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莫言的立志故事

莫言的立志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22 12:05:15

㈠ 莫言在諾貝爾獎的演講中的三個故事分別是什麼含義

1、第一個故事說的是莫言小時候去參加一個苦難展覽,莫言哭了,而當時有一個孩子沒有哭,為此莫言還向老師打了「小報告」。多年之後,莫言深表愧疚,他悟出一個道理: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2、第二個故事講是的莫言當兵時逞口舌之快,讓自已的老長官面紅耳赤,回憶起這件事來,莫言深表愧疚。

3、第三個故事說的是泥瓦匠的故事,一群人以近乎占卜的方式決定將要接受上天懲罰的那個人,結果最後活下來的恰恰是這個本來要被上天懲罰的人。

(1)莫言的立志故事擴展閱讀:

莫言說,他起初的創作之路並不平坦,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

莫言的創作受到美國的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啟發,對此莫言的體會是:「一個作家之所以會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響,其根本是因為影響者和被影響者靈魂深處的相似之處。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莫言表示,「不管小說起源於夢境或是發端於現實生活,但最終都必須和個人經驗相結合。」有的小說起源於夢境,譬如《透明的紅蘿卜》,有的小說則發端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

莫言表示,文學發端於事件但要超越事件的關鍵在於,「小說家在寫作時,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在寫作《天堂蒜薹之歌》這類逼近社會現實的小說時,面對著的最大問題,其實不是我敢不敢對社會上的黑暗現象進行批評,而是這燃燒的激情和憤怒會讓政治壓倒文字,使這部小說變成一個社會事件的紀實報告。

㈡ 莫言的生平事跡。以及勵志小故事

一、事跡內容介紹: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3年擔任網路文學大學名譽校長。 2014年12月,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0]2017年11月,莫言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憑借作品《天下太平》,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的短篇小說獎。

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4]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二、勵志小故事:(部隊生活讓他正式走上文學道路)

「在一片掌聲里,我不知怎樣地上了台。我頭暈,心跳,快要死了似的。」這是21歲的莫言剛剛參軍之後,作為新兵代表上台講話時的心情。當他接到入伍通知書後,村裡的一位復員老兵告訴他,要想在部隊迅速站穩腳跟,就得寫一封決心書。他記住了這位老兵的教導,一到兵營就趕緊寫了決心書,他獲得了這個上台講話露臉的機會。

1976年,念完稿子的莫言走下講台,聽到班長低聲對他說:你這個混蛋,徹底完了!他懵了,已經無心觀看接下來的文藝演出。回到宿舍後,追問班長到底是怎麼回事。班長說,「那凳子是首長坐的,你也配坐?你不站著講話,竟敢像首長一樣坐著講! 」

在新兵大會上講話後不久,莫言被「發配」到了渤海邊的黃縣。除了站崗就是下地幹活,與原來的農村生活相比,沒有更好,反而更差。站崗的枯燥生活中,他開始了文學創作。1984年秋天,解放軍藝術學院由著名作家、後任總政文化部長的徐懷中將軍領銜,創建了文學系。莫言當時是總參下面一個學校的副連級教員。

他報名參加了幾輪考試,也獲得了通過。但不知何故,他沒在規定的時間來軍藝報到。按規定,他就不能錄取了。看著他茫然無措的樣子,系主任徐懷中把他叫去,問他寫過什麼東西?莫言忐忑地從包里摸出1982年發表在河北保定的一個文學雜志《蓮池》上的小說《民間音樂》遞過去。徐懷中仔細地看起來。

看完,他用異樣的神情望著面前的年輕軍官說:「很好呀!報到吧!」就這樣,莫言這匹「千里馬」,讓「伯樂」徐懷中一眼相中,正式走上了文學道路。

(2)莫言的立志故事擴展閱讀

人生的「第一次」:

一、第一次用筆名「莫言」

在童年孤獨的環境下,莫言慢慢地學會了想入非非。這是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許多美妙的念頭紛至沓來。童年的莫言躺在草地上理解了什麼叫愛情,也理解了什麼叫善良。然後就學會了自言自語。

有一次莫言對著一棵樹在自言自語,母親聽到後大吃一驚,她對父親說:「他爹,咱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了?」後來莫言長大了一些,參加了生產隊的集體勞動,進入了成人社會,他在放牛時養成的喜歡說話的毛病還是給家人帶來了許多的麻煩。母親痛苦地勸告莫言:「孩子,你能不能不說話?」

「我當時被母親的表情感動得鼻酸眼熱,發誓再也不說話,但到了人前,肚子里的話就像一窩老鼠似的奔突而出。話說過之後又後悔無比,感到自己辜負了母親的教導。所以當我開始我的作家生涯時,我自己為自己起了一個筆名:莫言。

我本名是管謨業,中間的「謨」,左右兩部分拆開來,便是莫言二字。也是告誡自己要少說話。但事實證明,我一句話也沒有少說,而且經常在一些特別庄嚴的場合,說出實話來。」後來,莫言寫了一部小說叫《四十一炮》,裡面就有一個愛說話「炮孩子」,其中也有他自己的個人經歷。

二、第一次發表小說《春夜雨霏霏》

童年的苦難,成就了莫言的今天。說起莫言的處女作,不得不提《春夜雨霏霏》。1979年秋天,當莫言從渤海灣調到狼牙山下,在一個訓練大隊里擔任政治教員時,便寫小說往《蓮池》寄。「寄過去,退回來,再寄過去,又退回來。」終於,有一天,他收到了《蓮池》的一封信,說希望他能去編輯部談談。「我激動得一夜沒合眼。第二天一大早,就搭上長途汽車趕到保定市。」

這次進城,莫言「見到了我永遠不敢忘記的毛兆晃老師。」毛兆晃先生當時是《蓮池》的編輯,他認為莫言的稿子有一定基礎,但希望作者能拿回去改改。莫言感到稿子不好改,就乾脆另起爐灶另寫一篇送到了編輯部。

沒想到,「毛老師看了,說還不如第一篇好呢。」毛先生的話對莫言打擊很大,但莫言還是對編輯老師保證,願意繼續改。「我把前後兩篇小說糅到了一起,又送到了編輯部。毛老師說這一次改得很好。不久就在《蓮池》上發表了,頭條,這就是我的處女作《春夜雨霏霏》。」

莫言說,他最早的5篇小說都是在地區級刊物《蓮池》上發表的,對這本雜志他充滿了感情,「它對於我永遠是聖地」。

㈢ 莫言成才的故事 200字

成才的故事我不知道,只知道有一句話很勵志,不要在不喜歡你的人那裡丟掉快樂,送給你。

㈣ 莫言小時候的經典事例,要勵志的或者好學的

莫言小學時便經常偷看「閑書」,包括《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曉記》《三家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

莫言在小學五年級時因「文化大革命」輟學,在農村勞動長達10年,主要從事農業,種高粱、種棉花、放牛、割草。

在文革期間無書可看時,他甚至看《新華字典》,尤其喜歡字典里的生字。後來,莫言靠著《中國通史簡編》這套書度過了文革歲月,接著又背著這套書走出家鄉。

(4)莫言的立志故事擴展閱讀:


1976年,莫言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在部隊擔任圖書管理員的四年時間里,莫言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將圖書館里1000多冊文學書籍全部看過。他也看過不少哲學和歷史書籍,包括黑格爾的《邏輯學》、馬克思的《資本論》等。

1981年5月,莫言的小說《春夜雨霏霏》發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學雙月刊《蓮池》上,成為莫言公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

1982年,莫言被提為正排級幹部,部隊恢復授銜時,莫言被授予上尉軍銜,後被提為少校,為副師職幹部。1983年5月,莫言調到延慶總參三部五局宣傳科任理論幹事。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懷中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現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創建文學系 他看到莫言的《民間音樂》後,十分欣賞,破格給了莫言參加考試的機會,莫言順利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㈤ 莫言的事跡簡介 急求 一定要簡短 不超過一百五十字!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日生,祖籍山東高密,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人物生平

1976年莫言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在部隊擔任圖書管理員的四年時間里,莫言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將圖書館里1000多冊文學書籍全部看過。他也看過不少哲學和歷史書籍,包括黑格爾的《邏輯學》、馬克思的《資本論》等。

1981年5月,莫言的小說《春夜雨霏霏》發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學雙月刊《蓮池》上,成為莫言公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

1982年,莫言被提為正排級幹部,部隊恢復授銜時,莫言被授予上尉軍銜,後被提為少校,為副師職幹部。1983年5月,莫言調到延慶總參三部五局宣傳科任理論幹事。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懷中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現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創建文學系 ,他看到莫言的《民間音樂》後,十分欣賞,破格給了莫言參加考試的機會,莫言順利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2006年,莫言獲得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成為繼巴金之後,第二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

2008年,莫言憑借《生死疲勞》獲得紅樓夢獎以及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2011年,莫言獲得韓國萬海文學獎,成為首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並且憑借《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諾貝爾獎官網摘錄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節,作為對莫言作品的介紹。

2014年12月,莫言獲頒授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5)莫言的立志故事擴展閱讀:

個人成就

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2月6日,莫言獲頒授澳門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13年10月30日,中國首家培養網路文學原創作者的公益性大學「網路文學大學」開學,莫言擔任該校的名譽校長。

㈥ 莫言的三個故事

1、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裡唯一的一把熱水壺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飢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鑽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

傍晚的時候我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我從草垛里鑽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撫摸著我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嘆息。母親教會了兒子什麼是大愛和親情。

2、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地里撿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

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撿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我終生難忘。

多年之後,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沖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

平靜地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母親教會了兒子什麼是寬容和理解。

3、我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

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並沒有罵我,只是輕輕地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母親教會了兒子什麼是誠實和恥辱。

4、一個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的時候,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他。

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干,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我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

給你紅薯干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後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老人碗里。難得吃一頓餃子,被罵「心是怎麼長的」,莫言氣得半死。

可老乞丐的話義正辭言,也不是瞎說。乞丐不了解莫言的施捨並非代表富有,莫言無法忍受索取者的予取予求,而母親則情願向善到底,委屈自己。

5、莫言拿獎回國之後,被邀請到各地演講,在周圍人看來,圈子變了,結交權貴名人,身價變了,財富陡增。在老家寫作時,有次出門去買桃吃,一個賣桃的認出了他。

就打招呼說:你怎麼也出來買桃呀,你不是認識市委書記嗎,讓他送你一車不就行了嗎?莫言:……我又不是官,人家干嗎送我桃子?賣桃人:對了,你是當兵的。

莫言:我不是當兵的……賣桃人:你們這些當兵的,我們白養你了,你到底是怎麼搞的?連個釣魚島都看不住,讓小日本佔去了!莫言:我一個寫字的,還要替你去看島……算了。

給我秤五斤桃子。你這桃甜不甜?賣桃人:甜!特別的甜!我這都是新品種。莫言:你別偷斤短兩,給夠秤!賣桃人:看你說的,鄉里鄉親的,怎麼會缺斤短兩?看好了,五斤高高的!

把五斤桃子提在手上,莫言感覺這五斤桃好輕。回去後拿秤一秤,嘿,才三斤而已,賣桃人一次短了他二斤的秤。然後莫言拿起桃子來咬一口,又酸又澀,根本不甜。

㈦ 莫言的成長故事

1、莫言:與母親故事一:因為飢餓無力,我打碎了家裡唯一的熱水

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裡唯一的一把熱水壺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飢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鑽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

傍晚的時候我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我從草垛里鑽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撫摸著我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嘆息。

母親教會了兒子什麼是愛和親情。

2、莫言:與母親故事二:母親教會我什麼是寬容和理解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

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後,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沖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的對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母親教會了兒子什麼是寬容和理解。

3、莫言:與母親故事三:母親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乞討老人的碗里

我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個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的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干。

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我氣急敗壞的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干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後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里。

母親教會了兒子什麼是憐憫和同情。

4、莫言:與母親故事四: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我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的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並沒有罵我,只是輕輕的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母親教會了兒子什麼是誠實和恥辱。

5、莫言:與母親故事六: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

我生來相貌醜陋,村子裡很多人當面嘲笑我,學校里有幾個性格霸蠻的同學甚至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親對我說:「兒子,你不醜,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裡?

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後來我進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後甚至當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親的話,便心平氣和地向他們道歉。

母親教會了兒子什麼是人生和處世。

㈧ 莫言在諾貝爾獎的演講中的三個故事分別是什麼含義

故事1的含義:社會中偽道德的盛行,會殃及淳樸正直的人;社會要允許多樣化的價值觀念和個人生活方式。要提高社會的包容性,如果一個國家民族,什麼事情都只有一種聲音,那是非常荒唐和危險的。

故事2的含義:在官僚主義的社會,社會上層或者領導階層,有許多把底層人物不當人看的人,很難想像這樣目中無人的人會為廣大的人民大眾謀福利,他們只會把大眾作為忽視、漁肉和玩弄的對象,xx富之流。那個頂嘴的士兵就是象徵一個真正的「鬥士」。

故事3的含義:廟可以解為社稷國家的。在一個社會中,如果充斥著自私自利的人,他們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或利益,不惜手段(扔草帽占卜)把自己的同類「扔出廟門」接受災難,而不管那個被扔出的人是否無辜,其實作孽而要受懲罰的恰恰是那心狠手辣的七個人。


(8)莫言的立志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特色

尋根文學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00年3月,莫言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表演講《福克納大叔,你好嗎?》說:「他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尤其讓我明白了,一個作家,不但可以虛構人物,虛構故事,而且可以虛構地理。」

正是受到福克納的啟示,莫言將「高密東北鄉」寫到了稿紙上,莫言表示:「我也下決心要寫我的故鄉那塊像郵票那樣大的地方。」於是從1985年《白狗鞦韆架》開始,莫言高舉起了『高密東北鄉』的大旗,如同一個草莽英雄現世,創建了自己的文學王國。

正如托馬斯·哈代筆下的英格蘭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亞·馬爾克斯所描寫的南美鄉鎮馬孔多。

通過對自己故鄉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狀況的描寫,傳達了某種帶普遍性的人性內容和人類生存狀況,將一般的鄉情描寫轉化為對人的「生存」的領悟和發現。這樣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鄉土文學」的狹隘性和局限性,而達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㈨ 名人戰勝困難,實現理想的故事,短一點

孫臏,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