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請搜索成語故事

請搜索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24 12:15:49

『壹』 搜索一百個成語故事

愛屋及烏
按圖索驥
拔苗助長
百發百中
半途而廢
杯弓蛇影
不為五斗米折腰
草船借箭
草木皆兵
乘風破浪
出爾反爾
唇亡齒寒
大義來親
呆若木雞
道不拾遺
倒行逆施
得過且過
東山再起
東施效顰
對牛彈琴
多多益善
負荊請罪
高山流水
孤注一擲
汗馬功勞
鴻鵠之志
狐假虎威
畫龍點晴
畫蛇添足
黃粱一夢
諱疾忌醫
雞鳴狗盜
兼聽則明
江郎才盡
腳踏實地
驚弓之鳥
精衛填海
鞠躬盡瘁
刻舟求劍
濫竽充數
狼狽為奸
老馬識途
樂不思蜀
利令智昏
兩袖清風
柳暗花明
戮力同心
洛陽紙貫
毛遂自薦
門庭若市
明哲保身
磨杵成一針
摩肩接踵
南轅北轍
鳥盡弓藏
怒發沖冠
匹夫之勇
破釜沉舟
杞人憂天
前車之鑒
黔驢技窮
請君入瓮
罄竹難書
曲高和寡
任人唯賢
入木三分
三人成虎
生花妙筆
守株待兔
雙管齊下
司馬昭之心
四面楚歌
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螳螂捕蟬
投筆從戎
退避三舍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圍魏救趙
聞雞起舞
刎頸之交
卧薪嘗膽
笑裡藏刀
胸有成竹
雪中送炭
掩耳盜鈴
葉公好龍
一鼓作氣
一鳴驚人
愚公移山
鷸蚌相爭
朝三暮四
指鹿為馬
紙上談兵
煮豆燃萁
專心致志
自慚形穢
自相矛盾
醉翁之意不在酒
坐山觀虎鬥

『貳』 搜索幾個有關古代傳說的成語故事

原憲桑樞
原憲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門是蒿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子貢穿著雪白的衣服、駕著高大的馬車來拜訪他。原憲戴著破裂開口的帽子、柱著藜木拐杖開門迎接他。子貢問:「您生病了嗎?」原憲說:「我聽說,沒有財產叫貧困,學道而不能身體力行叫病,我是貧困不是生病。」子貢聽了面有愧色。
耶酥對門徒們說:「我告訴你們,不要為吃什麼擔憂,也不要為穿什麼憂慮。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服。」
「原憲桑樞」喻指安貧樂道。
白駒過隙
.人的生命太短暫,莊子說:「在天地間,人的生命就像白色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一躍而過。」但是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再長壽也是枉然。蘇軾說:「曾經有三個老人相遇,問他們的年齡。一人說:『我記不清我的年齡了,但記得少年時和盤古是好朋友。』一人說:『海水變成桑田時,我就放下一個籌碼,現在我的籌碼已經堆滿十間屋子了。』一人說:『我吃蟠桃時,把桃核扔在昆侖山下,現在桃核已經和昆侖山一樣高了。』以我來看,這三人和蜉蝣朝菌(都只能活幾個時辰)也沒有什麼區別。」
「白駒過隙」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一手遮天
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人,後來到了秦國,勸說秦王,用金錢收買六國的諸侯大臣,收買不了的,就派人刺殺;離間六國的關系,然後派兵攻打。二十多年後,秦王統一了天下。李斯又上書說:「天下會大亂,是因為有各種學說流派,人聽進去了,心裡就會想別的。現在天下統一了,請制訂完備的法令,請將諸子百家的書全部毀掉,天下就太平了。」秦始皇照辦了。
晚唐詩人曹鄴說:「用欺騙挑撥來獲取國家利益是不對的,用法律來限制人民的思想是自取滅亡。一個人的手要掩住天下人的眼睛,這怎麼可能呢!(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手遮天」形容仗勢弄權,欺上瞞下。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你可以關注我的微信訂閱好:微happy 我會為您解答問題

『叄』 搜索成語故事。

才佔八斗 (cái zhān bā dǒu)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為陳王,死後謚名謚思,所以又稱陳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個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植從小就很聰明,才思敏捷,文詞富麗,曹操很喜歡他。曹操在世的時候,他的生活是很安定和優游的,那時他寫的文章和詩歌,比較華美;但當29歲那年,曹操去世,他哥哥曹丕即位以後,他就不斷受到打擊;到他侄兒曹睿(魏明帝)即位後,受到的打擊就更加多了。由於他政治上受迫害,精神上被壓抑,生活相當苦悶,因此,這一時期他寫的詩歌,能暴露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和矛盾,能表現他對統治者的憤恨和要求自由的思想,也能由此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所以曹植後一時期的創作,從現實意義來說,比早期的要好一此。
曹植的創作,包括賦頌詩銘和論文,留下的雖然不多,但是舊時作家對他都有很高評價。例如南朝梁代的詩評家鍾嶸,在他的《詩品》中寫道: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南朝宋代的謝靈運,是南北朝時我國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他雖然似乎不太滿意曹植前期的作品,說它是「但美遨遊,不及世事,」但是總的說來,他對曹植還是十分欽佩的,請看他給曹植下了怎樣的評語:「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獨得八斗!」(一石等於十斗)
稱譽作者的學問高,文才好,後來就叫做「才佔八斗」、「八斗之才」,簡稱「八斗才」。唐代詩人李商隱有「用盡陳王八斗才」之句。也有人把「八斗之才」和「七步之才」兩句成語合並起來,稱為「七步八斗」,以形容詩才的敏捷和高超。

才佔八斗 的意思是:〖解釋〗才:文才,才華。形容人學問高,文才好。

『肆』 求幫我找幾個成語故事,要簡短的。

疑鄰盜斧——李嘉林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回去了,於是處處注答意那人的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伍』 有誰可以幫忙找一些成語故事

後生可畏 元朝的大臣徹里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干練,善於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准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裡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興。這時,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的意見,司馬遷直爽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裡,死一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他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極多數裡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三令五伸 春秋時侯,有一位著名軍事學家名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廬。吳王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和向左向右轉嗎?」眾女兵說:「知道。」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女兵說:「明白了。」於是孫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於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 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後,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後,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復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這故事原出於「史記」的「孫子吳起列傳」。後來;人們把孫向女兵再三解釋的做法,引伸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屢次告誡食品要清潔衛生,以免損害顧客健康,我們便可說:對於食品商店要保證清潔衛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陸』 搜索25個20字左右的成語故事

不可救葯復
周朝有位卿制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柒』 請搜一下跟狐狸有關的成語故事

【豺狐之心】: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樣的兇殘、狡猾的心腸。

【城狐社鼠】:社:土地廟。城牆上的狐狸,社廟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權勢作惡,一時難以驅除的小人。

【歸正守丘】:傳說狐狸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歸正首丘】:首:向;丘:土丘。傳說狐狸即將死在外邊,也要把頭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指死後歸葬於故鄉。

【狐奔鼠竄】:像狐狸和老鼠那樣東逃西竄。形容狼狽逃竄的樣子。

【狐虎之威】:狐狸與老虎相互勾結而表現出來的威勢。比喻權貴當道者與其爪牙串通一氣而發出的淫威。

【狐狸精】:迷信人認為狐狸能修煉成精,變成美女迷惑人。指勾引誘惑男人的女子。

【狐狸尾巴】:古時傳說狐狸能夠變成人形來迷惑人,但它的尾巴卻始終變不了,成為妖的標志。比喻壞人的本來面目或迷惑人的罪證。

【狐媚惑主】:傳說狐狸能用媚態來迷惑人。比喻做出各種媚態來討好迷惑主人。

【狐媚猿攀】:像狐狸那樣善於迷惑人,像猿猴那樣善於攀高。比喻不擇手段地追求名利。

【狐憑鼠伏】:象狐狸、老鼠那樣潛伏在裡面。

【狐潛鼠伏】:像狐狸和老鼠一樣潛伏、藏匿。形容膽怯躲藏的樣子。

【狐死首丘】: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狸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狐疑不定】:狐疑:猶豫,狐性多疑。傳說狐狸多疑。形容心裡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狐疑不斷】:狐疑:猶豫,狐性多疑。傳說狐狸多疑。形容心裡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狐疑不決】:傳說狐狸多疑,所以稱多疑叫狐疑。形容心裡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狐疑未決】:傳說狐狸多疑,所以稱多疑叫狐疑。形容心裡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集腋為裘】:狐狸腋下的皮雖很小,但聚集起來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積少成多。同「集腋成裘」。

【簡落狐狸】:抓住狐狸。落,通「絡」。比喻制裁姦邪小丑。

【狼顧狐疑】:指左顧右昐,存有畏懼和猶豫之心。狼顧,狼走路時常常回頭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

【滿腹狐疑】:狐疑:象狐狸那樣多疑。一肚子的疑惑。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態。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價值千金的皮衣,決非一隻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積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鎰:古時重量單位,合二十兩;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皮。價值千金的皮衣,不是用一隻狐狸的毛製成的。比喻治國需要眾多人才的力量。

【社鼠城狐】:社:土地廟。城牆上的狐狸,社廟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權勢做惡,一時難以驅除的小人。

【首丘夙願】: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夙願:久已懷著的願望。傳說狐狸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久有懷念故鄉或歸葬故土的願望。

【首丘之念】: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狸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久有懷念故鄉或歸葬故土的願望。

【首丘之情】: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狸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首丘之思】: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狸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久有懷念故鄉或歸葬故土的願望。

【首丘之望】: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狸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久有懷念故鄉或歸葬故土的願望。

【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悲傷。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失敗或死亡而感到悲傷。

【宵狐之腋】:宵:通「小」;腋:腋窩。小狐狸腋下的毛皮。比喻珍貴的東西。

【一狐之腋】: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隻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貴的東西。

【一丘貉】:丘:土山;貉: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個土山裡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類,沒有什麼差別。

【一丘之貉】:丘:土山;貉:一種形似狐狸的野獸。一個土山裡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類,沒有什麼差別。

【與狐謀皮】:謀:商量。跟狐狸商量要剝它的皮。比喻跟惡人商量要他放棄自己的利益,絕對辦不到。

【與狐謀裘】:裘:毛皮。跟狐狸商量要剝它的皮做大衣。比喻謀求有損對方切身利益的事,對方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與狐議裘】:裘:毛皮。跟狐狸商量要剝它的皮做大衣。比喻謀求有損對方切身利益的事,對方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捌』 成語故事有哪些

一丘之貉

漢朝漢宣帝時,有個很有名的人叫楊惲,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母親是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養,少年時在朝廷中的名氣就很大,因為向漢宣帝舉發大將霍光謀反,被封為平通侯。漢朝當時的社會賄賂風氣很嚴重,有錢人用錢行賄,可以到處玩樂,沒錢賄賂的人就要一年到頭辛苦地工作。因此他大力革除了這些弊病,整頓了朝廷的不良風氣,獲得人們的稱贊。他自認為功勞很高,有時目中無人,得罪了太僕戴長樂。
有一次,楊惲聽說匈奴的首領單於被人殺了,便說:「這是不明是非的君王,忠心的臣子提議的治國策略不用,卻聽信小人的讒言,殺害忠良,結果性命不保,國家滅亡。秦朝如果不是因為這樣,也許現在還存在,而不會被漢朝代替。自古以來,各朝代的君王都是如此,喜歡聽信小人的讒言,就像從同一個山丘里出產的貉,沒有什麼差別。」這話傳到長樂的耳里,他連忙向漢宣帝報告,宣帝聽到楊惲把自己和歷代君王比作「一丘之貉」感到非常震怒,再加上長樂又說了許多楊惲對宣帝不滿的壞話,因此就下令革去楊惲的官職。
後來「一丘之貉」用來比喻那些臭氣相投、不務正業的人。

十面埋伏

秦朝末年,韓信屬於楚軍的行列,曾經多次參加戰爭,但是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楚軍由項羽指揮,可是項羽卻不肯重用韓信,因此他決定到劉邦領導的漢軍中找出路。韓信本來就不是什麼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漢軍中間他還是沒有機會,等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還是沒有任何音訊,最後又無奈又生氣的韓信只好不告而別。漢軍大將蕭何知道韓信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立刻快馬加鞭把韓信給追了回來,然後又稟告漢王讓韓信做了大將。
韓信做了大將後,取得了關中的三秦之地,當韓信打敗齊國的同時,漢王正被楚霸王項羽逼得走投無路,這時韓信要求做齊王,漢王無奈只好答應,韓信率軍三十萬攻佔了蘇北,把項羽的楚軍圍在垓下,還專門針對項羽的驍勇採用了步步為營、的戰術,終於打敗了項羽的楚軍。

大義滅親

衛庄公的愛妾有個兒子叫州吁,從小就很受寵愛,可是他不務正業,整天只喜歡舞刀弄槍。而當時,大夫石碏也有個兒子名石厚,與州吁臭味相投,兩個人關系很好。後來衛庄公死了,公子完繼位為衛恆公。此時,石碏因年紀老邁又不滿州吁的作為,便告老還鄉。
一天,衛恆公要到洛邑去見周王,州吁和石厚便借送行殺死了衛恆公,並奪取了王位,可是他們不得人心,於是他們商量找石碏幫助,以安撫民心。石碏告訴前來求助的兒子說:「你們只要去請陳恆公幫你們在周王面前說說,得到周王的同意就好了。」於是石厚和州吁,帶上禮物趕往陳國。這邊石碏暗中寫信密告陳恆公,讓他幫捉拿殺君王的兇手。當石厚和州吁來到陳國時就被抓起來了。接著陳王派人去問怎麼處置這兩個兇手。石碏就說:「這小子不忠不孝,留他又有什麼用?」於是叫人把他殺了。石碏的這種做法得到後人的贊許,後來人們稱這種行為是「大義滅親」。

不可救葯

西周的厲王生活奢侈,殘酷的壓迫和欺壓人民。當時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常冒死勸諫,希望厲王能改邪歸正,但是他不但得不到厲王的重視,反而被奸臣所嘲笑。

凡伯眼看著漸漸衰弱的國勢,內心格外焦急,於是就寫了一首詩警告這幫小人。詩的大意是說:不是我老了,才說這些不該說的話,而是你們把憂患的事情當做兒戲。憂患還沒有到來的時候,還能夠防止;但是,一旦憂患越來越多,那就像讓火焰熊熊燃燒一樣,就沒有辦法補救了。果然,不久老百姓把周厲王趕到了很遠的地方,再也沒讓他回來過。

東施效顰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准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並不好看,他看到村裡的人都誇贊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於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後,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東施只知道西施皺著眉的樣子美麗,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結果只給後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話。

死灰復燃

西漢時,韓安國是漢景帝與梁孝王身邊一個很受歡迎的人。但是他年輕的時候,也曾經發生過一段曲折的故事。

由於受到某件事的牽連,他被送進監獄等最後的判決下來。在監獄里有一個叫田甲的看守,對他非常不禮貌,常常毫不留情地羞辱他。有一次安國被欺負得太過份,就告訴田甲說:「你不要以為我這輩子就沒有出人頭地的一天,暫時熄了火的灰燼,難道就沒有可能再燒起來嗎?」田甲得意地說:「如果會的話,我一定會撒泡尿澆熄它。」可是,過了不久,安國無罪釋放,而且還當上了大官。這時,田甲只好低頭向韓安國認錯。

剖腹藏珠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對大臣們講了一個故事:「西域有一個商人,偶然間得到一顆非常稀有的珍珠。因為這顆珍珠很值錢,商人一直很擔心別人會來偷他的珍珠,所以,想盡辦法要把它藏在一個比較隱密的地方。不過,盡管他換了多少地方,他都覺得不夠安全。有一天,他終於想到一個自以為最好的辦法,他把自己的肚子剖開,把珍珠藏在肚子里。當然商人最後就死了。」

唐太宗講完故事後,就問大臣們說:「你們說世界上真的有這種人嗎?」

大臣們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

唐太宗接著說:「商人的行為的確很荒謬,但是,有的人為了貪污而失去性命;有些皇帝為了追求享樂就斷送國家的未來。他們的行為不就和那個商人一樣笨嗎?」

淳於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玖』 搜索亡羊補牢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

【故事】: 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庄辛趕出楚國。秦國趁機征伐,很快佔領楚都郢。楚襄王後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庄辛,庄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鼓勵楚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1]

(漢語成語)
編輯
亡羊補牢:羊逃跑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出自《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1]
http://ke..com/link?url=TZ9l_jXUAUSLLGRoFdB0_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