,人因期許而成功。被重視、被關愛是一種催人向上的重要力量,對成長期的孩子尤其是這樣。今年來經常看到報上關於一些教師惡劣行為的報道,讓人激憤難當。一個缺乏愛心的老師會毀掉一個或幾個孩子,這樣的老師多了,就會毀掉民族的希望。教師是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那麼教師的不稱職應該是陽光下最讓人痛心的不稱職。
母親的較量
作家北野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民族的較量實際上就是年輕女人的較量。他是通過在不同國家所見到各類母親對孩子的不同教育方式而得出的這個結論。
有一次,北野在中國農村看到,幾個小孩在一塊玩,一個被另一個欺負了。那個被打孩子的媽媽聽見哭聲趕出來,厲聲吼到:「你幹嘛打他,再打他我就揍死你。」這使他想起在英國曾見到的同樣一個場景。那位被欺負小孩的母親卻對另外幾個小孩講:「你為什麼欺負他呢?難道你們不友好嗎?」
英國母親在跟小孩講道理,而那位中國媽媽對孩子沒有什麼理由好講。這種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起碼有兩點不好的後果:一是使孩子養成依賴性,依賴強權;二是會養成一種非理性性格。
還有一次,北野在一位英國朋友家玩,3歲的小男孩要與北野一起洗澡,北野答應了卻沒有這樣做。結果孩子的媽媽急了:你怎麼可以騙孩子呢?你不願意去可以不答應嘛!北野很不好意思,同時也想起在我們國家的一個普通說法:哄孩子。被哄大的孩子會相信別人嗎?
北野講完了他的故事,我又想起老家一位老師的故事。
那位老師是村中的一位民辦教員,他有三個女兒,都在讀書。大女兒在讀高中。家裡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人勸他: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估計考不上大學,回家種地算了。這位老師回答說:我知道她考不上大學,可她將來要做母親呀,今天多讀些書,對她將來教育孩子會有用的。
書外人語:
決定要小孩真是人生最需負責任的決策,這是你為社會提供的最終產品。母親的素質就是民族未來的素質。
揮斧如風
戰國時,有一個叫惠施的人,他是當時一位有名的哲學家。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學上他們又是一對觀點不同的對手。莊子與惠施經常在一起討論切磋學問。他們在互相爭論研討中不斷深化、提高各自的學識。特別是莊子,從惠施那裡受到很多啟發。後來惠施死了,莊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才智過人、博古通今,能與自己交心、駁難、使自己受益匪淺的朋友了。因此,莊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莊子給一個朋友送葬,路過惠施的墓地,傷感之情油然而生。為了緬懷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響的朋友,他回過頭去給同行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在楚國的都城郢地,有這樣一個泥水匠。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塗抹了一層像蒼蠅翅膀一樣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後請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將鼻尖上的白灰砍下來。石木匠點頭答應了。只見他毫不猶豫地飛快掄起斧頭,一陣風似地向前揮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看起來,石木匠揮斧好像十分隨意,但他卻絲毫沒有傷著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揮來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卻穩穩當當地站在那裡,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倒是旁邊的人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
後來,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宋元君十分佩服這位木匠的高超技藝,便派人把他找了去。宋元君對姓石的木匠說:「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給我看看?」
木匠搖搖頭說:「小人的確曾經為朋友用斧頭砍削過鼻尖上的白灰。但是現在不行了,因為我的這位好朋友現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莊子講完了故事,十分傷感地看著惠施的墳墓,長嘆了一口氣,然後自言自語地說:「自從惠施先生去世以後,我也失去了與我配合的人,直到現在,我再也沒有能夠找到一位與我進行辯論的人了!」
書外人語:
莊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們表明,高深的學問和精湛技藝的產生,依賴於一定的外界環境;紅花雖好,還要靠綠葉扶持。一個人如果不注意從周圍的人和事中吸取營養,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難以得到發揮和施展的。
豹子捉老鼠
有個叫猗(yi)於皋的人聽說尾勺氏養了一隻豹子,非常擅長捕獵,不禁十分羨慕。他想,要是我也能有一隻豹子來幫自己捕捉動物,那該有多好!於是,他不惜用一對上好的白璧的代價將尾勺氏的豹子換到了手。
猗於皋得了豹子非常高興,他大擺筵席,邀請朋友來喝酒慶賀。酒過三巡,他把豹子牽到院子里讓朋友們觀看。這頭豹子果然長得勇武極了。金黃色的皮毛閃閃發亮,又小又尖的耳朵直豎在頭頂,兩隻眼睛光芒四射,四肢直而長,走起路來輕盈而矯健。猗於皋得意地向大家誇耀說:「你們看看我這頭豹子,多強壯、多勇猛!它的本領可高強了,沒有它抓不到的動物,我就指望它幫我了!」
從此以後,猗於皋特別寵愛這頭豹子,待它非常好。豹子的脖子上套著鍍金的繩子,還系著飾有美麗紋彩的絲綢,天天都有新鮮的家畜肉吃,過的簡直是達官貴人的生活。猗於皋常常一邊撫摸著豹子的腦袋喂東西給它吃,一邊自言自語地說:「豹子啊豹子,我如此厚待你,你可不要辜負了我的希望啊,哪一天,你才能對我有所回報呢?」
有一天,一隻大老鼠從房檐下跑過,猗於皋嚇了一跳,急忙跑過去解開豹子,叫它去撲咬老鼠。可是豹子漫不經心地瞧了老鼠幾眼,又去做它自己的事了,完全置之不理。猗於皋非常生氣,指著豹子大罵道:「難道你忘了我是怎麼對你的嗎?竟然這樣回報我!下次你再敢這樣,我就要不客氣了!」又一天,又有老鼠跑過,猗於皋又讓豹子去撲。豹子似乎忘了猗於皋的警告,仍舊無動於衷。猗於皋這次真的大動肝火,他憤怒地取過鞭子狠狠地抽打豹子,邊打邊罵:「你這沒用的畜牲,只知道享樂,什麼事也不願做,在我對你好了一場!」豹子又痛又委屈,大聲嗥叫著,用哀求的眼神看著猗於皋,好像是希望他體諒自己。可是猗於皋根本不顧這些,更加用力地鞭打它,豹子身上凸起了一條條的血痕。
此後,豹子的生活一落千丈,猗於皋用普通的繩索換下了鍍金的繩子,把豹子關在牛羊圈裡,每天只給它酒糟吃。豹子每天沮喪得流淚,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猗於皋的朋友安子佗聽說了這件事,趕來責怪他說:「我聽說巨闕寶劍雖然鋒利,但補鞋卻不如尖利的錐子;錦綉絲綢雖然漂亮,但用來洗臉卻不如一尺粗布。花紋美麗的豹子雖然兇猛,但捉起老鼠來卻不如貓。你怎麼這樣蠢,為什麼不用貓去捉老鼠,放開豹子去捕捉野獸呢?」猗於皋高興了:「對呀!」於是他按安子佗說的去做,很快,貓把老鼠全捉完了,豹子也抓來了許許多多野獸,數都數不清。
書外人語:
各人都不是全才,只有知人善任,才不會做出叫豹子去抓老鼠的荒唐事來。
不同的「偷」之道
從前有這樣兩戶人家,一家是齊國人,姓國,十分富有;一家是宋國人,姓向,非常貧窮。姓向的聽說姓國的很有錢,便專程從宋國跑到齊國,向姓國的請教致富的方法。
姓國的告訴他說:「我之所以發家致富,是因為我很善於『偷』。我只用了一年的工夫就有了吃穿;兩年下來就相當富足;三年過後,我的土地成片、糧食滿倉,我成了方圓百里之內的大戶。從那時起,我便向鄉鄰施捨財物,大家都得到了我的好處。」
姓向的人聽了十分高興。可是他以為姓國的致富走的是偷盜這條路,他以為姓國的所說的「偷」就是到處翻越人家的院牆,鑿開人家的房間,凡是眼睛所看到的、手能拿到的,就可以拿走歸自己所有。於是他回家以後,到處偷竊。沒過多久,他因被人查出了贓物而判罪。姓向的人不但清退了全部贓物,而且被判罰沒收他以前積累的所有家產。
姓向的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受了姓國的欺騙,於是就到齊國去,找到姓國的責備他說:「你騙我,我去偷怎麼就犯了法呢?」
姓國的聽了哈哈大笑,說:「你是怎麼去偷的呀?」
姓向的把自己翻牆打洞偷盜人家財產的經過講給姓國的聽了,姓國的又好氣又好笑地對他說:「咳,你真是太糊塗了!你根本沒弄懂我所說的『善於偷盜』是什麼意思。現在我仔細告訴你吧。人都說天有四季變化,地有豐富的出產,我偷的就是這天時和地利呀。雨水霧露,山林特產,河湖澤的養殖可以使我的莊稼長得很好,房舍建得很美。我在陸地上能『偷』到飛禽走獸,在有水的地方能『偷』到魚蝦龜鱉。無論是莊稼和土木還是禽獸和魚蝦龜鱉,這些東西都是大自然的產物,並不是我原本所有的。我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向自然界索取財富,當然不會有罪過,也不會有災禍。可是,那些金銀寶石、珍珠寶貝、糧食布匹,卻是別人積累起來的財富,你用不勞而獲的手段去佔有別人的勞動成果就是犯罪。你因偷盜罪而受到了處罰,那又能怪誰呢?」
姓向的聽了這番話,慚愧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書外人語:
看來,明智的人懂得如何用辛勤勞動、用自己的雙手去向大自然索取,創造財富;愚蠢的人才會想到用非法手段,走「捷徑」去攫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使自己致富。這種人,到頭來還是要栽跟頭的。
師文學琴
古時候有個善於彈琴的樂師名叫師襄,據說在他彈琴的時候,鳥兒能踏著節拍飛舞,魚兒也會隨著韻律跳躍。鄭國的師文聽說了這件事後,十分嚮往,於是離家出走,來到魯國拜師襄為師。師襄手把手地教他調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學了3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無法可想,只好說:「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難學會彈琴,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琴後,嘆了口氣,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只是調弦,我所嚮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津。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來渲泄我內心復雜而難以表達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確地把握情感,並且用琴聲與之相呼應的時候,我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果然,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師文又去拜見他的老師師襄。師襄問:「你的琴現在彈得怎樣啦?」
師文胸有成竹地說:「稍微摸到了一點門道,請讓我試彈一曲吧。」
於是,師文開始撥弄琴弦。他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8月的南呂樂律,只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
面對這金黃收獲的秋色,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2月的夾鍾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回盪,頓時引來花紅柳綠,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著,師文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11月的黃鍾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征()弦,使之發出代表5月的蕤(rui)賓樂律,又使人彷彿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
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征、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祥雲繚繞,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噴涌。
這時,早已聽得如痴如醉的師襄忍不住雙手撫胸,興奮異常,當面稱贊師文說:「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晉國的師曠彈奏的清角之曲,齊國的鄒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無法與你這令人著迷的琴聲相媲美呀!他們如果能來此地,我想他們一定會帶上自己的琴瑟管簫,跟在你的後面當學生哩!」
書外人語:
師文學琴的故事說明:學習任何技藝,都不能滿足於表面上的簡單操作,而要像師文那樣花氣力,下苦功,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得心應手的自由境界,從而取得常人難及的業績。
㈣ 關於名人持之以恆的簡短小故事,要小故事,簡短簡潔的
1、林肯的政治生涯
1832年,林肯失業了,他下定決心要當政治家。可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裡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接著,林肯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 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
但是林肯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他又 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2、鐵杵磨成針
李白小時在四川象耳山讀書,很不用功,並想中途廢學,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見一位白發老婆婆在那裡磨鐵杵,李白問干什麼,老婆婆回答說:「把鐵杵磨成針,」 李白不相信,嗤一聲笑了,對她說:「鐵杵豈能磨成針?」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老婆婆向他講了這個道理, 李白頓時領梧,從此,他便發奮用功,終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出處: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
3、愛迪生發明燈泡
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很不實用。因此,愛迪生就暗下決心:「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
歷時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是,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1小時,2小時,3小時……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後來1879年10月21這一天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標志著可使用電燈的誕生。
4、王獻之練字
晉代書法家王獻之自小跟父親王羲之學寫字。有一次,他要父親傳授習字的秘訣,王羲之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指著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中,你把這些水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中不服,認為自己人雖小,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下決心再練基本功,在父親面前顯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習了兩年,才把自己寫的字給父親看。
父親笑而不語,母親在一旁說:「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又練了兩年各種各樣的鉤,然後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言不語,母親說:「有點像銀鉤了」。王獻之這才開始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才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
王羲之看後,在兒子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因為他嫌獨生子寫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母親看了王獻之寫的字,嘆了口氣說:「我兒練字三千日,只有這一點是像你父親寫的!」王獻之聽了,這才徹底服了。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
5、馬克思寫《資本論》
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於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㈤ 政治小故事
周恩來節約的小故事:
正如陳毅元帥所說:"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周恩來也。"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築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後,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群眾怎麼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眾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一番話發人深省。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鄧穎超在悼念周恩來的文中說: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這里始終保持著庄嚴、幽靜、美麗與樸素的開國總理風格。
周恩來總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廳,過著儉朴的生活。這從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來。自他住進來以後,不許裝修與翻新房屋及庭院。
㈥ 我想要一些政治小故事(請快點,我有急用,拜託了!對了故事不要太長短一點,幾十個字就OK了)
【寓言典故】殺龍妙技
朱泙漫變賣了家產,帶了一千兩黃金去拜支離益為師,學習殺龍的技術。轉瞬三年,學成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學了什麼?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怎樣踩住龍的尾,怎樣從龍頸上開刀等,一一表演給大家看。大家問他,什麼地方有龍可殺呢?他這才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
[教學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但人們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觀存在:要殺龍,就首先要有龍的存在。這正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魚雁
齊國有一戶田姓人家,在家大擺筵席。客人中有獻上魚和雁作為禮物的。主人看了很高興:「一天對我們真優厚啊!你看,這些魚兒、雁兒,不都是為我們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嗎?」客人們聽了隨聲附和。座中有一位鮑家小孩,才十二歲,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種。由於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強食的情況,但並沒有什麼上天註定誰為誰生的道理。人類選擇可吃的東西做食品,這些東西難道是上天特地為人類創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難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來給它們做食物的么?」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唯心主義和有神論者總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傑作」,否認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性。而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物質世界發展的高級階段。鮑家小孩的話,難道不能有力地說明這一點嗎?
【寓言典故】畫鬼最易
有一個客人為齊王繪畫。齊王問他:「畫什麼東西最難呢?」他說:「畫狗畫馬都是最難的。」齊王又問:「那麼畫什麼東西最容易呢?」客人說:「畫鬼最容易。因為狗和馬人們天天看得見,天天擺在面前,要畫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於鬼呢,無影無形,誰也沒見過,不擺在人們面前,誰也不能證明它不象鬼,所以畫起來就最容易了。」
[教學內容]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這個寓言說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類的東西,鬼神之類的東西,無非是人們主觀想像,並非客觀實在。社會的產生,既不是什麼神靈的傑作,也不是人的意識的創造,而是客觀世界自身力量長期作用的必然結果。
【寓言典故】從象箸推去
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見了十分擔憂。他認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會用陶罐土碗盛飯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來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絕不會來盛小米蔬菜,務必裝象尾豹胎一類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會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錦衣、居大廈。這樣下去,享受的慾望就會不斷的擴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來填飽一個人的慾望,國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紂王最後就亡了國。因此,所謂聖人就是見微知著,從端倪推測後果。
[教學內容]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簡要分析]未來事物是將來才出現的,但人們可以想像未來事物的狀態,對事物發展的趨勢作出預見,對自己將要採取的行動提出計劃方案。這樣的意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箕子的擔心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象箸」推出來的,是「從端倪推測後果」,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齊宣王問孟子說:「我聽說周文王的獵苑足足圍了七十里,有沒有這樣的事?」
孟子說:「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難道真有這么大嗎?」
「當時老百姓還嫌太小呢。」
齊宣王嘆口氣說:「我的獵苑只圍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為什麼呢?」
孟子說:「文王的獵苑雖然方圓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進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這獵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來齊國,問明了禁令才敢入境,聽說大王的獵苑不準百姓砍柴拾草,不準隨意進出,殺死一頭麋鹿,就要判成死罪。這不是設下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了嗎?人民嫌它太大,難道不合情理嗎?」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人們對同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會有正誤之分,就主觀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場不同、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面對同一個獵苑,齊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階級立場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雞賊
有個人專門偷鄰居的雞。有人勸告他:「快不要偷了,這是不道德的。」他說:「我決心痛改前非,不過我偷癮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難。這樣吧,從今天起我減少到一月偷一隻,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應及早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教學內容]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簡要分析]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錯的,為什麼不及時改正、還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錯了人
東鄰人家的岳母死了,殯葬的時候需要一篇祭文,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師幫寫一篇。塾師便從古本里規規矩矩的抄了一篇,沒想到誤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禮正在進行的時候,識字的人發現這篇祭文完全弄錯了。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責問老師。塾師解釋說:「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無論如何不會錯,只怕是你家死錯了人。」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它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和行動。故事中的主人公卻一切以本本為准,照抄照搬,而對眼前的客觀實際卻根本不看,最終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寓言典故】餘桃啖君
衛國有一道法律:誰偷坐了國王的馬車,就要被砍去雙腳。那時,彌子瑕很受國王寵愛。一天深夜,鄉下有人跑來報告彌子瑕,說他的母親得了重病。彌子瑕跑到宮里,偷來了國王的馬車,星夜趕回鄉下去了。國王聽到這件事後稱贊說:「真是一個難得的孝子,為了母親,忘記了自己會受到砍腳的刑罰。」又一次,彌子瑕倍著國王在果園遊玩,彌子瑕吃到了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著吃剩的半隻桃子送到國王面前,請他品嘗。國王笑著說:「彌子瑕是真正的愛我啊!只想到讓我嘗嘗甜頭,忘記了剩桃上還沾著他的口水。」過了幾年,彌子瑕漸漸失去了國王的寵愛,得罪了國王,國王說:「當初你偷駕我的馬車,狂妄之極;又讓我吃你的剩桃,藉此侮辱我,該當何罪?」彌子瑕的行為並沒有改變,而以前被認為是賢惠,後來卻因此而獲罪。只在於國王的愛憎改變了。
[教學內容]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簡要分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故事中的國王則完全是以個人好惡來判斷是非,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出發,肯定會禍國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疑心是鄰家的兒子偷的,就很注意他,總覺得他走路、說話等動作態度無處不象是一個偷他斧頭的人。不久,老頭兒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頭。他再留心鄰家兒子的動作態度,就沒有一處象是偷斧頭的人了。
[教學內容]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 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該有認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見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對齊宣王說:「你有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遊玩。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室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樣辦呢?」齊王說:「和他絕交。」孟子又說:「假如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級,那應該怎麼辦呢?」「撤掉他。」「假如一個國家裡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應該怎麼辦呢?」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的地方去了。
[教學內容]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簡要分析]人往往對別人身上的缺點看得很清楚,卻往往對自己的缺點、錯誤認識不清,或文過飾非。而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第二課 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寓言典故】圍魏救趙
魏國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急抽齊國求救。齊大將田忌准備率軍趕去趙國,謀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鬥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出動,國內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占據險要,攻其虛處。敵人必回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田忌按照孫臏的布置進行。魏軍果然慌忙回師,行到桂陵地面,齊軍殺出,大敗魏軍。邯鄲之圍解也。
[教學內容]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簡要分析]為什麼齊軍攻打魏國首都大梁,而趙國邯鄲之圍即解呢?因為趙、魏、齊三國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即聯系。
【寓言典故】莫如殺人
有個人喜歡談輪回報應,逢人就勸說要積德,不要殺生。因為佛經上說過,殺什麼,來世就會變成什麼;殺牛變牛,殺豬變豬,即使殺一隻螻蛄、螞蟻,也莫不如此。有下個姓許的先生說:「那麼都不要殺,最好去殺人。他不是說殺什麼變什麼嗎?那麼今生殺人,來世還變人,不是好得很碼?」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它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結果。佛教中的輪回報應,其實是某些人主觀想像出來的,在這個寓言中變得如此的不堪一擊。
【寓言典故】破罐不顧
東漢末年,有個叫孟敏的人,買了一隻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連看也不看一眼,徑自走了。路人覺得奇怪,過去問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麼連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說:「罐子已經破了,看它又有什麼用呢?」
[教學內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簡要分析]正確把握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和自覺性和預見性。罐子破了,看看當然不能復原,但可從中吸取教訓,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後發生類似的錯誤,從而提高活動的自覺性。
【寓言典故】治駝背術
從前,山東平原城裡有位醫生,自稱善治一切駝背,手術簡便、價錢公道。有個人背駝得直里六尺,橫里八尺,聽說有這等神醫,連忙准備厚禮前來求治。醫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後跳上去就狠命踏將起來。駝背叫道:「你要殺死我啊!」這位醫生說:「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寫著專把駝背弄直,至於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學內容]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簡要分析]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系,要求我們從整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中,綜合地考察對象,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故事中的醫生,只管解決眼前的、局部的問題,而根本不管是否會妨礙長遠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時有個人,借了別人的錢,到期債主來討債了。欠債人說:「一切都是變化的,借錢的那個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的債。」債主發了脾氣,打了他,兩個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問欠債的人為何不還錢,他又把理由說了一遍。法官問債主為什麼動手打人,債主也說:「一切都是變化的,打人的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了,因此我並未打人。」
[教學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簡要分析]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否認相對靜止,否認事物的穩定性,會走到何等荒謬的境地。
【寓言典故】嚇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著一位老漢,買了一個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來一條看門狗,取名叫「善噬」。從這以後,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來了,整整三年。他很奇怪,就去問過去的朋友。朋友對他說:「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誰還敢到你家去呢?老漢恍然大悟,回去就把這兩個名字改了。於是,賓客又往來如故了。」
[教學內容]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簡要分析]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要把握發展的概念,就必須明確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准。但有的人總喜歡從事物的名稱、旗號等表面形式上判斷新舊事物,常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以至受騙上當。其實名字和實質並不等同,故事中老漢的朋友太看重名字了,以名取人實屬可笑。
【寓言典故】楚人過河
楚國人想襲擊宋國,派人先去測量澭水的深淺並做好標志。但澭水突然大漲,楚國人不知道,依舊按原來的標志在深夜裡偷渡。結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軍萬分驚恐。原來測量時是可以渡過去的,現在河水已經上漲了,而楚國人還是按照舊的標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敗。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河水時漲時落,不斷變化,人的認識也應隨之變化,絕不能停滯不前、頭腦僵化。否則必定會碰釘子。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個老朋友名叫虞任,有兩個女兒剛滿兩周歲。艾子見了十分喜歡,便為自己的兒子訂婚。虞任也很劉興,問:「你的兒子幾歲了?」艾子回答:「四歲。」虞任沉下臉來:「你要我的女兒嫁給一個老頭子嗎?」艾子不明他的意思:「為什麼呢?」虞任說:「你兒子四歲,我女兒兩歲,你兒子比我女兒大一倍年紀。倘若我女兒二十歲出嫁,你兒子不就已經四十歲了嗎?要是不幸我女兒二十五歲出嫁,你兒子不是已經五十歲了嗎?你不是想叫我女兒去嫁一個老頭兒嗎?」
[教學內容]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簡要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結論,是因為他沒有把小孩的成長如實地看成一個過程,而是看成了幾個點:女兒二歲時,艾兒四歲,相差一倍;女兒二十歲時,艾兒應該是四十歲。實際上女兒從二歲到二十歲,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她長了十八歲,同樣艾兒也長了十八歲,應該是二十二歲,而不是四十歲。
【寓言典故】腌鴨生腌蛋
甲乙兩人頭一次吃到腌鴨蛋。甲驚訝地說:「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為什麼這種蛋卻是鹹的?」乙回答說:「我倒是個極明白的人,虧你問著我。告訴你,這咸鴨蛋,就是腌鴨子生出來的。」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不是人們從外部強加於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賦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腌鴨生腌蛋」中腌鴨與腌蛋之間並不存在這種聯系,而是這個人的主觀想像,故唯心主義觀點。
【寓言典故】專修皇冠
從前有個人靠制剪刀、打鐵皮為生。有一天,他碰到皇帝在郊外遊玩,跌壞了皇冠,便命他去修補。補好後,厚厚賞給他一筆銀子。回家途中,遇見一隻老虎卧在地上呻吟,見人來了,舉起一隻血淋淋的腳掌,原來腳掌上戳進了一根竹刺。他取出鐵鉗幫老虎拔出了竹刺,老虎立即銜來一條肥鹿作為報答。他回到家裡對妻子說:「我有兩樣技術,可立即發財。」於是他湊足了一大筆錢,把門面裝修一新,並掛起一塊大招牌,上面寫著:「專修皇冠,專拔虎刺」。
[教學內容]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簡要分析]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應該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故事中的主人公錯把偶然聯系當成了必然聯系,把希望寄託在了偶然事件上,結果肯定是一無所獲。這個寓言與《守株待兔》有異曲同工之妙。
【寓言典故】撥苗助長
宋國有個農夫,嫌苗長得太慢,把秧苗一棵棵都撥高了。回到家裡,疲憊不堪,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都長高了不少。」他的兒子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與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們的行動一旦違背了它的要求,必要受到懲罰。故事中的這個人,由於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只能是好心辦壞事,事與願違。
【寓言典故】富翁借牛
從前有個富翁目不識丁,卻喜歡自附風雅。有一次,富翁正在屋裡倍客,有人送來一張借柬,向富翁借一條牛去耕田。富翁拆開借柬,口中念念有辭地看了一遍,對借客點點頭說:「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親自來好了。」旁邊的人聽了,都捂著嘴暗暗好笑。
[教學內容]按客觀規律辦事
[簡要分析]規律的客觀性要求我們按規律辦事,做到實是求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違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懂裝懂,不知為知,難免鬧出笑話。
第三課 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寓言典故】擠牛奶
從前有個人因事要請客,准備擠些牛奶下來,用於招待。轉而一想:現在離請客還有一段時間,如果每天預先把牛奶擠下來,積多了,不便保存,容易變質,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暫時儲藏一下吧,到請客時再一次擠出來,又多又新鮮,豈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隻還在吃奶的小牛隔離開來,牛奶也不擠了。請客的一天到了,客人們紛紛光臨。主人把母牛牽出來派用場,卻什麼也擠不出來,牛奶全部幹掉了。
[教學內容]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簡要分析]本想得到又多又新鮮的牛奶,但結果卻是一點牛奶也沒有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只看到了牛奶容易變質、不易保存這一面,而沒有看到牛奶不擠要幹掉的另一面。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也就是矛盾。
【寓言典故】鎖箱捆籠
從前有個富翁擔心自己的財產被盜,便請人做了許多藤箱、木櫃、竹籠,把所有的金銀細軟都裝在里頭,又把每一隻箱籠櫃盒都用堅固的鐵鎖鎖得緊緊的,用結實的麻繩捆得死死的。鄉里人都就這個老頭聰明。然而有一天,一群小偷溜進了富翁的房間,把箱籠櫃盒背的背、挑的挑,席捲而去,決無漏物之虞。富翁的聰明之舉,實為強盜偷竊帶來了方便。
[教學內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㈦ 關於政治的小故事
曾經有個小國的人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的人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
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里,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只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有一位表演大師上場前,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鬆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系好。等到弟子轉身後,又蹲下來將鞋帶解松。有個旁觀者看到了這一切,不解地問:「大師,您為什麼又要將鞋帶解松呢?」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帶松開,可以通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憔悴。」 「那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你的弟子呢?」「他能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鬆了,並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至於為什麼要將鞋帶解開,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說啊。」http://..com/question/12391939.html
㈧ 找歷史人物的廉政小故事(要簡短)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
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
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
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
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
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
坤羞愧而去。
㈨ 有關為人正直的小故事
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個生病的朋友,剛好碰上外族敵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勸巨伯離開,說:「我馬上就要死了,您還是離開這兒吧!」巨伯說: 「我遠道而來看望您,您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換得生存,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來的事情嗎?」最終沒有離開。郡城陷落後,敵寇進了城,很奇怪荀巨伯還呆在這里,就問他:「我們大軍一進城,整個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麼人,竟然還敢一個人留下來?」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丟下他一個人,如果你們非要殺他,我願意用我的命來抵換。」敵寇聽後內心大受震動,相互議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這個有道義的地方。」於是就撤軍而回了,整個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1)海瑞是明朝中後期出現的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傾力反對貪官污吏的政治實幹家,是敢於冒死罵皇帝荒淫無道的忠勇之臣,是為腐敗官場所不容的剛直不阿的堅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愛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譽稱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兒大丈夫。
海瑞為官一生,為民為國操勞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滿朝貪污腐敗的高風亮節,在明朝時期朝綱不舉、政事不修的萎靡社會風氣中,註定了其悲劇性的命運。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縣任了將近四年的縣學教諭,雖屢屢冒犯上司,但由於其為人正直,業績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員的交相推薦,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終於得到京師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縣一職,這一年海瑞已經四十六歲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縣的風氣之頹廢,治理之混亂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縣府各官的「常例」(所謂的「常例」,是明朝中後期各級官吏敲詐勒索下級官員和黎民百姓的一種較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們為了應付各種排場開銷和交際應酬之需,想出各種名目向下攤派),此事於民有百益而無一害,但卻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眾官除了俸薪外絲毫不敢侵佔一厘民脂民膏,他們都過上了清貧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學著海瑞一樣,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織布、或墾田,以作日常周濟之需。
在京師做低級官員時,面對昏庸的皇帝和頹廢的朝政,海瑞毅然買好棺材上疏死諫,寫了一篇名為《治安疏》(又稱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海瑞這篇奏疏被史家們看作是「史無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於它幾乎全盤否定了一個擁有至高無上皇權的一國之君的人格,他抨擊嘉靖皇帝其實是一個自私、虛榮、殘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連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都沒有盡到,更別說作為一個君王。嘉靖皇帝雖被氣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認海瑞的曠世忠耿,想殺了他,又怕落得個殺忠臣的千古惡名。海瑞出獄後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層官員和京師百姓的夾道歡迎。戶部一個小小的六品主事贏得了整個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們崇拜海瑞的赤膽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頹廢已久的官吏民眾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間,其兩個兒子卻不幸被瘟疫奪去了性命。
在蘇州、南京做南直隸等高官時,海瑞開始展開一場肅貪倡廉的行動,聲勢浩大地在南直隸境內展開。海瑞上任一個月後,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個縣從知縣、縣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幾乎把一個縣衙門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隸境內的反貪行動初見成效後,接下來他便向以鄉官集團為首的地方豪紳開戰了。海瑞在處理鄉官豪紳兼並農民土地問題上遇上了難題。江南最大的鄉官、海瑞的恩人、前內閣首輔徐階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憤最大者,在法與情的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擇。為此,一個以前內閣首輔徐階為首的反對海瑞的鄉官縉紳集團,就在海瑞力督豪紳大戶退田的幕後,悄然成立了。江南鄉官縉紳們走的是三管齊下的路子,他們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彈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動用吏部尚書等高官重臣,交相致函海瑞,軟硬兼施,欲使其妥協;再一方面採取走海瑞母親的路子,企圖逼海瑞就範。在江南高官雲集的宦海中,海瑞幾乎找不到一個支持者,但海瑞面對威逼利誘,不為所動,終於完成了鄉官退田還民工作。因遭鄉官的報復,海瑞為此失去了第三個、也是其唯一的兒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後丟進了蘇州河,此案一直沒有了結,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煩和災難之中,失去兒子的海瑞之妻吳氏弔死在自己的房間。災難性的打擊接踵而至,吳氏自殺半個月後,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劇加重而去世。隨後,海瑞因得罪了滿朝文武,被迫罷官,歸老家海南。
十五年後海瑞以七十二歲的高齡東山復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舉反貪污腐敗的大旗。對罪大惡極的貪官實施剝皮的極刑,聲震天下,受到貪官集團的合力反對。
萬曆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於任上時,家裡的錢竟不足以辦喪事用。真正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罷市數日,只有兩種營生的店鋪才開門,並且生意興隆。一是布店,而且只賣得出白布黑紗,南京的市民家家都為海瑞披麻帶孝,供奉靈堂;另一個是畫店,海瑞的頭像在畫師的筆下還未徹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搶購而去,畫師們的手都畫腫了,海瑞的頭像還是供不應求。一個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靈樞由京師運回海南島,喪船由秦淮河出發,兩岸擠滿了南京的市民學子、士紳官吏,還有當年南直隸境內的百姓們。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兩岸的哀嚎、兩岸的淚水、兩岸的依依惜別之情,依然如在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