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字的故事
㈠ 關於漢字的故事20字
簡短的漢字的故事有:
1、一字嫁妝
我國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何紹基,在得知女兒備辦嫁妝後,便特地從京城捎回一隻箱子。大喜之日,女兒春梅打開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來箱內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寫著一個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領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於是,一字嫁妝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銘。
4、一字判詞
清代年間,一寡婦想改嫁他人,受到鄰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撓。於是,她向官府呈上了狀紙:「豆蔻年華,失偶孀寡,翁尚壯,叔已大,正瓜田李下,當嫁不嫁?」寥寥數語,盡述了改嫁理由。知縣接狀,拍案叫絕,揮筆寫下一字判詞:「嫁!」
5、一字社論
1968年4月,美國《明星時報》發表了一篇約翰遜總統競選失敗的社論《約翰遜認輸》,全文只有一個字:「妙!」它把報紙和它所代表的那個階層的態度,極其鮮明地表達出來,真是耐人尋味。
㈡ 清朝歷史故事300字左右
《康熙平定三番》
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已經病死,他的兒子玄燁(音yè)即位,這就是清聖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叫做輔政大臣。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鰲音áo),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掌權以後,仗勢擴大佔地,還用差地強換別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對。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把反對他的三名地方官處死了。
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後來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
打那以後,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
鰲拜進宮去,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里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抓進大牢,康熙帝馬上要大臣調查鰲拜的罪行。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
康熙帝從寬發落,把鰲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一定得找機會削弱他們的勢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遼東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讓他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留在廣東。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
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許多大巨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
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不如來個先發制人。」接著,就下詔答復吳三桂,同意他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後殺死永曆帝的,還是吳三桂。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
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系,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藩之亂」。
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並沒有被他們嚇倒,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二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清軍最後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慶祝平定叛亂勝利的時候,在我國東北邊境又傳來沙皇俄國侵犯邊境的消息,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邊境上面去。
㈢ 關於字的故事
羅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按禮儀向孔夫子下跪,請求賜予文字。此時孔夫子正在吃飯,口無二用,無法答復,於是用筷子夾了幾莖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帶回羅馬,就成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羅馬字母。
另外傳說,西方《聖經》里諾亞方舟的故事,在漢字里早有反映,說漢字的「船」字,左邊的「舟」就是諾亞方舟,而右邊的「八」與「口」,正是諾亞的一家八口。
漢字是先民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見鳥獸蹄遠之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創造的,體現了先民們審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獨特思維方式。今觀漢字,能從其演變窺得歷史人文。
「夫」———沖破天的氣概
甲骨文的「夫」生動展示了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從「大」,在「大」字上加一橫。「夫」表示已長大的人,一橫表示的是綰頭發的簪子。古時童子,即未成年的男子的頭發是披發,成年後,即到了20歲以後,男子要舉行加冠之禮,將頭發綰成髻子用簪子束在頭頂上。束發加冠後,表示男子成了「夫」,即大男子。由此可見,「夫」的本義是成年男子。其實「夫」表示這個男子已經成熟、長大。如漢賈誼《論積貯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飢。」其意思是說假如一個成年男子不耕種,有人就要挨餓。
古代稱身高一丈的男子為「丈夫」,「丈夫」就是大男子的意思。不過我們不要認為古人比現代人身材高,這是因為古制1尺約相當於今天的0.6尺,也就是說古代的大丈夫,即使是個子最高的人也不過2米。男子成年後,就要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因此「夫」引申為從事不同體力勞動的人。如《左傳•隱公元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其意思是諸侯和大夫要治理好自己的封地時,見到那些邪惡之事,就必須像種田的人見到田中的惡草那樣一定要根除。其中的「農夫」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男子。另外還如「漁夫」、「船夫」、「車夫」等。
對「夫」字,有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夫」是表示過了某一高度的人。其中的「大」是正面的人形,在「大」的上面加一畫,表示達到這一高度的人才可稱「夫」。《周禮•鄉大夫》中記載:古代的徵兵制度規定,國(都城)之男子七尺以上,野(相當於今之農村)之男子六尺以上,都可服役,即在徵兵的范圍之內。由此看來,當時徵兵的條件只看身高,而不論年齡。這就是《左傳》中為什麼記載有二毛(頭發已經發白,即年紀很大的)兵。
「夫」字的造型,不只表示一般的男子,它其實向人們展示男子中有志之士的風采。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夫」是這樣構形的:「夫」字中的「人」是象形字,即「人」的形象,當「人」把兩手張開,就成了「大」,即「大人」。但是,在人們看來,再大的事物也大不過「天」,所以造字者在「大」字上再加一橫,而成為「天」字。而人總是不甘做「天」的奴隸,拜倒在老天爺腳下的,他們有敢於沖破天的氣概,所以「天」字出頭,成為大丈夫的「夫」字。
「妻」是搶來的
古代的「妻」是搶來的。「妻」字有人認為甲骨文里沒有,但陳煒湛先生認為甲骨文中已有「妻」字,「妻」的配偶意思也十分明顯。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個或跽或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這個女子的頭發顯然是飄散的,另外加一隻罪惡的手,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頭部,將她的頭發抓住。可見「妻」是一個會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的頭發。古文的「妻」字生動地描繪了上古社會中搶奪別人的女子作為自己配偶的一種風俗。
搶別人的女子為妻這在古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在古代搶妻的方式是很多的,有的是通過戰爭公開奪取,將戰敗部落的女子搶來作為配偶。也有的是暗搶,或者是夜間去搶另一部落的女子為妻。
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搶婚習俗當然要退出歷史舞台,但是在人們的婚姻中,還保持著一種假搶的情形。所謂假搶,就是這種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長同意的「搶」。現在許多地方流行的娶親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時的習俗,就留有古代搶妻習俗的痕跡。
《說文解字•女部》:「妻,與夫齊者也,從女,從,從又。又,持事,妻職也。」許慎的說解告訴我們,「妻」與「齊」是兩個讀音相近的字。「與夫齊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與丈夫有同等的地位。從字形看,「妻」從「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職之義」。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計表明其比較尊貴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當然是因為在家庭中還有比妻子更低賤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過,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對於丈夫來說又永遠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說「妻」子不可能與丈夫「齊」,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
「妻」由「配偶」又引申為動詞,指以女嫁人或娶別人的女子為妻。如《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說公冶長這個人(很好),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在監獄之中,但這並不是因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李鴻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個遠房親戚赴考,這個人不學無術,接到試卷一看,竟然一題也不會答。此時他靈機一動,突然想到自己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戚,於是在試卷上寫道:「我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妻。」這個不學無術的親戚竟然將「戚」寫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於是在試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親妻,我不敢娶。」因此,這個親戚還是落第了。
「蘭」———王者之香
甲骨文、金文均不見有「蘭」字。《說文解字•草部》:「蘭,香草也。從草,闌聲。」形聲字。「蘭」的本義就是蘭草。如《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里的「臭」為氣味,「蘭」顯然是指香蘭。其意思是從心底里發出的共同語言,如蘭花一樣清香。「蘭」字在古代漢語中有一個特殊用法,就是常作文人雅士及士大夫之間的一種雅稱,亦曰美稱。如「蘭房」,指文人雅士們的住房;「蘭友」、「蘭交」,是指文人雅士結交的朋友;「蘭言」,既指心意相合之言,又指文人雅士的話語或書信等。再如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其意思是說:在京城(汴京)的郊外搭起帳篷備辦酒宴為人送行時情緒很不好,正在戀戀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催促快出發。「蘭舟」有人講乘蘭木所造之舟,未必妥當。「蘭舟」就是「舟」。這「蘭」字已經虛化,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此外還有所謂「蘭夢」或稱「蘭兆」,更是富有傳奇色彩。據《左傳》記載,盼子心切的鄭文公姬妾成群,可就是沒人給他生個兒子。有一個叫燕姑的小妾,一天夢見天使給她送來了一束蘭花,不久她懷孕了,生的還是一個男孩。文公喜出望外,給孩子取名為蘭,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穆公。可見「蘭夢」就是美夢,又稱「蘭兆」,就是懷孕生兒子的吉兆。「蘭」的姿態優美,芳香馥郁。古人譽之為「香祖」、「天下第一香」或「王者之香」。「蘭」稱為王者之香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據《孔子家語》中載,孔子周遊列國,從衛國返回魯國,看見幽谷之中「蘭香獨茂」,便感慨道:「蘭當為王者。」故後人稱「蘭」為「王者香」。
我國對蘭花的栽種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退居於會稽山上,卧薪嘗膽,勵精圖治,在山上種植了許多蘭草,以迷惑敵人。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栽蘭草的最早記載。
南宋詩人、畫家鄭思肖善畫花鳥,尤其擅長畫蘭。可就是這樣一位畫蘭花的大師,在南宋淪亡後,隱居蘇州之時,他筆下的蘭花一反常態:花葉零落散亂,無土無根。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看他畫的蘭花後,建議道:「這蘭花無土無根怎麼活呀?還是把根畫上去吧!」哪知,鄭思肖聽了朋友的勸告後竟悲憤滿腔,扔下畫筆,長嘆道:「土地都被外人奪去了,叫我的蘭花長在何處啊!」原來,他畫「無根蘭」,是藉以抒發愛國情懷與亡國之痛。
蘭花人們又將它稱之為「空谷佳人」。除了它的美之外,還有它那「無人亦自芳」、「堅貞還自抱」的氣質品格,更為世人所稱道。所以有人把蘭花放在「歲寒三友」的松、竹、梅之上,說:「歲稱三友,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松有葉而無香,唯蘭獨並有之。」正因為如此,蘭花才博得人們的廣泛厚愛。
「風」———風月無邊
「風」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像一隻傳說中的鳳凰。此字實為鳳凰的鳳的本字,象形。而「風」這種摸不著,看不見的東西,既難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又難以描畫出具體的形狀,因而將「鳳」字借用為「風」。如甲骨文中的「大風」就是「大鳳」,「小鳳」就是「小風」,「不鳳」就是今天不刮風。
到了小篆時代,人們將「鳳」字還給了「鳳凰」,而造了一個「風」字,「風」為「風」的繁體字。《說文解字•風部》:「風,八風也。……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六書故•動物四》:「天地八方之氣吹噓鼓動者命之曰風。」可見「風」的本義就是指自然界空氣流動的現象。古人認為「風」動而蟲生,因此用「蟲」作「風」字的意符,「凡」字作聲符,新造「風」字。《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其意思是大地發出來的氣叫做風。
由於「風」與「空氣」關系密切,因而引申出「風氣」、「風俗」的意思。如《呂氏春秋•音初》:「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高誘註:「風,風俗。」其意思是:因此聽到那個地方的音樂就可以了解那裡的風俗,考察那個地方的風俗,就可知道那裡人的志趣。由於「風」指「風俗」,因此引申指「民間歌謠」。如《詩經》中的詩分為「風」、「雅」、「頌」三類。自《周南》至《豳風》合稱為十五國風,收詩160篇。宋朱熹《詩集傳•國風一》:「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風」指民歌、民謠。
歷史上關於「風」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時,在富春山上的鉤台上造了一座嚴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後,范仲淹為之寫了《嚴先生祠堂記》一文。記中寫道:「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文章寫好後,將此文送給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後贊不絕口,隨後對范仲淹說:「如果詩中改動一個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連忙請教。李泰伯說:「詩中寫雲山江水的話,意境很大,後面用一『德』字來承接,便覺得有些局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風』字,你看如何?」范仲淹聽了,連聲說好,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風」字,並且尊稱李泰伯為一字之師。
清代著名畫家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裡做客。席間話題突然轉到繪畫上來,有人說:「世上什麼東西都好畫,就是有一種東西畫不了!」另一個人問他是什麼東西難畫,那個人只回答了一個字:「風!」
在場的人聽後都默不做聲,心裡都承認風確確實實是一種難畫的東西。
這時李方膺站起來說:「能!風也能畫。」
在座的人愕然。李方膺當場揮筆作畫,一會兒,他果然把「風」畫出來了。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見到的《風竹圖》。看了李方膺的《風竹圖》,有人評價說:「李方膺不僅把風畫出來了,而且把風聲也畫出來了。」
游泰山的享受,除了自然風景之外,便是登泰山途中的歷代文人墨客的題字石刻。20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到中國來訪問。一天,他們登臨泰山時,見盤山路一側的石壁上刻著「二」兩個字,這兩個字引起了這些日本客人的極大興趣,卻不解其中的意思。於是便詢問陪同的中國學者。不料,陪同的人也被這兩個古怪的字難住了,他們只好答應客人回去查詢。
游山歸來,日本學者追問「二」的讀法和意義,於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處走訪專家學者,都沒有解開此謎。
不久,此事傳到北京。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到中國科學院去請教郭沫若。郭老看了這兩個字,沉思了一會兒,提筆在「二」兩個字的外邊各添上兩筆,於是便成了「風月」二字。然後郭老笑著說:「這兩個怪字的意思是『風月無邊』。這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戲而已。」後來,當代書法家謝逢松以「二」二字為上聯,並題寫了下聯。他的下聯是「年華」,並在「年」和「華」兩個字上各加了一個方框,其意思是「有限年華」。這種文字游戲確實玩得很有水平。
㈣ 關於漢字的故事
關於漢字的故事:
1、四漢字的詞語「天心取米「帶來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4、漢字詞語"竹竿"和漢字詞語"豬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裡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離開肉鋪後,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於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裡.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裡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裡!"
5、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
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㈤ 古代清官的故事
楊震,東漢時陝西人,曾執教講學20多年,年50時任荊州刺史,涿州太守、司徒、大尉等職,當他出任東萊太守期間,有一次,他路過昌邑縣時,曾得過楊震推薦的該縣縣官王密為了報恩,深夜以十斤黃金相送,楊震毅然拒絕,他說;「作為老朋友你怎麼這樣不了解我呢?」王密神秘地說:「夜深了,這事沒人知道,」楊震哈哈大笑說;「我知、你知、天知、神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見楊震如此廉潔,羞愧地出門而去,楊震一生為官從未受過賄,在歷史上留下了清正廉潔的好名聲,後因受誣陷而自殺。
羊續,後漢平陽人,官至南陽太守,剛上任就有人,有一天當地府丞來訪,手裡提著一條七、八重的大鯉魚,羊續就問他,「你這是干什麼的?」府丞說;「卑職聞大人喜食河鮮,今特從魚場買一條大魚,請大人嘗嘗鮮」羊續馬上意識到他的動機,羊續說;「你既然送來了,就放下吧,」府丞見大人欣然笑納心中十分高興。結果這事很快就傳了出去,他手下的一幫趨炎附勢的官員也紛至沓來,或送魚、或送肉,還有送金錢美女的,都想藉此博得大人歡心,發便陞官發財。當羊續看到這種情況時,神情馬上嚴肅起來,說到;「諸位大人認為我是一個貪婪的小人吧?好,請你們抬頭看看。」只見樑上懸掛著一條乾枯了的鯉魚,大家恍然大悟,狼狽而逃。
劉寵,東漢時人,官至太守,為官清廉,不貪財,為民辦實事,深受百姓愛戴,他任太守幾年,後調入京城任職,當他要赴京城時,百姓們依依不捨,並計劃如何送別劉太守,而劉太守和夫人商定悄悄離開,不讓百姓知道,那知他剛走不遠,百姓們冒著寒冷,早在路口等著送別他了,有的拿雞蛋、雞子、魚,牛肉、羊肉,太守一律拒收,並說;「謝謝各位父老鄉親們,你們的心情我領了,大家請回去吧,天氣太冷,以防凍傷身體,回家吧。」老人們說;「以前的官員只知道貪財,搞得大家雞犬不寧,你來了百姓們安居樂業,我們實在感謝劉太守,臨別之時無以為報,我們每人出一百文錢,請太守收下,劉太守說;」大家的心意我領了,錢堅決不能收,百姓們執意不肯,無奈,劉太守從每人手裡拿下一文錢,作為象徵性的收下了,百姓們才稱謝作別,百姓們走後,劉太過和夫人將錢放入水中,只留下一文錢作為紀念,人們知道此事 後,稱他為一文太守,
㈥ 清朝歷史故事 400字左右
《康熙平定三番》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已經病死,他的兒子玄燁(音yè)即位,這就是清聖祖,也叫康熙帝。康熙帝即位的時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叫做輔政大臣。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鰲音áo),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掌權以後,仗勢擴大佔地,還用差地強換別旗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對。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把反對他的三名地方官處死了。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後來竟揎(音xuān)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打那以後,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鰲拜進宮去,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里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鰲拜被抓進大牢,康熙帝馬上要大臣調查鰲拜的罪行。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康熙帝從寬發落,把鰲拜的官爵革了。康熙帝用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一個叫尚可喜,一個叫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三藩之中,又數吳三桂最強。吳三桂當上藩王之後,十分驕橫,不但掌握地方兵權,還控制財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一定得找機會削弱他們的勢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遼東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讓他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留在廣東。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他們想試探一下康熙帝的態度,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請求。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巨商議。許多大巨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康熙帝果斷地說:「吳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遲早也要反。不如來個先發制人。」接著,就下詔答復吳三桂,同意他撤藩。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公元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後殺死永曆帝的,還是吳三桂。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系,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藩之亂」。三藩一亂,整個南方都被叛軍佔領。康熙帝並沒有被他們嚇倒,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二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後來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八年戰爭,他自己知道支撐不下去,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了氣。公元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清軍最後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但是,正在朝廷慶祝平定叛亂勝利的時候,在我國東北邊境又傳來沙皇俄國侵犯邊境的消息,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邊境上面去。
㈦ 字的故事
羅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按禮儀向孔夫子下跪,請求賜予文字。此時孔夫子正在吃飯,口無二用,無法答復,於是用筷子夾了幾莖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帶回羅馬,就成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羅馬字母。
另外傳說,西方《聖經》里諾亞方舟的故事,在漢字里早有反映,說漢字的「船」字,左邊的「舟」就是諾亞方舟,而右邊的「八」與「口」,正是諾亞的一家八口。
漢字是先民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見鳥獸蹄遠之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創造的,體現了先民們審視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獨特思維方式。今觀漢字,能從其演變窺得歷史人文。
「夫」———沖破天的氣概
甲骨文的「夫」生動展示了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從「大」,在「大」字上加一橫。「夫」表示已長大的人,一橫表示的是綰頭發的簪子。古時童子,即未成年的男子的頭發是披發,成年後,即到了20歲以後,男子要舉行加冠之禮,將頭發綰成髻子用簪子束在頭頂上。束發加冠後,表示男子成了「夫」,即大男子。由此可見,「夫」的本義是成年男子。其實「夫」表示這個男子已經成熟、長大。如漢賈誼《論積貯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飢。」其意思是說假如一個成年男子不耕種,有人就要挨餓。
古代稱身高一丈的男子為「丈夫」,「丈夫」就是大男子的意思。不過我們不要認為古人比現代人身材高,這是因為古制1尺約相當於今天的0.6尺,也就是說古代的大丈夫,即使是個子最高的人也不過2米。男子成年後,就要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因此「夫」引申為從事不同體力勞動的人。如《左傳•隱公元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其意思是諸侯和大夫要治理好自己的封地時,見到那些邪惡之事,就必須像種田的人見到田中的惡草那樣一定要根除。其中的「農夫」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男子。另外還如「漁夫」、「船夫」、「車夫」等。
對「夫」字,有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夫」是表示過了某一高度的人。其中的「大」是正面的人形,在「大」的上面加一畫,表示達到這一高度的人才可稱「夫」。《周禮•鄉大夫》中記載:古代的徵兵制度規定,國(都城)之男子七尺以上,野(相當於今之農村)之男子六尺以上,都可服役,即在徵兵的范圍之內。由此看來,當時徵兵的條件只看身高,而不論年齡。這就是《左傳》中為什麼記載有二毛(頭發已經發白,即年紀很大的)兵。
「夫」字的造型,不只表示一般的男子,它其實向人們展示男子中有志之士的風采。因此,有的學者認為「
㈧ 500字清朝歷史故事
一、逃跑的咸豐皇帝
外國侵略軍還沒到北京,咸豐皇帝就嚇得逃到了熱河,美其名曰"巡狩"。咸豐到承德做什麼了?咸豐在逃跑之前,早已經安排了後宮美女讓她們先逃,先把她們運到承德,所以一到承德就繼續歌酒相狎,花天酒地。
咸豐四年(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初戰在岳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吃敗戰,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只能以「屢敗屢戰」自嘲。
後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咸豐八年(1858年5月),攻佔九江,氣勢很盛;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扎硬寨,打死仗」聞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
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餘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啟容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萬余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
曾國藩入南京後,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其實十餘萬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
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曾國荃殺人如麻,縱兵焚城,「雪帥」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致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
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
曾國藩處死李秀成,是為殺人滅口。 湘軍將帥之廉勇,軍紀之嚴格,是其勇猛善戰的重要原因,亦使湘軍威震天下。由此,戰亂各省紛紛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風,故有「天下無湘不成軍」之說。
㈨ 清明節故事清字左邊三點水是眼淚,青是春天思念親人
三點水是雨露滋潤,青是大地回春。清明踏青。踏遍青山人未老。。
㈩ 求古代清官的小故事,100字左右,急用!
公 儀 休 嗜 魚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人獻魚而不受。其弟諫曰:「回嗜魚不受,何也?答」曰:「夫欲嗜魚,故不受也。受魚而免於相,則不能自給魚;無受而不免於相,長自給於魚。」此明於魚為己者也。 《史記》
翻譯:公儀休(人名)在魯國當丞相的時候特別喜歡吃魚。一個魯國的人送魚給他他不接受。他的弟子勸他說:「喜歡吃魚卻不收,為什麼呢?」回答說:「就是由於特別喜歡吃魚,才不收。收魚的話就會當不成丞相,就不能自己買魚吃;不收就不會被免去丞相,可以長久自己買魚吃。」這就是明白是否有魚吃決定於自己啊。
其他清官資料請看
http://www.nygdgs.com/qylzwh/data/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