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龐涓拜師的故事
⑴ 龐涓與孫臏的故事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龐涓後來出仕魏國,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孫臏到魏國後,龐涓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
齊國使者覺得孫臏不同凡響,於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龐涓也在馬陵之戰被殺。
拓展資料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龐涓(?—前341年),戰國初期魏國名將。相傳與孫臏同拜於隱士鬼穀子門下,因嫉妒孫臏的才能,恐其賢於己,因而設計把他的膝蓋骨颳去。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次年齊救韓,採用孫臏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龐涓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中伏大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說被亂箭射死),史稱馬陵之戰。
⑵ 孫臏與龐涓的故事
龐涓與孫臏為同窗,二人一起拜師學習兵法。龐涓後來出仕魏國,擔任了魏惠王的將軍,但是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
孫臏到魏國後,龐涓嫉妒他的才能,於是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當齊國使者出使至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時,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齊國使者,用言辭打動了他。
齊國使者覺得孫臏不同凡響,於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逃奔到齊國的孫臏得到了田忌的賞識,於是他寄居於田忌門下擔任門客。
孫臏與龐涓的故事記載於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孫臏與龐涓的師傅是鬼穀子的說法來源於明末小說家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和末清初時人吳門嘯客《孫龐鬥志演義》等歷史小說
(2)孫臏龐涓拜師的故事擴展閱讀:
孫臏的軍事思想
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於《孫臏兵法》。在戰爭觀方面,孫臏主張重視、慎重地對待戰爭。他強調戰爭是國家政治生活中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只有以強有力的武力作為保障,才能夠使國家安定、富強。但是他反對窮兵黷武,指出作戰勝利能夠挽救瀕臨滅亡的國家但戰敗也同樣會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戰必然會滅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須慎重地對待戰爭,不可不用也不可濫用。
孫臏主張積極地做好戰爭的准備工作來獲得勝利,這樣才能做到以戰爭抑制戰爭。他指出政治和經濟條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礎,「強兵」必先「富國」,只有具備強有力的政治和經濟作為後盾才能做到「事備而後動」。他又指出民心軍心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戰爭必須順應民心軍心,要做到「得眾」、「取眾」。
⑶ 龐涓與孫臏的故事有誰
有齊國使者和田忌
龐涓陷害同門:
孫臏到魏國後,龐涓嫉妒他的才能,於是捏內造罪名將孫臏處容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當齊國使者出使至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時,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齊國使者,用言辭打動了他。
齊國使者覺得孫臏不同凡響,於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逃奔到齊國的孫臏得到了田忌的賞識,於是他寄居於田忌門下擔任門客。
(3)孫臏龐涓拜師的故事擴展閱讀
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
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將領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將領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⑷ 孫臏和龐涓鬥智的故事
孫臏與龐涓鬥智的故事,當屬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但均以龐涓失敗而告終,最終還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1、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魏將龐涓統兵攻趙,一路長驅無阻,直抵趙都邯鄲,齊國決定救趙,拜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孫臏審慎把脈戰局,指出應「批亢搗虛」,提出要「圍魏救趙」。稍後齊佯攻平陵示弱,主力卻奔襲魏都大梁。經過喋血鏖戰,龐涓攻克邯鄲,卻又被迫回師,解救大梁險情,但歸途到桂陵時,遭到齊軍的伏擊,龐涓率殘兵敗將,狼狽逃回到魏國。
2、馬陵之戰
公元前340年,魏將龐涓舉兵攻韓,韓國岌岌可危,哀求齊國救援。孫臏再獻奇謀,既許齊必救韓,卻又隔岸觀火,待韓魏疲憊時,突然猛攻魏國。龐涓不敢戀戰,急率魏軍主力,回師殊死決戰。孫臏因勢利導,以強示弱,以減灶誘敵,在馬陵預伏重兵,並將一棵大樹剝掉樹皮,用黑煤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下」。
時值深秋黃昏,龐涓狂追至此,隱見文字模樣,於是燃火觀瞧,熊熊火光之下,龐涓既看清了文字,也看到如蝗弩箭。他仰天長嘆,自刎於樹下。10萬魏軍全部覆滅,國勢由此一蹶不振。
龐涓死得其所。他內心狹隘陰暗,缺失為將胸襟;他性格傲慢輕狂,缺少為將膽識。隨著孫龐鬥智終結,魏國的強國夢想,畫上了殘破句號。自此魏國再也無力擴張,戰國進入秦齊並霸階段。
(4)孫臏龐涓拜師的故事擴展閱讀
1、孫臏
孫臏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2、龐涓
戰國初期魏國名將。相傳與孫臏同拜於隱士鬼穀子門下,因嫉妒孫臏的才能,恐其賢於己,因而設計把他的膝蓋骨颳去。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次年齊救韓,採用孫臏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龐涓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中伏大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說被亂箭射死),史稱馬陵之戰。
⑸ 求孫臏斗龐涓的故事簡短些不要太長我要做歷史手抄報
一、桂陵之戰
公元前353年,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都城邯鄲,邯鄲危急萬分,於是趙國派出使者,向就在東邊的齊國求救。齊威王也是一個有危機感的國君,怕魏國滅了趙國以後,下一個就輪到自己,於是派田忌為大將,派孫臏為軍師,率領齊國軍隊去救援趙國。
田忌和孫臏揮師向西,直接殺向了魏國的國都大梁,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於是,魏惠王緊急調派龐涓殺回大梁,擊退齊軍。這邊龐涓已經攻克了邯鄲,聽到魏惠王的調令,趕緊往回趕。在桂陵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長垣附近,兩軍相遇,一邊是准備充分的齊軍,一邊是拋棄了輜重,日夜奔襲而疲憊的魏軍,一仗下來,魏軍大敗。
二、馬陵之戰
公元前342年,魏軍攻打韓國。韓王拿出幾座城池作為條件,請求齊國幫助御敵。齊王於是派出田忌、田嬰、田盼三員大將做統帥,派孫臏做軍師,出戰魏國。這次,孫臏還是去攻打魏國國都大梁,出征韓國的龐涓,被整得叫苦不迭,只好又火速行軍,趕回魏國。
這次,孫臏誘敵深入。兩軍剛一接觸,齊軍就開始撤退,於是,龐涓領著魏軍開始追擊齊軍。孫臏吩咐軍士,第一天只許埋一萬多口給士兵煮飯的灶,第二天跑到另一個地方駐營之後,就要減少一半的灶,只許埋五六千口,第三天,又到了另一個地方以後,只許埋昨天的一半,也就是兩三千口灶了。而且,每天出發的時候,有計劃的丟掉一些輜重,讓龐涓和魏軍以為齊軍已經潰不成軍。
雙方到了一個叫馬陵道的對方,也就是山東臨沂的境內,在這個地方,有一條山谷,是必經之路。於是,孫臏就指揮士兵在這里設下重重埋伏。輕敵的龐涓,根本沒有細想,帶著部隊就追進了孫臏的伏擊圈,結果可想而知,魏軍被齊軍殺得一塌糊塗,困在山谷里的龐涓,知道要沖殺出去是不可能了,又怕落到孫臏手裡生不如死,又氣又怒之下,一劍就抹了自己的脖子。
(5)孫臏龐涓拜師的故事擴展閱讀:
孫臏和龐涓都是鬼穀子門下,本是同窗,龐涓覺得孫臏各方面的才能和謀略都在自己之上,如果以後孫臏也來投奔魏國,自己大將軍的位置就保不住了,便設計把孫臏騙到魏國,然後扣上一個罪名,把孫臏的膝蓋骨削了。孫臏之前不叫這個名字,叫孫伯靈,受了臏刑以後,才改叫孫臏。
孫臏因裝瘋逃過一劫,後被齊國使臣所救,來到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在唐德宗時期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到了宋徽宗時期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⑹ 孫臏龐涓故事簡略
史載,孫臏和龐涓同為我國春秋時期軍事家。二人幼年共同從師於鬼穀子。後因龐涓陰險狡詐,嫉賢妒能,乘勢挖去孫臏膝蓋。
孫臏被致殘後,發憤鑽研,最終寫成《孫子兵法》傳世。而龐涓則落下殘害同窗好友的罵名。
相傳鬼穀子宅就在陽城東北一公里處,這里至今流傳著孫龐求學時鬥智的故事。
百擔有餘:
傳說孫臏、龐涓在陽城鬼谷宅跟老師學藝時,老師為了測試兩個弟子的智商,便把二人叫至跟前說:「爾等跟我學藝三年,學業大有長進,明日考試。你們各備斧頭一把上山砍柴。每人百擔有餘,看誰先砍夠」。
次日天不亮,龐涓就持斧上山,拚命地砍呀砍。直到紅日西墜,月上東山。第三天又砍,第四天又砍……砍了又運,總算把百擔柴運下山來。
孫臏則是天天都睡到日上三竿,才慢慢悠閑地起床。吃了早點,辭別老師,持斧上山。上山之後,又找個避風向陽的地方讀一陣書,睡一會兒覺。直到太陽落山時,才動手砍了幾枝。最後砍了一條扁擔,將兩小捆柴火挑下山來。
驗收柴火時間到了。鬼穀子走到二人柴垛跟前,龐涓指著大堆柴火說:「請老師查點,足足一百擔有餘」。
鬼穀子清點後,結果只有百擔而無有「余」。
他又問孫臏:「你的呢」?
孫臏把一根扁擔兩捆柴火指給老師。
老師問:「這怎麼能夠呢」?
孫臏拿起扁擔說:「老師,這是柏木扁擔,抵了百擔之數。這兩捆柴火又全是榆樹枝,豈不是百(柏)擔有餘(榆)了嗎」?
老師聽後點點頭說:「嗯,有道理,有道理,很好,很好」。
(6)孫臏龐涓拜師的故事擴展閱讀:
孫兵龐涓最後一戰——馬陵之戰: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舉行會盟。之後,魏國以韓國沒有前來赴會為借口,興兵討伐韓國,在梁、赫擊敗韓軍。韓昭侯向齊國求救。
齊相鄒忌認為不應救韓。田忌則提出,如果不救韓國,則韓國很快歸附魏國,使得魏國實力更強。這樣對齊國不利,所以他主張盡快援救韓國。
而孫臏則認為,韓國現在還有力量與魏國抗衡,而且魏軍士氣正旺,不如先答應韓國,讓其奮力抵抗牽制魏軍,等到魏軍實力被削弱時再出擊救援。
齊威王聽從了孫臏的建議,等到韓軍接連五次戰斗中都失利,魏軍也被拖累得疲憊不堪時,才於第二年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大舉發兵援救韓國。
齊軍仍然採用了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率軍從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經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軍隊抵達與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誘使魏軍返回救援,以解韓國之圍。魏惠王嫉恨齊國干涉魏國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韓國的兵力。
他動用全國的力量想打敗齊國的軍隊。魏惠王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10萬大軍,向東迎擊齊軍。龐涓想一洗桂陵之戰的恥辱,又依仗自己的強大兵力,想與齊軍速戰速決。
孫臏看到魏軍來勢洶洶,而且與敵軍兵力相差懸殊,決定智取,不與敵軍正面直接接觸。所以他建議田忌用欲擒故縱的計謀,引誘龐涓中計。
田忌採納了他的計策,於是下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軍。馬陵在鄄邑北面60華里的地方,那裡密林溝壑,道路曲折,非常適合設置伏兵。
孫臏又建議士兵在第一天挖供給10萬人吃飯的灶坑,第二天減少到可供5萬人吃飯的,第三天再減少到可供3萬人的。龐涓勘察後非常高興,認為齊軍膽小,已經有一半以上士兵逃走了,就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在後面加緊追趕。
傍晚時分,他帶兵追趕到馬陵一帶。齊軍的伏兵萬箭齊發已使得魏軍進退維谷,陣腳大亂,傷亡無數。龐涓知道自己在劫難逃,拔劍自刎。
齊軍乘勝追擊,正好太子申率領的後續大軍趕到。秦軍俘虜了太子申,取得全面勝利。歷史上稱這次戰役為「馬陵之戰」,這一戰中所用的計策被稱為「減灶之計」。
此戰後,魏國實力逐漸轉向衰落,孫臏也因為這一戰而揚名天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臏
⑺ 孫臏和龐涓的故事
戰國時期,世外奇人鬼穀子有兩個得意弟子,一個是孫子,另一個是龐涓。龐涓先於孫臏出山,鬼穀子將失傳的《孫子兵法》獨傳於孫臏。龐涓率魏國大軍在方城與楚國軍隊相持不下。孫臏引用《孫子兵法》獻"上屋抽梯"之計,龐涓大敗楚軍。
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笑裡藏刀"栽贓孫臏,孫臏被處以臏型。龐涓的謀士公孫閱為得到美女鍾離秋,把龐涓陰謀告訴了孫臏。孫臏"假疾不癲",將抄錄的兵法全部燒毀。鍾離秋盼望孫臏不是真瘋,向孫臏傾吐真情,孫臏仍瘋癲不已,暗中監視孫臏的寵涓因此信以為真。
鍾離秋的姐姐鍾離春得各孫臏裝瘋的真情後隻身來到孫臏的家鄉齊國,請求齊國大將 軍田忌解救孫臏。田忌派門客禽滑前往魏國,孫臏在禽滑的幫助下,"金蟬脫殼"逃離魏國。
田忌愛馬,下重賭和齊王賽馬,孫臏用"李代桃僵"之計使田忌獲勝。田忌將孫臏的計策告訴了齊威王,齊威王重用孫臏。孫臏指揮齊國軍隊,"圍魏救趙","擒賊擒王","以逸待勞"三敗龐涓。
龐涓派公孫閱潛入齊國,公孫閱利用鄒忌"無中生有",使田忌和孫臏失去兵權;然後,"借刀殺人",田忌、孫臏險些喪命楚國。龐涓"趁火打劫"逼孫臏抄錄《孫子兵法》;孫臏在鍾離春的幫助下,"瞞天過海"回到齊國。龐涓和楚王聯合逼齊國交出孫臏,禽滑"偷梁換柱"協助孫臏和鍾離春經楚國逃往韓國。
龐涓邀請韓國在成周會盟,"假途伐虢",乘韓國不備,佔領韓國北京戰略重鎮成皋。孫臏"聲東擊西"奪回成皋;然後用"空城計"詐退增援成皋的魏國先頭部隊。龐涓圍困成皋,迫孫臏就範,韓軍"樹上開花",虛張聲勢,打破龐涓的圍困。龐涓意欲與韓軍一戰決勝負,孫臏"拋磚引玉",重創魏軍,龐涓被迫撤軍回國。
齊威王臨終前悔恨錯待田忌和孫臏,囑咐太子一定請回孫臏。公孫閱挑撥公子效師爭奪王位,舉失叛亂。龐涓"混水摸魚",佔領了齊國的數座城池。太子繼位,是為宣王,齊宣王請孫臏回國,韓王不放孫臏,孫臏"暗渡陳倉",為韓王攻克上黨,然後經趙國,返回齊國。
公孫閱用"美人計"迷惑齊宣王,宣王不理朝政,朝中大夫一時不知所措。鍾離春裝做女僕進宮,用了隱語勸說齊王。齊王欲娶鍾離春為後,鍾離春為了齊國,不得不暫時拋棄自己和孫臏多年的情感,"反客為主"做了齊國王後。宮中美女不甘心自己的失寵,採取種種手段引誘宣王,鍾離春"指桑罵槐",殺美女,整治後宮。孫臏藉此用"連環計"先除掉公孫閱,然後逼鄒忌辭去相國。
孫臏"遠交近攻"聯絡秦國,奪回邊城。"調虎離山""欲擒故縱"除掉公子郊師。龐涓"借屍還魂",讓一個貌似郊師的人,借郊師之名,糾集余黨,東山再起。孫臏"釜底抽薪""順手牽羊""關門捉賊",活捉假郊師,平息叛亂。
龐涓為調孫臏到魏國決戰, 派禽滑將出兵救韓的消息告訴韓王。韓國拚命抗敵,魏韓兩國一時相持不下。孫臏率齊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龐涓率軍回國,迎擊齊軍。深入魏國腹地的孫臏,在撤退途中,逐漸養活做飯的軍灶。龐涓以為齊軍懼怕魏軍,逃兵數量增多,帶精兵日夜兼程追趕孫臏,在馬陵道中了孫臏的埋伏。萬箭這下,龐涓無路可逃,自殺身亡。孫臏所用的最後的一計便是"走為上計"。
孫臏打敗龐涓,悄然離去,留下兩部兵法,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他自己寫的《孫臏兵法》。
⑻ 龐涓和孫臏的故事
孫臏和龐涓分別是齊國人和魏國人,拜師路上偶遇,並結為兄弟,同拜師鬼穀子學藝,學習兵法,孫臏和龐涓兩人性格卻不相同,孫臏為人善心實在,龐涓為人險惡人心狠,學藝中聽到魏國正在招賢納士,龐涓覺得機會來了,自己學的東西足可以獨當一面,可以得到高官厚祿和國王的賞識。
龐涓走後,在魏國當了軍師,後孫臏又學得鬼穀子的孫子兵法和孫武子的兵書十三篇,後經墨子之徒秦華禮推薦給魏國,和龐涓一同做軍師,龐涓寫信請孫臏來魏國。
後來發現孫臏比自己的才華高,便心生惡意,設計謀害孫臏,使得孫臏膝蓋骨被挖掉,並想把兵書十三篇得到手後,便將其除掉,後被孫臏察覺,腿跑不了便用兵不厭詐之計「裝瘋「」忍辱負重拖延時間。
後被秦華禮等人救出魏國,趕奔齊國,後孫臏在馬嶺道用兵,龐涓中計,拔劍自刎,也是個罪有應得。
(8)孫臏龐涓拜師的故事擴展閱讀
兩人相爭
孫臏謙虛勤奮,深悟兵法真諦,又純樸厚道;龐涓則生性奸詐,僅得兵法皮毛,又貪戀功名。後來,孫龐同投魏國,皆輔佐魏惠王。龐涓嫉賢妒能,唯恐失去寵信,於是設計陷害孫臏,孫臏慘被剔骨黥面。
龐涓還以巧言蒙蔽,欲騙孫臏所學兵書。幸虧童僕實情相告,孫臏才如夢方醒,佯裝瘋癲,保全性命。後得齊使搭救,僥幸逃到齊國.
田忌賽馬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詳。孫臏僅略施小計,已讓齊威王折服。當時天下大局,魏國經文侯革新,正崛起於三晉大地;齊國任鄒忌為相,逐漸復甦昔日鋒芒。齊魏直接交鋒,已經不可避免。不久,一場同窗間的恩怨,藉助齊魏爭鋒背景,演繹出了孫龐鬥智。
龐涓死得其所。他內心狹隘陰暗,缺失為將胸襟;他性格傲慢輕狂,缺少為將膽識。隨著孫龐鬥智終結,魏國的強國夢想,畫上了殘破句號。自此魏國再也無力擴張,戰國進入秦齊並霸階段。
⑼ 孫臏與龐涓的故事簡介縮短
陷害同門
龐涓出仕魏國,擔任魏惠王的將軍,但是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回上孫臏,於答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孫臏到魏國後,龐涓嫉妒他的才能,於是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
當齊國使者出使至魏國首都大梁時,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齊國使者,用言辭打動了他。齊國使者覺得孫臏不同凡響,於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
(9)孫臏龐涓拜師的故事擴展閱讀
孫臏成為齊國的軍師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
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