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場上的修養小故事
㈠ 關於教養的小故事
大多數的同仁都很興奮,因為單位里調來一位新主管,據說是個能人,專門被派來整頓業務;可是日一天天過去,新主管卻毫無作為,每天彬彬有禮進辦公室,便躲在裡面難得出門,那些本來緊張得要死的壞份子,現在反而更猖獗了。
「他那裡是個能人嘛!根本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個月過去,就在真正努力為新主管感到失望時,新主管卻發威了--壞份子一律開革,能人則獲得晉升。下手之快,斷事之准,與四月表現保守的他,簡直像是全然換個人。
年終聚餐時,新主管在酒過三巡之後致詞:「相信大家對我新到任期間的表現,和後來的大刀闊斧,一定感到不解,現在聽我說個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位朋友,買了棟帶著大院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將那院子全面整頓,雜草樹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往訪,進門大吃一驚的問:「那最名貴的牡丹哪裡去了?」我這位朋友才發現,他竟然把牡丹當草給鏟了。
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更是雜亂,他卻是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裡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裡成了錦蔟;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直到暮秋,它才真正認清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鏟除,並使所有珍貴的草木得以保存。」說到這兒,主管舉起杯來:「讓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為如果這辦公室是個花園,你們就都是其間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頭開花結果,只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認得出啊!
㈡ 關於道德修養的小故事
道德小故事[1-10篇]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02親嘗湯葯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03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04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05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06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07戲綵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08賣身葬父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09刻木事親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10行佣供母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㈢ 有修養的名人事例
1、左公與曾公的胸懷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裡。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裡則無曾公。」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2、佛學讓劉德華學會包容
自從楊麗娟事件之後,所有人都見識到劉德華的粉絲是多麼的痴情。其實,終歸是因為劉德華的品行以及他對所有身邊人的情意。
據劉德華說,自從認真地接觸佛教,受師父妙蓮老和尚之啟發後,做人處事比以前較為寬宏大量,人生觀亦豁達開朗!由於自己對佛教義理認識不深,不能去宣講佛法,唯有身體力行,多做慈善事業。記起師父經常開示弟子:「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只要用你的悲心,說好話助人向善;看到人家做善事,發隨喜心贊嘆心,令對方成就,都能修福田」。出錢或出力,幫助貧窮無依者,都能廣結善緣。身為藝人,可以用自己的身份媒介,去揚善,勸更多人獻出愛心,參與慈善活動。
3、魯迅的故事
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於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
魯迅聽後,便把海嬰咬過的那隻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4、漢武帝的胸懷大度
漢武帝劉徹,是個胸懷大度、思賢如渴的皇帝。他剛一即位,就發出了一個很不平常的求賢詔書,指出不管一個人出身貴賤,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為將相。他說到做到,破格錄用了許多下層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歲的漢武帝帶著隨從微服出訪,來到一個叫做柏谷的地方。晚上,他們住進一家客店。店主人見他們年紀輕輕,行動詭秘,以為是一夥盜賊。漢武帝口渴了,想討點水喝。
店主人腦袋一揚,沒好氣地說:「我這里沒有水,只有尿!」說完,就偷偷溜出店門,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襲擊這伙可疑的旅客。店主人的妻子是個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計,連忙跟了出來,好言相勸說:「我看他們不像盜賊,那領頭的倒像個貴公子。
你千萬不能輕舉妄動,錯傷好人。」店主人有些猶豫了,妻子乘機把他拉回屋裡,花言巧語地勸他喝起酒來。不大一會兒,店主人就被灌了個爛醉。於是,女主人又是殺雞,又是宰羊,擺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第二天一早,漢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回宮之後,他立即召見店主人夫妻倆,先賜給女主人一千兩金子,接著又把目光投向男主人。
頓時,大殿里的氣氛緊張起來,人們以為男主人一定會受到懲罰。誰知,漢武帝不但沒有降罪,反而稱贊他疾惡如仇,是個壯士,並當場拜他為羽林郎。這件事傳出之後,漢武帝的威望更高了。
5、夏衍
中國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夏衍,在臨終前,感到十分難受。秘書說:「我去叫大夫。」正在秘書開門欲出時,夏衍突然睜開眼睛,艱難地糾正秘書說的錯話:「不是叫大夫,是去請大夫。」隨後昏迷過去,再也沒有醒過來。
㈣ 名人修養的小故事
歐陽修刻苦讀書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范仲淹把水澆在臉上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濂當衣求學
在中國元代時期有個叫宋濂的人,他酷愛讀書,由於家中貧寒,只得借書博覽,隨著書越讀越多,宋濂越覺得需要老師指點,於是他當掉衣服,千辛萬苦來到城中,考上學館,不料學官的脾氣古怪,宋濂歷經曲折,最後終於苦學成才。
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准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台、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准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鍾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鍾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1885-1930),英國文學家。
D.H.勞倫斯的父親阿瑟·勞倫斯是一位礦工,他所受的教育僅僅夠他艱難地讀報紙,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在滾滾的炊火前,一邊烤早餐臘肉,用麵包接著臘肉上滴下來的油,斷斷續續地讀著當天的報紙。
傑明·富蘭克林(1706.1-1790.4),美國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傑出的政治活動家,卓越的科學家。他是美國十八世紀僅列於華盛頓之後的最著名人物。
1723年,富蘭克林17歲,他因與兄長的不合而離開家庭,獨自來到費城謀生。在這里,他從印刷工人開始,一直到擁有自己的印刷作坊,自己辦報紙,走過了一段艱辛的謀生之路,最後獲得人們的承認,成為德高望重的傑出科學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
㈤ 有關修養的名人事例
1、列寧讓路
有一次,列寧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給列寧讓路,准備自己退回去。
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列寧毫無疑問是一位偉人,但他卻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貴而無禮,這更顯出了他偉大的品質。
2、「忍氣吞聲」的林肯
有一次,美國總統林肯和兒子羅伯特驅車上街,遇到一列軍隊在街上通過。林肯隨口問一位路人:「這是什麼?」林肯原想問是哪個州的兵團,但沒有說清楚。
那人以為他不認識軍隊,便粗魯地回答:「這是聯邦軍隊,你真是個他媽的大笨蛋。」林肯面對著一個普通路人對自己的斥責,只說了聲「謝謝」,毫無怒容。
3、程門立雪
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求教。楊時、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經四十歲,而且已考上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學習。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書院拜見程頤,但正遇上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外面開始下雪,楊時、游酢求學心切。
侍立一旁,不言不動等了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驚:「啊,兩位還沒走?」這時外面的雪已經有一尺多厚了。
4、周作人
一次,葉淑穗和朋友一起拜訪周作人。他們走到後院最後一排房子的第一間,輕輕地敲了幾下門,門開了。開門的是一位戴著眼鏡、中等身材、長圓臉、留著一字胡、身穿背心的老人。他們推斷這位老人可能就是周作人,便說明了來意。
可那位老人一聽要找周作人,就趕緊說「周作人住在後面」。於是,葉淑穗和友人就往後面走,再敲門,出來的人回答說周作人就住在前面這排房子的第一間。他們只得轉回身再敲那個門,來開門的還是剛才那位老人,說他自己就是周作人,不同的是,他穿上了整齊的上衣。
5、馬克·吐溫
在一次宴會上,美國著名的諷刺作家馬克·吐溫遇見了一位富翁和他的夫人,出於禮貌,馬克·吐溫恭維富翁的夫人道:「夫人,你真漂亮!」
沒想到富翁的夫人瞥了一眼馬克·吐溫,很傲慢地說「很遺憾,我不能用同樣的話來回答您。」頭腦非常機敏、言辭一項犀利的馬克·吐溫笑著答道:「沒關系,您也可以像我一樣說假話。」
㈥ 關於修養的例子
1、列寧讓路
有一次,列寧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給列寧讓路,准備自己退回去。
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列寧毫無疑問是一位偉人,但他卻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貴而無禮,這更顯出了他偉大的品質。
2、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
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嚙指痛心
周朝的時候,有一個叫曾參的人,是孔子的學生。此人品德高尚,孝順父母。孔子認為他可通孝道,經常和他一起討論關於孝的問題,為後人留下許多關於孝的言論。
有一次,他吃過午飯便到山裡砍柴去了,他母親一個人在家裡。他剛去不久,家裡忽然來了幾個客人,當時家裡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招待客人。母親著急,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哎,要是曾子這時候能夠回來幫我一下就好了。」她這樣想著,並在心裡焦急地盼望著兒子的出現。可是等啊等,等了好長時間,還不見兒子的身影。
情急之中,忽然想到了一個辦法,她知道母子的血脈是相通的,於是就用牙齒將自己的一根手指咬破。果然,曾子在山裡就忽然感到一陣心痛,他料想家裡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就急忙挑著柴回家。回到家裡,客人還沒有走,曾子便幫著母親招待客人。待客人走後,曾子跪在母親膝前,請母親告訴他為什麼家裡來了客人他會心痛。
母親便向他解釋道:「因為客人來了以後,家裡沒有招待客人的東西,我見你尚未歸來,就咬破手指,我想你必定會有感覺,能早點回來,幫助招待客人。」
4、「忍氣吞聲」的林肯
有一次,美國總統林肯和兒子羅伯特驅車上街,遇到一列軍隊在街上通過。林肯隨口問一位路人:「這是什麼?」林肯原想問是哪個州的兵團,但沒有說清楚。
那人以為他不認識軍隊,便粗魯地回答:「這是聯邦軍隊,你真是個他媽的大笨蛋。」林肯面對著一個普通路人對自己的斥責,只說了聲「謝謝」,毫無怒容。
5、程門立雪
北宋時期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字叫做楊時。楊時是一個很有禮貌、很謙虛、很好學的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想辦法把想要獲得的知識弄懂。無論是付出多大的代價,為了學習他都願意。
在楊時四十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和他的好朋友游酢相約一起去向當時很有名的大學問家程頤求教。兩個人走到程頤家的時候,恰巧程頤在家裡面睡覺。
很懂禮貌的楊時就建議不要驚醒老師的睡覺,於是兩個人就靜靜地站在門口,等待老師醒來。一會兒,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天氣變得很冷。
雪越下越大,天越來越冷,但是老師還在睡覺。他們還在大雪中等待。這時候,游酢冷得受不住了。他幾次想要把程老師叫醒,但是楊時阻攔了他。
他們兩個人在大雪中堅持著,等待老師醒過來給他們講解問題。當程頤老師睡醒的時候,發現門外站著兩個「雪人」。
㈦ 求十則有關道德修養的小故事
0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㈧ 舉例:有修養的名人的故事
關於修養道德的名人故事如下:
1.故事篇一: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故事篇二:曾參,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3.故事篇三:仲由,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4.故事篇四: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5.故事篇五: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㈨ 關於名人有修養的小故事有哪些
愛迪生的故事抄 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襲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