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牛的500字成語故事

牛的500字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23 03:44:44

⑴ 帶牛字的成語故事


在日積月累的成語中,有許多是關於牛的成語,意昧深長,並多有其教育意義。
歸馬放牛
此典出自《尚書·武成》。書中講,周武王統帥大軍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雖定,山川大地卻滿目荒涼,一片蕭條,商紂王的殘暴荒淫使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面對這們的局面,周武王心裡非常焦急,如何使用權國家重新興旺,經濟發展起來呢?於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歸田務農。於是,周武王削減了軍隊,提倡文教。
當時為了作戰,徵用了許多馬和牛,現在戰爭已結束,應全力發展經濟。於是周武王下令把馬放回華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來告訴百姓戰爭結束了,戰備放鬆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產。
百姓看到周武王這樣的命令,漸漸安心了,於是周朝很快興旺發達了起來。後來人們主就用"歸馬放牛"比喻戰爭停止,不再用兵。

殺雞焉用牛刀
此典出自《論語·陽貨》: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學生子游當了武城的長官。他重視禮樂教化,認為這樣的治理必定有效,於是他用禮樂老鄉化百姓,城裡處處可以聽到弦樂歌聲。有一天,孔子來到了武城,聽到城裡一片弦樂歌聲。他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子游所為。孔子見到了子游,他便開玩笑地說:"殺雞哪裡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時常聽先生說,'君子學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會了禮樂就聽使喚。'我之所以用禮樂來教化他們,就是讓他們能有修養。現在城裡的百姓都講禮讓,都能互相謙讓,這正是我初時制定政策的目的。"孔子聽了非常高興,說:"說得太好了!"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寧,而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後人常用"殺雞焉用牛刀"表示 不必小題大作。

風馬牛不相及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春秋時,齊桓公率領諸候的軍隊侵襲了蔡國,但是他並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國。當時,楚國處在南方,齊國卻處在北方,雙方相距遙遠,眾臣都勸齊桓公不要操之過急。齊桓公聽不進任何勸諫,執意要攻打楚國。 楚國境內一片驚慌,唯恐什麼時候突然遭到齊桓公的襲擊。
楚成王焦慮不堪。國家處在危難之中,得想個法子合民眾安心,恢復以往的安寧。這時楚國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來對楚成王說:"大王,臣願出使齊國。"於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為使者到齊國軍營里去游說。見了齊桓公,他說:"齊王,你們齊國人居住北方 ,而我們楚國處在南方,相隔數千里,如果你們國家的馬牛走失會不會跑到我國境內來呢?""怎麼可能?"齊桓公一笑置之,"那麼我國本來天下安寧,百姓勤勞,融融樂樂,現在你們的兵馬要踐踏我們的領土,使百姓終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難道是楚國招惹了你們嗎?如果您們執意不收兵,那麼楚國上下會全力以赴,奮起反抗!"使者義正辭嚴。齊桓公頓時語塞 ,只好收兵。
後來人們用"風馬牛"和"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出自《戰國策·韓策一》: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其中秦國勢力最大,經常侵略別國。而韓國是個弱小的國家。韓國的國君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准備接受秦國提出的條件,向秦國屈服。就在這時,縱橫家蘇秦來到了韓國,他聽說韓國向秦國投降,心中很焦急,因為韓國國君的這一決定完全與他的六國聯合抗秦的主張相反。於是他勸韓王說:"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你現在准備和秦國結交,而且還是向他稱臣,這和成為牛肛門又有什麼不同呢?"韓王軟弱膽小,蘇秦竭力勸說,最後韓王終於決定要獨立自主,擺脫秦國的控制。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意思是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則臭的牛肛門。後來人們常比喻為寧可小范圍內作主,而不願在大范圍內聽人擺布。

牛衣對泣
出於《漢書·王章傳》:西漢時,有個人叫王章,他是泰山鉅平人,出身貧寒,年輕時到京城長安讀書,是太學中的一個窮學生。他和妻子住在一所簡陋的房子中,家徒四壁,甚至連閑和被褥都沒有,生活十分清苦。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鋪上一層厚厚的草作床,身上蓋的是亂麻和草編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了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來。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訣別。他的妻子是個堅強、賢惠的女人,她勸慰丈夫說:"我們雖然很窮,只要你養好身體,發憤讀書,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要這樣絕望呢?"王章聽後,很受感動,決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顧下,他的身體果然一天天好起來。並且功成名就,漢元帝時官至左曹中郎將,漢成帝時又從司隸校尉選拔為京兆尹。
後來,"牛衣對泣"這一成語,用來形容生活貧窮和困苦。

九牛一毛
出自《史記·報任少卿書》:漢朝名將李陵帶兵討伐匈奴,不幸戰敗投降,漢武帝聽到後非常生氣,痛罵李陵叛國,不少大臣也隨聲附和,中人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贖罪的機會。漢武帝見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十分生氣 ,下令把司馬遷關入黑牢,處以殘酷的腐刑。司馬遷本想自殺,了結自己的一生,但他又想,自己只是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即使死了,在皇帝和大臣的眼裡,只不過像"九牛亡一毛"罷了。於是,他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決定堅強地活下去。就是在這種堅毅精神地支持下,他在獄中含辛茹苦,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巨著,留芳千古。
後來,人們便把司馬遷這句"九牛亡一毛"簡化為"九牛一毛"的成語,比喻極為渺小,輕微,一點也無關緊要。

老牛舐犢
出自《後漢書·楊彪傳》: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楊修,聰明博學,智慧過人。一次有人給曹操送來了一盒他很喜歡吃的酥點,曹操高興地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曹操因有事顧不上吃就出去了。楊修馬上打開盒子,叫大家將酥點分吃了。曹操查問此事,楊修說:"您在盒上寫著'一合酥',這不就是人們一人一口酥嗎?我們怎敢違背您的命令,就把它吃了!"曹操雖然很不高興,但也無話可說。
又有一次,魏蜀戰爭中,曹操領兵攻打漢中,駐軍於斜谷界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進攻並不有利,退又怕丟面子,心中很不平靜,正在這時,廚子給曹操送來雞湯,湯中有塊雞肋,曹操感慨萬分。這時,夏侯淳來請示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雞肋!"楊修聽到口令之後,馬上收拾行裝。夏侯淳見了,問他為什麼,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宰相把漢中當作雞肋,就是留在這里沒有必要了,要准備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好行李。"後來,曹操果然下令回師。曹操知道楊修早就猜中他的心意,萬分嫉恨,又因楊修是曹的對頭袁術的外甥,怕以後會有後患,所以就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楊修被殺,老父楊彪萬分痛惜。一次,曹操問道:"你為什麼瘦得這樣厲害啊!"楊彪悲傷地說:"我像老牛舐犢一樣,愛我的兒子,現在小牛死了。我這老牛怎麼能不瘦呢?"曹操聽了,默默無語。
後來,人們以"老牛舐犢"這一成語用來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摯感情。

牛角掛書
此典比喻勤儉讀書,出於《新唐書·李密傳》:隋朝有個讀書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貴族出身,後來家境破落,少年時曾到宮廷中作侍衛,但因為他喜歡讀書,在值班時不專心,被免去了侍衛的職務。李密回家以後,發憤讀書,從不浪費能夠用來讀書的點滴時間,一次,李密騎著牛出外辦事,他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從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邊趕路,一邊讀書,學習十分專注。當天,正好南到大臣楊素坐車外出,他看到一個少年專心坐在牛背上讀書,不由暗暗稱廳,他讓駕車的人放慢慢車速,慢慢地跟在後面。走了好久,楊素看到李密一本書看完了,准備再換一本看,便上前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我叫李密,遼東襄平人。"楊素又問:"你讀的是什麼書?""我正在讀《漢書》中的'項羽本紀'。"楊素很親切地跟李字密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不是個等閑之輩,前途無量,鼓勵說:"你這們好學,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楊素回家後,把情況講給兒子楊玄感聽,楊玄感便和李密結交,成了知心朋友。
公元613年,楊玄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便乘機起兵反隋 ,並請李密為他出謀劃策,但楊玄感沒有採納李密的妙計,以致兵敗身亡。後來李密投奔了瓦崗寨的農民起義軍,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

吳牛喘月
此典指疑心而生懼。大意說:江南有一種水牛,江南地區在古代是吳國的所在地,所以水牛又稱吳牛。水牛十分怕熱,一到夏天,它總喜歡泡在水裡,在陰涼的地方歇息。有的水牛一見到天上圓圓的月亮,就以為是正午的太陽,嚇得不斷地喘氣。
南北朝的劉義慶,曾寫過一本有名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手下有一個臣子,名叫滿奮,由於他是南方人,所以特別怕冷,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風看得像猛虎一樣。有一天,晉武帝召見他。當時正值冬天,外面西北風呼呼地吹著。滿奮來到宮中,宮中朝北的窗子是用琉璃做成的,很結實,足以抵擋寒風,但看起來似乎是透明的,好像西北風會吹進來一樣,滿奮一看這窗戶,不禁打了個寒顫。晉武帝說:"賜坐"一個侍臣把椅子放到此窗下,滿奮望著椅子,又望了北窗,感到十分為難,不敢去坐,傻獃獃地站在原地。晉武帝看了他的表情,不禁感到十分好笑。他想起滿奮有怕風的毛病,知道他以為北窗上沒有擋風的東西,就用後指北窗,笑著說:"窗子是用琉璃做的,不會有風吹進來的。"滿奮羞怯地說:"臣是一條河裡的水牛,見到月亮就喘起氣來了。"
後來,人們就用"吳牛喘月"這個成語來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帶有嘲諷的意味。

對牛彈琴
此典出自《理感論》:古時候,有一個音樂家中公明儀,擅長彈琴。有一天,他看到一頭十分健壯的牛在低頭吃草,他就在草地上按下琴桌,給牛彈奏了一曲清越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好像沒有聽到什麼似地,還是低著頭,一個勁地吃草,不理他。公明儀看到牛毫無反應,不由停了下來。他想,我彈的樂曲如此美妙,為什麼它置若罔聞呢?終於,他領悟到了,不是年沒有聽到琴聲,而是這種曲子太高雅,它根本聽不進去。
後來,用"對牛彈琴"比喻對蠢人講大道理白費口舌,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

牛不喝水強按頭 比喻強迫別人做他不願做的事。
牛刀小試 牛刀:宰牛的刀。把宰牛的刀稍微試用一下。比喻有大才乾的人在小事情上初試身手。例:明·馮惟敏《雙高速新水令·賀鳳渚公鎮易州》:「當日個小試牛刀,至如今大展龍韜。」
牛鬼蛇神 牛頭的鬼,蛇身的神。比喻各種壞人。
牛黃狗寶 牛膽囊中的結石和癩狗肚裡的凝結物,都可入葯。比喻壞人的臟腑。
牛馬不如 形容生活貧困,處境凄慘。
牛毛細雨 形容極細小的雨。
牛頭馬面 傳說閻王手下的兩個鬼卒。例:《喻世明言》第三十二卷:「階下侍立百餘人,有牛頭馬面,長喙朱發,猙獰可畏。」
如牛負重 比喻負擔特別重。
土牛木馬 用泥捏的牛,用木製的馬。比喻雖有其名而無實用的東西。《關尹子·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⑵ 跟牛有關的成語故事

跟牛有關的成語
【九牛一毛】比喻價值極渺小輕微。
【九牛二虎】喻極大的力回量。
【牛刀小試】形容有才能的答人,略顯才能。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為盟。
【牛衣對泣】比喻貧賤夫婦生活困苦的情形。
【牛山濯濯】(1)形容山區林木被砍伐殆盡。(2)轉化其義,形容一個人頭頂光禿禿的樣子。

⑶ 寫十二生肖的成語故事牛

【成語】: 汗牛充棟
【拼音】: hàn niú chōng dòng
【解釋】: 棟:棟宇,屋子。書運輸時牛累得出汗,存放時可堆至屋頂。形容藏書非常多。
【出處】: 唐·柳宗元《陸文通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故事】: 唐代學者陸質對孔子的《春秋》特別有研究,著書《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對《春秋》有獨到研究,柳宗元對他的治學嚴謹深表敬佩,他在陸質死後為《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⑷ 有關牛的成語或故事

【九牛一毛】比喻價值極渺小輕微。
【九牛二虎】喻極大的力量。
【牛刀小試】形容有才能的人,略顯才能。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為盟。
【牛衣對泣】比喻貧賤夫婦生活困苦的情形。
【牛山濯濯】(1)形容山區林木被砍伐殆盡。(2)轉化其義,形容一個人頭頂光禿禿的樣子。
【牛角掛書】形容勤奮向學。與「懸梁刺股」、「囊螢夜讀」、「鑿壁借光」意同。
【牛鬼蛇神】(1)形容一個人面貌醜陋嚇人。(2) 比喻行事荒誕凶惡之人。
【牛頭馬面】(1)形容一個人面貌醜陋嚇人。(2) 比喻行事荒誕凶惡之人。
【牛馬風塵】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風塵僕僕,非常勞累。
【牛溲馬勃】比喻低賤之人或物。
【牛鼎烹雞】比喻大材小用。
【牛頭不對馬嘴】比喻兩件事完全不能湊在一起,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答非所問。
【汗牛充棟】喻書籍很多。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復返,毫無蹤跡。
【疤丁解牛】比喻對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對牛彈琴】喻不解風情。
【鑽牛角尖】比喻思想固執,自困於絕境。
【初生之犢】以剛出生的小牛什麼都不怕來比喻初出社會的人,遇事不怕難、不怕惡勢力。
【舐犢情深】形容父母愛子女之情。
【黎牛之子】比喻父惡子賢。
【風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一牛吼地】比喻較短的距離。
【九牛一毛】比喻微不足道。亦作牛之一毛。
【九牛二虎】比喻極大的力氣。
【丙吉問牛】稱譽官吏關心民間疾苦或借指居丞相之要職。亦有藉以反諷官吏本末倒置。
【休牛放馬】比喻天下昇平,不再動用干戈。亦作休牛歸馬、休牛散馬。
【做牛做馬】比喻工作勤奮勞苦。
【偷渡黃牛】專門從事非法偷渡勾當的仲介人。
【亡羊得牛】比喻損失小而獲益大。
【床下牛斗】比喻神經過敏。
【庖丁解牛】比喻對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如牛負重】比喻負擔沉重。
【呼牛作馬】比喻是非本無一定的標准,毀譽隨人而定,不加計較。亦作呼牛呼馬。
【吳牛喘月】比喻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害怕驚懼,或形容天氣酷熱。
【問牛知馬】比喻從旁推敲以得知事實真相。亦作問羊知馬。
【大吹牛皮】形容言語誇張不實。
【放牛吃草】比喻自由行動。
【放牛歸馬】比喻休兵不戰,一片太平氣象。
【多如牛毛】形容非常多。
【土牛木馬】比喻有其名而無實用。
【壯氣吞牛】形容氣勢雄壯遠大。
【甯戚飯牛】泛指自我推薦而獲重用。亦作甯戚扣角。
【帶牛佩犢】比喻棄武務農。
【屠牛朝歌】比喻賢德之士尚未被賞識任用。亦作朝哥鼓刀。
【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或講話不看對象。
【敲牛宰馬】宰殺牲口。
【版築飯牛】形容成功者發跡前低微的時期。
【童牛角馬】比喻事物不倫不類,違背常理。
【木牛流馬】三國時代,諸葛亮所製造運輸兵糧的工具,有機關可以自動。
【椎牛饗士】殺牛犒賞軍士。指慰勞作戰軍士。
【汗牛充棟】形容書籍極多。
【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復返。
【扯牛尾巴】跟在牛後面幹活。指務農耕田。
【目無全牛】比喻技藝純熟高超。亦作目牛無全、目牛游刃。
【牛刀小試】比喻有大才能,先在小事上施展一下。
【牛刀割雞】比喻大材小用。
【牛女佳期】牛郎、織女相見的日子。
【牛山下涕】比喻不知滿足,自尋煩惱。
【牛山濯濯】本指山上無樹木。今多用以戲喻人禿頂無發。
【牛心古怪】比喻脾氣固執,性情古怪。亦作牛心左性。
【牛回磨轉】形容人心情焦急不安,手足無措的樣子。
【牛衣對泣】比喻夫妻共度貧困的生活。
【牛皮大王】戲稱喜歡說大話的人。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為盟。
【牛郎織女】比喻分離兩地,難以會面的夫妻或情侶。
【牛表牛觔】農村中有財勢和好事少年的通稱。亦作牛金牛表。
【牛頭馬面】神話傳說地獄中的鬼卒。
【牛鬼蛇神】(1)泛指各種奇形怪狀的鬼神,或贊美詩意境虛幻怪誕,神奇莫測。
(2)比喻內容荒誕不經的作品。
(3)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或作牛神蛇鬼、蛇神牛鬼。
【牛馬之衣】比喻窮人所穿的衣服。
【牛馬不如】比喻生活困難,日子過得比牛、馬還不如。
【牛馬風塵】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風塵僕僕,非常勞累。
【牛腸馬肚】牛、馬體大,食量驚人,比喻人的食量很大。
【牛角掛書】比喻勤勉讀書。
【牛角書生】比喻勤勉的讀書人。
【牛黃狗寶】比喻難得的物品。亦用以比喻邪心眼、鬼念頭。
【牛蹄中魚】比喻瀕臨死亡之境。
【牛筋牛降】形容固執、不開通的脾氣。
【牛鼎烹雞】比喻大器小用。
【牛童馬走】比喻地位卑賤的人。
【牛鼻道人】諷剌專門幫人亂出主意的狗頭軍師。
【牛膣馬膦】形容牛、馬的生殖器甚大,引申比喻洋人的生殖器。
【牛驥同皂】比喻賢愚不分。亦作牛驥共牢。
【牧牛放馬】放飼牲畜。
【犁牛之子】比喻父賤而子賢。
【牽牛拔樁】比喻無妄之災或所有倒楣、牽連的事。
【犀牛照角】形容男女眉目傳情之狀,另有怒目相視之喻。
【犀牛望月】比喻為長久盼望。
【瘠牛僨豚】比喻大國雖實力衰弱,然如凌壓小國,則小國必亡。
【氣力如牛】形容力氣很大。
【氣吞牛斗】形容氣魄很大。亦作氣克鬥牛。
【氣沖鬥牛】形容氣勢極盛,上沖天空。亦作氣沖牛斗、志沖鬥牛。
【氣喘如牛】形容呼吸急促,像牛一般大聲喘氣。
【蚊動牛斗】形容病重虛幻的情況。
【羞以牛後】比喻不願屈居於從屬的地位,受人擺布。
【繭絲牛毛】形容精細周密。
【賣劍買牛】比喻棄盜歸農。亦作賣刀買牛。
【隔山打牛】比喻間接使勁,未能切中目標。
【鑽牛角尖】比喻人固執而不知變通,費力的研究無用或無法解決的問題。
【鑽牛犄角】比喻思想固執,自陷於困苦的境地。
【蹊田奪牛】比喻懲罰過重。
【老牛破車】比喻做事慢吞吞,沒效率。
【老牛箝嘴】比喻吞沒別人的財物。亦作老牛箍嘴。
【老牛舐犢】比喻人私愛子女。
【青牛紫氣】神仙般的隱逸生活,或指吉祥降臨,運勢轉好。
【馬勃牛溲】比喻微賤的東西。
【馬牛襟裾】比喻人行事像禽獸一般。
【騎牛覓牛】比喻事物、道理就在身邊,反而舍近求遠,向外追尋。亦作騎驢覓驢。
【雞口牛後】比喻寧願做小團體的領袖,而不做大團體中不重要的分子。
【齊王舍牛】比喻在上位者悲憫愛護天下百姓。
【九牛拉不轉】比喻意志極為堅決,任何人都無法動搖。
【蚊虻走牛羊】比喻小能制大。
【黑牛生白犢】比喻吉祥的預兆。
【剪牡丹喂牛】比喻暴殄天物。
【九牛二虎之力】比喻極大的力量。
【九牛去得一毛】比喻損失極微。
【牛頭不對馬嘴】比喻答非所問或事情兩不相符。
【吹牛不打草稿】信口開河,胡亂吹捧。
【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肚腸駛得牛車】度量宏大。
【殺雞焉用牛刀】比喻處理小事,毋需大才。
【牛不喝水強按頭】比喻強迫他人做不願做的事。
【按牛頭吃不得草】用強硬脅迫的手段是達不到目的的。
【莫與兒孫作馬牛】諺語)比喻父母不必為兒女操心太多。
【耕牛為主遭鞭杖】引申為恩遭仇報。
【九牛身上拔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
【九頭牛也拽不出去】比喻事情非常棘手,很難處理。
【虎豹駒有食牛之氣】比喻少年英才。
【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比喻才貌出眾的女子嫁給才幹平庸或相貌醜陋的丈夫。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比喻人寧可在小場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場面為人所支配。
【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諺語)比喻訴狀或供詞進了衙門,就無法撤出或更改。
【牛鬼蛇神】(1)形容一個人面貌醜陋嚇人。(2)比喻行事荒誕凶惡之人。
【牛頭馬面】(1)形容一個人面貌醜陋嚇人。(2)比喻行事荒誕凶惡之人。
【牛馬風塵】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風塵僕僕,非常勞累。
【牛溲馬勃】比喻低賤之人或物。
【牛鼎烹雞】比喻大材小用。
【牛頭不對馬嘴】比喻兩件事完全不能湊在一起,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答非所問。
【汗牛充棟】喻書籍很多。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復返,毫無蹤跡。
【疤丁解牛】比喻對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對牛彈琴】喻不解風情。
【鑽牛角尖】比喻思想固執,自困於絕境。
【初生之犢】以剛出生的小牛什麼都不怕來比喻初出社會的人,遇事不怕難、不怕惡勢力。

⑸ 關於牛成語故事及意思(故事字30字左右)

角掛書
隋朝李密,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⑹ 關於牛的成語故事

吳牛喘月
解釋: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吳牛指江淮一帶的水牛,吳地天氣多炎暑,水牛怕熱,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過分懼怕,而失去了判斷的能力,也形容天氣十分酷熱。
成語典故: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太平御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
「吳牛喘月」牽涉到兩個人,一個是晉武帝,一個是滿奮。
晉武帝就是司馬炎,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懿的孫子,晉朝的開國君主。
滿奮,是曹魏時太尉滿寵的孫子,曾任冀州刺史、尚書令等職。
從歷史記載上看,滿奮還是個很不錯的人,很有才學,也很清高。但他有個毛病,就是怕冷。怕到了何種地步?據說一遇刮風下雨,就裡三層外三層地穿,縮脖子籠手,生怕捂得不嚴實。
一個深秋的早晨,司馬炎派人宣滿奮入宮議事。到了宮中坐下,君臣二人就聊了起來。
再說談話的宮殿,北面的窗戶上裝的都是琉璃,琉璃鋥明透亮,視若無物。滿奮以為窗戶上啥也沒有,渾身不自在起來,好像外面的冷風已經從窗戶颳了進來,鑽到了他的衣服里。他心神不安的樣子很有趣,引得司馬炎哈哈大笑。
滿奮明白窗戶很嚴風根本刮不進來後,不好意思起來,紅著臉解釋道:「我就像南方怕熱的水牛,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忍不住就喘起氣來了。」

⑺ 求一篇寫牛的作文500字左右的!!!

今天,老師抄從書包里拿出一隻小襲牛,這只小牛真可愛啊!
小牛的頭特別大,身子特別小,看起來好像有些失重似的。它的頭頂上面有一個中國結,象徵著吉祥如意,好像誰一看小牛一眼就能給誰帶來吉祥如意似的。別看小牛的耳朵小,但是很靈敏,似乎在聽我們回答問題。小牛的犄角圓圓的,像兩個圓墩子一樣。小牛的眼睛笑的都眯成了一條縫,好像覺得我們回答問題太有意思了吧。小牛的眼睫毛長長的,看起來很漂亮。小牛的小鼻孔真有趣,是有兩朵黑色的小梅花組成的。它的身體小小的,上面鋪著兩個小毯子,毯子上面畫著表示吉祥如意的圖案,好像小牛在等主人騎在它身上似的,小牛腹部下面掛著紅色的穗穗,把小牛襯托得更加可愛。它的小蹄子是黑色的,似乎穿著四隻黑色的皮鞋。小牛的尾巴又細又黑,尾巴的頂端還有跟紅色的小花一樣的結呢!我看著小牛靜靜地站在那兒,好像在說:「同學們,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里,天氣一天一天地變涼了,為了不讓大家著涼,一定要適當的增加衣服。噢!對了,現在正是甲流發病高發期,所以大家一定要勤洗手,多喝水!」
我真喜歡這頭可愛的小牛啊!

巨人學校史家分校 四年級 作者:

⑻ 與牛有關的成語故事

對牛鼓簧、
犁牛之子、
犀牛望月、
目牛無全、
九牛拉不轉、
牛驥共牢、
汗牛塞棟、
如牛負重、專
瘠牛屬羸豚、
羞以牛後、
多如牛毛、
牽牛織女、
床下牛斗、
買牛息戈、
繭絲牛毛、
牛角掛書、
喘月吳牛、
牛角之歌、
版築飯牛、
庖丁解牛、
帶牛佩犢、
氣喘如牛、
賣劍買牛、
牛衣病卧、
蝸行牛步、
牛星織女、
老牛破車、
充棟汗牛、
椎牛饗士、
一牛鳴地

⑼ 有關牛的最短的成語故事

牛角之歌
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後車載之,拜為上卿。見《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下二》。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後以「牛角之歌」、「牛下歌」為窮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九牛一毛
出自《史記·報任少卿書》:漢朝名將李陵帶兵討伐匈奴,不幸戰敗投降,漢武帝聽到後非常生氣,痛罵李陵叛國,不少大臣也隨聲附和,中人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贖罪的機會。漢武帝見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十分生氣,下令把司馬遷關入黑牢,處以殘酷的腐刑。司馬遷本想自殺,了結自己的一生,但他又想,自己只是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即使死了,在皇帝和大臣的眼裡,只不過像"九牛亡一毛"罷了。於是,他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決定堅強地活下去。就是在這種堅毅精神地支持下,他在獄中含辛茹苦,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巨著,留芳千古。
後來,人們便把司馬遷這句"九牛亡一毛"簡化為"九牛一毛"的成語,比喻極為渺小,輕微,一點也無關緊要。
歸馬放牛
此典出自《尚書·武成》。書中講,周武王統帥大軍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雖定,山川大地卻滿目荒涼,一片蕭條,商紂王的殘暴荒淫使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面對這們的局面,周武王心裡非常焦急,如何使用權國家重新興旺,經濟發展起來呢?於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歸田務農。於是,周武王削減了軍隊,提倡文教。
當時為了作戰,徵用了許多馬和牛,現在戰爭已結束,應全力發展經濟。於是周武王下令把馬放回華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來告訴百姓戰爭結束了,戰備放鬆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產。
百姓看到周武王這樣的命令,漸漸安心了,於是周朝很快興旺發達了起來。後來人們主就用"歸馬放牛"比喻戰爭停止,不再用兵。

殺雞焉用牛刀
此典出自《論語·陽貨》: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學生子游當了武城的長官。他重視禮樂教化,認為這樣的治理必定有效,於是他用禮樂老鄉化百姓,城裡處處可以聽到弦樂歌聲。有一天,孔子來到了武城,聽到城裡一片弦樂歌聲。他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子游所為。孔子見到了子游,他便開玩笑地說:"殺雞哪裡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時常聽先生說,'君子學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會了禮樂就聽使喚。'我之所以用禮樂來教化他們,就是讓他們能有修養。現在城裡的百姓都講禮讓,都能互相謙讓,這正是我初時制定政策的目的。"孔子聽了非常高興,說:"說得太好了!"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寧,而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後人常用"殺雞焉用牛刀"表示 不必小題大作。

風馬牛不相及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春秋時,齊桓公率領諸候的軍隊侵襲了蔡國,但是他並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國。當時,楚國處在南方,齊國卻處在北方,雙方相距遙遠,眾臣都勸齊桓公不要操之過急。齊桓公聽不進任何勸諫,執意要攻打楚國。楚國境內一片驚慌,唯恐什麼時候突然遭到齊桓公的襲擊。
楚成王焦慮不堪。國家處在危難之中,得想個法子合民眾安心,恢復以往的安寧。這時楚國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來對楚成王說:"大王,臣願出使齊國。"於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為使者到齊國軍營里去游說。見了齊桓公,他說:"齊王,你們齊國人居住北方,而我們楚國處在南方,相隔數千里,如果你們國家的馬牛走失會不會跑到我國境內來呢?""怎麼可能?"齊桓公一笑置之,"那麼我國本來天下安寧,百姓勤勞,融融樂樂,現在你們的兵馬要踐踏我們的領土,使百姓終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難道是楚國招惹了你們嗎?如果您們執意不收兵,那麼楚國上下會全力以赴,奮起反抗!"使者義正辭嚴。齊桓公頓時語塞,只好收兵。
後來人們用"風馬牛"和"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出自《戰國策·韓策一》: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其中秦國勢力最大,經常侵略別國。而韓國是個弱小的國家。韓國的國君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准備接受秦國提出的條件,向秦國屈服。就在這時,縱橫家蘇秦來到了韓國,他聽說韓國向秦國投降,心中很焦急,因為韓國國君的這一決定完全與他的六國聯合抗秦的主張相反。於是他勸韓王說:"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你現在准備和秦國結交,而且還是向他稱臣,這和成為牛肛門又有什麼不同呢?"韓王軟弱膽小,蘇秦竭力勸說,最後韓王終於決定要獨立自主,擺脫秦國的控制。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意思是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則臭的牛肛門。後來人們常比喻為寧可小范圍內作主,而不願在大范圍內聽人擺布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