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小故事
1. 秋分和立秋,它們有什麼故事嗎以及它們的來歷!
秋分(the Autumnal Equinox)
9月23日是「秋分」,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兩層:1、太陽在這時到達黃徑180,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2、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也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分,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秋分棉花吐絮,煙葉也由綠變黃,正是收獲的大好時機。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著晚稻的收割,搶晴耕翻土地,准備油菜播種。秋分時節的乾旱少雨或連綿陰雨是影響「三秋」正常進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別是連陰雨會使即將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爛或發芽,造成嚴重損失。「三秋」大忙,貴在「早」字。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適時早播冬作物可爭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來年奠定下豐產的基礎。「秋分不露頭,割了喂老牛」,南方的雙季晚稻正抽穗揚花,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早來低溫陰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氣,是雙晚開花結實的主要威脅,必須認真做
好預報和防禦工作。
立秋(autumn begins)
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8月7、8或9日。我國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各地實際,但與黃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較大。立秋以後,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url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准,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己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盡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立秋前後,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備工作。
2. 急需有關白露 秋分的神話故事傳說
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因為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後,就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 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俗語雲:「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農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也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分,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 從秋分這一天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於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
3. 關於中秋節的故事(簡短些)
玉兔搗葯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
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
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妹們,到月宮陪伴嫦娥住了!
4. 秋分節氣來歷,秋分節氣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秋分節氣是怎麼來的:
據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回者,陰答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所以說,秋分的意思有兩種:
1、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跟春分一樣,在一天之內,平分了晝夜時間的長短。
2、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所以叫「秋分」。
5. 有關秋分的故事
古人認為,一年四季變換,寒暑交替,是因為天地間有著陰陽二氣。《黃帝內經》上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秋分這一天,正是陰陽交接,分割寒暑的日子。秋分的「分」是「半」的意思,秋天剛好過了一半。過了秋分,就不打雷了,小蟲子也鑽進了泥土,開始築自己冬眠的窩。天地改由太陰星君月神掌管。所以秋分之夜,要祭月。《太常記》上說:秋分祭夜明於夕月壇。夜明就是月亮。
秋分之夜,在院子里月光最好的地方,供上香案,案上擺上瓜果和月餅。月餅形式多樣,口味不一。我家鄉的月餅有兩種,一種是買的,小小的,外面是一層層脆皮,裡面是甜得厲害的冰糖杏仁餡子。一種是自家做的。由發酵的麵粉,在圓底的大鍋里,用小火烘成。做成的餅,有臉盆大小。外表金黃香脆,裡面甜軟而有韌性。
祭品擺好之後,在香爐里點好香,對月跪拜。「羞花閉月」,是人們對美貌女子的形容。所以女孩子在拜月之時,都希望有一片雲彩會從月亮的面前飄過,證明自己的美麗。但是月亮不能躲在雲層里太久,太久了,上了年紀的人就會驚慌,認為是天狗吃了月亮,不祥。他們會拿了銅鑼邊走邊使勁地敲打,來驚嚇天狗,讓它吐出來。
拜月之後,一家人圍坐在桌旁,開始分吃月餅。家中幾人,就把月餅切成幾份,要是有人遠在外地,未能趕回,也要給他留上一份。邊吃月餅邊聽老人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後羿的靈葯,身子輕了,慢慢地飛了起來……
常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孩子們對月宮里多愁寂寞的嫦娥沒有太多興趣,倒是對那隻搗葯的玉兔十分喜歡。因為他們手裡都有一隻照玉兔的樣子,用泥做成的「兔兒爺」。「兔兒爺」,長著兩只長耳朵,粉白的臉,戴著金盔,身披戰袍,左手拿著盛葯的臼,右手拿著搗葯的杵,背上插著小旗,胯下騎著老虎,威風凜凜。
6. 適合一年級學生記的關於中秋節的小故事,越短越好
相傳在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版學習,因此權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亮上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7. 有關於秋分的故事有哪些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版則是由傳統的權「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秋分節氣的由來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雲:「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兩個: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8. 關於春分的故事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每年的陽歷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專0°(春分點)時屬。春分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刻,太陽在這一天是直射赤道的,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其實春分這一天也是中東很多國家的新年,伊朗、土耳其、烏茲別克等國在春分這一天是新年,已經有了三千年的歷史了。
9. 有關於秋分的故事有哪些
秋分(the Autumnal Equinox)
9月23日是「秋分」,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兩層:1、太陽在這時到達黃徑180,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2、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後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也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分,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秋分棉花吐絮,煙葉也由綠變黃,正是收獲的大好時機.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著晚稻的收割,搶晴耕翻土地,准備油菜播種.秋分時節的乾旱少雨或連綿陰雨是影響「三秋」正常進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別是連陰雨會使即將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爛或發芽,造成嚴重損失.「三秋」大忙,貴在「早」字.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適時早播冬作物可爭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來年奠定下豐產的基礎.「秋分不露頭,割了喂老牛」,南方的雙季晚稻正抽穗揚花,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早來低溫陰雨形成的「秋分寒」天氣,是雙晚開花結實的主要威脅,必須認真做
好預報和防禦工作.
10. 關於節氣的小故事
1、一葉知秋
一葉知秋《五燈會元》里記載說:「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祖於是將衣缽傳給了迦葉。小桃核牽連著得是大瘟疫,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摩訶迦葉能從佛祖拈起得一朵金婆羅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萬有得佛法。以小明大、見微知著是一種大智慧。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2、秋神蓐收
秋神蓐收遠古傳說中得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盤著一條蛇,右肩上扛著一柄巨斧。《山海經》上說他住在能看到日落得泑山。蓐收耳朵上得蛇寓意著繁衍後代,生生不息。
《詩經·斯干》里說:「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如果夢到蛇,會生一個漂亮女兒。蓐收肩上得巨斧,表明他還是一位刑罰之神。
古時處決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後,叫秋後問斬。秋天有殺氣。「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所以蓐收到來得時候,總帶有一股涼意。
3、穀雨
在唐代高宗年間,有位叫穀雨的年輕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鄉曹州發大水,他憑借著這個本領救出了村民,還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一顆牡丹花,並拜託一位花匠師傅好好地栽養。
穀雨和一位每天來看他母親的女子日久生情,想提出與這位姑娘成親的時候,卻得知這位美麗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幾年前他救起來的那顆牡丹。
牡丹仙女和穀雨約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門去安家。」後來,牡丹花仙的仇人禿鷹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為其釀造花蕊丹酒醫病。牡丹姐妹不願取自己身上的血。
釀下丹酒供惡賊飲用,卻被禿鷹抓走關押。穀雨歷盡艱險,在自己生日那天,終於闖入魔洞戰勝禿鷹,救出了眾花仙。當大家准備回家時,尚未咽氣的禿鷹一支暗劍刺中了穀雨。
牡丹仙女惱怒萬分,拿起穀雨的板斧,將垂死掙扎的禿鷹砍成了肉泥!回轉身來,抱起穀雨的屍體,泣不成聲。穀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這些花仙的生命。穀雨死了。
他生在穀雨,死在穀雨,遇難時年僅二十一歲,穀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園中。從此,牡丹和眾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穀雨時節,牡丹就要開放,表示她們對穀雨的懷念。
4、清明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
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
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
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5、大雪
傳說有一種小鳥,叫寒號鳥。這種鳥與眾不同,它長著四隻腳,兩只光禿禿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鳥那樣會飛行。夏天的時候,寒號鳥全身長滿了絢麗的羽毛,樣子十分美麗。
寒號鳥驕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鳥了,連鳳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於是它整天搖晃著羽毛,到處走來走去,還洋洋得意地唱著:「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鳥們都各自忙開了,它們有的開始結伴飛到南邊,准備在那裡度過溫暖的冬天;有的留下來,就整天辛勤忙碌,積聚食物啦,修理窩巢啦,做好過冬的准備工作。
只有寒號鳥,既沒有飛到南方去的本領,又不願辛勤勞動,仍然是整日東游西盪的,還在一個勁地到處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終於來了,天氣寒冷極了,鳥們都歸到自己溫暖的窩巢里。這時的寒號鳥,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脫落光了。夜間,它躲在石縫里,凍得渾身直哆嗦。
它不停地叫著:「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個窩啊!」等到天亮後,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於是它又不停地唱著:「得過且過!太陽下面暖和!"
寒號鳥就這樣一天天地混著,過一天是一天,一直沒能給自己造個窩。到了大雪時節,北風呼嘯,陽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溫暖。寒號鳥沒能混過寒冷的大雪節氣,終於凍死在岩石縫里了。
(10)秋分小故事擴展閱讀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准。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事為本。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
起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令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歷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映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