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32個故事
1. 陶行知都有哪些故事
拜人民為老師
早在辦曉庄師范學校的時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等理論,教導師生們與勞動人民相結合,「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老師」。
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起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講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喜歡做實驗,被學校開除以後,在他母親的引導下,逐漸成為發明家的故事。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打跑、趕走。」
山海工學團剛成立的時候,農民的孩子有了讀書的地方,燒香拜佛的紅廟成了教室,可是沒有孩子們用的桌椅。上課的時候,同學們帶來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後,學校請來了木匠師傅,他悶著頭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幾個。陶行知走過來,看見木匠師傅滿身是汗,就遞給他一杯水,說:「我們不是請你來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著陶行知:「那叫我來做什麼?」
「我們是請你來做『先生』的。」
「我可不識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著說:「我是請你來指導學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會一個人,就可得一份工錢。如果一個也沒教會,那麼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還是一文工錢也得不到。」木匠顯出為難的樣子。陶行知親切地說:「不要緊,你不識字我們教你。我們不會做木工,拜你為先生。我第一個向你學。」說著,陶行知拿起一把鋸,對准木板上劃好的線就「吭哧」「吭哧」地鋸起來。
第二天,廣場上擺著木匠工具,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學做凳子。有個小朋友嘟囔著:「我們是來讀書的,不是來做木匠的。」一個大人看見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皺起眉直搖頭。這時,陶行知笑著說:「我有一首詩讀給大家聽聽:『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你們看寫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說好,那個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從此,每天孩子們都學做凳子,他們也當「小先生」,教木匠師傅認字。3個月後的一天,教室里的50個孩子,都坐著自己做的凳子。講台上還有孩子們自己製作的杠桿、滑車等玩具和儀器。家長們擠在窗口、門外,信服地點頭叫好。陶行知在講台前,念起了一首剛寫好的詩:「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學木匠,木匠學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們看看坐在他們身邊一起聽課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鄉,陶行知請他到曉庄學校教生物課。第一次上課,陶行知就讓他先把書本擺到一邊去,要「隨時教育、隨地教育、隨人教育」。姚老師教了10多年生物課,從來沒有不帶書本去上課的時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麼意思。傍晚,他看見陶先生與兩個叫花子在親熱地交談。陶先生和那兩個人談完話,就叫學生領他們去洗澡,然後告訴姚文采:「這是我從南京夫子廟請來的兩位老師,來教大家捉蛇。曉庄附近有許多蛇,經常咬傷人,讓蛇花子來教大家捉蛇,你看怎麼樣?」姚文采沒說話。蛇花子開始為曉庄師生上生物課了,課堂就在山裡。幾天以後,最膽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們說:「只要擊中要害,蛇並沒有什麼可怕呀!」大家還懂得了蛇沒有腳為什麼跑得快,蛇沒有耳朵怎麼聽得見聲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剋星等知識。姚老師終於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帶領學生採集標本;把挖草葯的老農請來教認草葯;請種花木的花匠來教種植花木的方法;請中國科學社的專家來教怎樣辨別生物科別及定學名。曉庄附近的花草樹木都掛起了學名牌,生物課從此上得生動活潑。
2. 陶行知的小故事
提到民國的那些文人墨客,很多人自然就會想到魯迅、徐志摩、郭沫若、郁達夫、胡適、聞一多等人,卻很少有人聽說陶行知這個人。他的才華其實不在這些人之下,卻沒有選擇成為大文豪,反而選擇了一條默默無聞的道路,最後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主要代表作分別是《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鍾錄》、《齋夫自由談》、《教學做合一討論集》、《中國大眾教育問題》、《普及現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等。
陶行知
在陶行知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平民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國農民的識字率一下子上升了二三十個百分點。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經常帶著學生一起種地,大部分的糧食、水果、蔬菜都是自給自足,所以他自己常常以「田漢」自居,就連當時大名鼎鼎的宋慶齡都稱贊他為「萬世師表」。不幸的是,在他55歲那年因為積勞成疾不幸去世。
3. 陶行知的小故事完全版
陶行知小故事
一說陶行知,在中國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按現在的話說,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就英年早逝,憾別人生,的確讓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卻一直在流傳。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就將其制止,並責令其到校長室。陶行知簡單地了解了一下情況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這個學生,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來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說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如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這是兩個看似簡單,但卻是一般的家長和老師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於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誤的孩子和學生身上找出其優點和閃光點。並且善於用他們身上的積極情感克服和戰勝消極情感,充分挖掘其內在誘因,變破壞為創造,變落後為先進。
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它同學學習,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確實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4. 陶行知有多少的小故事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就將其制止,並責令其到校長室。陶行知簡單地了解了一下情況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這個學生,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來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說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如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5. 關於陶行知的主要事跡
由於國民黨反動派阻撓和迫害,育才學校已難以在四川重慶附近生存。1946年4月,陶行知風塵赴赴來到上海。
一方面尋找新的育才學校地址,一方面為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奔走吶喊,他在三個多月內演講一百多次,並積極籌組「中國國際人權保障會」。
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萬國殯儀館擠滿了前來悼祭的群眾。中共代表團的輓聯是:「中國人民教育旗手,民主運動巨星」。1946年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禮堂也舉行陶行知追悼會,毛澤東送的輓詞是:「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5)陶行知32個故事擴展閱讀:
陶行知的主要貢獻: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對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不僅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
細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創新猶如一根金線,貫串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個部分。創新在這里指革除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舊」,創立與社會、歷史進步相符的「新」。
創新還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掙脫教條的束縛,從僵化習慣性思維中走出來的含義。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創新,也表現在培養目標上。
他針對舊教育把培養「人上人」作為目標的現象,指出新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創辦南京安徽公學時就為這所學校提出三個教育目標:研究學問,要有科學的精神;改造環境,要有審美的意境;處世應變,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6. 關於陶行知的小故事300字以內8點之前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里,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裡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裡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庄師范,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裡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1927年,陶行知辦起了曉庄師范學校,開展鄉村教育活動。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武力封閉了這所學校,還通緝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園」,繼續推行中華普及教育運動。
1939年7月,中國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陶行知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為難童創辦育才學校,在普修課外,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兒童,開設音樂、戲劇、繪畫、文學、社會、自然、舞蹈等課,培育人才。這個學校辦得有聲有色,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專門人才。當時政治形勢緊張,經濟非常困難,為了把學校辦下去,陶行知經常要為募集資金四處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艱苦。
盛夏的一天,學生高纓聽說書店到了一些好書,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認識路,就想請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來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驚:先生打著赤膊,臉上、身上流淌著汗水,正在伏案疾書。高纓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來意告訴先生,沒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現在不成。」高纓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時最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也最願意幫助人,今天是怎麼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著晾在窗外的襯衫說:「我很高興陪你去書店,可是我的襯衫還沒有干。過一個小時你再來,好嗎?」高纓望著那還在滴水的白襯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說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興地回去了。
過了一個小時,陶行知穿著還沒干透的白襯衫,笑嘻嘻地來找高纓。高纓還躺在床上生悶氣呢,見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後來,高纓還是想不通,就去問副校長馬侶賢。馬先生說:「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個名人,可是有誰知道,他為了你們這些孩子,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為了堅持辦學,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褲子都送到當鋪去了,換來的幾文錢解決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這也不稀奇呀!」高纓聽著馬先生的話,眼圈紅了,他的耳邊又響起了陶先生上課時講過的話:「為了勞苦大眾,我們吃草也干;為了受苦小孩,我們要飯也干!」他的眼前出現了陶先生和同學們一起喝稀飯,鼓勵大家「勒緊褲帶共度難關」的情景,他彷彿明白了:為了辦學,先生捨得一切。
7. 求所有(至少五個)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
一說陶行知,在中國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按現在的話說,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就英年早逝,憾別人生,的確讓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卻一直在流傳。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這是個看似簡單,但卻是一般的家長和老師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於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誤的孩子和學生身上找出其優點和閃光點。並且善於用他們身上的積極情感克服和戰勝消極情感,充分挖掘其內在誘因,變破壞為創造,變落後為先進。
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它同學學習,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確實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陶行知先生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
陶先生非常善於演講,他的語言幽默風趣,生動形象,誰聽了都會被他深深吸引,為他演講中強大的邏輯力量所折服。在他一生無數次的演講中,有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無窮。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漢大學做的一次演講。那一天,大禮堂里擠得滿滿的,不僅全校師生都來聽,連附近學校的師生和各界人士都聞訊趕來。他們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來一睹他的風采,並聽他說些什麼。
會議開始後,有幾位先生先後上台作了演講。輪到陶行知時,會場上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夾著一個皮包走上了講台。他戴著眼鏡,穿著西服,未曾開口,先向全場掃視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著他,等他開口說話。有的人還打開速記本,准備把陶行知講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並沒有講話。他從包里抓出一隻活蹦亂跳的大公雞。公雞喔喔地亂叫。台下聽眾一個個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葯。接著,陶行知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雞的頭,逼它吃米。雞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塞進去。雞掙扎著仍不肯吃。接著,陶行知輕輕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只見大公雞抖了抖翅膀,伸頭四處張望了一下,便從容地低下頭吃起米來。
這時,陶行知說話了:「各位,你們都看到了吧。你逼雞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裡,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讓它自由自在,它就會主動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會場掃視了一圈,加重語氣說:「我認為,教育就跟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因硬灌給他們,他們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去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麼,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陶行知講完,把公雞裝進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說:「我的話講完了。」便退下場去了。
聽眾們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但只是過了一會兒,會場上便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很多人邊鼓掌邊喊:「好!陶先生講得好!講得好!」
「四塊糖」——陶行知學校管理藝術
陶行知在育才學校的時候,有一個叫王友的學生,是學校中頗有名氣的「孩子王」,經常惹是生非,屢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見王友用土塊砸一個同學,當即制止了他,並叫他放學後到校長室來。放學之後,陶行知從外面辦事回來,遠遠地看見王友在校長室門前徘徊等候,於是,他趕緊把王友請進校長室。
進入校長室後,陶行知從口袋裡掏出一塊糖給他,帶著歉意的語氣說:「這塊糖是獎勵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而我卻遲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長,遲疑地接過糖。這時,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塊糖來遞給他,說道:「這塊糖也是獎勵給你的,是因為我不讓你砸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聽我的話,很尊重我。」這時,王友神態緊張,愈發不安起來。接著,陶行知就像變戲法似的又掏出一塊糖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位同學,是因為他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義感,應該獎勵你啊!」沒想到,陶行知話音剛落,王友竟「哇」地一聲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道:「陶校長,我錯了,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應該對他採取這種方式。」陶行知聽到這里,不禁大笑,隨即掏出第四塊糖來遞給他,高興地說:「為你能正確認識錯誤,再獎你一塊。現在我的糖已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希望你以後改正錯誤,好好地學習,把精力用在課業上」。自此以後,王友同學果然認真學習,團結同學,遵守學校紀律,再也沒有犯過錯誤。
這小小的「四塊糖」,折射出了陶行知高超的批評藝術。當陶行知看到王友站在校長室門前等他的時候,心裡不免為他遵守時間而高興,第一塊糖在表揚他能夠准時來到校長室,也創造出了一種寬松和諧的氣氛,讓王友感覺到校長的慈祥與寬容,拉近了兩者的心理距離。在此基礎上,陶行知沒有正面批評王友,而是抓住他聽話的優點,從「側翼」進一步表揚他,第二塊糖不僅讓王友折服於校長的寬容態度,而且開始自覺地反思他所犯的錯誤,從而真正地認識到錯誤。接著,陶行知依然沒有直接批評他砸人的結果,而是從事情的反面入手,表揚王友砸人的原因,通過表揚王友犯錯誤的良好動機,使王友自然而然地認識到砸人的不良後果,所以第三塊糖不僅使王友完全被校長的人格所征服,並主動承認了錯誤。事情本可以到此結束,但是為了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塊糖進一步激勵他,既表揚他承認錯誤,又教育他以後不要再犯錯誤,從而將批評延伸到王友將來的行為之中。
在整個過程中,陶行知自始至終沒有直接提及王友的錯誤,而是將對他的關心、熱愛與期望融入寬松和諧、幽默詼諧的情景之中,通過循序漸進、啟發誘導、激勵表揚,讓王友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整個批評過程自然流暢,「水到渠成」。陶行知的「四塊糖」的確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批評效果。
「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陶行知的兒子曉光,沒有正規學歷。1940年夏,經朋友介紹,他到成都一家無線電修造廠工作。進廠後,廠方要看他的學歷資格,他拿不出。出於無奈,他寫信給育才學校副校長,請他寄一張曉庄學校的畢業證書來應急。
證明寄來了,沒等曉光交給廠里,父親的急電到了。陶行知在信中嚴厲阻止曉光用此證明,並要他立即將證明寄回。接著又發來了一封快信,信上說:「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張……萬一工作、學習被取消,你還是回重慶來……總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絲毫的妥協。你若記住這七個字,終生受用無窮。望你必須努力朝這方面修養,方是真學問。」信中還附來一張如實反映曉光學歷資格的證明信。
「追求真理做真人」這七個字,體現了陶行知一生求真的精神,也成了曉光的座右銘。
誠實無欺做真人
陶行知向師生提出:教師的任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任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此,他主張在青少年時期必須經常給以「誠實無欺」的教育。聽吧!陶校長在講「斧頭和櫻桃樹」的故事了:「年幼的華盛頓為了要試試手中的斧頭是否鋒利,把父親最心愛的櫻桃樹砍壞了。這件事使得家中的傭工亂成一團,都說今天老爺回家定要大發雷霆。眾傭工正在發愁研究對策時,忽聽到從未有過的皮鞋敲擊地板咚咚作響的腳步聲,果然是老爺回來了。當華盛頓的父親氣呼呼地追查時,華盛頓誠實地低下了頭承認了錯誤。父親頓時怒氣平息,親昵地拍拍華盛頓的小腦袋,贊揚他勇敢承認錯誤是一種英雄行為,說:『這要比一千棵櫻桃樹更有價值。'」
陶校長又朗誦了自己創作的長詩《平老靜還金鐲》:「平老靜,家住在保定。人格最高尚,一品老百姓。夫妻開設肉包鋪,保定人人都相信。但覺本錢不夠大,有個朋友表同情,借了一雙鐲子去押當,包金鐲子裡面卻是銀。除夕拿錢贖出來,銀鐲變成純赤金,這鐲不是原來物,不義之財不可領。可喜大年三十晚,夫妻出門把老闆尋,找著典當老闆把鐲換,不要赤金要包金。……保定包子鋪幾十個,唯獨老靜肉包最出名,老靜並不登廣告,人人心裡自相信。」「誠實無欺」的美德就這樣在陶行知經常不斷的教育下,在學生心裡深深地扎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