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的故事3分鍾
Ⅰ 史鐵生立志的故事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北京人。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找史鐵生
我在新年的頭上專程去一次北京,為的是和史鐵生做個談話,用在《收獲》的專欄上。本來早該去了,因為年底忙亂,因為他和我的身體都要挑一個恰當的時候,還因為我說的等2001年再去飛機栽下來也是21世紀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談了,回來了。
我和史鐵生談的話題是"生存還是不生存",也就是"愛與死是永恆主題"中的那個"死"。我相信我倆對死的心得要比別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來要打開的話頭因客人的來訪未能展開。那樣也好,死總是排在生的後面的,明天再談。當日晚上我們去一個叫孔乙己的飯店吃飯。來接他的是《人有病,天知否》的作者陳徒手等哥們,到了那裡還有我熱愛的姜文和他的朋友。反正就是一桌子的人吧,在中國式的環境中,祝賀一聲他的50大壽就開始吃了。他那天抽煙,喝一點點酒,說一點點話。他說一上午不敢動彈,把精力攢下來了。他說座山雕也是50歲。他說要健康不說長壽了吧。
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
Ⅱ 關於史鐵生的資料300字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回延安一帶插答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Ⅲ 作家史鐵生的生平事跡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後因急性腎損傷回家療養。1979年後相繼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說與散文發表。
1998年患尿毒症,終至透析。病情穩定後,有隨筆集《病隙碎筆》、散文集《記憶與印象》、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隨筆集《扶輪問路》和電影劇本及影評集《妄想電影》出版。
作品曾多次獲獎。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0號下午16點,因突發腦溢血,之後經搶救無效,在12月31號3點46分逝世,享年59歲。
(3)史鐵生的故事3分鍾擴展閱讀
1951年1月4日,史鐵生出生在北京,中學在清華附中就讀,是學校里的頂尖學生,體育特別好,尤其擅長80米跨欄,他用外八字腳跑步,上身鍾擺式打晃,跑起來像剛出斗獸場的野牛,只要有他參加的比賽,一沖就是第一名。
18歲那年,史鐵生去陝北關家莊插隊。住在窯洞里,陝北的冬天,窯洞冷得像冰窟窿,史鐵生就用大衣裹著腦袋,身體蜷成一團,只剩下嘴巴不停地哈氣,以此熬過漫漫寒夜。碰到下雨下雪,就鑽進牛棚,牛棚里盡是糞尿,連打盹的地方也沒有。
20歲那年,史鐵生在山裡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無處可躲。溝溝壑壑的黃土高原上,只剩下暴雨中的史鐵生和一頭老牛。
雨停了,回到家,史鐵生發了高燒,大病一場。他以為自己的身體強壯,扛一扛就過去了。結果,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一年後,下肢徹底癱瘓,從80米跨欄冠軍變成了一個輪椅上的人。
從此,史鐵生的人生用一句話概括:主業是生病,業余寫點東西。他說:「我是殘疾人,但不是廢人。」癱瘓後的史鐵生一邊寫作,一邊找工作。工作後,每天就搖著輪椅到街道工廠去上班。在仿古傢具上畫畫,每月掙十幾元錢貼補家用,一干就是7年。
早年,他住在北京前永康胡同一個大雜院的最里邊,從院門到屋門,輪椅得走過幾十米坑窪不平的土路,一不小心,輪椅就要翻車。輪椅翻了,史鐵生也不喜歡喊人,就坐在地上先扶起輪椅,再用雙臂把自己硬撐上去。
他的小屋只有六七平方米,屋裡除了床和寫字台,剩下的空間僅夠輪椅轉個小彎。這么個小地方,時常有朋友去看他。在很多人眼裡,史鐵生的人生墮入低谷,應該變得沉默自閉、絕望無比。
可這些朋友見到史鐵生後,驚嘆了,史鐵生不單沒有自暴自棄,反倒異常開朗,聊天起來滔滔不絕,只要好玩的事,好吃的東西,他都為之痴迷。
從文學聊到體育,又從體育聊到旅遊,天南海北,無所不聊。尤其愛聊吃的,聊起來就有滋有味:「羊肉還是牛街的好!醬牛肉還在白紙坊的地道!」甚至連常營回民鄉的李小老燒餅,他都門兒清。
生病後,史鐵生胃口依然不減,尤其愛吃肉,他又正好屬虎,所以朋友們都笑他,人送外號「食肉動物」。
作家王安憶第一次去看他,以為史鐵生會講述自己的悲慘人生,感慨命運無常。結果史鐵生從頭到尾都在和他聊餃子。王安憶說,史鐵生的樂觀和率真,讓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還有一次,幾個朋友去看他,趕上飯點,史鐵生拉著他們說:「都別走,我給大傢伙兒做飯,做好吃的。」大家不願意給他添麻煩,他倒是坐在輪椅上,擼起袖子開始炒菜。一邊炒菜一邊還和大家有說有笑。那頓飯,幾個朋友吃得淚流滿面。
生活就是這樣,真正的強者不會因為某件事而壯烈死去,而會因為某件事興高采烈、認真地活著。
Ⅳ 史鐵生的故事50字
史鐵生把自己的身體比喻成一架飛機:
要是兩條腿(起落架)和兩個腎(發動專機)一起屬失靈,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機長會走出來,請大家留些遺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鮮紅的血在透析器里汨汨地走,從我的身體里出來,再回到我的身體里去。那時,我彷彿聽見飛機在天上掙扎的聲音。
Ⅳ 關於史鐵生的故事50字左右
1969年史鐵生去延安插隊,但是卻因為雙腿癱瘓在1972年返回北京,之後史鐵生的身體狀況就每況愈下,病情也更加嚴重,先是腎病,接著發展到尿毒症並且只能依靠住院透析來維持自己的生命;
在他生病治療之餘,史鐵生曾一度要放棄自己生存的希望,但是最終在家人的鼓勵與幫助下,他戰勝了自己,開始採用另一種方式給予自己生活的力量,那就是寫作,在這個階段,他的作品也因為傳達出生命的含義而鼓舞了更多的殘疾人重拾生活的勇氣,努力的活下去。
(5)史鐵生的故事3分鍾擴展閱讀:
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
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史鐵生用自己殘缺的身體,敘述了最為健全而充滿生命里的思想,盡管自己飽受病痛的折磨,但是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選擇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向世人傳達著自己的明媚和陽光。
他的作品也因為帶給人們無窮的力量而獲得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等多個著名獎項。他始終將寫作和自己的生命深刻的聯系在一起,至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Ⅵ 關於史鐵生的故事
1、脆弱的生命
十歲那年,史鐵生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十八歲那年,史鐵生自願到陝西延川縣插隊。插隊初期,史鐵生脊髓損傷、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裡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燒以後,重現腰腿疼痛的症狀,從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鐵生21歲的生日第二天,因為腿疾,父親攙扶著他第一次走進病房。那一刻,史鐵生有過一個決心: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要再這樣走出來。
隨著雙腿日漸地麻木,肌肉無可遏止地萎縮,史鐵生悵然若失。未名氏哲人說:危卧病榻,難有無神論者。整日整夜,卧榻病床,史鐵生消減了讀書的興致。門外來來回回、走走停停的腳步聲擾亂了史鐵生的思緒。史鐵生在心裡荒荒涼涼祈禱著: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給我留下。南窗之下,桃紅柳綠,雖令人心神嚮往。但史鐵生再也不敢去羨慕那些在花叢樹行間漫步的健康人。
他甚至都不能回憶起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自此以後,他也再沒有站起來。生命原來如此脆弱,不忍讓人直視。二十一歲、二十九歲、三十八歲,史鐵生三林三處出醫院。尤其二十九歲那次,史鐵生高燒不退,整天昏睡、嘔吐。將近三個月不敢聞飯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壓也不安定。大夫們一度擔心他活不過冬天了。
2、堅強的母親
史鐵生殘廢以後,他母親的整副心思全放在給他治病上。為了治病,全家負債累累。史鐵生母親四周打聽治病偏方,花錢如流水,萬般搜尋稀奇古怪的葯。她給史鐵生又是洗,又是敷,又是熏,又是灸。史鐵生又是吃,又是喝。但奇跡,未有絲毫顯露讓史鐵生終身受益的,是友誼醫院那位老大夫的話:「你一生都未必能有這樣閑在的時候,你何不用這樣的時間來讀點書,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緒?
在初中二年級,史鐵生趕上「文革」,沒有讀過什麼書。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雙腿殘疾之後讀的。史鐵生每天搖著輪椅去地壇,不是讀書,就是思考。史鐵生母親對兒子的腿也終於絕望。為了盡力忘掉這份不幸,史鐵生母親到處給他借書,頂著雨或雪推他去看電影。生怕史鐵生自盡,忍著疼痛和擔心,她放兒子單獨出去。有很多回,史鐵生在這園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來找他,但她又不敢驚動他。
只要見到史鐵生好好的,她就會一聲不吭,轉身回去。或許出於倔強和羞澀,史鐵生假裝沒有看到,有時還會故意躲起來。三十歲時,史鐵生的第一篇小說終於發表。過了幾年,史鐵生又一次獲獎。而她卻再也不能和兒子共享這輝煌的一刻,早在四十九歲時,她就離他而去了。史鐵生回憶道,自己當時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卻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自己母親那兒總要加倍。
3、追求與活著
在癱瘓的艱難歲月里,史鐵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園子里。他有時待一會,有時直至月光滿地。史鐵生說:這么多年我在這園子里,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游哉,有時落寞,有時候平靜而且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縈繞史鐵生的耳邊,有三個問題一直在騷擾著、陪伴他。第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個是為什麼活?第三個我干嗎要寫作?
讓史鐵生受啟發的,是卓別林的一部電影:《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殺,卻被卓別林救了。女的說,「你為什麼救我?你有什麼權利不讓我死?」卓別林說,「急什麼?咱們早晚不都得死?」史鐵生心中怦然一動:是啊,咱們早晚不都得死?對於死亡,史鐵生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對於殘疾,史鐵生總想憑什麼我能寫出小說來呢?憑什麼那些小說的素材會送到一個截癱者跟前來呢?王蒙曾說,正因他是個殘疾人,所以他作品中有別的作家沒有的一股靜氣。對於生活與寫作,有朋友曾勸史鐵生,你不能死,你還得寫呢,還有好多作品等著你去寫呢。這時,史鐵生真正意識到,人活著,說到底是慾望,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不怕死和想去死是兩回事,怕活不等於不想活。
而為了生存,人類應該找一些牢靠的理由,認為自己可以得到點什麼,比如愛情價值感之類。所以,史鐵生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只是因為我活著,才不得不寫作。
(6)史鐵生的故事3分鍾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史鐵生許多小說有強烈的自傳要素,如中篇小說《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傳;他有強烈的宗教情懷,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學。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贖需要和終極關懷,追尋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識形態名義推翻親情滅絕愛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為了利益而放棄信仰,例如《文革記愧》一篇,記述公安發現了一篇在朋友間傳抄的地下小說,「我」在公安尚未上門時,就決定背叛朋友。
命運出於無法窮詰的偶然性,世間萬物只有不合理的混亂;人在這個充滿殘酷不公的世上,是被任意擺布的孤兒。「(神的)仁慈在於,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你路。」《務虛筆記》記錄了一個尋找神性卻未能企及的痛苦心靈,並批判功利主義,也否定民間氣功風水作為一種尋求超越的可能途徑。
地位
1980年代,史鐵生是「知青情結」的第一個代言人,作品大受歡迎和推崇,是中國文學界的中堅人物,以真誠著稱,也被先鋒派作者奉為精神領袖。1995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是中國文學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說,有里程碑的意義,但此書反應零落,似乎讀者不多。
Ⅶ 史鐵生的感人事跡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北京人。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後,於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病致癱,轉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1979年開始創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96年11月,史鐵生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浙江《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五萬元)。小說記述他在初殘後工作於街道小廠時的經歷。有人稱譽它:「懷舊但不感傷,沖淡悠遠,充滿寓意。」另外,余華的短篇小說《我的故事》與陳軍的中篇小說《禹風》、蘇童的短篇小說《棚車》(各三萬元)獲二等銀獎。《老屋小記》和《務虛筆記》獲得《作家報》1996年十佳小說獎。1997年當選北京作協副主席。
Ⅷ 史鐵生的事跡
1、史鐵生的事跡一
1974年,史鐵生為了生計,在北新橋街道工廠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在這里上班既沒有公費醫療,也沒有任何勞保,所乾的活兒是在仿古傢具上畫山水和花鳥,有時還畫彩蛋。。
如出滿勤每月30元工錢,但他為了看書和嘗試寫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來只能領到15元,這活兒他一干就是7年。
可是第二年史鐵生又患上了嚴重的腎病,這次醫生只給他留下了一個受損的左腎。由於體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辭去了街道工廠的臨時工作,呆在家中一門心思地寫作。
2、史鐵生的事跡二
1979年,由於下肢麻痹、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不得不造漏排尿。緊接著,由於肌肉萎縮,血液循環受阻,再加上每天長時間地坐壓,褥瘡發作,前景是敗血症。
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寫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無知覺的腿,經不起寒冷,如果凍了,就有壞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熱量只能從上身排出,額頭的痱子從來不斷……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1980年,他創作出的小說《我們的角落》被田壯壯改編成了電視劇,在當時的影視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83年,他創作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本年度「青年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獲該年度「作家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小說《命若琴弦》還被改編成電影《邊走邊唱》,經過陳凱歌的精心導演,引起了強烈反響。
3、史鐵生的事跡三
1998年,下肢癱瘓的史鐵生,由慢性腎損傷演變為尿毒症。從那時起,史鐵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術,把腎部的動脈和靜脈引到表層。
透析時需要在三個點輪流針刺。長達9年,1000多次的針刺,使得史鐵生的動脈和靜脈點隆起成蚯蚓狀。體內滲毒的血液從隆起的動脈出來,經過透析器過濾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靜脈回到體內。
一個星期3次,在每次4個半小時的透析過程中,把全身的血液過濾幾十遍——這就是史鐵生日常的生活。
4、史鐵生的事跡四
寫作經歷,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
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
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
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5、史鐵生的事跡五
史鐵生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需要的患者。
Ⅸ 關於史鐵生的故事600子
1、史鐵生母親的生命,因為兒子的殘疾,也承受了無數折磨。史鐵生癱瘓時,母親已不年輕,為了史鐵生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醫院已經明確表示,他的病情目前沒辦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他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
每一回她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最終,卻總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後母親終於也絕望了。於是,每次史鐵生要動身出門,母親便無言地幫他上輪椅,看著他搖車拐出小路。
每一次她都是佇立在門前默然無語地看著兒子走遠。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然站在原地,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著,彷彿在看兒子的輪椅搖到哪裡了,對兒子的回來竟然一時沒有反應。
她一天又一天送兒子搖著輪椅出門去,站在陽光下,站在冷風里。後來,她猝然去世了,因為兒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
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沒有能夠幫助兒子走向這條路。她心疼得終於熬不住了,她匆匆離開兒子時只有49歲。
2、1998年,下肢癱瘓的史鐵生,由慢性腎損傷演變為尿毒症。從那時起,史鐵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術,把腎部的動脈和靜脈引到表層。透析時需要在三個點輪流針刺。
長達9年,1000多次的針刺,使得史鐵生的動脈和靜脈點隆起成蚯蚓狀。體內滲毒的血液從隆起的動脈出來,經過透析器過濾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靜脈回到體內。一個星期3次,在每次4個半小時的透析過程中,把全身的血液過濾幾十遍——這就是史鐵生日常的生活。
3、1974年,史鐵生為了生計,在北新橋街道工廠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在這里上班既沒有公費醫療,也沒有任何勞保,所乾的活兒是在仿古傢具上畫山水和花鳥,有時還畫彩蛋,如出滿勤每月30元工錢。
但他為了看書和嘗試寫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來只能領到15元,這活兒他一干就是7年。可是第二年史鐵生又患上了嚴重的腎病,這次醫生只給他留下了一個受損的左腎。由於體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辭去了街道工廠的臨時工作,呆在家中一門心思地寫作。
1979年,由於下肢麻痹、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不得不造漏排尿。緊接著,由於肌肉萎縮,血液循環受阻,再加上每天長時間地坐壓,褥瘡發作,前景是敗血症。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寫作整天卧床。
冬天,他那毫無知覺的腿,經不起寒冷,如果凍了,就有壞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熱量只能從上身排出,額頭的痱子從來不斷。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1980年,他創作出的小說《我們的角落》被田壯壯改編成了電視劇,在當時的影視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1983年,他創作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本年度「青年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獲該年度「作家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小說《命若琴弦》還被改編成電影《邊走邊唱》,經過陳凱歌的精心導演,引起了強烈反響。
4、在史鐵生雙腿癱瘓之初,總有人勸他「要樂觀些,你看生活多麼美好呀」諸如此類的話語。可是這種話對史鐵生幾乎起不到任何激勵的作用。
史鐵生心裡說:「開玩笑,你們說的輕松,病又沒得在你們身上。」尤其是在雙腿剛剛癱瘓的時候,生命對於史鐵生幾乎已經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來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當時,大夫告訴史鐵生,他的病如果是腫瘤,可能還有的救,否則,這輩子就得准備在輪椅上過了。於是,史鐵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寫兩個字,一個是腫瘤的「瘤」,另一個字就是「死」。
史鐵生用這種方式祈禱,希望把這兩個字寫到千遍萬遍,或許就能成真,不管是腫瘤還是死,都好。到後來,證實了他的病並非腫瘤之後,他就只寫一個字了:「死」。
5、史鐵生的病根是在18歲時落下的。那時他到陝西延川縣插隊,一次在山裡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燒之後出現腰腿疼痛的症狀。21歲時,史鐵生因為腿疾而住進了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
這件事似乎再一次證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無端癱瘓了雙腿,讓一個本來鮮活年輕的生命,無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對於史鐵生而言,雖然在癱瘓之初,死亡對於他那麼具有誘惑,甚至於他每天早晨醒來,都因為自己依然活著而沮喪;但是,他依然活著。癱瘓後的最初幾年,史鐵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
就像他文章里寫的那樣,暴躁易怒。為了逃避現實的世界,在正常人上班之時,他總是搖著輪椅,到那時還人煙稀少的地壇公園里去。
自旦至暮,春秋往復,耗在這園子里。他去過了地壇的每一棵樹下,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他都在這園子里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