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的愛國故事500字
A. 戚繼光愛國的傑出事跡
戚繼光愛國的傑出事跡如下: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戚繼光率領本部人馬到這一帶內執行戍務,抵禦蒙古韃靼部南容襲京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升任都指揮僉事,主管山東防倭軍務,統轄3營24衛所。為了防止倭寇的侵害,在摸清倭寇活動規律之後,便按照時間和地段重點設防。同時對衛所進行整頓,加強訓練,嚴肅紀律提高戰鬥力。從而鞏固了山東海防,使倭寇不敢竄擾。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地區倭患嚴重,戚繼光招募農民、礦工3000餘人,組成新軍,稱「戚家軍」,他嚴格訓練這支隊伍並改造了隊列體制,創造了鴛鴦陣法,使長短兵器配合作戰,用火器、弓箭掩護,在抗倭作戰中發揮了巨大威脅力。
嘉靖四十年,戚繼光在台州花街與倭寇進行的遭遇戰中大敗倭寇,殲倭寇1000餘人,斬首300餘人,俘寇首2人,淹死倭寇甚多,繳獲武器650餘件,救出被擄男女5000餘人。
B. 戚繼光故事作文600字
戚繼光(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1] 。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2]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一直在閩、浙一帶廣為流傳。
據《仙游縣志》載,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海門一帶抗倭。一次,約三千名倭寇在海門沿海上岸,准備去臨海、仙居一帶搶劫。戚繼光命令戚印領兵在雙港與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帶埋伏,自己出兵佯敗,把倭寇引到上界嶺,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後,再兩軍夾擊,一舉全殲。結果戚印年輕氣盛,交戰心切,沒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就下令擂鼓沖鋒,結果讓一部分倭寇逃脫了。
戚繼光回營升帳,因戚印沒按照軍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斬首。陳大成等將領跪在地上要求從寬處罰,留他一條性命將功贖罪。戚繼光不答應,說:"我是一軍主帥,如果我的兒子犯了軍令可以不殺,以後還怎麼帶兵?軍中的命令還有誰去執行?"於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這個地方,戚繼光將戚印斬殺。
後來當地的百姓懷念戚公子,便在常風嶺上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據說這座大殿的殘跡至今猶存。[52]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是該故事被廣為流傳,民間藝術家們還將此事改編成閩劇、秦腔等戲曲廣為傳唱。
C. 戚繼光的愛國故事有哪些
歷史上沒寫他怎麼愛國吧,就寫他怎麼能帶兵,怎麼能打鬼子。而且我記得他還挺能弄錢的,上下打點的很到位,所以一直不倒。
D. 關於名人愛國故事500字
陸游愛國故事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E. 戚繼光敀愛國故事
岑港之戰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為道路隔絕而沒有來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繼光的罪。而後,汪直余黨作亂於岑港,戚繼光與俞大猷兩軍會合,前往圍攻。
但很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於是朝廷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罷免,讓其帶罪殺敵。駐守在岑港的倭寇抵禦不住戚繼光與俞大猷的進攻,於是打算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造好了大船,准備駕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繼光趁機發動進攻,擊沉倭寇大船,余黨向閩南逃竄。
從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台州燒殺搶掠,給事中羅嘉賓等人彈劾戚繼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准備治罪,戚繼光卻因平定汪直的功勞而復官,讓戚繼光守衛守台、金、嚴三郡。
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於是戚繼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繼光的指導訓練下,將其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後稱「戚家軍」。
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5)戚繼光的愛國故事500字擴展閱讀: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F. 戚繼光的英雄事跡
戚繼光的英雄事跡:
明朝的外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外,沿海地區的倭寇也是個令明王朝頭疼的大問題。在明朝抗倭戰爭中,戚繼光無疑是位重要人物,他驍勇善戰,剿滅了中國東南沿海的倭患,維護了海疆的安寧。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年又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山東東牟(今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十七歲那年,父親去世,戚繼光承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江浙地區受到倭寇的侵襲,朝廷升戚繼光為參將,由山東調往浙江,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來到浙江後,戚繼光視察軍隊,發現陋習甚多,如此萎靡的隊伍如何能打勝仗?於是戚繼光決定另組軍隊。
他有意識的招收當地(主要是義烏人)的農民和礦工,認為這些人朴實無華,容易訓練。很快,一支三千人的新軍組建完成,在戚繼光嚴格的調教下,這支軍隊成為日後令倭寇喪膽的「戚家軍」。
戚繼光還根據江浙地區的地形以及倭寇的作戰方式,因地制宜地創造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著名的「鶯鴦陣」。根據史料記載,「鶯鴦陣」由十二名士兵組成,隊長在隊伍的最前頭,隊長身後有兩行士兵,每行五人。
隊長身後的兩名士兵手持藤牌,遮擋箭支、刀砍,掩護其他戰友。在他倆背後是狼筅兵兩個,狼筅是戚繼光發明的新武器,實際是在大毛竹上插上尖刀,可用於橫掃揮舞,威力巨大,再後面分別是兩行長槍兵和一行短刀兵,協同作戰。這樣一個小隊既可以獨立作戰,又可以將上百個小隊集中起來組成一個大陣。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一萬餘人的倭寇大舉侵入浙江的台州、溫州沿海地區,並兵分兩路,妄圖侵佔台州、寧海。戚繼光聞訊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達寧海,切斷了倭寇的退路,將敵人逼迫到龍山地區進行決戰,戚家軍首次出戰就將倭寇擊潰,殘敵敗退到溫州西面的雁門嶺,戚家軍乘勝進攻,經過一番激烈戰斗,肅清了這股倭寇。
此後,戚繼光相繼獲得了幾場勝利,在浙江九戰九捷,殲滅倭寇六千多,清除了倭寇在浙江的勢力,恢復了當地的穩定和安寧。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戚繼光被任命為上將軍,率領六千軍隊到福建平定倭患。當時,倭寇主要盤踞在福建的寧德橫嶼、福清牛田以及興化林墩等地,他們在此修築大量倭壘,以這三地為基地,侵襲福建沿海。
要收復橫嶼,必須先解決漳灣上的倭寇黨羽。戚繼光決定對上面的倭寇黨羽曉以大義,並保證對他們過去的罪行既往不咎,最終這群倭寇全部放下武器。
之後,戚家軍向興化進攻,一路勢如破竹,共計殲滅倭寇千餘人,並於十三日黃昏收復興化。三天後又向林墩進發,攻佔了這個據點,基本肅清了福建的倭寇。
戚繼光在波瀾壯闊的抗倭戰爭中,足跡幾乎踏遍了我國的東南海疆,留下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實現了其「但願海波平」的雄心壯志!
G. 愛國故事500字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母親早亡,父親劉景謙續娶胡文秀為妻。胡文秀將劉富蘭名中的「富」字改為自己的姓氏「胡」,從此更名劉胡蘭。繼母積極投身於婦救會工作,並非常支持劉胡蘭參加革命。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後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雲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後,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 匪軍喝叫「一個樣」後,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H. 戚繼光愛國事跡。150字左右,實在沒有其他人的也行,只要是愛國,快點快點,好的加分
1559年,浙東台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台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接著,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餘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1560年在台州造烽堠,修城牆,訓練守軍。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
I.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事五十字。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事:
戚繼光7歲入學讀書。有一次父親問他:「你的志向是什回么?」戚繼光答道答:「讀書。」父親說:「讀書在於懂得忠孝廉節四個字,不然讀書有什麼用?」戚繼光天天面對著「忠孝廉節」這四個字,刻苦讀書。
(9)戚繼光的愛國故事500字擴展閱讀
「忠孝廉節」當然是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多少官吏能做到忠於國家、孝順父母、為官廉潔、講求氣節呢?戚景通讓他兒子從小以這四個字為座右銘,時時約束自己,實在是難能可貴。
戚景通辭官回家以後,見到自己已住多年的房屋破敗不堪,決定修繕一下。他讓工匠做四扇雕刻花紋的窗戶,安裝在兩間房上。工匠卻對戚繼光講:「公子家是將門,住房應當講究一點,還是安裝十二扇雕刻花紋的窗戶吧!」戚繼光向父親提出了這個意見。
戚景通嚴厲斥責兒子說:「你長大成人如能保住這份產業來供奉祖宗,使我能對得起前輩,你還能帶著全家在這里住下去,不然的話,貪圖榮華,這點產業也保不住。四扇雕花窗子足夠了。」戚繼光聽到這些批評默默地想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