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濃濃鄉情的故事50字

濃濃鄉情的故事50字

發布時間: 2021-02-23 08:44:23

Ⅰ 濃濃的鄉情口語交際50字

我幼小的時候,因為家裡需要用錢,爸媽就去外地打工,把我送到了奶奶家。奶奶家住在一個山村裡,那裡的人們個個熱情好客。
山村的春天是可愛的,活躍的,當春天的溫暖取代了冬天的寒冷時,田野里的土變得松軟無比。奶奶牽著我的小手,漫步在田野上,聞著清香的泥土的氣息,哪種融化在大自然里感覺,是在城裡永遠也體會不到的。這時候,要是有鄉親經過,就會聽到親切的呼喚:「小丫頭,這里是你的老家,你要好好地看個夠,別回城裡就忘了呀」。是呀,這就是我祖祖輩輩生活的家鄉,此刻,我不僅僅是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更重要的是,我在家鄉的懷抱里,感受到濃濃的鄉情。
「一日之計在於晨。」隨著聲聲雞鳴,每家每戶陸續開門,干起一天的農活,男的下田耕地,女的便挽著一籃衣服相邀來到小河邊。這里的搓衣聲,說笑聲,把小河渲染得更加歡樂。
在奶奶家的後面,有一塊空地,奶奶便動手開墾出來,我也幫忙,種上各種花草和蔬菜,成了我家的小園,奶奶洗菜的時候,我便蹲在奶奶的腳旁邊,用稚氣的眼光感受奶奶的吃苦耐勞。奶奶到小河邊洗菜,我便在旁邊摘野花,撿小石子,玩累了,奶奶把我放在木桶里挑著走這時候,一邊是我一邊是菜。奶奶的臉上露出慈愛的笑容。路上遇到鄉親們,我常常會
得到一些小動物。如小青蛙、小蚱蜢、小蝦子、小泥鰍,或是叫我不出名的小魚,最常有的
是得到一些野花或是一些菜花。小手捏著,小鼻子聞著,真舒服!
有時奶奶要去山坡上割草,就把我交給大嬸照顧,走出大嬸家,他便塞給我一個剛煮熟的紅署和自家做的粑粑,因為人小個頭矮,小狗、小貓、小雞經常會跟我搶東西吃,我東躲西藏,急得哇哇叫,這時大嬸吆喝著給我解圍,趕走了小狗、小貓、小雞,我舒心地笑了,捧著熱騰騰的紅薯,吃著香噴噴的粑粑,心裡更是暖和無比。
上小學三我離開小村莊,我的心卻似乎遺落在小村裡,我忘不了在家鄉的美好時光,忘不了我的家鄉,更忘不了那份濃濃的鄉情。

Ⅱ 濃濃的鄉情小故事

對不起,我只能找到詩,找不到故事。
鄉愁
餘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回這頭,母親在答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Ⅲ 關於濃濃鄉情的故事

旅新華僑帶著兩歲孫子回到客家圍龍屋

旅新僑胞楊雙標先生近日千里迢迢帶上小外孫從新加坡回到了自己的祖籍大埔縣尋根來了。

從新加坡出發,坐飛機,轉汽車,故鄉山水最關情。「中國的交通網一日千里,僅幾個小時,我們一家子就投入到故鄉大埔的懷抱。」楊妻說,她爺爺在世時,回一趟「唐山」乘船要在海上顛簸四天三夜!

出生在新加坡的僑領楊雙標今年64歲,任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會長。18年前,父親去世前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是大埔人,講的是『阿姆話』,家鄉的教育至關重要。」自那以後楊先生就先後為家鄉辦學育人,投資達一百多萬元。他組織了60多人建起新加坡「大埔會館」;1997年,梅坎鐵路要修過大埔時,他又慷慨捐款。

「韓江上游,是我大埔」。改革開放給故鄉帶來的巨變,讓楊老先生感慨萬端,為了讓世世代代記住自己的家鄉,楊老先生攜兒帶孫又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初到大埔,兩歲的小孫子楊衍彰見到一個個陌生的面孔,東張西望,小臉蛋還真逗人喜愛。他操著純正的普通話說:「這里真好玩。」爺爺說:「這『釀豆腐』、『老鼠飯』、『苦筍煲』,可是正宗的客家菜。」

幾天來,老人、小孩踏遍了大埔的山山水水,客家的圍龍屋,親人的新房,處處留下新加坡僑胞的足跡。小衍彰的父親說:「但願我的兒子長大以後,能情系故土,講上正宗的『阿姆話』。」

常年下海捕魚的外甥來村裡看望舅舅,給舅舅劉老嘿捎來兩每鮃魚,每條足有三斤重。本地講「一鮃二鏡(鏡魚)」,可見鮃魚在海鮮類中屬頂級類。劉老嘿滿心歡喜。卻捨不得自家享受,決定拿來答謝人。

劉老嘿首先想到的答謝對象,是住在隔壁的趙平常。與其他農戶一樣。劉老嘿一家種地務農,也捎帶養幾口豬。豬有時候鬧毛病,就招呼隔壁的趙平常過來,打點針,吃點葯,毛病就好了。可趙平常從來都是只按進價收取葯費,自己的醫術和耽誤的工夫忽略不計。劉老嘿家的母豬生一窩豬崽,豬崽一過滿月該宰了,趙平常便會主動過來給實施手術。由劉老嘿當幫手,趙平常把豬崽一隻一隻逮住,按倒,一隻一隻劁,弄得兩手血滿頭汗。劁完了一隻去換另一隻的時候,趙平常就把刀子叼在嘴上。弄得嘴角也沾滿豬血。豬崽劁完了,劉老嘿過意不去,要留趙平常吃頓飯,他卻不肯,頂多是拿幾個豬卵子回家去炒了下酒。平日里,劉老嘿沒啥酬謝人家,這回外甥拿來兩條鮃魚。也算提供個酬謝的機會。

劉老嘿拎著兩條鮃魚,走進隔壁趙平常的家,對趙平常「嘿嘿」笑道:「平常,你瞧這是啥玩意兒?」「喲,哪來的鮃魚?」「我外甥拿來的,也送你兩條嘗個鮮。」「不中,這可不中,你外甥對你的一份孝心,我怎好領受?」「嗨,叫你收下你就收下,我家裡還有,哪能沒我吃的!」劉老嘿丟下魚,扭頭便走。

趙平常推辭不過,收下這兩條鮃魚,卻也不想滿足自家人的口腹之慾,這不年不節的,又沒客人,幹嘛煮兩條鮃魚吃?何不也拿來答謝個人情?雖說趙平常助人為樂,卻也得人相助,也會欠下鄉鄰的人情。這時候趙平常便想到了槐樹院里開小賣部的李隨和,常年累月的。可沒少給人家添麻煩。

李隨和家有輛雙排座,隔三差五開著去城裡進貨。趙平常也時常去城裡進獸葯,便老是搭李隨和的車,如果乘長途班車進城,那站點離村子還有三里遠,要打票不說,也不方便。而搭乘李隨和的雙排座就方便多了,從家門口坐上。回來從家門口下車,幾箱獸葯也捎回來了。常年這樣,就沒見過李隨和臉上不歡喜。有時候趙平常遞支香煙給他,他瞅瞅,套掏出半盒更好牌子的扔過拳,同時笑道:「就你那牌子的,還往外掏呢!」

不用說,趙平常一直感念李隨和,這回有了兩條拿得出手的魚,便借花獻佛,好說歹說塞給了李隨和。

遇上同一種情形,許多庄戶人的想法往往非常一致,不謀而合。李隨和放下趙平常送來的兩條鮃魚,居然也沒想自家人的口頭福,而同樣想要用來答謝他人。想來想去,他覺得應該把魚送給王老顛,王老顛可幫他大忙了。

王老顛的一條腿有殘疾,走路一顛一顛的,幹不了重活。村委會便照顧他,安排他在村委會打雜。接接電話,掃掃院子,看看大門,算是半個警衛。另外,王老顛還兼管開廣播,招呼人們開會啥的,也捎帶廣播一些便民的零碎事。比如誰家采了客,主人卻外出串門去了,王老顛就開廣播招呼主人快回家。有人在街上撿了什麼東西,送到村委會,王老顛就廣播失物招領。

槐樹院李隨和豪的小賣部,自然經常進些適銷對路的新貨。比如時尚服裝,時鮮水果,節日美食,以及啤酒、飲料、蚊香,小學生作業本等等,新貨一到,怎麼能讓村民們盡快知道呢?李隨和就與王老顛搭上關系,讓王老顛在廣播時順便給做做廣告。王老顛倒樂意幫這個忙,說這點小事不過是摟草打兔子——捎帶。可這些年多虧王老顛的免費廣告,才使李隨和的小賣部物暢其流,生意興旺。這兩條鮃魚送給王老顛吃,比自家吃了好。

黃昏時分,劉老嘿正站在豬圈旁喂豬,前晌把鮃魚送給了好鄰居趙平常。到這套兒臉上還掛著輕松愉悅的神色。

忽然聽見腳步聲。劉老嘿一扭頭,瞧見王老顛滿臉舍楚一顛一顛走進院子里。手裡還拎著兩條魚——劉老嘿一眼便認出來,那是自己前晌送出的兩條鮃魚,卻不知道這魚已經在村子裡旅行了一圈,竟然又回到了出發點。

劉老嘿正在發愣,只聽王老顛說道:「老嘿呀。我謝你來啦。上月我老伴兒住院,我一時拿不出那麼多錢,正巧你賣了幾口豬回來。二話沒說。就把剛到手的三千塊錢全借給了我,救了我的急。我正說沒啥感謝你,令兒朋友給我拿來幾條魚,就順便給你拿來兩條下酒,你可不要客氣喲。」

這時候,劉老嘿張著嘴巴說不出話,只是「嘿嘿嘿」樂個不停。

Ⅳ 濃濃的鄉情故事50字左右,急急急!!!

多少回魂牽抄夢繞
多少次襲徹夜無眠
我的人雖在他鄉住喲
我的夢卻棲息在故鄉的田園
他曾經清貧的家鄉呀
卻一次次讓我淚把衣沾
春天來了
蝴蝶與蜜蜂在花間舞蹈翩躚
夏天到了
有清澈的池塘水波漣漣
秋天來了
沉甸甸的稻穗掛滿了太陽的笑臉
冬天到了
白雪映襯著大紅的窗花兒與春聯
都說故土難離
兒時只把這沉重的話語當作笑談
現如今
已是身在他鄉許多許多年
看慣了春花秋月鬢發已被雪染
才懂得
那濃濃的鄉情喲
深深地深深地
沁進了骨髓刻在了心間
總會在燈火闌珊的夜晚
讓自己的心自己的魂
一次又一次飛翔在
生我養我的故園!

Ⅳ 濃濃的鄉情詩歌50字

巴山情愁

不去登高遠望,
不去海邊聽潮。
相思的心事,說給月亮,
圓了又缺,回缺了答又圓。
梧桐滴雨,
滴出巴山情愁,
雲邊望雁,
望出童年的流螢夜遊。
有過激動,有過靜想,
走過歲歲,走過年年,
總有一個聲音回響在耳邊: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這用一生血淚寫成的詩句,
正是表達了千千萬萬個四九年離開大陸,
離別半個多世紀的那些老兵的心……

鄉愁
作者:餘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Ⅵ 濃濃的鄉情小故事明天中午之前濃濃的鄉情小故事!!!I WANT!!!!

旅新僑胞楊雙標先生近日千里迢迢帶上小外孫從新加坡回到了自己的祖籍大埔縣尋根來了。

從新加坡出發,坐飛機,轉汽車,故鄉山水最關情。「中國的交通網一日千里,僅幾個小時,我們一家子就投入到故鄉大埔的懷抱。」楊妻說,她爺爺在世時,回一趟「唐山」乘船要在海上顛簸四天三夜!

出生在新加坡的僑領楊雙標今年64歲,任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會長。18年前,父親去世前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是大埔人,講的是『阿姆話』,家鄉的教育至關重要。」自那以後楊先生就先後為家鄉辦學育人,投資達一百多萬元。他組織了60多人建起新加坡「大埔會館」;1997年,梅坎鐵路要修過大埔時,他又慷慨捐款。

「韓江上游,是我大埔」。改革開放給故鄉帶來的巨變,讓楊老先生感慨萬端,為了讓世世代代記住自己的家鄉,楊老先生攜兒帶孫又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初到大埔,兩歲的小孫子楊衍彰見到一個個陌生的面孔,東張西望,小臉蛋還真逗人喜愛。他操著純正的普通話說:「這里真好玩。」爺爺說:「這『釀豆腐』、『老鼠飯』、『苦筍煲』,可是正宗的客家菜。」

幾天來,老人、小孩踏遍了大埔的山山水水,客家的圍龍屋,親人的新房,處處留下新加坡僑胞的足跡。小衍彰的父親說:「但願我的兒子長大以後,能情系故土,講上正宗的『阿姆話』。」

一、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匯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3名勇士身掛中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滬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紅小鬼」曾治

曾治,江西寧都縣安福鎮力元村人,1931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治是一個放牛娃,家裡很窮,讀不起書。從14歲參加革命那天起,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那時他只有一個想法,就是緊緊跟著共產黨、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頭。雪山草地難走,根本沒有路,紅軍硬是靠雙腳踩出了一條北上抗日的路。過雪山時,他穿著一件單衣,在風、雪、冰、雹中凍得渾身哆嗦,牙齒打顫。但紅軍戰士毫不畏縮,仍然頂風冒雪拚命往前走。蘇區人民稱紅軍的腳是鐵腳板,是量天尺。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硬是讓紅軍將士的鐵腳板一步一步量過來了。曾志寫過一首小詩,用以表達他毫不動搖的革命信念:十四從軍紅小鬼,舉起大刀砍白匪。緊緊跟著毛委員,革命到底終不悔!

一袋干糧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多年以前,紅軍叔叔長征的時候。在紅軍部隊的醫院里,有個小紅軍叫小蘭。小蘭才 13 歲。她的爸爸、媽媽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幹活,受盡了地主剝削和打罵。後來,紅軍來了,小蘭跑到部隊,說什麼也不離開紅軍啦。紅軍長征的時候,小蘭跟著部隊走進了草地。一說草地,小朋友們准會想到公園里那長著綠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紅軍叔叔過的草地可不是那樣的,那裡荒涼極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爛泥坑,走幾十天也走不

完。一路上看不見一間房子,找不到一個老百姓。只有幾只老鷹在天上飛旋。這天,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個小村子。紅軍叔叔一看,可高興啦。小蘭也樂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糧食了。部隊進了村,小蘭把傷病員安置好,就拿著米袋找糧食去了。可村裡一個老百姓也沒有。小蘭在村裡走著走著,看見一個打麥場。場上堆著一堆麥秸,上面還有沒有打幹凈的麥粒。她把麥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東一粒,西一粒地撿起來。總共不到一小碗。這點東西能吃幾頓呢?不行,還得找!小蘭剛走不遠,正好碰見一個大個子紅軍,扛著一袋沉甸甸的東西走過來。小蘭一看,喲,這不是在我們醫院養過傷的那個大個子嗎?小蘭忙問:「哎,你在哪兒搞來這么多的糧食呀?」大個子紅軍放下口袋說:「嘿,是小蘭呀,我這糧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來的。你找到多少糧食了?」小蘭把口袋一伸說:「喏,都在這兒呢!」大個子紅軍接過米袋掂了掂,笑著說:「小蘭,聽說還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這點麥子還不夠塞牙縫的呢!」「明天再找嘛!」「來,把我的給你一點吧!」 說著,他捧著麥子就要往小蘭的米袋裡放。小蘭趕緊米袋藏在背後,搖搖手說:「不要,你們人多,自己還不夠吃呢。」大個子紅軍胳膊長,一把奪過米袋,一邊往裡倒,一邊親切地說:「沒關系,我們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來了。」小蘭又在別處找到了一些麥子,炒熟了,碾成了麥粉,放在了米袋裡。心想:這些麥粉我一頓吃一把,再揀點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來天,走出草地沒問題。對!還要省出一點給傷病員吃。第二天早上,部隊出發了。小蘭扶著傷員,緊跟著部隊,小心地往前走。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條小河,河上用樹干臨時搭起一座橋,橋下的河水「嘩嘩」地流著。小蘭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緊緊扶著傷員說:「同志,該過橋了,慢慢走!」 誰知道,走到橋中間,那個傷員忽然咳嗽起來了,臉漲得通紅,身子直發抖,腳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蘭連忙使勁扶住了他。可小蘭肩膀上那袋麥粉卻掉到了河裡。米袋在水裡滾了幾下,就沖走了。小蘭愣住啦,她小聲地叫了一聲:「哎呀,這可怎麼辦呀?」傷員看她望著河水直發愣,就問:「小蘭,什麼東西掉到河裡了?」小蘭連忙搖搖頭:「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掉。咱們走吧!」這時候,看護長從後面走過來了。小蘭告訴她傷員咳嗽得很厲害。看護長雙手扶住傷員說:「好,到前面找醫生看一看。」她見小蘭好象有點什麼事兒的樣子,又問:「小蘭,怎麼啦?是身體不舒服嗎?」「沒有。嗯……」小蘭把剛到嘴邊的話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丟米袋的事兒說出來。要是同志們知道了,准會把自己的糧食捧出來給我吃。大家的糧食都很少,我怎麼能吃他們的呢?不,我要堅持!看護長走了。小蘭趕緊拔了許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糧食一樣。晚上,部隊休息了。小蘭怕大家看見她盡吃野草,就跑去給傷員換葯,洗綳帶。等大家吃完了東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這樣過了幾天,小蘭的身體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頭發暈,兩腿軟綿綿的,一點勁都沒有。有一天,她走著走著,一下栽倒在地上,什麼也不知道了。等她醒來的時候,發現看護長正背著她呢。看護長是 40 多歲的人了,這些天來和大家一樣,吃野草和麥粉糊糊,身體很虛弱。她背著小蘭,臉上淌著豆大的汗珠,嘴裡喘著粗氣,搖搖晃晃地往前走著。小蘭醒來說:「看護長,我自己能走,快讓我下來!」央求了半天,看護長才把她放下來。小蘭咬緊牙,堅持著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後,她又躲到一邊煮野草吃去了。這時候,看護長笑眯眯地走了過來:「小蘭,你身體好一點了嗎?哎,怎麼一個人躲在這兒煮東西吃?」小蘭趕緊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東西吃,不讓你看!」「好!我不看。」看護長嘴上這么說,趁小蘭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搶了過來,一看:「哎呀,小蘭,你怎麼光吃野草,一點麥粉也不摻呀?」「路還遠呢,留著慢慢吃呀!」「你的米袋呢?」小蘭拍拍挎包說:「這不是嗎?」 看護長奇怪地問:「你為什麼放在挎包里呀?」「米袋破了個洞,怕麥粉漏出去!」「拿來!我給你縫縫。」說著,看護長一把奪過小蘭的挎包,打開一看,裡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蘭,你的麥粉呢?」小蘭看到看護長這么關心她,想說話,可嗓子眼像什麼堵住了似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唰唰」地流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她才把丟糧食的事兒告訴了看護長。看護長聽了說:「哎呀,小蘭,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呢?我們一起參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樣。你沒了糧食,大家應該幫助你呀!」說著,看護長從自己的米袋裡,抓出一把麥粉,放進小蘭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馬上去報告首長。」不一會兒,小蘭丟糧食的事兒,像一陣風似地傳開了。同志們立刻提著米袋走了過來,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蘭的挎包里裝。小蘭忙搖手說:「 不,不,謝謝大家……」這時候,那個傷員拄著拐杖走過來,拿著一點糧食,激動地說:「小蘭,你為了救我,把糧食丟了。我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同志們都說:「小蘭,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難,我們也得把你這個小紅軍帶出草地。」小蘭呢,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糧食。這天夜裡,小蘭怎麼也睡不著。想起小時候,在地主家裡受剝削挨打受罵。要不是找到了共產黨,自己早就死了。參加紅軍以後,得到了首長和同志們多少幫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小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著共產黨走!

網上挺多的啊,怎麼不去搜

Ⅶ 濃濃鄉情的故事100字

故鄉月色,今夜最難描摹。五千年一輪滿月,九萬里四方山河。放天燈,舞火龍,內踩高蹺,撒豆沫。拜中秋滄海容明月,祭銀漢長虹卧波。鄉情釀酒醉故人,說不盡銷魂往事,歲月蹉跎。從來是丹桂飄香,離散遊子,悄然動情把鄉戀揉破。

月到中秋,鄉音或聽江南語;情重團圓,故土還邀塞北客。且喜玲瓏秋月,給神州一杯醒酒,炎黃兒女,盼天下萬代祥和。漁舟宜唱晚,一泓秋水生白露;玉人教吹簫,三秋桂子花雨落。攜手南北東西,挽臂海內海外,中秋夜,共人間悠悠唱和。中秋夜,共人間悠悠唱和!

Ⅷ 關於濃濃的鄉情的小故事。(大約50字)

旅新僑胞楊雙標先生近日從新加坡出發,坐飛機,轉汽車千里迢迢帶上小外孫從新加坡回到了自己的祖籍大埔縣尋根來了。

Ⅸ 關於濃濃的鄉情的故事,短一點,急~~

餘光中的故事你可以去查查看。

Ⅹ 濃濃鄉情的感人故事

一、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匯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3名勇士身掛中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滬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紅小鬼」曾治

曾治,江西寧都縣安福鎮力元村人,1931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治是一個放牛娃,家裡很窮,讀不起書。從14歲參加革命那天起,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那時他只有一個想法,就是緊緊跟著共產黨、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頭。雪山草地難走,根本沒有路,紅軍硬是靠雙腳踩出了一條北上抗日的路。過雪山時,他穿著一件單衣,在風、雪、冰、雹中凍得渾身哆嗦,牙齒打顫。但紅軍戰士毫不畏縮,仍然頂風冒雪拚命往前走。蘇區人民稱紅軍的腳是鐵腳板,是量天尺。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硬是讓紅軍將士的鐵腳板一步一步量過來了。曾志寫過一首小詩,用以表達他毫不動搖的革命信念:十四從軍紅小鬼,舉起大刀砍白匪。緊緊跟著毛委員,革命到底終不悔!

一袋干糧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多年以前,紅軍叔叔長征的時候。在紅軍部隊的醫院里,有個小紅軍叫小蘭。小蘭才 13 歲。她的爸爸、媽媽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幹活,受盡了地主剝削和打罵。後來,紅軍來了,小蘭跑到部隊,說什麼也不離開紅軍啦。紅軍長征的時候,小蘭跟著部隊走進了草地。一說草地,小朋友們准會想到公園里那長著綠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紅軍叔叔過的草地可不是那樣的,那裡荒涼極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爛泥坑,走幾十天也走不

完。一路上看不見一間房子,找不到一個老百姓。只有幾只老鷹在天上飛旋。這天,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個小村子。紅軍叔叔一看,可高興啦。小蘭也樂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糧食了。部隊進了村,小蘭把傷病員安置好,就拿著米袋找糧食去了。可村裡一個老百姓也沒有。小蘭在村裡走著走著,看見一個打麥場。場上堆著一堆麥秸,上面還有沒有打幹凈的麥粒。她把麥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東一粒,西一粒地撿起來。總共不到一小碗。這點東西能吃幾頓呢?不行,還得找!小蘭剛走不遠,正好碰見一個大個子紅軍,扛著一袋沉甸甸的東西走過來。小蘭一看,喲,這不是在我們醫院養過傷的那個大個子嗎?小蘭忙問:「哎,你在哪兒搞來這么多的糧食呀?」大個子紅軍放下口袋說:「嘿,是小蘭呀,我這糧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來的。你找到多少糧食了?」小蘭把口袋一伸說:「喏,都在這兒呢!」大個子紅軍接過米袋掂了掂,笑著說:「小蘭,聽說還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這點麥子還不夠塞牙縫的呢!」「明天再找嘛!」「來,把我的給你一點吧!」 說著,他捧著麥子就要往小蘭的米袋裡放。小蘭趕緊米袋藏在背後,搖搖手說:「不要,你們人多,自己還不夠吃呢。」大個子紅軍胳膊長,一把奪過米袋,一邊往裡倒,一邊親切地說:「沒關系,我們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來了。」小蘭又在別處找到了一些麥子,炒熟了,碾成了麥粉,放在了米袋裡。心想:這些麥粉我一頓吃一把,再揀點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來天,走出草地沒問題。對!還要省出一點給傷病員吃。第二天早上,部隊出發了。小蘭扶著傷員,緊跟著部隊,小心地往前走。走著走著,前邊出現了一條小河,河上用樹干臨時搭起一座橋,橋下的河水「嘩嘩」地流著。小蘭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緊緊扶著傷員說:「同志,該過橋了,慢慢走!」 誰知道,走到橋中間,那個傷員忽然咳嗽起來了,臉漲得通紅,身子直發抖,腳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蘭連忙使勁扶住了他。可小蘭肩膀上那袋麥粉卻掉到了河裡。米袋在水裡滾了幾下,就沖走了。小蘭愣住啦,她小聲地叫了一聲:「哎呀,這可怎麼辦呀?」傷員看她望著河水直發愣,就問:「小蘭,什麼東西掉到河裡了?」小蘭連忙搖搖頭:「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掉。咱們走吧!」這時候,看護長從後面走過來了。小蘭告訴她傷員咳嗽得很厲害。看護長雙手扶住傷員說:「好,到前面找醫生看一看。」她見小蘭好象有點什麼事兒的樣子,又問:「小蘭,怎麼啦?是身體不舒服嗎?」「沒有。嗯……」小蘭把剛到嘴邊的話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丟米袋的事兒說出來。要是同志們知道了,准會把自己的糧食捧出來給我吃。大家的糧食都很少,我怎麼能吃他們的呢?不,我要堅持!看護長走了。小蘭趕緊拔了許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糧食一樣。晚上,部隊休息了。小蘭怕大家看見她盡吃野草,就跑去給傷員換葯,洗綳帶。等大家吃完了東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這樣過了幾天,小蘭的身體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頭發暈,兩腿軟綿綿的,一點勁都沒有。有一天,她走著走著,一下栽倒在地上,什麼也不知道了。等她醒來的時候,發現看護長正背著她呢。看護長是 40 多歲的人了,這些天來和大家一樣,吃野草和麥粉糊糊,身體很虛弱。她背著小蘭,臉上淌著豆大的汗珠,嘴裡喘著粗氣,搖搖晃晃地往前走著。小蘭醒來說:「看護長,我自己能走,快讓我下來!」央求了半天,看護長才把她放下來。小蘭咬緊牙,堅持著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後,她又躲到一邊煮野草吃去了。這時候,看護長笑眯眯地走了過來:「小蘭,你身體好一點了嗎?哎,怎麼一個人躲在這兒煮東西吃?」小蘭趕緊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東西吃,不讓你看!」「好!我不看。」看護長嘴上這么說,趁小蘭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搶了過來,一看:「哎呀,小蘭,你怎麼光吃野草,一點麥粉也不摻呀?」「路還遠呢,留著慢慢吃呀!」「你的米袋呢?」小蘭拍拍挎包說:「這不是嗎?」 看護長奇怪地問:「你為什麼放在挎包里呀?」「米袋破了個洞,怕麥粉漏出去!」「拿來!我給你縫縫。」說著,看護長一把奪過小蘭的挎包,打開一看,裡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蘭,你的麥粉呢?」小蘭看到看護長這么關心她,想說話,可嗓子眼像什麼堵住了似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唰唰」地流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她才把丟糧食的事兒告訴了看護長。看護長聽了說:「哎呀,小蘭,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呢?我們一起參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樣。你沒了糧食,大家應該幫助你呀!」說著,看護長從自己的米袋裡,抓出一把麥粉,放進小蘭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馬上去報告首長。」不一會兒,小蘭丟糧食的事兒,像一陣風似地傳開了。同志們立刻提著米袋走了過來,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蘭的挎包里裝。小蘭忙搖手說:「 不,不,謝謝大家……」這時候,那個傷員拄著拐杖走過來,拿著一點糧食,激動地說:「小蘭,你為了救我,把糧食丟了。我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同志們都說:「小蘭,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難,我們也得把你這個小紅軍帶出草地。」小蘭呢,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糧食。這天夜裡,小蘭怎麼也睡不著。想起小時候,在地主家裡受剝削挨打受罵。要不是找到了共產黨,自己早就死了。參加紅軍以後,得到了首長和同志們多少幫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小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著共產黨走!

網上挺多的啊,怎麼不去搜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