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拼故事拔苗助長
[拔苗助長的故事]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內天去瞧瞧,明容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❷ 新編成語故事繪本 《拔苗助長》
【成語】: 拔苗助長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舉例造句】: 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於拔苗助長。
【拼音代碼】: bmzz
【近義詞】:揠苗助長、急功近利
【燈謎】: 禾--稿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不切實際地辦事
【英文】: pull up the rice shoots with the intention of helping them to grow
【故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❸ 用七巧板拼成的一則成語故事
整幅畫面表現了那位農民在撿到那隻撞死的兔子飽餐一頓之後,就不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到晚守在那棵「神奇」 的樹旁邊,等待著奇跡的出現。白白荒廢了自己的土地,空等了一場。
❹ 拔苗助長的故事
宋國有一位農夫,希望自己田裡的禾苗長的快點,於是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一點也沒有長高。
有一天,他扛著鋤頭下田耕種,他圍著田邊走來走去,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腿就往水田裡跳,把每一棵秧苗都拉高了一點。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了他自以為很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一到家,農夫就迫不及待的對他的兒子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急忙跑到田裡一看,發現自己家的禾苗都枯死了。
拔苗助長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能急於求成,不然反而會壞了事情。
❺ 七巧板拼一幅故事圖畫
創造力是人類的靈魂。七巧板的操作屬於典型的發散式思維和創造性回思維活動,答其操作成果是形象轉化。在拼擺七巧板過程中能構成新穎有趣的造型,其不同的組合和擺放下的多種形象和圖案有利於具體形象的圖形進行觀察和想像。
❻ 關於拔苗助長的故事
《拔苗助長》續寫這時,農夫的前面,忽然出現了一個仙人。白花花的頭發垂到了地內上,雪白的鬍子也垂到了容地上。仙人開口對他說:「你啊你,必需要知道,苗不是靠你撥出來的,而是要用你的辛苦勞動換來的。俗話說的好,有付出才有收獲。你要天天給禾苗澆水、施肥,到今天你還沒懂得這個道理嗎?以後你要注意,我給你一個機會,讓你的禾苗活起來。」於是仙人拔下一根長頭發扔了出去,降落在農民的禾苗上。第二天,農民拎著灑水壺和肥料桶來到田地里,他一看叫了起來:「禾苗活起來了!終天活起來了!」從那以後,每天,農民都給禾苗澆水、施肥,有時還會給禾苗拔一拔草。到了秋季,農民獲得了大豐收。一大袋、一大袋的糧食背回了家。自己吃剩下的就拿去賣,又賺了大錢。
❼ 拔苗助長的故事 簡寫拔苗助長的故事 簡寫
宋國有個人抄憂慮他的禾襲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地回到家,他回到家裡,一邊喘氣一邊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沒白費,禾苗都長了一大截」。他兒子快步去到田裡查看禾苗的情況,禾苗都已經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7)七巧板拼故事拔苗助長擴展閱讀
故事寓意:
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規律做事,不要急於求成,否則,只能是適得其反。
❽ 七巧板能拼成的故事
七巧板的故事
七巧板的歷史也許應該追溯到我國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經》,其 中有正方形切割術,並由之證明了勾股定理。而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還不是七巧板。現在的七巧板是經過一段歷史演變過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幾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初再演變成七巧圖,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後來有人把它改進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後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只有七塊板,用它拼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宮中的人經常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拼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故宮博物院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七巧板呢!(淘玩具網歡迎你選購七巧板)
荷蘭作家高羅佩在他的小說中寫了一個啞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來補充他的手勢。據說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後就常常玩七巧板來消磨歲月。
七巧板傳往歐洲至今風靡不衰。1978年荷蘭人JoosfElffers編寫 了一本有關七巧板的書,書中搜羅了1600種圖形,並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今天,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圖,它在國外被稱為「唐圖」(Tangram),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不是唐代發明的圖)。
18世紀,七巧板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興趣,有些外國人通宵達旦地玩它,並叫它「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在歐洲,大約在1805年出版的《新編中國兒童謎解》中有24幅七巧圖並附有一份木製的七巧板。隨後,1810年在法國,1818年在德國和美國都紛紛出版了關於七巧板的書,在義大利出版的書中還介紹了中國歷史。在這些書的前言中說:這是一種男女老少、達官貴族、平民百姓無不咸宜的消遣游戲,而且它不像其他賭具那樣會讓您輸掉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