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蒲松齡的艱難故事

蒲松齡的艱難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23 18:09:44

❶ 蒲松齡一生經歷了哪些苦難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閑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

❷ 蒲松齡相關小故事

1、蒲松齡5歲的時候,正值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志異》。

蒲松齡大概在分家以後,做私塾教師時,就開始寫《聊齋志異》。他的好朋友張篤慶發現蒲松齡因為寫《聊齋志異》影響到考舉人,就寫了一首詩勸他,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松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麼奇聞軼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裡頭。

2、蒲松齡的妻子劉氏非常賢惠,蒲松齡外出給人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妻子在家裡上養老,下育小,住在荒涼的農場老屋裡面。夜裡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覺在那兒紡線,如果有一點好吃的,給蒲松齡留著,有時留的時間長了,都壞了。

這么好的一個妻子,但是個柴米油鹽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齡的專家就發現一個線索,說蒲松齡有第二夫人,什麼根據呢。

蒲松齡文集里有一篇《陳淑卿小像題辭》,這篇文章是說:文章的作者和陳淑卿自由戀愛,父母不同意,最後兩個人私奔了,然後是個悲劇。

但是很快就有專家又考證出來了,陳淑卿是蒲松齡從南方歸來在淄川豐泉鄉王家坐館給一個叫王敏入的人代寫的文章,這樣一來蒲松齡的所謂第二夫人不復存在了。

3、蒲松齡小時候非常聰明。這一年,蒲松齡的爺爺浦生汭請來當地有名的風水先生劉鐵嘴來給他看塋地, 要為自己修壽墳。當來到柳泉東南土坡上時,劉鐵嘴說這地方背靠黌山,面對柳泉,是一塊風水寶地,並說如果蒲生汭死後葬在這穴地上,那麼到他的第四代孫就能出一代文魁。

浦生汭聽說佔用這穴墳地到曾孫一代才能發跡,覺得很不滿意。正在躊躇,忽聽蒲松齡說:「爺爺,到第四代上又怕啥?咱把我老爺爺的墳遷到這穴地上,到我這一輩不就能出一代文魁嗎?」浦生汭還沒答話,劉鐵嘴就指著蒲松齡對浦生汭說:「好了,蒲翁,已經出了,令孫就是!」

4、蒲松齡的父親浦槃也是當地很有名望的讀書人,他生性詼諧,經常和一些文人學士相聚 ,閑談之間免不了互相調笑逗趣。一天 ,秀才李道生來訪浦槃,八歲的蒲松齡為客人燒水烹茶。浦槃和李道生海闊天空扯了一會,就又逗起了樂子。

只聽李道生說道:「有一年發大水,一片汪洋,村裡的水井也給倒灌了。洪水退下去之後,人們去打水,見井裡盡是些癩蛤蟆——這真是蛤蟆滿井,滿井蛤蟆!」李道生說完,就大笑起來。蒲家莊本叫滿井庄,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說滿井莊裡盡是蛤蟆。

浦槃還沒想出用什麼話回敬才好,就聽蒲松齡說:前天我二叔家的母牛生了一頭小牛,別的小牛出生,都是先下頭,後下尾,不想二叔家小牛出生,卻是先生下尾巴,後來才生下牛頭。

我問二叔這是為什麼,二叔說:『生牛先下頭後下尾,是順生;這頭小牛犢先下尾巴後下頭,是倒生(道生 )!

一句話倒把李道生給罵樂了,他拍著蒲松齡的小腦袋瓜兒連連稱贊:「這孩子小小年紀就這樣聰明,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5、蒲松齡家的東鄰李大喝醉了酒和人打架,失手打死了對方,縣里方典史便帶領一班仵作、衙役前來驗屍捕人。方典史是全縣有名的酷吏,他早就想敲浦槃一筆竹杠,一直未得逞。

這次李大誤傷人命,方典史以為是天賜良機,就讓衙役把浦槃也帶往縣衙作為人證 ,以便借機勒索。浦槃氣憤不過,便道:「李大殺人,關我什麼事?」

方典史惡狠狠道:「李大是你的鄰居,怎能說與你無關?」浦槃還要辯解,忽然看見蒲松齡從人群里擠出來,上前拉住他的手說:「爹,你快去看看,西鄰王九家的房子著火了!」

方典史正要解押一幹人犯回衙,見跑進一個小孩來取鬧,就大聲訓斥道:「西鄰失火,與你家何干?還不快快滾開!」蒲松齡立即說:「老爺,東鄰殺人,又與俺家何干呢?」說完,就拉著浦槃往家走去。

方典史被問得啞口無言,只好眼睜睜看著他們回家去了。

❸ 蒲松齡的小故事有哪些

你好 找到三則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著,」請吃半魯」。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於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說:」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諒解。」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說:」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應該去。」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後還是決定赴宴。

來到宰相家裡,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說:」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麼混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悅,認為人生就該著污泥而不染。於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採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後,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裡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敘舊,卻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覺腹中飢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

❹ 蒲松齡的生平趣事

蒲松齡一輩子都在追求功名,想通過科舉考試尋求一條生路。然而,他考了一輩子,也只是考了一個貢生。相當於今天的一個中學的副校長。而且是候補的職位。蒲松齡原以為能拿到四兩銀子的俸祿,可最終還是落空了。真是可笑可悲又可憐。

17歲當秀才,72歲做貢生,儒學訓導。連續參加了十多次封建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接連考了30多年。到50歲的時候,其妻勸他別考了,可他還是去參加了考試。

有一次,他自以為考得很好,文章寫得很順暢。可是,考完把卷一交,知道自己的書寫越幅了。啥叫越幅?就是一頁只許寫十二行,他卻多寫了一行字,就叫越幅。蒲松齡自己有言為證:「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

蒲松齡為何屢試而名落孫山?

據他的好友解釋,蒲松齡把心思放在寫《聊齋志異》上了。他一邊當私塾老師,一邊搜集民間素材,聽人講故事,回到家裡就奮筆疾書。據說他還在村東頭開了一個「茶吧」,就是讓過路的行人來喝茶的地方,專門聽別人說民間故事。

蒲松齡的文章沒有按照八股文的嚴格要求去寫,因此即便是才華橫溢的文章,考官也不會喜歡。考不上也就成了定論。令人驚奇的是,蒲松齡是屢敗屢考,一直考到72歲。他成了封建科舉考試制度下的犧牲品。

延襲了幾千年的封建的科舉考試制度不知扼殺了多少人?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里范進中舉的范進,便是典型一例。不同的是,范進瘋了,蒲松齡沒瘋。

蒲松齡一輩子都丟不掉一個「窮」字。他曾寫過一篇《祭窮神文》。是說窮神總是不放過他,總是牽扯著他。

忽地想起我這個網名「跫」音的「跫」。很多人念成「鞏」,或「凡」,或「足」,不對,應該念「窮」音。跫音,啥意思?腳踏地的聲音,「小魚折折石縫間,聞跫音則伏」《帝京景物略》。腳步聲,「夫逃虛空者……聞人足音,然而喜矣。」

「跫」「窮」諧音,語意雙關。每聽人念及我的名字,我就有條件反射,原來我這個「跫音」,離不開「窮音」啊。

蒲松齡窮,可他人窮志不窮,蒲松齡在極端窮困甚至有時揭不開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情況下,寫成了《聊齋志異》。

我常常聊以自慰的也是「窮」。如我此等窮光蛋,也能象偉大小說家蒲松齡一般,雖說不是寫鬼寫妖,也不敢刺貪刺虐,卻也能在博客日報,天天寫上個三五頁,寫點文學欣賞,寫點軼聞趣事,寫點人生感受,這不也是人生一大快樂之事乎?

由此觀之,蒲松齡屢試而名落孫山,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

❺ 蒲松齡的經歷

蒲松齡抄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色目人(另說蒙古人)。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四月十六(公元1640年6月5日)戌時,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廿二日(公元1715年2月25日)酉時,漢族,清代文學家。

他也是中國短篇小說之王。出身沒落地主家庭,一生熱衷科舉,直到72歲赴青州考貢,為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

(5)蒲松齡的艱難故事擴展閱讀: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同鄉好友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聘為《聊齋志異》題詩。

其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

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截至2015年)。

❻ 蒲松齡的故事短的

1、蒲松齡落第不落志

蒲松齡是清代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但長大後屢次應試皆落第.蒲松齡並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繼續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薦,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黃昆圃寫信。

希望能得到幫助,然終沒能如願。從此,他不得不在鄉間一邊教書,一邊繼續准備應試。正在這時,他的愛妻陳淑卿離開了人世,這使他悲慟欲絕,生活更加清苦。

但生活的艱辛與愛妻的去世並沒有動搖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為力量,自作了一副對聯來激勵自己,上聯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下聯是「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為了實現自己的夙願,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中去,向時間索取知識和財富。他說:「耗精神與號呼,擲光陰與醉夢,殊可惜也!」

他還堅持不懈地從群眾中獲取知識;他在家鄉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樹下面,鋪一張蘆席,設茶備煙,凡是路過此地的人,他都免費供茶供煙,請他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

就這樣,年夏一年,日復一日,他廣泛搜集素材,勤奮寫作。歷經20年,他終於寫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這部著作通過說狐談鬼的表現方式。

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批判,並「寓賞罰於嬉笑」,具有百誦不厭的藝術魅力。同時,他還完成了《聊齋文集》四卷、《聊齋詩集》六卷、《聊齋俚曲》十四種及其他雜著。

2、蒲松齡回應宰相的「請吃半魯」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著「請吃半魯」。

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於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說:「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諒解。」

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說:「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應該去。」

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後還是決定赴宴。來到宰相家裡,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說:「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

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麼混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悅,認為人生就該著污泥而不染。於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採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後,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裡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

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

只和宰相敘舊,卻不提赴宴一事。宰相感覺腹中飢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

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宴?」宰相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

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裡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挨了一天的餓,但領悟了做官的道理。

3、燈下讀詩

蒲松齡不但學慣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燈下讀詩,一首古人描寫月光的詩吸引了他,尤其對「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這兩句,十分欣賞。他的腦海里浮現出這樣的圖景:

山巒披著月光,就像布滿了積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鋪了一層銀色的沙子。這兩句寫得多麼逼真,多麼優美啊,蒲松齡馬上把這首詩抄在了本子上。

他又想:這位詩人還有沒有其它描寫月光的詩呢?於是,他又翻閱起詩集,把寫月的詩都找出來,仔細抄在本子上。後來,蒲松齡又把其他詩人寫月的詩都抄錄下來。

還用同樣的方法閱讀抄錄了很多古人詠雪的詩歌。就這樣,他廣泛閱讀,分門別類抄錄下來,再加以比較,細心體會,漸漸地掌握了寫詩的方法。

4、三次第一名

十九歲那年,蒲松齡參加了一次考試。這次考試很重要,決定他是否能成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為在這以前的縣、府兩次考試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時候,科舉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在起股到束股這四段中,每段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共八股。

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寫的主要是四書五經上的東西,文章格式死板,就連字數都有規定。所以,這種考試制度,很難看出一個人的真才實學。

蒲松齡參加的這次考試,主考官是著名詩人施閏章。他不喜歡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題目同一般糊塗的考官不大一樣,有些文學色彩。

那天,天剛剛亮,考生們排著隊進入考場。考場有士兵把守,嚴密地監視著考生,這氣氛真是令人緊張。蒲松齡從容進入考場,領了試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號坐好。

這時候,考場的院門已經上了鎖,一陣敲擊木板的聲音響起,場內一片肅靜,只有差役舉著題目牌在過道上走來走去。作文的題目是《早起》。

蒲松齡看了題目以後,不禁有些猶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寫,只能把文章寫得死板枯燥,就對不起這道好題了。經過一番斟酌,他決定按自己的心意,寫出一篇好文章。

他想到,大官兒們早早起來,去朝廷爭權奪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來,跑到富貴人家,奉承拍馬。想到這兒,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筆寫起來。一篇諷刺社會丑惡現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試成績如何呢?蒲松齡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為施閏章非常贊賞他的文章。施閏章寫下了這樣的批語:好像在空中聞到了奇異的芬芳。

把當時人追逐富貴的丑態集中在「早起」這兩個字上面。讀了這樣輕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著胳膊隨意遊玩的樂趣。

後來,施閏章見到了蒲松齡,非常喜歡這個有才華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學生。蒲松齡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

5、擺茶攤

蒲松齡回到家鄉以後,為了謀生,到本鄉的有錢人家當了一名教書先生。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從此竟一連教了四十年書。但是,他最大的樂趣,還是寫故事。

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經常在村外的路口旁邊,擺個茶水攤,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過往的行人:「歇歇腳吧,喝口水,抽袋煙。」「謝謝啦。您這茶水多少錢一碗?」客人問。

「水隨便喝,煙隨便抽,不要錢。」「噢?有這么好的事?」「不過,您要是有什麼新鮮的故事,就請講給我聽聽。」蒲松齡誠懇地說。客人奇怪地問:「您這么愛聽故事嗎?喜歡聽什麼樣的呢?」

「講什麼都行。」蒲松齡爽快地說,「當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歡迎。我最愛聽奇聞。宋朝的蘇東坡,不就喜歡聽別人講鬼的故事嗎?我跟他一樣。」

客人們見他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來。他們中間有出外幹活的漢子,有做買賣的商人,還有雲游四方的文人,見多識廣,講的故事五花八門。

不管什麼故事,蒲松齡聽得都十分認真,回到家裡,還把聽到的記下來,等有了時間,再編成完整的故事。

❼ 蒲松齡在寫《聊齋志異》的時候付出了多少艱辛,他是怎麼樣搜集素材的對我們今天的寫作有什麼啟示嗎

每一部作品的成功都離不開作者么么的努力和付出,詩文典裡面有介紹的

❽ 蒲松齡的故事,救急!!!!!!!!!!!!!!!!!!!!!!

蒲松齡(1640-1715)字來留仙,一字源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❾ 蒲松齡的故事

蒲松齡的科舉夢想破滅了,而其著述之心卻始終未泯。他從年輕時即著手創作的《聊齋志異》
,一直斷斷續續未能結集。來到畢家後條件好了,有石隱園的美景,有萬卷樓的藏書,再加館東的支持,他決心續寫完成這部巨著。從此他便集中業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與構思創作中。「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寒來暑往,日復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載筆」,終於完成了他的「孤憤之書」。後來,他還以淄川方言撰寫了《牆頭記》、《慈悲曲》、《姑婦曲》、《磨難曲》等十四種通俗俚曲及《鬧館》等戲三出。其救世婆心顯而易見。他在創作小說、詩文、俚曲、戲的同時還編撰了《日用俗字》、《農桑經》、《葯祟書》等多種科普資料工具書。充分體現了他的為民思想。
篤重交遊
蒲松齡在西鋪期間,由於館東的鄉宦地位條件,更因其詩文尤其《聊齋志異》的廣泛傳播,使其聲望與交遊日漸擴大。他不僅與本邑友人、省內資深的名士交好,而且還受到邑侯、憲台的青睞。其中的李堯臣、張篤慶、趙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觀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潛、安於拙、袁藩、畢盛鈺、畢盛統、華世持、韓逢、譚再生、張元、楊萬春、唐夢賚、鍾轅、朱緗、吳木欣、張貞、李之藻、汪如龍、張嵋、時惟豫、喻成龍、黃叔琳
、王士禎等,他們同孫蕙與畢際有父子一樣,都曾對蒲松齡的生活、舉業、思想乃至寫作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及作用。因而蒲松齡與他們的交情深厚,其著作中多有記載。

❿ 蒲松齡事跡

蒲松齡事跡: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

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方撤帳歸家。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

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

(10)蒲松齡的艱難故事擴展閱讀:

蒲松齡的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

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同鄉好友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聘為《聊齋志異》題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至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

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部。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