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來歷的傳說故事
⑴ 關於清明節由來的故事
相傳與介子推有關。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版一塊肉,為權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
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1)清明節來歷的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即《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寒食節是流傳於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由於北方寒冷,春三月氣溫上升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
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據《後漢書》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
⑵ 清明節的來歷簡介 傳說
清明節的來歷簡介傳說:
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版出走,在這期間重耳經權歷了很多磨難,原來追隨他的臣子都離他而去各奔前程了,只有幾個人還跟著他,其中有一位名曰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餓得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他從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塊肉,做熟了給重耳吃。
後來重耳做了晉國的君王——晉文公。他當了國君以後,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人進行了大肆的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不是貪圖名利之人,他與老母親歸隱綿山了,後來晉文公偶然記起這件事,心中十分愧疚,於是讓人去綿山請介子推下山,但是他不下來,晉文公親自去請,但是介子推家裡也是大門緊鎖,背著老母親去了綿山上,於是有人出主意說讓人防火,把介子推逼下山來。
於是晉文公就下令燒山,後來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在一棵柳樹下被火燒死了。
晉文公在柳樹下一個洞里找到了介子推寫給自己的書信,以勸諫晉文公勤政。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並下令全國每年這一天不得生火做飯。
第二年晉文公來祭祀,看到了柳樹竟然死而復生了,祭拜後,晉文公賜名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⑶ 清明節的來歷與故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國歷四月五日或六日,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四月五日,也不是以農歷來決定。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是民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傳說:
秦朝末年,劉邦終於打敗霸王贏得天下。劉邦衣錦還鄉時,想去雙親的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他無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墳墓。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父母在天有靈,我將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父母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⑷ 清明節由來的故事 概括一點的
清明節由來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節日諺語
1.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2.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3.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4.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5.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6.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7.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4)清明節來歷的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清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2)。
清明節掃墓祭祖禮俗的源流與信仰、祭祀、歷法以及劃分出的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時節,大地呈春,陰陽轉化,吐故納新,生氣始盛,萬物皆潔齊,正是春祭好時段。同時郊外踏青也是古人們的節氣主題。古時代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並且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節的祭祖習俗,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雖然清明的節日禁火寒食習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為全國民間習俗,但清明節掃墓祭祖、禮敬祖先習俗早已有之。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⑸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100字)
清明節最早是農耕節,當時還另外一個節日就是寒食節是紀念春秋時代的晉文公和賢臣介子推。當時在宮廷內發生了內亂,晉國太子的異母兄弟想除掉他,奪得皇帝之位。為了逃避被害,最後逃出宮中四處流浪,還帶著最忠誠的臣子介子推等人。
就在某一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現斷食的程度,介子推毫無猶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大家煮湯喝,暫解飢餓,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動。這件事一直被晉國太子放在心裡。19年後,重新回到晉國,成為了一國之君後。叫晉文公。當時很多幫助晉文公的臣子都進宮行賞了,可是卻不見介子推來。
當時介子推並不想去,更沒想到介子推帶著老母親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隱居山中。晉文公心裡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並不想回去受賞。最後晉文公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火勢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親都意外燒死了。
十分後悔的晉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決定把介子推其母親埋在柳樹下,稱為「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許百姓燒火吃飯,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紀念介子推,定為「寒食節」。從此以後再介山的介子推墳上每到這一天就會有人按時去掃墓祭拜介子推。
於是這天寒食節又被定為掃墓,寒食節和清明節本來是屬於二個節日的。到唐代的時候,二個節日很相近,就定為清明節和寒食節為同一天,於是在清明節當天就出現了掃墓的習慣。
⑹ 清明節的來歷和傳說是什麼
你好,清明節是祭祀和悼念逝去的親人的一個節日,希望能幫助到你。
清明節版,又稱踏青節、權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⑺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