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音樂家的故事100字
1. 我要一個音樂家的故事,大約100字左右
童年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鋼琴鍵盤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我行我素
貝多芬不願做一個客廳里的寵兒,他寧願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己意進進出出、起床、穿衣和吃東西。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為房間里的瑣事瞎忙。有一次,為了空氣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戶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發生糾葛,總是不斷地搬家。每當他處於創作高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像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致他甚至不願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乾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由於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為四個公寓付房租。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他雖然掙了不少錢,可總是沒有多少積蓄的原因吧!
雙耳失聰
當他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耳朵越來越聾時,他幾乎絕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比聽不見他喜歡聽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聲音更不幸的事情嗎!起初,只有威格勒醫生和斯蒂芬.馮.勃羅伊寧等幾個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棄到各王宮去聽他如此喜愛的歡快的音樂會,他怕人們注意到他的耳聾,以為一個聽不見聲音的音樂家是寫不出好作品來的。不!他想起他想寫的一切音樂,「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也許對他來說,在耳聾的時候創作音樂並沒有別的音樂家那麼難。在他看來,音樂不僅是用迷人的聲音安排各種主題或音型,它也是表現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種語言。
貝多芬的作品風格
貝多芬是音樂最高級的建築師,他的天才在奏鳴曲-交響曲的思想結構形式中得到了表現。他的速記本顯示出他構想的樂思是怎樣一步步地最後形成的,也顯示出他將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時付出了多麼艱卒的勞動。
貝多芬繼承了海頓和莫扎特的奏鳴曲式,並把它改造成龐大的結構適於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樂章的規模擴大了,特別是擴大了尾聲。他向海頓和莫扎特一樣,把展開部看作是奏鳴曲式的動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題為擴展和發展提供了無限的機會,它們以猛烈的力量和氣勢展開。慢樂章在貝多芬手中具有贊美詩的特點,體現了貝多芬式的悲愴。他把小步舞曲樂章變為諧謔曲樂章,成為具有節奏動力的樂章,情緒從「縱情大笑」到神秘的和驚奇的。他把終曲擴大,成為在規模和意境方面與第一樂章相仿的一個樂章,使交響曲在凱旋中結束。
在貝多芬的藝術中,鋼琴曲占據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鳴曲,無論是對業余的鋼琴家還是對音樂會獨奏家來說,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被恰當地稱為是鋼琴家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力度的對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區的對置、切分音以及強有力的漸強都是貝多芬鋼琴風格的基本特徵。他對主題變奏曲的愛好也很有特點,在這方面他是一個高明的建築師,他運用無窮盡的思想把最簡單的素材建造成高聳雲天的大廈。
貝多芬認為交響樂是向人類致詞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響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戲劇。它們以席捲一切和激動的氣勢肯定了生活。在《第三交響曲(英雄)》中,貝多芬的風格成熟了。這個作品最初是題獻給拿破崙的,他認為拿破崙是革命精神和人類自由的體現。當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傳來時,貝多芬對他不報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從剛剛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題有獻詞的一頁,改寫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而作」。
人們普遍認為第五交響曲是交響樂的原型,它具有一部交響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響曲在多方面的感染力可與之匹敵。第九交響曲奏出了貝多芬最後期的深刻音調,它的終曲中,由人聲唱出了席勒那著名的《歡樂頌》,那是響徹雲霄的時代預言。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裡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裡,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憑偶爾出生得來的。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也許實際情形比資料所載的更為暴烈,但貝多芬的朋友們設法把事情掩蓋過去。魏格勒資料庫中的《魏格勒和布魯林家族的朋友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沒有奧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場,恐怕免不了發生毆斗,貝多芬已經舉起一張椅子准備向里奇諾夫斯基親王迎頭痛擊,因為貝多芬躲在房間里拴上門,親王卻把門撞開。幸虧奧普斯多夫擋在他們兩人之間。」吵架的起因是貝多芬拒絕里奇諾夫斯基為他召晚宴的幾個法國軍官演奏。
但貝多芬愛他們;他說過一些話,顯示他心裡對他們的感激,但這種感激並不授權任何人干涉他的自由。
2. 關於有名音樂家的故事 100字求大神幫助
《 慰問演奏》 波蘭小提琴家亨利·舍林格去年到英國演出,下榻的一家飯店忽然失火。回他抓起他的答名貴小提琴同其他旅客一起逃了出來。但是到飯店外的草坪上,他卻奏起小提琴來安慰因火警而受驚的人們。下午四點鍾,火被撲來了。他收拾起小提琴上樓去睡覺去了。 勿違規章 著名的大提琴家赫爾紹爾決定利用一下坐火車的時間,他在卧車的單間里把大提琴從琴套里拿出來開始練琴。在過道里的列車員開了單間的門說道:「您拉琴吧,我不打攪您,可是別向人家討錢,這是違犯規章的。」
求採納
3. 急求音樂家生平故事100字左右,好的加分
1707年,亨德爾在不被人知的情況下游歷威尼斯。到達後不久,他應私人朋友之邀參加一個蒙面舞會。但亨德爾不擅跳舞,便坐下彈鋼琴。正值義大利著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場,當時兩人並不相識,但他聽過亨德爾非凡的演奏。此時,他忽然聽到美妙的琴聲傳來,斯卡拉蒂一下子驚呆了,他指著戴著假面具坐在鋼琴旁的人大聲喊叫:「啊,魔鬼!魔鬼!那個彈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爾!」斯卡拉蒂說完就沖過去掀掉彈琴人的面罩,果然是亨德爾。從此兩人成了極好的朋友。
最窮的作曲家
斯蒂芬•福斯特是19世紀美國一位自學成才,具有國際聲譽的音樂家。福斯特的歌曲優美抒情,樸素真摯,在藝術上有著一定的成就。其中如《哦,蘇珊娜!》《家園故老》《老黑奴》等,在美國家喻戶曉,而且在我國也廣為流傳。他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可觀的藝術財富,可是當他離開人世時,他的全部經濟遺產只有皮夾子里的3角8分錢。
意外的成功
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是《藍色狂想曲》,它的誕生是富於戲劇性的。當時美國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樂團指揮請他寫一部「莊重的作品」,但格什溫認為自己對交響樂一竅不通,始終不從命。指揮先生無奈之中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在報上搶先刊登了一則廣告,說三周後在音樂廳上演格什溫的交響樂新作。格什溫看了騎虎難下,只好硬著頭皮埋頭苦幹了兩個星期才完成任務。誰知首場演出竟大獲成功,並以此奠定了他音樂家的地位。
恕不會客
德國鋼琴家、指揮家封•彪羅(1830-1894)生性孤僻,不好交友,尤其對不速之客隨便上門打擾極為討厭。為了能專心工作,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房門上經常掛著免見牌,上面寫著:「午飯前恕不會客,午飯後我不在家」。
「替身」成名
肖邦初到巴黎時不被人知,譽滿全城的是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一個晚上,李斯特舉行公演。大廳里擠滿了慕名而來的聽眾,按照當時音樂會的習慣,演奏過程中燈火全熄,讓聽眾在黑暗中全神貫注地欣賞音樂家的演奏。這天的鋼琴演奏使聽眾如醉如痴,認為李斯特的演奏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演奏結束,燈火重明,在聽眾的狂呼喝彩聲中,立在鋼琴旁答謝的卻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來是李斯特在燈火熄滅之際,悄悄地把肖邦換了上來。他用這樣的方式,把肖邦介紹給了巴黎聽眾,使肖邦一鳴驚人,被譽為「鋼琴家中的第一人」。
隨便怎麼給
4. 音樂家的故事
1、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赫十五歲時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靠歌喉與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聖·米歇爾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
這里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在其中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里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2、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1775年左右,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想用強制性手段將其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1781年,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
1783年,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3、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1760年,4歲的莫扎特跟父親列奧波爾得·莫扎特學習鋼琴並開始作曲。1762年,6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迴演出。
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莫扎特與父親先後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進行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
這次演出讓莫扎特對當時最先進的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器樂等體裁都有了認識,還結識了J.C.巴赫、G.B.馬蒂尼、G.B.薩馬蒂尼等作曲家並學習到他們的作曲技術
4、弗里德里克·肖邦
1810年3月1日,弗里德里克·肖邦生於波蘭首都華沙近郊熱亞佐瓦沃拉,同年舉家搬遷至華沙。肖邦跟隨著名的鋼琴教師Wojciech先生學習鋼琴。
1818年,Radziwi家庭宮殿中舉行的慈善音樂會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1822年,肖邦師從音樂教育家、作曲家約瑟夫·艾爾斯內爾(Józef Elsner),一年後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5、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天生喜愛音樂的小亨德爾不顧父親的反對,偷偷的練習彈古鋼琴,亨德爾就是在這樣充滿矛盾的逆境中度過了他的童年。亨德爾少年時期曾跟隨當地風琴師、作曲家學習音樂,後來擔任了哈勒禮拜堂的風琴師,並開始創作。
後來,當地的住薩克森—魏森斯菲爾大公偶然發現了小亨德爾練琴並深深為他的毅力和天分所感動,於是出面說服了老亨德爾同意他天才的兒子認真的學音樂。
此後的幾年中,亨德爾隨作曲家、風琴演奏家查豪學習了鍵盤樂器和作曲,也學會了演奏雙簧管和小提琴。
5. 關於音樂家的小故事,100字以內
意外的成功
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是《藍色狂想曲》版,它的誕生是富於戲劇性權的。當時美國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樂團指揮請他寫一部「莊重的作品」,但格什溫認為自己對交響樂一竅不通,始終不從命。指揮先生無奈之中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在報上搶先刊登了一則廣告,說三周後在音樂廳上演格什溫的交響樂新作。格什溫看了騎虎難下,只好硬著頭皮埋頭苦幹了兩個星期才完成任務。誰知首場演出竟大獲成功,並以此奠定了他音樂家的地位。
望採納。
6. 音樂家肖邦的故事100字
肖邦一家住在一個伯爵夫人的庄園宅地的三間房子里,
那是令人愉快回的房間,有著白答色的牆和發光的天花板,有
掛著雪白薄沙窗簾的窗戶,寬大的窗檯上,倒掛金鍾和天
竺葵生氣勃勃地開著花。
房屋裡面擺著沉重的紅木傢具、許多書架和一個白柱式火
爐,在天冷的時候,裡面的松木劈啪作響,發出芳香的熱
氣。三間房子中最大的一間裡面擺著鋼琴。有別於其他神
童音樂家的是,少年肖邦並不喜歡那架鋼琴。
7. 音樂家成長的故事!!!!急急急!!!!!100字左右哦!
有一位少年,童年時期就失去了雙親,家境十分貧寒。然而這一切都阻擋不了他對音樂的熱愛和渴望,他准備去距家400公里外的漢堡拜師學藝。他一路風塵僕僕,餓了啃干糧,渴了喝泉水,累了在農場的草垛旁或是馬廄里歇一晚,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了漢堡。 雖然來到了漢堡,音樂老師的收費卻很昂貴,使囊中羞澀的他無力支付,剩下的錢居然不夠一星期的學費。他不願就此放棄,跑遍了幾乎所有的音樂課堂,忍受著嘲笑與譏諷,終於得到一位老師的認可,做了他的學生。 老師發現了他的天分,建議他去撒勒求學,那裡才能給他真正系統的音樂訓練。於是他再次踏上旅途,忍飢挨餓地走到撒勒。經過苦苦哀求,一位校長終於允許少年在音樂學校旁聽。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熱情投入學習,天賦與勤勞使他很快 如魚得水 。 2少年漸漸不滿足於手頭簡單的幾套練習曲,他知道哥哥保存著很多著名作曲家的曲譜,回鄉後便向哥哥提出了請求。為生活四處奔波的哥哥對弟弟的音樂功底並不了解,他冷嘲熱諷 地說:「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幾年還覺得吃力,你不要以為出去學了幾天就了不起了,還是好好彈你的練習曲吧!何況,那麼珍貴的曲譜,你弄壞了怎麼辦?」哥哥板著臉離開了,他卻沒有因此 死心。 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補貼家用,這是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譜,用白紙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抄下來。因為家裡窮,點燈都是奢侈的事情,月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上屋頂,在明亮溫柔的月光下抄寫曲譜。曲譜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靈魂此事似乎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一個夜晚,哥哥疲倦地歸來。臨近家門,他聽到一段優美而哀婉的旋律,那是弟弟最後抄的那支管風琴曲的變奏。音樂在夜色中飄盪迴旋,他不知不覺地被感染了,深為其悲。音樂如泣如訴,有身世坎坷的感嘆,有遭遇的傷感,更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對光明的無限渴望。哥哥站在月光下傾聽,眼淚潸然而下。他終於相信,弟弟的天分足以演奏好任何一支曲子。他走進屋,含著淚水輕輕摟住弟弟,決定從此全力支持弟弟繼續深造。 少年終於以償夙願,美夢成真——他就是近代奏鳴曲的奠基者巴赫。 有人曾經問他:「是什麼支持者你走過那麼艱難的歲月?」他笑著說:「是屋頂上的月光。」 「屋頂上的月光」——他將所有的挫折都包含在這一簡單而美麗的句子里。這不僅意味著他靈魂深處對音樂的熱愛,而且充滿感人至深的力量。有時候,照亮我們的理想並照亮我們的心靈,真的只需要那微弱的屋頂上的月光,就如同當初它照亮了巴赫的理想,使他漠視所有的困苦和勞累,而最終達到自己的音樂天堂一樣。
8. 音樂家的小故事要4個急!急!急!如題 謝謝了
1.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裡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裡,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2.鋼琴家兼幽默家波奇,有一天在美國密執安州福林特城演奏,發現全場座位坐不到五成。他很失望,走向舞台的一角,對觀眾說:「福林特這個城市一定很有錢。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三個座位的票。」於是,大廳里充滿了笑聲。3.約瑟夫.海頓於1732年4月1日出生於奧地利的羅勞村,1809年5月1日逝世於維也納。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頓的父親是一個馬車製造匠,母親是個廚娘,父母都是音樂愛好者,這使海頓從小有機會受到音樂的熏陶。他的家境貧苦,為了學習,六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海頓有著超人的音樂才華,八歲那年,被選為當時施台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後來長大後,嗓子變聲,被合唱團趕了出來,從此他流落街頭,嘗盡了世間的艱難困苦。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發現,並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強活了下來。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最終得到了匈牙利貴族保爾.艾斯特哈齊的幫助,成為這位侯爵的宮庭樂師。此後,海頓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由於他性格開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有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而不象貝多芬的音樂那樣具有強烈的斗爭性。 海頓對古典音樂的主要貢獻是交響曲和四重奏,由於他對於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 海頓的性格善良,誠懇而質朴,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的這些性格在音樂中得到了十分明顯的體現。他還熱心關懷青年音家,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頓求教,並且尊稱他為「我們的父親」。 海頓的音樂風格熱情、典雅,充滿了歡樂、幸福、和平的氣氛。他的音樂就象優美的田園詩一樣。他總是用這種筆調來歌頌大自,歌頌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還經常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海頓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樂曲中充滿了愉快而別致的情趣。 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圍也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歌劇、神劇、清唱劇、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內樂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驚愕交響曲》、《午別交響曲》、《時鍾交響曲》、清唱劇《創世紀》和《皇帝四重奏》等。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頓純朴、明朗、幽默和樂觀主義音樂風格,並對後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海頓晚年兩次訪問倫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並創作了《倫敦交響曲》。海頓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樂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4.鋼琴家福萊謝爾在倫敦參加克里夫蘭交響樂團巡迴演奏時,樂團指揮賽爾請他去討論一首他彈奏的樂曲。福萊謝爾看見樂團指揮的旅館房間里沒有鋼琴,很窘。 「沒關系,」賽爾說,「就在這張咖啡桌上彈奏好了」。 既失望又感到局促不安的福萊謝爾,開始把手指在想像中的琴鍵上移來移去。賽爾聚精會神地看著,顯然在「傾聽」熟悉的旋律與和聲。過了幾分鍾,賽爾說:「速度很好,但我聽你有許多音符沒有彈到」。 「不錯,大師,」福萊謝爾眨了一下眼睛笑道:「可是我從來沒有在這張咖啡桌上彈奏過啊」。5.拒載 一天晚上,著名的法國作曲家樊尚·斯各托來到一輛計程車旁,請司機載他回家。但司機正用罩子蓋住汽車的計時器,聲稱他一天的工作已經結束了。斯各托許給他一筆可觀的小費,司機仍然無動於衷,而且說道:「您知道,先生,我要趕在8點鍾以前到家,今晚收音機里要播放樊尚·斯各托的歌曲」。 「您這樣喜愛斯各托的音樂而竟連一筆豐厚的收入都不要了嗎?」作曲家亮出了一張高面額鈔票說:「你去聽你的斯各托,我去找另一輛計程車」。 司機一把攔住了他:「您這位乘客可真怪!快上車吧!我送您回家。去他的樊尚·斯各托吧」!
9. 音樂家的小故事50字
普契尼到「斯卡拉」劇院看他的新歌劇《托斯卡》上演,他注意到觀眾對戲的贊譽很高,十分得意。
「您為什麼不鼓掌?您不喜歡這個戲嗎?」鄰座一位陌生婦女問道。
「哦,不太喜歡」。普契尼答道,「戲里有些地方對白寫得不夠清楚。」
「那有什麼關系,作者有權創新。」婦人反駁道。
「可能……不過最壞的是模仿。您沒有聽出有些曲調是受威爾弟的影響嗎?」
「這只不過是繼承義大利的傳統。」婦人不服地說。
「我不這樣認為。此外合唱太拖拉了,應該更輕巧生動些。」
「您真這樣認為嗎?」
「當然。」
第二天,普契尼打開報紙一個標題映入眼簾:《普契尼關於他的「托斯卡」的談話》。使他大吃一驚的是,文章把他開玩笑說的有關此劇的評論幾乎之字不漏地刊登出來。萬萬沒想到,劇院中坐在他身旁的婦女竟是米蘭最暢銷的報紙評論家
伴唱
歌唱家夏諾·帕蒂拉舉行獨唱音樂會,那位鋼琴伴奏自顧自彈得很響,以至經常蓋住了歌聲。帕蒂拉雖頻頻向他示意,他卻全然不覺得。演唱會結束以後,帕蒂拉跟那位鋼琴家親切握手,並謙虛地說:「先生,今天我很榮幸,能參加你的鋼琴獨奏會,並用歌唱來為你伴奏,特此表示衷心感謝」!
戴上手套演奏
德國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每當演奏費力克斯·門德爾松譜寫的樂曲時,總要戴上手套。待演出完畢,他就摘下手套往地上一扔,讓清潔工把手套掃走。原來門德爾松是猶太人,而瓦格納是反猶太主義者。
識破圈套
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一次歐洲指揮大賽的決賽中,按照評委會給他的樂譜在指揮演奏時,發現有不和諧的地方,他認為是樂隊演奏錯了,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都鄭重地說明樂譜沒有問題。面對著一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判台上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們在發現樂譜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前兩位參賽者雖然也發現了問題,但終因趨同權威而遭淘汰。而小澤征爾最終在這次世界音樂指揮家大賽中摘取了桂冠。
音樂的力量
音樂家魯賓斯坦從小就很有天份,每次在練習小提琴時,鄰居的狼犬都會隨著樂曲的抑揚頓挫發出長嗷。鄰居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跑來跟魯賓斯坦的父親抱怨:「難道你們家的小孩拉不出狼犬聽不懂的曲子嗎?」
巴赫的故事
約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於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國,在 10 歲時父母就雙雙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處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風琴大師學琴,並擁有一本大師的手抄本樂譜,他把樂譜鎖在書房一個帶格子門的櫃子里,非常保密。小巴赫具有強烈的求知願望,這本樂譜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大寶藏。於是,在一個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進哥哥的書房,用小手伸進格子門櫥里把樂譜捲起拿出來,借著月光抄寫。六個月後,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樂譜。不幸的是,當其哥哥發現後,竟粗暴的把譜子沒收了。巴赫並沒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訃文中滿懷感情的敘述了這一「天真無邪的欺騙行為」。
外出求學
在巴赫成長的年代,貧窮落後的德國,交通和樂譜印刷尚不發達,要想向著名的大師們學習,除了抄錄他們珍貴的樂譜手抄本,就只有親自拜訪他們,聆聽他們的教誨。這對於家境貧寒的巴赫來說,註定要踏上一段段艱辛的求學之旅。
15 歲時,巴赫離開了哥哥,徒步 300 公里前往呂內堡學習。在呂內堡聖米歇爾教堂學習期間,他結識並熟悉了該城的管風琴大師伯姆和他的音樂;巴赫還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漢堡聆聽賴因肯的演奏,還有一次徒步兩天前往策勒聆聽那裡法國風格的宮廷樂隊的演奏。
在一次從漢堡返回呂內堡的途中,他沒有了路費,飢餓難耐地坐在路邊一個小飯館旁歇腳。突然飯館窗戶里扔出兩個魚頭,巴赫連忙過去撿起來想以此充飢。沒想到魚頭里藏著兩個金幣,原來這是好心人對他的施捨。巴赫感激萬分。這下他不僅填飽了肚子,還湊足了下次去漢堡的路費。
1705 年,巴赫已經擔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風琴師一職,他向教堂當局請假去呂貝克聆聽著名德國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作品演奏會。在那裡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樂迷住了,待了四個月才返回。為此他受到了教會當局的訓斥。
管風琴之王
巴赫可稱得上是「管風琴之王」。管風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創作工具,也是最能體現他演奏藝術的樂器。巴赫生前作為一個管風琴演奏家的名氣遠超過了他作為作曲家的聲望。巴赫首創了五指並用的管風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樂家很少用拇指觸鍵),並高度發展了運用踏板的技巧。
1714 年底,巴赫訪問了卡塞爾城,為弗里德里希親王演奏了管風琴,引起了轟動。時隔多年後,有人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的腳在踏板上飛行,彷彿是長了翅膀一樣,使得聲音像暴風雨中的雷鳴閃電一樣在回響。親王脫下手指上的戒指贈給了他。試想,如果巴赫熟練的腳也得到這樣的贈與,那麼親王又將以何物去獎勵他呢?」
一位著名音樂家在巴赫逝世後這樣評價他: 「就像希臘只有一個荷馬,羅馬只有一個維吉爾,德國也只有一個巴赫。無論是在作曲藝術或管風琴和羽管鍵琴的演奏上,全歐洲迄今還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將來也不會有人能超過他。」
巴赫的另一樣絕技是即興演奏。他的兒子後來回憶說,父親經常即興彈奏不可名狀的美妙旋律,一連幾個小時都不停,沒有一首譜寫下來的曲子可以與之相媲美。 1720 年,巴赫前往呂貝克訪問了 97 歲高齡的管風琴大師賴因肯,並根據他的主題即興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倫河畔》,一連兩個小時,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來。賴因肯驚嘆道:「我原以為這門(即興演奏)藝術已經死去,現在我看到它在你身上還活著。」
據說巴赫還喜歡到郊外鄉村簡陋的小教堂彈奏。有一次,一位久聞巴赫大名但並不相識的鄉村風琴師聽過巴赫用簡陋的管風琴彈出了驚人美妙的音樂時,他對眼前這位非凡的陌生人說:「您如果不是偉大的巴赫,就是一位來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這樣的技藝!」
10. 音樂家的小故事
海頓 HAYDN
約瑟夫.海頓於1732年4月1日出生於奧地利的羅勞村,1809年5月1日逝世於維也納。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頓的父親是一個馬車製造匠,母親是個廚娘,父母都是音樂愛好者,這使海頓從小有機會受到音樂的熏陶。他的家境貧苦,為了學習,六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海頓有著超人的音樂才華,八歲那年,被選為當時施台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後來長大後,嗓子變聲,被合唱團趕了出來,從此他流落街頭,嘗盡了世間的艱難困苦。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發現,並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強活了下來。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最終得到了匈牙利貴族保爾.艾斯特哈齊的幫助,成為這位侯爵的宮庭樂師。此後,海頓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由於他性格開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有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而不象貝多芬的音樂那樣具有強烈的斗爭性。
海頓對古典音樂的主要貢獻是交響曲和四重奏,由於他對於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
海頓的性格善良,誠懇而質朴,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的這些性格在音樂中得到了十分明顯的體現。他還熱心關懷青年音家,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頓求教,並且尊稱他為「我們的父親」。
海頓的音樂風格熱情、典雅,充滿了歡樂、幸福、和平的氣氛。他的音樂就象優美的田園詩一樣。他總是用這種筆調來歌頌大自,歌頌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還經常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海頓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樂曲中充滿了愉快而別致的情趣。
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圍也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歌劇、神劇、清唱劇、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內樂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驚愕交響曲》、《午別交響曲》、《時鍾交響曲》、清唱劇《創世紀》和《皇帝四重奏》等。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頓純朴、明朗、幽默和樂觀主義音樂風格,並對後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海頓晚年兩次訪問倫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並創作了《倫敦交響曲》。海頓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樂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貝多芬的故事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是歐洲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鍾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著眼睛眯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著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著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床。
當鍾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麼不練琴了?」
「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著,一邊來到貝多芬床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麼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著眼睛,盡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一晃幾年過去了,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於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17歲的時候,貝多芬來到維也納,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見了莫扎特,莫扎特給了他一個很難的曲子讓他即興演奏,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說:「你們要注意這個孩子,他將來會驚動全世界的。」由於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終於在維也納藝術舞台上佔有了一席之地,經常以鋼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正當他飛黃騰達的時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後來徹底聾了,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個殘酷的打擊,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打垮貝多芬,他還是靠頑強的毅力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在他的《命運交響曲》里,我們都能聽到他和命運做斗爭的聲音。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裡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裡,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為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巴赫的故事
約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於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國,在 10 歲時父母就雙雙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處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風琴大師學琴,並擁有一本大師的手抄本樂譜,他把樂譜鎖在書房一個帶格子門的櫃子里,非常保密。小巴赫具有強烈的求知願望,這本樂譜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大寶藏。於是,在一個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進哥哥的書房,用小手伸進格子門櫥里把樂譜捲起拿出來,借著月光抄寫。六個月後,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樂譜。不幸的是,當其哥哥發現後,竟粗暴的把譜子沒收了。巴赫並沒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訃文中滿懷感情的敘述了這一「天真無邪的欺騙行為」。
外出求學
在巴赫成長的年代,貧窮落後的德國,交通和樂譜印刷尚不發達,要想向著名的大師們學習,除了抄錄他們珍貴的樂譜手抄本,就只有親自拜訪他們,聆聽他們的教誨。這對於家境貧寒的巴赫來說,註定要踏上一段段艱辛的求學之旅。
15 歲時,巴赫離開了哥哥,徒步 300 公里前往呂內堡學習。在呂內堡聖米歇爾教堂學習期間,他結識並熟悉了該城的管風琴大師伯姆和他的音樂;巴赫還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漢堡聆聽賴因肯的演奏,還有一次徒步兩天前往策勒聆聽那裡法國風格的宮廷樂隊的演奏。
在一次從漢堡返回呂內堡的途中,他沒有了路費,飢餓難耐地坐在路邊一個小飯館旁歇腳。突然飯館窗戶里扔出兩個魚頭,巴赫連忙過去撿起來想以此充飢。沒想到魚頭里藏著兩個金幣,原來這是好心人對他的施捨。巴赫感激萬分。這下他不僅填飽了肚子,還湊足了下次去漢堡的路費。
1705 年,巴赫已經擔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風琴師一職,他向教堂當局請假去呂貝克聆聽著名德國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作品演奏會。在那裡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樂迷住了,待了四個月才返回。為此他受到了教會當局的訓斥。
管風琴之王
巴赫可稱得上是「管風琴之王」。管風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創作工具,也是最能體現他演奏藝術的樂器。巴赫生前作為一個管風琴演奏家的名氣遠超過了他作為作曲家的聲望。巴赫首創了五指並用的管風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樂家很少用拇指觸鍵),並高度發展了運用踏板的技巧。
1714 年底,巴赫訪問了卡塞爾城,為弗里德里希親王演奏了管風琴,引起了轟動。時隔多年後,有人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的腳在踏板上飛行,彷彿是長了翅膀一樣,使得聲音像暴風雨中的雷鳴閃電一樣在回響。親王脫下手指上的戒指贈給了他。試想,如果巴赫熟練的腳也得到這樣的贈與,那麼親王又將以何物去獎勵他呢?」
一位著名音樂家在巴赫逝世後這樣評價他: 「就像希臘只有一個荷馬,羅馬只有一個維吉爾,德國也只有一個巴赫。無論是在作曲藝術或管風琴和羽管鍵琴的演奏上,全歐洲迄今還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將來也不會有人能超過他。」
巴赫的另一樣絕技是即興演奏。他的兒子後來回憶說,父親經常即興彈奏不可名狀的美妙旋律,一連幾個小時都不停,沒有一首譜寫下來的曲子可以與之相媲美。 1720 年,巴赫前往呂貝克訪問了 97 歲高齡的管風琴大師賴因肯,並根據他的主題即興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倫河畔》,一連兩個小時,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來。賴因肯驚嘆道:「我原以為這門(即興演奏)藝術已經死去,現在我看到它在你身上還活著。」
據說巴赫還喜歡到郊外鄉村簡陋的小教堂彈奏。有一次,一位久聞巴赫大名但並不相識的鄉村風琴師聽過巴赫用簡陋的管風琴彈出了驚人美妙的音樂時,他對眼前這位非凡的陌生人說:「您如果不是偉大的巴赫,就是一位來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這樣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