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名人書法家故事50字左右

名人書法家故事50字左右

發布時間: 2021-02-22 04:30:14

① 書法家的故事50字左右

1、洗墨池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2、掘墓偷藝

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十分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鍾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最後了解用筆的奧妙。

3、侍郎行者

唐開元時,有一位名為徐安貞的人,作官時因怕事被牽累,逃隱到山裡。因病聲啞不能言語。數年之後,某佛寺要選擅長書法的人,為寺廟的樑柱書寫楹聯。徐安貞不留意跨過放置在地上的樑柱,犯了大忌。廟中住持很生氣,用手杖打他的背,他趕緊用手在地上寫道:「我雖不能說話,但學過大字書法,期望能讓我試試看」。結果,姑且讓他一試之生,廟里的僧眾都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請他全部書寫,而不計較他的過錯。

4、筆冢

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十分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里,經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於是他自己作了銘文,並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5、鐵門限

智永禪師擅長楷書、草書,能傅王羲之的風范。他雖然在永興寺修行,但是書法的名氣卻愈來愈響亮。很多人都透過各種關系來索求他的書法作品,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門檻都被踩壞了,他只好將門檻用鐵皮包起來,人們就笑稱為「鐵門限」。

② 書法家的故事50字

洗墨池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專來閱讀,看熟屬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③ 50字書法家的故事

懷素幼年出家,最初修習佛經、歷律書,後來留意於書法。

因貧而無紙可書,就在家鄉故里種植芭蕉萬余株以供揮灑,以蕉葉代紙練字,所以把他居住的地方叫「綠天庵」。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至再三,盤板皆穿。


書法風格

懷素早年書法作品,先學歐陽詢書,世莫能辯,至是鄉中呼為大錢師小錢。之後的筆勢縱橫馳突,體態健緩跌宕,因以婆娑爛漫形象,別開生面,情韻不減而境界別出。

懷素的性情踈放,不拘於細行,萬緣皆繆,心自得之。於是飲酒以養性,書草書以暢志,每當酒酣興發,一遇到寺壁里牆、衣裳器皿,無所不書,唐朝人稱為「醉僧」。

(3)名人書法家故事50字左右擴展閱讀:

主要作品

他的草書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紙本、《四十二章經》《藏真帖》《律公貼》《七帖》《北亭草筆》等。

後世紀念

為紀念懷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區瀟水中路建有「懷素公園」。公園里有古跡綠天奄,是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

據零陵縣志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於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後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於此。庵正北70餘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

④ 書法家的故事50字左右的 有沒有知道的

1、洗墨池
王羲之7歲練抄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不計較他的過錯。
4、筆冢
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十分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里,經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於是他自己作了銘文,並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5、鐵門限
智永禪師擅長楷書、草書,能傅王羲之的風范。他雖然在永興寺修行,但是書法的名氣卻愈來愈響亮。很多人都透過各種關系來索求他的書法作品,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門檻都被踩壞了,他只好將門檻用鐵皮包起來,人們就笑稱為「鐵門限」。

⑤ 書法家的書法故事50字

1、洗墨池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版看熟了就練著寫權,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2、掘墓偷藝

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十分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鍾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最後了解用筆的奧妙。

3、侍郎行者

唐開元時,有一位名為徐安貞的人,作官時因怕事被牽累,逃隱到山裡。因病聲啞不能言語。數年之後,某佛寺要選擅長書法的人,為寺廟的樑柱書寫楹聯。徐安貞不留意跨過放置在地上的樑柱,犯了大忌。廟中住持很生氣,用手杖打他的背,他趕緊用手在地上寫道:「我雖不能說話,但學過大字書法,期望能讓我試試看」。結果,姑且讓他一試之生,廟里的僧眾都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請他全部書寫,而不計較他的過錯。

⑥ 古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簡介(簡短)50字以下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
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後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裡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
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
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願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
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麼訣竅。」
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鑽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四大書法家之首。

⑦ 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 50字

1、鍾繇八十勤練字

鍾繇(151-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一作許昌人。三國曹魏時大臣,傑出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唐張懷《書斷》),開創了由隸入楷的新體,對我國書法的發展貢獻很大,當時的名將曹操也曾向他討教過書法。

鍾繇從小聰明好學,十一、二歲時,曾不辭辛勞跟著書法前輩劉德升(字君嗣)到山東南部的抱犢山臨摹秦漢摩崖石刻。他白天與人閑談時,也常用物畫地練字長達數丈;晚上睡在床上,還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劃,三年後終於書法大進。三國鼎立後,鍾繇與韋誕、曹喜、邯鄲淳等書法家共事曹操。

有一次,鍾繇在韋誕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書法理論著作《九勢八字訣》,非常愛慕,要求韋誕借給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韋誕出於對《九勢八字訣》的珍寶,只同意他在家翻閱,不肯讓他攜寶出門。後來韋誕死了,知情者暗地掘開他的墳墓,得到了這卷墨寶《九勢八字訣》。鍾繇便用重金將它買下,終日拿在手中,連大小便時也披覽。

有幾次他去廁所,因揣摩間架入迷,半天沒有出來,急得有人到處尋找。鍾繇一生活了七十九歲,他臨終前曾捧著《九勢八字訣》諄諄囑咐兒子鍾會(字士季)說:「吾精思三十餘載。行車未嘗忘此,常讀他書未能終,惟學其字,每見萬類,悉書象之。若止息一處,則畫其地,周廣數步;若在寢息,則畫其被,皆為之穿。」(唐蔡希綜《法書論》)這段話,可說是他一生學書經驗的總結。

2、張芝練字不擇紙筆

張芝臨池水盡黑張芝(?—約192),字伯英,號有道,東漢敦煌灑泉(今甘肅省)人。他是一位在書學上具有高深造詣和傑出貢獻的名書家;同時也以品德高尚、為人正直而知名當世。張自幼通經史,勤學書法,東漢政府多次徵召他做官,他都沒有出仕。

張芝練字不擇紙筆,他有時拿著抹布蘸水在石上寫,有時執筷子在桌上劃,甚至家裡准備縫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顏色書寫後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對書寫的姿勢卻十分講究,常常是對著銅鏡揮毫,這樣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過鏡面上暗淡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

為了便於練字,張芝在自己的家門前掘了一個方圓數丈的洗硯池。一天的功課做完了,他就上池塘邊將硯台和毛筆上的餘墨洗滌干凈,以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他洗呀,洗呀,日子一久,整個池塘里的清水也被染黑了。後來,人們把練字稱做「臨池」,就是從張芝的這個學書故事中演變而來的。

張芝擅長隸、行草和飛白書,學崔子玉和杜操之法,晚年脫去舊習,省改章草的點畫波磔,字字區分,創為氣脈通暢、隔行不斷的「一筆書」, 「今草」。被三國韋誕稱之為「草聖」。東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首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而王氏父子(羲之和獻之)的草書,亦頗受其影響。張芝的弟弟張文舒,書名僅次於兄,有「亞聖」之稱。

3、王羲之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

一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後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王羲之並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裡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麼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

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4、歐陽通學書買父字

歐陽通,唐代大臣、書法家。歐陽通是歐陽詢的兒子。

歐陽通很小的時候,歐陽詢就去世了。歐陽通懂事後,母親開始教他臨習父親的字。歐陽通人小,練字時間一長,就想出去玩,字也寫得馬馬虎虎。母親就對他說「孩子,你父親寫的字可好了,還有許多人用很高的價錢來買他的字。

你要像你父親那樣,寫出一手好字來。」歐陽通聽了說:「我也能像父親那樣寫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買出的父親的字是怎樣的。」以後,他就經常把母親給的零花花積起來,將父親以前賣給人家的字,再買回來。人家不肯賣時,他就出高價。

在知道父親的字確實很好後,他練字就不再偷懶了。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歐陽通的字能寫得和他父親一樣好,來買他寫的字的人也多了。

5、顏真卿勤學苦練的故事

顏真卿,唐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創立「顏體」楷書,為四大書法家之首。

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

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後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裡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

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願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麼訣竅。」

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鑽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四大書法家之首。

⑧ 名人故事(50---60字)

1、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准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台、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2、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准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鍾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鍾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3、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4、蒲松齡二十三載席前卷簾,終成舉世矚目的《聊齋志異》。馬克思為著《資本論》,每天要在大不列顛博物館度過10個小時。他在那裡有個固定的座位,每當讀到興奮的時候,他的右腳就習慣地在地上來回擦動幾下。這樣,過了二十五年,竟把座位下堅硬的地面磨出了一道凹下去的印子。這些都需要多強的自製力?

5、《曹操自刑》

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為了維持統治的秩序,保持內部的一致,增強戰鬥力,都是非常注重紀律並帶頭遵守的。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次曹操帶兵出征,路過一片麥田,他當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踐踏麥田,違者斬!」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起來。偏巧,曹操的馬受驚了,奔到麥田裡去,官兵見狀,都站在田埂上、路旁邊,默默地看著。曹操勒回了馬,立即把行軍主薄叫到馬前,讓其議罪。主薄言引《春秋》說:「罰不加於尊」,這件事就算了。曹操說,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帶頭去破壞它,怎麼讓三軍執行?但我是全軍之主,也不好自殺,只有處於刑法了。說著,他拔出寶劍,割下鬍子,古人是不割須不理發的,這是當時的一種刑法。曹操自刑,全軍震動。此後,曹操的威望就更高,曹軍的紀律也更嚴明了

⑨ 關於書法家的小故事,50字左右

1、掘墓偷藝

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十分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據說他以前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致濃厚,以致於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說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十分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鍾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最後了解用筆的奧妙。

2、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後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必須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到達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必須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並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達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裡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先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樣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

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明白是怎樣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3、鄭板橋學書法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最後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並不怎樣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麼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

我為什麼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但是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麼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最後構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4、侍郎行者

唐開元時,有一位名為徐安貞的人,作官時因怕事被牽累,逃隱到山裡。因病聲啞不能言語。數年之後,某佛寺要選擅長書法的人,為寺廟的樑柱書寫楹聯。徐安貞不留意跨過放置在地上的樑柱,犯了大忌。廟中住持很生氣,用手杖打他的背,他趕緊用手在地上寫道:「我雖不能說話,但學過大字書法,期望能讓我試試看」。

結果,姑且讓他一試之生,廟里的僧眾都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請他全部書寫,而不計較他的過錯。

5、皇帝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樣不說話」魏徵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

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餘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務必痛下苦功。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