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杵成針寫個故事
⑴ 鐵杵成針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李白小的時候很聰明,貪玩、不好學。一天,他趁人沒注意,丟下書本,溜出去玩。他四處閑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一條小溪邊,有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在溪邊吃力的磨著鐵杵。
李白覺的很奇怪,上前問到:「老婆婆您在干什麼?」老婆婆說:「我要把鐵杵磨成綉花針。」李白吃了一驚問:「這個鐵杵幾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綉花針。」李白聽了從此刻苦學習、仔細觀察,成了中國一位大詩人。
《鐵杵成針》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只要認真去做都能成功。
拓展資料:
鐵杵成針:[ tiě chǔ chéng zhēn ]
詳細解釋
1.【解釋】: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2.【出自】: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3.【例句】:王明同學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並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⑵ 把鐵杵成針改寫成150字以上的小故事,怎麼寫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回天,李白答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 「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⑶ 用生動的人物細節描寫把《鐵杵成針》的故事寫一寫20字 怎麼寫
李白遇到老婆婆用鐵杵磨針,他覺得不可思議,於是質疑,結果老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從此,李白潛心學習,終於成為大詩人。
⑷ 鐵杵成針的故事
傳說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在山中讀書。有一次,李白沒有完成功課,便跑內出去玩兒了容。李白來到了一條小溪邊後,看到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在磨著一根棍子粗的鐵棍
他好奇問老婆婆為什麼要磨鐵棒,老婆婆邊磨邊抬頭表示想將這根鐵棒磨成綉花針。李白聽完後感到很疑惑,再次問道鐵棒怎麼磨成可能綉花針!婆婆再次回復:滴水穿石,愚公移山,我年紀大,只要多下功夫也能把鐵棒磨成針。李白被老婆婆的行為感動,便立刻回到山上學習。
後來這個故事就演變出鐵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⑸ 將鐵杵成針改寫成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李白是唐代的大詩人,但是小時候讀書並不用功。
有一天,他的書讀到一半,就不耐煩了:「 這么厚一本書,什麼時候才能讀完啊! 」於是他乾脆不讀了,把書一扔就溜出去玩。
李白快樂地跑著,忽然,他看見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著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便蹲了下來,傻傻地看了好一陣。老奶奶也不理會他,只是全神貫注地磨著。後來,李白忍不住了,問道:
「 奶奶,您這是干什麼呢? 」
「 我在磨一根針來縫衣服。 」 老奶奶頭也不抬,專心地磨。
「 磨針? 」 李白更加奇怪了, 「 這么粗一根鐵棒怎麼能磨成針?! 」
老奶奶這才抬起頭來說:「 孩子,鐵棒再粗,我天天磨,還怕它磨不成一根針嗎! 」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 對呀 ! 只要有恆心,再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讀書不也是這樣嗎! 」
於是他便立刻轉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書本,專心地讀,從此也不再敢偷懶了。後來他終於成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
「鐵杵磨成針」這個成語就是比喻只要長期努力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的。這個成語也說成「只要工夫深,鐵 杵磨成針」。
李白被人們稱為 「 詩仙 」 ,是個很有才華的偉大詩人,但是連這么有才華 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學習,那麼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嗎? 因此同學們,無論我們的才華、天資如何,都應該努力學習;無 論要什麼事都應該持之以恆,這樣才能成功呀! 加油!!
⑹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間相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太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老婆婆自己說她姓武,現在磨針溪旁有武氏岩。
(6)鐵杵成針寫個故事擴展閱讀:從表面上看,這個成語是褒義的。但仔細想想,將一個鐵杵磨成一根綉花針,這不明顯是浪費嗎?既浪費了一根鐵杵,又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何況對於一個老太太來說?持之以恆的毅力固然可貴,重要。但也要注重一個「效率」啊。
⑺ 鐵杵成針的成語故事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求學的時候,長期讀書沒有成果,打算放棄。
渡過了小溪,看見河邊有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棍。李白好奇的問:「老婆婆,您磨鐵棍做什麼呀?」
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綉花的針。」
李白吃驚的說:「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鐵棍,也難以磨成那麼細的綉花針,您怎麼還偏偏找了根鴨蛋粗的鐵棍,就算是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磨一輩子也未必能把這根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說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裡的這一根鐵棍,這還是我當年風華正茂之時,一直沒有用過,留下來沒打磨過的,原打算作為廚房做飯之需的燒火棍呢。而且,我並不擔心自己會空耗歲月,也沒有什麼到頭來白忙一場的無聊雜念,只要我還活著一天,就會堅持不懈一天,把自己這根鐵棍磨的比昨天更細那麼一點,最後自然就磨成綉花針了嘛。」
李白聽後很有感觸,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實是可以用持之以恆的刻苦來彌補的,如此一把年紀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來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麼可以因一時的挫折就隨便半途而廢,放棄所追求的理想呢,於是馬上返身回到學院繼續讀書。
一年之後,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謝對自己指點的同時,也看到那根鐵棍真的細了很多。
若干年後,李白終不負天賦才華,寫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詩篇。
(7)鐵杵成針寫個故事擴展閱讀:
鐵杵成針的近義詞:愚公移山的故事。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⑻ 成語鐵杵成針的故事
成語】:
鐵杵磨成針
【拼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解釋】: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成語故事】: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貪玩,不愛學習。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學堂去讀書,可是,那些經史、諸子百家的書很不好學,李白學起來很困難,就更加不願意學了,有的時候還偷偷跑出學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沒有上學,跑到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著一根鐵棍。
李白好奇地來到老婆婆身邊,問道:「老婆婆,您在干什麼?」「我在磨針。」老婆婆沒有抬頭,她一邊磨一邊回答。
「磨針!用這么粗的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這什麼時候能磨成啊!」李白脫口而出。而老婆婆這時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針嗎?」
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很受感動。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恆心,不怕困難,天天堅持做,什麼事都能做好。讀書不也是一樣嗎?」李白轉身跑回學堂。
從此以後,他刻苦讀書,歷代詩詞歌賦,諸子百家,他見到就讀,終於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
這句成語比喻只要長期努力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⑼ 鐵杵成針的故事三百字續寫小故事
林靜山幽,隻影孤燈。太白夜歸,案前獨坐。細思老嫗之言,恰通讀書之理。持之以恆,鐵杵可成針,學問亦可精進。古有孟母、樂羊子妻斷織勸學以成古之大儒。今之老嫗磨杵雖非為勸學,然言者無心,聞者有意,天生吾太白必有大用,當不讓先賢,懸梁刺股,方能於這大唐盛世搏得個青史留名。由此,李太白學問日進,終於開萬世文風,與杜拾遺並稱「李杜」,享譽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