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祥的小故事
Ⅰ 有關於天文曉,地理知,人見人愛有志氣的小故事,要精練易懂,不得超過一百字,謝謝
傳說蜀中諸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日欲在江邊打盹...
那天天氣晴朗,明月當空,太陽尼內瑪罷工了...回到正容題,周瑜因自己火燒曹營的計謀被小諸葛猜到,大驚之下低聲下氣求教。諸葛說:「我有呼風喚雨的法術,借結你三天三夜的東南大風,你看怎樣?」周瑜大喜,然後諸葛就擺攤祭天,求風...
最後當然來風了,這只不過是古時候人們為了掩飾自己的能力而做的工作...沒有淵博的天文地理知識,是不可能預測到未來會有風的...
Ⅱ 給小孩講的天文故事 有誰知道 幫忙講一個
天上的銀河啊 天上的星座啊 天上的衛星啊 還有天上的神話就行咯
Ⅲ 中國古代名人探索宇宙,天空,天文學的故事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著有《天文》8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著名的《甘石星經》,為後人託名甘德、石申。
《石氏星經》該書早已失傳,但在《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中引有該書有關五星運動、交食、恆星等方面的一些零星片斷。唐代瞿曇悉達編撰的《大唐開元占經》中有不少輯自《石氏星經》的星占條文,這些條文通常冠以「石氏曰」加以註明其中最有價值的是記載121顆恆星坐標位置的內容。根據這些坐標考慮歲差的影響加以推算,證明大部分坐標值確系戰國時期所測,只有小部分可能是漢代測量的。這說明這121顆恆星中極大部分的坐標確實是石申給出的。 西方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星表是公元前2世紀的依巴谷星表,而輯自《石氏星經》中這121顆恆星位置的星表比它還要早100多年,它是世界上最古的星表。
《史記·天官書》記載,戰國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四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還說各家的天文學都有占星術的內容,在他們的著作中能夠看到當時戰亂相尋的形勢,記錄著為政治事件占驗的各種各樣的說法,即「田氏纂齊,三家分晉,並為戰國。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飢謹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視祥候星氣尤急,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縱)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史記正義》引南朝時代梁阮孝緒的《七錄》說,「石申,魏人,戰國時作《天文》八卷也。」可惜書已失傳。
《漢書·天文志》中引述的石申著作的零星片斷,可以使我們窺見他在天文學和占星術兩個方面的研究內容,「歲星(即木星)贏(五星早出為贏)而東南,《石氏》『見彗星』,……贏東北,《石氏》『見覺星(又名天棓bang)』;……縮(五星晚出為縮)西市,《石氏》『見檀雲(即天檀,彗星的一種,形狀為尾部尖銳),如牛』;……縮西北,《石氏》『見槍雲(即天槍,彗星的一種,形狀為兩端尖銳),如馬』。……《石氏》『槍、檀、棓、彗異狀,其殃一也,『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餘殃不盡,為旱、凶、飢、暴疾』。」
石申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是他與甘德所測定並精密記錄下的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是世界上最古的恆星表。相傳他所測定的恆星,有138座,共880顆。從唐代《開元占經》中保存下來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內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標有「石氏曰」的121顆恆星的坐標位置(今本《開元占經》中佚失6個星官的記載)。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對不同時代天象的計算來驗證,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標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極度和黃道內、外度等)可能是漢代所測;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則確與公元前4世紀,即石中的時代相合。
石申與甘德在戰國秦漢時影響很大,形成並列的兩大學派。石申的著作,在西漢以後被尊稱為《石氏星經》。漢、魏以後,石氏學派續有著述,這些書都冠有「石氏」字樣,如《石氏星經簿贊》等。三國時代,吳太史令陳卓總合石氏、甘氏、巫咸(殷商時代的天文學家)三家星官,構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體系,從此以後,出現了綜合三家星宮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種稱為《星經》,又稱為《通佔大象歷星經》,曾收入《道藏》。該書在宋代稱《甘石星經》,託名為「漢甘公、石申著」,始見於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著錄,流傳至今。書中包括巫咸這一家的星官,還雜有唐代的地名,因此不能看作是石申與甘德的原著。
Ⅳ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故事
張衡(公元抄78-139年)成就:襲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2.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研究出了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發明了「割圓術」
3.甘德,戰國時代天文學家。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4.賈逵(30~101),東漢時天文學家、經濟學家。首先提出在歷法計算中應按黃道來計量日、月的運動,並發現月球的運動為不等速。所撰有《春秋左氏傳解詁》、《國語解詁》等。
Ⅳ 天文方面的名人小故事
哥白尼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喜歡觀察天象。他常常獨自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
有一次,哥哥不解地問哥白尼:「你整夜守在窗邊,望著天空發呆,難道這表示你對天主的孝敬?」
哥白尼回答說:「不。我要一輩子研究天時氣象,叫人們望著天空不害怕。我要讓星空跟人交朋友,讓它給海船校正航線,給水手指引航程。」
愛數星星,成了天文學家-李珩
1905年的一個晴朗的夏日,在成都的一戶大院里母親和孩子在進行著有趣的對話。7歲的孩子靠在母親懷中,一雙小手指著繁星滿天的夜空在問著:「媽媽,媽媽,那是什麼星。」「那叫牛郎星和織女星。」媽媽說著想繼續講下去,「從前呀,天上的七仙女..」「媽媽,媽媽,我不是說牛郎星和織女星,那我已經認識了,我是說這幾顆。」
小男孩打斷了媽媽的話,急得直搖媽媽的手,做母親的順著兒子的手看去,終於看明白了,「噢,那是北斗星。夜晚,如果你迷了路,辨不清方向,只要看到它,你就能分清東南西北了。
北斗星在天空北面,由七顆星星組成,所以人們平常稱它為北斗七星。」母親耐心的講著,兒子眨著大眼睛聽著,邊用手指向天空數著:「一、二、三、四..」「整天數什麼?星星,能當飯吃?還不去念書去。」循著聲音,從屋裡走出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就是孩子的父親。母子倆嚇得都進屋了,父親也跟著進了屋。這位父親怎麼也沒想到,這個愛數星星的孩子,後來竟成為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在星星上做了大學問。他就是李珩。
Ⅵ 天文學家的故事
哥白尼從小立志研究氣象
哥白尼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喜歡觀察天象。他常常專獨自仰望繁屬星密布的夜空。
有一次,哥哥不解地問哥白尼:"你整夜守在窗邊,望著天空發呆,難道這表示你對天主的孝敬?"
哥白尼回答說:"不。我要一輩子研究天時氣象,叫人們望著天空不害怕。我要讓星空跟人交朋友,讓它給海船校正航線,給水手指引航程。"
Ⅶ 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的故事
南北朝時代的祖沖之,首次將東晉虞喜(公元281-356年)發現的歲差引用到他編制的《大明歷》中,並且定出了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差一度的歲差值,這個數值雖然偏大,但首創之業績是偉大的。祖沖之測定的交點月長為27.21223日,與今測值僅差十萬分之一。到了隋代,劉焯(公元544-610年)在制訂《皇極歷》時,他採用的歲差值較為精確,是七十五年差一度。劉焯制訂的《皇極歷》還考慮了太陽和月亮運行的不均勻性,為推得朔的准確時刻,他創立了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的公式,這一創造,不僅在中國制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在中國數學史上亦占重要地位。
唐代值得介紹的歷法還有《大衍歷》和《宣明歷》。 唐代一行在大規模天體測量的基礎上,於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撰成《大衍歷》的初稿,一行去世後,由張說和陳玄景等人整理成書。 《大衍歷》用定氣編制太陽運動表,一行為完成這項計算,發明了不等間二次差內插法。《大衍歷》還用了具有正弦函數性質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法,來處理行星運動的不均性問題。《大衍歷》以其革新號稱「唐歷之冠」,又以其條理清楚而成為後代歷法的典範。 徐昂制訂的《宣明歷》頒發實行於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是繼《大衍歷》之後,唐代的又一部優良歷法,它給出的近點月以及交點月日數分別為27.55455日(今測值27.5545503日)和27.2122日(今測值27.2122206日);它尤以提出日食三差,即時差、氣差、刻差而著稱,這就提高了推算日食的准確度。 宋代在三百餘年內頒發過18種歷法,其中以南宋楊忠輔制定的《統天歷》最優。《統天歷》取回歸年長為365.2425日,是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數值,歐洲著名的《格里高歷》,即當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其回歸年長亦取365.2425日(公元1582年頒發),但比《統天歷》晚了383年。《統天歷》還指出了回歸年的長度在逐漸變化,其數值是古大今小。
Ⅷ 有沒有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小故事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天資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史記·天官書》記載,戰國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四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還說各家的天文學都有占星術的內容,在他們的著作中能夠看到當時戰亂相尋的形勢,記錄著為政治事件占驗的各種各樣的說法,即「田氏纂齊,三家分晉,並為戰國。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飢謹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視祥候星氣尤急,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縱)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史記正義》引南朝時代梁阮孝緒的《七錄》說,「石申,魏人,戰國時作《天文》八卷也。」可惜書已失傳。
石申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是他與甘德所測定並精密記錄下的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是世界上最古的恆星表。相傳他所測定的恆星,有138座,共880顆。從唐代《開元占經》中保存下來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內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標有「石氏曰」的121顆恆星的坐標位置(今本《開元占經》中佚失6個星官的記載)。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對不同時代天象的計算來驗證,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標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極度和黃道內、外度等)可能是漢代所測;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則確與公元前4世紀,即石中的時代相合。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代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算學、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在統一前夕,命令制訂新歷法,由張文謙等主持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和觀測。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稱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當時,有楊恭懿等來參予共事。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至元十七年編出新歷,經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Ⅸ 誰知道有關「天文知識」的故事有請發過來。
均距離為14960萬公里,半徑為69.6萬公里,為地球半徑的109倍,體積為地球的130萬倍,質量為地球的33萬倍(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平均密度為1.4克/厘米3。
Ⅹ 求一些關於天文的神話故事!越多越好!
去看看下面來我的回答源:
有關月亮的故事 http://..com/question/298310580.html?oldq=1
關於星星的故事 http://..com/question/294446737.html?old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