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生活有關禮儀的小故事

生活有關禮儀的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27 12:39:22

① 有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急用啊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張良拜師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② 有關文明禮儀的小故事最好能是有關生活中的,

一天,天氣不佳,風里夾著密集的雨點,讓人難以抬頭,我從少年宮出來,走到小公園地區版,心裡正詛咒著權該死的天氣,忽然聽到金屬碰撞聲.我循聲望去,原來是商場窗前的一輛自行車被風颳倒,壓倒了一大排,約摸30輛.
這時,正逢一位老爺爺路過,他把手裡的傘放在一旁,彎腰屈背把自行車一輛輛扶起來,我連忙奔過去,和爺爺一起扶車.扶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車有笨有重,有的幾輛車龍頭橫擋插在了一起,還有的撐腳不牢靠,剛扶正又倒了下來,好不容易才扶起了幾輛.
一些過路人看到了,都走來投入了扶車的行列,一個,二個,三個.有中年人,青年人,也有和我一樣的孩子,他們的頭發都濕了,雨水順著臉頰流下來模糊了鏡片,弄濕了衣衫,也顧不得擦一擦,放在一旁的傘被風吹翻了,也顧不得拾一拾.一群陌生人就這樣聚集再一起,連身邊是誰也顧不得看一眼.30多輛自行車又整齊地站成一排,風雨似乎小了些,當人們那起傘准備離去的
時候,有一輛車的主人來了,他望著自己那輛剛被扶起的車,連聲說:」

③ 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一、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時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爹爹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 相互幫助、 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二、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然覺得心驚預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三、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 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 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曾子「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四、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五、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④ 禮儀在生活中的的重要性小故事

1、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2、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3、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時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爹爹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 相互幫助、 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4、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5、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⑤ 有關於中華禮儀的生活故事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麵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起來了么。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我們需要文明生活
六年級 王炳相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是,我卻給媽媽當了回老師,而且用我的實際行動影響我們全家。用媽媽的話說,我不僅改變了媽媽,而且通過改變媽媽,改變了媽媽周圍的人,包括她的同事。
事情追溯到前年冬天,天氣已經非常冷了。北京的冬天寒風凜冽,我們全家乘車外出看電影。因為奧運會官員到北京考查,北京的街頭到處都擺著各色塑料花卉,冬日裡讓人感到了一絲暖意。我們在車里吃著零食,聽著音樂,愜意極了。快到東直門時,媽媽將裝有廢物的垃圾袋順著車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制止已來不及。我要求爸爸把車開回去撿起垃圾,可媽媽說車已經無法返回,再說路上車那麼多,如果回去的話撞車怎麼辦?媽媽甚至說下次改掉也就罷了。可我堅決不幹,最後爸爸終於把車開了回來。媽媽找回了扔掉的垃圾。雖然耽誤了好多時間,但全家都認為我這樣的做法是對的。回家的路上,機場高速路兩邊的樹上掛著好多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全家人都進行了深刻的反省。
從此以後,我們全家人都以實際行動成為「講文明、護環境」的大使。上周,我們全家去爬香山,賞紅葉,帶了好多食物去野餐。野餐之後,大家分別將垃圾收好,背著下山,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家裡再也不用我監督,都會自覺所為。媽媽更是用實際行動讓我感動。她經常會在公共場所將地上的垃圾撿起,扔進垃圾桶。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的是人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我們有義務去幫助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學習文明、實踐文明。因為我們今天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強大的、高度文明的國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有一次,我在電視里看到歐洲文明古國德國,在號召全國人民講文明、講禮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禮儀。同時,舉例講了一個老奶奶經過馬路,路上雖然只有她一個人,但她依然等紅燈變綠燈才走。老奶奶回答說:「我怕樓上的孩子們看到後,以為紅燈是可以通行的。」我把這個故事送給所有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你們的言行對我們是多麼重要,當您有不文明的行為時,想想您的孩子吧!想想我們是古老的文明古國吧!
我要用親身經歷的這件小事告訴同學們,我們的言行也是可以影響改變大人的!不信你試試吧!讓我們都成為講文明懂禮貌的中學生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強大。

文明禮儀伴我行
八年級 宮亞明
我國是禮儀之邦,素來講究禮貌。孔子以為「不學禮,無以立」;漢代賈誼則把是否講禮、守禮看作是人與獸的區別。在現代文明社會,講文明,懂禮貌,這種美德是應當得到大力弘揚的,因為它對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廣大公民應順應時代的要求,自覺遵守,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文明公民。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常有不講文明、不懂禮貌的現象發生。
比如,在公眾面前掏耳、挖鼻,甚至摳腳丫;聽他人講話時,東張西望,不屑一顧;上公交車時,蜂擁而上,爭搶座位,甚至大動干戈;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在馬路邊便溺。2004年10月6日的《北京廣播電視報》就報道說:木樨地科技會堂東邊的馬路邊就成了計程車司機的露天廁所,以致於隔百十來米就能聞著味兒,居民意見很大。居民意見不可能不大,大白天,光天化日之下,沒遮沒欄的在馬路邊上說方便就方便,的確不文明。便溺者是方便了,但過往的行人就不方便了,不但行人不方便,假若讓外國人看見了,還不會恥笑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低,因為你的方便讓整個民族受歧視,受牽連,成何體統?對得起養育你成長的祖國母親?
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說:「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一種大事。」這點,我們應向周總理學習,美國總統尼克松曾在他寫的《領袖們》一書對此作過評價。尼克松說:「周恩來的敏捷機智大大超過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領袖。這是中國獨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紀以來的歷史發展種種中國文明的精華結晶,他待人很謙虛但很沉著堅定。」周恩來的文明談吐、禮貌舉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氣質和風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寬闊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靈的生動體現。
看來,文明、禮儀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養自己美好高尚的心靈。從表面上看,文明禮貌是外在的,而實際上外在的形式下蘊含著內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講文明懂禮貌的人,是有著美好心靈的人,美好的語言來自於美好的心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言為心聲」、「形為內現」。其次,要在實踐中用文明禮貌的道德標准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文明禮貌,重在表現。主要包括四點:①謙虛禮讓②談吐文明③舉止端莊④講究衛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點,也不愧為「禮儀之邦」的成員了。
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因為,禮貌是人類和諧相處的金鑰匙,只有擁有它才會有幸福、快樂。

文明,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高一(1)班 鄧雪雯
千百年來禮儀之風傳承至今,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當今的社會,上到國家元首互訪,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從政壇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閃耀著文明禮儀的光輝。
當我們接觸一個人之後,常常會給他一些評語:「這個人素質高,有風度」;「這個人有教養,談吐文雅」;「這個人太差勁,連句客氣話都不會說」;「這個人俗不可耐,滿嘴臟話」;「這個人太邋遢,衣服皺巴巴,連臉也沒洗干凈」……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人,才會被人尊重,受人歡迎。
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有句老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說明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賴,在事業上才能獲得成功。周恩來一生鞠躬盡瘁,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視察工作,離開當地時總是親自和服務員、廚師、警衛員和醫護人員等一一握手道謝。周總理是尊重他人的典範,是青少年學習的榜樣。一些人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系,只要學習好、工作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現代社會的確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度大了,然而對人的文明禮儀要求更高,因為文明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現代社會「大雅之堂」越來越多,誰也不會願意成為難登「大雅之堂」的人。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母親做好了飯沒告訴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飯前,必須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孩子每次離家或歸家都有一套禮儀規矩。孩子每次出門都要和父親、母親說一聲「我走了」,每次回家進門都要說一聲「我回來了」。日本孩子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他們的習慣。
在日本這個國家都有嚴格的禮儀習慣,更何況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歷史古國呢。
現在,我們國家對文明禮儀越來越重視,比如推行文明禮儀操;出版《文明禮儀普及讀本》;開展「首都市民文明禮儀風采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一次我在街上,看見四個八、九歲的小孩正在把盲道上的自行車移開,他們額頭上的汗珠一顆接一顆地往下流,可他們無暇顧及。看到這一幕,我想任何人都會被他們所感動。這件事足以證明我國文明禮儀教育取得的成績。
文明的舉止,文明的行為,加上恬靜、幽雅、舒適的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會啟迪莘莘學子去不斷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可以影響你的學習,你的生活,甚至將來的一生都將受用不盡,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蘊、幽雅的談吐、得體的舉止,才能稱得上真正有內涵的美。

文明禮貌在身邊
六年級 郭澄澄
老師從小就教育我們要講文明懂禮貌。文明禮貌會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但你們知道講文明懂禮貌應該怎樣做呢?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首先,我們要孝敬父母。父母花了無數心血,撫育我們成長,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我們要永遠記住父母的恩情,對父母要有禮貌。關心體貼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在中國歷史上,就有許多關於孝敬父母的動人故事。如緹縈上書救父等。小緹縈歲父親有難,斗膽上書皇上讓自己代父贖罪。所以在父母有難時,一定要挺身相助。
其次,我們要友愛助人。人與人之間要友好相處,當別人有困難時,應伸出援助之手。人人都需要友愛和幫助。友愛助人,能使人蓬勃向上,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在我小時候,有一位同學,她叫謝夢怡。她總是處處為我們著想,總是關心、理解、謙讓著我們。我們能不喜歡和她在一起嗎?
第三,我們要謙恭禮讓。謙恭禮讓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謙虛的態度,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懂得禮貌,我國歷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謙恭禮讓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謙恭禮讓有得於與別人友好相處,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友誼和幫助,「孔融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四歲的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卻吃小的。這正說明雖然年幼但禮儀卻不短缺。
第四,我們要做到誠實守信。不能欺騙人,更不能背叛別人。而且說話要算數,言行要一致。曾參教子無欺的故事想念你們也略微知道一點。曾參教育兒要懂得誠實守信,說到做到。而有一次,他的兒子非要和他一如既往子一起去早市,他一如既往子說:「乖乖,孩子。你要是不去,媽回家給你做好吃的!」兒子不再鬧了。等一如既往子回來時,曾參已經做好了一切准備了,一如既往子趕忙阻止說她說的話都是哄孩子的。曾參對此很反感,給妻子講了一番道理。之後,妻子覺得很慚愧,便一起參與做飯。由此使曾參的兒子更加重視誠實守信這方面了。這就是曾參教子無欺的故事。而現在的家長也正需要給孩子樹立榜樣。
第五,我們要嚴己寬人。我們熟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句話。「嚴於律己」的意思就是要嚴格要求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寬以待人」的意思就是要多多理解別人、包容別人和原諒別人的過失。可我們同學卻不能做到這一點。有一位同學踩了另一位同學的腳。他連說對不起,而那位同學卻不願原諒他。最後都忍不住了,互相打了起來。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嚴己寬人,這樣會避免許多爭論和吵架。
大家都清楚講文明懂禮貌應該怎樣做了吧!那就開始行動吧!讓漂亮的文明禮貌之花開滿我們美麗的校園。

文明禮儀伴我行
七年級 張揚
縱觀歷史,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悠久的歷史,優秀的文化,傑出的文明,等一切為世人所矚目的成就。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我們有義務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使之發揚光大。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號,所以我們要做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少年。不愧於「禮儀之邦」的榮譽。
文明禮儀處處可見,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父母、老師也從小教育我們要做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尊老愛幼、不罵人、不打架等等一切行為都表明,我們要把文明禮儀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
每當早晨我出去鍛煉,只要看見路邊的自行車倒了,而且沒人管的時候,我常常會自覺地扶起它們,每當做完後,心裡便一下輕松多了,因為我又做了一件好事。同時也讓外國人知道我們中華兒女是講文明的,懂禮貌的,不像他們在外國說的那樣——中國人沒有素質,沒有修養。
大家也許會經常看到這種現象:很多人喝完飲料或吃完東西後,會不經意的把瓶子和袋子扔在路旁,嚴重影響了街道的美觀,那麼又有多少人去把它們撿起來了呢?每當我看到這種現象,我的手就像不聽使喚似的,自己會把它們撿起來丟進垃圾箱內。我想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那麼我們的家園會變得多麼美好,也同時反映出我們講文明、懂禮貌。
還記得有一次,我坐公交車,好不容易佔了一個座位,剛坐一站時,一位老奶奶上車了,但是大家好像都沒有看見,看到老奶奶站在那裡,我心裡就覺得很不舒服,坐立不安,就決定站起來讓給她,她誇獎我說:「謝謝你。」頓時我感到心裡很輕松,我感覺給老人讓座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眾人也向我投來贊賞的目光。回家後媽媽表揚了我,對我說:「你要把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保留下來。」我點了點頭。
也許有很多人都在電話亭打過電話,但現在很多電話亭已經面目全非了。曾經有一次,我陪同一位同學去打電話,我不經意間看見他一邊打電話一邊往內壁上亂寫亂畫,我的氣不由得從心中生起,我急忙上前去阻止,他卻振振有詞地說:「你生什麼氣?這又不是你家的東西。」我理直氣壯地說:「如果每個人都像你這樣不愛護國家財產,那麼這些電話亭還能活幾年呀!再說了,老師從小就教育我們要愛護公物,你怎麼能忘記呢。」他慚愧地低下了頭。我覺得愛護公共財務也是講文明懂禮貌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小時候,我記得媽媽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蒙古族小女孩為公社放羊,結果遇上了暴風雪,她為保護羊群,自己獻出了青春的生命,那時我並不理解媽媽給我講故事的本意。但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深受感動,受益匪淺。
如今,學校開展了「文明禮儀伴我行」的活動,文明禮儀的春風已遍及學校的每個角落,但是在社會上還存在許多不文明現象。我們一定要與他們作斗爭,使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保留中國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的稱號。

文明禮儀從我做起
初二(1) 和詩蒙

什麼是國?就是一個個的小家庭組成的一個大家。那什麼是家呢?就是由一個一個成員而組成。由此可見,在一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可對於個人來說什麼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麼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三年前中央電視台報道,國慶節後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塊口香糖污跡,密密麻麻的斑痕與天安門廣場的神聖和庄嚴形成了強烈反差。
以上的兩個事例表明,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尤其是星期六、日教室里、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麵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臟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風貌,什麼樣的思想品質和什麼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同學們,我們每播下一個動作,將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將收獲一個品格,讓我們把文明禮儀放在心上,時時刻刻與文明交談,用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斗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我相信,經過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試想假如全國每一個校園都共同創建文明校園,那麼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將大大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將會大大加強,祖國的未來一定是繁榮昌盛、燦爛輝煌!同學們努力吧,文明禮儀從我做起!

個人文明一小步

民族素質一大步

初二(1)石奉南
有人說個人的文明禮儀可以關繫到國家的民族素質,這句話一點也不錯。借用當年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上月球時,航天員阿姆斯特朗留下的一句世紀名言:「我現在邁出的是一小步,但在人類歷史上卻是一大步!」我們可以說:個人文明禮儀一小步,國家民族素質一大步。因為個人的文明禮儀看上去好像是微乎其微,但如果全中國十三億人民一起努力,共同提高個人文明素質,那麼我們國家的民族素質便會因此而生輝。
我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這就意味著世界上將有更多的國家關注著中國。試想一下,如果哪個國家的考察團來到中國,走到大街上,看到的是滿地亂扔的垃圾,聽到的是行人滿口的粗話,那怎麼會對中國產生好感呢?雖然只是個別人做的一些個別的事,但正是因為這些個別人使外國人認為中國國民素質整體低下,瞧不起中國。所以說個人文明禮儀一小步,國家民族素質一大步這句話蘊涵的道理既深刻又透徹。
記得幾年前電視上有一個公益廣告講了這么一件事。有一位女士坐在公汽車上,當她快要下車的時候,便隨手將一個空塑料瓶子扔在了車上,一位男士見了便將瓶子撿了起來,並隨口說了一句:「真沒素質。」可他卻又把瓶子從車窗扔了出去。最後還是一位小妹妹見到了,把它拾起來,丟進了垃圾箱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個人素質的提高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就像故事中男主人公說別人沒素質後,可自己的行為卻並不比那位女士強多少。所以,提高個人素質就要像做任何事一樣,要身體力行,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同時要將它進行到底,而不能像電視中的那位男主人公那樣「半途而廢」。如果這個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男士看到塑料瓶子撿起來,並一直握在手中拿到站,下了車後再扔進垃圾桶中,我想這樣做不僅不會使自己有什麼損失,反而會引起周圍的人對你肅然起敬,刮目相看。
再說說我們周圍的同學。某市中學的一名男生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同班的另一名男生打了起來,這個時候班上的一名同學便上前勸阻,可是他勸阻的過程中出言不遜,言辭粗魯,結果使事態變得越來越嚴重。這件事看上去勸阻同學打架做得非常對,可是由於他處理的方法不得當,個人的文明素質不高,不僅不能化干戈為玉帛,相反使事情變得更糟。由此可見個人的文明素養對個人的成長、國家的安定是多麼重要。試想如果人人講文明,有禮貌,就會創造出一個融洽和諧的良好環境,我們的工作學習就會得到更大的促進,我們的集體就會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我們的事業就會充滿生機,興旺發達,我們的國家就會蒸蒸日上,繁榮昌盛。
同學們,讓我們從最基本的社會公德做起,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加強自律,努力做一個知識豐富,意志堅強,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文明中學生,以嶄新良好的形象,出現在父母,老師,社會,世界人民的面前。

⑥ 生活中關於禮儀的小故事徵集!!!

在我剛進大來學的時候自,那時年少氣盛,說話時腿總是再抖,而且手插在褲兜里,很少注意禮節,有一次跟班主任說話時,班主任很不耐煩的說,麻煩你跟別人說話時注意下你的動作,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那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失禮之處,這事雖然不是太經典,但它卻讓我懂得了如何從細節尊重別人,僅供參考

⑦ 有關禮儀的重要性的小故事

每年的「六一」兒童節,長春文廟都會舉行大型公益兒童啟蒙禮儀式。啟蒙禮,古時候也稱為「開筆禮」,屬於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舉行啟蒙禮,是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是標志少兒進入人生學習階段的一項非常隆重的紀念儀式。

長春文廟的大成殿和泮橋的漢白玉欄桿上系著紅彤彤的綢子團花,參禮場地鋪上了紅色的地毯,鮮花綠植點綴。儀式通過正衣凈手、開筆習書、硃砂啟智等環節,讓孩子們明白讀書學習的意義和做人做事的准則。

(7)生活有關禮儀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


1、促進理想人格的形成。傳統禮儀文化通過約之以禮、行之以禮以及重禮貴和,促進理想人格的形成。約之以禮強調以禮治國、以禮立身,重在為社會個體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行之以禮則強調人們相處時要用禮和守禮,重在培養人們尊崇禮、安於禮、行依禮;重禮貴和重在強調以禮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從而達到修己安人的目的。


2、宣揚人類共同價值追求。西方國家向世界宣傳的「普世價值」與我國宣揚的傳統禮儀文化相似。傳統禮儀文化中的誠信、尊重、和諧等都有效地向世界宣揚了中國人崇尚禮儀文明的精神追求,同時,其也對西方國家「普世價值」的傳播形成了一定的推動力,進而使人類達成共同價值追求。


3、弘揚孝文化。在全球人口老齡化以及我國日趨嚴重的社會養老形勢下,傳統禮儀文化弘揚的「孝道」逐漸延伸出「關愛老人就是關愛自己」等尊老養老的道德理念,傳播孝道和養老已成為政府、社會、家庭的共有責任,孝文化也因此形成。

⑧ 關於文明禮貌的小故事

一、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 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二、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

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三、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 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四、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五、列寧讓路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

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⑨ 文明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如下:

1、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2、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 相互幫助、 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3、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5、買水果

有一位教授帶著他的小兒子去市場買水果,再選水果的時候小販很不耐煩的說這些很貴你到底買不買,教授很有禮貌的說要買要買並將水果遞給了他,之後付了錢。

在回家的路上小兒子一路沉默,快到家時實在忍不住了,便問:「爸爸,你是專家,教授學者,在我心中一直是最尊近的人,為什麼讓一個小販如此吆喝?」,教授笑著說:」待人有禮謙遜是我的水平,粗俗無理是小販的水平,我不能因為他而破壞自己的水平。「

(9)生活有關禮儀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見面禮儀

1、握手禮

握手是一種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與他人握手時,目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與人握手。在正常情況下,握手的時間不宜超過3秒,必須站立握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禮貌。

握手也講究一定的順序:一般講究「尊者決定」,即待女士、長輩、已婚者、職位高者伸出手來之後,男士、晚輩、未婚者、職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應。若一個人要與許多人握手,那麼有禮貌的順序是: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後客人。

2、鞠躬禮

鞠躬,意即彎身行禮,是對他人敬佩的一種禮節方式。鞠躬時必須立正、脫帽、行禮,或是邊鞠躬邊說好聽的話。鞠躬前視對方,以表尊重的誠意。

3、致意

致意是一種不出聲的問候禮節,常用於相識的人從各種場合打招呼。在社交場合里,人們往往採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脫帽致意等形式來表達友善之意。

⑩ 有關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一天,天氣不佳,風里夾著密集的雨點,讓人難以抬頭,我從少年宮出來,走到小版公園地區,心裡權正詛咒著該死的天氣,忽然聽到金屬碰撞聲。我循聲望去,原來是商場窗前的一輛自行車被風颳倒,壓倒了一大排,約摸30輛。

這時,正逢一位老爺爺路過,他把手裡的傘放在一旁,彎腰屈背把自行車一輛輛扶起來,我連忙奔過去,和爺爺一起扶車。扶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車有笨有重,有的幾輛車龍頭橫擋插在了一起,還有的撐腳不牢靠,剛扶正又倒了下來,好不容易才扶起了幾輛。

一些過路人看到了,都走來投入了扶車的行列,一個,二個,三個。有中年人,青年人,也有和我一樣的孩子,他們的頭發都濕了,雨水順著臉頰流下來模糊了鏡片,弄濕了衣衫,也顧不得擦一擦,放在一旁的傘被風吹翻了,也顧不得拾一拾。一群陌生人就這樣聚集再一起,連身邊是誰也顧不得看一眼。 30多輛自行車又整齊地站成一排,風雨似乎小了些,當人們那起傘准備離去的 時候,有一輛車的主人來了,他望著自己那輛剛被扶起的車,連聲說:「謝謝,謝謝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