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名人與母親的故事400字

名人與母親的故事4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22 06:55:03

『壹』 名人.偉人的母親感人故事

奔跑的母親

當她第一個沖過終點線時,整個賽場沸騰了。不可思議,在高手如雲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冠軍竟然是個訓練僅一年的業余選手!

27歲的切默季爾,肯亞的一名農婦,因此一舉成名。

切默季爾的全家都住在山區,她的丈夫是個老實巴交的莊稼漢,除了種地一無所長。一年前,切默季爾還一籌莫展,為無法給四個孩子供給學費暗自傷心。丈夫抽著悶煙安慰她:「誰叫孩子生在咱窮人家,認命吧!」

如果孩子們不上學,只能繼續窮人的命運!難道只能認命?她不甘心。

當地盛行長跑運動,名將輩出,若是取得好名次,會有不菲的獎金。她還是少女時,曾被教練相中,但因種種原因未果。此刻,她腦中靈光一閃:不如去練習馬拉松!

馬拉松是一項極限運動,堅強的意志和優秀的身體素質缺一不可。她已近27歲,沒有足夠的營養供給,從未受過專業基礎訓練,憑什麼取勝?冷靜之後,她也膽怯過,可是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如果連做夢的勇氣都沒有,那永無改變的可能。

丈夫最後也同意了她大膽的「創意」。第二天凌晨,天還黑著,她就跑上崎嶇的山路。只跑了幾百米,她的雙腿就像灌了鉛一般。停下喘口氣,她接著再跑。與其說是用腿在跑,不如說是用意志在跑。跑了幾天,腳上磨出無數的血泡。她也想打退堂鼓,可回家一看到嚷著要讀書的孩子,她又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不能退縮!她清醒地知道,這是唯一的一線希望!

訓練強度逐漸增加,但她的營養遠遠跟不上。有一天,日上竿頭,她仍然沒有回家,丈夫擔心出事,趕緊出門尋找,終於在山路上發現了昏倒在地的妻子。他把妻子背回家裡,孩子們全部圍了上來,大兒子哭著說:「媽媽,不要再跑了,我不上學了!」她握著兒子的小手,淚水像斷線的珠子湧出,一言不發。次日一早,她又獨自一人,跑在了寂靜的山路上。

經過近一年的艱苦訓練,切默季爾第一次參加國內馬拉松比賽,獲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績,開始嶄露頭角。有位教練被她的執著深深感動,自願給她指導,她的成績更加突飛猛進。

終於,切默季爾迎來了內羅畢國際馬拉松比賽。為了籌集路費,丈夫把家裡僅有的幾頭牲口都賣了,這可是家裡的全部財富……發令槍響後,切默季爾一馬當先跑在隊伍前列,這是異常危險的舉動,時間一長可能會體力不支,甚至無法完成比賽。但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她豁出去了。

或許上帝也被切默季爾的真誠所感動。她一路跑來,有如神助,2小時39分零9秒之後,她第一個躍過終點線。那一刻,她忘了向觀眾致敬,趴在賽道上淚流滿面,瘋狂地親吻著大地。

突然冒出的黑馬,讓解說員不知所措,手忙腳亂,忙活了好半天才找齊她的資料。

頒獎儀式上,有體育記者問她:「您是個業余選手,而且年齡處於絕對劣勢,我們都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您戰勝眾多職業高手,奪得冠軍?」

「因為我非常渴望那7000英鎊的冠軍獎金!」此言一出,場下一片嘩然。她的話太不合時宜,有悖於體育精神。切默季爾抹去淚水,哽咽著繼續說:「有了這筆獎金,我的四個孩子就有錢上學了,我要讓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還要把大兒子送到寄宿學校去。」喧鬧的運動場忽然寂靜,人們這才明白,原來,孩子才是她奔跑的力量。瞬間,場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那是人們對冠軍最衷心的祝賀,也是對母親最誠摯的祝福。

切默季爾成了肯亞的偶像,有人說她是長跑天才,有人說這是貧困造就的冠軍,還有人說無需理由,這就是一個奇跡。是的,又一個體育奇跡:不過締造者並非職業運動員,而是,母親

『貳』 名人.偉人的母親的感人故事

「我是一個俄羅斯人,我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俄羅斯人,我們曾經在中國的新疆生活過,但是,因為種種原因,8歲的時侯,我和姐妹跟隨母親離開中國,離開了父親……
……多年以來,我一直盼望著能和父親團聚,我給父親寫過很多信,多方託人打聽過父親的下落,但是,至今沒有父親的消息……」
這是一位叫於奇的讀者發來的信件,這封信是俄羅斯莫斯科市的一個朋友向她發出的求助,多方打聽以後,她把信轉給了我們,「我相信你們能夠幫助她」,這是於奇見到記者所說的第一句話。
於奇的熱心和這位異國朋友的真情打動了我們,我們決定幫助她們。
9月底的一個早晨,我們幾經輾轉,通過郵件和遠在俄羅斯大學四年級中國留學生燕子找到了這封信的主人,莉莉亞·阿里克桑德拉(音譯),一個55歲的俄羅斯老人,她居住在俄羅斯莫斯科市卡爾涅依秋卡大街,燕子的到訪讓她很吃驚,在獲悉對方的來意後,老人用了一連串的謝謝表達了她的感激之情。
歲月似乎沖淡了老人對父親的記憶,老人拿出四張珍藏了近半個世紀的老照片,其中一張照片,一個年輕的男子身邊依偎著三個可愛的孩子,這是1954年,莉莉亞姐妹和父親在中國留下的最後一張合影,25年後,因為一直沒有父親的消息,母親帶著遺憾離開了她們,莉莉亞無法忘記母親臨終時的囑托,「我相信你父親一定活著,你們應該和他在一起,因為除了你們,你父親已經沒有任何親人了」。

48年前的分離

莉莉亞至今不知道父母的出生地,她只知道,父親李壽年曾經是個孤兒,母親塔瑪拉(注音譯,中國名劉鳳英)曾經是新疆的蘇聯僑民。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親曾經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前蘇聯駐中國一家機構做翻譯,母親在塔城的一家醫院作護士,他們是在新疆塔城相識相戀並走到一起的。
1945年左右,不堪忍受軍閥殘暴的統治,父親帶著母親離開新疆,幾經輾轉,他們留在了當時蘇聯較大的貿易城市江布爾,在那裡,他們曾經有過一段安穩的日子,先後生下了三個女兒,索發(音譯),莉莉亞(音譯),柳達(音譯)。
父母在江布爾的日子應該是快樂的,因為在莉莉亞童年的記憶里,她們姐妹三人一直被同齡孩子羨慕著,父親做翻譯,不時能給她們買回玩具和讓其他孩子流口水的糕點,而母親塔瑪拉又在當地醫院作白衣天使。
然而,1954年,莉莉亞5歲的時候,這樣的日子卻開始發生改變。
那一年,父親得知新疆已經解放,帶著一家人又回到了新疆,然而,習慣江布爾生活的一家人,已經不太適應新疆的生活,沒多久,一家人又先後去了上海,北京。
1957年,由於父親政治上一些原因,塔瑪拉帶著三個女兒最終離開了中國。
分別的那一天,一家人到上海的一家相館和了一張影,照完相,父親像往常一樣,說要去上班,分手的時候,他依舊像往常一樣抱了抱姐妹三人,「好好聽媽媽話,爸爸給你們買好東西」。
8歲的莉莉亞哪裡知道,她們和父親的合影,竟然是一家人最後一次合影,而她們和父親的擁抱也成了父女之間的最後一次親昵。

25年前的聯系

1980年春天的一個上午,已經31歲的莉莉亞突然收到一封來自中國新疆伊寧市的來信,看這上面熟悉的筆記,這些字體和母親保存的父親的信件很相似。她的心怦怦的跳著,迫不及待的打開了信封。
「莉莉亞,我最親愛的女兒,我是父親,二十多年沒有聯系了,你和姐姐妹妹都還好吧,你母親她還好嗎,我很想念你們……」淚水打濕了信封,父親的信讓莉莉亞陷入深深遺憾和怨恨中。
23年前,母親帶著莉莉亞姐妹三人到了蘇聯的莫斯科以後,生活非常艱難。
她們先是擠在一間借用的房子里,母親為了生活,把她們送到寄宿學校後,一個人拚命的掙錢,她先後找了三份工作,白天在一家門診做護理,中午、下午給一家老人做飯,晚上還兼給一家洗衣店洗衣服。
無奈,生活還是沒有著落,她們甚至連一個住處都沒有。後來為了讓孩子們生存,,母親還嫁給過當地一個比她大幾十歲的老人,因為生活不幸福,常年操勞憂郁,父親來信的前一年,母親終於離開了人世。
莉莉亞曾經因此怨恨過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的走過這些年,她知道母親一直深愛父親,然而,在母親最艱難的日子,在她們最需要父親的日子,父親卻不在她們的身邊。
然而,當她看到父親寄來的一張蒼老的照片時,怨恨化為烏有,照片中的父親已經和離別時那個年輕瀟灑的父親判若兩人,看上去歷經了滄桑。
在和父親通信以後,她才知道原來在她們離開幾年以後,父親就因一些政治原因,被人送進監獄,一直到近期才被放出來。
轉眼父親已經60歲了,想到父親的經歷和他一個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在中國,莉莉亞姐妹決定幫助父親,她們先是通過中國駐前蘇聯大使館給父親寄過錢,衣物,以後又籌劃將父親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然而,就在莉莉亞沉浸在即將和父親團圓的喜悅中時,父親又一次和她們失去了聯系。

25年的漫長尋找

1980年的秋天,莉莉亞發出第四封信以後,父親再也沒有給她回信。難道父親又出事了?已經失去母親的姐妹三人非常著急,她們向中國駐前蘇聯大使館求助,讓他們幫助查找,沒有回復,莉莉亞按照父親當年給她寫信的地址,再一次給父親寫信,仍然沒有迴音。
如今25年過去了,她記不清已經給父親寫過多少封信,均沒有回信。
「父親會不會去世了」,莉莉亞說,她曾經作過這樣的最壞打算,也曾多方打聽父親是否去世的消息,還是沒有結果。
後來,她們千方百計找到了一個父親生前的朋友,幫她們到父親寫信的地址去看看,但是被告知父親已經離開了哪裡。
「我們看到中國人就會問,認不認識父親,拿著父親的照片,問見過這個人嗎?一開始我們只往父親來信的地址寫,後來我們就給父親居住過的地方都寫,但是,這么多年了父親一直沒有任何音訊,爸爸,你在哪裡?你知道嗎?48年來,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得知燕子是本報委託的,莉莉亞在燕子面前淚流滿面。
今年的夏天,莉莉亞去澳大利亞看望移居那裡的姨媽,通過姨媽她找到了於奇。於奇是莉莉亞的母親塔瑪拉生前的摯友,她有著和塔瑪拉同樣的經歷,俄羅斯人和中國人通婚。她目前居住在烏魯木齊。
「我是一個俄羅斯人,我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俄羅斯人,我們曾經在中國的新疆生活過,但是,因為種種原因,8歲的時侯,我和姐妹跟隨母親離開中國,離開了父親……
……我誠懇的希望你能幫助我……」,
有過類似遭遇的於奇收到這封求助信以後,決定幫助莉莉亞,但是按照莉莉亞提供的線索,父親應該在塔城,於奇打聽了很多居住在塔城的俄羅斯族人,仍然沒有結果。費盡周折但是毫無進展的的於奇將信寄到了本報。
莉莉亞告訴幫助我們共同尋找的燕子,她這一生中,惟一的願望,就是想再見父親一面,告訴他,從她很小的時候,離開他的時候,她終生都在等待和他重逢。

於奇的回憶

於奇這樣向記者回憶了她和莉莉亞父母相識的過程:
一九四幾年的時候,我在塔城工作,莉莉亞的母親塔瑪拉也在那裡工作,當時我們是很好的姐妹,後來她認識了李壽年,據說,他是盛世才軍隊的一個指導員,在伊犁的蘇聯領事館工作,後來塔瑪拉跟著他去了前蘇聯的江布爾。
1954年,塔瑪拉和李壽年突然來到上海,那年,我在上海已經成家,在那裡做翻譯,和她們寒暄以後,才知道她們剛回到國內,想到上海謀生,我給塔瑪拉在上海醫院找了一份工作,但是,沒多久,她們一家因為不適應上海的生活又離開了。
以後,我和塔瑪拉再也沒有見面,從認識她們的朋友那裡,我斷斷續續知道,塔瑪拉在上海,北京呆了三四年就帶著孩子們離開了中國。以後,李壽年也不知道因為什麼進了監獄。
多年以後,我和丈夫離婚又回到新疆時,有一年,李壽年突然找到我,他看上去生活很不好,先向我了解過塔瑪拉母女的情況,見做啤酒生意還不錯,又打聽怎麼做啤酒,以後我聽他的同學伊犁師范學院的韓玲(音譯)老師說,他去了陝西(音譯),再後來,就再也沒有過他的消息。
今年夏季,我接到莉莉亞信件時,百感交集。
我很想幫助她,我知道李壽年在伊犁曾經有兩個關系很好的同學,一個在伊犁師范大學做教師,叫韓玲(音譯),另一個吳,在伊犁開餐廳,我託人打聽過他們,但是,回復說他們都已經過世了。
我也向塔城的親人打聽過李壽年的下落,找了很多人,都說沒有他的消息。

『叄』 名人孝敬長輩的故事400字

《陳毅孝敬父母》和《孔融讓梨》
1.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孝敬父母關愛幫助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每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們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嗎?我們給了他們什麼呢?
其實父母親想要的真的不多,他們需要的只是我們的孝心和關愛,希望我們在需要時伸出扶助之手。
當父母還年輕力壯的時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好嗎?」隨意買的宵夜,親自煮一頓家常的晚餐,陪母親逛逛街,嘮嘮家常,幫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這些都能讓他們感到欣慰溫馨。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成人,父母卻愈來愈老。他們變成了老眼昏花,動作遲緩,手腳不靈便,思維遲鈍,沒有記性,說過的話以為不說,重重復復,嘮嘮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歲的小孩。說話時,他們會突然想不起要說什麼,甚至極可能最後連要做什麼,都一並忘記;他們會重復又重復教過我們的故事和兒歌,沉醉在那些和我們一起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的回憶中!他們會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帶;吃飯時,會弄臟衣服,梳頭發時手還會不停的抖;有時還會感到孤獨寂寞,痴痴呆望遠處。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們應該想到兒時父母為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父母不厭其煩為我們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教我們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系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我們穿衣服、梳頭發;每天教我們背兒歌,還要絞盡腦汁,去回答我們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古怪問題。當時,父母做這些多麼的耐心,多麼的溫柔,總覺得有了我們再苦再累也是一種幸福。
朋友,人們常說父母恩最難回報。願我們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哪怕只為父母換洗衣服,為父母喂飯送湯,為父母搽搽風濕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著父母的手,扶著他們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讓我們的父母幸福快樂地度過餘生。學學陳毅元帥孝敬父母,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和諧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們的幸福!
2.孔融讓梨
在我國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三字經》中,有「融四歲,
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的韻文。孔融四歲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幾個,
面對父親剛買來的梨子,哥哥讓孔融先拿,而孔融卻揀了個最小的。父親問孔融為
什麼這樣做,孔融回答說:「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就該吃小的。」
父親不禁為兒子的謙讓懂事高興,卻又故意問道:「可你還有個小弟弟,為何不把
最小的梨留給他呢?」孔融則答:「我比弟弟大,哥哥應該讓弟弟,所以把大的留
給弟弟吃!」你能不為孔融這種謙讓精神所感動嗎?

『肆』 名人故事400字

1、畢加索誠實的小故事

小時候,畢加索就有著很高的繪畫天賦,但卻經常搞不懂諸如「二加一等於幾」的問題。為此,他成了同學們捉弄的對象,他們喜歡跑到畢加索的課桌前,逗他玩:「畢加索,二加一等於幾?」然後,他們看著畢加索獃獃的樣子哈哈大笑。就連老師也認為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沒法教,老師經常在畢加索父母面前,繪聲繪色地描繪畢加索的「痴呆」症狀,左鄰右舍也不再為他的繪畫天賦叫絕,而私下議論說:「瞧那呆頭呆腦的樣,只會畫幾幅畫有什麼用。」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畢加索是一個白痴。

面對風言風語的議論和嘲笑,畢加索的父親卻始終堅定不移地相信:兒子雖然讀書不行,但是,繪畫是極有天賦的。畢加索父親對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賞識,他對兒子說:「不會算術並不代表你一無是處,你依然是個繪畫天才。」小畢加索看著父親堅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畢加索總是似乎毫不費力就能繪出才華橫溢的圖畫,也漸漸忘記了自己功課方面的「無能」。

有了父親的支持,畢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像的世界裡,雖然功課不好,但他卻在繪畫的天地里找到了快樂,並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2、齊白石學藝的故事

齊白石是我國現代書畫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餘暇學畫和篆刻。二十七歲那年,他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折。

1889年春節的一天,書畫家給齊白石出了個畫題,讓他畫一張橫披。作完後,胡沁園十分驚喜,遂即收齊白石為徒。他教齊白石讀唐宋詩,並引導他看小說。齊白石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常常讀到深夜。

經過幾個月的苦讀,齊白石背熟了《唐詩三百首》,還研讀了不少古人濤文,瀏覽了許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詩也別具一格,具有唐風宋骨的韻味。

胡沁園從「立意」、「用筆」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齊白石,還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畫借給他觀摩。齊白石眼界大開,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臨摩、領會其用筆之妙,吸取百家之長,繪畫技藝突飛猛進,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鳥的基本畫法和技巧。

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下,他苦練書法和刻印。短短幾年時間,齊白石在繪畫、篆刻、吟詩、書法、裝裱等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進展,成為名滿天下的書畫家。

3、徐悲鴻勵志學畫

一天,一個外國學生很不禮貌地沖著徐悲鴻說:「徐先生,我知道達仰很看重你,但你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鴻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賓士,勇往直前。

那個外國學生,看了徐悲鴻的作品,非常震驚。他找到徐悲鴻,鞠了一躬說:「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看來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眼不識泰山』。」

4、瞿秋白的風趣

20世紀20年代初,鄭振鐸在上海結婚,新娘為商務印書館元老高夢旦之女高君箴。婚禮採用當時最為時髦的「文明結婚」儀式。

按儀禮規定,結婚人的雙方家長,均須在結婚證書上加蓋私章,以昭信守。婚禮前日,鄭振鐸才想起他母親還沒有印章,於是去信請瞿秋白代刻一方應急。當天收到瞿秋白的回信,並無信箋,只一張「秋白篆刻潤格」,內言:「石章每字二元,一周取件。限日急件,潤格加倍。邊款不計字數,概收二元。牙章、晶章、銅章另議。」鄭振鐸一見,以為這是瞿秋白事忙不能代刻的托辭,乃另請人急刻一方備用。

次日上午,婚禮即將開始之際,有人送大紅喜包一件,上書:「振鐸先生君箴女士結婚誌喜,賀儀五十元。瞿秋白。」喜包內並無現金或禮券,乃是三方田石印章。一方是鄭老夫人的;其餘為新郎新娘各一方。鄭老夫人是單章稍大,新郎新娘的兩方合成一對,邊款分刻「長樂」二字,祝賀新人長樂永康,白頭偕老。鄭振鐸與高君箴皆為福建長樂縣人,取意雙關。

三章均玲瓏雅緻,主人把玩欣賞之後,才悟出所書「賀儀五十元」之緣由。原來三章共刻12字,潤格應為24元;急件加倍,則為48元;邊款2元,故曰「賀儀五十元」。瞿秋白這一出人意料之趣舉,給鄭高二人之婚禮增添了特別的喜慶氣氛,一時傳為佳話。

5、周星馳不懼恥辱

從香港無線藝員訓練班畢業後,周星馳並沒有得到機會立刻從事自己摯愛的表演,而是被安排接棒好友梁朝偉,做了兒童娛樂節目「四三零穿梭機」的主持人,播出時間是下午4點半的冷門時段。周星馳在這里一待就是整整六年。對於一名立志成為偉大演員的年輕人來說,這無疑是痛苦的。

在此期間,周星馳看著梁朝偉接拍電視劇、電影,很快大紅大紫,自己卻做著並不喜歡的兒童節目主持人,無人喝彩不說,還要忍受別人的漠視、歧視。有位影壇大哥當眾說他「活得像狗一樣」,一位娛樂圈大姐大說他「你永遠紅不了」,一位好友說他「整天做白日夢,幻想成為大明星」。更讓人難堪的是,有一家報紙發表評論說,周星馳只適合做兒童節目主持人,不適合做演員。

面對諸般羞辱,周星馳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認認真真地把那張報紙上的報道剪下來,貼在自己的床頭牆上,以此來激勵自己,並發誓開創一番大事業。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靠著「無厘頭」的表演方式,周星馳成為擁有粉絲無數的喜劇大師。

『伍』 求名人孝順母親的故事

陳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陳毅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陳毅打招呼,忽然想到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情很激動,就握住母親的手,關切的問這問那,過了一會,他對母親說:「剛才你們把什麽藏到床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情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就是我洗上十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母親的尿褲和其他臟衣服一起拿去洗的乾乾凈凈,母親欣慰的笑了。 雖然他做的是一件極其平常的小事,但顯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這種愛值得所有人去模仿。

『陸』 名人報答母親的故事

周恩來懷念他的兩個母親
周恩來不滿一歲時,就由守寡的嗣母陳氏帶在身邊撫養,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傾注在對恩來的撫養和教育上,恩來稱陳氏為「娘」,陳氏給他請來一個乳母,叫蔣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裡。周恩來四歲時,嗣母就叫他識字,五歲時,送他進私塾讀書。嗣母對他要求很嚴格,每天黎明時刻,就叫他起來,親自在窗前教他讀書。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幾乎傷了他的眼睛。於是,陳氏更不許他輕易出去,整天把他關在屋裡念書。空暇時,就叫他背唐詩,給他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
1904年,六歲的周恩來隨同父親、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縣清江浦(今江蘇省清江市)居住,並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讀書。外祖父家裡人很多。家族間發生了糾紛,常邀請他生母去調解。
這是家裡的經濟境況已經越來越不好了。父親為人老實,膽小,能力比較差,到清江浦後,只謀得一個月薪16元的小差使。家裡常靠借錢過日子。他的生母又勞累,又愁悶,很快就一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帶他到寶應縣她堂兄家住過兩個月,仍回到清江浦。第二年七月間,嗣母又被肺結核奪取了生命。周恩來對陳氏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他寫過一篇《念娘文》,可惜沒有保存下來。抗戰勝利後他在重慶對記者說:「三十八年了,我沒有回過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
陳毅為老母洗屎尿褲
20世紀60年代初,陳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日理萬機,公務繁忙。
那年,陳毅62歲,他出國訪問歸來,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飛機就去看望。陳毅剛跨進家門,就看見老母讓身邊照顧她的保姆藏起了什麼東西,忙問:「娘,你把什麼東西藏在床下了?」母親眼看瞞不過去,只好如實告訴兒子藏起來的是她剛尿濕的褲子。陳毅聽了,動情地說:「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邊侍候您老人家,心裡著實難受。這褲子我馬上拿去洗了,還藏著做啥子?」
好說歹說,保姆怎麼也不讓陳毅洗,覺得讓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褲子,多不好。母親也勸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進門就讓你洗臟褲子怎麼行?」
陳毅說:「我不是說著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時候,不知您多少次給我洗尿布屎褲。現在,兒子有機會為您老人家洗一洗臟褲,雖然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也總算盡了一份孝心吧。」
不容在推辭,陳毅便躬下身從床拿出母親的尿褲和其他臟衣服,一起去洗得乾乾凈凈。

毛澤東對母親的感情很深
毛澤東對母親文七妹感情很深。1918年夏,他從長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掛念在外婆家養病的母親,特地請人開了一個葯方寄給舅父。次年春返回長沙,便把母親接來就醫。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癧(俗稱疝子頸)病逝,終年五十二歲。毛澤東日夜兼程從長沙趕回韶山守靈,並和淚寫下一篇情義深長的《祭母文》。他這么追念母親:「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潔凈之風,傳遍戚里。」當時,毛澤東還給同學鄒蘊真寫信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親便屬於第三種人。母親對他的影響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母親去世後,毛澤東把父親毛順生接到長沙住了一陣。父親後來不再干涉他的選擇,繼續供他上學。毛澤東是很感激的。毛順生於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傷寒去世,時年五十歲。
朱德著文憶母親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親鍾太夫人在家鄉四川儀隴病逝。朱德萬分悲痛,4月5日著《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以無限的深情贊頌母親的優秀品質,寄託哀思。
朱德開篇寫道: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
他在一封寫給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人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識,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識,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最後,朱德滿懷深情地寫到:母親現在離開我而去,我將永遠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鄧小平贍養繼母
夏伯根對鄧小平來說,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養母,而是繼母。鄧小平對這樣一位正直、善良、勤勞、肯乾的繼母特別敬重和愛戴。十五歲的鄧小平,當年順長江南下,走出重慶,走出四川。之後,鄧小平率領千軍萬馬前來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慶。四川解放後,鄧小平坐鎮重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是中央下屬幾大行政區域之一的最高官員。這時的鄧小平已是45歲的中年人了。有了一個安穩的家庭後,鄧小平就承擔起贍養繼母的義務。鄧小平調中央工作後,她把繼母一同帶到北京。跟隨鄧小平一家生活的這些年裡,鄧小平夫婦待她如親母,從不分你我,在飲食、衛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顧老人、安撫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值得一提的是,在鄧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裡,鄧小平為了照顧卓琳的身體,又不肯讓年事已高的繼母再承擔過重的家務,便獨自挑起了家務勞動的重擔,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臟活鄧小平都親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夠高壽,與鄧小平夫婦對她幾十年如一日的愛戴、敬重、關心、照顧是分不開的。

馮玉祥的「悼母詩」
馮玉祥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
馮玉祥將軍一生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病故之後,他痛苦傷心地大病了一場。從此以後,每逢自己過生日便閉門謝客,不吃飯,有時實在餓得頭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頓飯,以此來紀念母親的生養之恩。1945年,他寫了一首《十月懷胎》的悼母詩:
娘懷兒一個月不知不覺,
娘懷兒兩個月才知其情,
娘懷兒三個月飲食無味,
娘懷兒四個月四肢無力,
娘懷兒五個月頭暈目眩,
娘懷兒六個月身重如山,
娘懷兒七個月提心吊膽,
娘懷兒八個月不敢笑談,
娘懷兒九個月寸步艱難,
娘懷兒十個月才到世間。
為了將這首悼母詩「銘刻在心,永世不忘」,馮玉祥將軍請人把詩特意刻在石碑上。
這首詩情真意切,通俗純朴,字字句句洋溢著一片敬母、愛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給人教誨,至今仍廣為流傳。
華縣杏林鎮老觀台村第三組村民魏仙粉,是一位賢惠孝順的好媳婦。她四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顧體弱多病的婆婆,把老人照顧得十分周到,被十里八村稱為好媳婦。

『柒』 關於母愛的名人故事,急

母愛的故事(二)
母愛如山
佚名
一天深夜,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泥石流吞沒了小山村。次日,當救援人員循著哭聲刨開泥土,掀開屋頂,發現一個光著身蜷縮在屋樑下的兩三歲小女孩竟然活著。救援人員趕緊將小女孩抱出來,可她死活都不肯離開,邊用小手指著邊哭喊起來:「媽——」救援人員沿著隱約露出的一雙泥手小心翼翼地往下刨,眼前現出一幅驚心動魄的畫面:一個半身赤裸的女人,呈站立姿勢,雙手高高舉過頭頂,彷彿一尊舉重運動員的雕塑……女人竟是一個盲人,身體早已僵硬。而她的身下,又刨出一個昂首挺立的男人!女人正是站在男人肩上,雙手高舉小女孩,小女孩才奇跡般地成為這場泥石流中惟一的倖存者!
動物也罷,人類也好,惟有父母之愛是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生死攸關的時候,他們總是義無反顧的舍棄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給後代。這種盲人父母舍己救子女的壯舉是對母愛力量的絕佳詮釋。
愛如山,如山的偉大,如山的崇高,如山的厚重……母愛是原點情感,理解了母親的愛,我們才能愛人愛己,才能讓愛迸發出光輝,照亮我們未來的路。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