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勤儉節約的古代故事50字

勤儉節約的古代故事50字

發布時間: 2021-02-24 05:04:27

⑴ 名人節儉的事例50字左右

1951 年周恩來做的一套睡衣和睡褲,顏色都褪光了,穿破了就補,再破再補,一直穿到他逝內世。一條浴巾用了容20多年,正反補了14塊補丁,住院時,還把它當枕巾。一頂帽子都破了,他還捨不得扔掉。一雙夏天穿的黃顏色的皮涼鞋,一雙春、秋、冬穿的黑皮鞋,穿了20多年,修補過多次,由於沒有多餘的皮鞋可換,工作人員幾次給他換鞋底,都是利用他睡覺的時間修理的。周恩來穿的襪子,都是織補了又織補。一個補襪板,還是解放戰爭時期用的,從西柏坡帶到北京,一直留著織補襪子用。事例一: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常說一句英國諺語「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的走廊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
事例二:
蘇東坡一生節儉。在黃州時,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後又將每份分為30小份,每天一份。他把分好每小份錢掛在屋樑上,清晨挑下一包來用,准余不準超。

⑵ 急需古人勤儉節約的小故事一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⑶ 古代關於勤儉節約的事例

1、賣狗嫁女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准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裡。後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

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僕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麼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

僕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

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2、蘇軾之房梁掛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

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3、朱元璋的節約精神

出身貧苦農家,十分倡導節儉。明朝建立後,按計劃要在南京營建宮室。負責工程的人將圖樣送給他審定,他當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工程竣工後,他叫人在牆壁上畫了許多怵目驚心的歷史故事做裝飾,讓自己時刻不忘歷史教訓。

有個官員想用好看的石頭鋪設宮殿地面,被他當場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朱元璋的車輿器具服用等物,按慣例該用金飾的,均以銅代替。他命令太監在皇宮牆邊種菜,織造麻鞋、竹簽自用,規定諸王子出城稍遠,要騎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有個內侍穿著新靴子在雨中行路,被朱元璋發現了,氣得他痛哭了一頓。一個散騎舍人穿了件十分華麗的新衣服,朱元璋問他:「這衣服多少錢?」舍人回道:「五百貫。」朱元璋痛心地說:「五百貫是數口之家的農夫一年的費用,而你卻用來做一件衣服。如此驕奢,實在是太糟蹋東西了「。

4、趙匡胤的節約

趙匡胤教女儉朴"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作為皇帝就應說是人間最富有的,金銀財寶任其享用。但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不但生活儉朴,反對奢侈浪費,還嚴格教育子女在生活上也講究儉朴。

5、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他一生儉朴,以節儉為生存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期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

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⑷ 節儉的名人事例(〈50字)

1、朱元璋來
朱元璋的故鄉自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他一生儉朴,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⑸ 馬上就要用,急,求關於名人節儉的3個小故事。註:50字

1、毛澤東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內衣竟容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
2、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
3、周恩來當總理的期間,有一天,鄧穎超覺得他用的毛巾爛了,就把它丟了。但周恩來又千方百計的找回來,因為他認為國家正在發展期間,不浪費要從小事做起。

⑹ 關於勤儉節約的小故事三個,50字以內

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余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⑺ 有哪些古人勤儉節約的故事

田 禾 宋朝司馬光不僅對史學有卓越的貢獻,而且以遠見卓識,精心教育下一代版,在一篇題為《訓儉示康》權的文章里,深刻地分析了何以要節儉的道理。他說:「儉能立名成業,侈必隨落自敗。」這篇文章是寫給兒子司馬康看的。看似信筆寫來,卻條理清晰,寓意深刻。由於他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以事實說話,很有說服力。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樸素為美」。他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飢」而矣。何以要「儉素」?司馬光以豐富的史實作了論證。例如,晉代的何曾,當了太傅,喜歡奢侈,「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箸處」。到了孫子這一代便因驕奢而家業敗落。又如「石崇以奢靡誇人」,便引來了殺身之禍。司馬光從這些史實中得出結論:講奢侈者,「居官必賄,居鄉必盜」,必然落得個「敗家喪身」的下場。司馬光還舉了許多正面的事例,講明節儉是「大賢之深謀遠慮」。 毫無疑問,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司馬光訓子是為了「齊家」,他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只會養成一些紈絝子弟。今天,無論從強國還是從育人出發,都要力戒奢侈,崇尚節儉,這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美德。

⑻ 關於勤儉節約的古訓10條以上和有關這類古代勤儉節約小故事3個以上

1、君子以儉德辟難。 《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朴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2、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於辛勤勞作,只有勤於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5、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6、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

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馬光寫《資治通鑒》- <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10、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11、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純仁列傳》
大意: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
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崇尚儉朴、反對奢華、艱苦奮斗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的故事不勝枚舉。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2、季文子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 他一生儉朴,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 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 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 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 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 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 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裡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 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 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3、蘇軾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4、趙匡胤
趙匡胤教女儉朴 "天上神仙府,人間帝王家"。作為一國之主皇帝應該說是人間最富有的,金銀財寶任其享用。可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不但生活儉朴,反對奢侈浪費,還嚴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講究儉朴。

⑼ 勤儉節約的古代小故事3個

孔子認為不是帷裳,一定要裁掉多餘的布。出自<論語>,"非帷裳,必殺之"。
漢文帝,他常穿粗絲衣服,他寵愛的慎夫人也不準衣服拖地。帷帳不得織紋綉錦,聽說建露台貴就不建了。大概出自<漢書>。
曾國藩看到他的女兒穿一條綢褲,就讓她換掉,他的家書里常有教導子侄多養豬,多種竹的話。出自他女兒曾紀芬的回憶和<曾文正公文集>
大概是這樣。

⑽ 要一個節約糧食的,古代有名的故事50字還要幾個成語。謝了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里吃餃子專,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屬,只吃肉餡。後來家裡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闆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老闆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幹了而已。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後來勤奮勞動,生活節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