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鍾幼兒美德故事大全
Ⅰ 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3分鍾
有一首兒歌就叫「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哈哈,或者中華弟子規、中華育德故事這種一篇篇的,每篇也很短,很適合你
Ⅱ 能夠講三分鍾的幼兒故事有哪些
1、小田鼠住在鄉下,他家附近有一條河。可是,小田鼠從來沒有去過河邊。
「別靠近它,河水可是很危險的!」奶奶經常這樣說。
小田鼠也害怕河,有時他會夢見自己掉進了河裡,被河水淹沒了,真可怕呀!
爺爺知道了小田鼠的恐懼,決定幫助他。
「河水確實很危險,」爺爺說,「可是,它有時也會很友好,我們去看看吧。」
清晨,爺爺帶著小田鼠走出了家門,走過村邊的小鍾樓,走過山羊們的草地,走向河邊。
越靠近河邊,小田鼠就越緊張,他使勁拉著爺爺。
穿過灌木叢,小田鼠和爺爺站在了河岸上。河水流過,清晨的陽光跳躍在水面上,像無數活潑的金色小精靈。
爺爺微笑著說:「瞧,河水可不是怪物!」
「真美呀!」小田鼠說,「可是,它會把我捲走嗎?」
爺爺說:「如果學會跟河水打交道,它就不會淹沒任何動物。更何況,我們可是能學會游泳的田鼠!」
這時,河面上漂來一隻木盆,木盆里坐著奶奶。奶奶靈巧地穿過一片綠色的水生植物,扔過來幾個淡綠色的果子。
「奶奶,這是什麼?」小田鼠好奇地問。
爺爺彎腰拾起了果子,用爪子利索地剝開殼,雪白的果肉露了出來。小田鼠咬了一口,甜甜的、脆脆的,真好吃!
「這是河裡的菱角,」爺爺說,「河水雖然有危險,但它也是我們的老朋友。」
奶奶把木盆劃到了岸邊,讓小田鼠坐了進去。爺爺跳進水裡,推著木盆在河裡游。小田鼠剛開始有點害怕,過了一會兒,就覺得有趣極了。
奶奶微笑地看著他們,「爺爺會教你游泳的,」奶奶說,「不過,你可不能單獨來河裡玩。」
小田鼠把爪子浸在河水裡,涼涼的河水在爪間流動;他把身體也浸到水裡,感覺很奇妙;接著,他又飛快得把頭伸進水裡,又飛快地探出頭。小田鼠快活地甩著頭,水珠從胡尖飛濺了出去。
回家的路上,小田鼠不停地回頭看著河水,覺得很快樂。
河水依然是有危險的,小田鼠還太小,還不能獨自去冒險。但他能漸漸學會游泳、學會劃船、學會與河水打交道的各種本領,當小田鼠熟悉河水的一切後,河水將不再危險,它會成為小田鼠最親密的朋友。
2、
很久很久以前,那年非常乾旱,森林裡的小河於涸了,泉水枯竭了,動物們找不到水喝,難受極了。
一天,小熊、小兔、小獅子等動物湊到一棵大樹下面,商量如何找水喝。忽然,大樹開口了:「孩子們,你們在我的腳下挖一眼井,就有水喝了。」
「那麼,我們就趕快動手吧。」挖井開始了,其他動物聽到這消息後,都不約而同地加入到挖井的隊伍中。看到人多使不上勁,狐狸提議十人為一組,每組干一天,輪流挖井。
大公雞和小狗編在一個組。這天,輪到他們挖井,大公雞幹了一天,腰酸背痛,」好累呀!」他自言自語地說,「這還吃得消,下次得想個辦法才行。」
第二次輪到大公雞小組,大公雞不想去,便對小狗說自己頭疼,渾身沒力氣。天快黑了,小狗幹完活惦記著「有病」的大公雞,來到大公雞的家,一看,大公雞正玩得起勁,哪有一點生病的樣子!小狗明白了,心裡有點不高興。
動物們不怕勞累,齊心協力,井挖得很快。
這天,又輪到大公雞小組,大公雞不好意思再說有病了,只好硬著頭皮來到井旁,「哎呀!我的腳崴了,好痛啊!」大公雞裝模作樣地揉著腳,嘴裡不停地哼哼著。「疼得厲害嗎?」小山羊忙問。「不要緊,你們不用管我。」「那好,你就別下去幹了,在上面休息吧。」小山羊說。
只有小狗知道大公雞的心思,在井下,他和大家說了大公雞偷懶的事,「不信,你們上去看看,大公雞的腳保證不疼了。」小白兔半信半疑地爬上來探頭一看,可不是,大公雞撒開兩腿正在追螞蚱。大家都對大公雞不滿意了。「等水打出來,不讓他喝!」小狗生氣地說。
井水終於打出來了,動物們興奮得跳了起來,他們大口大口地喝著甘甜的井水,這些天來的疲勞全跑得無影無蹤了。
大公雞也湊過來,剛想喝水,小狗便說:「你也好意思來喝水呀?」大公雞一聽,紅著臉跑開了。
可是口渴的滋味實在不好受,過了一會兒,大公雞忍不住又轉回來,一看動物們都走了,連忙趴到井邊喝起水來。它怕別人發現,喝一口水就抬起頭,向四周看一看,做賊似的。
直到現在,大公雞喝水還是這樣,喝一口水,抬頭望一望。
Ⅲ 三分鍾的幼兒故事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鍾放在了兩只舊鍾當中。兩只舊鍾「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 其中一隻舊鍾對小鍾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3200萬次以後,恐怕就吃不消了。」 「天哪!3200萬次。」小鍾吃驚不已。「要我做這么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隻舊鍾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鍾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鍾很輕松地每秒鍾「滴答」擺   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3200萬次。
Ⅳ 求幾篇三分鍾幼兒童話故事 要有三個對話的!
掉在井裡的狐狸和公山羊 一隻狐狸失足掉到了井裡,不論他如何掙扎仍沒法爬上去,只好獃在那裡。公山羊覺得口渴極了,來到這井邊,看見狐狸在井下,便問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覺得機會來了,心中暗喜,馬上鎮靜下來,極力贊美井水好喝,說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並勸山羊趕快下來,與他痛飲。一心只想喝水信以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當他咕咚咕咚痛飲完後,就不得不與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辦法。狐狸早有準備,他狡猾地說:「我倒有一個方法。你用前腳扒在井牆上,再把角豎直了,我從你後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來,我們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議,狐狸踩著他的後腳,跳到他背上,然後再從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後,准備獨自逃離。公山羊指責狐狸不信守諾言。狐狸回過頭對公山羊說:「喂,朋友,你的頭腦如果像你的胡須那樣完美,你就不至於在沒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這故事說明,聰明的人應當事先考慮清楚事情的結果,然後才去做。
Ⅳ 有誰有一個三分鍾經典的幼兒故事
很簡單的。司馬光砸缸。和孔融讓梨。最基本的小故事。
Ⅵ 幼兒學前教育三分鍾講故事大全
鍵入「」
兒童睡前故事,寶寶睡前故事大全 - 童話故事「
」
這一行字
Ⅶ 誰給個美德故事 可以講三分鍾左右 400字差不多!!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一,曾子殺豬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是黃帝的後代,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曾子烹豬
曾子烹彘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實現教育的方法。」 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曾子殺豬
曾子,又叫曾參,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於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著叫著要和母親一塊兒去。於是母親騙他說:「乖孩子,待在家裡等娘,娘趕集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著:「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裡等媽媽回來,村子裡的小夥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他靠在牆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像著豬肉的味道,心裡甭提多高興了。
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了媽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作兩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著:「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油,我都快要饞死了。」
曾子的妻子說:「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麼能隨隨便便於工作殺豬呢?」
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後,二話沒說。轉身就回到屋子裡。過一會兒,他舉著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對孩子非常嚴厲,以為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里。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
妻子不解地問:「你舉著菜刀跑到豬圈裡幹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殺豬」。
妻子聽了撲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殺什麼豬呢?」
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的,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
妻子說:「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
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著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後有什麼資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聽後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並且宴請了鄉親們,告訴鄉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雖然曾了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後代人所尊敬
二 不食周粟
歷史上有許多迂腐的人,當然也就有許多迂腐的故事。不過最迂腐的應該是周朝初期的伯夷和叔齊了。
故事是這樣的。
伯夷和叔奇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是老大,叔奇是老三。由於叔奇聰明伶俐,很得老國君的喜愛,老國君准備把君位傳給叔奇。但是,按照當時的規矩,君位一般都要傳給長子,傳給老三有點名不正,言不順。老國君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伯夷已經看出了父親的想法。
過了幾年,老國君得了重病,從此卧床不起了。眼看老國君將不久人世,該到了確定君位的時候了。伯夷想,父親一直想讓叔奇接任國君,如果我還呆在宮里,父親的願望將很難表達。於是,他借為父親尋找草葯為名離家出走,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老二、老三在家等著伯夷的消息,等啊等啊,一直沒有大哥的消息。老國君去世了,大哥還沒有回來。叔齊已經意識到大哥是有意避開了,好讓自己順利的當上國君。叔齊想,自己是老三,即使大哥不在,也應該由老二繼位呀。叔齊決定去找大哥,勸說大哥回來繼位。一天早晨,天還沒有亮,叔齊就悄悄的溜出家門,一個人找哥哥去了。
孤竹國的大臣們見老大和老三相繼離去,只好立老二作了國君。
叔齊在外面找啊找啊,找了一天又一天,找了一月又一月,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偶然的機會,叔齊終於找到了伯夷。叔齊勸伯夷回去,伯夷又勸叔齊回去,兩人爭執了半天,最後叔齊說:「咱們兩個也別在這兒爭執了,國家不能一日無君,咱們出來了這么多天,一定是二哥當上國君了。咱們兩個不管誰回去,不是又要把二哥擠下來嗎?咱們乾脆都不要回去了。」
有家不能回,又能到哪裡去呢?他們聽說周國的西伯昌是一個非常仁義的君主,如果去投靠他一定能夠被接納。於是,他們決定去投靠西伯昌。
兩人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經過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周國,果然,西伯昌很熱情的接待了他們,就這樣,兩人在周國住下了。
許多年過去了,伯夷和叔齊都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了。這時候,西伯昌死了,西伯昌的兒子姬發(也就是後來的周武王)繼位。姬發執政不像他的父親那樣溫和,上任不久,就以周文王的名義去討伐商紂王。討伐無道的商紂王本來是正義之舉,而在伯夷和叔齊的眼裡,這種行動卻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他們決定冒思去諫阻周武王。
大軍就要出發了,伯夷和叔齊跪在周武王的戰車前,攔住武王的戰馬,他們大勝斥責武王說:「你打著你父親的旗號出征,是不孝,以下犯上去進攻商王,是不義,你率兵去攻打主人,難道是作臣子的本分嗎?」姬發對他們兩個卻不客氣,讓人把他們摁倒在地,拖到了路邊上。
兩年以後,周武王終於滅掉了商朝。商紂王走投無路,跑到鹿台上自焚而死。姬發自稱武王,周朝建立了。
伯夷和叔齊兩個老先生對周武王非常失望,他們決定離開周國。兩個人一直向東,走走停停,這一天,他們來到山西境內的陽首山。
當時已經是春天了,陽首山上百花齊放,景色宜人。伯夷和叔齊兩個老先生覺得這個地方不錯,便決定在這個地方住下來。他們找來一些樹枝和茅草,在向陽的地方搭起了一間茅草屋,兩個人在這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為了表達他們不做周朝臣民的意願,他們決定,從此不再吃周朝地里長出的糧食。好在陽首山上有許多的野果和野菜,兩個老先生倒不為吃的發愁。
轉眼到了深秋,天一天天冷了起來,山上的野果和野菜越來越少了,兄弟二人開始為吃飯發愁了。有時候一天只能采一兩把野菜,兄弟二人互相謙讓著湊合著吃一點,勉強能夠維持生命而已。山下的老百姓知道他們兩個的來歷,看他們可憐,勸他們下山去弄一點糧食吃,但他們寧死不從,大家也只好讓他們順其自然了。
野菜越來越難采了。他們在山上見到一個小姑娘,小姑娘見他們兩個餓的面黃肌瘦,非常可憐,對他們說:「冬天就要到了,野菜也不多了。你們兩個都是賢人,只是為了意氣才不吃周朝地里長出的糧食,這樣很不值得,你們還是下山弄一點糧食吃吧。」
兩個老人把頭搖得向撥浪鼓似的:「我們寧願吃野菜,也不吃周朝地里長出的糧食。」
小姑娘聽後感到這兩個老先生迂腐的可笑。她對兩個老先生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發誓不吃周朝地里長出的糧食,難道野菜野果不是周朝的山上長出來的嗎,你們為什麼還要去吃它們呢?」
一句話問的伯夷和叔齊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原來堅持了這么長時間,自己還是靠吃周朝地里長出的東西才活到今天的。他們決定,從此連野菜也不吃了。
過了不久,兩個老頭就活活的餓死在首陽山上了。成語「不食周粟」就來源於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