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故事張騫
A. 張騫與絲綢之路的故事
張騫與絲綢之路的故事:
漢朝時,西域是指今天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更遠的地方。西漢初年,匈奴強盛起來,對西域各國進行殘酷的掠奪和剝削,並且以西域作為經濟後盾,連年騷擾漢朝邊境。
到漢武帝時,他從匈奴降兵口中得知西域的大月氏有心對抗匈奴,只是苦於沒有能夠幫助他們的人,於是萌生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想法,便於公元前139年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張騫一行一百餘人出隴西,經南山北麓時,被匈奴所俘,扣留達十年之久,後來張騫乘機逃出匈奴。
到大月氏時,大月氏已重新建立王國,新國王覺得自己國家土地肥美人民安居樂業,而且漢朝又那麼遠,就不想聯合。雖然張騫沒有達成目的,但他了解了西域的很多情況,獲得了西域各國的地理知識,並溝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最重要的是,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
張騫回去時因為怕被匈奴捉住,就沒有走原路,改走南道,依著南山走,但還是被匈奴抓去了,直到一年多以後匈奴內亂,他才趁亂逃回漢朝。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共同抵抗匈奴,再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這個時候漢朝已經控制了河西走廊,積極准備對匈奴作戰。但是烏孫不願東遷歸漢,前115年,張騫返回長安。兩次出使西域,目的都沒有達到,堪稱漢朝版的「西遊記」了。
但卻並不是一無所獲,最重要的就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西域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隨著道路被打通,「絲綢之路」也隨即暢通。
(1)絲綢之路的故事張騫擴展閱讀:
提起「絲綢之路」,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張騫「鑿空」西域的故事。實際上,在張騫之前,「絲綢之路」就以民眾自發的形式開通,張騫的「鑿空」,只不過是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官方與中亞的往來。
漢武帝即位後,在前幾代財力積累和國內較為穩定的基礎上,力圖改變之前的妥協策略,轉而實施以進攻為主的大戰略,派遣張騫作為使臣出使西域,即是這個大戰略中的一環。
張騫於公元前138年奉命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了十幾年,後尋找機會逃出,完成了出使使命,這一次出使雖然沒有完成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攻擊匈奴的目標,但因為他是官方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臣,「鑿空」西域的成績顯而易見。
後張騫又為聯合烏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出使還派遣副使分別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與各國加強聯系。
張騫的兩次出使,不但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建立了持續的外交關系,而且使得中亞和漢朝的商旅不絕於途,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打下了基礎。張騫的出使,也為和平外交奠定了基礎,此後,中原王朝與西域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張騫出使表現出的堅韌、愛國、勇敢等精神表明,一個國家制定大的戰略,還要有能人與決策者一起實現,張騫與漢武帝就互相成就了「鑿空」西域與雄才大略的千古美名。
B. 張騫與絲綢之路的故事350字
西漢年間,來中國北方的匈奴源經常出沒於漢朝的邊境,漢武帝派遣司馬郎官張騫出使西域,去聯結西遷的大月氏國共同抵抗匈奴。張率領百餘使團隨員行至河西走廊,突然被眾多匈奴兵包圍,結果全部被俘。張被匈奴人扣留十餘年,期間被迫娶胡人之女為妻,並生有一子。但張騫手持大漢旌旗不忘使命,日夜思念著大漢親人。公元前129年,張趁匈奴監看放鬆之機帶領部下逃出,一路跋涉終於到達大月氏國。而這時的月氏人已無心抗匈了。張騫等人在這里目睹了異國風情,領略了異國文化。公元前126年,滿頭華發、衣衫襤褸的張騫帶領著身邊僅剩的一名隨員甘父回到故都長安。他把編著的《出關志》和西域的葡萄、胡瓜、苜蓿的種子獻給了漢武帝。
C. 張騫絲綢之路上發生的故事 急!!!
公元前138年,漢來武帝為了源聯合西域的月氏國,共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誰知走了沒多久便被匈奴俘獲,扣押了11年之久,還娶了匈奴女子為妻,終於有一天看到機會,偷了匹駱駝向西逃走。一路上經過樓蘭、尉犁、龜茲、姑墨、溫宿、疏勒、大宛、康居、終於到達月氏國(今阿富汗瓦齊拉巴德)。雖沒有和月氏聯合成功,但卻學到不少知識,認識很多國家的商人。在月氏逗留一個月後,張騫為避開匈奴從南道回國,誰不想又撞見匈奴,被俘虜。這次比較順利,他趁匈奴內亂,和自己的匈奴妻子一起逃回了祖國。經歷了13年後,也就是公元前126,張騫回到祖國。張騫走時帶了100多人,回來時只有甘父一人隨行了。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這次出使是為了與西域的烏孫國(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和親,共同抵禦匈奴的入侵。但由於烏孫國內亂,並沒有答應漢朝的和親和共御匈奴的要求。但烏孫王對漢使團非常熱情和友好,專門選了良馬數十匹作為酬謝,又派了一個數十人的使團隨張騫回訪漢王朝,這是重要使者第一次到長安。並13年後也就是公元232年回到祖國。
D. 絲綢之路張騫的故事
故事如下: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一行人出隴西(今甘肅臨洮南)途徑匈奴時,被匈奴抓獲,扣留。扣壓不是幾天、幾月,而是10年。匈奴人給他娶妻生子,想以此拴住張騫,老死匈奴。然而張騫「持漢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負的使命。
在被扣押期間,他採取韜晦之計,使匈奴人放鬆警惕,放寬對他的監禁。這一計果然有效,張騫抓住一個機會和少數隨從逃跑,「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大宛國王早就想跟富饒的西漢交往,聽說張騫來了,很高興,問他:「你要到哪裡去?」張騫答:「我要出使月氏,沒想到中途匈奴人阻道。現在我逃出來了,希望國王派人送我去月氏。如果你這樣做了,我回漢朝後告訴漢王,漢王定會用很多財物感謝你。」
大宛國王滿口答應,派人把張騫護送到康居,由康居轉送大月氏,到大月氏以後,發現情況有變化。老國王被匈奴人殺害,立太子為王,征服了大夏。新國王認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樂業,而且離漢朝太遠,沒有必要定要報復匈奴。張騫沒轍,又從大月氏回大夏。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張騫取道昆侖山北麓,青海柴達木盆地的羌族居住區回國。由於羌族被匈奴控制,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趁匈奴內亂逃回長安,歷盡千辛萬苦,前後用了十三年時間。
出發時帶著隨從一百人,返回時,只剩甘父一人同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為了表彰張騫的功績,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張騫這次出使,經歷了許多國家,知道了西域的許多情況。
拓展內容:
人物簡介: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E. 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故事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
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
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准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
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
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
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5)絲綢之路的故事張騫擴展閱讀
張騫出使西域的背景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偉人。建元元年(前140年)即位時,年僅十六歲。此時,漢王朝已建立六十餘年,歷經漢初幾代皇帝,奉行輕徭薄賦和「與民休息」的政策,特別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統一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並進入了繁榮時代,國力已相當充沛。據史書記載,政府方面,是「鄙都庾廩盡滿,而府庫余財」,甚至「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在民間,是「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以至「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與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
漢武帝正是憑借這種雄厚的物力財力,及時地反擊匈奴的侵擾,從根本上解除來自北方威脅的歷史任務,提上了日程。也正是這種歷史條件,使一代英才俊傑,得以施展宏圖,建功立業。
F. 關於張騫的故事(出了絲綢之路)
在張騫通使西域返回長安後,漢朝抗擊匈奴侵擾的戰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探險西南的前一年,張騫曾直接參加了對匈奴的戰爭。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將軍衛青,兩次出兵進攻匈奴。漢武帝命張騫以校尉,從大將軍出擊漠北。當時,漢朝軍隊行進於千里塞外,在茫茫黃沙和無際草原中,給養相當困難。張騫發揮他熟悉匈奴軍隊特點,具有沙漠行軍經驗和豐富地理知識的優勢,為漢朝軍隊作向導,指點行軍路線和扎營布陣的方案。由於他「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保證了戰爭的勝利。事後論功行賞,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封地即今河南省方城縣博望鎮。顏師古在《漢書》注中認為,「博望」是「取其能廣博瞻望。」這是漢武帝對張騫博聞多見,才廣識遠的恰當肯定。 元狩二年(前121年),張騫又奉命與「飛將軍」李廣,率軍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地區),進擊匈奴。李廣率四千騎作先頭部隊,張騫將萬騎殿後。結果李廣孤軍冒進,陷入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的重圍。李廣率領部下苦戰一晝夜,張騫兼程趕到,匈奴始解圍而去。此戰雖殺傷眾多敵人,但李廣所率士兵大部分犧牲,張騫的部隊亦因過分疲勞,未能追擊。朝廷論罪,李廣功過兩抵,張騫卻以「後期」罪貶為平民。從此,張騫離開了軍隊生活。但張騫所開始的事業並未結束。不久,他又第二次踏上了通使西域的征途。
G. 張騫與絲綢之路的故事50字。
張騫沒有達到目的,一年以後回國。
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
後趁匈奴內亂才得以專脫身,屬
於公元前126年回到漢朝都城長安。
張騫這次出使西域,前後共用了十三年時間,
出發時一百多人,
回來時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了。
H. 絲綢之路張騫故事250字左右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內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容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