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七子的故事

七子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23 19:59:54

A. 關於"七子"的歷史~

七子 七子 qī zǐ
[編輯本段]【釋義一:簡稱七個兒子】
七子為七個兒子的簡稱。
【聞一多《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聞一多《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1842年8月,清政府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代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准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台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徵。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
《七子之歌》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文中引用了《詩經·邶風·凱風》中的典故,《詩經·邶風·凱風》全文為: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對於《詩經·邶風·凱風》的解讀還存在一定爭議,詩中採用的觀點為母親不能在家安分守己,想要改嫁。她的兒子們唱出這首歌以自責,希望由此讓母親的回心轉意,但現在也有觀點認為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篇,以有子七人亦自慚不能報母恩來襯托母親的偉大。
《七子之歌》全文如下: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澳門
你可知「Macao(一說為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
我好比鳳閣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東海和匈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七子之歌》中七子的解釋
澳門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東海和硇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這篇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一。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朝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准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台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
激盪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徵。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台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
祖國大地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聞一多之子說:「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聞一多《七子之歌·詩序》
[編輯本段]【釋義二:人物合稱】
七子指七個人的合稱,指同一領域同一時期內的七位代表人物,多用於文學領域,也有其他的情況。現七子一詞作為並稱也多見於武俠小說中,如昆侖七子。有代表性的七子有:
建安七子/鄴中七子:東漢建安年間的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以文學齊名,稱為「建安七子」。「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同時,因七人同居鄴中,故也稱「鄴中七子」。
全真七子:指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為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
明七子:有「前七子」與「後七子」之分,前七子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位有名的文人。為區別後來嘉靖、隆慶年間出現的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世稱「前七子」。後七子指明嘉靖年間的李攀龍、王世貞、謝棒、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等七位有名的文人,因其前尚有李夢陽等七人稱前七子,故亦稱後七子,也稱嘉靖七子。後「七子」一詞也常指明七子為代表的文學流派。
江南七子/吳中七子:指清代王昶、王鳴盛、吳泰來、錢大昕、趙文哲、曹仁虎、黃文蓮七人,乾隆間以詩文著稱,因皆江蘇人,時稱「江南七子」。也稱「吳中七子」。
寒廬七子:易順鼎、袁克文、何震彝、閔爾昌、步章五、梁鴻志、黃秋岳七人的並稱,七人皆為民國時期的名士。
[編輯本段]【釋義三:西漢嬪妃的等級之一】
詳見詞條嬪妃,本處僅摘取相關語句。
據《周禮·鄭玄注》及《禮記·昏義》,相傳周朝制度,天子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妃、八十一御妻。後為正妻,余為妃嬪。後代帝王均有名目繁多的妃嬪。西漢初,因秦之稱號,稱為夫人,次之又有美人、庚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倢伃(婕妤)、娙娥、傛華、充依四號。漢元帝再加昭儀,並規定以昭儀為妃嬪之首,相當於丞相,以下為倢伃、娙娥、傛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祿秩依次遞降,無涓以下,相當於俸祿百石之吏。更次者尚有上家人子、下家人子,祿秩更低。東漢初大加簡省,皇後以下,只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四等。

B. 建安七子及故事 !!!! 急!!!!

《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指孔融小時候曾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的故回事,教育小孩要答尊敬兄長。曹操派人捉捕孔融全家時,有人要幫助他的兩個幼子逃跑,但是其中一個說了一句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後孔融全家被殺。
河北省武安市有座儒山,山上有一座廟宇,廟內曾經有一口鍾。據人們回憶,此鍾刻有曹子建在此讀書字樣。現在此鍾已毀。山腳有一村名「儒山村」,此山不遠有一村為「曹公泉」,據說是當年曹植飲馬處
王粲出身於東漢的上層官僚之家,曾祖王龔順帝時官至太尉,祖父王暢靈帝時官

仲宣樓與王粲
至司空,都曾位列三公。父親王謙是大將軍何進的長史。王粲是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和幕府名士。優越的家庭條件,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終於使王粲成就了自己在文學上的不朽事業,寫下了著名的《登樓賦》和《七哀詩》等作品。當時,有七位創作成就很高的人被稱作「建安七子」,王粲不僅名列其中,而且是七子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贊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同時,由於王粲的特殊經歷和貢獻,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C. 建安七子相關故事!!

建安七子王粲與圍棋的故事
圍棋入門之東漢末文學家王粲與圍棋的故事,曾給蔡邕等人所下圍棋復盤,一子不誤,使座客驚嘆他的智力特異。
王粲.(一七七一二一七),字仲寅,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並被劉勰稱為:七一之冠冕。他出身於東漢有名的大家族,少時已為左中郎將蔡邕所推重。董卓之亂後,王粲南舞依附劉表,未得重用,後歸曹操,曾任丞相掾、侍中等官職。
有一句成語」倒屣相迎」,就是出自蔡邕和王粲的故事。王粲少時在長安,一次,蔡邕與賓客聚會,家人入報說王粲到了門外,他趕忙起身,倒曳著鞋便出門迎接,滿座賓客為之驚異,這說明蔡邕何等傾佩王粲的文才.蔡邕既是長輩,又是一時名士,對年僅十多歲的王粲如此心折,他的賓朋還不大理解。圍棋入門
一天,蔡邕約王粲與諸詩友幕客郊遊,見路邊有一古碑,文字頗長,便叫大家觀看一遍:然後,蔡邕叫犬家起身趕路,邊走邊問..剛才看過的碑文,有哪一位能背出來。隨行的人只有王粲說:我能。語畢,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把碑文背出來。客人又懷疑王粲是先背了此碑文的,不能算數。過了數月,蔡融與客人對弈,行至二百六十五著,蔡邕以一子險勝。眾手伸向棋盤,議論局勢,卻把棋子搞亂了。王粲在旁說:讓我來復局。可是,王粲復原的棋局,客人卻不信。後來重弈一盤,也行至二百六十五著。用手巾蓋住,令王粲復盤,果然一子不差。眾人始信其記憶非凡。王粲著有<<圍棋賦序>>、<<彈棋賦序>>,今只留下兩句殘句:二清靈休道,稽謨玄神,圍棋是也。 因行騁志,通權達里,六博是也。讀者不要小看這些斷簡殘句,它給後人研究漢魏時期的圍棋史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詩日:末肅冠裳倒屣迎,文人末必總相輕。
博聞強記真才子,佳話猶傳在一怦。

D. 建安七子及曹子建的故事

建安七子

魏晉文人,特別是建安時期的幾位作家和詩人,也許是中國最早意識到文學家是存在於社會之中的獨立個體。在此以前,像司馬遷、班固、班婕妤、司馬相如、枚乘、鄒陽之流,他們的身分,主要還是附庸於帝王貴族的官員、清客、幕僚、侍從,或者竟是醫祝巫仆三教九流之類,這種職業身分,壓倒他們的文學家身分,而文學不過是他們討好皇帝老子,巴結王公貴族的一種手段,很少作為表現自我的工具。到了漢末,這些文人,就是以文學名義,以文學為生存手段,為文學而文學,以文學來表現自己。至於職業、職務,只是形式或象徵意義的事情了。

在中國文學史上,這批文化中最負盛名的七位,叫作「建安七子」,因為他們都是在漢獻帝的建安年代,活躍的詩人作家。那時的中國,在文化上有號召力的,主要是曹操父子,其次是劉表。至於江東的孫吳,那時還不成氣候,而劉備只是一個無處存身的亡命者,處於豕突狼奔的狀態之中。在中國一旦落到肚子吃不飽,生活不安定時期,領導人便只會革命文化,而顧不上建設文化的。回顧五千年文明史,中國文化的歷次毀滅性劫難,大半是亂局中造成的。

在中國帝王級的人物中間,真正稱得上為詩人的,曹操得算一個。他的詩寫得有氣概,有聲勢。而且,他能花重金,把蔡文姬從匈奴單於手裡贖回來,就因為她的詩把他感動了,這絕對是詩人的浪漫行徑,別的領袖人物未必有這等胸懷。他還讓蔡文姬把他能記下來的她父親蔡邕的已被戰亂毀滅了的圖書文字整理出來,不致湮沒,這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平定呂布、陶謙、公孫瓚、袁紹、袁術以後,許都有了一個初步安定的局面,才使得他有可能在文化上有所建樹。加之他手中有漢獻帝這張王牌,對氏族階層,對知識分子,具有相當招徠作用。「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延攬了一批像崔琰、孔融這樣的大士族和大知識分子,遂形成了中原地帶的文化中心。當時,到許都去吟詩獻賦,作文賣字,便是許多有名和無名作家競相為之的目標。

其時,駐鎮在荊州的劉表,雖然是個志大才疏的人物,但喜附庸風雅,當時也被列為「八及」之一。時而舞文弄墨,談詩論經;平素還要找幾個文人妝點門面,這是中國官場的特產。但由於中原戰亂之餘,他在荊州,得以偏安一隅,地盤相對穩定,而且也網羅了像王粲這樣很負盛名的文化人。因此,他在文化上,也想與北方的曹操分庭抗禮。其實,怎能望其項背,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被人(口永)唱了一千多年,當下看劉表,只不過是個以文博名的政客而已。

處於中原戰亂之外的荊州,是個暫時安穩的地方,許多人的來到,逃難避亂,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明白人也看出虛名無實的劉表,前景不佳。《世說新語》引《魏志》曰:「裴潛,字文行,河東人,避亂荊州,劉表待之賓客禮。潛私謂王粲、司馬芝曰::『劉牧非霸主之才,而欲以西伯自處,其敗無日矣!』遂南渡過長沙。」可見有識之士,並不把他當成什麼中心的。後來荊州,實際上成了吳、蜀、魏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就亂無寧日了。曾經在荊州待過的,那位自負的青年才子禰衡,也不遠千里跑到許都,想在那裡一鳴驚人,結果沒想到送掉了命。寫《登樓賦》的王粲,命運比禰衡強得多了。劉表死後,勸他的兒子劉琮依附曹操,也隨之來到許都,跟著立了功。這位被劉表以其「貌寢通脫,不甚重之」的王粲,頗被曹操和曹丕倚重,很快成為建安文學的主力。

此時,許都的文學氣氛達到了高潮。《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對活動著許多文人墨客的這個中心,有過這樣的一段評述:「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孔融、楊修、陳琳、劉楨、徐幹、阮瑀、應瑒,和從匈奴贖回的蔡琰,真可謂濟濟一堂,競其才華。劉勰距離這個時代約兩個世紀,來寫這段文壇盛事,是相當准確,並具權威性的。

曹植《與楊德祖書》中,說到這番繁榮景象,不免為他老爸的氣派自負:「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大魏,足下高視於上京……吾王(曹操)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以掩之,今盡集茲國矣!」看起來,曹操是振一代文風的始創者,而曹丕曹植是不遺餘力的倡導者。所以,在三國魏晉文學中起先河作用的,正是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他們開創了文學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動亂與安定關系至大。所以,建安文學得以勃興,很大程度由於曹操削平袁紹,北征烏桓,統一中原,休養生息,出現了一個安定局面的結果。加之曹操本人「雅愛詩章」,懂得文學規律,與只知殺人的董卓,用刀逼著大作家蔡邕出山,就有完全不同的效果了。很快,「建安之初,五言騰踴」的局面出現了。

《文心雕龍》說到建安文學的特點時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變,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所以,曹操的《蒿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送應氏詩》,王粲的《七哀詩》,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蔡琰的《悲憤詩》,以及《孔雀東南飛》等具有強烈現實色彩的詩篇,便成了建安文學的主流,也就是文學史所說的「建安風骨」了。

因為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亂,接觸到遭受嚴重破壞的社會實景,加之當時一定程度的社會思想解放,文人的個性得以自由舒展。所以,「慷慨任氣」,便成了這一時期文學的特徵。

由建安文學的發展可以看到,亂離之世只有遍地哀鴻,而文學確實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思想解放的背景,以及適宜的文學氣氛,才能繁榮起來。建安文學的發展,得益於曹氏父子的提倡,得益於相對安定的中原環境,也得益於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人個性的解放。

有一次曹操派邯鄲淳去看望曹植,據《三國志》裴注引《魏略》曰:「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與談。時天暑熱,植因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遂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訖,謂淳曰:『邯鄲生何如邪?』於是,乃更著衣幘,整儀容,與淳評說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區別之意,然後論羲皇以來賢聖名臣烈士優劣之差,次頌古今之文章賦誄及當官政事宜所先後,又論用武行兵倚伏之勢,乃命廚宰,酒炙交至,坐席默然,無與伉者。」從這里,可以看到建安文人的浪漫、豪情和無拘無束的自由。這和司馬遷《報任安書》里那種對於帝王委曲求全到低三下四的心態,和司馬相如給皇帝獻賦時的那種唯唯諾諾到諂媚神情,多了一點作家自我意識和不羈的精神。

從曹丕的詩《於譙作》中「清夜延貴客,明燭發高光」和曹植的詩《箜篌引》中「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游」,可以看到他們的宴遊燕集,豪飲小酌,斗雞胡舞,高談暢嘯的快樂情景。《文心雕龍》曰:「文帝陳思,縱轡以聘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並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這類沙龍式文人聚會活動時的自由競爭,各馳所長,平等精神,批評空氣,也是此前文人所不曾具有的狀態。尤其在黨錮之禍將大批知識分子無情鎮壓,人人膽戰心驚,唯恐連坐,精神委靡不振的狀態下,建安文人的崛起,實際是給中國文學注入一股活流。
建安文人,可能是中國較早從絕對附庸地位擺脫出來,以文學為生的一群作家,他們追求自由不羈,企慕放任自然,贊成浪漫隨意,主張積極人生,並對禮教充滿叛逆精神,成為中國非正統文人的一種樣本。魯迅認為這種文學態度,可以用「尚通脫」三字來概括。到了魏晉南北朝,由阮籍、嵇康、陸機、陶淵明、謝靈運,一脈相承,「通脫」則更加發揚光大,一時成為文學發展的主流。

然而,文學發展的每一步,總是要付出代價。因為任何新的嘗試,總是要打破過去的格局,失掉原有的平衡,必然引起舊秩序維護者的反撲。倘若探索實驗,一旦越出了文學的范圍以外,被視為離經叛道,越軌出格的話,就要以文人的腦袋作抵押品了。

建安七子,孔融是死在曹操手下的。有一個被曹操送到採石場去勞動改造的,那就是劉楨。還有一個不屬七子之列的楊修,也是曹操殺掉的,至於文學新秀禰衡,雖然不是曹操殺的,但事實上是他用借刀計讓黃祖殺的。

曹操作為文學家,寫詩是一把手,作為政治家,殺作家也是一把手。但掉腦袋的這三位,世人認為,也有其不大肯安份而惹禍的緣由。孔融的地位相當高,曾任北海相,到許都後,擔任過將作大匠,也就是建設部長,這還不是曹操主要嫉恨的。由於他和曹操總過不去,經常發難,加之以孔子後代的號召力,一時成為士族豪門的代表和知識分子的領袖。他的府邸已成為反曹操的各種人物聚合的「俱樂部」。這時就不管你文章寫得多好,和兒時讓梨的美德了。曹操找了一個叫路粹的文人——作家中的敗類,寫了封告密信,檢舉孔融「與白衣禰衡跌盪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逆不道,宜極重誅。」下獄棄市。

楊修的職務要差一點了,在曹操的指揮部里,只當了個行軍主簿,大概相當於參謀一職而且不是作戰參謀,連行軍口令還從別人嘴裡聽說,顯然是閑差了。所以殺他不像孔融那麼頗費周章,「擾亂軍心」四個字,就推出去斬首。《三國演義》說是曹操嫉妒楊修的捷才、敏悟,起了殺心。其實,由於楊修不安份,介入政治,成為曹植的嫡系黨羽,出謀劃策,捲入了宮廷接班人的奪權斗爭之中,而且許多臭主意,都被曹操拆穿了,才要把他除掉的。

魯迅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但盡管史說曹操確是個「治世的能臣」,但也留下了「亂世奸雄」的千古罵名。

且看曹操對付那個自視甚高的劉楨,就可知道文學家永遠不是政治家的對手。他把劉楨送去勞改的理由,就在於這位文學家崇尚「通脫」到了過頭的地步,也是不怎麼安份,越出了文學的范圍,才惹禍上身的。有一次,曹丕在私邸宴請他的文學朋友,也就是建安七子中的幾位。當時,大家酒也喝得多些,言語也隨便,曹丕的夫人甄氏是位聞名的美人,可能有人提出來想一睹芳容,也許正是劉楨的主意。

《三國志》裴注引《文士傳》中講述了這段插曲,說道:「楨辭旨巧妙皆如是,由是特為諸公所親愛。其後太子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座中眾人咸伏,而楨獨平視。太祖聞之,乃收楨,減死輸作。」就因為看了一眼皇太子妃,就關進勞改營去採石了。

過了一些日子,「武帝至尚方觀作者,見楨匡坐正色磨石。武帝問曰:『石何如?』楨因得喻已自理,跪而對曰:『石出荊山懸嶷之巔,外有五色之章,內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瑩,雕之不增文,稟氣堅貞,受之自然,顧其理枉屈紆繞而不得申。』帝顧左右大笑,即日赦之。」(《世說新語》劉孝標注引《文士傳》)

看來,這篇即席吟誦的「琢石賦」,把文學家的曹操打動了,當場把他釋放。可見,這該是最早的大牆文學。劉楨也可說是大牆文學的鼻祖了。

被政治家這樣耍了一下以後,從此,這位文學家還敢堅持建安文人所倡導的「通脫」嗎?所以,文學家想搞些什麼名堂,都得以適可而止,太自以為是了,罔顧一切,便有物極必反的響應。假如這反饋是一把懸在頭上的劍,大多數凡人,是不太容易瀟灑得起來的。於是,不但不「通脫」,甚至拘謹過頭了。曹丕在劉楨死後,與吳質的一封信里評說到他:「公幹有逸氣,但未遒(強勁)耳!」看來,在採石場勞改了一陣,不但為人、為文都收斂了不少,所以,魏文帝才有「未遒」之嘆吧!

建安文人,最早被曹操用來祭刀的,應該算是禰衡,公元一九八年就讓黃祖殺了,二○八年孔融棄市,楊修是二一八年,被曹操以軍法處死的。在這前一年,也就是二一七年,許都流行一場瘟疫,徐幹、陳琳、應瑒、劉楨都未能逃脫,相繼去世。王粲隨曹操征吳,也在這一年死在路上。二二○年曹操死,二二六年,曹丕死。曹植是建安文人中活得最久的,但到二三二年,也被他的侄子魏明帝用毒酒害死,於是建安文學便畫了句號。

數千年過去了,如今談起建安文人,這些名字還是常掛在嘴上的「融四歲,能讓梨」,連小學生都知道的。至於談到建安文學,在一般人心目中,只有曹氏父子是居霸主位置的,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丕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植的《七步詩》,在人們的記憶中,佔一席之地。而像出類拔萃的王粲,地位很高的孔融,才華出眾的禰衡,他們的作品,當然也很了不起,但很少被現代人知悉。至於徐、陳、應、劉,他們寫的東西,大半失傳,如今只不過是文學史中的一個符號而已。
作者:(暢言)

E. 建安七子的故事

《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指孔融小時候曾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回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答尊敬兄長。曹操派人捉捕孔融全家時,有人要幫助他的兩個幼子逃跑,但是其中一個說了一句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後孔融全家被殺。
河北省武安市有座儒山,山上有一座廟宇,廟內曾經有一口鍾。據人們回憶,此鍾刻有曹子建在此讀書字樣。現在此鍾已毀。山腳有一村名「儒山村」,此山不遠有一村為「曹公泉」,據說是當年曹植飲馬處
王粲出身於東漢的上層官僚之家,曾祖王龔順帝時官至太尉,祖父王暢靈帝時官
仲宣樓與王粲
至司空,都曾位列三公。父親王謙是大將軍何進的長史。王粲是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和幕府名士。優越的家庭條件,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終於使王粲成就了自己在文學上的不朽事業,寫下了著名的《登樓賦》和《七哀詩》等作品。當時,有七位創作成就很高的人被稱作「建安七子」,王粲不僅名列其中,而且是七子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贊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同時,由於王粲的特殊經歷和貢獻,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F. 創作七子之歌的故事(簡短的)

《七子之歌》是中國著名學者聞一多於192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組詩,全文共七首,回象徵被外國列強答侵佔的七處中國國土,即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我們常聽的《七子之歌·澳門》,僅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G. 送七子的故事

送七子出自日本動畫《地獄少女》一道。
在一道的後面幾集講述了女主角閻魔愛的往事,閻魔愛所在的村莊流行一個習俗:在小孩子長大到七歲之後從其中選一個孩子將她獻給山神,據說這樣做可以保村子平安。這便是送七子的由來。
同時送七子的習俗也是閻魔愛所在的村莊的一首童謠。 400年前的日本安土桃山時代,那時的人們相信著「山神」的存在, 那也是閻魔愛和她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仙太郎生活的年代。 【這個年代平民沒有姓,只有名。所以那個時候閻魔愛還不叫閻魔愛,而是愛。】
可是——「只要有愛在的話,村子裡就會發生『奇怪』的事情...
【愛被獻祭的原因一】被村子裡的人們當做不祥之兆。
昨天,一隻死去的蝴蝶放在她手中便活了過來,這一定是妖怪的力量。」【愛被獻祭的原因二】
村子裡的人都很害怕她,【人性的弱點】你為什麼要庇護她,仙太郎?為了村子她最好消失。這是和仙太郎兩個同齡的孩子們對愛的評價。
因此他們常常欺負愛,把她弄哭。每一次之後,愛都會去找她的堂兄——仙太郎。而每一次仙太郎都會為了愛和他們大打一架,因為他不能原諒他們欺負愛,所以最後總是弄得滿身是傷。 在村子的旁邊有一條小溪,那是他和愛嬉戲的地方。 「對不起……對不起!」愛用她那稚嫩的童聲對仙太說。她低著頭,臉紅紅的,「那隻蝴蝶沒死……所以……」 「這都是他們的錯。」仙太郎站起來背對著她,「我從來沒有覺得愛是妖怪,愛就是愛。」然後他給了她一個會心的微笑。 她臉依舊紅紅的,也笑了。
後來的一年,村子裡發生了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愛被獻祭原因三】村民們便把這件事怪在了愛身上,要將愛獻給山神來贖罪。
這一年,愛七歲。 當時村子裡有個傳統,每七年向「山神」供奉一個剛滿七歲的女童(七這個數字在陰陽中代表陽,很吉祥的數字,被認為能象徵喜事,並能帶來喜事的數字),這七年間就能五穀豐登。
愛便成為了供品(實質上是被活活餓死)但仙太郎和他的父母不願她成為供品,不想讓她死,愛的父母希望仙太郎能幫忙,在愛的請求下仙太郎答應下來,並說我會保護你的。
仙太郎每晚都會背著村民給愛送去換洗的衣物和食物.在愛成為貢品後的六年間,收成一直不好。 另一方面,愛艱難的生活著,只能依靠仙太郎每天晚上送來的食物過活。但是她依然很開心,他們一起唱歌——那首美麗而悲哀
的《送七子》。因為他曾經說過,他會保護她的,永遠……永遠…… 400年後的今天,他早已不在了,但是她卻還在,她在地獄工作著,一個為人解除怨恨的工作,是掌管地獄的神對她那次毀壞村子的懲罰——當有人想要雪除怨恨並且在午夜零點登陸「地獄通信」的時候,她就會出現,然後給委託人一個系著紅線的稻草人,當委託人解開紅線的時候,她就會把委託人所怨恨的人流放地獄。
到《地獄少女三鼎》結束為止,已有很多人已經見過了她,當然,也還有很多很多人沒見過她。所有見過她的人都知道她叫做閻魔愛,而沒見過的則稱她為「地獄少女」(じごくしょうじょ)。

H. 誰知道七子之歌的故事

這篇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一。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朝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准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台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
激盪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徵。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台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
祖國大地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聞一多之子說:「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聞一多《七子之歌·詩序》

I. 七子是哪七子,他們有什麼故事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版)、廣權州灣(今廣東湛江市)和旅大(旅順大連)的簡稱;又指七個人的合稱。古代西漢嬪妃的等級。 另外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