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書法家的成功故事

書法家的成功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28 15:56:55

㈠ 書法名人小故事,簡短些!

張旭是一位草書大家。他十分愛喝酒,經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並呼喊著奔跑,然後他才拿起筆來作書。他所書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時他還發瘋般地用頭蘸墨寫字,清醒以後,他反復觀賞自己書寫的作品,世人稱他為「張顛」。張旭真草兼擅,他的書法為時人所喜愛。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當縣尉。上任後十多天,有一個老人拿著狀紙來告狀。張旭了解案情後,作了判決,老人走了。過了幾天,老人又來了,張旭生氣地問老人:「你怎樣能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再來麻煩我呢?」老人說:「其實,我不是來告狀的。因為看到你寫的字是那樣美妙,想收藏它作為珍品!」張旭聽了,覺得不尋常,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喜愛書法。老人說:「我父親活著的時候十分喜愛書法,留下了許多書法作品。」張旭請老人拿來作品觀看,的確是天下難得的佳作。於是,他反復學習、研究,從中明白了許多書法的奧妙。
酒的強烈的剌激作用,能煥發出人們隱蔽在內心的本真之性,所謂「酒後吐真言"正是如此。一些文藝家恃才傲世,酒後更加顛狂,言談舉止一反常態,所以,人們就給他們冠以「狂人」,頃刻而成,形象生動。然而他酒性不佳,佯狂垢污,恃酒好罵,酒後作畫,畫後往往毀裂而去。「富豪求畫,唾罵不與」,被人稱為甘瘋子,他的名字反而不被人明白了。
藝術家追求真善美,他們酒後的這種追求更加強烈,更無顧忌,或蔑視權貴,或痛斥勢利小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李白酒後敢於讓炙手可熱的楊國忠、高力士磨墨、脫靴,這種奴視權貴的狂勁,可親!可愛!可敬!南宋的梁楷就更加狂放了。梁楷是南宋時期的減筆人物畫家,平時嗜酒自樂,「醉來亦復成淋漓」,行為狂放,得了個梁瘋子的綽號。《圖繪寶鑒》記載:他在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皇帝賜他金帶,他竟然不受,掛在了院內,把皇帝的賞賜晾了起來。在封建社會,皇帝賞下的東西務必恭恭敬敬地保存、供奉起來。梁楷此舉是常人所不敢為和不理解的。明未的歸庄(1613一1673〉能寫行草,又善畫墨竹。明亡後,他不肯與清政府合作,常借酒消愁,酒後悲歌,旁若無人。歸庄和當時的大思想家顧炎武齊名,有「歸奇顧怪"之稱。明代的宮廷畫家吳偉出入宮廷,但看不起權貴。當時的太監們權力很大。太監們專權禍國的行為既被人們蔑視,同時,也有些人懾於他們的氣焰,卑躬奉迎。吳偉則表裡如一,愛憎分明,內侍們求畫,決拿不到片張半幅。還有些向吳偉求畫的人,如果禮貌不周,他也決不動筆。只有他醉酣之時,就自動抽紙亂抹,畫完就擲扔地上,任其被人取走。
酒神型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本性的化身,是他對真善美認識的具體反映。作品大多都痛快淋漓,自然天成,透出一種真情率意,毫無嬌柔造作之態。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樣不說話」魏徵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餘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務必痛下苦功。
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十分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里,經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於是他自己作了銘文,並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㈡ 關於著名書法家的故事的小故事

程邈創隸書(秦)

傳說,隸書是由秦朝的一個名叫程邈的人創造出來的。程邈起初在一個縣里做個小官,專門負責辦理有關文件的抄寫。後來,因為犯了罪,被秦始皇關在雲陽縣(在今天陝西省淳化縣西北方向)的一個監獄里。

在監獄里,整天沒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寫文件時,秦朝的文字小篆體字比較繁雜難寫,就萌生了一種改變小篆體字寫法的念頭。在監獄里想了幾年,出獄後,他又搜集研究了幾年,整整十年過去了,程邈在篆書的基礎上,把篆書簡化演變,把原來篆書比較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形,在字的結構上,把原來的像畫畫一樣象形結構變成筆畫形式,這樣一來,漢字就比原來更好書寫了。

程邈研究成功後,就把自己歷經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個隸書字寫成一個奏本,並送給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後,對程邈十分贊賞,就任命他為御史。當時,各種上報給皇帝的公文很多,篆體字又很難寫,所以使用隸書的人就多了起來。

因為這種字體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員使用,寫起來又很方便,所以稱作隸書。

㈢ 關於書法家的故事

1、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

一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後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必須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到達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必須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並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達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裡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呢,弄得滿嘴烏黑。

原先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樣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

王羲之還不明白是怎樣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2、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十分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據說他以前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致濃厚,以致於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說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十分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

鍾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最後了解用筆的奧妙。

3、鄭板橋學書法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最後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並不怎樣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麼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

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麼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但是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新。

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麼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最後構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4、唐太宗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

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麼不說話?」魏徵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

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餘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5、偶創飛白

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麼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這一天,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牆。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可看著看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牆上出現了一道白印。由於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牆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牆皮來。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牆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交上文章,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裡,顧不上休息,准備好筆墨紙硯。想著工匠刷牆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他終於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並成為「飛白書」。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㈣ 中國書法家的故事簡短

王羲之七歲時開始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不到三年就顯出了才華,方圓百里都知道他是個少年才子,在一片贊揚聲中,十歲的王羲之就有些飄飄然了。
一天,王羲之到集市上去玩,看見的是,那招牌「鴨兒餃子鋪」幾個字卻寫得十分呆板,毫無功力,他便找到鋪主,主人是一個白發老太太,正在包餃子,只見他包好一個餃子,就隨手拋過矮牆,看也不看,那餃子就剛剛好落愛鍋中,王羲之暗暗稱奇,忍不住問到:「老人家,像你怎麼深的工夫,多長時間能練成?」老太太說:「熟練五十載,深練要一深啊。」
這句話觸動了王羲之,他接著問:「您手藝如此高超,為什麼不找個名家高手寫招牌呢?」老太太不高興說:「名人不好請,就說那個剛露面的王羲之吧,小小年紀,就讓人捧得長翅膀了,說實話吧,他寫字的工夫還真不如我仍餃子的工夫深,你可別學他。」
王羲之的臉一下子全紅了,他向老太太表明我自己的身份,並承認了自己的缺點,為個補過,他馬上提筆為「鴨兒餃子鋪」寫了招牌,同時又寫下一副對聯:「經次過不去,知味且長來。」
王羲之只學了三年的書法,便得意洋洋,從餃子館的老太太言行中,得到了教訓,所以讓我明白了在通往知識的殿堂上,自滿只會讓人停止不前,所以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還是謙虛一些的好,而且,王羲之也是個知錯必改的孩子,老太太指他的缺點以後,就馬上改正了,所以我們要把他當做我們的榜樣!

㈤ 古代書法家練字的故事

1.懷素芭蕉練字

唐代書法家懷素十分勤奮刻苦。因為買不起紙張,他就在寺院附近種植了一萬多株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蕉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久而久之,老芭蕉葉被他用完了,他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在新鮮樹葉上練字。他堅持不懈地練字,終於成為了書法家。

2.柳公權謙虛學書

柳公權小時候字寫得不好,常常受到批評。他虛心聽取他們的教誨,經過一年的勤學苦練,他寫的字進步很大,受到老師的表揚。後來他就驕傲了,有一天,看到一位無臂老人用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用右腳夾住毛筆,龍飛鳳舞地寫對聯,寫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很是參考,此以後,他更加勤奮地練字。在書法領域不知滿足地刻苦鑽研,終於成為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3.歐陽通苦學父書

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徐氏教導他一定要學習繼承父親的書法。母親時常給些錢讓歐陽通去購買父親遺留下來的墨跡,歐陽通下決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親一樣有人購買收藏。經過很多年的刻苦學習,他果然繼承了父親的書法,人們稱他們父子二人的字為「大小歐陽體」。

4.蕭峰學寫鳳凰尾

他小時候生活在張氏房裡,喜愛書法,張氏卻沒有紙給他練字,他就在井的欄桿上練字。字寫滿了,他就用水沖洗干凈後再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來了,不許人清除窗上的灰塵,而是在上面練習寫字。在他五歲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練習「鳳凰尾諾」的字體,他一學就會。他後來更加刻苦練習,成為人們推崇的書法家。

5.歐陽詢流連觀碑

歐陽詢出使歸途,在亂草叢中發現西晉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一塊石碑,停馬觀賞了很久都捨不得離去。反復折返觀摩。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書的筆法融會貫通,瞭然於胸,才高興地離去。

㈥ 古代書法家的小故事

1、肖顯拜師

傳說明朝書法家肖顯少兒時,同村裡好書的孩子們聚在一起作「寫大字比賽」。有一位砍柴的老爺爺路過這里,見他們寫字,便放下柴擔走近前來觀看。肖顯手舉著自己書寫的「天下第一」條幅讓砍柴老人看,老人說:「這字寫得並不好,怎麼能稱得上第一呢?」

肖顯不服氣地說:「那就請您寫字,讓我們開開眼界如何?」老人便脫下一隻草鞋,用鞋頭蘸著墨在紙上一揮,寫出個「一」字。這一橫遒勁、濃枯、厚實、奔放,用筆頗有深法。

肖顯看罷驚呆了,立刻跪在老人面前,說道:「老爺爺,我要拜您為師。」

老人道:「『一』字似柴擔,須剛柔兼而有之。」肖顯拜師之後,遂將老人寫的「一」字貼在床頭,日日觀賞琢磨其用筆之法,後來終於成為一名書法家。

2、蔡邕的「飛白書」

「飛白書」是漢朝著名的書法家蔡邕獨創的。什麼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一天,蔡邕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在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著石灰水在刷牆。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看著看著,卻看出了「門道兒」。

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牆上出現了一道白印。由於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牆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牆皮來。采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牆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辦完了事,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裡,顧不上休息,准備好筆墨紙硯。想著工匠刷牆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他終於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並成為「飛白書」。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3、張芝臨池

書法家張芝在書法上具有高深造詣和傑出的貢獻。張芝自幼通經史,勤學書法,練字不擇紙筆,他有時拿著抹布蘸水在石上寫,有時執筷子在桌上劃,甚至家裡准備縫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顏色書寫後再染了使用。

但是他對書寫的姿勢卻十分講究,常常是對著銅鏡揮毫,這樣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過鏡面上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為了便於練字,張芝在自己的家門前掘了一個方圓數丈的洗硯池。一天的功課做完了,他就上池塘邊將硯台和毛筆上的餘墨洗滌干凈,以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

他洗呀,洗呀,日子一久,整個池塘里的清水也被染黑了。後來,人們把練字稱做「臨池」,就是從張芝的這個學書故事中演變而來的。

4、偶創飛白

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麼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這一天,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牆。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可看著看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牆上出現了一道白印。由於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牆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牆皮來。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牆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交上文章,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裡,顧不上休息,准備好筆墨紙硯。想著工匠刷牆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

他終於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並成為「飛白書」。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5、羲之換鵝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

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後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後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

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裡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

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

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㈦ 書法家的故事

王獻之練字的故事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愛練字,那個人就是王獻之。一天,王獻之想寫一個太字,可剛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獻之立刻跑到父親王羲之的書房,讓父親點上太字的那一點。王獻之把太字遞給母親看,母親誇他寫得非常好,只有一點似羲之。王獻之這才知道自己寫的字和父親比起來,相差還很遠哪。從那時候開始,王獻之練字就更認真了。

王獻之是著名的書法家,這人人都知道,可他是怎樣努力鑽研書法這門藝術的呢?王獻之練字時不僅琢磨字的每一個支架的結構,而且非常的專心致志。大家試想一下,如果王獻之不是專心致志地研究字的支架結構,而是一會兒寫兩個大字,一會兒又翻一翻書法字貼,一會兒站起來走一走。這樣王獻之會成為一代書法家嗎?正因為王獻之有了這種專心致志的毅力,他才能成功!看一看其它著名的科學家,哪個不是像王獻之那樣?所以呀,要獲得成功,就得有像王獻之這樣有恆心。

第二,王獻之所以那麼愛書法,這跟他的興趣分不開的,就比如說我吧,非常喜歡畫畫,這也是我的興趣和我的愛好!我們每人都有自己愛做的事情,就要全身心投入的去做,這樣能在從中找到極大的快樂。不要像有一些人,就想著玩,一到寫字的時候,人的頭都要炸了。王獻之也是一個普通人,為什麼他就這么愛好寫字呢?人們都說王獻之跟王羲之簡直就是一模一樣的人。王羲之在一次練書法時,錯把妻子送來的饅頭蘸在了墨汁上,還不停的誇贊它好吃……有一次,王獻之取過僕人手中的一把蘆葦掃帚,蘸著泥水在牆壁上寫了起來,自己也不知道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只是覺得非常的好寫,比起毛筆來是松軟多了……後來,王獻之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成為與王羲之齊名的大書法家

㈧ 關於書法的名人故事

1、柳書之貴

唐代書家柳公權書法名氣很高。官至太子太師,與顏真卿並稱為「顏柳」。當時的公卿大臣都認為,碑刻或其墓誌的書法若不能請到柳公權來寫,就是子孫不孝。甚至外夷來向朝廷入貢,常另外出資購買柳公權的書法作品帶回去,可見他是如何的聲名遠播了。

2、王徽之「雪夜訪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黃門侍郎。性愛竹,嘗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晉書·王徽之傳》里記載著一則他「雪夜訪戴」故事,歷來為文人所稱道。

王徽之在山陰縣住的時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皚皚白雪心生感慨,馬上叫下人斟了酒來,一個人在屋裡躑躅彷徨,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

戴逵(?~396年):字安道,東晉學者,著《釋疑論》反對佛家因果報應說,擅雕塑、書、畫、鼓琴。屢征不仕,《晉書》卷94有傳。戴逵當時在剡縣,離王徽之這里還有很遠的距離。王徽之根本就不管這些,他命令下人備船,深夜冒雪向剡縣前進。

經過一個晚上的水陸跋涉,第二天早晨來到剡縣。到了戴逵家門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訴下人,不和戴逵見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問他原故。王徽之說:「我本來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根本就無所謂。」

王徽之的行徑,任性隨意,曠達通脫,顯示出魏晉時期,名士們任性適情的生活態度。不失清高和風雅,因而「雪夜清興」之事歷來很為後人稱道。

3、紅葉作書,鄭虔三絕

鄭虔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學者,書法家,學問很淵博。他青年時代就愛好寫字繪畫,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貧寒,窮得連紙張也買不起,用什麼來練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廟里存放有幾間屋。

的柿葉,他便搬到寺廟里住下,每天取紅色的柿葉當紙,刻苦學書。時間一長,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鄭虔終於艱難而玉成,他的書法、繪畫和詩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見了贊嘆不已,稱之為「鄭虔三絕」。

前人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從鄭虔學書的故事中,不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嗎?

4、張旭判狀得教

張旭是一位草書大家。他非常愛喝酒,經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並呼喊著奔跑,然後他才拿起筆來作書。他所書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狂草。

有時他還發瘋般地用頭蘸墨寫字,清醒以後,他反復觀賞自己書寫的作品,世人稱他為「張顛」。張旭真草兼擅,他的書法為時人所喜愛。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當縣尉。上任後十多天,有一個老人拿著狀紙來告狀。張旭了解案情後,作了判決,老人走了。過了幾天,老人又來了,張旭生氣地問老人:「你怎麼能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再來麻煩我呢?」

老人說:「其實,我不是來告狀的。因為看到你寫的字是那樣美妙,想收藏它作為珍品!」張旭聽了,覺得不尋常,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喜愛書法。老人說:「我父親活著的時候十分喜愛書法,留下了許多書法作品。」

張旭請老人拿來作品觀看,的確是天下難得的佳作。於是,他反復學習、研究,從中明白了許多書法的奧妙。

5、掘墓偷藝

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非常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據說他曾經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致濃厚,以致於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說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非常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

鍾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終於了解用筆的奧妙。

㈨ 書法家的小故事

1、掣筆不脫

王獻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兒子,排行第七,上有六哥一姐。

東晉永和七年,王羲之四十九歲,出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舉家離開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來到會稽山陰縣。這一年,王獻之七八歲,開始跟父親學習寫字。

一天,獻之正對著範本一筆一畫地習字,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身後,突然抓住筆管往上一抽,竟沒有抽掉獻之手中的毛筆。王羲之嘆道:「此兒的字,今後當有大名!」

後人解釋,獻之寫字用力,把筆牢,所以王羲之知獻之長大後書法必能名世。蘇東坡不同意這樣解釋,他認為書家握筆寫字並非用死力,而是自然書寫,不失法度,乃為得法。王羲之誇獎獻之,在於小兒寫字專心致志。不然的話,天下有力者豈非莫不能書!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