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4和5是什麼成語故事
『壹』 中國古代,數字4和5有什麼別稱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不是聽說有飛鴿傳書嗎.
--------------------------------------------------------------------------------
要看是干什麼用。
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游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
--------------------------------------------------------------------------------
信鴿送信的准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錢,一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官場書信。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
還有烽火/狼煙等軍事上的手段
--------------------------------------------------------------------------------
可以用火把
--------------------------------------------------------------------------------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貳』 帶有數字成語故事
故事很多
一字來千金 成語故事
戰國自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 (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 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 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 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 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 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叄』 跟數字相關的成語故事
太多不好回答,直接去搜索比較好。
例如搜索《帶一字的成語》……
一言為定專、
眾多非一、
一表人屬才、
一事無成、
一路平安、
千人一面、
一團和氣、
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一馬當先、
萬眾一心、
一鳴驚人、
一知半解、
一動不動、
九牛一毛、
一年一度、
獨樹一幟、
首屈一指、
一本正經、
一模一樣、
背水一戰、
合二為一、
千鈞一發、
大吃一驚、
一籌莫展、
千篇一律、
一葉知秋、
以防萬一、
一覽無余、
融為一體
……
『肆』 與數字相關的成語故事
一毛不拔一馬平川一心一意一言九鼎一文不名兩敗俱傷三心二意四平八穩駟馬難內追四兩撥千斤容五馬分屍六六大順橫七豎八七上八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管三七二十一十惡不赦百毒不侵千依百順千里因緣一線牽萬人空巷萬變不離其宗萬馬奔騰 一心一意
『伍』 數字成語故事
一字千金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
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期,齊國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個勇士。有一次,他們三個人坐著說話,齊相晏嬰走過他們面前時,他們沒有站起來行禮,於是晏嬰說他們「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幼之禮,內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敵」,建議齊景公除掉他們三人,並定下了以二桃獎賞三人的計謀。
景公派人給他們送來了二個桃子,說是要論功行賞,獎給最勇敢的兩人。公孫接明知是計,但覺得如果不敢接受桃子,也算不上勇士,於是他對田開疆和古冶子說:「三個人兩顆桃,只好各擺功勞了。我陪主公外出打獵,殺死過野豬和老虎,我大概有資格吃一個桃子吧?」因此他拿了一顆桃子。田開疆說:「我兩次率軍退敵,我大概更有資格吃一顆桃子。」於是他也拿了一顆桃子。古冶子不緊不慢地說:「我曾在危急時刻以身試險救過主公的性命,難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資格吃一顆桃子嗎?」說著站起來拔出了劍。公孫接說:「論勇敢我不如你,論功勞我也不如你。我居功恃勇,毫不謙讓地拿了一顆桃子,是貪功的小人。但我不是懦夫,我敢做敢當。」說完交出桃子,拔劍自殺了。田開疆也一聲不響地交出桃子,拔劍自殺。看著兩具屍體和兩顆桃子,古冶子歉疚地說:「我們三人本來親如兄弟,現在他們卻因我而自殺了。我如果獨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羞辱勇士,是不義;悔恨做錯了事還不肯死,就是不勇。」說完,他把兩顆桃子放在兩具屍身上,也舉劍自殺。
諸葛亮曾在《梁甫吟》中寫道:「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賓士。駿馬不能賓士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只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好驅使百姓與鄰國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見孟子,問道:「我在位,對於國家的治理,可以說是盡心盡意的了。河內(今河南省黃河北岸)常年發生災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裡的一部分老百姓遷移到收成較好的河東去,並把收成較好的河東地區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來,讓河內發生災荒地區的老百姓不致於餓死。有時河東遇上災年,糧食歉收,我也是這樣,把其他地方的糧食調運到河東來,解決老百姓的無米之炊。我也看到鄰國當政者的作法,沒有哪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盡意替自己的老百姓著想的。然而,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來打個比方吧。戰場上,兩軍對壘,戰斗一打響,戰鼓擂得咚咚地響,作戰雙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對方奮勇刺殺。經過一場激烈拼殺後,勝方向前窮追猛殺,敗方就有人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來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來了。這時,跑得慢的士兵卻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膽小鬼,您認為這種嘲笑是對的嗎?」
梁惠王說:「不對,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是這也是臨陣脫逃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那麼就無須再希望您的國家的老百姓比鄰國多了。」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看事物應當看到事物的本質與全局,不能只看錶面和局部。鄰國國君不管災荒年間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愛百姓的國君。梁惠王常調動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愛百姓的國君。
六齣奇計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一統天下,就在於他能知人善任、採納忠言。除了有張良、蕭何、韓信「漢初三傑」的輔佐外,還得力於總在關鍵時刻履出奇計,化解危機的開國功臣陳平。
陳平是河南陽武縣人,小時候家境十分窮困,和兄嫂住在一起。哥哥陳百在富家當傭工賺錢養家,陳平則醉心於黃老學說、治世之術,還經常到處游學。因他不事生產,嫂嫂對他非常嫌惡,並且還對鄰人抱怨說:「有這么個只吃不做的小叔,倒不如沒有的好。」陳百聽到這些話,非常生氣就把妻子趕出了家門。
陳平曾先後跟隨過魏王和西楚霸王項羽,但因不受重用與信任而離開。後來陳平輾轉來到修武,經由魏無知的引薦才投靠了劉邦。雖然在劉邦陣營里不乏聰明才智之人,但陳平奇計多且善於謀略應變的才能,不僅深得劉邦信任,也成為劉邦不可或缺的左右手。陳平跟隨劉邦征戰時,在緊要關頭出了六次妙計,解除劉邦的困境,化危機為轉機,實功不可沒。
奇計一:捐金離間謀士鍾離昧
奇計二:無中生有,逼走范增
奇計三:瞞天過海,滎陽突圍
奇計四:韓信封王,借刀殺人
奇計五:請君入瓮,雲夢擒韓信
奇計六:獻美女圖,白登解圍
七擒七縱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准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准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里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里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八位神仙人物。在傳說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
八仙過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動的記述見於明吳元泰之《東游記》。該書寫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後來,人們把這個掌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跡的事。
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與。這時,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裡,死一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極多數裡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十目一行
「一目十行」是一條成語,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據說梁代的簡文帝就是「讀書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卻贊成「十目一行」。阮元編印過不少書,常常請一個叫嚴傑的人幫他校對,阮元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嚴子精校讎,館我日最長,校經校文選,十目始一行。」校讎就是校對;「館」是借住的意思,嚴傑當時是住在阮元家裡的。校對時最要緊的是細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錯字就容易忽略過去了。
『陸』 帶有數字的成語故事
五穀不分
"孔廟傳奇"---十四張美景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論語·微子》
相關:孔子 儒家思想 知青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政治和文化幾千年,孔子在世的時候過得並不好,所以他到處收徒弟,四處講學,宣揚他的思想.從這時候開始,儒家思想廣為傳播,到了秦始皇的時候,來了個「焚書坑儒」,儒家思想真正被封建統治者發現有利用的價值,並且成為之後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根基,是從漢武帝時候開始的,提出:「廢除百家,獨遵儒術」.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儒家思想又被大大的清理了一回.
孔子在他的思想中提出「仁」政,「民貴君輕」,反對苛政;主張「禮」,「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其實很多主張到現在還是很對的,例如「民貴君輕」的思想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是從反面又證明了老百姓的利益是不能忽視的,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三個代表」中的「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那種當兒子的一定什麼事情要聽老子的,當老婆的一定什麼事情要聽丈夫的,這些東西是要不得的.
孔子一生中收了三千個人做弟子,其中有本事的有七十二個人.今天的故事就和他和他的弟子有關.
說,有一年孔子帶著學生們去旅行,去宣傳他的思想.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叫子路,他注意力不集中,掉了隊,找不到孔子,急得上串下跳,看到農田邊有個老頭挑著農具過來了,於是他就過去問:"喂,你看見我的老師孔子了嗎?"老頭一臉不高興,漫不經心地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哪裡稱得上什麼老師!"
原來是說孔子他們有手有腳,不去幹活,連最基本的各種穀物都分辨不清楚,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識.
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毛主席發動了「知識青年下鄉去」的活動,出發點是好的,可是過頭了.那個時代下鄉的知識青年就有了一個代名詞「知青」,在山東的知青還創造了一種牌的玩法,叫:「勾擊」,現在山東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會打,哈哈.
『柒』 數字4和5代表什麼一個女的暗示我
是我是我就是我,大概是這個
『捌』 請問一下有哪些帶數字的成語故事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論語·微子》
相關:孔子 儒家思想 知青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政治和文化幾千年,孔子在世的時候過得並不好,所以他到處收徒弟,四處講學,宣揚他的思想。從這時候開始,儒家思想廣為傳播,到了秦始皇的時候,來了個「焚書坑儒」, 儒家思想真正被封建統治者發現有利用的價值,並且成為之後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根基,是從漢武帝時候開始的,提出:「廢除百家,獨遵儒術」。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儒家思想又被大大的清理了一回。
孔子在他的思想中提出「仁」政,「民貴君輕」, 反對苛政;主張「禮」,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其實很多主張到現在還是很對的,例如「民貴君輕」的思想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是從反面又證明了老百姓的利益是不能忽視的,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三個代表」中的「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那種當兒子的一定什麼事情要聽老子的,當老婆的一定什麼事情要聽丈夫的,這些東西是要不得的。
孔子一生中收了三千個人做弟子,其中有本事的有七十二個人。今天的故事就和他和他的弟子有關。
說,有一年孔子帶著學生們去旅行,去宣傳他的思想。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叫子路,他注意力不集中,掉了隊,找不到孔子,急得上串下跳,看到農田邊有個老頭挑著農具過來了,於是他就過去問:"喂,你看見我的老師孔子了嗎?"老頭一臉不高興,漫不經心地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哪裡稱得上什麼老師!"
什麼意思呢?原來是說孔子他們有手有腳,不去幹活,連最基本的各種穀物都分辨不清楚,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識。
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毛主席發動了「知識青年下鄉去」的活動,出發點是好的,可是過頭了。那個時代下鄉的知識青年就有了一個代名詞「知青」,在山東的知青還創造了一種牌的玩法,叫:「勾擊」,現在山東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會打,哈哈。
小朋友,你們知道五穀是哪幾種農作物嗎?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成語故事四十 一 數字成語故事之四
四面楚歌
《史記·項羽本紀》
相關:虞姬
話說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天下打仗,打了好多年,劉邦是常敗英雄,屢敗屢戰,可是最後劉邦在張良和韓信的謀劃下,終於將項羽和他的部隊圍在一個叫垓下(在今天安徽靈璧縣)的地方,項羽在山上,劉邦在山下,項羽和他的部隊斷水少糧,大家都沒有了鬥志。
這時候,有些人開始想家了,因為他們大多是跟著項羽從楚國出來的,所以有些人唱起了楚歌,項羽也聽到了,望著身旁的老婆虞姬,非常的悲傷和絕望,他對著虞姬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就是著名的《垓下歌》。什麼意思呢,原來他是在說,我有蓋世的英才、撼山的力氣,但是我運氣不好啊,連老天都不幫我,虞姬啊虞姬,你說我該怎麼辦呢?聰明的虞姬望著項羽,也對他回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意思是說,劉邦的漢軍已經打到這里來了,到處都聽到楚國的歌聲,大王如果走到了盡頭,我也決不苟活在這個世界上。到了這時候,剩下的只有劉邦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了。
劉邦在山下也聽到了這歌聲,他很高興,趕緊叫大家一起唱楚歌,山上的項羽和部隊聽到後,再也沒有殺出重圍的勇氣了,大家都四散逃走了,最後項羽和虞姬帶著最後的八百人在烏江邊全部戰死了。
相傳虞姬在死後變成了罌粟的姐妹花——虞美人。
「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到了走投無路,孤立無援的絕境。
那麼小朋友們跟前面的故事聯系起來想一下,項羽失敗的原因真的是象他說的那樣是老天不幫他嗎?
希望能幫助你
『玖』 數字5和4旁邊一隻蝴蝶瘋狂猜成語
物是人非
wù shì rén fēi
【解釋】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專多用於表達屬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出處】宋·李清照《武陵春》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分句;
【近義詞】事過境遷
【例句】海岩《死於青春》:「物是人非,悲從中來。」
『拾』 帶有數字成語故事故事
一字千金 成語故事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 (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 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 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 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 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 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