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陶行知小時好學故事

陶行知小時好學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3-02 05:43:33

❶ 陶行知讀書的故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歙縣人,但他的幼年時代卻基本上是在休寧萬安鎮度過的。萬安老街至今還存留著他少年時代讀過書的蒙童館,萬安百姓至今也還念念不忘他小時在萬安的故事。

陶行知的外公、外婆住在萬安漲山鋪。他7歲時,就被送到萬安街跟從當地名師吳爾寬讀書。吳爾寬學識淵博,教書認真,對弟子嚴格。聰明過人、活潑可愛的小行知,從7歲到14歲一直拜在吳爾寬門下「寒窗苦讀」,讀完「四書」、「五經」,又學了不少中國歷史與哲學,打下了厚實的古典文學基礎。尤其是寫作方面,行知才思特別敏捷,詩文也格外出眾,很受吳爾寬的賞識。因此,行知從小就是遠近聞名、時常受到師長嘉獎的才子。

14歲那年,陶行知離開萬安到頗具規模的歙縣崇一學堂讀書,知識面擴大了,求知慾望更強了,對萬安的感情也與日俱增,只要一有時間,他就來休寧探望外公外婆和吳爾寬老師。1908年,從崇一學堂畢業行知剛17歲,他准備從萬安啟程到杭州學醫,父親得知消息,特從歙縣趕來送行。他乘坐的木船,停靠在古城岩下、水南橋邊。他背上行囊,跨上帆船,向送行的親人揮手道別。父親站在水南橋畔的水埠上,懷著無窮的希望,含著眼淚,一直遙望著他的帆影消失在遠方,這才慢慢地轉回家去。

時隔23年後,正值不惑之年的陶行知已是譽滿天下的知名人士,但昔日這一幕離別的情景卻仍然歷歷在目,無盡的情思終於借一首《獻詩》傾瀉而出:「古城岩下,水南橋邊,三竿白日,一個懷著無窮希望的傷心人,眼裡放出悲壯的光芒,向船尾直射在他的兒子面上。望到山、水、天合成一張大嘴,隱隱約約地把個帆影兒都吞沒了,才慢慢地轉回家去。我要問芳草上的露水,何處能得到當年的淚珠?」

現在,詩人已離開我們半個多世紀,但詩中表達的父子之情,以及詩人對自己童年時代生活學習過的地方的懷念之情,卻深深感動著每位讀者。

❷ 陶行知的故事(詳細一點)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他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他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1906年,他進入本縣的教會學校崇一學堂免費讀書,在這里學習英文、數學、理化等課程,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新教育。但由於他一直生活在中國社會的底層,所以從童年時代起就對民間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關注中國的農村,立志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和廣大中國農民受剝削壓迫的悲慘處境去奮斗。因此,在崇一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來」的座右銘。191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庄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庄學校。陶行知受到通緝,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世界青年大會」,「世界反侵略大會」,當選為世界和平大會中國執行委員。為光大中華民族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5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准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於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❸ 陶行知的小故事

提到民國的那些文人墨客,很多人自然就會想到魯迅、徐志摩、郭沫若、郁達夫、胡適、聞一多等人,卻很少有人聽說陶行知這個人。他的才華其實不在這些人之下,卻沒有選擇成為大文豪,反而選擇了一條默默無聞的道路,最後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主要代表作分別是《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鍾錄》、《齋夫自由談》、《教學做合一討論集》、《中國大眾教育問題》、《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等。

陶行知

在陶行知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平民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國農民的識字率一下子上升了二三十個百分點。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經常帶著學生一起種地,大部分的糧食、水果、蔬菜都是自給自足,所以他自己常常以「田漢」自居,就連當時大名鼎鼎的宋慶齡都稱贊他為「萬世師表」。不幸的是,在他55歲那年因為積勞成疾不幸去世。

❹ 關於陶行知的小故事300字以內8點之前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里,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裡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裡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庄師范,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裡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1927年,陶行知辦起了曉庄師范學校,開展鄉村教育活動。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武力封閉了這所學校,還通緝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園」,繼續推行中華普及教育運動。

1939年7月,中國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陶行知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為難童創辦育才學校,在普修課外,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兒童,開設音樂、戲劇、繪畫、文學、社會、自然、舞蹈等課,培育人才。這個學校辦得有聲有色,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專門人才。當時政治形勢緊張,經濟非常困難,為了把學校辦下去,陶行知經常要為募集資金四處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艱苦。

盛夏的一天,學生高纓聽說書店到了一些好書,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認識路,就想請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來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驚:先生打著赤膊,臉上、身上流淌著汗水,正在伏案疾書。高纓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來意告訴先生,沒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現在不成。」高纓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時最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也最願意幫助人,今天是怎麼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著晾在窗外的襯衫說:「我很高興陪你去書店,可是我的襯衫還沒有干。過一個小時你再來,好嗎?」高纓望著那還在滴水的白襯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說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興地回去了。

過了一個小時,陶行知穿著還沒干透的白襯衫,笑嘻嘻地來找高纓。高纓還躺在床上生悶氣呢,見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後來,高纓還是想不通,就去問副校長馬侶賢。馬先生說:「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個名人,可是有誰知道,他為了你們這些孩子,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為了堅持辦學,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褲子都送到當鋪去了,換來的幾文錢解決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這也不稀奇呀!」高纓聽著馬先生的話,眼圈紅了,他的耳邊又響起了陶先生上課時講過的話:「為了勞苦大眾,我們吃草也干;為了受苦小孩,我們要飯也干!」他的眼前出現了陶先生和同學們一起喝稀飯,鼓勵大家「勒緊褲帶共度難關」的情景,他彷彿明白了:為了辦學,先生捨得一切。

❺ 陶行知的小故事完全版

陶行知小故事

一說陶行知,在中國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按現在的話說,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就英年早逝,憾別人生,的確讓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卻一直在流傳。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就將其制止,並責令其到校長室。陶行知簡單地了解了一下情況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這個學生,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來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說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如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這是兩個看似簡單,但卻是一般的家長和老師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於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誤的孩子和學生身上找出其優點和閃光點。並且善於用他們身上的積極情感克服和戰勝消極情感,充分挖掘其內在誘因,變破壞為創造,變落後為先進。
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它同學學習,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確實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❻ 陶行知的幼年的故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歙縣人,但他的幼年時代卻基本上是在休寧萬安鎮度過的。萬安老街至今還存留著他少年時代讀過書的蒙童館,萬安百姓至今也還念念不忘他小時在萬安的故事。

陶行知的外公、外婆住在萬安漲山鋪。他7歲時,就被送到萬安街跟從當地名師吳爾寬讀書。吳爾寬學識淵博,教書認真,對弟子嚴格。聰明過人、活潑可愛的小行知,從7歲到14歲一直拜在吳爾寬門下「寒窗苦讀」,讀完「四書」、「五經」,又學了不少中國歷史與哲學,打下了厚實的古典文學基礎。尤其是寫作方面,行知才思特別敏捷,詩文也格外出眾,很受吳爾寬的賞識。因此,行知從小就是遠近聞名、時常受到師長嘉獎的才子。

14歲那年,陶行知離開萬安到頗具規模的歙縣崇一學堂讀書,知識面擴大了,求知慾望更強了,對萬安的感情也與日俱增,只要一有時間,他就來休寧探望外公外婆和吳爾寬老師。1908年,從崇一學堂畢業行知剛17歲,他准備從萬安啟程到杭州學醫,父親得知消息,特從歙縣趕來送行。他乘坐的木船,停靠在古城岩下、水南橋邊。他背上行囊,跨上帆船,向送行的親人揮手道別。父親站在水南橋畔的水埠上,懷著無窮的希望,含著眼淚,一直遙望著他的帆影消失在遠方,這才慢慢地轉回家去。

時隔23年後,正值不惑之年的陶行知已是譽滿天下的知名人士,但昔日這一幕離別的情景卻仍然歷歷在目,無盡的情思終於借一首《獻詩》傾瀉而出:「古城岩下,水南橋邊,三竿白日,一個懷著無窮希望的傷心人,眼裡放出悲壯的光芒,向船尾直射在他的兒子面上。望到山、水、天合成一張大嘴,隱隱約約地把個帆影兒都吞沒了,才慢慢地轉回家去。我要問芳草上的露水,何處能得到當年的淚珠?」

現在,詩人已離開我們半個多世紀,但詩中表達的父子之情,以及詩人對自己童年時代生活學習過的地方的懷念之情,卻深深感動著每位讀者。

❼ 陶行知有多少的小故事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就將其制止,並責令其到校長室。陶行知簡單地了解了一下情況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這個學生,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來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說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如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❽ 有關陶行知的短篇故事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為一大事來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視國民教育,認為「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因此,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這一大事中來。

1923年,他組織了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奔波於全國十幾個省市,致力於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課》作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裡,勸家家戶戶都要識字讀書。他活動的經費多數都是自己寫書得的稿費。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里,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裡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裡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庄師范,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裡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1927年,陶行知辦起了曉庄師范學校,開展鄉村教育活動。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武力封閉了這所學校,還通緝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園」,繼續推行中華普及教育運動。

1939年7月,中國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陶行知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為難童創辦育才學校,在普修課外,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兒童,開設音樂、戲劇、繪畫、文學、社會、自然、舞蹈等課,培育人才。這個學校辦得有聲有色,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專門人才。當時政治形勢緊張,經濟非常困難,為了把學校辦下去,陶行知經常要為募集資金四處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艱苦。

盛夏的一天,學生高纓聽說書店到了一些好書,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認識路,就想請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來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驚:先生打著赤膊,臉上、身上流淌著汗水,正在伏案疾書。高纓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來意告訴先生,沒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現在不成。」高纓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時最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也最願意幫助人,今天是怎麼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著晾在窗外的襯衫說:「我很高興陪你去書店,可是我的襯衫還沒有干。過一個小時你再來,好嗎?」高纓望著那還在滴水的白襯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說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興地回去了。

過了一個小時,陶行知穿著還沒干透的白襯衫,笑嘻嘻地來找高纓。高纓還躺在床上生悶氣呢,見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後來,高纓還是想不通,就去問副校長馬侶賢。馬先生說:「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個名人,可是有誰知道,他為了你們這些孩子,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為了堅持辦學,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褲子都送到當鋪去了,換來的幾文錢解決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這也不稀奇呀!」高纓聽著馬先生的話,眼圈紅了,他的耳邊又響起了陶先生上課時講過的話:「為了勞苦大眾,我們吃草也干;為了受苦小孩,我們要飯也干!」他的眼前出現了陶先生和同學們一起喝稀飯,鼓勵大家「勒緊褲帶共度難關」的情景,他彷彿明白了:為了辦學,先生捨得一切。

拜人民為老師

早在辦曉庄師范學校的時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等理論,教導師生們與勞動人民相結合,「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老師」。

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起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講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喜歡做實驗,被學校開除以後,在他母親的引導下,逐漸成為發明家的故事。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打跑、趕走。」

山海工學團剛成立的時候,農民的孩子有了讀書的地方,燒香拜佛的紅廟成了教室,可是沒有孩子們用的桌椅。上課的時候,同學們帶來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後,學校請來了木匠師傅,他悶著頭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幾個。陶行知走過來,看見木匠師傅滿身是汗,就遞給他一杯水,說:「我們不是請你來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著陶行知:「那叫我來做什麼?」

「我們是請你來做『先生』的。」

「我可不識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著說:「我是請你來指導學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會一個人,就可得一份工錢。如果一個也沒教會,那麼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還是一文工錢也得不到。」木匠顯出為難的樣子。陶行知親切地說:「不要緊,你不識字我們教你。我們不會做木工,拜你為先生。我第一個向你學。」說著,陶行知拿起一把鋸,對准木板上劃好的線就「吭哧」「吭哧」地鋸起來。

第二天,廣場上擺著木匠工具,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學做凳子。有個小朋友嘟囔著:「我們是來讀書的,不是來做木匠的。」一個大人看見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皺起眉直搖頭。這時,陶行知笑著說:「我有一首詩讀給大家聽聽:『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你們看寫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說好,那個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從此,每天孩子們都學做凳子,他們也當「小先生」,教木匠師傅認字。3個月後的一天,教室里的50個孩子,都坐著自己做的凳子。講台上還有孩子們自己製作的杠桿、滑車等玩具和儀器。家長們擠在窗口、門外,信服地點頭叫好。陶行知在講台前,念起了一首剛寫好的詩:「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學木匠,木匠學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們看看坐在他們身邊一起聽課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鄉,陶行知請他到曉庄學校教生物課。第一次上課,陶行知就讓他先把書本擺到一邊去,要「隨時教育、隨地教育、隨人教育」。姚老師教了10多年生物課,從來沒有不帶書本去上課的時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麼意思。傍晚,他看見陶先生與兩個叫花子在親熱地交談。陶先生和那兩個人談完話,就叫學生領他們去洗澡,然後告訴姚文采:「這是我從南京夫子廟請來的兩位老師,來教大家捉蛇。曉庄附近有許多蛇,經常咬傷人,讓蛇花子來教大家捉蛇,你看怎麼樣?」姚文采沒說話。蛇花子開始為曉庄師生上生物課了,課堂就在山裡。幾天以後,最膽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們說:「只要擊中要害,蛇並沒有什麼可怕呀!」大家還懂得了蛇沒有腳為什麼跑得快,蛇沒有耳朵怎麼聽得見聲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剋星等知識。姚老師終於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帶領學生採集標本;把挖草葯的老農請來教認草葯;請種花木的花匠來教種植花木的方法;請中國科學社的專家來教怎樣辨別生物科別及定學名。曉庄附近的花草樹木都掛起了學名牌,生物課從此上得生動活潑。

陶行知身為高等學府的教授、全國著名的教育家,卻沒有一點架子,時時注意拜普通的勞動人民為老師,他是我國千百萬教師的楷模,更是知識分子最早和勞動人民相結合的先驅。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陶行知教育師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學生除了在學業上不斷進步,還要多學本領,追求真理,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學校,學生們每天上午上文化課:語文、外語、數學、哲學。下午上專業課:文學、音樂、戲劇等,還要進行勞動、軍事訓練和社會調查,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有一段時間,有的學生厭煩了這樣緊張的生活,在自習時間偷偷地打撲克。老師發現了,上前勸阻,他們還說這是「有勞有逸」。一天晚上,陶行知走過男生宿舍,順便進去看看,正趕上有七八個男生在打撲克,玩得很帶勁。陶行知沒作聲,站在旁邊看著。一個同學突然發現了陶校長,急忙推旁邊的同學,幾個人慌忙放下撲克,羞愧地站起來,低著頭等著挨批評。陶校長一句話也沒說,沉默了一會兒就轉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長在全校會上講述了抗日戰爭形勢後問:「抗日需要人才,將來建國需要人才,你們難道可以浪費自己的時間嗎?你們有多少本領要學啊!我要你們自覺地把撲克牌交出來,像燒鴉片煙一樣地把它燒掉!要知道,時光是最可寶貴的。」孩子們低著頭,把一副副撲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陶校長用火柴點燃了牌,又溫和地對孩子們說:「有人說『有勞有逸』,『逸』就只能玩撲克?你們可以練琴、寫詩、作畫,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學一點本領,將來才能建設國家。時光可貴,一去不回啊!」從此,學生們都珍惜時間,勤奮學習了。

育才學校文學組辦了幾十種壁報,還在重慶開詩歌朗誦會,很受大家歡迎。他們成立了「榴火詩社」,陶校長專門為詩社題詞,文學組的學生們有些飄飄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長發,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視為藝術家的派頭。也有的人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說話尖刻,愛諷刺人。除夕夜,陶校長把文學組學生召集起來,一面吃瓜子,一面對他們語重心長地說:「一個文人應是靈魂干凈、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臟得很,破了也不補,這是乞丐,決不是文人應有的樣子。」他又摸著一個男同學亂蓬蓬的頭發說:「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燒山』!」幾個留長發的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長拿起剪刀,親自給他們剪了發,並耐心地給他們講「要認真做學問,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學生們聽得心服口服。

對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樣嚴格要求。他的二兒子曉光沒有正規學歷。1940年夏,曉光經人介紹去成都一家無線電修造廠工作。廠方要看他的學歷資格,他拿不出,就寫信給育才學校副校長,請他寄一張曉庄學校的畢業證書來。證明剛剛寄到,陶行知的急電也到了,嚴厲阻止用這張證明,並要曉光立即將證明寄回。接著,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說:「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張……總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絲毫的妥協。你若記住這七個字,終生受用無窮。」以後,「追求真理做真人」七個字,便成了曉光的座右銘。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撓地「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毛澤東為他寫了輓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慶齡的輓詞是:「萬世師表」。周恩來的話代表了千千萬萬革命師生的心聲:「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經對得起民族,對得起人民。你的未了的事業會由朋友們,由你的後繼者們堅持下去,開展下去的。你放心去吧!」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