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故事300
㈠ 清明節的由來或英雄人物的故事 急急急!!!(300字左右)
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流亡過程中沒有食物可以吃,重耳餓暈回了過去,介答子推為了救重耳,大臣介之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給公子重耳煮了一鍋肉湯,重耳吃了後漸漸恢復精神,後來重耳成為了君王稱晉文公。
晉文公封賞的時候卻忘了封賞介之推,介之推隱退,重耳帶人去請重耳出山,放火燒山的時候不慎將介之推燒死了。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重耳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介之推死後的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
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㈡ 把清明這首詩擴編成一個生動的小故事300-400字
清明節這天下著綿綿的細雨,在這樣的天氣里,一個異鄉客,在凄風冷雨里趕路,想想自己的境遇,怎麼能不悲傷呢?一個在這樣情形下這樣心情下的人,走在荒郊僻野,最渴望的是一個哪怕只能短暫駐足的地方,無需華麗,無需舒適,只要一壺溫酒暖身,避避疾風驟雨。杜牧看到了一個放牛的牧童,就上去問他那裡有酒館可以喝酒,牧童用手指指著遠處的旗子,說那就是一家酒館,你可以去哪裡喝酒。在春雨中或開放的飄落的杏花林的後面,隱隱約約是個小村莊,就從那裡,似乎已經飄出了酒香……
㈢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要簡短的)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回外,又累又餓,答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湯讓重耳喝了。十九年後,重耳做了晉文公,介子推卻背靠柳樹死在了山火中,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
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㈣ 關於清明節的傳說 300字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介子推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在《左傳》、《史記》等史書的記載中,並沒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節。並且,寒食節起源於紀念介子推,這一說法最早也要到兩漢之交才有記載(見於桓譚《新論》)。
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後人為了解釋寒食節附會而來。據考,清明節的起源其實與介子推無關。清明作為一個春祭大節,遠在周代之前已經確定。
中國地域遼闊,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文獻上主要記載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此後清明節的墓祭節俗漸出現於文獻上。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會被附會一個傳說作為「起源」,但實際考察,這些說法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
參考資料來源:查字典-清明節
㈤ 清明節的故事300字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的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至一片農地。版這時,一位農民將陳太平化裝權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沒有抓到人,便在附近的村莊設崗哨,檢查每一個進出村的人,防止有人給陳太平帶食物吃。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不小心在艾草上摔了一跤。頓時,他計上心頭。農民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干凈並煮爛,然後將青色的艾草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個個青色的米團子。最後,把青色的米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了村口檢查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色的米團後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很好吃。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返回軍營。後來,陳太平將這種吃法教給所有將士,隨之,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㈥ 清明趣事300字
今天是清來明節,是祭源祖的日子,許多人家都開始准備祭祖的東西去祭祖。
我們家也不例外,一大清早,我們一家就去給爺爺上墳。
一路上,天空陰沉沉的,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啊。一陣微風吹過,咦!空氣里怎麼彌漫著一股硝煙的味道?
我正在迷惑不解,突然,我看見每個路口都站著幾個手上戴著紅袖章的人,正在發傳單,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問媽媽。媽媽說:「他們是倡導綠色清明的志願者。上墳燒紙錢,不僅會污染空氣,而且還有可能引起森林火災。」我聽了媽媽的話想了很久。
到了爺爺墳前,我采了一大束杜鵑花放在上面。
這時太陽升起來了,金黃的油菜花、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爭都露出了笑臉。小鳥兒在我們頭頂飛來飛去,叫個不停,小蜜蜂開始采蜜了,小蝴蝶也開始練習起新編的舞蹈。我深深地吸了口氣,空氣好象也變清新了。
清明節去祭祖,真有意思。
㈦ 清明節小故事80字
秦朝末年,劉邦終於打敗霸王贏得天下。
劉邦衣錦還鄉時,想去雙親的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他無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墳墓。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父母在天有靈,我將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父母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7)清明小故事300擴展閱讀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清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㈧ 有關清明節的小故事
有關清明節的來由來:相傳在自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