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名人彎腰故事

名人彎腰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22 05:02:50

㈠ 名人的故事(急急急)

抗戰期間,北新書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1899-1966
年)催過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時,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帶戲曲味的答
催稿信:
元帥發來緊急令: 內無糧草外無兵!小將提槍上
了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馬來!參見元帥。
帶來多少人馬?2000來個字!還都是老弱殘兵!後帳
休息!得令!正是: 旌旗明明, 殺氣滿山頭!

老舍40歲時曾寫了個質朴自謙、妙趣橫生的自傳,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現年四十歲,面黃無須。生於北平。
三歲失估,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
無父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布爾喬嚴之仁未能一掃空地。
幼讀三百篇,不求甚解。繼學師范,遂奠教書匠之基,
及壯,糊口四方,教書為業,甚難發財,每購獎券,以
得末彩為榮,亦甘於寒賤也。二十七歲發憤著書,科學
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麼了不得。
三十四歲結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閑時喜養
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書無所不讀,
全無所獲並不著急。教書作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
不後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許有點出息。

一次老舍家裡來了許多青年人,請教怎樣寫詩。老舍說:「
我不會寫詩, 只是瞎湊而已。」
有人提議,請老舍當場「瞎湊」一首。
大雨洗星海,
長虹萬籟天;
冰瑩成舍我,
碧野林風眠。
老舍隨口吟了這首別致的五言絕旬。寥寥20宇把8位人們熟悉
並稱道的文藝家的名字,「瞎湊」在一起,形象鮮明,意境
開闊,餘味無窮。青年們聽了,無不贊嘆叫絕。
詩中提到的大雨即孫大雨,現代詩人、文學翻譯家。洗星海
即洗星海,人民音樂家。高長虹是現代名人。萬籟在是戲劇、
電影工作者。冰瑩,現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慶
《新蜀報》總編輯。碧野是當代作家。林風眠是畫家。

作家樓適夷(1905年生)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寫些什麼」
樓適夷問道。
滿族出身的老舍笑著說:「我正在當『奴才』,給我們的
『皇帝』潤色稿子呢!」
一陣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項新任務——為中國末代皇帝
溥儀修改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
喬治.費多是著名的法國戲劇家,特別擅長於寫滑稽劇,《馬克西姆家的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可是該劇在首場演出時卻不被觀眾看好,但該劇演出時卻深深打動了觀眾,劇院里的喝彩聲此起彼落。費多那天晚上也在看戲,而且也和其他人一樣大喊的叫。
「費多,你難道瘋了嗎?」朋友迷惑不解地問。
「沒瘋!」費多解釋說,「只有這樣我才聽不見觀眾謾罵的聲音,使自己不會因此而傷心難過。」
大衣
愛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據,衣著隨便。有一位朋友曾勸他說,應該添置一件大衣,否則難以進入社交界。他笑著答道:「我本來就默默無聞,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沒有人會認識。」幾年後,成了大科學家的愛因斯坦和從前一樣,依然衣著簡朴。那個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樣的大衣,以便與自己的身份相符。他還是笑著回答說:「現在即使穿得更隨便些,同樣也會有人認識我。」
契約
俄國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一生貧困,但卻生性樂觀。
一次,他與房東簽訂租房契約,看見上面寫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房客因為用火粗心大意,致使房子起火,必須賠償15000盧布」。
克雷洛夫不但沒有異議,而且在「15000」後再加上兩個「0」。
「1500000盧布!」房東大為驚喜地喊道。
「先生,不要大驚小怪,」他不動聲色地回答說,「我反正賠不起。」
玩笑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是比較解剖學的奠基人,對古生物學也很有研究。一天,他的學生和他開了一個玩笑。
當時,居維葉正在工作室里忙於實驗。突然,門被兩只犄角頂了開來。一個怪獸隨後沖了進來,張著血盆大口,獠牙又尖又長。居維葉聽到聲響,抬頭看了一眼,又低頭做事了。
事後,學生們好奇地問道:「先生,您怎麼一點也不害怕?」
「這很簡單,因為所有帶蹄子的動物都是食草動物。」他笑笑說。

馮玉樣(1882——1948年)生平讀書十分用功,他當士兵時,一有
空就讀書,有時竟徹夜不眠。晚上讀書,為了不影響他人睡覺,
就找來個大木箱,開個口子,把頭伸進去,借微弱的燈光看書。
馮玉樣擔任旅長時,駐軍湘南常德,規定每日早晨讀英語2小時,
學習時,關上大門,門外懸一塊牌子,上面寫「馮玉樣死了」,
拒絕外人進入。學習完畢, 門上字牌則換成「馮玉祥活了」。
馮玉祥對不遵守時間的人深惡痛絕。
1927年,因為汪精衛不守會議時間,開會經常缺席、遲到,馮玉
樣一怒之下,編成一副對聯送給了他:
一桌子點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間疾苦
兩點鍾開會,四點鍾到齊,豈是革命精神
當年馮玉祥有個軍事顧問叫烏斯馬諾夫。他特別喜歡打聽西北軍
的事情,還常常纏著馮玉樣問這問那。開始問一些西北軍的一般
情況,漸漸涉及行敵的人事安排。這天烏斯馬諾夫又向馮玉樣問
一些事,馮玉樣不悅地說:「顧問先生,你知道在我們中國,
『顧問』兩個宇當什麼講嗎?」
烏斯馬諾夫搖了搖頭: 「不知道。」
馮玉祥告訴他說:「顧者著也,問者問話也。顧問者,就是當我
看著你,有話問你的時候,你答復就是了。」
抗戰時期,馮玉祥居住在重慶市郊的歌樂山,當地多為高級軍政
長官的住宅,普通老百姓不敢擔任保長,馮玉樣遂自薦當了保長。
因他熱心服務,頗得居民好評。
有一天,某部隊一連士兵進駐該地,連長來找保長辦官差,借用
民房,借桌椅用具,因不滿意而橫加指責。
馮玉樣身穿藍粗布褲褂,頭上纏一塊白布,這是四川農民的標准
裝束,他見連長發火,便彎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
這個地方住了許多當官的,差事實在不好辦,臨時駐防,將就一
點就是了。」
連長一聽,大怒道:「要你來教訓我!你這個保長架子可不小!」
馮玉樣微笑回答:「不敢,我從前也當過兵,從來不願打擾老百
姓。」
連長問:「你還干過什麼?」
「排長、連長也干過,營長、 團長也干過。」
那位連長起立,略顯客氣地說:「你還干過什麼?」
馮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說:「師長、軍長也干過,還干過幾天總
司令。」
連長細看這個大塊頭,突然如夢初醒,雙腳一並:「你是馮副委
員長?部下該死,請副委員長處分!」
馮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請坐!在軍委會我是副委員長,在這里
我是保長,理應侍侯大人。」幾句話說得這位連長誠惶誠恐無地
自容,匆匆退出。

余干臣(約1850—1920),黟縣人。

光緒元年(1875),他被罷官,從福建回鄉經商,後到產茶區的建德縣(今東至)堯渡街設紅茶莊,仿閩紅試制工夫紅茶成功。繼之又在祁門縣閃里開辦紅茶分庄。所制紅茶(含堯渡紅茶莊)統稱「祁紅」。

祁紅是聞名的功夫紅茶,該茶質優味醇,色澤烏潤,條索緊細,鋒杪秀麗,湯色葉底紅亮,香氣清鮮持久。它與印度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烏龍茶並稱世界三大高山紅茶,祁紅贏得「茶中英豪」美稱。

民國四年(1915),祁紅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質獎章

早在1938年,陳毅曾秘密到青陽做過對國民黨軍隊的統戰工作。當時,他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率領數千健兒活動於蘇南的溧陽、金壇茅山山區,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

新四軍軍部當時設在徑縣雲嶺。這兒山高林深,交通不便,後勤供給困難。更為不利的是這兒四面受敵,東西南三面是國民黨第三戰區的部隊,司令官顧祝同是頑固的反共首領,一向熱衷於與新四軍爭地盤、鬧摩擦;北面沿江一線有日偽重兵布防,層層封鎖。

因此,新四軍軍部與下屬部隊保持聯絡就成為很重要的問題。當時,第三戰區駐扎有川軍唐式遵的好幾個師,唐出任二十三集團軍司令,駐青陽。陳毅在四川見過唐式遵,知道這位川軍將領雖一貫反共,卻抗日堅決。唐的部將第一四四師師長郭勛棋與陳毅是川土同鄉,有同窗之誼,20年代中期還通過信。陳毅早聞郭勛棋抗日堅決,反對打新四軍,便先設法與郭進行聯絡。有了一些往來後,陳又向他提出打算上青陽會見唐式遵,洽談共同抗日之問題,郭勛棋徵得唐的同意後,表示願意作出安排。陳毅喬扮成商人,帶上兩三名隨從人員,先到達郎溪川軍一四四師師部,爾後由郭派出一個排的部隊護送陳毅等人上青陽,同唐式遵秘密談判。唐與陳毅達成了口頭協議:允許皖南、蘇南新四軍人員經過唐部駐地,但每次不得超過一連人;新四軍不得上川軍駐地招募兵員、佔地盤。陳毅匆回茅山,部署抗日計劃。

從此,皖南新四軍軍部與蘇南山區第一支隊之間有了一條經涇縣、太平、青陽、郎溪到溧陽的秘密安全通道,避免了許多麻煩和損失。

於右任先生是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勛,長期擔任國民政府的監察院長。據張紫葛《我的太夫子於右任》一文(《人物》1994年第3期):於右任領導過著名的上海大學,歷史學家吳晗等即出其門下。他又是馳名中外的書法家,被譽為「上承王羲之的一代大家」。60年代歿於台北。

原祗園寺退居長老樂崇(已於1990年在九華法華寺圓寂),生前曾向人詳細地介紹:民國二十二年九、十月間,於右任先生偕其家人到剛剛落成的祗園禪寺拜佛。退居和尚寬揚(後轉洛陽白馬寺,已圓寂)、住持寬慈(後轉上海玉佛寺,已圓寂)盛情地迎迓了這位「了不起的施主」,並備精美的素食款待了於先生一行。其時,他身著長衫,容貌清瘦,美髯指胸,精神矍鑠。於右任平易近人地向寬揚、寬慈兩和尚詢問了佛山香火及僧尼生活等情況,並以他個人的名義,慷慨捐助大洋五佰元以「結緣」。當他看到祗園寺正殿無掛匾,便允諾給該寺題匾。於先生返回南京後不久,一塊由他親筆題署、製作精美的匾額,派專人護送到了祗園寺。「大雄寶殿」4字髹為黑色,年月、「退居寬揚住持寬慈」諸字及署名均髹為淡赭色。匾額的底色是用赤金抹成的冰凍形圖紋,匾框則為重彩飾成的連續花紋圖案,端正典雅,氣魄宏偉。當時,合廟和尚將匾額高懸於供有3尊大佛正殿的門楣上端。

在「史無前例」的歲月里,有人將「於右任」三字給鏟掉。匾額左邊留下鏟鑿的痕跡。但原署名下首鐫有的兩方篆體壓軸章(「於」字改為一方,「右任」二字為一方),仍呈現著珊瑚般的紅色。目前,九華山文物部門已參照於右任的有關手稿,於1994年4月份重新鐫制、添補,以完全壁。

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以後,省立山東大學改為國立青島大學。1930年6月,楊振聲先生出任青大校長。

作為教育家,楊校長深知要辦好一所大學的為政之要。作為校長,楊先生在任期間一直致力於他的「教育四重法」,為學校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謂的「四重法」,即重師資、重設備、重質量、重人才。重師資,就是效法北大「各派兼容並包,學術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打破門戶之見,廣聘專家學者來校任職任教。當時聞一多、梁實秋、黃敬思、游國恩、老舍、沈從文、王淦昌等許許多多專家學者雲集山大,盛及一時,令世人矚目。重質量,就是堅持「學生在好不在多」的培養原則,注重學生的全麵塑造。楊校長曾給學生作過這樣的「定位」:「不在圖書館,就在科學館,不在科學館,就在體育場」,告誡學生要以學為主,並強健體魄。同時,推出的「淘汰制」,作為對學習質量的檢驗。重人才,就是重視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楊校長甘做「人梯」,善當「伯樂」,任人唯賢,而從不循私情。在楊校長的精心培養下,山大可謂「後浪推前浪」。重設備,就是重視教學設備的配置。楊校長從實際出發,用節省經費的辦法來補充設備。楊校長始終堅持「行政上多花一文是虛耗,基礎上多花一文是建設」的理財原則,全力支持學校的設備建設。楊校長還把公家為校長提供的較好住房讓給教職員工住,自己出錢另租房屋,這種心系教育的精神,值得今人學習。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山東辦起了第一個「洋學堂」。這年十月,濟南濼源書院(今濟南百貨大樓對門)門口掛起了「山東大學堂」的牌匾,首任校長就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唐紹儀先生。

唐紹儀是中國近代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人物。1912年,當過袁世凱時期的內閣總理。1917年7月,任過孫中山護法軍政府財政部長。1932年,又當過廣東省中山縣縣長。他「能上能下」的精神在當時被傳為美談。早在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一個講話中曾這樣提起過唐校長:「舊社會的一個內閣總理可以去當縣長,為什麼我們的部長倒不能去當縣長?我看,那些鬧級別、升得降不得的人,在這一點上,還不如這個舊官僚」。([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330頁)言外之意,希望那些「能上不能下」的幹部們引以為鑒。

上一個故事: 飲馬清泉嶺

下一個故事: 楊振聲的「教育四重法」

尤袤,無錫人,安延之,進士出身。其詩作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齊名,並稱「南宋四大家」。南宋淳熙年間,尤袤任江東提舉常平,官署設在池州。

一天,他游覽城西昭明太子廟,未見陳列《文選》於內,便有「蓋缺典也」之遺憾。於是,他首先拿出俸余助資,繼之發動貴池鄉紳出錢;並自領一個校書班子,主持注釋和雕版工務,最終於淳熙八年(1181)形成池州翻刻的《昭明文選》,將其陳放放到昭明廟文選閣上,並將約1600餘塊刻板存之於廟內。尤袤在跋文中說,昭明廟,「廟有《文選閣》,宏麗壯偉,而獨無是書之板」,特刻印《文選》。尤袤在書後的《題》中還說:「貴池在蕭梁時,實為昭明太子封邑,血食千載,威靈赫然」,刻成《文選》,「以慰邦人所以尊事昭明之意雲」。

此後,池州刻本傳出域外,在我國知識界長期流行。

最年輕的歲月 被國人視為正直和廉潔的象徵的古羅馬政治家大加圖(公元前 234--149),80歲時開始鑽研希臘語,這使他周圍的人大為不解。 他們問他:「耄耋之年,怎麼還學習這么難學的希臘語?」大加圖回答說,這是他所剩下的最年輕的歲月了。
自知之明
威廉·F·巴克利(1925年出生)是美國保守政界很有影響的人物,也是博學多才的編輯、作家。他反應敏捷,言辭犀利。 1965年,巴克利被推為保守派候選紐約市市長一職,實際上,他獲勝的希望微乎其微,甚至巴克利本人也不怎麼認真對待競選。 其間,有位記者采訪他,問道:「如果你被選為紐約市市長,你要採取的第一項措施是什麼?」 巴克利回答說:「我將首先重新點一下選票,看看有沒有弄錯。」
自尋榮幸
曾任印度總督、外交部長和駐美大使等職的英國保守黨政治家哈里法克斯伯爵(1881一1959年)在生活中喜歡演一些即興的幽默惡作劇。 有一次他在去巴斯的火車上旅行,同車廂的是兩位互不相識的中年婦女,都顯得端莊而又矜持,因此他們三人誰也沒有主動去打破沉默。 火車開過一條隧道時,車廂里變得伸手不見五指,哈利法克斯在自己的手背上吻了好幾個響吻。火車開出隧道時,這位顯達的政治官員問兩位旅伴:「剛才隧道里的榮幸,我應該感謝哪一位漂亮的夫人呢?」

草廬三顧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海上清風明月滿,杖藤扶夢訪徐熙。

這是齊白石為贈與徐悲鴻的《月下尋歸圖》的題詩,由衷感激徐悲鴻「草廬三顧」的識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出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他深信只有優秀的師資,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為此用心物色遴選教授,意向聘請的第一人,便是齊白石。

齊白石少年習畫,經半個世紀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終於躋身畫壇大家之列,於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專業賣畫刻印。徐悲鴻一向十分贊賞他的人品畫技,稱他是真正的藝術大師。

兩顧草廬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鴻來到西單跨車胡同齊白石的寓所。問候過後,道明來意:「先生是揚名遐邇的畫壇大師,想請您來藝術學院任教。」齊白石婉言辭謝:「承蒙徐院長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聰,目欠明,恕難應命,但只心領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還不少呢,齊先生老馬識途,點撥指導,誰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時。」徐悲鴻挽請說。

齊白石還是不答應:「教授責任重大,還是另請高明的為好,以免誤人子弟。」

兩天以後,徐悲鴻再次登門拜訪,又是盛情邀請,齊白石又以年老為由推辭。冒雨三顧金石開

求賢若渴的徐悲鴻不願就此放棄。百忙中三顧齊宅,而且是頂風冒雨而來,再次表敬愛之心,誠懇迫切相邀。齊白石感動之餘,解釋了「恕難應命」的真實原因:「年老體衰而外,是因為老朽木工出身,並未進過學堂,登台教授缺少經驗,恐引教師非議,又恐頑皮學生搗蛋,連課都上不成。」

「齊先生的顧慮不無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鴻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資格,在於真才實學,不計出身如何。有些留過洋的不也是徒有虛名?齊先生融合傳統寫意和民間繪畫的表現技巧,藝術風格獨特。不但能教學生,也可教我徐悲鴻。」

「不敢,不敢,徐院長太謙遜了。」齊白石搖手不迭。

「事實正是這樣,並非過謙。」徐悲鴻繼而保證道:「齊先生上課時,不必做長篇的理論,只要作畫示範稍加要領提示即可。開學之初,我陪著您上課,為您護駕。以防真有個別學生不守紀律。」

齊白石發自內心的感動,終於點頭了:「那就試一試吧。」

開學那天,徐悲鴻親自乘著馬車把齊白石接到學校,向全校師生恭敬有加介紹了齊白石的高超造詣。又言出行隨,為齊白石「護駕」。考慮到齊百石的確年事已高,徐悲鴻還給予多方照顧:入冬以後天氣寒冷,給他在講台邊生個火爐;到了夏天,又給他裝個電扇;刮風下雨,又派車接送往來。可謂無微不至。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 "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贊許。傳說,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與當朝太傅稀鑒是好朋友,稀鑒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眾的女兒。一日,稀鑒對王導說,他想在他的兒子和侄兒中為女兒選一位滿意的女婿。王導當即表示同意,並同意由他挑選。王導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了諸位兒侄,兒侄們久聞稀家小姐德賢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來人選婿時,諸侄兒都忙著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問此事,仍躺在東廂房床上專心琢磨書法藝術。稀家來人看過王導諸兒侄之後,回去向稀鑒回票說:"王家諸兒郎都不錯,只是知道是選婿有些拘謹不自然。只有東廂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顧用手在席上比劃什麼。"郡鑒聽後,高興地說:「東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書法上學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內含不露,潛心學業,正是我意中的女婿。」於是,把女兒嫁給了王素之。王導的其他兒侄十分羨慕,稱他為「東床快婿」,從此 "東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稱了。

張之洞清高失禮逸事
張之洞 (1837-1909)是清末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他在興辦民用工業方面頗多建樹。他先後創辦了湖北織造局、漢陽鐵廠,漢陽鐵廠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鋼鐵廠。他還創辦了教授近代科學文化的兩廣書院。
張之洞生於官宦世家,從小飽讀詩書,頗有學識。據傳,同治二年(1863年),他參加殿試對策。當時,他掘棄一切格式和忌諱暢論時事,很得閱卷官賞識,欲點他為狀元,後因慈僖干預,得了個第三名。
張之洞常年宮居高位,又滿腹經綸,故自命清高。他喜歡與文人名士交往,對僚屬多不放在眼裡,屬下多有不滿,但又都無可奈何。有一位布政使頗有點名氣,但也是張之洞的下級,也不為張之洞尊重,張多次對他失禮。這位布政使對張十分不滿。有一次,他又去總督府拜見張之洞,談完公事之後,向張之洞告辭。按清朝官場禮儀,張之洞應將布政使送至儀門,但張之洞送到門廳就止步停下了。這時布政使回過頭來,故作神秘地對張之洞說:「請大人多走幾步,下官還有兒旬話要告訴你。」張之洞認為布政使另有重要內容要說,就又陪著他走了一段路,還不見布政使開口,這時兩人己走到儀門,張之洞不耐煩地問道:「你不是有話對我說嗎?」布政便有點得意地說:「其實我只想告訴大人,按照禮儀制度,總督應該將布政使送到儀門,現在大人既以按規定把我送到儀門,就請你留步吧。」說完長揖施禮而去。張之洞聽罷,氣得說不出話來,但又不好發作,因為這位布政史所為符合清代官場禮儀的。

中國古代稱皇帝為天子,既然是天子,必然會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天子的身份也使他們不能無拘無束地享受平民的生活,明代就有這樣一位天子,如果他不做皇帝,肯定會是一個很好的木匠,那就是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在歷代帝王中是很有特色的一個皇帝,他心靈手巧,對製造木器有極濃厚的興趣,凡刀鋸斧鑿、丹青揉漆之類的木匠活,他部要親自操作。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裝飾五彩,精巧絕倫,出人意料。史書上記載;明代天啟年間,匠人所造的床,極其笨重,十幾個人才能移動,用料多,樣式也極普通。喜宗便自己琢磨,設計圖樣,親自鋸木釘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張床來,床板可以折疊,攜帶移動都很方便,床架上還雕摟有各種花紋,美觀大方,為當時的工匠所嘆服。明喜宗還善用木材做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俱有神態,五官四肢,無不備具,動作亦很惟妙惟肖。喜宗還派內監拿到市面上去出售,市人都以重價購買,熹宗更加高興,往往下到半夜也不休息,常令身邊太監做他的助手。熹宗的漆工活也很在行,從配料到上漆,他都自己動手,並喜歡己的手藝。他做的木像男女不一,約高二尺,有雙臂但無腿足,均塗上五色油漆,彩畫如生,每個小木人下面的平底處安一拘卯,用長三尺多的竹板支撐著。另外還有一個用大木頭鑿訂成的長寬各一丈的方木池,上面添水七分滿,水內放有活魚、蟹蝦、萍藻之類的海貨,使之浮於水面。再用凳子支起小方木池,周圍朋紗囤成屏幕,竹板在圍屏下,游移拽動,這樣就形成了水傀儡的戲台。在屏幕的後面,有一藝人隨劇情將小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鼓聲喧大。當時宮中常演的劇目有《東方朔偷桃》、《三保太監下西洋》、《八仙過海》、《孫行者大鬧龍宮》等,均裝束新奇,扮演巧妙,活靈活現。熹宗做得是如醉如痴,看得也是如醉如痴。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凍,冰堅且滑。熹宗便命一群太監隨他一起玩冰戲。他親自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小拖床,床面小巧玲攏,僅容一人,塗上紅漆,上有一頂篷,周圍用紅綢緞為欄,前後都設有掛繩的小鉤,喜宗坐在拖床上,讓太監們拉引繩子,一部分人在上用繩牽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導,一部分人在床後推行。兩面用力,拖床行進速度極快,瞬息之間就可往返數里。懸牌,整個工程中熹宗都親臨現場。熹宗心靈手巧,親手製作的娛樂工具頗為精巧。他用大缸盛滿水,水畫蓋上圓桶,在缸下鑽孔,通於桶底形成水噴,再放置許多小木球於噴水處,啟閉灌輸,水打木球,木球盤旋,久而不息,熹宗與妃嬪在一起觀賞喝彩微美。
熹宗好蓋房屋,喜弄機巧,常常是房屋造成後,高興得手舞足蹈,反復欣賞,等高興勁過後,又立即毀悼,重新造新樣製作,從不感到厭倦,興致高時,往往脫掉外衣棵作,把治國平天下的事,早就拋到腦後,無暇過問。奸臣魏忠賢當然不會錯過這個良機,他常趁熹宗引繩削墨,興趣最濃時,拿上公文請熹宗批示,熹宗覺著影響了自己的興致,便隨口說道:「我已經知迫了,你盡心照章辦理就是了。」明朝舊例,凡廷臣奏本,必由皇帝御筆親批;若是例行文書,由司禮監代擬批問,也必須寫上遵閣票字樣,或奉旨更改,用朱筆批,號為批紅。熹宗潛心於製作木器房屋,便把上述公務一慨交給了魏忠賢,魏忠賢借機排斥異己,專權誤國,而熹宗卻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可嘆他是一名出色的工匠,卻使大名王朝在他的這雙手上搖搖欲墜。

㈡ 關於磨練的名人故事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版意權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
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卧薪嘗膽」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卧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

㈢ 列舉幾個名人因為注重細節而成功的故事

名人因為注重細節而成功的故事:

一、陳藩

一天,陳藩父親的一個朋友看到他的房間如此「臟亂差」,就問他為什麼不收拾房間?陳藩朗聲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意思是有志者在如今的世道下,應當掃除天下的『臟亂差』,怎麼會把眼光拘泥在一間屋子裡?)

來客看他小小年紀有此鴻鵠志向,深感「孺子可教 」,但看他連自己的房間都不願打掃,如此下去,日後必然不會有所作為。於是教導他:「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意思是:娃娃,不要眼高手低,治理國家,管理天下也是要干一個一個具體事情的,你今天連打掃房間這樣的事情都不願干,以後那些事情可能比這更瑣碎,你更幹不了的。陳藩受此點撥,幡然醒悟。此後,嚴格律己,終成了一番事業。

二、耶穌

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規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就讓彼得把它撿起來。不料彼得懶得彎腰假裝沒聽見,耶穌沒說什麼就自己彎腰撿起馬蹄鐵,用它從鐵匠那兒換來三文錢,用這錢買了十八顆櫻桃。

出了城,二人繼續前進,經過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穌猜到彼得渴得夠嗆,就讓藏於袖中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彼得一見,趕緊撿起來吃。

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地彎了十八次腰。於是耶穌笑著對他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小事不幹,將來就會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勞。」

三、周恩來

1966年4月1日,周恩來總理到地震嚴重的河北慰問受災人民,這天上午,王口公社和郭西公社的社員們齊集廣場,11時20分,周總理來到廣場,登上一輛卡車,正准備向社員群眾發表慰問講話,突然發現現場的群眾是迎著風口坐的。

原來,當地政府考慮到周總理身體不好,希望總理在背風的地方講話,而周總理只說了一句話:聽我口令,向後轉。然後命令司機調轉方向。開到群眾的面前,總理一個人迎風而立,而群眾則可背風聽他講話了。

四、阿基勃特

從前在美國標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職員叫阿基勃特。他在遠行住旅館的時候,總是在自己的簽名的下方,寫上「每桶四美元的標准石油」字樣,在書信及收據上也不例外,簽了名。就一定寫上那幾個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美元」,而他的真名反倒沒有叫了。

公司董事長洛克菲勒知道這件事後說:「竟有職員如此努力宣傳公司的聲譽,我要見見他。」於是邀請阿基勃特共進晚餐。

後來,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長,這是一件誰都可以做到的事,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個人去做了,而且堅定不移,樂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華、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後,只有他成了董事長。

五、福特

福特剛從大學畢業,他到一家汽車公司應聘,一同應聘的幾個人學歷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試時,福特感到沒有希望了。當他敲門走進董事長辦公室時,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很自然地彎腰把他撿了起來,看了看,原來是一張廢紙,就順手把它扔進了垃圾簍。

董事長對這一切都看在眼裡。福特剛說了一句話:「我是來應聘的福特」。董事長就發出了邀請:「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經被我們錄用了。」這個讓福特感到驚異的決定,實際上源於他那個不經意的動作。從此以後,福特開始了他的輝煌之路,直到把公司改名,讓福特汽車聞名全世界。

㈣ 名人的故事

名人故事:愛迪生童年趣事
愛迪生小時候就熱愛科學,凡事都愛尋根追底,都要動手試一試。
有一次,他看到母雞在孵蛋,就好奇地問媽媽:「母雞為什麼卧在蛋上?」媽媽告訴他說:「母雞這是在孵小雞,過一些日子,蛋殼里就會鑽出雞寶寶來。」聽了媽媽的話,愛迪生感到新奇極了,他想,母雞卧在雞蛋上就能孵出小雞來,雞蛋是怎樣變成小雞的呢?人卧在上邊行不行?他決定試一試。
愛迪生從家裡拿來幾個雞蛋,在鄰居家找了個僻靜的地方,他先搭好一個窩,在下邊鋪上柔軟的茅草,再把雞蛋擺好,然後就蹲坐在上邊,他要親眼看一看雞蛋是怎樣孵成小雞的。天快黑下來了,還不見愛迪生回家,家裡的人都非常著急,於是到處去找他。找來找去,才在鄰居的後院找到了愛迪生。只見他坐在一個草窩上一動也不動,身上、頭上沾有不少草葉。家裡人見了,又生氣又好笑,問他:
「你在這兒干什麼呢?」
「我在這兒孵蛋啊!小雞快要孵出來了。」
「孵什麼蛋,快點出來!「爸爸大聲喝道。」
「母雞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樣孵出小雞來。」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媽媽卻沒有責怪和取笑他,因為她知道這孩子的性格,微笑著說:「人的體溫沒有雞的體溫高,你這樣孵是孵不出來的。
愛迪生雖然沒有孵出雞來,但是通過這次孵蛋活動增長了知識。

名人故事:安徒生的童年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住在富恩島上的一個叫奧塞登的小鎮上,那裡住著不少貴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親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祖母有時還要去討飯來補貼家用。那些貴族地主們生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都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與安徒生一塊兒玩。
父親看在眼裡,氣在心裡,但是一點也沒有在孩子的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輕松地對安徒生說:「孩子,別人不跟你玩,爸爸來陪你玩吧!」
安徒生的家夠簡陋了,只有一間小屋子,破凳爛床把這個小小的空間塞得滿滿的,沒有給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動空間。然而,就是這么一間破爛的小屋,父親卻把它布置得像一個小博物館似的,牆上掛上了許多圖畫和做裝飾用的瓷器,櫥窗櫃上擺了一些玩具,書架上放滿了書籍和歌譜,就是在門玻璃上,也畫了一幅風景畫„„父親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時則給他念一段丹麥喜劇作家荷爾堡的劇本,或者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本。這些書本中的故事使小安徒生浮想聯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櫥窗里父親雕刻的木偶,根據故事情節表演起來。這還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他還用破碎的布片給木偶縫制小衣服,把它們打扮成討飯的窮人、沒人理睬的窮小孩、欺壓百姓的貴族和地主等,並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編起木偶戲來。為了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親同意和鼓勵安徒生到街頭去看油嘴滑舌的生意人、埋頭工作的手藝人、彎腰曲背的老乞丐、坐著馬車橫沖直撞的貴族和偽善的市長、牧師等人的生活,獲得各種感性經驗。
安徒生在他以後的寫作生涯中能夠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童話故事,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譴責和鞭撻統治階級的貪婪、殘暴,都是與他小時候的這段生活經歷有密切聯系的。

名人故事:我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
英國著名的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雖然為他很貧窮,但是人們都很尊敬他。
司各特為人正直,他的一個朋友看見他的生活很困難,就幫他辦了一家出版印刷公司,可是他不善於經營,不久就倒閉破產了。這使原本就很貧窮的作家又背對背上了六萬美元的債務包袱。
司各特的朋友們商量,要湊足夠的錢幫助他還債。司各特拒絕了,說:「不,憑我自己這雙手我能還清債務。我可以失去任何東西,但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
為了還清他的債務,他像拉板車的老黃牛一樣努力工作,他的朋友們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氣,都說他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是一個正直高尚的人。
當時的很多家報紙都報道了他的企業倒閉的消息,有的文章中充滿了同情和遺憾。他把這些文章統統扔到火爐里,他的心裡對自己說:「瓦爾特·司各特不需要要憐憫和同情,他有寶貴的信用和戰勝生活的勇氣。」
在那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乾的活,經常一天跑幾個單位,變換不同的工作,人累得又黑又瘦。
有一次,他的一個債主看了司各特寫的小說後,專程跑來對他說:「司各特先生,我知道您很講信用,但是您更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作家,您應該把時間更多地花在寫作上,因此我決定免除您的債務,您欠我的那一部分錢就不用還了。」
司各特說:「非常感謝您,但是我不能接受您的幫助,我不能做沒有信用的人。」
這件事之後,他在日記本里這樣寫道:「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睡得這樣踏實和安穩。我的債主對我說,他覺得我是一個誠實可靠的人,他說可以免掉我的債務,但我不能接受。盡管我的前方是一條艱難而黑暗的路,但卻使我感到光榮,為了保全我的信譽,我可能困苦而死,但我卻死得光榮。」
由於繁重的勞動,司各特曾經病倒過。在病中,他經常對自己說:「我欠別人的債還沒還清呢,我一定要好起來,等我賺了錢,還了債,然後再光榮而安詳的死。」
這種信念使司各特很快從病中康復了過來。兩年後他靠自己的勞動還清了債務。

名人故事:巴金讀書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鍾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裡回憶曾經讀過的書。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制,她不能讀書,而是在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個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歷。他說:「『文革』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
中一定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裡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里有一個大倉庫,裡面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兩個事例說明,在一切不具備正常讀書條件的情況下都可以「讀書」。
(2)溫故而知新。通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象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獲。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斗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㈤ 名人小時候故事有哪些

1、竺可楨努力讀書的故事

竺可楨出生在浙江紹興東關鎮。小名叫阿熊。鎮上的私塾先生為他起了個大名叫可楨,意思是應該做一個堅實的柱子、國家的棟梁。

小可楨1歲半,父親就教他認字。有一天,父親外出,走前對竺可楨說:「可楨,今天不教你認字了,放你一天假。」正在母親懷里吃奶的小可楨,硬要父親教他認幾個字再走。竺可楨3歲時,已經認識不少的字,而且會背誦好多唐詩。

竺可楨5歲進了學堂。學習可用心了,門門功課都是成績優良。他的哥哥是鄉里的秀才,平時經常指導竺可楨寫字做文章。有一次,哥哥教他學造句,一直到天亮,雞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覺。

這么肯學的孩子,還真不多。小竺可楨身體瘦弱矮小,有的同學嘲諷他:「好一個寒酸小矮子,准活不過20歲……」這幾句話刺痛了竺可楨,他發誓要鍛煉身體。連夜訂了個鍛煉計劃,每天早晨雞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他堅持了一段時間,體質明顯增強。同學們再也不喊他「小矮子」了。

小學畢業後,竺可楨進入上海澄衷學堂。1909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

這個學堂的老師都是英國人,從教材到上課全是英文,不準說中國話。英國老師叫學生,不喊名字,只喊編號,根本不把我們中國人當人看待,竺可楨氣憤萬分。他深深感到,中國不富強,就會被人欺侮,於是發奮讀書,加倍用功,發誓要為中國人爭氣。

1910年,竺可楨到美國留學,在伊利諾斯州立大學農學院學農業。後來,他發現農業跟氣象關系密切。1913年秋,他在農學院畢業後,考上哈佛大學研究院的地學系,攻讀氣象學。1918年,竺可楨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

回國後,在南京東南大學工作。解放後,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2、魯迅酷愛讀書的故事

魯迅年輕的時候,家裡條件很不好。為了讀書,他揣上8元錢上路了。就這8元錢,還是母親多方設法為他張羅來的。在南京,他進了江南水師學堂,這是一所免費的學校,然而,魯迅很快發現這里校風不太好,他轉入另一所陸師附設的礦路學堂。

礦路學堂是新辦的,不僅免費,學生津貼也多一些,這樣魯迅就可以多買一些書籍和文化用品了。

魯迅酷愛讀書,在當時,正是西方文化引入時期,幾乎每一月都有優秀的西方著作出版,為了買到這些書籍,魯迅省吃儉用,節衣縮食,餓肚子現象時有發生,寒冷的冬季,他還穿著單薄的夾衣。

魯迅是班裡年齡最小的,卻是成績最好的一個,他有著極強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平時學習又刻苦,所以幾乎回回得第一。

礦路學堂有著一套完善的獎懲制度,每次小考成績優異的,都發給一個三等獎章;若干個三等獎章,可以兌換一個二等獎章;積夠若干個二等獎章,就發給一個頭等獎章。頭等獎章是金質的,很值錢。魯迅是班裡唯一一個榮獲過金質獎章的人,他把獎章變賣了,換回許多優秀的圖書。

有些同學覺得不可理解,金質獎章在同學中可是無限的榮耀呀。在魯迅看來,圖書比獎章更有用,他不需要任何滿足虛榮的物品,魯迅把這一謙遜的品格保持了一輩子。

魯迅一生寫成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的作品往往內容深刻,筆法冷峻、簡練,深受老百姓喜愛,有人把這一成就說成來自魯迅的天才,還有些當面盛贊魯迅是天才的文學家,魯迅卻很有感慨地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

3、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小時候非常喜歡小提琴,他夢想自己能成為像帕格尼尼那樣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愛因斯坦只要一有時間,就會練琴,盡管他很勤奮,也很用心,但卻沒什麼進步。愛因斯坦的父母認為他沒有音樂天賦,但為了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一直沒有阻止他學琴。

有一天,愛因斯坦去請教一位小提琴老師,老師對他說:「你先演奏一曲讓我聽聽。」愛因斯坦就演奏了他的偶像帕格尼尼的一首曲子,但卻漏洞百出。曲子拉完後,老師問愛因斯坦:「孩子,你為什麼特別喜歡拉小提琴呢?」

愛因斯坦說:「我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師又問:「那你快樂嗎?」

「我非常快樂。」

老師繼續說:「孩子,你非常快樂,這就說明你已經成功了,難道非要成為帕格尼尼才算成功嗎?我認為,快樂就是成功。」

愛因斯坦聽了老師的話後深有感觸,他明白了快樂比當帕格尼尼更重要。後來,愛因斯坦仍然喜歡拉小提琴,雖然他拉得並不算很好,但他卻在其中收獲了很多快樂。

快樂是世間最容易取得的成功,只有做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4、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5、安徒生

安徒生是全世界著名的童話家,他的家鄉在丹麥一個小鎮上。小時候,安徒生家裡非常貧窮,父親是個補鞋匠,母親幫人家洗衣服,家裡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安徒生的玩伴也都是些窮人家的孩子,那些有錢人都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跟窮孩子一塊兒玩。有很多窮孩子從小就要幫家裡幹活,因此很多時候安徒生是一個人。

有一次,父親看孤獨的在家玩,就說:「孩子,爸爸來陪你玩吧!」

安徒生的家夠簡陋了,只有一間小屋子,破凳爛床把這個小小的空間塞得滿滿的,沒有給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動空間。

然而,就是這么一間破爛的小屋,父親卻把它布置得像一個小博物館似的,牆上掛上了許多圖畫和做裝飾用的瓷器,櫥窗櫃上擺了一些玩具,書架上放滿了書籍和歌譜,就是在門玻璃上,也畫了一幅風景畫……

父親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時則給他念一段丹麥喜劇作家荷爾堡的劇本,或者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本。

這些書本中的故事使小安徒生浮想聯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櫥窗里父親雕刻的木偶,根據故事情節表演起來。這還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他還用破碎的布片給木偶縫制小衣服,把它們打扮成討飯的窮人、沒人理睬的窮小孩、欺壓百姓的貴族和地主等,並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編起木偶戲來。

為了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親同意和鼓勵安徒生到街頭去看油嘴滑舌的生意人、埋頭工作的手藝人、彎腰曲背的老乞丐、坐著馬車橫沖直撞的貴族和偽善的市長、牧師等人的生活,獲得各種感性經驗。

㈥ 十個關於名人的小故事簡述

1、孫康映雪夜讀

晉人孫康,家貧而酷愛讀書。夜晚,雖有時間卻買不起燈油,只好默默地回憶,消化白天學過知識。有年冬天,他半夜醒來,感到屋內並非漆黑無光,還能隱約約看到一些東西。

原來是皚皚白雪反映所致,這給了他啟發:何不借雪光來看書呢?於是雪夜,特別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孫康苦讀的好時光。由於勤奮好學,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並當上了御史大夫。

2、頭懸梁

戰國時蘇秦,與魏人張儀同師鬼谷先生。他夜間讀書,苦心鑽研,睏倦欲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步上。

3、錦囊出珍品

唐朝「鬼才」詩人李賀,他的成功在於積累。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錦囊,騎著毛驢,外出遊歷,觀察生活,一有靈感便記在紙上,放於錦囊中。

一天下來回到家中,將錦囊中積累的紙條拿出,在燈下選擇整理,將有用的紙條再存入另一個錦囊中供以後寫作用。

4、陶瓷積累知識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為了積累詩作素材,准備了許多陶罐,並分門別類的貼著標簽,整齊的放在一個七層的架子上。

他把平時收集到的資料按不同門類放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資料積累的可以寫作時,便函將陶罐倒空,將資料整理成文。

5、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

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6、左思立志

西晉文學家左思少年時讀了張衡的《兩京賦》,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決心將來撰寫《三都賦》。陸機聽了不禁撫掌而笑,說像左思這樣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賦》這樣的鴻篇巨著。

簡直是笑話;即使費力寫成,也必定毫無價值,只配用來蓋酒壇子而已。面對這樣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聽說著作郎張載曾游歷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門求教。

以便熟悉當地的山川、物產、風俗。他廣泛查訪了解,大量搜集資料,然後專心致志,奮力寫作。在他的房間里、籬笆旁、廁所里到處放著紙、筆。

只要想起好的詞句他就隨手記錄下來,並反復修改。左思整整花費了十年的心血,終於完成了《三都賦》。陸機在驚異之餘,佩服得五體投地,只得甘拜下風。

7、田家炳拿礦泉水的富翁

一位記者隨同一所受捐助的學校教師迎接一位捐助者,在機場為了解渴,大家買來礦泉水。剛喝幾口,飛機到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手中的礦泉水扔掉。

這時他們看到大富翁從飛機上走下來,手中拿著的似乎是一隻空瓶子——瓶底只有一口水。大富翁下飛機後和大家談笑風生,隨著他手的晃動,礦泉水發出輕微的聲音。

直到他坐上前來接他的車子,還沒有扔掉瓶子。車里有水,有人就遞給他一瓶,可他擺擺事實手,直到喝完那瓶中剩下的最後一口水。

才放下瓶子,接過滿瓶的礦泉水。這位大富翁就是香港知名實業家、慈善家田家炳。20年來為慈善事來捐款10億元人民幣。

8、許嘉璐欠了學生半堂課

許老師上課都提前到教室,然後站在那裡一講就是50分鍾。只有一次例外,他進教室後表情很凝重,講了20多分鍾後說:「實在對不起,同學們,今天我不能講下去了。

因為陸達松先生病危,他是我上大學時得益最多的老師,也是章太炎的再傳弟子,我必須馬上趕過去。這種情況下,我站在這里也魂不守舍,講不下去了,只好欠同學們半堂課了。

以後我會找機會補上的。」說完,許老師就走了。於丹說,許老師走後,同學們都哭了。大家都能理解許老師的心情。

他本來就不願耽誤我們的課,所以沒有調課,堅持要給我們上課,然而,他對老師的感情又使他難以堅持。

9、被認為是傻子的科學家

本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童年時並不顯得聰明,3歲時才學會說話,父母因而認為他是一個傻子。上學後,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你的孩子將是一事無成」,甚至勒令他退學。

16歲時,他報考蘇黎世大學,又因成績差而名落孫山。但他並不恢心。通過勤奮學習,成了傑出的物理學奠基人。曾有青年問他是怎樣成功的,

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學習、工作,Y代表好的學習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

10、日積月累終成偉業

革命導師馬克思,為寫《資本論》,閱讀了1500多種書,在書中引用了十幾個學科、數百個作者的觀點,留下了一百多本讀書筆記。

列寧在《列寧全集》中引用自已看過的書竟達1.6萬多冊。他在研究帝國主義專題時,讀了148本書、49種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寫下60多萬字的札記。

㈦ 10個現代名人故事

1、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

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

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2、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

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3、魯迅嚼辣椒

驅寒少年時,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4、彭德懷度量寬宏的故事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就是兩拳。

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事後,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士自知闖禍,心裡害怕,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後來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呀!」

5、蔡元培六十年讀書如一日

蔡元培,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知識界的卓越越先驅。編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從少年時代起,就勤於讀書,百般天蚊蟲多,晚上讀書時把一雙腳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專心致志地讀書。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爭中,從未停止過讀書。他晚年回顧說:「自十餘歲起……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

由於他一生讀書不輟,因此,他知識淵博,被譽為「學界泰斗」。

㈧ 關於名人情趣高雅的故事

愛因斯坦是一位來成就輝煌源的科學家。他從小喜歡運動,一生堅持不懈,直到老年,人們尊重地稱他「老年運動家」。有人認為科學家都是成天坐在試驗室,擺弄機器,計算數據,生活單調,性格孤僻。其實,不少科學家把生活安排得非常豐富多彩,充滿生氣,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在學習或工作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抽空參加多種文體活動,尤其喜歡爬山、騎車、賽艇、散步等體育活動。有人形容他工作時的勁頭「簡直象個瘋子,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一位偉人說過: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愛因斯坦這種充沛的精力,正是來自他的合理休息和經常鍛煉的結果。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