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禮儀簡短小故事
⑴ 中國現代簡短名人文明禮儀小故事
1、周總理
朱師傅為周總理理發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師傅不小心在周總理的臉上劃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還安慰他。
這些內容其實都是《談禮貌》這篇課文里的,它告訴我們:禮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減少矛盾。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和文化修養。正如俗話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2、委屈獎的來歷
上海公交22路車售票員柯莉萍,曾獲得一個很特殊的獎項——「委屈獎」。
一天,一名男青年買車票時,故意將一口痰吐在一張伍角紙幣上,又扔在車廂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責男青年的同時,也悄悄地注視著柯莉萍。只見她彎下腰拾起紙幣,用餐巾擦去痰沫,隨後又禮貌地向男青年遞上車票。柯莉萍的行為受到了乘客的贊揚,男青年更是自感慚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後,同事向車隊匯報了此事,車隊領導於是向柯莉萍特別頒發了「委屈獎」,以鼓勵全隊的售票員。
3、小沈陽
小沈陽的表演中,時不時總給人一種「自輕自賤」的感覺。比如,貶低自己的相貌和身材,「你家猴兒哪兒買的?」輕看自己的演技,「你不是跳二人轉那個誰嗎?我看見你就有一種大海的感覺。你可別誤會啊,我暈船,一看見大海就想吐。」如此種種,非止一端。
而在現實中,小沈陽不僅擁有出色的相貌,他的表演更是贏得了很多人的吶喊與喝彩。2009年春晚之後,君不見大街小巷之中有多少男女老少捏著嗓子模仿小沈陽的表演?這是在舞台表演上屈就自己,俯下身來給觀眾「逗樂子」。
4、林志玲:
無獨有偶,現實生活中也有人願意俯下身來,給自己「降格」,給別人「升格」。2009年6月,林志玲所代言的浪琴錶邀請林志玲到西安宣傳,與當地100多位經銷商一起吃飯,當一桌一桌的經銷商走到台上,和林志玲合照、握手時,浪琴錶副總經理張正勛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著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會膝蓋微彎,蹲到和對方一樣的高度,眼神平視地和對方握手。「她就那樣總共蹲了八十幾次,我從來沒看到任何一個藝人這樣做!」因為策劃代言活動經常與港台明星互動的張正勛這樣驚嘆。林志玲用這種常人做不到的特殊方式詮釋了自己並不是一個華而不實的「花瓶」。
生活中,有許多人總是自以為了不起,自吹自擂,高高在上,對每個人都保持一種「高姿態」,細心的你也許會發現,這樣的人其實才是最無實績的。反而是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時時刻刻都願意俯下身來,摒棄高貴,和每一個人平等相待,這樣的人反而顯得高尚。
⑵ 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有著極為深厚而豐富的底蘊背景。有關禮儀的故事,可謂斗量車載。
由此可見,重視禮儀,無論對於個人或者國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⑶ 關於文明禮儀的名人小故事不超過50字
關於文明禮儀的名人小故事:
孔融讓梨: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版融總是權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拓展資料:
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⑷ 名人有關文明禮儀的小故事(急!!!!!!!!)
名人禮儀故事:張良拜師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⑸ 名人的關於文明禮儀的現代小故事
1伽利略讀書故事
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 「 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 」 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准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浮體比重等……
2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3 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⑹ 名人禮儀的小故事
名人禮儀的小故事:
尊敬長輩
張良年輕時在下邳橋遇見一個老者,老人故意把鞋子掉下橋,讓張良拾上來並給自己穿上,張良耐著性子一一照辦。老者約張良五天後再來此處相會。五天後,張良到達時,早已等候多時的老者責備他與老人約會不該遲到,約他五日後再見面。哪知五天後張良又比老者遲來了一步。老者很生氣,讓張良五天後再來。四天過去了,張良吸取了教訓,半夜便在橋上等著老者的到來。老者滿意地笑了,並把一部奇書《太公兵法》贈送給他。張良認真學習這部兵書,幫助劉邦打敗項羽,最終成為漢初名臣。 「張良拾鞋」這個小故事被歷代傳為佳話,它告訴我們:能忍小忿,方成大謀;尊敬長輩,受益終身。
誠實守信
宋慶齡小時侯,一天,全家要到伯伯家做客,走到大門時,宋慶齡突然停下腳步。「怎麼了,孩子?」爸爸奇怪地問。「我不能去了。我已經答應過小珍,今天上午教她疊花籃。」宋慶齡答道。小珍是宋慶齡的同學。「哦,是這樣。」父親鬆了口氣。「以後再教她吧,今天下午,或者明天,不都可以嗎?」「不行不行,我跟她約好的。」宋慶齡忙說。「不要緊,明天再向她解釋一下,要不,道個歉也可以嘛。」爸爸繼續勸說著。「不,你說過,做人要守信用。要是我忘記了約會,明天向她道歉是可以的。可是,我並沒有忘記呀,我不能言而無信。」宋慶齡堅定地說。宋慶齡送家裡人出門後,一個人回到房間里,耐心地等候起來。她一會兒拿起一本書看;一會兒又坐到琴凳上彈鋼琴,平時很熟的的曲子,今天卻總是彈不準。可是,直到全家人吃過午飯回來,小珍也沒有來。媽媽心疼地說:「我的女兒一個人在家,該多沒意思啊!」宋慶齡仰起臉回答道:「一個人在家,是很寂寞。可是,我還是覺得很快活,因為,我心中坦然。」 宋慶齡信守諾言,寧可不去伯伯家看鴿子,也要等候小珍,而且空等一天也心中坦然,這是守信用的表現。
團結友愛
雷鋒把自己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學習,被人們稱為"小小的雷鋒圖書館".他幫助同志學習知識,同班戰友喬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鋒就手把手地教他認字,學算術.同班戰友小周父親得了重病雷鋒知道後以小周的名義給家裡寫了信又寄去10元錢.戰友小韓在夜裡的出車中棉褲被硫酸水燒了幾個洞,雷鋒值班回來發現後,把自己的帽子拆下來一針一針地為小韓補好褲了,輕輕地蓋在他身上.知道這個情況的喬安山說:"為了給你補褲子,雷鋒半宿都沒睡!"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⑺ 50字以內名人講文明禮儀的小故事。急……!!!限30分鍾!!!!!
孔融抄讓梨
孔融(153—208年),襲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