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故事20字
❶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別林斯基好評,二人建立深厚友誼。
1847~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以一個獵人在狩獵時所寫的隨筆形式出現的,包括25個短篇故事,全書在描寫鄉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丑惡殘暴的本性,充滿了對備受欺凌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寫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其中《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斗,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致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❷ 《乞丐》屠格涅夫概括故事大意
我在街上走著抄,一個乞丐——一個衰弱的老人檔住了我.紅腫的、流著淚水的眼睛,發青的嘴唇,粗糙、襤褸的衣服,齷齪的傷口.呵,貧窮把這個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麼樣子啊!他向我伸出一隻紅腫、骯臟的手.他呻吟著,他喃喃地乞求幫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沒有錢包,也沒有懷表,甚至連一塊手帕也沒有.我隨身什麼東西也沒有帶.但乞丐在等待著.他伸出來的手,微微地擺動著和顫動著.我惘然無措,惶惑不安,緊緊地握了握這只骯臟的、發抖的手.「請別見怪,兄弟;我什麼也沒有帶,兄弟.」乞丐那對紅腫的眼睛凝視著我;他發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著,他也照樣緊握了我的變得冷起來的手指.
「那兒的話,兄弟,」他吃力地說道,「這也應當謝謝啦.這也是一種施捨啊,兄弟.」乞丐那對紅腫的眼睛凝視著我;他發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著,他也照樣緊握了我的變得冷起來的手指.「那兒的話,兄弟,」他吃力地說道,「這也應當謝謝啦.這也是一種施捨啊,兄弟.」我明白,我也從我的兄弟那兒得到了施捨.
❸ 屠格湦夫簡介20字,急急急急急,跪求!!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初戀》等。屠格涅夫出生在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制度。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就讀,畢業後到柏林進修,回國後和別林斯基成為至交。從1847年起為《現代人》雜志撰稿,出於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農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1847~1852年陸續寫成的《獵人筆記》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現農奴制下農民和地主的關系。 [1] 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77)。從19世紀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
❹ 屠格涅夫所寫的乞丐的故事大意
這篇美麗的散文詩包含了很多層意思,它寫到了平等、愛心和同情,還寫到專了一層別的意思,屠格涅屬夫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明白,我也從我的兄弟那兒得到了施捨。」為什麼說,施捨者非但沒有給乞丐什麼東西,反而從乞丐那兒得到了施捨?讀者大約都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從乞丐那兒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愛。是的,本來施捨者為沒有東西施捨給乞丐而感到羞愧,但他沒有採用居高臨下的傲慢態度,而是用平等的、誠懇的態度向乞丐表示歉意,這種態度使他與乞丐之間的關系平等了。於是,乞丐也感到了滿足,我們從乞丐的話里能夠體會出他對真正的愛心和同情的理解與感激。但問題是,接下來,當施捨者聽了乞丐的話以後,竟覺得這是乞丐施捨了他。這里似乎包含了這樣一層意思:任何施捨都是對等的,任何幫助都是互相的,當施捨者施予他人物質的幫助時,他同時獲得了精神的滿足與回報。這種回報是多樣的,比如被施捨者對你說一聲謝謝,你的心也會感到一陣熱。這就是一種溫暖,一種回報。其實人是需要這樣一種精神滿足的。
❺ <麻雀> 屠格涅夫 概括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我打來獵回來,走在林陰路上。獵自狗跑在我的前面。
突然,我的獵狗放慢腳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麼野物。
風猛烈地搖撼著路旁的梧桐樹。我順著林陰路望去,看見一隻小麻雀獃獃地站在地上,無可奈何地拍打著小翅膀。它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分明是剛出生不久,從巢里掉下來的。
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突然,一隻老麻雀從一棵樹上撲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兒。可是因為緊張,它渾身發抖了,發出嘶啞的聲音。它呆立著不動,准備著一場搏鬥。在它看來,獵狗是個多麼龐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
獵狗愣住了,它可能沒料到老麻雀會有這么大的勇氣,慢慢地,慢慢地向後退。
我急忙喚回我的獵狗,帶著它走開了。
本文主要敘述了一隻弱小的老麻雀在龐大兇猛的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的故事。
如果對您有幫助,請選為最佳答案,謝謝。
❻ 關於屠格涅夫的一些故事(急)
屠格涅夫在一次外出散步時碰到一個窮人向他乞討,他在衣袋裡摸了半天,然後抱歉地說:「兄弟啊,實在對不起,我沒帶吃的東西,錢包也丟在家裡了。」乞丐突然緊緊地抓住屠格涅夫的手,一個勁兒地說:「謝謝你,謝謝你,太謝謝你了!」屠格涅夫奇怪地說:「你謝我什麼呢,我什麼也沒有給你啊。」乞丐激動地說:「我本想找點東西吃然後去自殺,沒想到你競然稱我為兄弟!還向我表示歉意,您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
一天,一位大作家到屠格涅夫家做客。居格涅夫的媽媽為了顯露兒子的才能,便對兒子說:「快朗誦一則先生寫的寓言。」屠格涅夫朗誦得很流利,也很動聽。
大作家很高興,親切地問:「你喜歡我的寓言故事嗎?」屠格涅夫認真地回答:「喜歡。但是我更喜歡克雷洛夫的寓言。他寫的寓言比你的更好!」大作家聽了一點也沒生氣,從心裡佩服這個孩子。可是,屠格涅夫的媽媽卻急了,瞪了兒子一眼。
客人一走,屠格涅夫的媽媽就把兒子教訓了一頓:「你怎麼能當著大作家的面,說他的作品不如別人呢?」屠格涅夫不服氣,大聲爭辯道:「克雷洛夫的寓言就是好!我怎麼想,就怎麼說,難道叫我說謊嗎?」
媽媽聽了兒子的話,笑了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獵時無意間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代人》雜志。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名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但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鍾愛有加。
屠格涅夫四處打聽作者的住處,最後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撫養照顧長大的。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達他對作者的欣賞與肯定。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兒:「你的第一篇小說在瓦列里揚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名鼎鼎、寫《獵人筆記》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稱贊你。他說:『這位青年人如果能繼續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後驚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的苦悶而信筆塗鴉打發心中寂寥的,由於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賞,竟一下子點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價值,於是一發而不可收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具有世界聲譽和世界意義的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1843年秋天,法國文學家路易·維亞多的妻子波麗娜,隨歌劇團到聖彼得堡演出。在這里,她與屠格涅夫相遇了。
那年,波麗娜22歲,她的聲音宛如夜鶯嬌啼,那清麗的身影、絕倫的面容,令25歲的屠格涅夫對她一見傾心。在當時的聖彼得堡,波麗娜的崇拜者少說也有一打,屠格涅夫並不是最讓人看好的一個。可是,愛情來了,就是這么說不清道不明,她偏偏看中了他。
她第一次吻他時,他便想到了豬籠草,那種生在南美森林的食肉植物,深不可測而微微開啟,貼近的時候那麼輕,是一種輕觸,而袋底卻有蜜液,最徹底的誘惑。飛蝶或蟲,身不由己或奮不顧身地陷入,然後被吞噬。即使是死去,唇上如果能留有她的甜蜜,連隕落都可以羽化登仙。
1845年,歌劇團結束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巡迴演出離開了俄國。屠格涅夫失魂落魄。茶飯不思,煎熬數日後,居然不顧一切,辭去了內務府辦公廳十等文官的職務,去追尋波麗娜。對屠格涅夫而言,沒有了愛情會要了他的命。從遙遠的俄國,追到位於巴黎東南的庫爾塔弗內爾的維亞多庄園里,他們重逢了。
這段歲月里,屠格涅夫白天寫作,晚上就去拜訪波麗娜一家。她外出時,屠格涅夫經常一天寫好幾封長信,向她表達感情和談論各種事情。誠摯熱烈的愛情促進了他的寫作熱情,一部部動人心弦的小說相繼問世。屠格涅夫在文學上名聲大噪,而波麗娜是他諸多作品的第一個讀者和評論者。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近二十年,他們像兩只鳥兒,偶爾相聚,彼此相望,天色暗了,卻又不得不回到各自的小窩。
1864年,波麗娜全家遷居德國的巴登。是因為閑言碎語?是她的丈夫忍無可忍?總之人家搬走了。想不到,屠格涅夫又長途跋涉跟著去了。
波麗娜是有丈夫的人,不知道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原因,那個男人不但沒有殺了屠格涅夫,而且允許他緊挨著自家的別墅,也蓋了一處宅子。
屠格涅夫每年都要回故國一次,但每逢7月18日,也就是波麗娜生日這一天,縱使山高水長,他也必定要趕回巴登去,和她共度生日。
普法戰爭結束後,波麗娜一家又返回了巴黎。這一次,屠格涅夫居然和他們一起,在小鎮布日瓦爾合買了一幢鄉村別墅,取名叫「棕樹別墅」。直到1883年,屠格涅夫躺在這里的一張床上告別人世,戀戀不舍地結束了他和波麗娜四十年的奇特戀情。為了一個只能相望卻不能相守的女人,一個名震江湖的文學家終身不娶,愛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愛情一定有多種面貌,身體不是一切。愛情也一定有許多別人不能破譯的密碼,由那神秘的基因驅使著;我們遇見生命中註定要遇見的人,輕輕一擁,憑此,我們在今生才能相遇,而相遇從來就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容易的事。
屠格涅夫是勇敢的人,准確地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脫俗的人。
波麗娜是美麗的人,有魅惑本領的、聰明的人,脫俗的人。
波麗娜的丈夫卻是奇怪的人,同時也不得不讓人承認,他是脫俗的人。
這三個人攪合在一起度過了一生。他們沒有被別人的唾沫淹死,沒有被世人的嘲弄壓垮,他們活得很安然,卻讓後人猜謎猜得筋疲力盡。
或許,這就是愛情。
。
❼ 獵人筆記每章概括30字
《獵人筆記》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過獵人的狩獵活動,記述19世紀中葉俄羅斯農村生活的隨筆集,共25篇。
章節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篇《「黃鼠狼」 霍爾與卡里內奇》
「我」以獵人的身份訪問瑞茲德林縣,在曠野里結識了小地主鮑盧台金。我們先步行到了「黃鼠狼」霍爾的家,他的小兒子駕車送我們回鮑盧台金家過夜。第二天,「我」一個人出外打獵,傍晚時來到霍爾家並在這住下。三天後,鮑盧台金派人來接「我」。次日,「我」離開了鮑盧台金先生家。
第二篇《獵人葉爾摩萊與磨房主妻子》
「我」帶著僱傭的獵人葉爾摩萊,傍晚日落前在樹林里「守獵」。為了第二天黎明日出前「守獵」,我們想在附近一個磨房裡過夜。磨房主安排我們住在距離磨房很近的小棚里。磨房主還讓他的妻子出來招待我們。
第三篇《從草莓泉水到伯爵管家》
在初秋八月的一天,「我」帶著獵犬來到伊斯塔河畔打獵。在「草莓甘泉」喝水時,見到了「我」早就認識的那兩個農民:斯交布希卡和米哈伊洛·薩魏里甫。從後者口裡,讀者知道那個曾經風光,後來逐漸敗落的伯爵的故事。
第四篇《縣醫愛情奇緣》
除了第一段,全文都是這位「縣醫」的自述:他對「我」講述他本人在給一個小地主家的姑娘治病過程中親身經歷的一段終生難忘的戀愛故事。
第五篇《我鄰村的地主拉其洛夫》
主人公是小地主拉其洛夫。他至多五十來歲,年富力強,為人慷慨,待人和善。他參過軍,見多識廣,談吐自由,性情內向。他曾結過婚,但妻子因難產病故。現在他帶著妻子的妹妹私奔。
第六篇《富農奧夫謝尼科夫》
主人公是富農奧夫謝尼科夫。從他口裡,讀者知道各種不同的地主貴族,其中包括「我」的外公和外婆。此外,小說還寫到富農奧夫謝尼科夫的親侄子米加。
第七篇《李郭甫村外蘆葦盪遇險》
「我」和獵人葉爾摩萊到距離李郭甫村十里的蘆葦盪里撐船打野鴨遇險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我們遇到獵人符拉基米爾和漁夫舒喬克。「我們」四人坐著舒喬克的船在蘆葦盪打獵的。
第八篇《河灣草地上的五個小孩兒》
「我」因為貪戀打獵晚歸,回家途中迷了路,後來只好跟五個小孩兒在河灣大草地的篝火旁邊過夜,「我」假裝睡著了,聽到了孩子們關於家神、美人魚的迷信和神話,以及當地發生過的一些傳說的談話。
第九篇《來自美奇河畔的侏儒卡西楊》
「我」打獵歸來,在路上碰到出殯的隊伍,為了避開這「不祥之兆」,車夫趕馬向前,結果車軸壞了。在侏儒卡西楊的陪同下到伐木場買車軸和打鳥,從「我」和他的交談中了解到卡西楊的身世和為人。在返回新村前見到了疑似老人私生女的安娜。最後回到家裡,天已大黑。
❽ 父與子 屠格涅夫 寫的是什麼故事
《父與子》描寫的是父輩與子輩沖突的主題。這一沖突在屠格涅夫筆下著上了時代的色彩。巴扎羅夫代表了19世紀60年代的年輕一代——激進的平民知識分子。而巴威爾和尼古拉則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義貴族的老一代人。當然,在對待年輕人的態度上,父輩中的人們態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較溫和,希望理解子輩,想跟上時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爾則固執己見,信奉貴族自由主義,對年輕人的反叛耿耿於懷。父與子的沖突在廣義上表現為巴威爾和巴扎羅夫之間的對立,由此,在巴扎羅夫身上塑造了時代「新人」的形象。
巴扎羅夫是精神上的強者。他充滿自信,生氣勃勃,具有銳利的批判眼光。他和阿爾卡狄家的僕人們和睦相處,並不妨礙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後迷信。他的精神力量和批判鋒芒集中表現在他與巴威爾的論戰上。兩人初次相見,就在感覺上互不相容,進而展露出思想觀點上的針鋒相對。巴扎羅夫以他特有的簡潔、粗魯的話語對巴威爾以強有力的反擊。頗有咄咄逼人之勢。他決不屈從權威,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評判標准,體現了年青一代獨立思考的處世態度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斗爭精神,當然,也帶有年輕人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的可能產生的偏頗和極端。但他還是以毋庸置疑的精神優勢壓倒了對手。巴扎羅夫吻費涅奇卡,在巴威爾看來,是嚴重地侵犯了貴族的權利,也是他們之間對立觀點的繼續發展。決鬥暴露了巴威爾的偏狹、虛弱和做作,顯示了巴扎羅夫的豁達、鎮定和自信,雙方精神力量的強弱在此得到進一步的揭示。
巴扎羅夫是行動的巨人,他抨擊貴族的泛泛空談,自己首先從小事做起。他具有實踐能力,注重自然科學研究。他的行動有價值取捨標准:「凡是我們認為有用的事情,我們就依據它行動。」他的行動目標很明確——為未來打掃地盤。他敢於行動的勇氣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他曾惱怒自己也產生那樣浪漫的情感,但在愛情之火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卻決不迴避躲閃。
屠格涅夫寫出了在否定愛情的巴扎羅夫內心,愛情是如何萌芽、發展的,寫得真實可信。但是作家讓巴扎羅夫在愛情受挫後一蹶不振,重蹈了巴威爾在戀愛上的覆轍,那句對巴威爾的尖刻評價「雄性生物」猶如一記耳光反打在巴扎羅夫自己的臉上。這並不是說,不能寫他的失戀痛苦,英雄也有兒女情長的一面。但屠格涅夫卻讓他的主人公一味消沉下去,不能自拔,直至死亡。這不能不是對巴扎羅夫的曲解。那個在貴族庄園所向披靡的勇士竟無力使自己最終擺脫消極悲觀的情緒,人物性格的整體性因此受到損害。作家把巴扎羅夫臨終前期待阿金左娃的一吻這幕寫得極為動人,然而他的銳氣,他的憤恨,他的精神威力,他的堅強意志也在這女人敷衍式的一吻中消溶殆盡。
這種違反人物性格發展邏輯的矛盾變化,與作家的思想傾向不無聯系。屠格涅夫對巴扎羅夫所代表的平民知識分子有一種情不自禁的嚮往,他欽佩他們的個人品質和犧牲精神,但並不贊成他們的社會政治主張。這位溫和的自由主義貴族作家害怕暴力革命,不希望他們的事業取得成功。他認為他們的觀點必然導致他們成為悲劇人物,因此他安排了巴扎羅夫的失戀、悲觀乃至最後死亡。巴扎羅夫性格上的不一致正好折射出作家對民主主義者的矛盾態度。
阿爾卡狄這個人物在小說中有特殊的意義。就年齡來說,他屬於子輩,也曾追隨過巴扎羅夫;但就思想意識來說,他是父輩的子弟,因此巴扎羅夫稱他為「溫柔的自由主義少爺」。在剛剛到來的新觀念和遲遲不肯退去的舊觀念相互爭斗的時候,青年人憑借他們的敏感、勇氣和朝氣等生理、心理因素有可能更傾心於新觀念,然而子輩並不是先進思想的當然代表者,進化論的觀念在社會思想斗爭中並不具有絕對普遍性,更何況其中也不乏有獵奇求新的表面追求。因此,屠格涅夫所表現的不全是生理、心理意義上兩代人的代溝,更滲透著不同社會陣營之間政治思想的分歧,從而揭示出當時俄國民主主義對貴族自由主義的勝利。
《父與子》的中心人物是平民知識分子巴扎洛夫。巴扎洛夫是平民知識分子的典型,是「新人」的形象,他性格的突出特徵是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這表現在:1、他激烈地否定現存制度。巴扎洛夫的否定有其歷史的合理性。這里首先是歷史進步的需要,其次才是革命者的版面認識和過激情緒。作家對巴扎洛夫的這種精神特質雖不欣賞,但卻作了真實的描述。2、蔑視貴族階級。這是平民覺醒的一個重要特徵。巴扎洛夫確信真理在自己手中,確信自己是時代英雄,有權蔑視貴族階級。他對於巴威爾的憤怒挑戰始終從容對待,而且常常擺出一付不屑一顧的態度。在論辯中,在決斗里,他老師崇高的勝利者。最後巴威爾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光榮已成往事。3、以平民身份自豪,跟人民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巴扎洛夫已經不同於巴西斯托夫,他不再是優秀貴族分子的追隨者,他已經意識到,平民優於貴族。這是平民勢力興起的又一個重要標志。同時,屠格涅夫也表現了巴扎洛夫的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使他和人民隔膜起來的情形。一個農民評論巴扎洛夫說:「當然啦,他是一位少爺,他能懂得什麼呢?」這樣的描述也是很深刻的,它揭示了巴扎洛夫高於普通農民和脫離人民的一面,在當時的平民知識分子中,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現象。這正是後來的民粹主義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❾ 關於伊萬.屠格涅夫的故事
1、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別林斯基好評,二人建立深厚友誼。 1847~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以一個獵人在狩獵時所寫的隨筆形式出現的,包括25個短篇故事,全書在描寫鄉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丑惡殘暴的本性,充滿了對備受欺凌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寫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2、黃金時期: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其中《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斗,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
3、個人影響:
屠格涅夫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致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❿ 屠格涅夫的故事
小說《前夜》反映了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俄國社會的新動向,是一部深刻地揭示內俄羅斯社會現實容的傑作。
小說反映了俄國19世紀50年代末社會運動的高漲及對新人物、新生活的社會需要的背景。主人公葉連娜是個正直、熱情而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俄國姑娘。她出身豪門貴族,身邊有好幾位熱心的追求者,都不稱心。後來她遇到保加利亞人英沙羅夫,他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積極戰斗並准備奮斗終生,十分欽佩和愛慕,並不顧父母反對嫁給了他。與他同赴保加利亞參加反對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運動。途中丈夫病逝,葉連娜忠於信仰,依然前行。作品描寫景物清奇迷人,色、聲、香兼而有之;刻畫人物善於烘托;風格細膩淡雅,獨具一格。
參考於網路: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