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勤奮與回報的勵志故事

勤奮與回報的勵志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24 04:43:55

1. 關於「勤奮學習,立志成才」的小故事

一、墨池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國晉朝的一位大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聖」,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

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二、海倫•凱勒

海倫•凱特是美國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弄得她雙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聽覺。當海倫七歲時,她的父母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幫助她學習。

可是,海倫看不見,也聽不見,怎麼學呢?所以這位教師想了一個辦法:先拿一個洋娃娃給她玩,然後在她的手心上,寫上洋娃娃這個詞兒,這樣海倫就知道了什麼叫洋娃娃了。

因此,海倫很快就喜歡上這種學習的方法。從此以後,海倫就用這個辦法學習,她一個一個地記,日積月累,她學會了不少的詞。你可以想想,海倫作為一個又聾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樣的困難啊?

但她不怕困難,以驚人的毅力在學習、在生活,終於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作家。因此,只要我們學會不怕困難,不半途而廢,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就一定會成功。

三、魯迅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四、王亞南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

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

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五、宋濂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

有一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

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2. 勤奮勵志精煉名人小故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版不停地讀書。權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3. 古今中外通過勤奮努力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

1、匡衡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

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

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2、李密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3、孫敬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常常是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變得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此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終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4、車胤

晉代時期,車胤從小就好學不倦,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在夏夜他見室外飛舞著螢火蟲,就用白紗布袋把捉來的螢火蟲吊在書本上方,借著微弱的光線進行讀書。

5、米勒

米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於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

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一度陷於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

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

4. 名人勤奮學習勵志小故事有哪些

中外名人勵志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的故事書目有
1、《張海迪》告訴我們,每一回個答生命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每一個傳奇後面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就象大海里沒有礁石就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經不住挫折就成不了強者。我也要做一個生活的強者。
2、匡衡《鑿壁偷光》
鑿壁偷光,成語。出自西漢匡衡幼時鑿 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名相的故事。現用來 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3、孫康《囊螢映雪》
晉孫康家貧,冬夜映雪光讀書;晉車胤家貧,夏夜練囊盛螢, 借螢火蟲的微光讀書。事見《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晉書·車胤傳》後以「映雪囊螢」形容夜以繼日,苦學不倦
4、孔子《韋編三絕》
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像《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5. 關於勤奮的名人故事

一,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每看一本書,不是一上來就從頭至尾地去讀,而是對著書本閉目沉思,猜想書中寫了些什麼。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再打開書。如果書的內容與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讀了;如果與猜想的不同,他就認真地去讀。華羅庚的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且培養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

二,古希臘德摩斯梯尼,小時口吃,登台演講時,聲音含混,發音不準,於是每天含著石,面對大海朗讀,無論春夏秋冬,堅持五十年如一日,終於成為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

三,蒲松齡草亭路問。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志異》。

四,萬斯同閉門苦讀。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五,唐伯虎潛心學畫。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5)勤奮與回報的勵志故事擴展閱讀:關於勤奮的名言

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業精於勤疏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3: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4: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5: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6. 關於有付出必有回報的勵志故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專吞吳。講的就屬是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勾踐被吳王夫差俘虜後,忍辱負重,嘗盡艱辛,終於取得信任回國,富國強兵,一舉滅吳的故事。

7. 勤奮事例

頭懸梁

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每天讀書到深夜,經常怕打瞌睡,就用繩子系住頭發拴在房樑上,如果頭昏要打瞌睡,頭往下墜,繩子就會將他扯醒。他就用這種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錐刺股

戰國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回家後被家人看不起,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漲,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自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後又讀書。

壁鑿求光

西漢人匡衡,小時家裡很窮,非常喜歡讀書,但晚上家裡沒有油點燈。鄰居房裡點著燈,匡衡就把牆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里透過來照著讀書。

魯迅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在學習時,總是非常用功。記得有一次,在一次課上他有一些問題沒弄懂,便在別人下課喝咖啡時,仔細把上節課的內容像放電影似的,再回顧了一遍,有不懂的文章,他就高聲誦讀。因此,他的學習一直名列前茅。每當別人問他學習好的秘訣時,他說是「勤奮」!

愛迪生蓄電池

愛迪生一旦確定了目標,愛迪生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的頭腦里,其他事情,包括衣食住行似乎都淡化了,只清晰地留下研究工作。

一天,愛迪生在家裡吃飯時,突然舉著刀叉的手停在空中,面部表情呆板。他的夫人看慣了他的這類事,知道他正考慮蓄電池的問題,便關切地問:「蓄電池『短命』的原因在哪裡?」

「毛病出在內臟。要治好它的根,看來要給他開個刀,換器官。」

「不是大家都認為,只能用鉛和硫酸嗎?」夫人脫口而出。她想了想,對她的丈夫——愛迪生說這種話毫無意義。他不是在許多「不可能」之中創造了奇跡嗎?於是,夫人連忙糾正道:「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對嗎?」

愛迪生被夫人的這番話逗樂了。「是啊,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我一定要攻下這個難關。」愛迪生暗暗地下定決心。

經過反反復復的試驗、比較、分析,愛迪生確認病根出在硫酸上。因此治好病根的方案與原來設想的一樣:用一種鹼性溶液代替酸性溶液——硫酸,然後找一種金屬代替鉛。當然這種金屬應該會與選用的鹼性溶液發生化學反應,並能產生電流。

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只要選定一種鹼性溶液,再找一種合適的金屬就行了。然而,做起來卻是非常非常的困難。

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夜以繼日地做實驗。一個春天過去了,又一個春天過去了,苦戰了3年,愛迪生試用了幾千種材料,做了4萬多次的實驗,可依然沒有什麼收獲。這時,一些冷言冷語也向他襲來,可愛迪生並不理會。他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信心。

有一次,一位不懷好意的記者向他問道:

「請問尊敬的發明家,您花了3年時間,做了4萬多次實驗,有些什麼收獲?」

愛迪生笑了笑說:「收獲嘛,比較大,我們已經知道有好幾千種材料不能用來做蓄電池。」

愛迪生的回答,博得在場的人一片喝彩聲。那位記者也被愛迪生的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感動,紅著臉為他鼓掌。

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愛迪生將他的試驗繼續下去。

1904年,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愛迪生終於用氫氧化鈉(燒鹼)溶液代替硫酸,用鎳、鐵代替鉛,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鎳鐵鹼電池。它的供電時間相當長,在當時可以算是「老壽星」了。

正當助手們歡呼試驗成功的時候,愛迪生十分冷靜。他覺得,試驗還沒有結束,還需要對新型蓄電池的性能做進一步的驗證。因此,他沒有急著報道這一重大新聞。

為了試驗新蓄電池的耐久性和機械強度,他用新電池裝配6部電動車,並叫司機每天將車開到凸凹不平的路面上跑100英里;他將蓄電池從四樓高處往下摔來做機械強度實驗。

經過嚴格的考驗,不斷地改進,1909年,愛迪生向世人宣布:他已成功地研製成功性能良好的鎳鐵鹼電池。

齊白石掛角讀書
從小讀《三字經》,就知道了古人「負薪」、「掛角」的勤學故事。「掛角」說的是唐朝李密,初為隋煬帝宿衛,後辭去發憤讀書,騎牛到外地尋師,以《漢書》掛牛角,行、止皆展讀。閱《齊白石狀略》,知道這位傑出藝術家少時也曾「掛角」讀書,打下古文基礎。

白石老人留下的古文作品,不及他寫的詩多,但從他的《自狀略》中,可以看出其古文功力和特有的風格。他出身貧苦農家,11歲以前放牛、砍柴,在勞動中抓緊時間讀書,還以樹枝在地上、牆上練習寫字。有一天,在山上專心讀書,忘了砍柴,糞也揀得不多,吃完晚飯又提筆寫字時,他祖母就嘆息著說:「伢兒,你投錯了人家。」對於這一兒時經歷,他在《自狀略》中這樣寫:

王母(即祖母)曰:「今既力能砍柴為炊,汝只管寫字。俗語雲:『三日風,五日雨,那見文章鍋里煮?』明朝無米,吾孫奈何?惜汝生來時走錯了人家。」於是將《論語》掛於牛角,日日負薪,以為常事。

上面的引文只有幾十字,逼真地描摹了祖母當時口語,表達了她既憂傷又惋惜之情,也記述了齊白石為了勵志成材,每日外出砍柴然又不廢讀的真實情況。這樣簡潔的文言,自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他做了16年木工,27歲始拜湘潭名士陳少蕃和胡沁園為師,自詠「廿七年華始有師」。胡先生教他畫畫,陳先生又說,「畫畫要題詩」,叫他學詩,先讀《唐詩三百首》,老人先前背過《千家詩》,不久就把《唐詩三百首》熟讀了。又讀了《孟子》、唐宋八大家古文,津津有味地看過《聊齋志異》、《三國演義》一類的小說。後來胡先生辦了詩會,叫他也加入,他初次做了一首七絕交上去,先生把他「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餘甘」兩句念給大家聽,誇獎他根底雖差,卻有性靈。何紹基《與汪菊士論詩》中雲:「凡學詩者,無不知要有真性情,卻不知真性情者,非到做詩時才去打算也」,要平日「時時培護,字字持守,不為外物搖奪,久之,則真性情方能團結到身心上,即一語言一文字,這個真性情時時流露出來。」白石老人真有這方面功夫,比如11歲那年,祖父叫他每天上山,一面放牛,一面砍柴,順便拾點糞,還帶著二弟一道去。祖母買了個銅鈴,用紅頭繩系在他脖子上,說「到晚晌,我在門口等著,聽到鈴聲由遠而近,知道你們回來了,煮好了飯,跟你們一塊兒吃。」這鈴後在兵亂中丟失,老人於民國的初年重買了一個小銅鈴,系在褲帶上,還刻了一方印章:「佩鈴人以為永懷」。後來齊白石題過一首畫牛的詩,詩雲:

星塘一帶杏花風,黃犢出欄西復東;身上鈴聲慈母意,如今亦作聽鈴翁。

紀念他祖母、母親待他的一番慈愛之心,短短廿八字一首小詩,流露了無限動人真性情。

白石老人還有一些畫上都有著長題,都是文簡意深的,茲不贅錄。

老人30歲後,60餘年詩作不少,多於散文,自己曾有手抄本《白石詩抄》,又有門人抄的《寄園詩草》,三十年代他七十幾歲時還有自集的《白石詩草》,然均不易見了。五十年代刊於上海《文匯報》的張次溪作《齊白石一生》,所引老人精練而真情流露的七絕多首,亦未印單行本。這些詩文後來或者有人輯印行世,未可知也。

8. 關於勤奮和機遇的名人故事

名人勤奮學習的故事
名人勤奮學習的故事之--愛迪生

2007年05月26日 星期六 21:38愛迪生(1847~1931)是美國著名的發明家。一生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努力工作,在75歲的時候,還每天准時到實驗室簽到上班,他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晚間在書房讀3至5小時書,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動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經成倍的延長了。因此,愛迪生在79歲生日的那天,他驕傲地對人們說,我已經是135歲的人了。他活到84歲,一生中的發明有1100項之多,其中最大貢獻是發明留聲機和自動電報機,實驗並改進了白熾燈和電話。愛迪生20歲出頭開始研究電燈,歷時10餘年,他先後選用了竹棉、石墨、鉭……等等上千種不同物質作燈絲材料進行試驗,時常通霄達旦,有一次他和助手們竟連續工作5晝夜。1879年愛迪生用碳絲作為白熾燈絲,並點燃40小時。由於碳絲表面多孔,性脆,強度很低。不久被鎢絲代替。
1883年愛迪生發現了熱電子發射現象,也叫「愛迪生效應」,即金屬表面附近的部分電子或離子因高溫而使其無規則運動得到足夠的動能,克服表面的束縛,逸出金屬之外。愛迪生效應對於一切真空管的操作至為重要,作為發射表面的陰極常塗上一層鹼土金屬氧化物,以利電子發射,並用電流加熱以維持高溫。
1900年愛迪生發明了鐵鎳蓄電池,是一種鹼性蓄電池,電動勢約為1.3~1.4伏,壽命長,但效率不高。愛迪生一生有許多發明,可是當別人問愛迪生成功原因時,他說:有些人以為我有什麼天才,這是不正確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的努力。

9. 關於勤奮的故事

古人勤奮學習的故事——匡衡
有個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歡讀書。但是家裡貧窮,買不起蠟燭,夜間無法照明讀書。匡衡鄰居家日子過的挺好,每天晚上都點起蠟燭,屋裡得很亮。他想到鄰居家去讀書,可是遭到拒絕。後來,匡衡想出一個好辦法,他在牆上鑿了一個小洞,鄰居家裡的光就透過來了,他把書對著光,讀起挺方便。匡衡讀的書愈來愈多,可是他沒錢買書怎麼辦呢?有一天,他發現一個才主家,家裡堆了很多書,他就去幫才主家幹活,不要錢,才主很奇怪,問他:「小夥子,你為什麼白白幹活呀!」匡衡也不隱瞞,就說:「我幫你幹活,不想得到工錢,只想借你家的書看看,不知你答應不?」才主非常高興,就把家裡的書借給他看,後來,匡衡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人要刻苦好學。
牛頓勤奮學習的故事
牛頓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准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