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通信題材的故事

通信題材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3-02 12:46:39

1. 與故事人物通信作文

旱河上,巨大的橋型暗堡中向外噴吐著罪惡的火舌;橋型暗堡下,一個全副武裝的年輕戰士巍然挺立,單手托舉著炸葯包,導火索燃燒著,冒著青煙哧哧作響,戰士高聲呼喊著:「為了新中國,沖啊!」這喊聲,震撼山河;這喊聲,穿透硝煙,成了千萬人的呼喊;這喊聲,至今還回盪在我們的耳邊。

董存瑞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劉胡蘭

1946年秋天,國軍隊大舉進攻陝甘寧邊區,住文水一帶的八路軍調往晉西作戰,閻錫山趁機掃盪晉中平川,形勢惡化。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中共文水縣委根據上級指示,決定留少數幹部組織「武工隊」,堅持敵後斗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劉胡蘭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經過鍛煉逐漸成熟起來的劉胡蘭,想到自己年齡小易於隱蔽,敵後工作更需要她,請求留下來堅持斗爭,上級批准了她的請求。在艱苦的環境里,她深入敵區;收集情報,發動群眾,開展斗爭。經常出入「青紗帳」,隱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協助「武工隊」鎮壓了雲周西村罪大惡極的反動村長石佩懷。

黃繼光

攻打上甘嶺的戰斗是1952年10月14日開始的。主力部隊是我們45師的134團和135團。黃繼光當時是135團二營六連的通信員。

上甘嶺戰役打響後, 他被抽到營部當通信員。六連的戰斗任務是依次收復六號、五號、四號和零號陣地。拿下了前面的三個陣地後,六連的90多人只剩下十來個人了。19日凌晨,連長萬福來把剩餘的戰士編成三個爆破小組,對零號陣地的幾個地堡實施爆破。結果,三個爆破組輪番上陣,全部傷亡殆盡。

正在這時,黃繼光、吳三羊和肖登良沖了上去。他們三個人交替掩護爆破,很快炸掉了三個小地堡,只剩下最後一個大地堡了。這時,吳三羊犧牲了,肖登良也重傷後奄奄一息。指導員在敵照明彈的光亮上看見只剩黃繼光一個人帶著傷在運動時,連忙爬過來用機槍掩護黃繼光。黃繼光拖著受傷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後奮力投出一顆手雷。

2. 古代的通信有哪些故事

古代的來傳遞方式有飛鴿傳書源,烽火狼煙和驛傳等方法。因為古人沒有即時的通訊工具,所以利用動物或者人力的方式進行信息的傳送和交流。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將要傳遞給別人的信件綁到鴿子的腳下,然後進行信息的傳遞,而這種方式是古人利用了鴿子的生活習性而馴化鴿子成為信使。
烽火狼煙,歷史上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事件就是這樣進行信息傳遞的,但是只適合近距離的信息傳遞,遠距離信息傳遞採用這種方式是看不見狼煙的。
古代沒有能夠及時通訊的工具,所以有時候需要傳遞信息就通過飛鴿傳書等方式,雖然這些工具比人們平時傳遞信息的速度快一些,但是還是需要幾天的時間才到。

3. 通信歷史名人 故事

摘錄部分故事目錄,供你參考。
諸葛亮拜師
· 桃李不言,下版自成蹊權
· 烏鴉的詛咒
· 長腿七和短腿八
· 三隻小鳥
· 毛主席讀書故事
· 魯迅嚼辣椒驅寒
· 名人讀書法
· 小學學歷與博士學位
· 鄧稼先平生介紹
· 逆境中成長的女數學家諾德
· 數學奇才、計算機之父——馮·諾
· 愛因斯坦和卓別林
· 第一個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范霍夫
· 「毛估大師」——化學家盧嘉錫的
· 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唯物自然觀
· 數學天才——萊布尼茲
· 天上的立法者---開普勒
· 諾貝爾大師 克勒默:不相信自己會
· 數學家高斯的故事
· 臭烘烘的化學家——埃米爾·費雪
· 一切為了祖國——數學家陳景潤的
· 臭烘烘的化學家—埃米爾·費雪

名人勤奮故事文章列表
王羲之三代習書法
孟軻刻苦學習的故事
名人讀書方法、故事(1)
「鐵杵磨成針」——李白刻苦學習故事
孟母三遷
韋編三絕
鑿壁偷光
懸梁刺股
映雪囊螢
張儀折竹
任末燃蒿
鄭虔貯柿
懷素種蕉
歐母畫荻
柳母和丸

4. 通信小故事

中國的通信起於何時,眾說紛紜,有說三千多年的,也有說兩千多年的,下邊的幾則故內事,有容的有兩千年歷史了。青鳥傳書———故事之一漢武帝時,有青鳥飛集殿前,東方朔曰:「此西母王欲來。」有頃,王母至,青鳥夾侍其旁,後人因此以青鳥喻使者。雁足寸心———故事之二漢書《蘇武傳》中記述,武使匈奴,徙居北海上。牧羝。後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歸。匈奴詭言武死。漢使詣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單於驚謝,乃釋武歸。王僧孺詩:「寸心憑雁足。」蓋用此事。黃耳尺素———故事之三

5. 古代的通訊方式小故事

人類自從有了語言和文字後便有了通訊,通訊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綿長。
大致分為兩個時段——古代和近現代時期,其分別標志是電的出現。
古代的通訊比較簡單,由於年代久遠,不大可考證確切年份,只能給出個大概的發展歷程。
1.通過語言帶話,A必須面見了B才能表達自己的來意。
2.文字的出現,帶來了副產品——信件。巴比倫的國王用大泥巴和成大泥團,刻上文字內容,再用濕土包裹曬干後(最早的信封)由特使送交各地總督。中國的秦始皇也要每天閱讀幾百公斤的竹簡。
3.隨著金屬時代的到來,軍事活動的頻繁帶來了加密技術的出現。波斯人用皮帶纏繞在木棍上寫軍事密文,讀者找到同樣粗細的木棍繞上皮帶才能閱讀。而愷撒密碼成為密碼學的一個經典。
4.通訊事業漸漸專業化,出現專人送話。古羅馬城裡有700多專職的送話奴隸,一個機靈的奴隸要負責往往負責傳遞100多個口信.
5.信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通訊速度。中國人和印第安人都使用狼煙示警。
6.隨著國家規模的擴大和國家職能的逐漸細化,通訊事業也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事業。中國、波斯和羅馬都修建了大規模的驛路,每隔一定距離設有驛站。對商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7.人類在認識大自然過程中逐漸積累了更多的知識,開始採用各種類型的載體——直到今日,法國諾曼底人仍然利用海潮把信件送到英國。信鴿技術也興旺起來。
8.船隊的出現和頻繁出現了旗語。

6. 中國古代的通信故事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7. 一個古代或現代通訊的故事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一共有好幾種,有飛鴿傳書,烽火傳軍情,鴻雁傳書,風箏通信,燈塔,信號旗,驛站

8. 古人通信的小故事

1、據記載,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時期就有了利用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各路諸侯見到烽火,就會派兵前來援助,共同抵抗敵人。

相傳周幽王有個寵愛的妃子褒姒,長得很美,可是總不愛笑。有一天,周幽王為了逗她發笑,就無緣無故地下令點起烽火,各路諸侯看到警號,都紛紛帶兵趕到,結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當,什麼動靜也沒有。這么一來,果然把褒姒逗笑了。

可是後來到了真有敵兵入侵的時候,各路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誰也不派兵來救。周幽王因為得不到各路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敵人的進攻,不但自己被殺,西周王朝也因此滅亡。

2、相傳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
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感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情緒,從而流傳並成為千古佳話,因此,鴻雁也就成了郵使的美稱。

3、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匈,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

之後,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齊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透過禁卒的幫忙,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狀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十分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8)通信題材的故事擴展閱讀

古代通信方式有

1、竹信是用竹篾製成雁的形狀,中間夾著書信,也有的在竹木上直接刻上文字圖案,傳帶或是通過其他方式給目標人。不僅如此,古人郵寄書信時,還用竹木或絹帛等製成雁的形狀,中間夾著書信,以資郵寄。

2、飛鴿傳書就是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3、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邊疆防衛軍傳遞信息,為古老海關、水師、海軍所管。驛站傳信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

4、烽火是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

5、風箏在古代是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

6、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信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鍾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里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志。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1302年毀於地震。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1611年。

7、信號旗,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

9. 古今中外有關信息傳遞的小故事

古代通信
【概述】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信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鍾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里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米,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志。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1302年毀於地震。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1611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義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是建於1304年,用石頭砌成,高50米。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於1716年的波士頓燈塔。此後,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力燈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1850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鍾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只。1777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一本信號手冊,成為第一個編寫信號書的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信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1817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信號碼。舫海信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10. 古代通信方式的故事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還有比較常用的就是飛鴿傳書!打仗時 軍隊用狼煙來告訴友軍敵人進攻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