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小故事簡單的
❶ 漢族與少數民族感人的小故事
在阿勒泰市薩爾胡松鄉干溝村,住著166戶村民,何厚賓家是這里唯一的一戶漢族,在何厚賓居住的40多年裡,他手把手教村民翻土、施肥、種菜、預防病蟲害,帶領村民種樹,還為自己的兒子取了一個哈薩克族兒媳婦。如今在這個村子裡,到處是鬱郁蔥蔥的白楊樹以及家家戶戶種植的蔬菜,這里的民族在進步,這里的發展很穩定,這里沒有漢民族之分,這里只有團結凝聚,這里只有欣欣向榮…….
阿勒泰市拉斯特鄉拉斯特村一名8歲的小女孩艾明,在海拔2000多米的 「湖南也別斯」夏牧場的原始森林裡走丟了。在她走失的52個小時里,來自八鄉三鎮兩個牧場的60位漢、哈、回、蒙、維等民族自發組成的營救小組,對艾明進行了排山倒海式的原始森林大營救,場面壯觀,感人肺腑: 68歲的哈薩克族瑪燕老人,是在據阿勒泰市40公里的小東溝附近開了飯館,當她聽說艾明走失的消息時,飯館成了營救小組的周轉站,免費吃住,瑪燕52小時守候在電話旁邊等候小艾明的消息;維吾爾族蒙族小夥子巴代在海拔兩千多米的陰坡上,一邊走一邊喊一邊用白色布條留下記號,在人們搜索了52個小時後,終於找到了坐在河邊發抖的小艾明……
❷ 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有著極為深厚而豐富的底蘊背景。有關禮儀的故事,可謂斗量車載。
由此可見,重視禮儀,無論對於個人或者國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❸ 關於少數民族的故事
少數民族有很多故事,有關於節日的,有關於人物的,還有不少地方風俗。比如傣族潑水節、劉三姐故事等等。
1、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劉三姐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古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劉三姐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劉三姐原來618年出生在天河縣(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中還有記載。
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羅城縣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東門(羅城縣城駐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說,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采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3)少數民族小故事簡單的擴展閱讀
中國有56個民族,很多民族有自己的特色。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❹ 少數民族的傳說故事
滿族的開天闢地神話
關於天地萬物的來源的神話屬於這一類。如《海倫格格補天》、《天神創世》、《白雲格格》等均屬於這類神話。《白雲格格》講述了天神的小女兒白雲格格,為拯救世間生靈,偷天上萬寶匣造土地的故事。白雲格格掌管天上的聚寶宮,發現天神放水淹沒了世間的田地,人獸鳥蟲等生靈失去生存的空間,在水面上苦苦掙扎,於是偷走了聚寶宮中的萬寶匣,撒到大地上。從此大地就形成了山丘和平川。善良格格的勇敢的行動,觸怒了天神,派雪神凍死地上的花草,白雲格格無處藏身,最後白雲格格化成了一棵白樺樹。這個神話不僅解釋了大地山川的形成,而且塑造了一位寧死不屈的女神形象。
日月星辰的形成等自然現象的神話
解釋日月星辰的來源和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神話,在滿族神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天池》、《太陽和月亮的傳說》、《月亮阿沙》、《北極星》等都屬這類神話。《太陽和月亮的傳說》是關於太陽和月亮形成的神話。傳說剛有天地的時候。天上地下都是黑糊糊的,一片混飩。天神的兩個女兒、煉出了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個小托里(神鏡),並把光芒閃閃的小托里拋向天空,於是天空中出現了無數的星星。姐妹倆又拿起天神煉出來的十個又紅又大的火焰托里往地上照,天空馬上明亮了,地上的樹、人、動物看得清清楚楚。十個火焰托里好似十個太陽在天上轉,烤得地上的人和萬物受不了。聰明的人砍來大樹做弓,用椴樹里皮和藤條做弦。用箭射下了八個火焰托里,最後只剩下兩個。天神發怒了,把兩個女兒分開,叫她們永遠拿著托里照射。姐姐成了「順」(太陽),妹妹成了「畢牙」(月亮)。
關於風雷雨雪等自然現象的神話,多散見於各種神話之中,很少有單獨講述它們的神話。比如在《白雲格格》和《天池》中,就出現了雷神、風神、雨神、雹神、雪神等自然現象之神。
人類起源和族源神話
原始初民對人類和本民族成員的產生的解釋,構成了許多神話。《天神創世》神話說,人是天神按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來的。起初造了一男一女,他們婚配生了許許多多的人,一代又一代。後來人在地上住不下了,天神就把天上的一棵最粗最大的樹砍倒了.接在土地的邊緣上,人類沿著樹的枝丫發展下去,於是世界上才有了各色各樣的人。
族源神話多保存在原始宗教薩滿教的神諭中,而且各個姓氏都有自己的說法,呈多元化。東海窩集部的神諭中說,人是從水神出水的毛孔中生出來的;牡丹江一帶的富察氏的神渝中說,人是天神身上搓落的泥做成的;野人女真部的神渝中認為生命來自大海。可以看出,這些關於族源的神話的產生,與這些氏族先人的生活環境、謀生手段,有著一定的聯系。
與魔鬼斗爭神話
這類神話不大集中,多散見於各類神話之中。魔鬼代表是眾魔之首耶路里,他與天神及其弟子的斗爭,構成了這類神話的主要內容。耶路里原來也是天神的弟子,因忌妒師兄恩都里增圖,私自下界,在地下國製造了一群惡魔。最後被人類保護神和天神最小的弟子多隆貝子刺死。他的靈魂興風作浪,不忠於天神,又無處可去,就造了一個地獄——一八層地下國。夢想打入天堂,取代天神。《天宮大戰》就是記敘天神與惡神耶路里大戰的故事。神話《綏芬別拉》則是描寫「東海神主」綏芬別拉與黑水怪斗爭的故事。
❺ 少數民族的故事
潑水節的傳復說
西雙版制納、德宏傣族的潑水節傳說都是「七公主殺火魔」的故事,華坪傣族的潑水節傳說故事卻獨具特色。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
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了,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把汗流幹了,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索性一頭撲到江水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
傣族人民為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長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間,相互用青松蘸水灑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潑灑,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
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❻ 關於少數民族故事
1.維吾爾族故事:艾里甫和賽乃姆。
相傳國王與他的臣子艾山江去打獵,打中一個懷著羊崽子的母羊,妻子又都有孕在身,於是兩人約定以後生下來的孩子如果是一兒一女就結為夫妻!艾里甫和賽乃姆出生以後就一起吃喝玩樂,青梅竹馬,感情非常好。
可是後來艾山江去世了。國王阿巴斯竟然後悔了,不想把寶貝閨女嫁給艾里甫這小伙,於是把他流放異地。好好的一對璧人硬是被拆散成了苦命鴛鴦。這邊賽乃姆茶不思飯不香,那邊艾里甫受苦受難。
好在艾里甫情商高,認識了一個聖女,聖女被金童玉女的愛情故事感動得不行不行的,大手一揮,幫助艾里甫回到家鄉、與情人相會。最後,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2傣族故事:.西雙版納、德宏的潑水節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
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了,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把汗流幹了,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索性一頭撲到江水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
傣族人民為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長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
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間,相互用青松蘸水灑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潑灑,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3.侗族故事:珠郎娘美故事
清道光年間,口寨有一位勤勞聰慧又美麗如仙的侗族姑娘,名叫娘美。與口寨遙遙相望的朵帕寨上,有個聰穎俊秀的孤兒名珠郎,小名秀郎。兩家田地相連,在共同的勞動中,兩人結成一對戀人。
可是,娘美的母親卻將她許配給定達寨的舅家人,後來,竟將她鎖在房中不準出來,並准備強行將娘美完婚。珠郎得知娘美被關後,氣憤不已。但自己勢孤力單,只好每天晚上徘徊在娘美房前屋後,不知如何是好。
農歷四月十八日,即距舅家來娶親的前三天深夜,娘美趁母親熟睡之機,打破窗戶,跳出房間,與肝腸寸斷的珠郎相會,兩人抱頭痛哭。他倆決定遠走他鄉,以「逃婚」的方式,向封建婚姻制度抗爭。兩人摸黑爬上九十九堖,歷經千辛萬苦,走到七百貫洞。
貫洞寨的鄉親非常同情兩人的不幸遭遇。可是,財主銀宜卻起了歹心,因寨上人都說娘美比他小老婆孟亮漂亮十倍,銀宜便想霸佔娘美為妾。於是,他假裝熱情收留他倆到家中落腳,並與珠郎結拜為弟兄。
本寨的「款首」蠻松給銀宜出了一條毒計,即聚眾「起款」時,讓珠郎吃「槍尖肉」,趁機殺害他,娘美孑然一身,必然束手就範。
珠郎和眾人被逼上江箭坡參與「聚款」,在吃「槍尖肉」時中計被刺死。
4.哈尼族故事:火童
遠古時候,妖魔搶走了火種,使哈尼族地區變成一片黑暗,五穀不長,民不聊生。少年明扎(哈尼語中「火」的讀法)的父親為奪回火種,離家十五載杳無音訊。明扎決心繼承父志,
村中長老儒瑪得知後,祈求天地與山林賜予明扎以神力,送給他一把神弓,並告訴他兇狠無比的妖魔住在很遠的石門山。
明扎告別親人,途經熱浪遍地的赤水谷,幫助了快要乾死的老樹根,老樹根為他指了路。後來明扎來到冰雪世界,經受了山邊溪水化成的女子的考驗,沒有逃避,並且為其用神箭封住峽谷的風口。
明扎到了石門山,隨後拾得父親留下的金竹刀,並見到無法恢復人型的父親,又遇見妖魔的鎮山虎在追逐一隻小羚羊。他救了小羚羊,並用家鄉水解除了魔法,使小羚羊變成了少女。原來她是天神的女兒,被妖魔所害。
在少女帶領下,明扎深入洞底找到妖魔。趁它熟睡時奪回火種,在與之周旋時不料被妖魔抓住。明扎立即把火種吞下,他的身體很快變成一個火球。妖魔被他用神箭消滅了,而明扎再也不能恢復人型。火球被少女帶回到了哈尼山寨,那裡的人民從此又見到光明。
5.蒙古族故事:阿爾格齊巧辯汗
從前蒙古族有個專橫跋扈的汗,一天,吩咐大臣道:「你出張告示,將能言善辯的人都召進宮來,誰回答問題合我的心意,我就提拔他當法官。」大臣發了告示,聰明的阿爾格齊等被召來了。
汗發問道:「依我看,狼是不會吃羊的。你們說我這話對不對呀?」一個能言善辯的人答道:「是的,狼見了羊產生憐憫之心的時候,是不吃羊的。」汗說:「我說的是狼並不吃羊。
而照你說的,狼仍然是吃羊的,」於是將他攆了出去,另一個嘴巴乖巧的人回答說:「狼在肚子吃飽了的時候.就不吃羊。」汗說:「你的意思還是狼要吃羊。」也把那人攆了出去。
最後,阿爾格齊從容不迫地答道:「汗啊,我的主上!您執掌著我們百姓的生殺大權,在您管轄的地方,您是說一不二的人。既然如此,我想,就是狼也得遵照你的旨意,不敢吃羊的。」
驕傲的汗大喜,宣佈道:「阿爾格齊回答問題完全合乎我的心意,現在任命他為法官。」不過,汗想刁難阿爾格齊一下,他命人將一張桌面鼓起的石桌抬到阿爾格齊面前,用一隻底部是球形的碗向他獻茶。隨後,他又親手給阿爾格齊遞去鼻煙壺。
對汗王親手遞給的鼻煙壺,不接是不行的;要接,就得把球形底碗放在鼓起的桌面上,這樣碗就會滾落下來,惹得大臣們發笑,那也是失禮的;而如果一隻手端著茶碗,只用另一隻手去接汗王的鼻煙壺,那就會犯對汗王不恭之罪。面對這種刁難,阿爾格齊不慌不忙。
他取下右手腕上的念珠,繞成三圈放在石桌上當碗座,將球形底碗穩穩地放在上面,然後雙手恭恭敬敬地接過了汗王遞過來的鼻煙壺,舒暢地吸了起來,眾大臣見狀,都十分欽佩阿爾格齊的聰明機智。
❼ 少數民族的故事,50字,急。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31、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6、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0、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參考別人的。。別說我抄。。
❽ 少數民族民間故事(要短的)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❾ 少數民族小故事50字
哈尼族的傳說故事:火童
遠古時候,妖魔搶走了火種,使哈尼族地區變成一片黑暗,五穀回不長,民不聊生。答少年明扎(哈尼語中「火」的讀法)的父親為奪回火種,離家十五載杳無音訊。明扎決心繼承父志,
村中長老儒瑪得知後,祈求天地與山林賜予明扎以神力,送給他一把神弓,並告訴他兇狠無比的妖魔住在很遠的石門山。明扎告別親人,途經熱浪遍地的赤水谷,幫助了快要乾死的老樹根,老樹根為他指了路。後來明扎來到冰雪世界,經受了山邊溪水化成的女子的考驗,沒有逃避,並且為其用神箭封住峽谷的風口。
明扎到了石門山,隨後拾得父親留下的金竹刀,並見到無法恢復人型的父親,又遇見妖魔的鎮山虎在追逐一隻小羚羊。他救了小羚羊,並用家鄉水解除了魔法,使小羚羊變成了少女。原來她是天神的女兒,被妖魔所害。
在少女帶領下,明扎深入洞底找到妖魔。趁它熟睡時奪回火種,在與之周旋時不料被妖魔抓住。明扎立即把火種吞下,他的身體很快變成一個火球。妖魔被他用神箭消滅了,而明扎再也不能恢復人型。火球被少女帶回到了哈尼山寨,那裡的人民從此又見到光明。
❿ 少數民族民間小故事
1、壯族民間故事:顛公的故事
顛公家裡很窮,靠父母租種地主幾畝薄田維持一家四口人半飽生活。顛公有個姐姐叫田花,長得水靈靈的非常漂亮。
有一次田花去鄰村走親戚,路上遇見鄰村地主的駝背兒子蝦公。蝦公看見田花,以為是仙女下凡,獃獃地看,連眼睛都不眨。回家立即叫媒婆去提親。
顛公的父母不同意把女兒嫁給蝦公。後來蝦公的老子親自登門來要田花的年庚八字。田花父母不給。蝦公老子威脅說:「不願把女兒嫁給我做媳婦也行,明年你別種我的田,欠我二十兩銀子馬上還清。」田花父母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把田花的八字給了他。
田花整天哭哭啼啼,不吃不喝,說什麼寧死也不嫁給蝦公,蝦公怕逼出人命,婚期一拖再拖,定不下來。一天下午,顛公對田花說:「姐姐你別哭了,我今天就去地主家把你的八字要回來。」他父母說:「沒有銀子,想要回你姐姐的八字,比登天還難啊。」
顛公晚上到地主家,對蝦公說:「姐夫,我姐同意了,喊我來問你什麼時候去接親,她好准備准備。」蝦公很高興,留顛公在他家吃晚飯。吃飯的時候,顛公裝出很貪吃嘴很攙的樣子,酒喝了一杯又一杯,飯吃了一碗又一碗,筷子密密往盤子里夾菜。
蝦公一家人都吃飽了,他還在慢慢吃。桌上四隻盤子的菜吃光了,拿起空盤子來舔,舔干凈一隻又換一隻,舌頭舔不到的地方,用手把殘渣刮進嘴裡,油湯沾濕胸前的衣服也不顧,把盤子舔完還裝未飽的樣子。蝦公一家在一旁象看傻子耍雜技一樣。
地主婆說:「老弟,你這樣舔盤子太難看了,不飽再炒嘛。」地主公嗤之以鼻說:「窮鬼的肚子就象潲水桶一樣,有填飽的時候嗎?」顛公又不停地舔著刮盤子的兩只手,恬不知恥地說:「我舔盤子算什麼,我姐在家連炒菜的鍋頭都舔亮哩。
」地主公大驚說;「要這種媳婦簡直是敗壞門風,丟十八代祖宗的臉。」說完把田花的八字丟給顛公,厲聲說:「餓鬼,給我滾!」家丁把顛公轟出大門,顛公一陣風跑回家向姐姐和父母報喜。
3、和尚升天故事
話說唐朝年間潞洲府有位節度使,名李抱貞。當他到任時府內是銀兩空空,就連官員,兵卒的響錢都拿不出。實在是無計可施,於是有人給他出了個主意說;當地有一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對他是言聽計從,何不讓他出面作法,讓老百姓捐些錢物。
於是,李大人就去面見老和尚,把事由說了一同。別說老和尚真就答應了,為了消除老和尚的顧慮,李大人說我們已在法壇下面挖一個地道,等點火後你就順地道出來,保你平安無事。李大人又帶著老和尚現場實際走了一遍。
這才定下良辰吉日,州里的百姓聽說老和尚坐壇講法,紛紛來捐錢。
到了開壇說法的日子,周邊的百姓也來捐錢。幾天的功夫捐錢已達上億了!這他時辰已到只見老和尚高高端坐在法壇上,下面是一群小和尚法樂齊鳴。好個熱鬧!一陣後就聽有人喊;活佛現身點火相迎!忽的一聲法壇四周火光沖天,可憐的老和尚下得法壇可地道的通口早就被人堵死了。
待火熄後法壇上只留下幾塊舍利了!眾人還真就相信活佛升天了。李大人的眼眉之急解決了,一條人命換來的救濟錢,也算上是老和尚做了一次善事。
這才是;假戲真做傻和尚,隨著活神上天堂,早知能有此番行,何必甘當擋風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