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中學時期故事
㈠ 初中學過的泰戈爾作品
《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課中)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 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我暗暗地在那裡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後,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陰,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 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與膝上時, 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裡去了, 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那時便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對岸》(也收入教材中,但我沒有找到)
我渴望到河的對岸去。
在那邊,好些船隻一行兒系在竹竿上;人們在早晨乘船渡過那邊去,肩上扛著犁頭,去耕耘他們的遠處的田;在那邊,牧人使他們鳴叫著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場去;黃昏的時候,他們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這滿長著野草的島上哀叫。
㈡ 泰戈爾童年的趣事
從青少年時起,泰戈爾就有多種體育愛好。
泰戈爾喜歡旅遊,從1890年起,他常常乘船周內游各地,每到一個地方,容他又去作徒步旅行,觀賞各地的景物,風土人情。有時,他也坐下來,聽農民、村婦、泥瓦匠和石匠演唱民間歌謠,或聽他們講述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生活中發生的趣事。
泰戈爾喜歡爬山,常常有人看到,他一個人手撐著鐵尖手杖從一個山頭爬到另一個山頭。爬累了,就在路邊的石頭上坐一坐,偶有行人路過,便和他交談。他什麼都問,什麼都感興趣,也許,這正是一個詩人的本色。
摔跤,也是他喜歡的一種體育鍛煉方式,青少年時,他常常天不亮就趕到摔跤場練習,開始練時,由於技不如人,常常被人摔倒,惹得場邊的觀眾哈哈大笑。但他毫不氣餒,也不在乎別人的嘲笑,馬上爬起來又練。
游泳、打獵、洗冷水浴,都是他常常堅持的體育鍛煉項目。
泰戈爾有時也遇到傷心的事,或種種煩惱,怎樣排遣這些不該有的情緒?一是寫詩。二是演奏樂曲或唱歌。三是走出門去,和人交談,聽他們說說話,講一講有趣的事情,回家時,泰戈爾便忘記了心中的煩惱。
㈢ 泰戈爾小故事
一個古老的小故事 泰戈爾
一個古老的小故事
又要我講故事?不,我再也講不了啦。我實在是疲憊不堪,才思枯竭。請允許我休息片
刻吧?
很難說,到底是誰使我處於這種尷尬境地的。我真不明白,你們為什麼總是這樣三五成
群地圍著我,激勵和期待我。可能是出於你們的天性,也可能是你們對我突然產生了偏愛,
而且還想方設法地保持這種青睞。
可是,人們無聲地、含混不清地交給我的工作,我是難以勝任的。至於能力問題,我既
不妄自菲薄,也不持才自傲。這是因為上蒼把我塑造成不通人性的生靈。沒有賦予我適應人
們贊揚和誇獎的氣質。上蒼的信條是:如果你想潔身自好,那就生活在杳無人煙的地方吧!
我的心靈,也總是渴求找到一個人跡罕至的世外桃園。然而,不知是命運有意地捉弄,還是
無意地安排,偏偏把我拋到這摩肩接踵的人類社會里來了。現在,上蒼在掩面嬉笑。我也想
嘲笑它一番,可是辦不到。
我並不認為,逃跑是可取的辦法。在軍隊中,常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其實是熱愛和平
反對戰爭的。但是,不論是自己糊塗,還是別人誘惑,一旦當了兵,來到戰場,妄想臨陣脫
逃,總是很不光彩的。命運之神對人的安排,並非都是深思熟慮,完美無缺的。可一旦它作
出了決定,人的職責就是服從。
倘若你們想到我這里來,那就來吧!但要尊重我,如果不想來聽,你們再自持清高,唯
我獨尊也為時不晚。人世間,這種情況是司空見慣的。因此,一個「普通的」不太高尚而又
調皮的國王,其隨從也不會完全信賴他的,當然,過分注重榮辱,那也會一事無成。只有拋
棄慾念去工作,才會得到贊譽。
如果你們想聽我講故事,那就來吧!我總會講點什麼的。
什麼勞累呀,靈感呀,我才不去管它呢!
今天,我想起了一個古老的小故事。雖然並不十分精彩,但我想你們會耐心地聽我講完
的。
從前,有一條大河,河邊生長著一片茂密的樹林,在樹林里和河岸邊,住著一隻啄木鳥
和一隻田鷸。那時,大地蟲蛹豐盛,它倆根本不知什麼是飢饉,總是吃得飽飽的,長得腦滿
腸肥。它們頌揚著大地的恩賜,在養育者身上游來盪去。
隨著時光的流逝,大地上的蟲蛹越來越稀少了。
這時,住在河邊的田鷸對棲息在樹上的啄木鳥說:「啄木鳥兄弟,世上許多人都認為這
塊土地年輕肥沃,妖嬈多姿,但是,我看它倒是衰老貧脊,不堪入目。」
「田鷸兄弟,」啄木鳥附和道,「好多人認為,這樹林生機勃勃,優美動人。但在我看
來,它是死氣沉沉,徒有其表。」
於是,它倆決定一起來證實自己的看法。田鷸跳到河邊,用嘴啄那柔軟的污泥,以證明
大地是如何的老朽。啄木鳥用嘴不斷地啄那堅硬的樹干,試圖宣揚樹林的極度空虛。
這兩只頑固的鳥兒,對歌唱藝術天生地一竊不通。因而,當杜鵑一次又一次地預報大地
即將春暖花開,當雲雀反復贊頌樹林晨曦復甦的時候,這兩只飢餓的啞鳥,仍然滿腹牢騷地
堅持自己的見解,無休止地埋怨著。
你們喜歡這個故事嗎?也可能無所謂喜歡不喜歡。不過,這個故事的最大長處就是言簡
意賅。
也許你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因為事實上,它既是最古老的,又是永遠常新
的。很久很久以來,忘恩負義的啄木鳥,就對大地堅定不移的高尚品質,嘮叨抱怨不已。田
鷸對大地豐盛富饒的溫柔美德,也喋喋不休地指責。直到今天,它們還在沒完沒了地埋怨哩!
你們可能會問,故事中有什麼可悲和可喜的事情嗎?有的!既有可悲的,也有可喜的!
可悲的是,盡管大地如此慷慨,樹林如此廣闊,但那渺小的嘴巴,一旦找不到可口的食物,
就會開始惡毒地中傷誹謗。可喜的是,盡管經歷了億萬年,大地依然年輕,樹林仍然茂盛。
如果有誰死亡的話,一定是兩只心懷嫉妒的不幸小鳥,而世界上誰也不會再想起它們。
你們現在明白這個故事的中心意思了嗎?其實,它並不難理解!或許你們年齡再大一點
就會懂得的。
難道這一切與你們毫無關系嗎?
不!這是勿庸置疑的。
㈣ 泰戈爾的童年時的故事
1、他母親去世很早, 父親又經常在外邊旅行.他童年的保護者是幾個男僕, 他們為了免除看護的麻煩, 就把泰戈爾關在一間屋子, 不準自由行動。
有一個僕人, 常常叫泰戈爾坐在一個指定的地點, 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個圓圈, 把他圍起來, 並且嚇唬說, 如果邁出這個圓圈, 就會有危險.幸虧泰戈爾坐的地方靠近窗口, 可以窺視花園的景色, 使他忘卻"囚禁"的痛苦。
2、有一天哥哥去上學, 他不禁哭起來, 鬧著要到學校里去.哭聲使他的目的達到了, 家人把他送進"東方學校".在學校里, 凡是不會背誦功課的兒童都被罰站在木凳上, 兩臂伸開, 手掌上還要堆上石片.泰戈爾厭惡這個學校, 不久就轉入師范學校.他專心讀書, 年終考試得了班上的第一名。
一年以後, 他又進了英國人辦的"孟加拉學校", 雖然沒有碰上什麼特別不如意的事, 可他總覺得那個學校死氣沉沉, 像一座醫院.父親了解他的心情, 並不強迫他去學校, 請人在家裡教他.他跟著老師學習生物學、物理學、幾何學、歷史、音樂以及英國文學等.他讀了不少詩歌, 對詩歌的興趣一天天濃厚起來。
3、泰戈爾的父親為教育好兒子,就以自己的示範作用來影響兒子。每天早晨,父親把泰戈爾叫醒,父子倆一起背誦古詩。早點之後,父親讓泰戈爾坐下來,靜靜地聽自己頌唱經文,然後一塊兒去散步,散步時講各種知識。
回到屋裡,教孩子讀英文。晚上,爺倆又一塊學習,還以天為書,講初級天文知識。泰戈爾的求知慾望越來越濃,父親把家裡的藏書展示給孩子,泰戈爾飽覽名著,寫出了第一部詩劇。
4、1873年初,父親親自主持成人儀式,讓當時年僅12歲的泰戈爾和一個哥哥、一個侄子把頭發剃光,戴上盒耳環,在三樓進行三天祈禱,冥想人生與宇宙的秘密。當時誦讀的《吠陀》(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總集)贊歌,在泰戈爾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優美的韻律和抑揚的音調,使他終生難忘。
5、11 歲那年, 他跟著父親到喜馬拉雅山旅行.火車一路飛馳, 廣闊的田野, 清碧的溪流, 翠綠的樹林, 都從眼前飛奔而過.他們走上山坡, 見花兒在草木中盛開, 瀑布掛在懸崖上。
泰戈爾興奮地登上山頂, 眺望遠處覆蓋皚皚白雪的高峰.他從這個山峰跑到那個山峰, 原來天地是那樣廣闊而又多姿多彩.他縱情喊著、跳著、唱著, 陶醉在大自然的雄渾氣魄和瑰麗景色之中.
(4)泰戈爾中學時期故事擴展閱讀
泰戈爾的幼年經歷: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呢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鍾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並不溺愛。小拉比在加爾各答先後進過四所學校,雖然他對這四所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泰戈爾在文學方面的修養首先來自家庭環境的熏陶。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扳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習課程。他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從13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13歲以後,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
㈤ 泰戈爾的生平事跡
生平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他的父親戴賓德納特·泰戈爾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家中的第14子。
泰戈爾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1878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各級學校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英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榮譽的人。
他反對英國在印度建立起來的教育制度,反對這種「人為」的、完全服從的、死背書、不與大自然接觸的學校。為此他在他的故鄉建立了一個按他的設想設計的學校,這是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的前身。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1941年,泰戈爾在其生日留下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演講《文明的危機》,數個月後與世長逝,享年80歲。
(5)泰戈爾中學時期故事擴展閱讀: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孟加拉語: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在西方國家,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
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文學成就
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他的散文的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
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包括愛國)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印度國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國國歌《金色的孟加拉》都使用了泰戈爾的詩。威爾弗雷德·歐文和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受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枷利》譯成英語,1913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是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的小說多取材於孟加拉河流域,多以抨擊殖民主義統治,斥責封建道德習俗為主題。《太陽與烏雲》、《飢餓的石頭》、《妻子的信》都是永遠受人喜愛的名篇。
世人一致認為長篇小說《沉船》、《戈拉》是泰戈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是孟加拉文最偉大的小說。《沉船》通過青年大學生羅梅西曲折復雜的戀愛、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與爭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間的尖銳矛盾,批判了包辦婚姻以及青年男女婚前不允許見面的陋習。
《戈拉》則通過著力塑造愛國知識分子戈拉的形象,提出了消除宗教偏見,實現各民族解放才是愛國主義的課題。兩部小說所提出的問題,都是當時印度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影響
台灣日據時代詩人王白淵留學日本期間,對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文學及哲學思想產生興趣,同時也對甘地的印度獨立運動、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運動、社會主義運動興致盎然,並且寄予高度的期望。
他分別在1927年撰寫《詩聖泰戈爾》,1930年撰寫《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兩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藝復興與獨立運動,視為亞洲從帝國主義解放的先聲。
王白淵的代表作--日文詩集《荊棘之道》,詩文流露的生命觀、美學觀,以及一些作品的用字遣詞,受到印度詩人泰戈爾「梵我不二」的哲學思想與詩作風格的影響。
㈥ 泰戈爾的故事
20世紀初期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壓迫,經濟上受到剝削,使這個古老國家的人民陷入貧窮、愚昧之中。為了喚醒這個沉睡的巨人,兩位偉人應運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聖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文化巨匠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 泰戈爾多才多藝,才華超人。既是作品浩繁的文學藝術大師、學識淵博的哲人、成就卓著的社會活動家,也是銳意革新的教育家。他一生所有的貢獻,不但在印度歷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而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泰戈爾在印度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他最突出的天才的表現,恐怕就是他驚人的創作量了。他12歲開始寫詩,在60餘年的筆耕生涯中,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詩歌上千首,歌詞1200餘首,並為其中大多數歌詞譜了曲; 中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200多篇,戲劇38部,還有許多有關哲學、文學、政治的論文及回憶錄、書簡、游記等;此外還創作了2700餘幅畫。他給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一筆異常豐富的文化遺產。 1913年,「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篇;這些詩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並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便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泰戈爾被瑞典文學院授予該處度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最高榮譽,成為第一個獲得這項殊榮的亞洲作家。漫長的55年後,日本的川端康成長又一次奪取這一桂冠。泰戈爾因此而蜚聲世界。 他的詩歌體裁和題材豐富多彩,清新雋永;小說格調新穎、感染力強;戲劇種類繁多,富於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纏綿、或威武雄壯,不拘一格。在人們的印象中,泰戈爾是以偉大的「歌手與哲人」的雙重身份出現的。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西孟加拉的加爾各答,1861年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誕生在那裡。 泰戈爾世家和拉比的童年 泰戈爾家庭原姓塔克爾(孟加拉人的尊稱,意為「聖」),泰戈爾是它的英文變稱。羅賓德拉納特的祖父德瓦卡納特「王子」。同時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流,當時許多進步人士的改革運動都得到他有力的支持。 這位「王子」的繼承人德本德拉納特不同於父親的熱衷社交,他性格內省慎思,潛心於哲學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他兼具三種不同的氣質:對宗教的篤信,對藝術的敏感,對實際工作的精明善斷。對名氣更大的兒子,他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 他的溫文爾雅、尊貴大方, 博得了「瑪哈希」(意為「大聖人」)的美稱。 德本德拉納特有個龐大的家庭。他擁有15個子女。女兒婚後,女婿也長住於他家的。此外,還有一些親戚和眾多仆從。子女勻是在充分的自由和嚴格的家教、對宗教的虔敬與對美妙生活的享受緊密結合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這個家庭繼承了父親所熱愛的印度文化傳統,又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常舉行哲學和宗教討論會、詩歌朗誦會,經常演戲, 還有不時安排的音樂會。 著名詩人、演員、音樂家和學者常常成為座上客。「瑪哈希」讓子女們自由發展各自的特長,充分發表各自的見解而不加限制,態度極開明。羅賓德拉特就降生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在他的性格形成時期,從這個環境中飽吸了智慧和美的養份,「印度文藝復興的急流潮湧從他的四周澎湃而過」。 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被大家昵稱為「拉比」的羅賓德拉納特成為每個家庭成員鍾愛的對象。但他並不受互溺愛,恰恰相反,這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十分簡朴。鞋子和襪子要在兒女們長到10歲時才按宗教法規批准穿用。拉比在中爾答進過4所學校, 但他都不喜歡。他厭惡那種無視個性的教育制度,厭惡遠離自然的、牢籠般的教室,對教師的敵意態度和野蠻體罰更不能容忍。他喜歡的是校外的花園、池塘、春天和白雲。後來他還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在孟加拉學院讀書,但都沒有完成學業。他後來致力於教育革新,與此不無關系。 相形之下,他的家庭給他的熏陶是極明顯的。拉比豐富的歷史、文學和科學知識都源自於父兄。泰戈爾家族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和復興孟加冬天文藝具有很大貢獻。長史德威金德拉納特才華出眾,是詩人和哲學家,曾向印度介紹西方哲學。另一位史長薩迪延德拉納特是進入英屬印度行政機構的第一個印度人,懂多種語言,翻譯出版了許多梵文和孟加拉文古典著作。姐姐斯瓦納庫瑪麗是第一位用孟加拉文寫小說的女作家。五哥喬蒂林德拉納特成為一位音樂家、戲劇家、詩人和新聞記者。他長拉比13歲,對拉比的才幹十分賞識並予以鼓勵,還通過創辦文學雜志《婆羅蒂月刊》直接引導拉比走上文壇。 另外,喬蒂林德拉納特的妻子卡丹巴麗·黛薇,是一位豐姿綽約、優雅寬厚的女性。她在拉比身上傾注了深深的愛,給他布置出一個精美優雅的環境。她幾乎成了拉比理想中的人物,兩人之間有一種羅曼蒂克的眷戀。拉比就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度過一生中最愉快安適的日子。
㈦ 泰戈爾青春時代的故事
。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大中小學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美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1901年,泰戈爾在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所學校在1912年發展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
1905年,泰戈爾投身於民族獨立運動,創作了《洪水》等愛國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為今日印度的國歌。1910年,泰戈爾發表長篇小說《戈拉》。1916年,發表長篇小說《家庭和世界》,熱情歌頌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精神。1912年,泰戈爾以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金。1913年發表為人們所熟知的《飛鳥集》和《園丁集》。1924年曾來過中國,泰戈爾回國後,撰寫了許多文章,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泰戈爾的一生是在印度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年代中度過的。祖國的淪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爾的心靈深處,愛國主義的思想一開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來。他雖然出身於富貴家庭、生活在矛盾錯綜復雜的社會里,但他的愛憎是分明的,創作思想是明確的,始終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獨立運動高潮時,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殖民統治,並高唱自己寫的愛國詩歌領導示威遊行。他還曾堅決拋棄英國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權。印度人民尊崇他、熱愛他,稱他為詩聖、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靈魂。
泰戈爾不是個狹隘的愛國主義者。他對於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的各國人民一貫寄予深切的同情,並給予有力的支持。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曾多次出國訪問,並與世界各國文化名人一起組織反戰的和平團體。30年代,當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泰戈爾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聲疾呼:「在我離去之前,我向每一個家庭呼籲——准備戰斗吧,反抗那披著人皮的野獸。」這位舉世聞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漫長的六十多年創作生涯里,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一百餘篇短篇小說,二百多個劇本和許多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文以及回憶錄、游記、書簡等。其中1921年問世的著名詩集《吉檀迦利》,使泰戈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故事詩》和《兩畝地》是印度人民喜聞樂見、廣為傳誦的不朽詩篇。膾炙人口的《喀布爾人》、《素芭》和《摩訶摩耶》均為世界短篇小說的傑作。《贖罪》、《頑固堡壘》、《紅夾竹桃》等都是針對當時印度社會現實予以無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戲劇劇本。
㈧ 泰戈爾的生平事件
1861年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
泰戈爾在這樣一個文壇世家環境的薰陶下,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散文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才華橫溢的泰戈爾從小就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1878年,他遵父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後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 1880年回國,專事文學創作。 1884年,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田產。 泰戈爾
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大中小學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美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1901年,泰戈爾在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所學校在1912年發展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
1905年,泰戈爾投身於民族獨立運動,創作了《洪水》等愛國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為今日印度的國歌。
1910年,泰戈爾發表長篇小說《戈拉》。
1916年,發表長篇小說《家庭和世界》。
1912年,泰戈爾以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1913年發表為人們所熟知的《飛鳥集》和《園丁集》。
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曾多次出國訪問,並與世界各國文化名人一起組織反戰的和平團體。 30年代,當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泰戈爾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聲疾呼:「在我離去之前,我向每一個家庭呼籲——准備戰斗吧,反抗那披著人皮的野獸。」
1941年,泰戈爾與世長辭,享年80歲。
㈨ 初中我們學過泰戈爾的文章有哪些
人教版里,七年級上」24課散文詩兩首「中有一篇《新月集》中的《金色花》,原文是:
金色花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
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
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
我暗暗地在那裡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後,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
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
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
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與膝上時,
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紙船》(選自《新月集》)也進入課本了,但不知道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書,原文是:
紙 船
我每天把紙船一個個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寫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紙船上。
我希望住在異地的人會得到這紙船,知道我是誰。
我把園中長的秀利花載在我的小船上,
希望這些黎明開的花能在夜裡被平平安安地帶到岸上。
我投我的紙船到水裡,仰望天空,看見小朵的雲正張著滿鼓著風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麼遊伴把這些船放下來同我的船比賽!
夜來了,我的臉埋在手臂里,夢見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帶著滿載著夢的籃子。
以上的詩歌全是由鄭振鐸翻譯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㈩ 關於泰戈爾小時候的故事
1、他母親去世很早, 父親又經常在外邊旅行.他童年的保護者是幾個男僕, 他們為了免除看護的麻煩, 就把泰戈爾關在一間屋子, 不準自由行動。
有一個僕人, 常常叫泰戈爾坐在一個指定的地點, 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個圓圈, 把他圍起來, 並且嚇唬說, 如果邁出這個圓圈, 就會有危險.幸虧泰戈爾坐的地方靠近窗口, 可以窺視花園的景色, 使他忘卻"囚禁"的痛苦。
2、有一天哥哥去上學, 他不禁哭起來, 鬧著要到學校里去.哭聲使他的目的達到了, 家人把他送進"東方學校".在學校里, 凡是不會背誦功課的兒童都被罰站在木凳上, 兩臂伸開, 手掌上還要堆上石片.泰戈爾厭惡這個學校, 不久就轉入師范學校.他專心讀書, 年終考試得了班上的第一名。
一年以後, 他又進了英國人辦的"孟加拉學校", 雖然沒有碰上什麼特別不如意的事, 可他總覺得那個學校死氣沉沉, 像一座醫院.父親了解他的心情, 並不強迫他去學校, 請人在家裡教他.他跟著老師學習生物學、物理學、幾何學、歷史、音樂以及英國文學等.他讀了不少詩歌, 對詩歌的興趣一天天濃厚起來。
3、泰戈爾的父親為教育好兒子,就以自己的示範作用來影響兒子。每天早晨,父親把泰戈爾叫醒,父子倆一起背誦古詩。早點之後,父親讓泰戈爾坐下來,靜靜地聽自己頌唱經文,然後一塊兒去散步,散步時講各種知識。
回到屋裡,教孩子讀英文。晚上,爺倆又一塊學習,還以天為書,講初級天文知識。泰戈爾的求知慾望越來越濃,父親把家裡的藏書展示給孩子,泰戈爾飽覽名著,寫出了第一部詩劇。
4、1873年初,父親親自主持成人儀式,讓當時年僅12歲的泰戈爾和一個哥哥、一個侄子把頭發剃光,戴上盒耳環,在三樓進行三天祈禱,冥想人生與宇宙的秘密。當時誦讀的《吠陀》(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總集)贊歌,在泰戈爾心裡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優美的韻律和抑揚的音調,使他終生難忘。
5、11 歲那年, 他跟著父親到喜馬拉雅山旅行.火車一路飛馳, 廣闊的田野, 清碧的溪流, 翠綠的樹林, 都從眼前飛奔而過.他們走上山坡, 見花兒在草木中盛開, 瀑布掛在懸崖上。
泰戈爾興奮地登上山頂, 眺望遠處覆蓋皚皚白雪的高峰.他從這個山峰跑到那個山峰, 原來天地是那樣廣闊而又多姿多彩.他縱情喊著、跳著、唱著, 陶醉在大自然的雄渾氣魄和瑰麗景色之中。
(10)泰戈爾中學時期故事擴展閱讀
泰戈爾個人生活
泰戈爾的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財運亨通,成為柴明達地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在當時積極贊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
他的父親對吠陀和奧義書頗有研究,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義傾向,由於與社會上的傳統習俗格格不入,被習慣勢力祝為沒有種姓的外化之人。
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爾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就是在這個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輩中頗出了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由於生長在這樣一個印度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因而泰戈爾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
其創作多取材於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愚昧落後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沖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