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牛頓故事200字三年級

牛頓故事200字三年級

發布時間: 2021-02-23 04:50:38

① 牛頓的生平簡介200字數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網路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1643年牛頓出生於伍爾索普(Woolsthorpe)庄園,他剛出生,父親就去世了,後來他母親改嫁,他就寄養在外祖母瑪傑里·艾斯庫家裡。5歲時,牛頓開始上學,他小時候就酷愛讀書,喜歡看一些簡單器械製作的書,自己也動手做一下小的東西。

1654年,牛頓開始上中學,並寄宿在一位葯劑師家中,此時他受到了化學試驗的熏陶。他在中學時學習成績特別好,喜歡觀察自然,1661年6月3日,他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此時他開始研究笛卡爾、伽利略、哥白尼、開普勒等人的思想。

1655年,牛頓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也就是微積分學,同年他也獲得了學位。1669年,被授予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1689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1705年,牛頓被安妮女王封為爵士。1727年,牛頓去世,他的墓碑上刻著「讓人們歡呼這樣一位多麼偉大的人類榮耀曾經在世界上存在」

牛頓在力學方面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數學方面發展微積分學,二項式定理;提出光的微粒說;熱學方面提出冷卻定律;天文學上發明反射望遠鏡;牛頓的哲學思想基本屬於自發的唯物主義,他承認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

(1)牛頓故事200字三年級擴展閱讀

牛頓於1727年3月20日在倫敦病逝。艾薩克·牛頓爵士是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偉大、最有影響的科學家,同時也是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晚年醉心於煉金術和神學。他在1687年7月5日發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用數學方法闡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則--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

② 牛頓的故事二百字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專名的物理學家,屬網路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里,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提出牛頓運動定律[1] 。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並基於對三棱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
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並為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在經濟學上,牛頓提出金本位制度。

③ 關於牛頓勤奮的故事200字

長期以來,牛頓認為,一定有一種神秘的力存在,是這種無形的力拉著太陽系中的行星圍繞太內陽旋轉.但是,這到底是怎樣容的一種力呢
直到有一天,當牛頓在花園的蘋果樹下思索,一個蘋果落到他的腳邊時,牛頓終於獲得了頓悟,他的問題也逐漸被解決了.
傳說1665年秋季,牛頓坐在自家院中的蘋果樹下苦思著行星繞日運動的原因.這時,一隻蘋果恰巧落下來,它落在牛頓的腳邊.這是一個發現的瞬間,這次蘋果下落與以往無數次蘋果下落不同,國為它引起了牛頓的注意.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理所當然的現象中找到了蘋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這種來自地球的無形的力拉著蘋果下落,正像地球拉著月球,使月球圍繞地球運動一樣.
這個故事據說是由牛頓的外甥女巴爾頓夫人告訴法國哲學家,作家伏爾泰之後流傳起來的.伏爾泰將它寫入《牛頓哲學原理》一書中.牛頓家鄉的這棵蘋果樹後來被移植到劍橋大學中.

④ 牛頓故事

蘋果的傳說
許多介紹牛頓的書上都介紹過牛頓與蘋果的傳奇故事:1665-1666之間,由於劍橋流行黑熱病,學校被迫停學,剛從劍橋拿到學士學位的牛頓也返回了家鄉。一天,牛頓正坐在一棵蘋果樹下看書及思考問題時,這時,有一個蘋果落了下來,這一下子啟發了牛頓.但後來經專家發現,當時的蘋果並沒有砸到牛頓.而且牛頓的日記中回憶道,蘋果並沒有砸到他.這位當時年僅23歲的學生立刻想到,蘋果一定是被地球的引力拉下來的,此後,經過多年努力,他終於完成了萬有引力定律的闡述、數學證明與公式推導。 這個故事流傳得非常廣泛,不過,近來有一位歷史學者提出異議,他認為所說並不是事實。他的根據如下: 把這個故事最早公諸於眾的是法國作家伏爾泰 (Voltaire,1694-1778),他對牛頓的研究成果抱有極大熱情,並曾積極予以宣傳。1726年,他前往英國,當年寫了25篇通訊,其中第15篇通訊中提到這個蘋果落地的故事。他在文章中說,這個故事是聽牛頓的侄女告訴他的。此時是1726年。 其後,在1752年,有一位比牛頓小45歲的牛頓的朋友(William Stukeley),在他的回憶文章中說,牛頓去世前一年,牛頓曾講過這個故事,而牛頓是1727年去世的,就是說,牛頓在1726年自己也講過這個故事。 因此,這位歷史學者指出,在同一年(1726年),如果兩個人都講過,那麼,到底是誰先講的?所以,關於蘋果的故事一定是瞎編出來的。有人認為,這個蘋果的故事至少有兩點與已經了解的歷史事實不符: 第一,萬有引力不是牛頓一個人的獨立發現,而是歷史上若幹人的研究逐步探索、積累的結果,有的書上卻把萬有引力定律以牛頓名字命名,這是不行的;另外,把牛頓發現萬有引力說成是由於受了蘋果落地啟發的自然結果,根據歷史學者的觀點,顯然是對歷史的嚴重歪曲。第二,在1665年,牛頓對天體的運動規律問題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如果承認這個蘋果故事,不是等於把牛頓對萬有引力的發現提前了至少20年嗎?實際上,牛頓直到二十多年後才取得最終結論,並完成數學論證與公式推導。 持第一個觀點的人認為,不能把萬有引力定律成果歸於牛頓名下,因為前人也付出過探索和努力。他們指出,萬有引力發現的實際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首先,開普勒(J.Kepler,1571-1630)最早在探索行星運動規律時,認為引力就是太陽發出的類似於磁力的流,這些磁力流沿切線方向推動著行星公轉,其強度隨離太陽的距離而減弱。開普勒還曾企圖用磁作用機制解釋橢圓軌道的產生。他還以月球與海水間的磁性吸引解釋潮汐現象。 1645年,法國天文學家布里阿德(I.Bullias)提出一個假設:「開普勒力的減少,和離太陽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是第一次提出平方反比關系的思想。 1661 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研究重力問題。羅伯特 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克里斯托夫 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愛德蒙 哈雷(Edmund Halley,1656-1742)在引力問題的研究上都曾做出過貢獻。據說早在1661年,羅伯特 胡克就覺察到,引力和地球上物體的重力應該是有著同樣的本質。 在1674年的一次演講「證明地球周年運動的嘗試」中,胡克提出,要在一致的力學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宇 宙學說,為此提出了以下三個假設:「第一,據我們在地球上的觀察可知,一切天體都具有傾向其中心的吸引力,它不僅吸引其本身各部分,並且還吸引其作用范圍 內的其他天體。因此,不僅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形狀和運動發生影響,而且地球對太陽和月亮同樣也有影響,連水星、金星、火星和木星對地球的運動都有影響。第二,凡是正在作簡單直線運動的任何天體,在沒有受到其他作用力使其沿著橢圓軌道、圓周或復雜的曲線運動之前,它將繼續保持直線運動不變。第三,受到吸引力作用的物體,越靠近吸引中心,其吸引力也越大。至於此力在什麼程度上依賴於距離的問題,在實驗中我還未解決。一旦知道了這一關系,天文學家就很容易解決天 體運動的規律了。」胡克首先使用了「吸引力」這個詞。他在這里提出的這三條假設,實際上已朦朧意識到有關吸引力的一些特性,只是他對引力與距離的關系還沒搞清楚,另外,只是缺乏對引力的定量表述和論證而已。 1679年,胡克與牛頓之間進行了關於引力問題的交流,在1679年11月,牛頓致信胡克說:「自己關於發現周日運動的想像,即設想一個自由落體落到地球上,通過地面進入地球內部,而不受任何物質的阻礙,則該落體將沿著一條螺旋形軌道運行,在旋轉數圈後,最終旋入(或十分接近)地心。」胡克回信說,物體不會按螺線運動,而是按「一種帶橢圓狀的曲線」運動,它的軌道將「像-橢圓」。1679年12月13日,牛頓寫信給胡克說:「如果假定它的重力是均勻的,〔物體將〕不按螺線下沉那個真正的中心,而是以交替升降的形式運行。」 我們從後人清理牛頓同胡克的這些通信中看出,直至1679年,牛頓對落體引力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他還在考慮物體的重心偏心可能會使落體在下落過程中邊旋轉邊落向地心,而胡克認為,該物體的運動軌跡應該是一個橢圓。從牛頓的角度來看,對於萬有引力問題,與距離平方成反比是沒問題了,牛頓正在考慮的是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心的偏心是否會對萬有引力產生影響。還有,就是要用數學知識對萬有引力作用下天體按橢圓軌道運行作出嚴格證明,對萬有引力定律作出公式推導。胡克在信中曾向牛頓提出過這個問題,希望牛頓完成這個定律的數學證明與公式推導。因此,後來人們得出結論,一直到1685年,牛頓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直到1686年,牛頓才最終解決了它,並且在哈雷的催促下,把這部分數學論證的內容一並加入《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當胡克老先生看到這本書的書稿後,認為自己也應該有一分功勞,於是向年輕人牛頓提出,最好在書里把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工作成績提一下。後來有人氣憤地指出,這個本來是合理的要求卻遭到了牛頓的斷然拒絕。因為牛頓曾向負責出版這本書的哈雷寫信說,他不想給胡克任何榮譽,而且稱在許多年前他就已經知道了引力作用,以及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關系。 老年時的牛頓有一段回憶說:「同年(1666年)我開始把引力與月亮軌道聯系起來,並找出了如何估計一個天體在球體內旋轉時用來趨向球面的力的方法,……, 最後在1676和1677年之間的冬天我發現了一個命題:利用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離心力,行星必然環繞力的中心沿橢圓旋轉,……。」 牛頓的這段話指的是月亮軌道的推導及尋找行星繞太陽旋轉的原因。有人說,與前面他在信中與胡克討論落體問題相比較,可以看出在時間上是矛盾的:牛頓1677年研究的是月球軌道和行星軌道問題,而他1679年才研究質量對落體的影響,因此人們說,牛頓在這里是故意把他發現萬有引力的時間改在1679年與胡克通信之前,而且造出蘋果神話,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要獨吞萬有引力這項成果。 牛頓和胡克之間的梁子,不僅表現在萬有引力定律的爭議上,最早表現在胡克對牛頓的光的微粒說有不同的看法,因為胡克對光的本質是站在波動說一邊的。1673年,年輕的牛頓向皇家學會遞交了他關於光的一篇論文,後來他又遞交過第二篇論文,這些論文受到老先生胡克的批評,並且說論文的一些觀點是抄襲他的。這使牛頓無比憤怒,雖經皇家學會調解,牛頓的怒氣未消,於1675年2月向胡克寫了一封回信。信中說:「如果我比笛卡爾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許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牛頓的謙虛精神,而攻擊牛頓者認為,這其實是他對胡克的一種諷刺和蔑視,完全不是人們望文生義的那回事。 據此,「倒牛頓者」認為:牛頓根本沒把胡克和笛卡爾看作巨人一樣尊敬,牛頓也沒有攀登他們所搭的梯子,他說自己站在比梯子更高的巨人肩膀上,顯然這句話是對胡克的人身攻擊——胡克身材矮小。他們認為,牛頓的《光學》著作所以在1704年出版,就是因為牛頓為了等胡克去世後才敢出版他的書。 「倒牛頓者」進一步指出:牛頓獨佔了萬有引力的成果後,還不足以解除對胡克的恨,當他於170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主席,就下令在皇家學會除去所有的胡克的肖像。所以當時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中就是胡克的肖像沒有留傳下來。
對弗拉姆斯蒂德觀測數據的剽竊和盜版
英國人大衛·克拉克等人最近寫了一本書 ,通過一系列的來往書信和翔實的資料,專門揭露牛頓壓制、阻撓天文學家弗·拉姆斯蒂德等人的研究並且剽竊他們的成果: 弗·拉姆斯蒂德(1646-1719)是英國首任皇家天文學家,是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創始人、現代精密天文觀測的開拓者。他在 1676-1689年間共作了大約2萬次觀測,測量精度約為10",他對3000顆星的測量結果收入了著名的「不列顛星表」(Britannic Catalogue)。按照西方科學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是由三個步驟構成的:首先由理論科學家提出理論模型,然後,進行數學論證與公式推導,最後,由實驗科學家做實驗對理論進行檢驗。此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否正確,還需要得到實驗數據的驗證。 1675年,弗拉姆斯蒂德被英國國王任命為皇家天文台長,條件仍是十分艱苦,他從皇家未能得到足夠的辦台經費,連年薪100英鎊也經常拖欠。為了維持天文台的經費,他不得不用額外招收學員的學費來補足,在繁忙的工作之外還要為140名數學學生教課。當時皇家提供的科研經費有限,連牛頓出版《原理》還是靠朋友哈雷的資助,才能夠順利出版。 1694 年開始,牛頓訪問了弗拉姆斯蒂德,並且向他索要關於月球運動的觀測資料,此後牛頓為了驗證萬有引力理論對月球軌道的計算結果,曾多次寫信給弗拉姆斯蒂德,索要試驗數據資料,弗拉姆斯蒂德後來說,他都滿足了牛頓。弗拉姆斯蒂德1700年對他的朋友洛瑟普說:「『牛頓』曾一度想使月球運行表符合他設想的定律,但是,當他開始將自己的定律與天體(即月球的觀測位置)進行比較時,他發現自己錯了,並不得不全部拋棄自己的定律。我曾給他提供了二百個以上的月球的觀測位置,人們會認為這些材料足以限定任何理論;既然他已修改了自己的理論,並把自己的理論調整到完全符合這些觀察,所以他的理論描述了這些觀察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他還是為此而感激這些觀察,甚於感激他關於引力的臆測,這些臆測曾使他犯過錯誤。」 牛頓的《原理》1687年第一次出版時,弗拉姆斯蒂德手裡應該有了兩千多份觀測資料,不知何故,他只給了牛頓兩百多份觀測資料。 大衛·克拉克在書里說,其時牛頓已是皇家學會主席,在索取資料的時候經常對弗拉姆斯蒂德的工作指指點點,有時還利用自己的高位來羞辱這位可敬的天文學家。這大大激怒了這位天文學家。到1700年之後,他們之間就再沒有通信了。牛頓獲得了弗拉姆斯蒂德的資料,並且在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引用了這些資料,由於他們之間的矛盾,在《原理》的第二版出版時(1713年)他將弗拉姆斯蒂德的名字刪去了。然而牛頓和他的支持者哈雷還是急切地需要弗拉姆斯蒂德的進一步的觀測資料。他們希望弗拉姆斯蒂德出版他的觀測資料,不過弗拉姆斯蒂德卻總是推託說,要反復校核以後才能出版。牛頓和哈雷所做的一件不道德的事是,他們未經弗拉姆斯蒂德的同意,私自在1712年出版了弗拉姆斯蒂德以畢生精力得到的觀測星圖,共印刷了400冊,並且把其中的300冊回送給弗拉姆斯蒂德。弗拉姆斯蒂德看著這些充滿錯誤的資料,並且根據牛頓和哈雷理論的需要刪改過的印刷品,很生氣地把它們全部焚毀了。後來他的星圖經過仔細校核後,在他去世後由他的學生於1729年出版。 後來也有人認為, 牛頓要出版那些弗拉姆斯蒂德已經校核了三年多的觀測資料,弗拉姆斯蒂德見無法推脫下去,故意給了一份復制的資料,且是一份經過塗改,有著大量錯誤的觀測資料。 大衛·克拉克認為,牛頓為了獲取弗拉姆斯蒂德的觀測資料,軟硬兼施,牛頓以天文台是皇家學會的下屬單位,觀測結果應當屬他這位皇家學會主席來支配,這樣來以勢壓人。可是皇家學會根本上沒有供給弗拉姆斯蒂德足夠的經費,一切設備都是他自籌來的。弗拉姆斯蒂德的憤怒可以從他給一位朋友(Abraham Sharp)的信中看出:「我和主席(牛頓)的另一個爭執是,他形成了一個陰謀,想攫取我的儀器,而送我一個委員會,其中僅有他自己和兩位物理學家。主席熱度很高並且過分下作。我預先告訴他,別動我的東西。。。」 1684 年萊布尼茲發表了他的微積分的論文。3年後,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原理》書的初版中對萊布尼茲的貢獻表示認同,但是卻說:「和我的幾乎沒什麼不同,只不過表達的用字和符號不一樣。」這幾句話,由於後來與萊布尼茲的矛盾,在第二版(1713年)時也被刪掉了。牛頓的流數理論到萊布尼茲發表論文二十年後, 即1704年作為他的著作《光學》的附錄中正式發表,附錄的序言中,牛頓提到他1676年給萊布尼茲的信,並補充說∶「若干年前我曾出借過一份包含這些定 理(微積分)的原稿,之後就見到一些從那篇當中抄出來的東西,所以我現在公開發表這份原稿。」這話的意思就暗指他的手稿曾經被萊布尼茲看到過,而萊布尼茲 的論文就是從他的手稿中抄來的。 現在公認的看法是:牛頓首先發明微積分,萊布尼茲後來也發明了微積分,但他早於牛頓向外公布出來。由於他曾看過牛頓的論文手稿,因此,爭議的焦點在於,到底按萊布尼茲說的,是他獨自發明了微積分,還是按牛頓說的,他借鑒抄襲了牛頓的成果? 1711 年3月4日,倫敦皇家學會的秘書斯洛( Hans Sloane)收到萊布尼茲寄來的一封信,信中抱怨其成員開爾(John Keill)指責萊布尼茲把牛頓的微積分改變了少量的符號,偽裝為自己的原創發表,並且聲明這不是事實,要求學會給以公正的裁決。 倒牛頓者指出,這一狀告正好告到了牛頓手上,恰好給了當時作為皇家學會主席的牛頓以售其奸的機會。後來,由於牛頓的導演和親自出馬、匿名運作,形成勢不兩立的兩派。以英國為一派包括英國著名數學家泰勒和麥克勞林都認為萊布尼茲是抄襲者。另一派是歐洲大陸的 數學家,包括著名數學家約翰?伯努利等為一派認為牛頓是抄襲者。爭論雙方停止學了術交流,不僅影響了數學的正常發展,也波及整個自然科學領域,以致發展到 英德兩國之間的政治摩擦。 這場由牛頓導演捍衛牛頓的戰斗,使英國人吃了大虧。萊布尼茲生命中的最後7年,是在這場大爭論中痛苦地度過的。「倒牛頓者」說,萊布尼茲死後牛頓曾為能使萊布尼茲心碎而幸災樂禍,這,也許更能夠看出牛頓的小人心理。他們還說,牛頓在以上所列舉的三樁公案中道德低下的表現並不是偶然的。牛頓是一個遺腹子,出生不久,母親改嫁,由外祖母撫養,從小沒爹也沒娘,據此推斷,他一定是心理受到嚴重扭曲、孤寂、好鬥。 從1669年27歲時出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教授起,牛頓就沉湎於煉金術和神學。在牛頓遺留下的手稿中,有關煉金術的內容約有65萬字之多,而神學內容的有 150萬字之多。即使是在他寫作《原理》和《光學》的時候,他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煉金術和神學上。據說,牛頓為了解決行星的「第一推動力」問題,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竟轉而求助於神學和上帝,他大量閱讀、研究神學,希望能夠解決這個困擾他終生的問題。攻擊牛頓者說,牛頓的晚年迷戀於多賺錢上。他們指出,曾有人推薦牛頓去擔任倫敦的一所貴族的上流學校的校長,他回信說「每年不過是200英鎊,還得每天關在倫敦不出去」為理由回絕了。1696年他離開劍橋出任造幣廠督辦,1699年出任造幣廠廠長,他如願以償,從此他在科學上便無所作為了。 「倒牛頓者」指出,1692 年,50歲的牛頓表現出嚴重的心理疾病、嚴重的迫害狂、明顯的精神錯亂。他們的證據是:1693年9月16日,牛頓曾給哲學家洛克回信時說:「 先生:我認為你竭力用女人和別的手段來糾纏我,我的感情大受影響,以致當有人告訴我你有病,將不能活時,我回答說,最好你死掉。……」 因此,他們認為牛頓患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他們推測說,大概和牛頓迷戀煉金術有關,因為煉金術的書籍中多處提到了水銀,牛頓一定是因為每天與水銀打交道,而導致水銀中毒,從而引發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嚴重的迫害狂和嚴重的精神分裂症。 也有很多人對此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牛頓晚年身體健康,頭腦清楚,寫了很多研究文章,活了八十四歲,在當時是罕有的長壽老人,假如他嚴重水銀中毒,再加上這么多心理、精神疾病,絕不會成為當時少有的長壽老人的。 關於牛頓晚年患嚴重精神病的說法,後來曾見於一些名人的言論中。
與哥特夫瑞德.布萊尼茨的爭論
布萊尼茨和牛頓各自獨立地發展了稱作微積分的數學分支,他是大部分近代物理的基礎。雖然我們現在知道,牛頓發現微積分比布萊尼茨要早若干年,可是他比布萊尼茨很晚才出版他的著作。於是發生了關於誰是第一個發現者的大爭吵,科學家激烈的為雙方辯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為牛頓辯護的文章均出自牛頓本人之手,只是以他朋友的名義出版。當爭論日趨激烈時,布萊尼茨犯了向皇家學會起訴來解決爭端的錯誤。牛頓作為其主席,指定一個清一色的又牛頓朋友組成的「公正的」委員會來查審此案。更有甚者,牛頓後來自己寫了一個委員會報告,並讓皇家學會為自己出版,正式譴責布萊尼茨的「剽竊行為」。即便如此牛頓心猶未足,他又在皇家學會的雜志上寫了一篇匿名的關於該報告的回顧。據報告布萊尼茨死後牛頓揚言他為「傷透了布萊尼茨的心」而洋洋得意。

⑤ 關於牛頓的故事,多於200字少於400字啊,謝謝,急需

牛頓與蘋果的故事
長期以來,牛頓認為,一定有一種神秘的力存在,是這種無形內的力拉著太陽系中的行星圍繞容太陽旋轉.但是,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力呢
直到有一天,當牛頓在花園的蘋果樹下思索,一個蘋果落到他的腳邊時,牛頓終於獲得了頓悟,他的問題也逐漸被解決了.
傳說1665年秋季,牛頓坐在自家院中的蘋果樹下苦思著行星繞日運動的原因.這時,一隻蘋果恰巧落下來,它落在牛頓的腳邊.這是一個發現的瞬間,這次蘋果下落與以往無數次蘋果下落不同,國為它引起了牛頓的注意.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理所當然的現象中找到了蘋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這種來自地球的無形的力拉著蘋果下落,正像地球拉著月球,使月球圍繞地球運動一樣.
這個故事據說是由牛頓的外甥女巴爾頓夫人告訴法國哲學家,作家伏爾泰之後流傳起來的.伏爾泰將它寫入《牛頓哲學原理》一書中.牛頓家鄉的這棵蘋果樹後來被移植到劍橋大學中.
牛頓去世後,他被當作發現宇宙規律的英雄人物繼而被賦予傳奇色彩,牛頓與蘋果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但是事實是否如此卻無從找到其他史料加以考證.

⑥ 牛頓人物傳記200字

1643年1月4日牛頓誕生於英格蘭林肯郡的小鎮烏爾斯普的一個自耕農家庭。牛頓於1661年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17世紀中葉,劍橋大學的教育制度還浸透著濃厚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氣味。當牛頓進入劍橋大學時,那裡還在傳授一些經院式課程,如邏輯、古文、語法、古代史、神學等等。兩年之後三一學院出現了新氣象。H.盧卡斯創設了一個獨辟蹊徑的講座,規定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課程。講座的第一任教授I.巴羅是一位博學的科學家。就是這位教師把牛頓引向自然科學。在這段學習過程中,牛頓掌握了算術、三角,學習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他又讀了開普勒的《光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哲學原理》,伽利略的《兩大世界體系的》,R.胡克的《顯微圖集》,還有皇家學會的歷史和早期的《哲學學報》等。牛頓在巴羅的門下學習,是他學習的關鍵時期。巴羅比牛頓大12歲,精於數學和光學,他對牛頓的才華極為贊賞,他認為牛頓的數學才能超過自己。1665~1666年倫敦大疫。劍橋離倫敦不遠,為恐波及,學校停課。牛頓於1665年6月回到故鄉烏爾斯索普。

在1665~1666年這兩年之內,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思潮奔騰,才華迸發,思考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創建前所未有的驚人業績。1665年初他創立級數近似法以及把任何冪的二項式化為一個級數的規則。同年11月,創立正流數法(微分);次年 1月,研究顏色理論;5月,開始研究反流數法(積分)。這一年內,牛頓還開始想到研究重力問題,並想把重力理論推廣到月球的運行軌道上去。他還從開普勒定律中推導出使行星保持在它們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們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傳說,說的也是在此時發生的軼事。總之,在家鄉居住的這兩年中,牛頓以比此後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造,並關心自然哲學問題。

⑦ 牛頓發明家的故事200字

1666年,23歲的牛頓還是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三年級的學生。
牛頓一直被這樣的問題困惑:是什麼力量驅使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為什麼月球不會掉落到地球上?為什麼地球不會掉落到太陽上?
坐在姐姐的果園里,牛頓聽到熟悉的聲音,「咚」的一聲,一隻蘋果落到草地上。他急忙轉頭觀察第二隻蘋果落地。第二隻蘋果從外伸的樹枝上落下,在地上反彈了一下,靜靜地躺在草地上。這只蘋果肯定不是牛頓見到的第一隻落地的蘋果,當然第二隻和第一隻沒有什麼差別。蘋果會落地,而月球卻不會掉落到地球上,蘋果和月亮之間存在什麼不同呢?
第二天早晨,天氣晴朗,牛頓看見小外甥正在玩小球。他手上拴著一條皮筋,皮筋的另一端系著小球。他先慢慢地搖擺小球,然後越來越快,最後小球就徑直拋出。
牛頓猛地意識到月球和小球的運動極為相像。兩種力量作用於小球,這兩種力量是向外的推動力和皮筋的拉力。同樣,也有兩種力量作用於月球,即月球運行的推動力和重力的拉力。正是在重力作用下,蘋果才會落地。
牛頓首次認為,蘋果落地、雨滴降落和行星沿著軌道圍繞太陽運行都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人們普遍認為,適用於地球的自然定律與太空中的定律大相徑庭。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沉重打擊了這一觀點,它告訴人們,支配自然和宇宙的法則是很簡單的。
牛頓推動了引力定律的發展,指出萬有引力不僅僅是星體的特徵,也是所有物體的特徵。作為所有最重要的科學定律之一,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數學公式已成為整個物理學的基石。

⑧ 牛頓成長作文200字四年級

你們都知道牛頓吧,就是那個發現地球吸引力的偉大的物理學家。回現在我就給你們講一答個關於牛頓的故事。
牛頓每天抽出少量的時間鍛煉身體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書房裡度過的。有一次,在書房中,他一邊思考著問題,一邊在煮雞蛋。苦苦地思索,簡直使他痴呆。突然,鍋里的水沸騰了,他趕忙掀開鍋蓋一看,「哇!」他驚叫起來,鍋里煮的卻是一塊懷表。原來他在考慮問題時竟心不在焉地隨手把懷表當做雞蛋放在鍋里了。
這個故事表明了牛頓對科學極度的專心,而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是個謙虛謹慎、一絲不苟的學者。

⑨ 牛頓的人生經歷介紹200~300字

頓在他的時代是一位幾乎在各個學科領域都作出劃時代貢獻的,並集大成的版劃時代人物.盡管權他的天才、勤奮和成就令至今的世人所敬仰,但是它畢竟受到歷史條件的局限,因而為後代留下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奠定的理論力學、微積分、物質組成思想、光學實驗發現和理論、萬有引力定律、運動三定律、低速流體阻力定律、彗星理論、潮汐理論和宇宙系統論等都在各學科的歷史上留下了劃時代的和奠基性的巨大貢獻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